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 变活 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将古代文物 文物拟人化受网友热捧

近日,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网上发布她的毕业设计。这是一组8个动漫人物形象,有抱着金钱豹的小男孩,也有衣服上套着绿色网格图案的年轻男子等。解释说,这些人物形象是南京博物院8件藏品的文物拟人化形象,小男孩原型是汉代金兽,年轻男子原型是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如今在社交媒体上,有不少人发布他们创作的各种文物拟人动漫形象,受到很多网友关注。

文创从业者表示,近年来网络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文物拟人形象。很多年轻人希望通过文物去了解历史,这种需求和动漫等年轻人喜欢的传播方式结合,促成了如今很多年轻人创作文物拟人形象,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潮。目前,已有博物馆推出文物拟人化文创产品的众筹项目,开售后不久筹款数就远远超过了目标金额。

画师将唐代琵琶拟人化为飞天舞女 创作动漫文物拟人形象获点赞

今年25岁的廉晚灯(化名)是一名全职画师。曾根据两件著名的唐代文物乐器——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和九霄环佩琴创作了文物拟人形象。

廉晚灯说,螺钿紫檀五弦琵琶上的花纹繁复精美,给其带来了很多灵感,将琵琶的拟人形象设计为一名唐代的舞女,穿着唐代的特色服饰,将琵琶琴身化为人物发型,又将琵琶上的螺钿花纹画在人物的衣服上。此外,琵琶上有一些用玳瑁镶嵌的纹样,也被其加入到人物的披帛上,结合敦煌保存的唐代元素,创作了一名唐代飞天形象。这件作品很受网友的欢迎,有网友看到其创作的琵琶拟人形象后,主动提出想要穿着类似的汉服来拍模仿秀照片。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很多和廉晚灯一样的年轻人,主动去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物,然后运用自己的艺术技能,创作文物的各种拟人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去了解中国历史,并和更多的人分享中国传统之美。很多创将作品发布到社交平台后,都收到了不少网友的点赞。

来自江苏的沈墨希(化名)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曾就读于视觉传达专业。今年毕业时,她将“文物拟人”作为了自己的毕业设计选题。

作为江苏人,沈墨希选择了南京博物院的文物来进行拟人创作。最终选择了战国时代的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汉代的金兽、唐代的唐三彩双鱼瓶以及明代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等8件文物。

沈墨希给这些拟人化的文物设计了有关文物保护的小故事。在拟人创作时,沈墨希先查找文物资料,了解每个文物的功能、形态、材质、基本特征后,再根据文物外形的特点,融合它的内涵、历史背景,分析设定拟人人物的气质,并确定文物拟人形象的色彩搭配、造型等。她举例说,博物院所藏的汉代金兽个头不大,原型是一只蜷伏的金钱豹,在拟人时,她将金兽画成了一个抱着金钱豹的小男孩。“文物金兽是纯金的,看着很小但分量很足,金钱豹的形象憨态可掬。因此我想让其拟人化的形象看起来很可爱,又很有力量感。”

结合她自己创作的故事,沈墨希还为拟人金兽创作了独有的台词:“敢叫我小不点?敢不敢和我比比力气。”

她坦言,创作8个文物拟人形象的过程也是对文物、历史不断学习的过程。“我需要思考怎么把文物的特点融到角色身上,既不可以原型照搬,又不能太抽象。”在这个过程中,沈墨希查找了很多资料,尝试激发她的灵感,“除了文物爱好者发布的资料,我还查阅了南京博物院官网的文物介绍和各种论文。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和文物相关的知识。”

大学生为流失海外文物设计拟人形象表情忧郁 期待文物早日回家

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小胡(化名)也在毕业设计时选择了“文物拟人”的方向。她介绍说,此前她曾看到一个热播的《逃出大英博物馆》网络短剧,剧中让一个少女扮演一件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藏品。

小胡表示,她觉得这种设计很有意思,就同样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题,开始了毕业设计的创作。

她查阅资料,在大英博物馆中找到了4件通过不正当手段被掠夺走的中国流失文物。在拟人创作时,她为每件文物设计了两个人格,其中一个人格是悲伤人格,角色主题颜色更黯淡,姿态为坐姿,表情也因为思乡而更显忧郁。另一个人格则是欢乐人格,是想象中这些文物回到故乡时,获得自由而满脸喜悦的人格,人物色彩更加鲜亮,形象也都站了起来。

完成文物拟人形象后,小胡还绘制了一幅插画,画中4个欢乐人格的文物拟人形象在山坡上笑着奔跑,“这是我脑海中想象出的文物回家后的欢乐场景,我想表达出它们自由、温馨的氛围。”

小胡表示,期待流失文物能够早日回归祖国。“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作品表达出这种共鸣,让更多人意识到中国文物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从而提高人们对流失文物的关注和让文物回家的支持。”

1998年出生的小金(化名)是一名游戏角色原画师。小金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两件文物拟人作品。小金在查找资料时注意到了大英博物馆内的一组钧窑瓷器和镂空象牙扇。“我非常喜欢钧窑的颜色,感觉这种瓷器颜色的晕染很特别。因此首先就从这套瓷器开始创作。”

小金以流失海外的钧窑瓷器为原型设计的文物拟人形象

小金介绍说,这套瓷器的拟人形象的配色参考了瓷器上的蓝紫渐变色和金色,并在画面上添加了一些水的素材作为点缀。在仔细观察后,小金注意到这套瓷器上有很多折角的转折结构,因此在设计人物形象时,给人物加上了金色的裙撑,用服饰结构来反映文物的特点。

在第一次看到镂空象牙扇时,小金感到非常震撼:“这把扇子很精美,以象牙为材质,还做了很多的镂空工艺。这把扇子是左右两个部分分开制作,然后拼合到一起的,这让我联想到一些比较对称的设计。”

因此在设计文物拟人形象时,小金也采用了对称设计,将象牙扇上方的珠子提取出来作为人物的头饰,扇柄的流苏则成为了人物服装上的装饰元素。

小金表示,在创作时她曾设身处地地想象,如果自己变成了文物,远离祖国多年,只能待在冰冷的展柜里,一定是不会开心的。因此其在创作两个文物拟人形象时,都给人物绘制为较为忧伤的表情。

用3D技术展现古代瓷盘“花朵盛放”的样子 建模师希望以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山西人张学从小学习美术,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她回忆说,小时候她经常跟着老师前往山西太原晋祠写生,描摹庙中的泥塑等,她也会自己临摹一些古代国画,在学习的过程中,张学开始了解这些古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张学说,她刚开始学历史时,会感觉历史有些枯燥。长大后,从事动漫行业的她想到将历史文物和动漫结合起来,也许就能让年轻人更感兴趣,更好地弘扬中国的历史文化。

2023年,她使用3D建模软件开始创作文物的拟人形象。有一次,她选取了收藏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著名文物西周逨盘。查询资料后张学了解到,盘内的铭文记录了其主人家族的历史故事。“所以我将逨盘的拟人形象做成一名记录者,右手执笔,记录着家族的历史。”张学介绍,逨盘人物形象的发饰取自盘边的兽首形象,人物衣服上写上了取自逨盘的铭文,整体配色参考了青铜器的颜色。

今年张学在山西博物院看到了一件清代的五彩蝶纹盘。张学回忆说:“这件瓷器盘子里画了很多的花朵,我就在想如果这些花朵真的盛开在盘子上会是什么样子。”由此张学开始为这件瓷盘创作拟人形象。

张学用清代五彩蝶纹盘创作的3D拟人形象

张学保留了瓷盘作为底座,制作了美丽的3D花朵,摆在盘子里原本花朵的位置,再在盘子上设计了一个以蝴蝶为原型的小女孩,女孩衣服上的花纹参考了文物中的蝶纹,“我希望小女孩的衣服造型也像蝴蝶一样飘逸。”

这件作品发布到网上后,收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张学说:“做文物拟人不仅是一个让我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用我的技能来为大家提升民族认同感的方式,大家看到了我的作品,可能就能会去多了解一些文化知识。我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也想用我的方式去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创从业者:文物拟人热潮得益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热爱 已有博物馆推出文物拟人化的文创产品

长期从事文物文创产品研发的孔青青告诉北青报记者,近年来网络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文物拟人形象,得益于年轻人越来越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并希望通过文物去了解历史的需求。而动漫等年轻人喜爱的传播方式,与年轻人需要相结合,就促成了如今很多年轻人通过创作文物拟人形象,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文物之中不但有历史和工艺,也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的图案、纹样,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都可以被利用到人物形象的创作之中,带给现代创无穷的灵感。”孔青青同时提醒,创要注意以文物本身的特点为基础,按照传统文化和历史来进行创作,不能胡编乱造,篡改文物本身的历史内涵。

她表示,近年来,文物拟人化创作的风潮已经进入到了文博文创行业之中,几个月前,浙江省博物馆发布了一款文物拟人化产品的众筹项目。这款棉花娃娃是根据博物馆的一件元代瓷器,进行的拟人化创作。

据浙江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介绍,孔青青提到的舟形砚滴棉花娃娃是该博物馆推出的首款文物拟人化产品,其原型是浙博馆藏元代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这款棉花娃娃将历史文物与潮玩品类结合,既保留了文物青碧温润的韵味,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与以往博物馆里文创店铺销售文创不同,棉花娃娃采取了线上众筹众创的模式,于今年7月18日正式登录线上销售平台,开售仅12天,项目就众筹成功,筹款数已超过目标金额300%多。

“相信在未来,中国文物拟人化的市场还会更广大,我们也期待能有更多的创加入进来,用年轻人热爱的方式去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孔青青表示。

实习生 谭天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朱葳

目标是万人同屏! 制作人专访 起源 真三国无双
探访中国西部边陲沙漠中的经济开发区 打造产业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