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能是 最好的载体 AR 眼镜 AI

AGI 打破了可穿戴设备的不可能三角,让超强的功能得以在微小的形态上实现。

| 张勇毅 | 郑玄

「普适计算之父」Mark Weiser 曾在 1991 年提出,个人计算设备应具备至少四种尺度:墙面大小(Boards)、桌面大小(Desk)、手持大小(Hd),以及可穿戴设备(Wearable Device)。

今天,前三种对应的产品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可穿戴设备,则有望在大模型的变革中,诞生出一批普世性更强的通用级设备。而智能眼镜,可能就是这个问题的「版本答案」。

1991 年首次发布在月刊上的《21 世纪的计算设备》| 图源:Google 学术

过去一年,海内外厂商纷纷加速智能眼镜产品的开发。而国内 AR 领军企业 Rokid,刚刚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11 月 18 日,在 Rokid Jungle 2024 发布会上,Rokid 首款基于衍射光波导成像技术实现显示效果的 AR 眼镜——Rokid Glasses 正式发布。对于「可穿戴设备能通过 AI 实现变革」,Rokid 用一款产品的发布,告诉整个行业:作为随身无感终端的价值,才是 AR 眼镜能从诸多产品形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Rokid 喊出「AR 眼镜是 AI 的最佳载体」口号 | 图源:极客公园

虽然我们已经很熟悉诸如 TWS 耳机、智能手表以及 VR 头显这样的可穿戴设备,但按照 Mark Weiser 最初的构想,它应该有着「计算设备消失在背景中、用户使用中难以察觉、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样的特性;随着 AGI 能力迅速渗透硬件领域,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正在迅速明朗。

Rokid 首款光波导形态 AR 眼镜 Rokid Glasses | 图源:Rokid

如果说 2023 年是 AI 元年,2024 年毫无疑问可以被称为「AI 硬件元年」;从 2023 年第四季度开始,各种原生 AI 硬件品类开始密集发布浪潮:从 Limitless、Friend 等 AI 项链,到 Rabbit R1 为代表的手持 AI 终端,再到 2024 年各种包括智能手机、耳机等硬件的 AI 能力强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经历了数次迭代变迁。

即使这场 AI 硬件形态创新如同一场熊熊大火,来得快熄灭的也快,但 AI 硬件的这波浪潮仍然淬炼出了「真金」——Rokid 为代表的 AR 眼镜,已经在 2024 年悄然突破了「单品销量超百万」这一里程碑:在硬件领域,单品销量超过百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等同于「一个新形态的产品已经获得了目标用户的喜爱与认可」。

为什么 AR 眼镜是

AI 硬件「版本答案」?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要先从「今天用户需要什么样的 AR 眼镜」这个问题的答案说起。

如果你常年关注消费电子行业,不难发现硬件领域的一个规律:在某个时代最受欢迎、甚至最终「改变世界」的产品,往往并非当时那个时代人类能打造出的技术最先进的产物,而是最先将用户日常使用中感知最多的「基础体验」做好的产品。

而智能眼镜想取得口碑与销量上的成功,无外乎在三个维度上实现最佳平衡: 丰富的应用生态、良好的佩戴体验以及用户可接受的售价。

售价 299 美元、重量也与一个普通雷朋墨镜相当的 Ray-Ban Meta,在体验和价格上取得了很好的成功。同时在第一点应用上,Ray-Ban Meta 既有拍照、听歌这些实用的工具,同时还利用大模型和内置传感器提供了人机语音交流、实物等一些颇有创新性的功能,这让其不仅好玩,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有用。

但其问题在于,由于没有屏幕显示能力,它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传输方式被局限在了语音这一维度——但这显然是反直觉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大约有 80% 至 90% 的信息是通过视觉感知的。

而没有了视觉输出,意味着人类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构建的覆盖电商、本地生活、音视频娱乐等成千上万的应用和服务,大多无法在智能眼镜的平台上复刻,这决定其很难成为一个通用的计算终端。

所以即使目前还受限于成本和显示技术,但从长期来看,AR 才是智能眼镜的「终极形态」——这点其实不论 Meta、苹果还是国内的 Rokid 等厂商都有共识。但具体到产品的路径上又各有抉择,如果说 Ray-Ban Meta 是短期内砍掉显示优先体验的捷径路线,而 Rokid Glasses 选择的就是在保留 AR 这个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持续优化体验和控制成本的传统王道路线。

事实上,在保留增强现实显示的基础上,Rokid Glasses 也确实能够带来更多的应用,并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得到了应用体验和实用性的增强。

比如此前 Google 等大厂展示过、使用 AR 眼镜实现即时翻译对话的愿景,已经随着 Rokid Glasses 的发布得以实现;同时眼镜还支持接入支小宝,实现端侧处理如买咖啡、打车等简单用户请求,同时通过 AIGC 音频检测技术实现声纹支付,来进一步强化日常使用的可用性。

作为日常距离人体主要感知器官最近的产品形态,AR 眼镜的多模态感知潜力也是过去一年最常被津津乐道的话题,这种方向上的探索同样能在 Rokid Glasses 的应用生态中找到:通过深度整合阿里巴巴旗下通义千问大模型能力,Rokid Glasses 已经能够完成基础的物体识别、文本翻译甚至是数学题解答等任务,以及准确计算出食物卡路里含量等功能。

显而易见,随着「多模态 AI 能力」以一种平台化的能力赋能给更多应用开发者,Rokid Glasses 作为 AR 眼镜平台,本身也逐渐的吸引着更多的开发者加入这个生态之中,这或许就是 Rokid AR 战略布局的「下一步」。

此外,在融合了智能和显示的基础上,Rokid 也在尽可能的增强产品的佩戴体验和成本控制,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不输未搭载 AR 的 Ray-Ban Meta 的水平。

与传统太阳镜大厂暴龙合作的 Rokid Glasses,眼镜本身重量控制在 49g,呈现出时尚的质感。据 BOLON 眼镜品牌市场负责人杨光在会上的介绍,这款眼镜的设计上,也大幅强化了「减负」这个属性,无论是材料选择,甚至是摄像头、电池、芯片等硬件的选型搭配,都需要以「佩戴的更加舒适」为前提而设计。

BOLON 眼镜品牌市场负责人杨光介绍 Rokid Glasses 外观设计思路 | 图源:极客公园

此外,Rokid Glasses 还提供了更多的产品搭配选择,给有时尚需求的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

而在价格上,低至 2499 元的定价,可以说是光波导 AR 眼镜的新低,也更有可能触达时尚消费者。

同时与暴龙这样的传统时尚眼镜品牌合作,也意味着 Rokid Glasses 在销售渠道上会有着明显的「破圈」的优势,按照 Rokid 创始人兼 CEO Misa 本人在采访中提到的细节,Rokid Glasses 将会在包括暴龙线下店在内的全国超过 60% 的眼镜线下销售渠道,让用户能够在线下体验并选购 Rokid Glasses 这款产品。

AR + AI 的背后

前面提到,Ray-Ban Meta 今天最大的局限在于应用的丰富性,而其受限于其硬件平台的基础能力。而相比之下,提供了光波导 AR 显示能力的 Rokid Glasses 有更多的可能性。

但这里有一个逻辑上的「漏洞」:可能性不等于实际。事实上,过去的 AR 也具备创造更丰富的应用生态的基础设施,但并没有掀起如十年前的移动互联网浪潮般的 AR 应用浪潮,开发出一批脍炙人口的游戏、娱乐、社交和办公应用。

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比如设备的渗透率是否对开发者有吸引力,还比如设备的硬件性能和体验,是否支持开发出足够好的应用。

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在各种移动应用已经非常成熟的今天,增强现实这个功能是否有足够高的价值,让开发者把各种视频娱乐、办公工具应用迁移到这个平台,实现体验远超移动平台、或者解决手机使用痛点的次世代应用创新。

Rokid Glasses 佩戴实际佩戴效果 | 图源:Rokid

这是贯穿了过去十年 AR 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在 AI 大模型的加入以后,对于这个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答案。

比如即使当前语言模型已经足够聪慧,但真正能够实现「AI 全天候陪伴」的产品形态,显然不是智能手机,而随时佩戴在脸上的 AR 眼镜天然具备「陪伴」属性,这一点就足以让其成为更多开发者构建下一个时代「超级应用」的土壤。

例如 Rokid 在发布会中,关于 AI 能力时介绍的一个小功能——AI 闪记,通过眼镜快速记录用户的日常点滴,仅这一个在发布会上快速带过的功能,全球在过去的一年内就诞生了数款专用硬件产品,而这对于用户每天都需要佩戴的 AR 眼镜来讲,只是一个「顺手功能」。

而在发布会中,其实也能看到 Rokid 用大量篇幅,介绍了与 Rokid 一道打造 AR 生态的合作伙伴们:不仅有开发了 AR 版本的钉钉,也有探索空间多屏显示以及 AR 影视内容库的爱奇艺,还有正在 Rokid 平台上构建 3D 商品展示与「虚拟样板间」的淘宝。

未来关于 AR+AI 的更多应用场景 | 图源:极客公园

而在发布会中,其实也能看到除了 Rokid 介绍 Rokid Glasses 之外,还有众多与 Rokid 一道打造 AR 生态的合作伙伴们上台,介绍他们在这个生态中的投入:不仅有开发了 AR 版本的钉钉,也有探索空间多屏显示以及 AR 影视内容库的爱奇艺,还有正在 Rokid 平台上构建 3D 商品展示与「虚拟样板间」的淘宝,从开发者的角度,这些 App 在移动平台上都有不能解决的使用痛点,而智能眼镜能带来更好的体验。

「当你看到别人有一个你喜欢的商品,如果你不好意思问链接,你可以直接交给 AR 眼镜来帮你处理。」祝铭明在发布会上这样介绍 Rokid Glasses 整合的视觉识别能力应用场景。

除了视觉识别,无论是声纹支付,还是会议纪要,这些都是只有 AR 眼镜才能做到、并将日常使用体验做到「无感但好用」的领域;对开发者而言,已经构建起最完善的应用+硬件开放生态的 Rokid,也自然会成为更多 AR+AI 原生应用生长的土壤。

这些都是只有 AR 眼镜才能做到、并将日常使用体验做到「无感但好用」的领域;对开发者而言,已经构建起最完善的应用+硬件开放生态的 Rokid,也自然会成为更多 AR+AI 原生应用生长的土壤。

结语

回顾 Rokid 的创业历史,其实早在 2016 年,Rokid 就发布过数款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 AI 原生硬件,这让 Rokid 在一众 AR 眼镜厂商的「AI 转型」中,始终有着做 AI 硬件的「先发优势」。

前面说到,2024 年不仅有 AR 眼镜终于在发展十余年后,在市场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定位与进化方向。2024 刚好也是 Rokid 成立的十周年。某种程度上来讲,Rokid Glasses 或许就是两者的交汇点。

Rokid Glasses 的发布,恰逢 Rokid 成立十周年 | 图源:极客公园

从最初的探索人机交互技术,到 Rokid 定义最初的 AR 眼镜标准、发布消费级产品系列,再到今天所有人都在准备迎接「AR 的下一个十年」,Rokid 在人机交互领域与AR 眼镜设计/制造领域的经验积累,帮助 Rokid 在 AI 时代真正到来后,成为首批拿出成熟产品的厂商之一,这种产品背后的思路同样值得关注。

可以说,今年既是智能眼镜爆发式增长的一年,也是 Rokid 发展历程中最关键的一年。而 Rokid Glasses 的发布,不仅是 Rokid 站在 AI+AR 时代,对用户需求的回答,也是对未来探索的一次平台更新。

随着 AI 与 AR 眼镜的融合愈发紧密,围绕「AR 眼镜如何更快让更多用户认可」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会更快地水落石出。

极客一问

你期待在 AR 眼镜上

用到哪些 AI 功能

什么时候和扎克伯格约架,马斯克:随时奉陪。

点赞关注 极客公园视频号


有报道指出AR眼镜未来将取代手机,AR眼镜为什么能取代手机?

是由于这种设计是非常好的,而且也能够满足大家的各种需求,所以可以取代手机。

ar眼镜与ai的联系

AR眼镜已经出现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了,有专家就认为完美的AR眼镜需要与交互式AI计算机相互结合。 并且为了合理的电池寿命,必须使用低功耗AI,这样用户在使用AR眼镜的时候才能够延长时间。 Facebook AI Research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认为,完美的AR眼镜需要与交互式AI,计算机视觉和其他复杂系统相结合,为了确保合理的电池寿命,必须使用低功耗AI,以便用户可以长时间佩戴和使用眼镜。 与苹果,Niantic和高通等公司一样,Facebook于今年秋天确认了到 2025年制造增强现实眼镜的计划。

ai眼镜与ar眼镜的区别

AI眼镜与AR眼镜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的核心技术和应用功能。 首先,AI眼镜侧重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和体验。 这种眼镜通常内置AI芯片和大模型,能够处理大量的数据和指令,以实现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高级功能。 例如,AI眼镜可以通过对话唤醒AI功能,进行实时语音翻译,或者作为语音助手提供智能提示。 此外,AI眼镜还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服务。 总的来说,AI眼镜的核心在于其“智能化”,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用户的效率和体验。 相比之下,AR眼镜则主要侧重于提供增强现实的体验。 AR,即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将数字信息无缝融入到真实世界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交互体验。 AR眼镜通过内置的高分辨率显示器、摄像头和传感器,捕捉周围环境的信息,并准确地定位和显示虚拟内容。 例如,用户佩戴AR眼镜后,可以在眼前看到虚拟的文字、图像或3D模型,这些信息与真实环境相结合,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AR眼镜在娱乐、教育、工业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简而言之,AI眼镜和AR眼镜虽然都是智能穿戴设备的一种,但它们的侧重点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 AI眼镜更注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化的服务,而AR眼镜则更注重提供增强现实的视觉体验。 这两种技术的结合,未来有可能为我们带来更丰富、更智能的生活体验。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虽然AI眼镜和AR眼镜在技术上有所区别,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两种技术有可能会进一步融合,以提供更全面、更智能的服务。 例如,一款结合了AI和AR技术的眼镜,不仅可以提供增强现实的视觉体验,还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服务,这将极大地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生活质量。

AI加持的冰龙旗舰 ROG游戏手机9 Pro上手体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5年保研大揭秘 50%保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