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1日对外公布山西武乡石窑会石窟和磨里石窟调查资料,两处石窟均无开窟造像的纪年题记,文献中也未有相关记载。考古人员通过洞窟形制、造像特点等认为,两处石窟的开凿年代均为北齐,对推动构建当地石窟演变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石窑会石窟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分水岭乡石窑会村东南约400米处,石窟开凿在山脚下一处长约10米、高约7.5米的平整崖壁上,现存1窟8龛,石窟所在岩体为砂岩,易雕刻也易风化,窟外的龛像风化尤为严重。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的石窑会石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磨里石窟位于长治市武乡县故城镇磨里村东侧半山腰上,石窟开凿在长约650厘米的平整崖壁上,现存1窟1龛,所在岩体为浅灰色砂岩。村民在石窟周围修建了院子与围墙,窟门正对的北侧围墙砌筑有大清咸丰二年(1852年)的长方形石碑,内容为出资重修石窟的人员名单。
考古人员根据石窟形制、造像题材、造像风格等方面分析认为,这两处石窟均具有典型的北齐时期风格,石窟开凿年代均为北齐。虽为同一时期开凿,但石窑会石窟和磨里石窟的选址、洞窟形制、造像风格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为进一步研究北朝晚期佛教造像在民间的传播提供了参考,也为构建这一地区石窟演变序列补充了资料。
文/记者 胡健
(中国新闻网)
响堂山石窟背景简介
中国的响堂山石窟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北齐时期。 北齐时期的政治格局独特,国都邺(现今位于临漳)和别都晋阳(现今太原)并立,地处太行山东西交通要冲的鼓山。 作为连接两都的必经之路,此处的自然环境优美,山水秀丽,且拥有优质的石质资源。 北齐皇帝高洋,鉴于对佛教的尊崇以及对这片山水的喜爱,决定在此地开凿石窟,修建寺庙,并作为他在穿梭于邺城与晋阳之间时的避暑、游憩和礼佛之所。
自北齐以后,响堂石窟的营造活动延续至隋、唐、宋、明等朝代,各个时期都有增凿和修缮,使得这座石窟艺术宝库不断丰富和壮大,见证了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历程。
扩展资料响堂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 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山石窟。 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 它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凿了哪些石窟
1、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2、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开凿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天龙山天龙山北齐石窟
在公元550年,即东魏武定八年,高欢之子高洋推翻东魏,自立为帝,国号北齐,晋阳继续作为陪都。 北齐时期,佛法兴盛,他们于晋阳大兴寺塔周边开凿石窟,塑造佛像。 这个时期,从551年的天保元年到561年的皇建二年,晋阳陆续建造了开化寺、崇福寺和童子寺,大规模的石窟艺术在此兴起,规模宏大,堪称当时艺术瑰宝。
北齐时期的主要石窟创作有三窟,东面的东宓窟以及西峰的10号和16号窟。 北齐石窟的主要样式仍沿袭北魏的前后室方形窟,窟内有三壁三龛,佛像题材包括释迦多宝、交脚弥勒和倚坐佛。 前室设有八角柱,柱上刻有仰莲和替木,额枋上的斗拱采用了北齐特色的木构建筑风格,有斗拱一斗三升和“人字形”,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技术。 窟门两侧雕刻有力士守护,窟顶则有飞天装饰。
比如,正面坛基上主要雕刻的是释迦多宝说法像,坛前正中央刻有摩尼珠,两侧则是两尊蹲狮和博山炉。 两侧的佛像则可能是一佛二立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坛前还有乾闼婆伎乐人像,乐器如细腰鼓、都昙鼓、琵琶和瑟等清晰可见。 门内两侧雕刻有持叉的天神像,门外两侧则是力士像。 佛像的面部特征包括平滑的肉髻、浑圆的脸庞,宽阔的肩部和鼓起的腹部,身披褒衣博带式或袒右肩式的袈裟,线条硬朗,腿部有双阴线衣纹。 菩萨的形象则以花冠和自然下垂的披巾为特色,天王力士则有深目高鼻,身着菩萨装,衣纹简约。 整体来看,天龙山北齐石窟的风格与响堂山石窟、麦积山石窟和安阳小南海石窟的北齐、北周时期造像相似,都是北朝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
扩展资料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560年(北齐皇建元年)兴建天龙寺,山以寺得名。 天龙山胜迹,首推石窟艺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分布在东西两峰,共25窟,雕刻大小佛像500余尊,画像、浮雕、藻井1144尊(幅),石质完整,光源充足,展现着东魏、北齐、隋、唐、五代近三个世纪的艺术杰作,反映了不同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1924年~1925年(民国13年~民国14年)间,外国侵略者对石窟进行了掠夺和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款修整,恢复了天龙山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