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0日上午,北京时间昨天深夜,联合国安理会投票表决10个非常任理事国提交的加沙停火决议草案。结果14票赞成,美国一票否决。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表决后的解释性发言中表示,中方对表决结果非常失望。美国独家使用否决权,粉碎了加沙民众活下去的一线生机,把他们进一步推向了黑暗和绝望之中。人们不能想象这次表决以及安理会过去13个月应对加沙冲突的失败,如何能够逃过历史最严厉的判决。未来的人们看这段历史,他们会感到难以置信。
傅聪表示对表决结果非常失望(视频就)
傅聪指出,当去年10月18日美国第一次否决时,加沙有近3000平民丧生。当美国第二次否决时,以色列的轰炸已造成17000人死亡。伴随美国一次又一次的否决,当美国在今年4月18日第五次否决时,加沙的死亡人数已飙升到了34000多人。现在加沙已有近44000人丧生,美国还是毫不犹豫地使用了否决权。44000人,这不是个冷冰冰的数字,他们可能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一位还在哺乳的母亲,或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每个人的逝去,对侥幸活下来的亲人而言,意味着永远的伤痛。人们会问,巴勒斯坦人真的命如草芥,一文不值吗?难道44000人的死亡也换不来美国一点点的同情心吗?到底还要死多少人才能让他们从装睡中醒过来?
傅聪说,未来的人们看这段历史,他们会感到无法理解,无法理解美国过去一年多来为什么执意排斥安理会发挥作用,使安理会陷于瘫痪。美国宣称正在开展平行的外交努力,一再许诺有关谈判即将取得进展。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所谓外交谈判至今还在原地空转,为什么会允许以色列一边持续开展军事行动,一边不断为谈判提出新的条件?
未来的人们看这段历史,他们必然会感到愤怒。以色列公然违反国际人道法的每一条“红线”,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道灾难。但哪怕加沙即将爆发饥荒,美国似乎总能找到理由为以色列辩解。这种对国际人道法适用的扭曲和选择性漠视,不断刷新世人对双重标准的认知和下限。人们自然会感到愤怒。人们会感到愤怒还因为美国源源不断地供应武器,这成为这场战争持续如此之长、伤亡如此之多、破坏如此之大的决定性因素。
傅聪强调,中方的立场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必须释放全部人质,必须立即无条件停火。这两者都很重要,不能附加前提条件,不能同意把两者挂钩的做法。因为事实已经表明,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早就超出了解救人质的限度。坚持要求为停火设置前提条件,无异于给延续战争开绿灯,纵容继续杀戮。美国的一再否决,使安理会和国际法的权威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但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来都不嫌晚。中方呼吁美国认真对待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责任,不要消极回避,不再刻意拖延,拿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支持安理会为立即停火、拯救生命、恢复和平采取一切必要行动。
延伸阅读
据多家外媒20日报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9日到加沙地带视察时称,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不会统治加沙”,并誓言救出所有人质。与此同时,加沙、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民众以及黎巴嫩民众面临的人道主义危机依然严峻。此外,一项本应于当地时间19日在联合国安理会进行表决的关于加沙地带停火的决议草案被推迟。联合国方面还表示,以色列军队在针对黎巴嫩的军事行动中使用了白磷弹。
以色列总理为每名人质获释悬赏500万美元(美媒报道配图)
据《以色列时报》20日报道,内塔尼亚胡当地时间19日视察了以军在加沙的军事基地。他表示:“以色列国防军驻扎在加沙地带的部队在实现我们的重要目标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即哈马斯不会统治加沙。我们正在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摧毁其军事能力,并削弱其统治能力。”
内塔尼亚胡还称,以军正在尽一切努力“找到我们的人质,并将他们带回”。他表示:“我们不会松懈,直到把他们全部救出来——不论生死”。内塔尼亚胡还称,只要有人愿意交出人质,就可获得500万美元的奖励以及离开加沙的安全通道。他警告称:“谁敢伤害我们的人质,谁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会追捕你们,把你们抓获。”
以色列第12频道报道称,在内塔尼亚胡于当地时间19日晚参加有关人质状况的高层会议时,国防官员在会上再次警告称,继续战争“可能会伤害到仍然活着的人质”。《以色列时报》20日称,为释放人质和达成加沙停火协议而展开的谈判已陷入停滞。民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以色列人支持与哈马斯达成人质协议,以结束加沙战争。这一诉求已被内塔尼亚胡明确拒绝。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修·米勒19日表示,美国和以色列高级官员将于12月初举行会谈。这是应美方要求开设的新沟通渠道下的首次会议,旨在表达对“以色列在加沙战争中对平民造成的伤害”的担忧。米勒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双方已安排了第一次会议,以收集涉及以色列使用美国武器“引起关注或引起质疑”事件的信息,并对“可能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行为”做出判断。然而,米勒拒绝透露新渠道是否会加速美国政府对以色列可能违反国际法行为的评估,也没有承诺在美国总统拜登离任前做出任何评估。
马修·米勒19日表示,美国和以色列高级官员将于12月初举行会谈(资料图)
本轮巴以冲突已在加沙地带造成严重人道主义危机。除此前被广泛报道的诸多问题之外,加沙地带还出现了专门针对物资援助车队的武装抢劫行为。
英国《卫报》报道称,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19日表示,类似劫持事件加剧了加沙食品、药品和其他援助物资的短缺。据路透社报道,哈马斯官员表示,哈马斯及其他加沙地带武装派别已成立“人民和革命委员会”,专门打击物资掠夺者。该委员会下属部队于上周伏击了一群武装掠夺者,至少有20人被击毙。
约旦河西岸地区和黎巴嫩严重的儿童死伤也引发舆论关注。《卫报》称,联合国的数据显示,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军队在约旦河西岸杀害了171名巴勒斯坦儿童,相当于几乎每隔一天就有一名儿童死亡。路透社称,在过去2个月时间里,黎巴嫩已有200多名儿童死亡、1100人受伤。
当地时间11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宣布推迟表决一项关于在加沙地带停火的决议草案。这份决议草案由10个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共同起草,将于当地时间20日进行表决。联合国安理会官网显示,一些安理会成员“对草案文本设定的低目标感到失望”。此外,联合国主管维和行动事务的副秘书长拉克鲁瓦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军在黎巴嫩南部使用了白磷弹。该武器因其巨大杀伤力而受到国际法的严格管制。
另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20日报道,意大利国防部19日称,8枚火箭弹击中了位于黎巴嫩南部查马的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联黎部队)总部,导致多名维和人员受伤。以色列声称是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发射的火箭弹击中了联黎部队营地。
历史上的元月八号都发生了什么事?
精选大事件- 1931年1月8日 特级英雄黄继光诞辰- 1938年1月8日 白求恩率医疗队援助中国- 1954年1月8日 中共中央号召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5年1月8日 十届二中全会补选邓小平政治局常委- 1976年1月8日 周恩来逝世- 1979年1月8日 我国与吉布提建交- 2001年1月8日 新世纪诞生的第一条铁路新线——西康铁路通车运营1月8日大事记1905年1月8日 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在南非发现。 1937年1月8日 美国参众两院拒绝向西班牙内战双方输出武器。 1938年1月8日 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率领加拿大和美国医疗队到达武汉,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950年1月8日 甘肃省人民政府成立。 1951年1月8日 朝鲜人民军攻克仁川港。 1954年1月8日 中共中央号召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9年1月8日 戴高乐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 1968年1月8日 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排水量为吨、载货量为吨的远洋轮“东风”号建成。 1979年1月8日 中国与吉布提共和国建交。 吉布提位于非洲东部,首都吉布提。 1986年1月8日 我国第二大汽车工业基地第二汽车制造厂建成,验收合格。 1994年1月8日 我国第一个外汇交易中心深圳外汇交易中心成立。 1996年1月8日 北京城市合作银行正式挂牌开业。 2001年1月8日 西康铁路通车运营。 2009年1月8日 联合国安理会投票通过加沙停火的第1860号决议草案,美国投了弃权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以色列和哈马斯尊重草案,双方立即实行“持久的、受到全面尊重的停火”。
为什么美国一次次动用否决权来否决巴勒斯坦拥有联合国
1. 以色列遭遇内部和外部双重困境,内塔尼亚胡政权岌岌可危。 内部困境源于执政联盟的不稳定性,由于加沙战事加剧了政府内部的不和,反对党领袖甘茨已宣布退出联合政府,导致政府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2. 外部挑战主要来自于美国在安理会推动的停火决议获得通过,这一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撤军,与美国以往支持以色列的做法大相径庭,从而给以色列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增加了地区的紧张氛围。 以色列政府的未来及国家的走向目前充满了不确定性。 3. 以色列军队集结了45万兵力,准备进攻黎巴嫩的真主党。 以军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的表现令人生疑,他们未能在10个月的战斗中消灭哈马斯。 以军此次的攻击行动,可能导致与黎巴嫩的全面战争。 以军遭受了真主党的无人机轰炸袭击,并损失了数十名士兵。 以色列的军事实力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强大,预备役部队的战斗力也未得到充分证明。 以色列可能面临国际社会的更多压力,同时国内也有要求 Netanyahu 首相下台的呼声。 以色列的进一步行动将对中东地区的战争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4. 以色列在中东采取军事行动,针对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实施空袭,并准备进行更大规模攻势。 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和指挥官均表露了对采取激进对峙立场的态度。 尽管以色列军力较强并在战场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它的生存空间正受到挑战,并可能导致国家灭亡的风险,这源于对当前中东及国际局势的误判。 以色列严重依赖于西方国家的支持,尤其是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 但这种依赖建立在美西方对中东各国进行分化和压制的长期政策上,而这一政策的出现,与两伊战争及之后的中东国家分裂有关。 在两伊战争之前,中东国家能够团结一致对抗以色列。 但战争削弱了地区强国伊拉克和伊朗,导致中东国家力量受损,难以对以色列构成威胁。 随着苏联解体和西方在中东的影响力增强,以色列成为了地区强权。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级强国的崛起,以及其推动沙特和伊朗等地区国家达成和解,标志着中东地区力量平衡发生了变化。 以色列未能认识到这一变化,继续采取单方面的军事行动,可能导致了它成为中东地区的共同敌人。 在这种背景下,以色列错误地估计了全球局势,尤其是误判了美国的战略重点可能从中东转向亚太地区。 美国可能不再愿意为以色列的冲突埋单,这可能会使以色列在面临中东国家的联合压力时处于弱势地位。 如果以色列不寻求和平解决方案,而是持续依靠军事行动,那么其国家安全的长期前景将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5. 以色列和联合国之间的关系紧张,美国对此感到不满。 拜登政府原计划利用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制造紧张局势,以显示其对中东国家的影响力。 然而,以色列的行为超出了美国的控制范围,使得拜登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对以色列的政策。 美国已经提出了一份停火草案,并试图安抚以色列,同时要求其保持克制,以免影响美国的中期选举。 然而,以色列似乎决心要与联合国对抗到底,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批评。 拜登政府对此表示不满,并可能调整其对以色列的支持。 6. 以色列反对党领导人甘茨退出战时内阁并呼吁提前进行议会选举。 他被视为中左翼力量,其退出可能导致以色列政府在处理加沙冲突时态度变得更加强硬,使得停火协议更难以达成。 尽管这可能加大政府内部的分歧并影响支持率,但预计不会导致内塔尼亚胡的执政联盟垮台。 极右翼势力可能会在内阁中获得更大影响力,使得加沙的停火变得更加困难。
巴勒斯坦入联写100的完美读后感
你好,对许多巴勒斯坦人来说,“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句话并不是一种文学隐喻,而是一个数十年来从未停止的真实事件。 这片土地曾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保持着几乎与圣经时代一样的景致,而今则在以色列的推土机下加速消失,荒诞的是,这些人声称自己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景致。 在这里,双方的记忆、历史、情感、诠释与权利重叠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悲怆的画卷。 更多一头山羊和更多一英亩土地 旷日持久的巴以悲剧(它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在新闻头条),其主要的症结在于:两个族群对同一片土地提出了相互排斥的主张,而每一方都认为自己的要求是有充分正当性的。 以色列在尚未立国的移民时代起,就非常注重通过点点滴滴的持续行动来获得对巴勒斯坦土地的法律占有,其开国总统魏茨曼将这一策略形象地描述为“更多一头山羊和更多一英亩土地”。 他们对土地的兴趣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土地就是一切,直到今天,以色列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正式宣布国界的国家。 犹太复国主义者深信,他们是“没有国土的人民”来到一个“没有人民的国土”。 当地巴勒斯坦人从不被认为有权拥有土地,他们的法律地位多少有点像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土著:虽然他们住在那里,但却不被视为那片土地的主人。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巴勒斯坦人的悲剧,但他们的声音却很少被外界听到。 作为一个几乎从未离开故乡的巴勒斯坦人,拉贾•舍哈德在这本小册子里记录下了自己数十年来在巴勒斯坦的七次散步,每一次他都发现风景在发生逐渐的、或许是不可逆转的变化,而他也越来越无法自在地漫步了,因为脚下的土地已经被以色列的控制网络割裂成无数碎片。 一个人在自己故乡逐渐丧失行动自由,这本身就是一种控诉。 从他的叙述中也不难看出,巴勒斯坦人无力抵挡以色列人滴水穿石般的推进。 对于这片土地的权利,他们仅有一些泛原则立场,却缺乏有效的手段。 用书中的话说,巴勒斯坦人根本无力开展建设,因为他们“没有路,没有开发,没有建筑。 ……我没见有人做过,也从没见过推土机。 1967年以后,巴勒斯坦需要以色列官方批准才能拥有一台推土机。 ”即使是在西岸这样的巴勒斯坦控制区,以色列也保有所有公路的管辖权,其士兵可以随时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拦截过往的任何车辆。 这小块土地上有500多处以色列的检查站,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想要前往40分钟车程之外的加沙地带,比去中国还难。 就这样,以色列通过密密麻麻的定居点和公路网,点线结合形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矩阵。 即便巴勒斯坦人掌管着自己的城镇,但连接这些城镇的道路却掌握在以色列人手中,从而掌控着巴勒斯坦人的行动,也使得一个巴勒斯坦国根本无法实现事实上的独立,因为它已失去连续和完整。 而这些用以控制巴勒斯坦的定居点和道路,事实上绝大多分都是巴勒斯坦的劳动力帮助修建的,因为这些绝望的失业青年不得不依靠以色列提供的工作机会来谋生,即便那是在给自己修建铁笼。 以色列的定居点有公路网和隧道与以色列本土相连,而巴勒斯坦居民想走动则必须通过一系列军事关卡,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被视为潜在的恐怖分子。 平心而论,巴勒斯坦人与其他阿拉伯人相比,生活不算最差,但他们所受的屈辱最甚。 以色列的将军和内阁大臣公开谈论要把他们“像瓶子里被麻醉的蟑螂”一样控制出来,是这片土地上有待清除的“阿拉伯毒瘤”。 正如舍哈德在数次漫步中日渐感到的,“现在我们在自己的国家里要秘密行动,像不受欢迎的陌生人,烦恼不断,从不感到安全。 我们变成了大以色列的临时居民,生活在以色列的宽容下,在控制检查站的年轻男女士兵手下遭受侮辱的对待,他们随意决定是让我们等上几个小时,还是放我们过去。 ” 这样,在巴勒斯坦人记忆中的故乡逐渐陌生,大地被按照以色列人的意志重新塑造,以符合他们对圣地的想象。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所熟悉的景致的消失几乎是一种宿命。 多年前贝鲁特战乱后,托马斯•弗里德曼曾问一个当地老人:原来的房子在哪?老人答:你们的车正在它上面驶过。 那么这里的人呢?答:你们也可能正在一些人上面驶过。 最惨痛的记忆莫过于此。 景观失忆 以色列立国以后就持续不断地推进一项计划:将当地的阿拉伯语地名用希伯来语重新命名。 1949年7月,总理本-古里安亲自监督,下令在两年内为全国“所有地方,所有山脉、河谷、泉水及道路等冠以希伯来名”,这被左翼史学家称为“抹杀记忆”行动。 鉴于许多巴勒斯坦人已逃离家园,城镇和村庄被毁,连地名也重新命名,因此,在多年之后,当地的原有阿拉伯痕迹将荡然无存。 这一行动背后的指导思想,就是按照犹太人对圣经和圣地的想象,重塑地表。 中世纪的十字军也曾试图真实再现古代圣所的设计和布局,这些持续不断的游客和朝圣者不断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塑造他们心目中的圣地。 舍哈德正确地意识到,“也许巴勒斯坦灾难的根源就在于它是西方历史和圣经的想象中心”,因为这些外来者眼里看到的并非现实中的当地风景和居民,而是与他们自己头脑中的幻象与图景相符的土地。 这样,“再造出圣经般的如画的风景,成了对这片土地拥有古老权利的证明”。 他忍不住讽刺道,自己的故乡拉马拉之所以幸运逃过一劫,原因就在于它并未在《圣经》中被提及过。 在他的历次散步中,不断地记录和回忆着这片土地原有的风景:梯田、橄榄园、石头建筑和家畜,这是他们世代在此居住的世界本身——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他们居住权的证明。 他不断重申:自己一度曾熟悉的这些山冈大地,正在变得面目全非。 这几乎像是一种“失乐园”般的伤感:那个“耶稣基督同时代的人会感到熟悉的圣经风景”(这是大部分桃花源世界的特征:静止性)、那片原本让人宁静和自由的土地,已经再也不会回归原貌,而自己却不幸要目睹这一切。 在这荒原中漫步、回忆、记录,这确实是一件孤独的事,何况他的大声呐喊,面对的是“听不见我声音的世界”。 巴勒斯坦村民不习惯悠闲地散步,以至于一个以色列士兵对他说“我怀疑你是阿拉伯人,但不确定。 阿拉伯人不散步的。 ”两人由此展开漫长的对话,在这里,双方立场的歧异暴露无遗。 在这个以色列士兵看来,以色列将附近土地划为自然保护区,是一件有益的事,“如果没有我们它就会被破坏。 作为一个漫步者,你应该感激。 ”而在舍哈德看来,这却是荒谬的:“你们夺走了我们的土地,现在像主人一样在这里散步,而我却像罪犯一样在少数受控制的小路上走。 ”何况在他记忆中,以色列人到来之前的这片谷地才真正是一个乐园。 这触及到了一个景观地理学上的一个根本问题:“景观的含义就是谁有权力表征景观的功能。 ”看起来只是双方对景观的看法不同,实际上则是话语权和记忆的争夺。 舍哈德之所以要将漫步中的所见到的“正在消失的风景”记录下来,他内心最恐惧的也许是“景观失忆”——由于景观年复一年一点一滴地变化,数十年后人们将不再记得它当初的样子。 连一点记忆都没有给巴勒斯坦人留下之后,这片大地也就将不再为他们所有,就好像巴勒斯坦人从未在此生活过一样。 这如何是可能的?两个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人群,却没有任何共同的叙事,连共享普通生活也不可想象,双方都死守着自己的记忆,而盼望着对方彻底遗忘。 在最后一次散步时,舍哈德已经明显丧失希望:“很长时间我都不会再回到这里了。 在我有生之年,也许在和以色列可恶的冲突及其所有后果结束之前,我不会再来了。 ”然而真的应该如此绝望吗?这本书本身就可以成为抵抗,正如爱德华•萨义德所言:“一部分事实已经遗失。 而陈述是我们仅有的一切。 ”记忆和陈述,本身就是最难泯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