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绘新时代新图景

人民网天津10月12日电 (记者崔新耀)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10月1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京津冀青年美术家学术邀请展,在孙其峰美术馆开幕。三地青年美术家以笔墨丹青触摸时代脉搏,共绘新时代新图景,既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也展示了京津冀书画艺术的深厚底蕴。记者采访了来自三地的青年美术家,倾听他们的创作故事、家国情怀。

观众参观京津冀青年美术家学术邀请展。仇宇浩摄

此次展览由天津市青年发展促进中心(天津青年宫)、北京青年艺术发展促进会、河北省青少年书画家协会主办,天津市青年美术书法协会、孙其峰美术馆承办。展览将展至10月16日。

展览展出京津冀三地25位青年美术家的近百幅中国画作品,题材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参展美术家来自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河北美术学院、河北省沧州工笔美术家协会、保定美术家协会等。他们或身处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科研一线,或是国家级画院的创作生力军,或为各地区美协的骨干力量。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展作品格调高雅,意趣盎然,或酣畅淋漓,或浓墨重彩,彰显了祖国的人文之美、山川之秀。

“邀请三地青年美术家参展,是我们向祖国的深情献礼,也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以及促进三地青年文化交往、专业交流的主动作为。我们希望以书画艺术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激励更多青年美术家积极投身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热实践,推动三地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天津市青年美术书法协会主席、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系主任魏云飞表示,“此次展览筹备了一个多月,展出的近百幅作品,既有严谨精致的工笔描绘,也有淋漓酣畅的写意挥洒;既有大幅主题创作,又有小品文人题材……虽然作品题材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凝聚着时代精神与中国气派,展示了三地青年美术家的审美追求、艺术境界、家国情怀。”

此次魏云飞的参展作品《春风绿苍原》以陕北革命老区的自然生态为素材,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语言,融汇了他对现实生活的观摩与体验,以深远法与高远法相结合的构图方式,展现了在新时代的春风吹拂下,黄土高原实现由黄变绿的生态跨越。

“我的参展作品《湖畔清寂图》,画中之山没有表现某种固定的自然景象,而是融入了我多年山水画写生创作的积累,力图对山水之美的意境进行再创造。”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董雷向记者介绍。此次邀请展,让他受益颇多,“这是汇聚京津冀三地青年美术家精品力作的艺术盛会,也是一次难得的展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青年美术家需要这样的平台和机会展示自己的艺术思考和探索成果,让大家互学互鉴同提升、互促互进共发展。”

“很荣幸,我的《清风如意图》《竹报平安图》能参展。我选择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荷花和竹子进行创作,以兼工带写的技法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祝福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通过参展,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要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把个人的艺术理想追求融入祖国的发展大局中去,用真情与画笔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河北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沧州师范学院教授刘树允说。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 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手段,也是精神内涵的载体。 它凝聚着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突显出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色和气质,使人通过艺术形象认识真、理解善、欣赏美。 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应不断完善其语言体系,丰富其表现内涵,彰显时代审美风范,使中国画在时代转换中继续发扬光大。 援非医疗队(中国画)张小磊传统文化是笔墨精神的根基 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特定的承载形式,与中华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画深厚的文化基因、价值源泉,它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其独特个性决定了中国画的审美意向、形式语言和表现方式。 黄宾虹在《画学篇》有云:“变易人间阅沧海,不变民族性特殊”。 变化发展的中国画有着稳定不变的东西,这就是笔墨精神,它是中国画的核心与灵魂。 浩瀚博大的中华文明与文化,是中国画强大生命力与创新活力的立足点,是其不可动揺的根基。 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对其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画追求意境的表现,而意境是超越具体的物象,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以独特的笔墨语言传达出的一种哲理性的感受与领悟。 顾恺之的“传神写照”、谢赫的“气韵生动”、倪瓒的“逸笔草草”、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都体现了这种“大象无形”的审美取向。 自古以来,“书画同源,诗画互补”是中国画的特色。 历代画家都强调除了要有精湛的笔墨技艺,还要有精深的人文修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像王维、苏轼这样的古代文学大家,同时也是名垂青史的书画家,苏轼“书画本一律”“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的思想,欧阳修“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的诗句,都强调画家要有诗人的深思妙想与高雅情趣,善于在画境中营造诗境。 没有文化的深厚修为以及独特的领悟力,就不可能创作出具有表现力的中国画来。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 时代在发展,传统文化仍然是中国画笔墨精神的根基和脉络。 在当前中西方艺术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中,传承中国画文脉精神,彰显中国文化价值,对于中国画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春雪(中国画)吴冠中中国画追求和谐之美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平和互补、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这既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价值追求,更是文化认同。 “和”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美学理念。 中国画体现了哲学家、思想家所提出的“天与人”“心与物”“文与质”等相辅相成、相称相生的理念,表达了对天地祥瑞、万物协和、中庸平和的价值观的尊崇,强调在对立与统一的张弛中,实现情与景融、思与境谐、神与物游,从而营造诗情画意、和谐交融的深远境界。 中国画讲究人品和画品的一致,讲求心性才情的统一。 南朝谢赫千载不易的“六法论”,唐代朱景玄影响深远的“四品说”,清人黄钺见地深刻的“二十四画品说”,都是指技进于道而超越于绘画形式之外,追求立意和绘画气息的品质和格调,强调无论布局或用笔造境都以寄情为旨归,从而使作品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季羡林曾有言:“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和谐,和谐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伟大礼物。 ”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中国画应带给人们心灵的慰藉、审美的愉悦与身心的陶冶,从而有助于人们平和地看待精神的困惑,从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劳作和奔波,促进人与人之间融洽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宇宙万物和谐共生,实现民心回归安详、家庭和顺、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坚守文脉 其命维新 创新是中国画的生命,中国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承创新的演变史。 从唐代李北海“似我者病”到齐白石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从康有为“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到徐悲鸿“撷古人之长可也。 一守古人之旧,且拘门户派别焉不可也”;从李可染“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到吴冠中“艺术是不可能重复的,艺术抄袭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了,艺术需要有创造性”,中国画继承民族核心审美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促进了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创新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文化自信源自开放创新。 中国画的发展应立足传统的核心要义,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广泛吸纳各种文化营养,借鉴各种艺术形式和观念,吸收新的表现元素和手段,用独特的笔墨语言向世人描绘发展中的中国图景,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与中国气派,重构笔墨新意趣,成就笔墨新气象。 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实践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创作资源,是中国画出新出彩的源头活水。 走进历史的现场,投身现实的情境,以切身感受体验改革发展的深刻变化,用鲜活的实践成果展示改革发展成就,这样的作品才会真实、生动、有温度,才最能激发人们的共鸣,打动人、鼓舞人。 当前的社会环境为中国画作品反映与引领时代创造了条件,中国画家要认识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为祖国鼓呼,为人民歌赋,用笔墨丹青绘制新时代的美丽画卷。 (:王海红,系曲阜师范大学现代语文部副编审)

看着就很舒心 温馨明亮干净 辽宁女子晒住了7年的家 有腔有韵
在呼和浩特开幕 第三回 林泉之心 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