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停火提议 黎巴嫩与真主党

据《以色列时报》网站11月19日报道,一名黎巴嫩高级官员18日对路透社说, 黎巴嫩和真主党已同意美国提出的与以色列停火的提议,但就提议的内容提出了一些意见,称这是迄今为止为结束战斗所作的最认真的一次努力。

报道称,以色列方面没有马上回应。

报道称,停火是在以色列对真主党发起进攻约两个月的时候提出的。自以色列开展进攻行动以来,真主党领导层遭到重创,武器供应也大幅减少。

黎巴嫩国民议会议长纳比·贝里的助手阿里·哈桑·哈利勒告诉路透社,黎巴嫩已于18日向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递交了书面回复,并证实白宫特使阿莫斯·霍克斯坦正前往贝鲁特继续会谈。

真主党支持其长期盟友贝里就停火问题进行谈判。

哈利勒说:“黎巴嫩在积极的氛围中就相关文件提出了意见。我们提出的所有意见都确认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安理会)第1701号决议及其所有条款。”但他拒绝透露更多细节。

哈利勒表示,能否成功现在取决于以色列。他说,如果以色列不想解决问题,“它可以制造出100道难题”。

据以色列“新消息”电视台报道,美国认为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大于50%,不过众多媒体援引美国、黎巴嫩和以色列官员的话提醒称,结果并不确定。

美总统特使:有机会结束当前黎以冲突 解决方案接近达成

当地时间19日,黎巴嫩议会议长纳比·贝里在贝鲁特和来访的美国总统特使阿莫斯·霍克斯坦举行了近两个小时的会谈。

会晤后,霍克斯坦对外表示,与贝里的会晤具有建设性,目前有机会结束这场(黎以)冲突,解决方案已经接近达成(the solution is close)。

美国总统特使阿莫斯·霍克斯坦当天还会见了黎巴嫩看守政府总理纳吉布·米卡提。


黎以冲突历史记录

黎以冲突历史记录1968年12月28日,以色列武装直升机袭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机场,炸毁了十多架黎巴嫩的民用飞机,以此报复以色列一架民用飞机在雅典机场遭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袭击。 1978年3月15日,以色列发动“利塔尼行动”,首次入侵黎巴嫩,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地区,直至6月13日撤出。 1982年6月初,以色列再次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南部地区,并驱逐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 1985年1月,以色列开始分阶段撤军,但在黎巴嫩南部建立“安全区”,并留下以支持的“南黎巴嫩军”。 1992年2月,以色列武装直升飞机袭击了黎巴嫩真主党总书记穆萨维及其家属乘坐的汽车,穆萨维及其家属在袭击中丧生。 此后,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与以色列军多次交火,冲突不断升级。 1993年7月,以色列军对黎巴嫩南部发动大规模轰炸,双方在一周的交火中造成150多人死亡,500多人受伤。 7月底,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1996年4月,为报复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对以色列北部的火箭袭击,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冲突持续16天,造成黎巴嫩16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50多万人成为难民。 26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2000年初,以色列为报复真主党武装袭击,多次出动战机轰炸黎巴嫩南部的真主党游击队基地。 2000年5月,以色列军队从“安全区”撤出,结束了对黎巴嫩南部长达22年的占领。 然而,由于以色列没有从有争议的“萨巴阿”农场撤军,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和以色列的冲突持续至今。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的地中海沿岸,曾被称为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居住过。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真主党与以色列的冲突

在2006年7月12日,真主党为了赎回被以色列抓捕的武装人员,发动了对以色列的越境袭击,导致两名以色列士兵被俘。 面对这一事件,以色列并未选择政治谈判,而是采取了军事回应,对黎巴嫩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 冲突在8月11日达到了高峰,安理会通过了第1701号决议,要求双方立即停止敌对行动。 14日,双方宣布停火。

这场冲突造成了黎巴嫩超过1000名平民丧生,4000多人受伤,超过100万人流离失所,基础设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尽管以色列的战略目标未能实现,但真主党仍宣布取得胜利。 然而,真主党在这场冲突中也遭受了不小损失。 在这期间,中国籍观察员杜兆宇不幸在以色列发射的导弹攻击中丧生。 2008年2月13日,真主党的创始人之一穆格尼耶也遭遇了刺杀。

在2008年底的另一起冲突中,虽然真主党并未直接参与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战斗,但从黎巴嫩方向发射的火箭弹显示,其在冲突中仍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事件展现了复杂中东局势下的多层面冲突与影响。 扩展资料

真主党是阿拉伯语“Hizballah”的意译。 “hizba”原意为“党派、群体”。 黎巴嫩真主党建于1982年以色列侵黎之后。 除武装反以活动外,该党还从事一系列社会活动,如开办孤儿院、兴办学校、兴建文化中心、经营诊所、建筑公司等。

为什么美国一次次动用否决权来否决巴勒斯坦拥有联合国

1. 以色列遭遇内部和外部双重困境,内塔尼亚胡政权岌岌可危。 内部困境源于执政联盟的不稳定性,由于加沙战事加剧了政府内部的不和,反对党领袖甘茨已宣布退出联合政府,导致政府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2. 外部挑战主要来自于美国在安理会推动的停火决议获得通过,这一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撤军,与美国以往支持以色列的做法大相径庭,从而给以色列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增加了地区的紧张氛围。 以色列政府的未来及国家的走向目前充满了不确定性。 3. 以色列军队集结了45万兵力,准备进攻黎巴嫩的真主党。 以军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的表现令人生疑,他们未能在10个月的战斗中消灭哈马斯。 以军此次的攻击行动,可能导致与黎巴嫩的全面战争。 以军遭受了真主党的无人机轰炸袭击,并损失了数十名士兵。 以色列的军事实力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强大,预备役部队的战斗力也未得到充分证明。 以色列可能面临国际社会的更多压力,同时国内也有要求 Netanyahu 首相下台的呼声。 以色列的进一步行动将对中东地区的战争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4. 以色列在中东采取军事行动,针对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实施空袭,并准备进行更大规模攻势。 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和指挥官均表露了对采取激进对峙立场的态度。 尽管以色列军力较强并在战场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它的生存空间正受到挑战,并可能导致国家灭亡的风险,这源于对当前中东及国际局势的误判。 以色列严重依赖于西方国家的支持,尤其是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 但这种依赖建立在美西方对中东各国进行分化和压制的长期政策上,而这一政策的出现,与两伊战争及之后的中东国家分裂有关。 在两伊战争之前,中东国家能够团结一致对抗以色列。 但战争削弱了地区强国伊拉克和伊朗,导致中东国家力量受损,难以对以色列构成威胁。 随着苏联解体和西方在中东的影响力增强,以色列成为了地区强权。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级强国的崛起,以及其推动沙特和伊朗等地区国家达成和解,标志着中东地区力量平衡发生了变化。 以色列未能认识到这一变化,继续采取单方面的军事行动,可能导致了它成为中东地区的共同敌人。 在这种背景下,以色列错误地估计了全球局势,尤其是误判了美国的战略重点可能从中东转向亚太地区。 美国可能不再愿意为以色列的冲突埋单,这可能会使以色列在面临中东国家的联合压力时处于弱势地位。 如果以色列不寻求和平解决方案,而是持续依靠军事行动,那么其国家安全的长期前景将变得越来越不确定。 5. 以色列和联合国之间的关系紧张,美国对此感到不满。 拜登政府原计划利用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制造紧张局势,以显示其对中东国家的影响力。 然而,以色列的行为超出了美国的控制范围,使得拜登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对以色列的政策。 美国已经提出了一份停火草案,并试图安抚以色列,同时要求其保持克制,以免影响美国的中期选举。 然而,以色列似乎决心要与联合国对抗到底,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批评。 拜登政府对此表示不满,并可能调整其对以色列的支持。 6. 以色列反对党领导人甘茨退出战时内阁并呼吁提前进行议会选举。 他被视为中左翼力量,其退出可能导致以色列政府在处理加沙冲突时态度变得更加强硬,使得停火协议更难以达成。 尽管这可能加大政府内部的分歧并影响支持率,但预计不会导致内塔尼亚胡的执政联盟垮台。 极右翼势力可能会在内阁中获得更大影响力,使得加沙的停火变得更加困难。

目前仍在谈判 我们希望和K77达成新合同续约 那不勒斯总监
爆火的大模型独角兽 摊上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