串起你我 爨文化串起古今 云南曲靖

齐白石

云南曲靖,是爨文化的发祥地,爨文化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当地人的精神血脉之中。《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不仅记录了中国文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代表性字体,也记录着中华民族由北向东、向东南迁徙的轨迹,为研究古代边疆少数民族历史及六朝书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被誉为“南碑瑰宝”。

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作为中国文字发展史、书法艺术史的重要里程碑,均于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曲靖的文化人,均以一观碑颜为荣。康有为、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名人尤擅爨体书法。至今,爨体书法仍受大量书法爱好者追捧,曲靖也不乏爨体书法名家。2022年,爨体书法还被列入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独步南境、卓尔不群”。从一个“爨”字的传承,可以窥见历史文脉的接续发展,传统的爨文化,在新时代依旧焕发着新的活力。


爨文化发展阶段

串起你我

在公元405年之前,尽管爨氏未正式建号改元,但实际上他们采取了“闭关自守”的策略,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对立和分裂的关系。 这段时期,爨氏的权势膨胀,引发了频繁的战乱,使得南中的百姓深受其苦,耕田狩猎之民,日以干戈为业,性命危在旦夕。 然而,年轻的爨宝子目睹了这一切,他决定改变恃远擅命的政策,亲自入朝侍奉北魏道武皇帝拓跋珪,开创了历史上独特的一国两制先例。

在这个模式下,中原王朝实行封建君主制,而爨地则保持着封建领主制。 例如,爨宝子在朝廷中被任命为建宁太守,同时又保留了世袭的振威将军头衔。 这一举措使得南中地区呈现出和平繁荣的景象,据《爨宝子碑》记载,抽簪侍驾,朝野颂扬,官职不断晋升,百姓生活富足,春秋仅23岁,因病离世,人民哀痛万分,自发表示哀悼,体现了民众对这种制度的认同和喜爱。

爨龙颜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曾多次回归中央任职,进一步推动了制度的完善。 在爨氏的治理下,世袭制的弊端逐渐消除,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开明的选官任官制度,选贤任能、重视才能成为风尚,这无疑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进步,成为了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田雯在明朝时的诗中写道:爨僰之地,人口众多,女性首领的独特风范引人注目。 在这片远离中原的区域,其地位和影响力独特。 虽然曾与汉朝相隔,但接纳中央并非顽固。 这段描述,既赞美了爨文化的独特性,也反映了其在历史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

爨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国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

爨龙颜碑

爨文化是什么意思

爨[cuàn]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国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 曲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人们称它为爨地或爨乡。 一千多年前这里曾生活着一个强大的民族--爨人……滇东高原既有盘江便利的水利,又有乌蒙丰盛的牧草,这就使其在文明发展史上。 形成了独特的农、畜并存的地域文化特征。 这种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就是爨文化的基本经济特征。 爨文化还包括有礼乐、诗歌、习俗、典祀、服饰、饮食、医药、建筑、工艺等。 爨氏始终接受中原王朝的统治。 在两爨碑中,按其太守和刺史的官职身份不同,对碑主爨宝子和爨龙颜分别采用了府君和使君的称呼,这是与当时中原地区的官制称谓相吻合的。 由于中原朝廷无力经营南中而导致爨氏雄长云南数百年,但爨氏十数代中,从未出现过割据称王或改元称号的现象。 这样,就在中原纷乱的情况下和长达400余年的时期内,始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团结。 史料记载,爨氏族本中原汉民,东汉末年,班氏因功受封,食邑于此地,以封地作为姓氏。 到蜀汉时期,经数十年发展,已经成为大姓。 在《三国演义》中,更将此地描写得十分可怕,却又可爱。 可怕处在于乌烟瘴气,水土难以驾驭。 诸葛亮的军士喝了这里的水,浑身溃烂。 而那位首领,就是宁死不屈,与诸葛亮玩起了游戏。 这所谓的七擒孟获,更像一出喜剧,毫无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为长期稳定蜀国后方,诸葛亮有意识地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如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和孟获等)为官属,结果,经过诸葛亮的扶植,以爨姓为代表的四姓(其余三姓不详或诸说不一)等大姓豪族,成为南中颇有势力的统治集团,为后来爨氏最终取代其他三姓而独霸云南打下了基础。 一般认为,爨氏与南中其他大姓一样,本为中原移民。 他们分别在庄跷人滇、秦开五尺道、汉武开滇、武侯定南中等不同时期,以戍军、屯垦、商贾、流民等方式进入南中,并通过变服从俗和与当地土著民族通婚等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夷化,成为南中的渠帅豪族和实际统治者。 有关爨氏的最早记述,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战国策.魏策》中的爨襄,而史籍中关于南中爨氏活动的最早记录可能要算是三国时期的爨习了。 诸葛亮南征时,擢用拥蜀派南中大姓,爨习因协助平叛而功授官属,爨氏成为南中有权势的大姓之一。 西晋初年,南中大姓随都督霍弋降晋。 泰始元年(256),霍弋率南中大姓从吴国手中夺取了交趾,表爨谷为太守。 西晋末年,随着八王之乱和巴蜀李特、李雄踞地称王,晋王朝已无暇顾及南中,加之晋朝先后任命的南夷校尉李毅、王逊均因实行分化离间南中大姓以及太过诛除等暴政,引起南中大姓的反抗,以致在公元337年巴蜀李雄派李寿进攻宁州时,刺史尹奉和太守霍彪都投降了李雄。 李氏封霍彪为宁州刺史,爨琛为交州刺史,加上建宁太守孟彦,霍、爨、孟氏族便成为南中势力最大的三大姓。 公元339年,孟彦缚霍彪降晋,接着孟彦又被李雄所杀,霍、孟二氏火并而同归于尽,南中大姓仅存爨氏一家。 随着东晋伐灭巴蜀李氏继而偏安江左无所作为,爨琛遂王蛮夷。 此后,虽历经西晋、南北朝,中原王朝或遥授刺史实行名义上的统治,或官职任由爨氏自己任命,从西晋咸和八年(333)爨彪、爨琛任交州刺史起,直至唐天宝蒙诏灭爨,爨氏父子世袭相传,实际统治云南达400多年,成为研究云南地方史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俗称两爨碑)为代表的爨文化,也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独特文化现象的重要内容。 不怕死,不服输,蛮而野,却又自有他们的组织模式与行为准则,这是我们在演义作品中看到的。 也因此,他们并不计较“蛮”这个字,甚至到今天,仍然以“蛮”为自豪,也以孟获为自豪。 在爨乡陆良的彩色沙丘,电视剧《三国演义》拍摄完成后,仍然保留着有关孟获的场景,还给他建造了一座王府。 在入口的山石上,几丈高的一个大“蛮”字,像是迎风招展的旗帜,悬挂在半空中。 这“迁运庸蜀,流薄南中”的大姓,落籍于滇。 东晋成帝咸康五年(三三九),干支己亥,属猪,爨琛独霸宁州(今之曲靖),其家族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 这所谓的南中,从来也没有自称“国”,一直挂靠在当时的中央政府之中。 东晋帝国的衰败,国家四分五裂,并没有影响南中在国家的名号下。 然则,朝廷已经无力管理南中,使得爨氏家族成了这里的实际王国的君主,正所谓“开门节度,闭门天子”。 较之孟获时代,已经大大地推进了统治步伐,而非如孟获,乃是部族首领,这首领在外人看来还有几分可笑,几分可爱,几分蛮力,几分野气。 公元405年前,爨氏虽没有建号改元,但实质上是实行闭关自守,与中原王朝处于对立和分裂的状态。 爨宝子目睹爨氏称霸南中,雄据一方,恃远擅命,致使兵祸连年,耕田狩猎之民日荷干戈,性命悬于锋镝之苦的后果。 在他弱冠称仁之后,遂改革恃远擅命的做法,亲自入朝侍君,并与北魏道武皇帝拓跋珪开创了历史上一国两制的先河。 在奉正朔的原则下,中原王朝实行封建君主制,爨地则实行封建领主制,也就是在一个国家的主体下,同时保留着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如爨宝子本人,既接受了朝廷任命的建宁太守,同时又保留着世袭的振威将军的头衔。 使南中地区出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邑洛相望,民户殷实的太平景象,这在《爨宝子碑》的抽簪侍驾,朝野咏歌,州主薄,治中、别驾、举秀才,本郡太守。 宁抚氓庶,物物所得。 春秋廿三,寝疾丧官,莫不嗟痛,人百其躬中作了明确的阐述。 也可看到爨宝子开创的一国两制深受人民的欢迎和爱戴,所以在他死后,百姓莫不悲痛,都愿以百人、千人的死来换得宝子的不死。 后来爨龙颜也曾万里归阙,两次入仕中央王朝。 更值得提及的是爨氏逐渐在很大范围内革除了世袭制的弊端,采取较为开明的选官、任官制,出现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的良好风尚,从而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怎能不说是爨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的内容呢?明朝时期的诗人田雯曾题诗写道:爨僰女二万户,牝鸡酋帅风流殊。 九州之外环一岛,四海之内名何区。 天子圣贤今一统,白环银瓮入上都。 夜郎岂不知汉大,军门纳款非顽愚。 唐天宝七载(七四八),对于爨氏家族来说,可不是个好年头,南诏灭爨。 这所谓的南诏,也从这年起,有了历史意义上的纪年,可以称之为南诏元年。 西爨白蛮被迫迁徙至滇西,演变为白族;东爨乌蛮以“言语不通,多散林谷”,演变为今日的彝族。 有人对“爨文化”这一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个概念是不成立的,原因简单,因为在爨氏统治南中四百余年的历史中,所留下的文物太少了,没有多少文化的沉积物。 只有这两块碑可供研究和瞻仰,想凭吊也无其他物证可寻。 这也说明,这两块碑石除了研究书法的人视为奇珍,书法之外也是不能丢失的异宝。 讨论这一概念不是本文的初衷,然则,说到文化,乃是物质与精神的总和。 这样说来,南中所称,尚包括今贵州、四川之一部分。 疆域不可谓不大,其民族的生活习惯、服饰、饮食、语言、教育、文字等等,均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少了些历史遗留的楼堂庙宇而已。 这里的人是豁达的,是要建立自己的安宁。 他们渴望与外界交通,所以,统治者即使在南朝刘宋时期也不脱离国家而独立称国。 这当然有安全上的考虑,比如,对虎视眈眈的南诏的防御。 然则,更多的是交流的欲望,民族融合的理智所在。 汲取汉文化的精华,也包括先进的耕作模式,手工作坊的技术。 因此,从碑文看,与中原此类文章一脉相承。 无论是文体,还是内容,都是我们常见的形制与词汇,并没有当地如孟获般的言语。 所以,那碑文就是普通的歌功颂德,赞辞亦然。 比如:“山岳吐精”、“弱冠称仁”、“如何不吊”、“歼我忠良”等等。 即使赞辞的最后一句没有“尚飨!尚飨”,那“呜呼哀哉”也足够我们品味的了。 像在滇池吃了炸酱面,在迪庆吃饺子的感觉一样,让你觉得他乡是故乡了。 曲靖研究爨文化的专家学者,对碑文所流露的思想多有著述,认为与东晋老庄盛行的风尚相一致,与做人的品格追求相一致,自不待言。 爨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爨氏重视文化。 爨宝子、爨龙颜均在20余岁举秀才,并以文人仕,凭学识和文治武功登上政治舞台。 可见爨氏雄长南中,除通过与当地诸夷通婚联姻加强氏族势力外,爨氏凭借自身与中原文化的渊源优势而取胜,当不会是无稽之谈。 爨氏中原文化之雄厚功底,在两爨碑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两爨碑中,其碑刻集中地体现出东晋、南北朝时期汉字从隶向楷过渡的特点,并大量使用厂北魏碑文中流行的古体字和俗(异)字。 此外,两爨碑为典型的汉碑风格,其碑文采取了前序后铭的汉碑格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原文化已深入到云南腹地,成为边疆主体文化之源。 别具宝光异彩,给人一种乐乐不知倦,悠悠则博厚的回味。 每当爨乡古乐的旋律奏响之后,定会把您带到历史的那年那月,仿佛是来自远古的声音在时空中的深处回响,悄然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而被这浓浓的历史文化所折服。 饮食文化方面。 爨乡古酒中的阳春老窖、老窖子、八鲜醇、冷酒、松子酒等,闻名遐迩。 唐开元年间,爨归王曾有杯酒斗米之称誉。 明嘉靖年间杨状元(升庵)谪戍云南时,就多次来曲靖痛饮爨乡古酒,所以民间流传着杨状元不爱妻室爱美酒的佳话。 服饰生活:雌者青颤包蓬者,两耳金环垂摈珠。 帷帽飘丝浅露面,绣裙拖地莲花襦。 九真藤杖红珊瑚,女子气概伟丈夫。 雄者碧眼拳髭鬓,蛮布弓衣织梅株。 戴笠跣足短膝裤,腰间斜挂双湛鹿。 修罗甲胄吹笙笋,只习刀箭无诗书。

爨文化种族群体

爨氏群体始终保持着与中原王朝的紧密联系。 在他们的历史文献——两爨碑中,我们可以看到,碑主爨宝子和爨龙颜的称谓——府君和使君,这种官职称谓正是沿用了当时中原地区的传统制度,体现了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遵从。

徐悲鸿

尽管中原朝廷在南中的影响力有限,爨氏家族却借此机会在云南地区建立了长久的统治,历时数百年。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尽管权力强大,爨氏家族从未有过独立割据或称王改元的行为。 这表明他们对国家统一的坚定维护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在中原地区持续动荡的时期,爨氏家族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他们的忠诚,他们坚守国家的统一,维护了多民族的和谐共处,长达400余年。 这种始终坚持和维护国家稳定的行为,是他们文化特质的重要体现。

扩展资料 爨宝子碑 云南省

爨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国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

破解机器人训练难题!零样本sim2real成功率高达90%
中央候补委员履新!国务院任免4名副部级干部 中央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