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了书法界! 挖出石碑 司马懿陵墓被盗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驳杂和精彩纷呈的一段时间,从三国归于魏晋,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司马懿在洛阳的陵墓,直到上个世纪才被盗墓者发现。

大军师司马懿

并且盗墓者,从司马懿的墓中发现了一件刻有书法的石碑,碑上的书法精妙无双,甚至可以说胜过了欧颜柳赵。

北魏《元怿墓志》

此碑便是著名的《元怿墓志》。

很多人不知道“元怿”是谁,此人乃是北魏时期的宗室大臣,是北魏宣武帝的弟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超级大帅哥。

北魏《元怿墓志》

对于北魏宣武帝不熟悉的朋友,应该对于他的父亲肯定如雷贯耳,他的父亲就是拓跋宏,因为北魏时期的皇家为了推行汉化教育,将自己的“拓跋”姓氏改为了“元氏”,所以他叫拓跋怿,也叫作元怿。

史书记载元怿“聪颖拔俗、丰标不凡而且温雅蕴藉,貌美绝伦”,意思是这个皇子不仅聪明而且帅气,文采武功皆为人范。

北魏《元怿墓志》

元勰对于自己的这个干儿子更是赞赏有加“风神外伟,黄中内润,若天假之年,比《二南》矣”。正是这样的一位天之骄子,不仅才华出众,有带兵之能,也有深厚的学识和文采,但可惜的是天不假年、才子夭寿,他在仅有三十岁的时候,就挂了。时隔1700多年之后,他的墓志铭才被世人在洛阳挖出。

至于为什么这件《元怿墓志》在洛阳司马懿的墓中被挖出,我们不得而知,此碑出土于1948年,在首行有这样的描述:

北魏《元怿墓志》

“魏故使持节、侍中、假黄钺、太师、丞相、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太尉公、清河文献王。字宣仁,河南洛阳人也。太祖道武皇帝之七世孙,高祖孝文皇帝之第四子”

由此可见其身份之显赫。

而正是身份如此显赫的人,给其刻碑的匠人也是当世一流好手,碑上的书法几可以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书法水平。

北魏《元怿墓志》

从书法风格上来看,此碑乃是将隶书与北碑楷书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典范,无论是笔法、字法还是书写的气质,都非同寻常,高古而温雅。丝毫没有魏碑楷书的那种张扬和狂傲之气。

也许这也正契合了墓主人的身份,文采武功同时一表人才,才华盖世,风光无限却内蕴深藏。

北魏《元怿墓志》

这件《元怿墓志》所呈现出来的气质,在后世的书法家群体当中极少出现,只有清代的大书法家伊秉绶似是受到了此碑的影响,从中悟出了隶书和楷书之妙,将其进行了某种程度的融合,而卓然成家的。

这件《元怿墓志》在书法学习的群体当中,算是一件小众作品,但此作的艺术价值也堪称无可比拟,在整个魏碑楷书作品当中,乃是超一流的上品之作,也同样值得每一个书法人倍加珍视。


山西帝王墓的情况,知道的回答

你说的周王没有啊,如果是周朝的,东周西周,已挖掘的帝王陵寝在陕西和河南,在山西没有周朝的帝王墓(已挖掘),没发掘的也不知道了,也没有这方面的报道。 目前已发掘的山西帝王墓有冯太后墓、司马金龙墓、代藩九王墓、赵武灵王墓、栗毓美墓北魏朝时帝王墓多葬于山西。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420--423年 金陵 山西大同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 明元密皇后杜氏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424--452年 金陵 山西大同 太武皇后赫连氏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 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453--465年 金陵 山西大同 文成元皇后李氏 北魏献文帝拓拨弘 466--471年 金陵 山西大同 献文思皇后李氏 1、冯太后墓:永固陵和孝文帝寿陵虚宫大同城北 25 公里处的群山中,有一座西临饮马河(御河),东对长城,北控沟壑丘陵,南瞰大同盆地的高峻山梁——西寺儿梁山。 山岭南部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坟丘,俗称祁皇墓。 据《水经注》、《魏书》记载和考古资料证实,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在北魏拓拔氏逐鹿中原的战争中,太祖道武帝拓拔圭曾于此建立营垒;而祁皇墓正是埋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的永固陵。 冯氏(公元 439 — 490 年)是北魏建都平城后第四代皇帝文成帝拓拔浚的皇后,献文帝拓拔弘的母亲(拓拔弘生母为李贵人),孝文帝拓拔宏的祖母,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一位颇有作为的女政治家。 永固陵始建于太和五年(公元 481 年),历时八年而成。 太和十四年(公元 490 年)冯氏死后葬于这里。 整座陵墓造于山顶玄武岩上,封土堆现高 22.87 米。 呈圆形。 墓底为方形,南北长 117 米,东西宽 124 米。 墓室坐北向南,建于封土堆的中心,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前室、甬道、主室组成。 甬道前后置有两道大型石门。 主室近似方形,南北长 6.4 米,东西宽 6.83 米。 墓顶为四角攒尖式,高达 7.8 米。 整个墓室建筑,形制规整,规模宏大,是已发掘的南北朝时期最大墓葬之一。 墓室造型和装饰都比较简朴,但也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和雕刻艺术。 两道石门门框、门拱上的石刻,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技法纯熟。 尤其是门拱上高浮雕手捧莲蕾童子像面部圆润,微露笑容,一派童雅天真之气,表情十分生动。 另有四件虎头门墩,姿态雄健,造型奇特,为墓葬中所少见。 这些雕刻,风格与云岗石窟中部窟群近似,但是汉化色彩更加明显,为研究北魏中期世俗建筑石雕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从发掘中发现,永固陵曾多次被盗,但仍出土有铜簪、骨簪、铜箭镞、铁矛头、残石俑、灰陶器、料环、丝织品等,反映了当时铜器制造、铁器冶炼、料器烧造、纺织等手工业,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魏书》本传称:冯太后“性俭素,不好华饰,躬御缦缯而已“。 她还曾对自己的丧事预作遗命,一切从俭,从发掘中看未发现金银珠宝等饰物,这与本传记载基本相符。 永固陵之北近一公里处,有一座封土堆高约 13 米,底边各为 60 米的较小陵墓,这便是孝文帝拓拔宏的寿陵灵宫“万年堂“。 据《魏书 ? 冯太后传》载:“初,高祖孝于太后,乃于永固陵东北里余,豫营寿宫,有终焉瞻望之志。 ”《魏书 ? 高祖纪》又载:“万年堂”是冯太后葬后第二年——太和十五年(公元 491 年)七月开始营建的。 后来由于迁都洛阳,孝文帝才没有实现自己的初衷。 现存的万年堂曾三次被盗掘破坏。 原墓室建筑由通道、前室、过道和主室组成。 主室平面近方形,南北长 5.68 米,东西宽 5.69 米,高 6.97 米,形制与永固陵相同,但规模略小于永固陵。 过道前后各有一道券门,现存较好的一件石门,正面浮雕一武士,身佩长剑,姿态威武,为我们提供了一件研究北魏武士装束的生动资料。 作为把北魏王朝帝业发展到顶点的孝文帝,对永固陵十分崇敬。 迁都洛阳之前,每年都要几次前往拜谒,在率领百万步骑南伐的前两天,还要亲辞永固陵。 迁都洛阳后,每当巡狩到平城时,也必亲往拜谒。 这说明他对抚养教育他、并长期代他理政的祖母冯太后十分尊崇,对冯太后的功业十分怀念。 他实际上是把冯太后作为北魏王朝的一代女主来对待的。 2、司马金龙墓: 司马金龙墓是 1965 年发现的一座北魏郡王墓,其规模不下于永固陵和万年堂;其随葬物品的丰富和豪华则超过了永固陵,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 据《魏书》和墓志铭记载,司马金龙是晋宣帝司马懿之弟东武城侯司马馗的九世孙。 其祖先世代为晋之高官显爵。 其父司马楚之于泰常四年(公元 419 年)率众降于北魏,被封为琅琊王,之后又“拜假节、侍中、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使”。 司马金龙是司马楚之与北魏皇族诸王女河内公主所生。 司马金龙幕座落在大同城东南 7.5 公里处的石家寨村西南。 全部地下建筑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和右耳室组成。 墓室南北总长 17.5 米,后室高 5.20 米,墓道全长 28.1 米,全部用砖五万余块,每块砖上都有阳文“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十字。 该墓虽早期曾被盗,但仍出土了大批釉陶俑、生活用品、木版漆画,以及石雕棺床、柱座和墓志铭,总计达四百五十余件,为同期墓葬所少见。 其中许多是罕见的艺术珍品,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如驮粮马俑,是明器中的新题材,从侧面反映了地处塞上高原的平城粮食生产困难,要经常用大量马匹从中原地区运粮到京师。 人面镇墓兽、骆驼俑和铁马镫,也是以前的墓葬中所未见的。 墓中出土的石棺床、石柱座和木板漆画,更是稀世艺术珍品。 石棺床和石柱座都雕刻精美。 特别是石棺床东侧石柱上有四个力士高浮雕,身躯矫健,作承托棺床之状,中间两个力士的上部雕有兽面纹。 三腿之间雕有水波纹壶门,其上以盘绕的忍东纹做边和地,中央空间雕有伎乐和龙、虎、凤凰、金翅鸟、人头鸟等形象。 伎乐共十三个,中间一个是舞蹈者,两侧大致对称地排列着伴奏人。 所持乐器有直劲琵琶、曲劲琵琶、萧、横笛、排萧、鼓、细腰鼓等,形象地再现了宫廷王邸的乐舞场面。 四件石柱座,也是少见的精美艺术品。 每件柱座上的浮雕蟠龙都栩栩如声。 其中有两件,四角各雕一立体童子, 作吹筚篥(音必立)、弹琵琶、击鼓、舞蹈壮,形象生动可爱。 这些雕刻内容大多见于云岗石窟,但比云岗石窟的雕刻更加精细,线条更为流畅,造型更为生动。 彩画漆屏风大部已经朽散。 从保存较好的两段看,绘画内容大部采自汉代刘向(列女传)故事,绘画艺术和油漆工艺都有很高的水平。 它继承了战国和两汉漆画的优良传统,在相当大的画面上以富丽的色彩描绘了真实生动的多种图画,而技法上却较两汉前进了一大步。 在构图上采用了突出主题、中心人物大于陪衬人物的手法,显示人物的不同身份和纵深远近的空间关系。 在画法上,也改变了汉代常见的大笔平涂和单线勾勒,较成熟地运用了色彩晕染和铁线描,较好地表现出立体感和肌肤的色调。 特别是线条运用,连绵不断,悠缓自然,富有节奏感,确有东晋顾恺之的“如春蚕吐丝”、“流水行地”的意境。 以木板漆画中的《汉和帝 □ 后》图中的人物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的妇女、肩舆人物相比,以漆画中的帝王图与初唐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卷》相比,在构图、笔画、色调、形象和风格、意境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完全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相互继承的渊源关系。 由于顾恺之的绘画现在只有后人的摹本流传,所以这幅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真迹就更为可贵,它可以使我们看到当时绘画的真实面貌。 它的发现是美术史上的一件大事。 漆画上的大片题记和题榜文字,字体秀丽遒健,用笔和结字已近楷法,是晋隶向唐楷过渡的典型,为不可多见的北魏书法真迹。 3、代藩九王墓: 代藩九王墓是明朝九个代王的坟墓。 据《大同县志》记载:“明代藩诸墓,代简王桂墓、戾王(掉戾王)逊 煓 墓、隐王仕 墓、懿王俊杖墓、昭王允耀墓、恭王廷琦墓、定王鼐铉墓并在采凉山,惠王成墓、思王聪沫墓并在马铺山。 ”据实地查勘,现今大同市东 5 公里处的马铺山下,西起古城砖瓦厂,经燕庄村南、西坟村至东坟村东北,东西绵延约 3.5 公里,似弧形排列着大小九座直径 8 — 10 米、高 4 — 5 米的坟墓。 这便是代藩九王墓。 代藩九王墓当年建筑十分壮观,地下有宏伟的墓室,地上有红墙纹瓦的亭殿、碑亭和石雕牌坊,还有高大的围墙环绕墓园,并置有相当数量的民户守墓。 今天的东坟村、西坟村就是当年守墓人的住地。 可惜清兵入关,大同陷落,代藩九王墓地上的壮丽建筑也先后相继被焚毁。 4、赵武灵王墓: 赵武灵王幕,位于灵丘县城西 1 公里处。 武灵王,名雍,战国时代赵国第六代国君,前 325 年至前 299 年在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社会改革家。 武灵王二十七年(前 299 )五月,传位幼子何,自号“主父”。 惠文王四年( 295 )主父与惠文王游沙丘,公子章争位作乱败北,公子成,李兑围宫杀章后仍不解围,主文 3 个月不得食,饿死沙丘宫(今河北省平乡县东北滏阳河东岸)。 赵武灵王墓原占地约 6 万平方米,现保护面积为 平方米。 墓冢魏峨壮观,周长 220 米、高 10 米。 明崇帧年间在墓南立石碑一座,并建有碑楼,总高 4 米。 碑正面刻有“赵武灵王墓”五个大字。 民国七年( 1918 )知县蔡光辉集资修葺,树碑一通,筑神道一条,长 346.67 米、宽 16.67 米,墓四周广植树木。 1984 年四周筑砖围墙保护,并新建墓园大门。 如今,宽阔整齐的围墙,茂密的树木,碧绿的草地,众多的石碑,簇拥着高耸的陵丘,使这座已有 2290 年的一代英明国君的陵墓,更加古朴壮观,成为人们旷怀今古的胜地。 汉高祖十一年(前 196 ),在这里筑城设县,因有赵武灵王墓冢,故取名“灵丘”。 5、栗毓美墓: 栗毓美墓”又名“栗氏佳城”,位于浑源县城南东北隅,尤以汉白玉石雕而著称,保护完好,品位很高。 一九六五年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栗毓美是清道光年间一位治河专家,历任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 道光十五年( 1825 )年,栗毓美调任河东河道总督,负责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运河的水务治理。 并发明了“抛砖筑坝法”。 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治河技术被广为推广。 道光二十年( 1840 )年二月十八日,栗毓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道光皇帝追赠他太子太保衔,赐谥“恭勤”。 栗毓美死后,清朝道光皇帝下谕为他在原籍修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陵墓,被称为“栗毓美墓”。 砖碹大门居中,门首镌刻“栗氏佳城”。 两通汉白玉碑分立大门两侧稍前。 进入砖碹大门,迎面是一座制作精致的汉白玉牌坊。 牌坊前两侧,各有一汉白玉墓表。 在墓道两侧,对称地排列着五组十尊石像生,有羊、虎、马、武将、文臣,这些石刻高大威严,气势磅礴。 现存石刻为清陵石刻的精品和瑰宝,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随着历史的推移,建国以后,栗毓美墓先后被化工厂、汽车配件厂、药材公司、气象站等单位占用,遭到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 山门前两侧的碑楼、前院的配房、垂花门、后院祭殿、方亭已经倒塌无踪,地基或基础犹在,其余大部分虽然保存较好,但山门的屋顶、围墙、汉白玉石牌坊、坟丘的石栏板望柱等已破坏的很严重。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解密风水:司马晋室帝王陵集体失踪之谜

解密风水:司马晋室帝王陵集体失踪之谜南京俗称六朝古都,东晋是其中重要的一朝。 令人奇怪的是,葬在南京的东晋帝王陵至今竟然无一座能够被确认。 所谓,1964年在市区富贵山发现晋恭帝的冲平陵、1981年在北郊幕府山发现晋穆帝司马聃的永平陵、1972年在南京大学北园发现晋元帝的兴平陵,都是考古界的主观推测,并无定论。 而同样的现象,在洛阳的西晋帝王陵也出现了。 是什么导致一个朝代帝王的最后归宿处集体失踪,成了谜陵?原因在于特殊葬制和盗墓。 司马懿定下三不丧葬祖训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中,元代的帝王陵是最难找的,曾因此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考古探索热。 成吉思汗到底葬在哪儿,成了最具悬念的考古话题之一。 次之的则是曾为中国统一作出贡献的晋帝王的陵建,其陵址、陵主都是考古界苦苦探求的项目。 西晋、东晋有名可考的帝王陵共有15座。 晋帝王们都葬在哪儿,并不是什么悬念,但其具体位置,墓中埋葬的是哪位皇帝,属何人之陵,则是千古之谜,至今没有一座能被确认。 晋陵为何如此神秘?原因在奠定晋室基础的宣帝司马懿身上,司马懿曾立下了三不遗嘱不坟、不树、不谒。 司马懿是什么样的人?他是曹魏谋臣,与曹操可以说是老朋友。 虽然史称宣帝,实际上司马懿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甚至连其大儿子景帝司马师、次子文帝司马昭,也没有做过皇帝,是他孙子司马炎从曹操孙子曹奂的屁股下夺了龙椅后,分别给他们追封的。 司马懿之所以立下三不遗嘱,其实是担心自己夺取曹魏天下的一幕,在司马家族身上重演。 嘉平元年正月初六,辅国大臣曹爽,陪18岁的曹芳到都城洛阳南90里的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睿,这让时年已70、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揪准了机会,随即在城内发动兵变,把曹魏大权牢牢控制在司马家族之手。 借魏帝曹芳谒陵而成功兵变,司马懿的忧虑就在这里。 他知道自家天下是怎么得来的,担心再如此这般旁落他姓,故而立下三不祖训。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当时社会上盗墓成风,两汉帝王陵、王公墓屡遭破坏,这对司马懿立丧葬祖训,也不能没有影响。 西晋风水宝地选在洛阳北邙山晋帝王陵的特殊葬制,给后世的考古专家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却没有难倒盗墓贼。 已发现的未能确定陵主的晋帝王陵,没有一座未被盗过,南京一带的东晋帝王陵更是这样。 盗墓贼,才是考古专家的天敌和晋代帝王集体失踪的祸首。 晋代共有15位史家认定的皇帝。 其中,西晋4位,历52年;都城洛阳,公元316年为匈奴所建的汉国所灭。 东晋11位,虽然是半壁江山,却历104年;都建康,为宋刘裕所灭,南朝开始。 西晋的帝陵区在都城洛阳附近偃师县境内的北邙山一带。 北邙山位于黄河南岸,地势轩然,风景绝佳,是中国古代营建阴宅的最佳风水宝地之一。 过去就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一说。 秦丞相吕不韦、包括汉光武帝刘秀在内的5位东汉皇帝、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南唐李后主李煜等,都先后葬于此。 此即唐代诗人王建北邙行一诗中所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处买葬于北邙山的西晋皇帝分别是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邹平效能监察连心网,还有追封的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 这些陵墓离都城都很近,其中峻阳陵离洛阳仅20多里。 而近国都是西晋皇陵的显著特点,并为后来的东晋所承袭。 东晋陵墓比西晋还近,有的甚至在皇宫的边上下葬。 晋室龙脉十六国时期遭破坏虽然晋帝陵是不坟不树,子孙也不谒陵,但在当时还是很好找的。 其并不像成吉思汗等元代皇帝那样,是真正地实行秘葬,一点地面痕迹也不留,让盗墓者无从下手。 十六国时期的永嘉五年、建兴四年,北方汉始主刘渊侄子、大将刘曜先后在洛阳、长安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灭了晋室。 太兴二年正月二十五,刘曜就开始盗掘北邙山上的晋帝王陵了。 当时刘派兵先挖了崇阳陵,五月再挖太阳陵。 刘曜为何急于盗晋陵?他并不是贪图随葬宝物,因为晋帝都是薄葬,陵内也不会有多少好东西。 刘曜的动机是想破坏司马家的风水龙脉。 刘曜盗墓不同于一般的盗墓贼,摸了宝物即走,因为带着破坏风水的目的,刘曜把西晋帝王陵挖掘得一塌糊涂,甚至捣毁陵内器物。 特别是能证明陵主身份的哀册、墓碑都被砸了,而这些东西正是考古专家眼里的能确定陵主身份的宝物。 继刘曜盗墓之后,仅仅过了32年,即晋穆帝司马聃在位时永和七年九月,又有盗墓贼去挖了峻阳陵和太阳陵,造成二陵地宫严重崩塌。 接到凶讯后,司马聃自然也如司马睿那样素服三日,并派太常赵拔,想尽办法前去修葺被盗二陵。 但是,司马睿和司马聃可能不曾想到,包括自己的陵寝在内,分布在都城附近的东晋帝王陵,也未能躲过盗墓贼的铁铲锹。 违反祖训的晋陵在南京发现风水遭破坏、龙脉被掘、祖宗受辱,对司马家族无疑是一次最沉重的打击。 当时,42岁的琅琊王、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已在建康称王,不久即帝位,史称晋元帝,东晋开始。 据史料记载,东晋陵区主要在建康都城西、东、北三个方向,紧靠宫城。 西陵区在鸡笼山之阳,今南京大学北园、鼓楼岗一带,葬元、明、成、哀四帝;东陵区在钟山之阳龙尾坡,今富贵山一带,葬康、简文、孝武、安、恭五帝;北陵区在幕府山之阳,葬穆帝。 在东晋灭亡后不久,东晋诸陵也如西晋诸陵一样,分别被政治对手和盗墓贼光顾了。 这一说法,得到了现代考古证明。 1980年,南京汽轮电机厂在位于幕府山南边、与北郊北固山毗连的一处土丘上搞基建,此土丘有20迈克尔,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 当挖土机把土丘上部削去6米多后,一座大墓暴露了出来。 1981年4月,南京博物馆考古队进行了发掘。 对照建康实录,穆帝葬在幕府山之阳,陵号永平,周四十步、高一丈六尺的记载,考古专家推断,墓主就是司马聃。 为何不能确定此墓就是永平陵?因为墓中能够证明墓主身份的文物一件也没有,那些文物都被盗走或盗毁了。 司马聃的永平陵,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有封土堆的晋帝王陵,这严重违反了司马懿不坟、不树不谒的祖训。 为何司马聃要标新立异?现在已无法说清。

我国有多少位皇帝的陵墓都在洛阳

以皇帝身份葬在洛阳的以下东周王陵 东周建都洛阳,历二十五代国王均葬于洛阳。 但因年代已久。 墓主多难确认,据现有史料及考古,大致分为周山、王城、金村三个陵区,其中周山陵区中的周灵王陵、周三王陵尚不确认。 苏秦墓 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合纵家,佩六国相印,曾游说六国联合抗秦,使强秦不敢东窥函谷者达15年。 今洛阳老城东20公里,汉魏故城东南,洛河北岸有小村名曰张苏寨,寨内一冢为苏秦墓。 吕不韦墓 位于今洛阳市东约20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大冢头村东。 吕不韦曾任秦国相国,参与过秦朝统一大业。 汉光武帝陵 即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陵墓。 在今孟津铁谢村西南,北依滔滔黄河,南傍巍巍邙山,使光武帝陵呈现出一种虎锯龙盘的雄伟气势。 现在的陵园坐北朝南,占地一百多亩,呈长方形,由祠庙,万丈院、陵园三部分组成,在这块风水宝地中有被誉为孟津县“八景”之一的“汉陵晓烟”(自然景观)。 东汉三皇陵 是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炬,汉和帝刘肇陵墓。 位于洛阳东象庄村正北的邙山岭上,洛开高速公路两侧。 文帝首阳陵 位于偃师市西北十五里的首阳山南的台地上。 魏文帝,曹操之二子曹丕,字子桓,统一三国,灭汉建立曹魏。 魏明帝高平陵 即曹魏第二代皇帝,曹丕长子的陵墓,在偃师市寇店乡一带。 曹魏皇陵 曹魏自黄初元年至禅位于晋,凡五帝都洛四十五年帝王妃嫔,死后皆葬于洛阳。 西晋皇陵 位于今偃师市南蔡庄一带,西晋建都洛阳武帝司马炎、惠帝司马衷、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共合五帝,其陵均在洛阳一带。 宣武帝景陵 在洛阳古墓博物馆西院,有一雄伟壮观的大冢,由于此冢的存在冢西的村庄便命名为“宣武村”,后改为“冢头村”。 景陵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我国目前挖掘开放时代最早的帝王陵。 宣武帝,为北魏第八代皇帝,名元恪,孝文帝第二子,公元499-515年在帝位,继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公元515年死于洛阳,葬景陵。 景陵封土呈圆形,直径110米,现高24米。 地宫置于封丘之下,坐北面南,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的部分构成,全长56米余。 墓室平面近方形,棺床置于墓室西部,由15块方形大青石板拼成,整体为长方形。 景陵在宋金时代和民国年间曾遭盗掘,现已复原出青瓷盘口龙柄壶、陶砚、石物帐座、残石灯等十余件文物。 由此证明,地宫内陈设已超越了北魏陵制规定的不设明器、不置素帐和瓷瓦之物的限制,对研究北魏时期的葬俗、陵寝制度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墓道前20米处建有总面积200平方米的宣武帝祭堂,堂内四壁镶嵌8幅描绘元恪生平的工笔画;展柜中陈列40余件景陵和北魏出土文物及复制品。 总之,景陵气势壮观,结构完整,风格朴实,色调雅素,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文物、建筑、科研和观赏价值。 现与古墓博物馆合为一处旅游点。 唐僧墓 唐僧,唐玄奘,陈姓名韦,洛阳偃师人,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十七年,撰《西域记》十二卷。 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为中国佛教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唐僧墓位于缑氏镇唐僧寺西北约200米处,墓冢呈覆斗形,周围遍植桂树,生机盎然。 唐恭陵(孝敬皇帝陵)位于偃师市缑氏乡滹沱村西南景山白云峰之巅,因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故称“太子冢”。 恭陵是洛阳唐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长宽约440米。 四周原有神墙护围,其四角有角楼建筑,四面神墙中有神门。 门外土阙尚存。 南神门外10米有立狮一对,左右相距54米。 其它三面与此同,唯改为坐狮。 神道在南神门外正南,宽50米,两侧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东西相排,左右相对。 其中东排第一二翁仲之间,即唐高宗李治亲书之(孝敬皇帝睿德记》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较高的书法价值。 灵台封土呈覆斗形,东观长163米,南北宽147米,高22米。 灵台东北50米处,有一锥形土冢,俗称“娘娘冢”。 恭陵神道两侧石刻作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时代可能早于乾陵,是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陵墓石刻。 是考察唐陵规制的重要依据,也是世界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狄仁杰墓 位于洛阳市东十二公里的白马寺附近。 狄仁杰,字怀英,唐代名臣,并州太原人,曾任法曹、侍御史,刺史、宰相等职,为人当政,不畏权贵,正直无私。 民间有广为流传的狄仁杰破案(狄公案》一书。 杜甫墓 邙山南麓,首阳之间,前杜楼村北,陇海铁路南。 晋当阳侯杜预墓侧有一座青砖砌筑的八角形墓葬,这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甫的寝陵。 杜预是杜甫十三世祖,杜甫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有“诗圣”之称,其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白居易墓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诗作颇丰,流传三千多首,他秉性耿直,体察民情,深受人民爱戴,死后葬于洛阳。 即今龙门东山(即香山)瑟琶峰上。 二程墓 程颢,字佰湾,号明道。 程颐,字公叔,号伊川。 兄弟俩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 其兄弟墓和其父程王向墓,简称“二程墓”,位于今伊川县西约1.5公里处的白虎山麓,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市著名的名胜古迹。 范仲淹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年传颂,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江苏苏州人,历史上革新派。 死后葬于洛阳,即今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万安山南侧,墓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乃范公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薄公范纯佑墓,内有祭祠,有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有欧阳修撰文石碑。 后部是范氏次子、三子、四子及其后代之墓,墓围古柏参差,绿树成荫。

将被美国司法部勒令出售 Chrome 浏览器 谷歌搜索被判垄
旧地升温 居民幸福感 眉山东坡 焕新颜 老旧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