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苑元代水闸 隐于闹市的水利工程遗址

上海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吴淞江作为与黄浦江共育上海的母亲河,对上海历史变迁和地理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元代,吴淞江淤塞严重,水利专家任仁发沿吴淞江修建了一系列水闸,志丹苑元代水闸便是其中之一,它也称为全国目前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利工程遗址。

点击查看清晰大图

上海城区首个发掘的大型遗址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位于延长西路619号,这里原是宋元时期吴淞江(苏州河)支流赵浦故道。水闸遗址于2001年5月发现,2002年5月正式发掘。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的出土,在当时创造了上海考古的两个第一:上海城区第一个发掘出土的大型遗址;上海考古史上投资规模第一的发掘项目。

目前发现的水闸遗址面积1300平方米,距地表深7 米,平面呈对称八字形。水闸遗址以青石闸门为中心呈八字形,水闸底部过水石面由一块块长方形青石板砖铺砌而成。石板与石板之间用铁锭榫卯嵌合,下面铺设衬石木板,板下设木梁,再设木桩支持。道道工序严谨稳固,使得水闸成为我国保存最好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水闸设计者是一位画马名家

吴淞江在唐宋时期上海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宋元时期的数百年间,吴淞江逐渐淤塞,水患连连,严重影响上海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治理吴淞江水系于是成为该时期江南地区重要的水利任务。

元代水利专家任仁发在他的《水利集》卷四中,记录了泰定年间设置石闸时的选址地点和建造目的:“于平江嘉定州之赵浦,嘉兴上海县之潘家浜、乌泥泾三处,各置石闸二座,设官管领,依时启闭,以遏浑潮,使闸内清水一归于海,冲渲江道宽阔,浑潮不致旁流入江停止淤塞。”

《三吴水考》对赵浦的位置有所记载:“又东为桃树浦,又东为大场浦,又东为赵浦,又东为彭越浦,又东为卢径浦,俱北通走马塘,南入吴淞江。”如今大场浦、彭越浦尚在,但二浦之间的赵浦湮没无存。而水闸遗址地处彭越浦、大场浦之间,距离苏州河不过1公里,潘家洪、乌泥径在吴淞江南、元代上海县境内,距遗址甚远。因此研究人员推断,这座水闸应当是元泰定二年建造在早已消失的赵浦上的石闸。

水闸的设计者任仁发(1254~1327年),字子明,一字子垚,号月山,青龙镇(今属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人,官至浙东道宣尉副使。任仁发将他的大半生都贡献给了水利事业,曾先后主持修治盐官海塘崩溃、镇江练湖淤塞,缮补大都(即今北京市,元代称为大都)水闸及疏浚通惠河等。任仁发擅长书法、绘画,画马尤其出色,曾奉敕画御苑马厩中的名马,所绘《二马图》现藏故宫博物院,还有《秋水凫鹥图》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建成上海第一座遗址类博物馆

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对于了解苏州河历史变迁、水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造在遗址上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于2012年12月31日开馆。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是为保护、研究、展示水闸遗址而建,是上海第一座遗址类博物馆。博物馆从水闸的发现经过、历史背景、建造流程、水闸结构、工艺功用等多角度向公众展示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现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青少年考古基地、普陀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普陀区志愿者服务基地。

文:西门

图:普陀文旅

:杨延超

市场寒冬才孕育大机会 而不是我们以为的夏天 独家对话三位明星
科贝尔 没想到索默会退出瑞士队;为国出战是件很美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