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破产!曾打破世界纪录 唏嘘

作 者丨倪雨晴

编 辑丨朱益民

图源丨图虫

深圳中院的一纸破产宣告,为柔宇科技画下了句号。

11月19日,据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告,依据管理人对柔宇显示现有资产及负债的调查结果,可以认定柔宇显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第一款、第一百零七条之规定,本院于2024年11月18日裁定宣告深圳柔宇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破产。

此前,据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6月6日公告,该法院已于5月15日裁定受理柔宇科技破产清算一案。如今,结局已现, 昔日的明星独角兽企业,最终黯然走向破产。

事件始末

时间回溯到3月底,柔宇科技及其旗下的两家子公司各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申请人为三名自然人。这一消息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与猜测,当时,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给出了“一切以官方消息为准”的回应。

4 月 1 日,柔宇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称, 公司未曾主动申请破产,也未进入破产程序 ,目前企业仍在运营中,并指出近期传闻主要源自公司离职员工个人,以期权结算纠纷名义提出的破产审查申请。

然而一个月后,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柔宇科技破产清算一案。

事实上,近两年来,柔宇科技就深陷 资金链危机,员工讨薪风波不断。 2022年3月,柔宇科技就被曝6个月发不出工资,5月又曝出开启新一轮裁员,彼时就有柔宇离职员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证实此事,除了工资,还有期权也无法兑现。

在这艰难时刻,曾担任柔宇科技独立董事的刘姝威公开发文呼吁“拯救柔宇”,但柔宇未能等来转机。据刘姝威表示,深圳市国资委曾引入一家产业资本,该上市公司要求刘自鸿必须离开管理层。

但是,刘自鸿并未同意这一要求,如今直面破产的局面。

此前,柔宇科技也欲上市,但最终撤回。从背后投资看,公开信息显示,从2012年5月创立公司至2021年9月近十年期间,柔宇科技共进行8轮融资,获得股权投资约61.97亿元。柔宇科技背后的资本包括前海母基金、IDG资本、松禾资本、深创投等知名机构。

今年5月底,柔宇科技在微信公众号回应若干“不实言论”,包括“上市只为圈钱”、“1核心技术源自国外”、“2产线良率低”等问题。

对于上市和估值问题,柔宇科技表示,公司从天使轮融资发展到pre-IPO轮,一路都是高度市场化的结果,其间每轮融资都得到了市场上多家知名VC/PE专业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其专业团队通过详细尽调完成法定投资流程,无论估值还是其他商业条件,都不可能是一方简单一味追求的结果。

“明星”落幕

柔宇科技由学霸刘自鸿于2012年创立,2014年官宣创造了打破世界纪录的新型超薄彩色柔性屏幕,厚度仅有 0.01 毫米,卷曲半径可达 1 毫米。2018 年,柔宇科技表示投资约110亿在深圳建设柔性显示屏产线,一时间风光无两。

然而,质疑之声也从未远离。

柔宇科技此前为人称道的是超薄的柔性屏幕技术,即所谓“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ULT-NSSP)柔性显示屏”,但是多位面板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项技术其实就是IGZO(铟镓锌氧化物的简称,指一种金属氧化物面板技术), 和其他使用IGZO技术厂商的差异化并不大。

再看一个重要指标良率,从柔宇科技建厂开始, 其良率就成谜。 直到2022年,柔宇科技良率被公开,全柔性屏投片生产线的投片良率达81.6%,在业内人士看来,良率数据尚可,中等偏上,但是在业内仍不算高。虽然柔宇科技在飞机、时装秀以及自产的柔性手机上有应用,但始终没有上量,手机体验和性能上反馈也不佳。

对于良率,柔宇科技此前解释称,柔宇的产线只生产难度最高的全柔性折叠屏,不能将每个企业的产线良率平均数简单对比。每家产线的市场应用定位存在区别,更为科学的良率比较需要基于具体产品规格,最终由客户要求决定。

在持续争议中,柔宇科技一度计划上市。2020 年,柔宇科技完成上市辅导工作后冲刺科创板,招股书中披露发行后的估值将达到577亿元,刘自鸿当年也以 145 亿元的身家登上了《胡润百富榜》的376名。

招股书显示,三年半时间,柔宇科技亏损31.95亿元,拟募资144.34亿元用于柔性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等,其中补充流动资金需求达72亿元,资金压力不言而喻。

好景不长,2021年2月,柔宇科技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随后就是 资金链问题爆发、裁员、讨薪不断,最终破产清算。

曾经,柔宇科技是一张科技名片,深圳机场的“柔宇树”展品让其被誉为未来之星。但如今,这一标志早已消失不见。

柔宇科技陷入资金困局后,作为柔宇科技的独立董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还曾多次为柔宇科技发声。刘姝威指出,刘自鸿的问题出在哪里? 他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圈 ,而资本市场对他超出能力圈的行为进行了投资,结果导致了投资失败。刘自鸿是一位科学家,但他不具备经营管理企业的基础知识和经验。

柔宇科技的破产,令人唏嘘不已。它的兴衰历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故事,更是一次警醒,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技术突破、市场需求、资本支持、管理决策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缺一不可。

(部分资料来自南财快讯)

本期 刘雪莹

21君荐读


猎豹汽车宣布破产,自主品牌的艰辛之路

娱乐 圈里有个特别奇葩的预言家,那就是一个占据音乐舞台半壁江山的汪峰,自带倒霉体质。 每次一发新歌总是跌倒在冲击热搜的道路上,总是被其它更津津有味的话题所掩盖。

惨绝人寰的是汪峰被抢占了32次热搜,无不是湮灭在稀奇古怪的梗中。

所以, 娱乐 圈里面,汪峰哪天能上热搜永远是个迷,一直被其它焦点所掩盖着。 在车企中,也上演着类似一幕,那就是被曝出破产重组的猎豹,一样被其它光环所掩盖。 哪怕是破产这么大的事件都未能获得一波舆论焦点。

一代传奇从此落下帷幕

2021年已经过去了一半,回顾这已经悄然逝去的半年光阴,车市里当真是一点都不安稳,热度一直聚焦在新能源上。

2021年4月30日,猎豹 汽车 在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审查。 截止至今,至少有3家意向投资者欲参与猎豹 汽车 的重组,包括传统整车制造企业、造车新势力和财务投资人,均有意单独竞标。

据有关媒体报道,这三家意向投资者极有可能包含传统车企吉利,而造车新势力中小米集团也将伸出橄榄枝。

细思极恐之下,发现这些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 就拿吉利来说,早在2020年4月份就开始布局,接管了猎豹 汽车 位于湖南长沙的生产基地。 而吉利正式托管长丰猎豹 汽车 工厂后主要力推的是新能源 汽车 的生产和销售,介入新能源 汽车 的产品和技术将资源完美的整合。

其次是小米也有着足够插手的理由,早在今年三月份雷布斯就宣称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车企业,而雷布斯本人甚至说这是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愿意押上自己全部的声誉为小米 汽车 而战,很有点破釜沉舟的豪气。

勇气可嘉,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的实力也是相当雄厚,但是小米苦恼的一点就是它并不具备乘用车的生产资质,摆在小米面前的问题只能是通过车企代工或者收购一个具备生产资质的车企。 相对于前者,想必都会算一笔账,当然是收购一个具备生产资质的车企更为划算。

好巧不巧的是小米这边刚想犯困,猎豹就飞速地将枕头安排到位。 所以当小米真的枕上猎豹这个舒适的枕头,那必将是好梦一场。 而长丰猎豹能在退出 历史 舞台之后归宿于小米,想必也是它比较完美的结局了。

军工品质,猎豹的曾经辉煌

眼下的猎豹虽然深陷破产重组的状态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曾拥有的高光时刻。

深扒之下,猎豹 汽车 母公司长丰集团始建于1950年6月份,至今已有70年的 历史 。 1984年长丰猎豹从传统的军工产品转向开发旅行车、猎豹轻型越野车等民用产品。 在1995年时,该公司曾与日本三菱 汽车 合作,引进三菱帕杰罗 汽车 技术。 之后发展过程中,身披“军工品质”“中国越野车之王”的猎豹 汽车 取得重大发展,推出了黑金刚、CS10等众多经典车型。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一度成为国内追捧的对象,当时的影视剧或电影中频繁出现它的身影,无不是化身为正义的形象承载着人民干警和武装部队打击犯罪分子的座驾,潜意识的在国民心中种草成功。

到了2005年的时候,猎豹民用 汽车 的生产规模就达到了惊人的8-10万辆,一跃成为国内第一大SUV 汽车 制造商。 风光无量的时候就连广汽集团都上赶着与其达成协议进行合作,改名为广汽长丰。

但是好景不长,且不说猎豹沉迷于品牌效应带来的光环选择了躺平,就面对合资车企对国产SUV品牌围追截杀的氛围并没有给猎豹带来危机感,反而依赖于仅有的爆款就满足,从而不思进取了。 最终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彻底失去了优势,随之而来的是技术老旧,性价比失去了抗衡的资格,在没有新款车型导入的情况下销量越来越低迷。 而此前与之携手兄弟相称的广汽也撒手远去与三菱进行了合资,从此长丰猎豹只能孤独地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上。

按说这样接二连三的打击应该让猎豹彻底醒悟提升自己本身品质的重要性,奋起身来还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毕竟多年以来在国民消费者的心中猎豹的形象还是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但事与愿违,就在很多人期待猎豹能重新站起来的时候,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是再不济,猎豹 汽车 2018年累计销量也有着辆的成绩。 然而猎豹并没有表现出大家期望的效果,反而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被打得手足无措。 到了2019年销量腰斩到辆,而2020年更惨,仅剩下1043辆,用可怜已经无法形容猎豹的境况,可以说是惨不忍睹了。

新能源的浪潮羁绊年迈的猎豹

当下的 汽车 市场环境,燃油车的天下逐渐地被新能源 汽车 所瓜分,且不说新势力的来势汹汹,就各大车企都大象转身纷纷进军新能源市场。

一边是新势力的崛起,有着互联网 科技 公司疯狂入局的加持,一边是自主品牌与合资企业都迎头赶上。 猎豹在起步阶段就慢了一拍,而后想厚积薄发也是不可能的了。 尤其是在经营状态愈演愈难的情况下,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矣了,而当下的市场发展趋势,对于猎豹 汽车 而言机会曾有很多,在中国 汽车 发展史上也留下了丰功伟绩的一笔。 只是没有抓住市场发展的机遇。

现在的猎豹,在技术、产品以及创新方面都没有质的突破,即使是在燃油车领域里面也优势尽失,况且截止至今猎豹 汽车 旗下没有一款车型符合国六标准,这就等同于给年迈的猎豹套上了结实的绳索,哪怕它爆发力再强也无法挣脱束缚,注定成为“大自然”所抛弃的对象,只能在动物园(破产重整)中郁郁终生。

自主品牌的命运多舛

长安 汽车 总裁朱华荣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三五年内企业关停并转不是新闻,未来三年关停并转的企业还会更多,最终中国车企将只剩五六家。

起初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点抵触的。 从大环境上来看,华系品牌在燃油车时代与合资车企有着天壤之别的差距,这样的事实我们坦然面对,但是我们并没有气馁。 国内的众多车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都在暗中憋着一口气纷纷奋发图强,距离在可见范围内逐渐缩小。

但不至于最终只剩下几家吧?

事实上,理性的分析之后不禁让人胆颤心惊,朱华荣老师的评价是相对中肯的,也许结局甚至比现在更为残忍。

因为2016年前后确实是自主 汽车 品牌成长的黄金期的,那2020年至今的车市,则是三线自主品牌的梦魇。 从当初的百家争鸣,到现在的三线自主车企整体走低,属实让人唏嘘不已,仅仅是三五年的时间,市场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的冲击之下,很多车企华丽的外衣瞬间就被剥离,暴露出来的并不是外强中干,反而是千疮百孔。 让人不禁反思,原来这一切都是我们过于理想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猎豹的结局并不是偶然的,相反则是必然的。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最为直白的问题,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没有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保持清醒的察觉,结局只能是无力跳出锅外。 也许以后的以后会有越来越多像猎豹这样的自主车企倒下,也许猎豹的倒下能为更多的自主车企敲响警钟。 大自然的发展就是大鱼吃小鱼,这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那么的赤裸,又是那么的现实。

(文|王治刚)

急!!!经济伦理案例分析

经济伦理: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是直接调节和规范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系列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伦理思想不是一般的经济伦理道德,而是其根本原则、核心和精髓;它是法的哲学内涵,是法形成的伦理道德的原理和依据,是人们认同和内化法律法规的道德基础。 案例:我国某些电信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份额,竟然用起了最卑劣的手段----砍断竞争对手的通信电缆。 这起电缆遭砍事件,源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四川省遂宁市的白热化竞争,双方因为通讯市场占有量发生的短兵相接已不是第一回。 遂宁联通开拓市话业务的咄咄逼人之势,最终导致了中国电信遂宁分公司有关人员付诸“割缆行动”。 据联通方面反映,虽然电缆抢修好了,但是又出现一个新问题:在遂宁电信所属的公用电话上,拨打联通的市话,计价器显示高于正常收费几十倍。 “电信的做法,其实就是让人不敢打联通的市话,间接挤垮我们。 ”遂宁联通负责人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创年代,出现一些超出社会正常价值观念和道德容许程度的现象是难免的。 这就是所谓“现代化的代价”理论。 这个理论倒是可以解释不少现实问题。 从屡见不鲜的外资、私营企业主对员工搜身事件,到行业老大为攫取巨额垄断利润,不惜囤积居奇和联手限价以挤垮竞争对手,再到此次中国电信遂宁分公司冒着触犯刑律的风险,砍断其他公司的通信电缆,如此道德沦丧、诚信尽失的商业行为若要蔓延开来,现代化的代价也未免太大了。 相反,美国“微软拆分案”,美国司法部启动了强大的法律攻势,连环诉讼搞得盖茨焦头烂额。 面对政府的“百般刁难”,微软公司还是不紧不慢地应诉、答辩、聘请律师配合调查、积极地与司法部达成庭外和解,甚至涉讼期间还推出了风靡全球的 Windows XP操作系统,让人们看到了巨型跨国企业的风范与涵养。 案例分析:如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话,微软公司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力量,使美国政府的所有电脑陷入瘫痪,因为它的产品已渗透到了政府最尖端的情报、国防系统。 政治经济学理论还告诉我们,像微软这样规模的寡头企业,已经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实际操控政治,这是资本主义的金钱本质。 但是,微软公司既没有采取技术手段,也没有采取政治手段,而是冷静地选择了法律抗争。 价值尺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取之有道而至富贵,那才是真正的“贵”,即实现了不只是“经济人”同时也是“道德人”、“社会人”的价值。 现代市场经济当然是以利益为驱动机制,但同样要求“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那种不管义不义,先赚了再说,赚钱才是硬道理的行为是要不得的;那种有钱能使鬼推磨,“鬼附势慕利”的“钱神论”是要不得的;那种只有黑心才发财、专取不义之财的行为更是要不得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商家来说,赢得顾客就一定能够赢得市场,企业就一定能够蒸蒸日上。 办企业的宗旨:“服务社会,富强国家”。 这一宗旨充分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观点,具有普遍性。 “经营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利润乃是服务的报酬”。 尊重消费者,理解顾客,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上。 然而,至今有的商家仍不知“以民为本”的道理。 有的坑害顾客,最终顾客越来越少。 这就是“失民心”所带来的经济恶果。 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还不长,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尚在建设、完善之中,但这并不能成为中国企业可以背弃商业道德、莫谈经济伦理的理由。 同业经营者不再野蛮地割砍对方电线,而变成了中国电信分拆后的若干电信企业相互之间诉讼缠身,应感到万分欣慰。 经济伦理,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百年德系车企宣布破产!

宝沃汽车,一个曾经与奥迪、宝马、奔驰齐名的品牌,如今却在华入局8年后,宣告破产。 2022年11月2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宣告北京宝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破产,原因在于其资产已明显小于负债,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 至此,宝沃汽车正式步入破产的终点。 宝沃汽车的历史并不简单。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它就因经营不善宣告破产。 2014年,福田汽车以500万欧元的价格将其复活,试图借助其德国基因在中国市场重振声威。 然而,复活后的宝沃并未如愿,反而跌入了新的泥潭。 2021年6月,市场传出宝沃汽车将进入破产程序,但这一消息随后被否认。 同年12月,北京宝沃相关资产被查封,2022年1月,福田汽车发布公告,称北京宝沃已进入停摆状态,资产已被整体查封,对外负债已逾期,无法继续维持运营。 2014年,福田汽车斥资500万欧元收购宝沃品牌,希望借助其德国基因进军乘用车市场。 然而,宝沃汽车在市场上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 2016年,北京宝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首款SUV车型BX7上市后销量超5500辆左右,但后续车型如BX5、BX7 TS、BXi7、BX6等销量惨淡,宝沃汽车在2017年累计销量仅4.4万辆,2018年也未好转仅为3.29万辆。 对于福田汽车而言,宝沃汽车的出现不仅未能帮助其打开乘用车市场,反而导致其连年亏损。 2016年-2018年,北京宝沃净亏损分别达到4.84亿元、9.85亿元、25.4亿元,三年累计亏损40.14亿元。 为此,福田汽车不得不挂牌转让宝沃汽车的股权,以及时止损。 2018年5月,福田汽车发布“三年行动计划”剥离亏损的乘用车业务,将宝沃汽车67%的股份转让给长盛兴业,并由神州优车接手。 然而,神州优车接手后并未能改变宝沃汽车的销量困境,反而使其销量再度陷入断崖式下跌僵局。 数据显示,2020年宝沃汽车全年销量仅8703辆,2021年更是直接暴跌至3612辆。 对于福田汽车而言,转出宝沃后无疑卸掉了“大包袱”,在利润上实现了扭亏为盈。 2019年和2020年净利润分别为1.9亿元和1.5亿元。 然而,神州优车收购宝沃的尾款一直未结清,宝沃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 2020年4月,瑞幸咖啡被爆出财务造假,加之“神州系”长期业绩不振,相关公司陷入财务危机。 2020年4月,福田汽车向北京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及保全,相关仲裁案已获法院受理。 2021年,福田汽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达到50.6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为57.0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 福田汽车表示,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北京宝沃相关资产减值增加,以及公司持有北京宝沃的股权确认投资收益等共计影响上市公司利润总额-52.91亿,影响本期利润同比减少35.53亿元,剔除宝沃影响后,公司利润总额约为3.42亿元。 如今,宝沃汽车以破产的方式落幕,虽令人唏嘘,但也反映出品牌无法跟上时代变化的无奈。 对于那些购买了宝沃的车主而言,后续的维修和质保问题无疑成为了心头之痛。

加速融合应用需加强数据治理 如何用好数据 石油
国产AR眼镜重磅合作!联手暴龙 目标卖50万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