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 也扛不住了

原创 刘晓博

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各地幼儿园“在园儿童人数”出现了显著下滑,就连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也扛不住了。

最近我们在梳理一线城市“小学生人数”和“在园幼儿人数”的时候,发现北上广深的小学生还在增长,但“在园幼儿人数”出现急剧萎缩。

下图是北上广深最近3年“在园幼儿”的人数:

上海“在园幼儿”人数萎缩得最快 ,2021年的时候还有56万人,到了2023年只有48.41万人了,两年下降了13.6%。

北京“在园幼儿”数量下滑幅度名列第二 ,两年减少了9.2%。

相比之下,广深的情况稍微好些,但也分别下降了5.5%和7.1%。

如果跟全国“在园幼儿”下降14.8%相比,四大城市还都算“跑赢了大盘”。

从“在园幼儿”规模看,广州第一,2023年末达到了59.82万,深圳第二、北京第三,上海第四。

四大城市官方发布的、截至2023年末的常住人口分别是:2487.45万人(上海)、2185.8万人(北京)、1882.70万人(广州)、1779.01万人(深圳),所以 “在园幼儿”占比最高的是广州,其次是深圳、北京,上海人口老化最为严重。

虽然一线城市“在园幼儿”下滑迅猛,但“小学在校生人数”却是继续增长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海小学为5年制,所以它的小学生折算为北广深的可比口径应该是112万左右。

从2021年末到2023年末,全国小学生同比增长了0.5%,北上广深分别增长了12.1%、5.0%、11.2%和8.3%,整体都还不错。

为什么小学生人数和幼儿园人数是背离的?

这跟近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拐点有密切关系。

2016年1月,全面两孩政策落地,由此引发了2016年到2017年出生人数的反弹。其中2016年新生儿数量创下了2000年以来的最高点。所以最近几年各地小学生人数仍然上升,局部还出现了学位不足的状况。

从小学招生人数看,近年来的高峰出现在2023年。

小学生入学要求年满6周岁,2016年是生育高峰年,但1月才官宣全面二孩,从备孕到出生需要10个月以上。所以,2016年的生育高峰在四季度,入学高峰延后到2023年秋季。

这个生育高峰只维持了1年多时间,从2018年起新生儿数量不断下滑。2022年,新生儿数量下滑到了956万人,2023年下滑到了902万,跟2016年的高峰期相比,差了将近一半。

当每年新生儿不足1000万、甚至不足900万成为常态后,我们的幼儿园、中小学会过剩到什么程度?老师这个职业会遭遇什么状况?

根据上海市教育发布的数据,2023年上海幼儿园在校生48.41万人,比上年减少9.3%;其中幼儿园招生15.77万人,比上年减少5.6%。 2023年全市幼儿园1692所,比上年减少16所;小学664所,比上年减少7所。

也就是说,连大上海都在撤并幼儿园和学校了!

北京2023年的数据没有查到,根据统计年鉴,北京2022年的幼儿园比2021年减少了11所,小学减少了118所。

广深由于增量人口比较多,人口结构年轻,所以最近几年还在大规模兴建新学校、增加学位。比如深圳2023年新增了中小学、幼儿园78所,广州则新增了50所。

但如果你用广深幼儿园人数乘以2,跟小学生人数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广深的小学学位将很快过剩。

目前广州幼儿园人数乘以2是119.64万人,小学生是129.45万人,未来小学学位至少过剩10万个;深圳幼儿园人数乘以2是111万人,小学生是122.66万人,未来小学学位也至少过剩10万个。

到那时,初中学位也会过剩,学生就读普通公立高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70%甚至80%。 广州深圳撤并学校也是早晚的事情,至少学位紧张的局面将迅速终结。

从全国看,之前新生儿维持在1500万人以上,现在未来基本在900万人左右,下滑了40%。再加上人口流动的不均衡,只有一二线城市还有增量,普通三四五线城市以及村镇,在园幼儿、小学生人数未来几年可能下滑50%以上。

事实上,全国各地小学数量一直在缓慢减少中,学校规模变大、数量变少、集中办学,是早已发生了的大趋势,但未来几年这种趋势会“全面提速”!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全省小学数量在1978年曾达到48772个,到2000年减少到了41269个,到2022年还剩16925个。

就连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小学数量也从2000年2.42万所,减少到了2022年的1.06万所。

小学数量断崖式下跌,意味着农村、乡镇上学越来越不方便,这加剧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将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城市和城市之间、城市各片区之间马太效应进一步强化。

村镇、小县城的学校被迫撤并,孩子们上学将变得越来越不方便。这些地方因为财政收入减少,连公交线路都无力维持。其结果,只能让更多的家庭选择离开,形成恶性循环。

有人口增量的大城市情况稍好,但内部分化也会加剧 。比如上海的崇明、深圳的大鹏、广州的从化、北京的延庆,由于距离中心城区太远、人口密度偏低,将成为小学、幼儿园撤并的先行区,这会导致一线城市部分城区鹤岗化。

中国人喜欢热闹,我们的土地是国有的,这些都意味着中国不动产的价值逻辑跟美国大相径庭。 在中国,中心城区价值是永恒的,郊区永远是小众的、不方便的。

其次,学区房的概念可能会被淡化。

大城市学位紧张时期即将结束,过剩时代不可逆转的到了。未来上一流好学校还是比较难的,但就读二流好学校就不那么难了。

学区房概念可能被弱化,贴牌名校的价值会下降。一二线城市真正一流的学校,其学区房价值依然存在,但其他片区就弱化了。

想通过优质学区还给房子保值,只能选头部学区,而不是二类、三类学区。

第三,幼儿园、中小学的老师将陷入过剩,未来或许跟房地产从业人员一样过剩。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读师范,未来慎重选择;如果已经读了,可以考虑通过上研究生转型。未来,为老年人服务的行业反而会成为朝阳产业。


你觉得年轻人该去大城市打拼吗?

其实该不该去大城市打拼,主要看这个年轻人是怎样想的,确实我们不否认大城市的发展机会比较多,但是相对来讲,大城市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都是比较大的,比如说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相对来讲就是非常快速的,而且一开始刚刚进入公司的时候,新人根本不会拿到太多的工资,不过生活成本却非常高,在如此重大的压力下,年轻人必须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在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成本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自己,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下来,才会有生存发展的可能性。我觉得并不赞成所有人都到大城市去打拼,因为人与人根本就不一样,很多人是承受不了如此大的压力的,因此到底去不去大城市打拼,建议大家问自己几个问题:

1、自己是否能够扛住压力?

在一线城市打拼扛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是一个非常不具备抗压能力的人,那么一个小小的压力你可能就承受不住了,这样的话不仅会给你的身体上带来一定的打击,而且给你心理上带来的打击将会更加严重,尤其会损伤你的自尊心。

2、自己是否具备核心竞争能力?

在一线城市打拼的话,一个人是否具备核心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根本就不具备任何核心竞争能力的话,那么想要站住脚也是特别困难的,当然核心竞争能力可以在不断锻炼中获取,不过,我们必须要清楚怎样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3、自己是否具备坚韧不拔的性格?

有一个坚韧不拔的性格才是成功的保障,一些年轻人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充满着激情,但是在不断受到挫折的时候,这些激情就被慢慢的磨灭了,所以我们必须要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能否一直坚持下去。

现在工资越来越高,为什么压力却越来越大?

现在很多职场人士反映,虽然这些年工资收入越涨越高,但是老百姓的生活的压力,感觉却越来越大了。过去工资只有一千多元的时候,生活压力小,而现在工资涨到八九千元,却觉得压力越来越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工资上涨了,反而觉得压力更大,已经大到身心疲累的程度呢?

对此,我们认为,这些年大家的工资肯定是越来越高,但是周围的环境变化要远快于工资增速,所以你才会有感觉压力越来越大:第一,工资高了,大家的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多了,追求的东西多了,感觉压力也越来越大了。 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都是配给制,样样东西都稀缺,人们当然只满足于吃饱穿暖,而现在不仅仅是吃饱饭,还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还要在精神层面获得满足,还要有收入上的相互攀比之心,自然压力就越大。

第二,工资是越涨越高了,但是物价也涨了不少。 正确的应该是工资涨幅超过物价涨幅,这样人的压力才感到较轻。 10多年前,普通白领吃顿工作午餐,只要6元人民币,现在买份套餐就要28元人民币,物价基本上涨了近5倍。 二十年前租个一室一厅只要700多元,现在起码4500元租金,涨了6倍多。 而现在普通职工收入也只是在3000-6000元之间。 较高的物价水平,使工薪阶层一个月下来也剩不下多少钱了。

第三,工资虽然比过去是涨了一些,但是面对高房价、教育支出、医疗费用等几座大山,还是扛不住啊!过去很多人在国企里面,虽然工资不高,但是隐性福利好,有福利分房、医保报销等。 现在样样都市场化,由老百姓自己来解决,即使在此期间,老百姓的工资也涨了一些,但是,几座大山的压力,还是让人感觉吃不消,特别是高房价,在一线城市工薪阶层一年收入都买不下一平米,即使买了房也要还上二三十年,替银行打工。

第四,工资高了,但是工作压力大了。 过去的人,在国企上班,干多干少一个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收入也就是一千多元,生活没什么压力。 现在国企好日子没了,到私企上班,工资是比从前涨了好几倍。 但是,这里要么实行996工作制,要么要加班加点,所拿的这点增加的收入和福利,都是加班加出来的。 而且现在工作的责任心要强,不能有什么太大闪失,企业管理更严格了,考核指标年年在上涨,你当然会觉得工资是涨了一些,但工作压力,职场上人际关系都紧张了。

第四,过去年轻人结个婚非常随便,只要有块上海牌手表,有辆缝㓜机、还有辆自行车,有台电视机就行了,现在90后结婚,又要有房有车,又要彩礼钱,掏空了男方几代人的积蓄,当然觉得现在做人的压力更大一些。 此外,还有很多人反映,过去参加别人婚礼送的是小钱,现在你参加亲戚、同事、朋友的婚礼太少了拿不出手,至少500-1000元才行,一个月下来份子钱送了不少,手里就没剩几个钱了。

为何现在工资越来越高了,但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呢?这主要是物价上涨,推升了生活成本同步上扬。 此外,工资高了人的欲望也上去了,老是觉得比不过别人,压力自然也大了。 更关键的是,压在中国老百姓身上的高房价等几座大山让大家喘不过气来,此外,现在工作任务重、交际应酬多,也是导致民众觉得压力大的原因。

非一线城市大学毕业生,去一线城市发展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一线城市中大部分都是非一线城市大学毕业生,毕竟一线城市就那么4个,北上广深,因此我并不认为非一线城市大学毕业生去一线城市发展有什么特别的压力。

所谓的压力,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心理暗示,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情况,大家都是站在同样的一个起跑线上,不要被非一线城市大学生这样的名头给自己限制了想象力。

非一线城市大学毕业生,想到一线城市找工作,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坚持,换句话说最大的压力可能就是不够坚持。

首先,需要选定自己计划去向的一线城市,如果还在学校有课的毕业生,那就留意校园招聘,只要是该城市来的公司都要参与面试,看是否有机会能获得入职机会。

其次,如果已经没有课程的毕业生,可以去到该城市,稳定下来找工作,找工作的过程肯定是辛苦的,但是一定要坚守自己的目标,不畏打击,不退缩,只要坚定的找工作,总结经验,继续找工作,肯定有一份OFFER在等着自己,所有找不到工作的都是太挑,其实工作不难找,难找的是合适的工作。

最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就踏踏实实的做,刚开始不要挑三拣四,认为一毕业就应该做高大上的工作,其实更多的是做的打字复印甚至搬货的工作,其实谁都是这样从新人过来的,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相信一定会有所获。

所以,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在一线城市能有所立足之地。

穿好看的秘诀 基础款 参考这些穿搭示范 难怪这么高级 把
蒋圣龙遭炮轰 银哨挨批 足协杯巨大争议!法比奥被拉倒无点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