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43项来自中国的非遗瑰宝→

Scan me!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日,《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在CCTV-1热播,全网又掀起了“非遗热”,网友纷纷表示:被老祖宗的东方美学硬控了!

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居世界第一。这些非遗瑰宝你了解多少?一起打卡↓↓↓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5项)

昆曲

(列入年份 2008年)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古琴艺术

(列入年份 2008年)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列入年份 2008年)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除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十二木卡姆》外,还流传着《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

蒙古族长调民歌

(列入年份 2008年)

长调是一种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等活动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中国篆刻

(列入年份 2009年)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列入年份 2009年)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中国书法

(列入年份 2009年)

中国书法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剪纸

(列入年份 2009年)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列入年份 2009年)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列入年份 2009年)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将“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运用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

端午节

(列入年份 2009年)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列入年份 2009年)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淳朴、粗犷、和谐的特征。

妈祖信俗

(列入年份 2009年)

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承至今。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列入年份 2009年)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

南音

(列入年份 2009年)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年至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年至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

热贡艺术

(列入年份 2009年)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列入年份 2009年)

△南宋《蚕织图》(局部)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丝绸产品等。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列入年份 2009年)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列入年份 2009年)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

西安鼓乐

(列入年份 2009年)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年至907年)、宋(公元960年至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粤剧

(列入年份 2009年)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黄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

花儿

(列入年份 2009年)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

玛纳斯

(列入年份 2009年)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其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头传承的“百科全书”。

格萨(斯)尔

(列入年份 2009年)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

侗族大歌

(列入年份 2009年)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

藏戏

(列入年份 2009年)

藏戏是戴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心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

中医针灸

(列入年份 2010年)

针灸是传统中医的一种医疗手段,除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地区也有实践。

京剧

(列入年份 2010年)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

中国皮影戏

(列入年份 2011年)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

中国珠算

(列入年份 2013年)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明代得到普遍推广。明代以后,中国珠算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近年又逐渐流行于美洲。珠算是中华民族的重大发明,在人类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十四节气

(列入年份 2016年)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医药浴法

(列入年份 2018年)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熬煮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太极拳

(列入年份 2020年)

太极拳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太极拳注重意念修炼与呼吸调整,以五步、八法为核心动作,以套路、功法、推手为运动形式,通过对动静、快慢、虚实的把控,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

送王船

(列入年份 2020年)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仪式。在闽南,大多每三或四年在秋季东北季风起时举行;在马六甲,则多在农历闰年于旱季择吉日举行。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列入年份 2022年)

饮茶和品茶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项)

羌年

(列入年份 2009年)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列入年份 2009年)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列入年份 2009年)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

麦西热甫

(列入年份 2010年)

麦西热甫是维吾尔族人民文化传统的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完整的麦西热甫活动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和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头文学、饮食及游戏。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列入年份 2010年)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发展于中国南方的福建省,它使具备水密隔舱的海轮建造成为可能。如果航行途中一两个船舱偶然受损,海水不会涌进其他船舱,而船也会继续漂浮。

中国活字印刷术

(列入年份 2010年)

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浙江瑞安保持了这门技术,那里依然使用这种技术编印谱牒。

赫哲族伊玛堪

(列入年份 2011年)

伊玛堪是中国东北部赫哲族人民世界观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伊玛堪用赫哲语叙述,采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由许多独立曲目组成,描述部落联盟与战争,包括赫哲族英雄战胜恶魔和入侵者的故事。

优秀实践名册

(1项)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列入年份 2012年)

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自公元十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其表演技法精湛、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丰富、偶像造型艺术精美绝伦。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易跟贴

注册 手机发跟贴 登录并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有态度网友0F-3HJ

扯几把蛋的东西

有态度网友001F5U

有的还可以,有的什么都算不上。

外面乍看特像,猛禽3发动机喷嘴哈!

夜雨飞蝶梦

我己窥探灵魂一角意识的本质就是时时好坏感知,然后趋利避害人判断好坏的依据就是感受。如:好的感受,就像打了鸡血,人很爽。坏的感受,就像累,苦,饿,的感受。感受好,那趋利避害。感受就是系统释放的好坏信号加告知好坏的因果。有时你的情绪反应,看似天经地义。实则是系统在作怪,如很困,但你还想玩,不想睡,眼睛却时不时的闭上。如很难,绝望。然后你就放弃,堕落,消极,变流浪汉。新认知之信息对错辨别动机判断,诚恳的,那对。眼见为实的,那对。有因果或符合逻辑的那对。大家多怎么说,那对。说的有理有据的有详细,那对。如果新的真的那记住,记住因果属性就完成了认知意识动机只有一条预设逻辑:如果是真理,如果是真的好,那判断是好,那做。如果让对方认为是对,就看你的真理能否说服他。说服了就跟你一样。预设好坏逻辑,带来了什么可以让社会向好的发展,向文明发展,向美发展,向智慧发展,是对好坏评判的标准(好的维度分很多种,如时间空间数量大小美丑智笨爱善恶情感利己利国和对比)美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如花瓶,跑车)本能就是先天会的。人刚出生,没有对好的概念。但脑子里有预设好坏逻辑(自己看不到)。但遇到事件后,本能会产生好坏感受。回顾感知自己因果反应,就会知道背后逻辑。就像甜苦,只是味蕾的一段信号,如果是苦的信号,那判断不好。想法,好坏,预判,联想,系统为你的人生路,主动保驾护航,主动想你所想,主动为你着想,并告知缘由给意识对大脑的一点理解左脑因果逻辑,右脑3D感知因万事万物多有他的因果逻辑。因果可分为:以自己想法为目的的因果判断,本能上的因果反应,事件因果的判断,属性的因果判断,时间上的因果关系。思考:因果关系经历多,就能进行因果思考。物体远动见多了,就能回忆进行想象判断过程:有新的认知,那建立新的因果逻辑,遇事主动搜索关联因果,进行因果匹配因为一个因果逻辑,一个3D感知,就能对这宇宙产生认知一个逻辑想象,一个三维想象就能产生创造设置以上逻辑,机器人不光有了人的心,也有了人的智影响人工智能,让一切设备拥有了智能。应用无处不在。人类将拥有一个强大的助手。彻底解放双手AI对人的本能和情感投其所好,市场将一片大好虽说好坏判断是天性但输入历史教训,AI将更文明,输入真的好坏经验与认知,AI动机就进入正轨,直接上岗工作

看到您这样的用户真是高兴啊!哈哈哈[狗]

天下一家和者更大更强。我们力量联合起来,加上随着不断的新力量的加入,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宇宙间变得更大更强。再加上公平公正的制度,加入了就是一家人,还救济你,罩着你,那加入得人就更多了。斗者两败俱伤,你我势力相当,你不让,我不让,最后只能两败俱伤,变成鹜蚌相争,渔翁得利。在庞大的宇宙面前,统一一个银河系,在宇宙面前多是渺小的。所以我们要团结。团结才能更好生存。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孙杨复出首战门票售罄,30元的票被炒到700元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中国在世界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共有哪些

截至2016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含“急需保护名录”)的项目已达39个,也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1年通过的:昆曲;

2003年通过的:古琴艺术;

2005年通过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9年通过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2010年通过的:京剧、中医针灸。

2011年通过的:皮影戏。

2013年通过的:珠算。

2016年通过的:二十四节气。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列入的: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2010年列入的:新疆的麦西热甫、福建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以及中国活字印刷术。

2011年列入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2012年列入的: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

扩展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2017年12月23日,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作了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披露,目前,大运河、丝绸之路等项目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项,居世界第二。

而珠算、二十四节气、中医针灸都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的总数达到39项,居世界第一。 而五年来,累计完成可移动文物修复和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项目1000余项,修复文物4万余件。 2013年以来海关共查获非法进出境文物1.2万余件。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基常识】我国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条目01】中国茶艺:在2022年,中国茶艺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中国在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条目02】送王船:这一传统习俗于202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马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增强了社区间的联系。 【条目03】太极拳:作为传统体育实践,太极拳在202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修身养性,还促进了文化交流。 【条目04】藏医药浴法:在2018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独特的健康传统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 【条目05】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古老的农耕知识体系指导着农事活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条目06】福建木偶戏和提线木偶艺术: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需要后人继承和发扬,以保持其活力。 【条目07】皮影戏:这一戏剧艺术形式亟待传承,它是中国戏剧文化的宝贵财富。 【条目08】赫哲族伊玛堪:作为口头传统,它需要更多关注和保护,以传承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条目09】中医针灸:这一传统医学实践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展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条目10】活字印刷术:这一古代技艺需要传承,它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重要象征。 【条目11】水密隔舱福船技艺:这一技艺面临挑战,但其独特的工艺价值不容忽视。 【条目12】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尽管传统规则有所减少,但其文化价值仍需被珍视。 【条目13】粤剧、西安鼓乐和宣纸制作:它们分别代表了戏剧、音乐和传统工艺的巅峰,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条目14】藏戏与南音:它们承载着民族生活的韵律和历史的回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条目15】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传递着驱邪祈福的文化内涵。 【条目16】南京云锦:其皇家织造技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 【条目17】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这一非凡的智慧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让我们共同珍视并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中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截至2021年,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截至2022年,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非遗名录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保护对象予以确认,以便集中有限资源,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重点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

截至2021年,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四级名录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一大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大价值的非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40万元可买北京房山两室一厅 仅7063元
距马斯克圆梦火星更近一步 星舰基地再添新塔 Spac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