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魏彤 广州报道 11月20日至22日,2024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在广州生物岛举办。20日下午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布环节,广东省粤科母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湋对广东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进行宣介。
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委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工作部署,促进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推动湾区文化高质量发展,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粤科金融”)拟联合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拟申请),共同发起设立广东数字创意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放大社会资本进入数字文化、文化装备研发制造等文化产业核心领域,着力加强大湾区文化资源整合配置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深推进“数字湾区”建设,以“数字引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效激活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广东省粤科母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湋
大湾区文化产业规模大,遍布文化产业9大门类146个细分行业,在数字技术、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动漫游戏等领域优势明显。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2.25万亿元,同比增长6.0%,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曾湋介绍, 广东数字创意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20亿元,预计年底将申请中文投母基金,基金总体从中央到省级到地方三级来联动投资的基金,兼顾成长期、Pre-IPO等阶段的优质文化产业项目,平衡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文化技术迭代升级与基金收益。该基金将重点围绕网络文化、文化消费终端、文化产业及传播技术、文化装备等领域开展投资,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升级,打造文化科技新生态。
“文化产业会进一步与科技金融融合发展,这种方式将成为我们在文化产业的主导投资方向。”曾湋表示,作为服务广东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粤科迄今为止管理资金规模超过了1300亿元,服务有超过3700家的公司提供投融资服务,投资超过1200家企业,其中推动了191家公司实现了IPO上市。“其中,文化产业投资方面,粤科管理了六只文化管理相关的基金,总规模达42亿元。”
文化创意产业园前景延伸?
国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文化创意产业自上世纪 90年代作为一个新的产业概念被提出以来,得到很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世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 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4%,英国为12%。 特别是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1. 英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的标杆 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 1997年英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加以重点政策支持,成立了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聚焦点。 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工业路径文件》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创意工业”(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不但是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更是英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具有标杆作用。 2000年,英国大约有12.2万个不同类型的创意产业公司,约占企业总数的7.6%;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为195万,位居各产业之首。 1997年至2000年,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率达到9%,远远高于同期2.8%的经济增长率。 2001年文化创意产业产值1120亿英镑,占GDP的比例为8.2%,出口值高达103亿英镑,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创意产品生产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增长最快的支柱产业。 图 1 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行业构成 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英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实施系统性扶持;在企业面临资金困境问题时,指导相关企业或个人如何从金融机构或政府部门获得投资援助;逐步推动完整的创意工业财务支持系统,把奖励投资、成立风险基金、提供贷款等作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务支持。 英国的创意工业政策,是目前国际上产业架构最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 2. 美国:版权产业成为最富活力的产业 在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称为“版权产业”,并将其分为四大类,即: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 核心版权产业包括出版与文学、音乐、剧场制作、歌剧、电影与录像、广播电视、摄影、软件与数据库、视觉艺术与绘画艺术、广告服务等;交叉版权产业包括电视机、收音机、录像机、 CD、录音机、电子游戏设备及其他相关设备等;部分版权产业包括服装、纺织品与鞋类、珠宝与钱币、家具、瓷器、玩具与游戏、建筑、工程、室内设计、博物馆等。 边缘支撑产业是指那些服务于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或其他物品宣传、传播、销售的产业。 美国是全球版权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版权产业已经成为当今美国最大、最富有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 2002年美国版权产业产值达到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2%。 从1996年开始,版权产品首次超过汽车、农业与航天业等其他传统产业,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其中核心版权产业的出口额已达601.8亿美元。 特别是美国的影视业和软件业发展迅速,在国际市场中优势明显。 美国是世界电影业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电影市场年销售总额高达170亿美元,占全球85%的份额,仅米老鼠和史努比两个动画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收益每年就超过500亿美元。 美国也是称雄世界的软件大国,其软件销售额约占全球软件销售额的2/3,几乎垄断了全球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市场。 美国版权产业在出口、增值和就业等方面的持续增长,巩固了版权产业作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的地位。 3. 韩国:“设计韩国”战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促使韩国政府开始改革,提出“设计韩国”战略,把文化创意产业视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韩国政府还设立了文化产业局,并于1999年通过了《文化产业促进法》,明确鼓励文化、娱乐、内容等产业的发展。 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作为辅助机构协助将文化创意内容衍生成文化产品。 文化产业基金由当年的549亿韩元增加到2002年的2329亿韩元,四年间就增加了四倍。 在政府大力扶持下,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游戏软件产业在 1998-2001四年中增长一倍;电影出口在1995-2001年六年中成长近50倍。 尤其是数字内容产业已经超过传统的汽车产业,成为韩国的第一大产业。 2005年韩国游戏产业市场规模达到43亿美元,其中网络游戏已经成为游戏市场的主导。 目前,韩国占世界游戏市场的5.3%,其中网络游戏31.4%,手机游戏13.3%,PC游戏2.3%,电视游戏1%。 此外,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等国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典范国家。 澳大利亚 2000年版权产业总产值达192亿美元,占GDP的3.3%,年增长率为5.7%,高于同期经济4.85%的增长率。 新加坡2000年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约为50亿新币,约占GDP的3.2%;1986年到2000年间,新加坡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7.2%,高于同期GDP10.5%的增长率。 新西兰通过整合相关产业中的创意部门,提出大力发展广告、软件与信息服务、出版、电影与录像、设计等10大文化创意产业,2001年新西兰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约为35.26亿美元,约占GDP的3.1%。 二、各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其本质在于“创新”,但这一创新活动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则需要三大核心要素的支撑。 1. 文化理念 现代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形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在经济发展中,特色经济优势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文化知识的拓展和引导。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更加离不开文化,文化理念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 文化创意产业源于文化又高于文化,是对文化资源和文化理念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是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渗透力的深入挖掘和拓展。 创意产业融入了文化理念,才有了品位、价值和竞争力。 以好莱坞电影为例,其自 20世纪20年代起就成为世界影坛的霸主,在推动国家影视业发展的同时,也将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 文化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各国电影及电影文化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统计数字表明,好莱坞 电影 占目前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2.3%,美国每年影院发行影片约450到500部左右,电影产业年产值约在400亿美元以上。 2. 科技支撑 文化创意产业以信息及网络技术为主要载体,是科技大发展时代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强调产业的价值源于文化积累和科技发展所激发的创意,重视创意向形成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 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如网络游戏中 Flash动画就是在图形技术、仿真技术与网络技术等技术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运用现代科技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加快数字、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加强科技与文化创意产品的高度交融。 3. 商业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产品,其企业运作模式也区别于传统模式,不再以生产制造为中心,而是更加强调创意活动、强调宣传推广活动、强调新的营销运营模式。 美国迪斯尼公司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一个成功的商业化运作典范。 沃尔特·迪斯尼创造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两个卡通形象,首先在影视中流行,而后又进入娱乐、服装、玩具等行业,形成一条完整的动漫产业链,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其产业规模及盈利稳居世界企业 500强的前10位。 美国迪斯尼乐园给全世界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创意+科技+资本”,即以非凡的创意为基点,通过科技手段将创意理念转化为产品,再依靠高度产业化的运营模式,拓展全球市场。 我国的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技术)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还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 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 而目前以行政区域划分或行业分割方式构建的创意产业园区,毕竟会受到传统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要素组合和产业的深化。 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 创意产业已不仅是一个发展的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实。 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创意产业的效益。 发展创意产业的核心是要构筑创意产业链,并尽量拓展延伸,以形成规模,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要在较短的时间里领跑全国,赶上西方国家,就必须打造出若干符合市场规律的、完整的创意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培育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 例如,上海应以现有的创意产业集聚地为基础,加强区域和行业的协调,从完善创意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进行规划和整合,探索建立几个功能定位合理、具有明显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 如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以浦东软件园为依托,以先进的科技水平、多样的艺术形式、健康的文化内容、现代的产业功能为发展主线,重点建设文化与高科技密切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集中体现了“研发、培训、孵化、展示、交易”五大功能。 因此,可以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为龙头整合目前分散在各区的动漫和网络游戏业、多媒体内容产业和影视后期制作业,加强合作,共铸并共享“上海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品牌,形成优势,实现共赢。 还有,总投资12亿美元、占地1300亩的亚洲创新创意产业园区在南京浦口。 这个国内首家“复合式”创意产业园主体建设项目包括软件园区、展览展示馆、教育培训中心、创意商品步行街、主题乐园及相关服务配套等。 产业园建成后,将重点在数字动漫、影音娱乐、市场运作、媒体整合及人才培育5个方面大做文章,引进包括动漫策划制作等相关数字内容的150家优秀企业分批入驻。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业态,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具有重大的引导力,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工作内容。 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中介组织数量众多且服务发达、大学等学术艺术机构密集的城市,适合发展创意产业 我国的创意产业园区通常聚集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武汉、杭州、西安、无锡这样经济发达、人才集中的城市。 创意产业园区正在成为产业集聚的载体,其主要企业类型包括:从事文化创意服务方面的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的企业,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此外,还包含了一部分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 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 目前,创意产业园区所在城市的政府大多采用资金支持、政策优惠、加强版权保护等方式支持当地的创意产业。 如:北京市在2006年起,设立了两个专项资金:一是每年投入5亿元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二是分3年投入5亿元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发展;而上海则是从注重产业布局和特色着手,把散布的园区建成优势突出的产业群,使之成为都市经济中的显现亮点;重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2006年9月推出20余项措施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从2007年开始,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建设创意产业基地。 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大量涌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迅速成长奠定了基础。 以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为例,该基地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西城区政府共建,通过改造旧厂房,完成了科技条件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了可提供模具模型制造、逆向工程分析、材料选择、快速印刷等关键设计技术服务支撑系统。 目前入驻在孵企业51家,2006年经营收入1.2亿元以上。 全国各级设计组织依托DRC基地搭建的条件平台积极展开“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评选”,组织国际交流、设计人才培训等多项产业发展推动活动。
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如何才能振兴我国的文化产业?
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1、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 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原则,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增强。 2、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重点行业和项目对文化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力争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值超百亿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3、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文化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广泛运用,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4、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乡文化市场进一步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逐步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5、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 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渠道和网络进一步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大幅增长,文化贸易逆差明显缩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 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 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印刷复制业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 演艺业要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艺集团,加强演出网络建设。 动漫产业要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爱的国际化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继续推进国产动漫振兴工程、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工程、多媒体数据库和经济信息平台、“中华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 选择一批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 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 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 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五)扩大文化消费。 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 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六)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重点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 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动主要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 支持全国文化票务网络建设。 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广电网络的区域整合和跨地区经营。 推进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的跨地区整合以及数字影院的建设和改造。 支持国有出版发行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兼并重组。 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等领域。 支持优先选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水平高的文化设备及产品。 (七)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 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 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发挥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三网融合。 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 发展高新技术印刷。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鼓励文化设备提供商研发新型电影院、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 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 (八)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 制定《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形成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长效机制。 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支持动漫、网络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实现落地经营。 办好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通过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现场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外图书展、影视展、艺术节等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内容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和创新型人力资源开发为核心,牢固树立绿色节能环保理念,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强化创新驱动,增强创新动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提高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扩大国内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 (二)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重点突破。 统筹各类资源,加强协调配合,着力推进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 根据不同地区实际、不同产业特点,鼓励先行先试,发挥特色优势,促进多样化、差异化发展。 市场主导,创新驱动。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扶持引导,实施支持企业创新政策,打破行业和地区壁垒,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促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满足新需求。 文化传承,科技支撑。 依托丰厚文化资源,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拓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显著提升,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城市、集聚区和新型城镇。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相关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明显提高,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重点任务(一)塑造制造业新优势。 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 汽车、飞机、船舶、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要加强产品的外观、结构、功能等设计能力建设。 以打造品牌、提高质量为重点,推动生活日用品、礼仪休闲用品、家用电器、服装服饰、家居用品、数字产品、食品、文化体育用品等消费品工业向创新创造转变,增加多样化供给,引导消费升级。 支持消费类产品提升新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创新管理经营模式,以创意和设计引领商贸流通业创新,加强广告营销策划,增加消费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健全品牌价值体系,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的自主品牌,提高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创意和设计提升,加快培育双向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 深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支持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支撑文化内容、装备、材料、工艺、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文化企业技术改造步伐。 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单位发展互联网新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先进文化互联网传播吸引力。 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推动动漫游戏等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民族品牌。 推动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在设计、制造等产业领域中的集成应用。 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交互式网络电视等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智慧社区、智慧家庭建设。 加强通讯设备制造、网络运营、集成播控、内容服务单位间的互动合作。 提高数字版权集约水平,健全智能终端产业服务体系,推动产品设计制造与内容服务、应用商店模式整合发展。 推进数字电视终端制造业和数字家庭产业与内容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推进数字绿色印刷发展,引导印刷复制加工向综合创意和设计服务转变,推动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 (三)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集约、生态环保、传承创新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装饰设计水平,完善优化功能,提升文化品位。 注重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 加强城市建设设计和景观风貌规划,突出地域特色,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提高园林绿化、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质量,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形象鲜明的特色文化城市。 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培育村镇建筑设计市场,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幸福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贯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建筑设计理念,推进技术传承创新,积极发展绿色建筑。 因地制宜融入文化元素,加快相关建筑标准规范的更新或修订。 完善建筑、园林、城市设计、城乡规划等设计方案竞选制度,重视对文化内涵的审查。 鼓励装饰设计创新,引领装饰产品和材料升级。 (四)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 坚持健康、文明、安全、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 支持开发康体、养生、运动、娱乐、体验等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休闲产品,建设一批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打造便捷、舒适、健康的休闲空间,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计的人性化、科学化水平,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旅游需求。 加强自然、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特色文化旅游,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 加快智慧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支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鼓励发展积极健康的特色旅游餐饮和主题酒店。 (五)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 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和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 强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的创意和设计,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 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不断丰富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创意和设计,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产业化。 发展楼宇农业、阳台农艺,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发展空间。 支持专业农产品市场建设特色农产品展览展示馆(园),推进特色农产品文化宣传交流。 建立健全地理标志的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与检测体系,扶持地理标志产品,加强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的注册和保护。 支持农业企业申报和推介绿色环保产品和原产地标记,鼓励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农产品营销模式。 (六)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 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 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活动,策划打造影响力大、参与度高的精品赛事,推动体育竞赛表演业全面发展。 鼓励发展体育服务组织,以赛事组织、场馆运营、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体育保险等为重点,逐步扩大体育服务规模。 推动与体育赛事相关版权的开发与保护,进一步放宽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范围,探索建立与体育赛事相关的版权交易平台。 加强体育产品品牌建设,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促进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推进相关产业发展。 (七)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坚持正确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业各门类创意和设计水平及文化内涵,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强化与规范新兴网络文化业态,创新新兴网络文化服务模式,繁荣文学、艺术、影视、音乐创作与传播。 加强舞美设计、舞台布景创意和舞台技术装备创新。 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促进艺术衍生产品、艺术授权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 完善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高展陈水平。 三、政策措施(一)增强创新动力。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创新、创意和设计激励机制。 加强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完善有利于创意和设计发展的产权制度。 完善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等法律法规,加强数据保护等问题研究。 加强知识产权监督执法,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维权援助机制。 优化知识产权申请与审查制度,建立并完善专利优先审查通道和软件著作权快速登记通道,健全便捷高效的商标注册审查体系。 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分红等形式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 活跃知识产权交易,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有效流通。 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鼓励企业、院校、科研机构成立战略联盟,引导创意和设计、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大联盟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推行知识产权集群式管理。 (二)强化人才培养。 推动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优化专业设置,鼓励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 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专业点。 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培养一批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扶持和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与普通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创意和设计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加大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造就一批领军人物。 完善政府奖励、用人单位奖励和社会奖励互为补充的多层次创意和设计人才奖励体系,对各类创意和设计人才的创作活动、学习深造、国际交流等进行奖励和资助。 加强创业孵化,加大对创意和设计人才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 规范和鼓励举办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创意和设计人才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易。 积极利用各类引才引智计划,引进海外高端人才。 健全符合创意和设计人才特点的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院所转制企业、职业院校、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创办企业的股权激励政策,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和职称评定工作,加强人才科学管理。 (三)壮大市场主体。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中小企业集群。 鼓励挖掘、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等民间特色传统技艺和服务理念,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和设计企业,支持设计、广告、文化软件工作室等各种形式小微企业发展。 推动创意和设计优势企业根据产业联系,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业务合作,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 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设立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积极推进相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鼓励国有文化企业引进战略资本,实行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扩大产品和服务出口,通过海外并购、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推进文化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建筑设计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建立健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修订一批相关领域的重要国家标准。 鼓励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和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支持自主标准国际化。 (四)培育市场需求。 加强全民文化艺术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推动转变消费观念,激发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补贴居民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消费规模。 鼓励企业应用各类设计技术和设计成果,开展设计服务外包,扩大设计服务市场。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加大政府对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的采购力度。 消除部门限制和地区分割,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 充分利用上海、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市场及文化产业、广告、设计等展会,规范交易秩序,提升交易平台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促进产品和服务交易。 鼓励电子商务平台针对创意和设计提供专项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创意和设计创业人才拓展市场。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国家许可范围内,根据自身特点建设区域性和行业性交易市场。 在商贸流通业改造升级中,运用创意和设计促进专业市场和特色商业街等发展。 鼓励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生活服务企业在店面装饰、产品陈列、商品包装和市场营销上突出创意和设计,更加注重节能环保,顺应消费者需求。 (五)引导集约发展。 依托现有各类文化、创意和设计园区基地,加强规范引导、政策扶持,加强公共技术、资源信息、投资融资、交易展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各类园区基地提高效益、发挥产业集聚优势。 鼓励各地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明确发展重点,科学规划建设融合发展集聚区,打造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与合作平台,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有机联系,形成合理分工与协作,构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组织实施基础性、引导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增强发展后劲。 (六)加大财税支持。 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加大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支持力度。 在体现绿色节能环保导向、增强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完善相关税收扶持政策。 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点,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内容纳入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对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创意和设计费用,执行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对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出口实行营业税免税。 落实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有关政策,对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的国家重点鼓励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或免税,对国家重点鼓励的创意和设计产品出口实行增值税零税率。 (七)加强金融服务。 建立完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集合信托和集合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支持金融机构选择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项目贷款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小微企业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适合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的融资品种,拓展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完善无形资产和收益权抵(质)押权登记公示制度,探索开展无形资产质押和收益权抵(质)押贷款等业务。 建立社会资本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担保机构提供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服务。 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创新型文化保险产品开发力度,提升保险服务水平,探索设立专业文化产业保险组织机构,促进文化产业保险发展。 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投资基金。 积极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及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 (八)优化发展环境。 评估清理现有行政审批事项,确需保留的,要精简审批流程,严控审批时限,公开审批标准,提高审批效率。 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原有土地兴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符合城乡规划前提下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广告领域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范围严格限定在广告媒介单位和户外广告经营单位,清理其他不合理收费,推动落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 完善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收费制度,鼓励和推行优质优价。 创新政府支持方式,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资助创业孵化,开展研讨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