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就拿了超12亿 北大90后教授造机器人

机器人前瞻(公众号:robot_pro) 许丽思 漠影

机器人前瞻11月18日报道, 银河通用今天宣布又完成5亿元人民币战略轮融资, 投资方阵容豪华:

上汽集团恒旭投资、香港投资公司HKIC、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深创投、金力永磁、建银国际、智友科学家基金、容亿投资、金景资本等,同时老股东IDG、经纬、蓝驰、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继续大幅追加投资。

成立于2023年5月的银河通用,短短一年多已经完成了 超12亿元融资

2023年6月 ,银河通用完成种子轮融资,金额未披露,投资方为经纬创投和蓝驰创投。

2023年8月 ,银河通用完成天使轮融资,金额未披露,投资方包括蓝驰创投、经纬创投、源码资本、光源资本、商汤基金和讯飞产投等知名机构。

2023年10月 ,银河通用完成天使+轮融资,金额为亿元级,引入战略投资人和多家投资机构,由美团战略领投,北大燕缘创投、清华SEE Fund,IDG资本和智源跟投。

今年6月 ,银河通用宣布获得了超 7 亿人民币天使轮融资,被称为“年度最大天使轮”。投资方包括美团战略投资部、北汽产投、商汤国香基金、讯飞基金等战略及产业投资方;启明创投、蓝驰创投、经纬创投、源码资本、IDG资本等头部财务机构,光源资本担任融资财务顾问并参与早期投资。

今年7月 ,银河通用完成战略融资,金额未披露,由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直接投资。港投公司将为银河通用开放香港零售等场景,助力其在香港建立基于零售、旅游等行业的示范点,。

在7月的这一轮融资后,银河通用的估值为 4.25 亿美元(约30.76亿人民币)

▲银河通用的投资人名单

今年6月,银河通用发布了首款机器人,这是一款轮式双臂的通用具身机器人。

据悉,银河通用从实际应用出发,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双手在场景落地上更有价值,双腿目前成本过高,直接放弃双腿,在Galbot G1上采用单腿配合轮式底盘模式。

Galbot拥有可以感知通用环境和理解用户指令的多模态大脑大模型,在国际范围内首次实现了成功率在95%以上的跨形状材质的泛化抓取技术,可以抓取随机堆放、从未见过的透明、高光等物体,甚至已进一步掌握类似开柜子、开抽屉、晾衣服等泛化操作技能。

目前,银河通用已在工业、物流、教育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入的场景交流和落地验证,并与多个企业和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创始人王鹤此前也曾对外表示,“ 除了服务千行百业外,我们的最终愿景是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家庭环境中,服务千家万户。

在9月的服贸会上,Galbot G1在美团买药的展台上在美团买药展位24小时不间断地完成着补货、取货任务:

早些时候,美团与银河通用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线下零售、智慧货仓、智慧物流等多个领域围绕机器人赋能服务展开全面、深入的合作。

Galbot G1也可以在商超里自主完成盘点、补货、取货、打包等全流程工作:

在车厂里,GalbotG1正在装载天窗玻璃:

在工厂里,GalbotG1可以完成拆跺、料箱转运等工作:

银河通用的创始人王鹤,2014 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在 2021 年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美国院士 Leonidas J. Guibas 教授。

毕业后,王鹤加入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担任助理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并创立了具身感知与交互实验室,专注于通用具身智能的研究,是国内最早推进具身智能的学者之一。

2023年5月,王鹤联手师从北航机器人研究所王田苗教授的姚腾洲共同创办银河通用,后者曾就职于ABB集团上海机器人研发中心和ROOBO机器人研发部。

今年 5 月,王鹤带领银河通用与北京大学合作,成立了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并担任主任。同时,他还兼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

热钱加速涌进具身智能,除了国内的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国外的Physical Intelligence、Skild AI等近期也都纷纷完成了数亿美元的大额融资。

随着AI大模型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机器人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性。而未来,哪家具身智能公司能够在这场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现在还难以预判,但银河通用可以说已经展现出其在这一领域的巨大潜能。


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是不是正在残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我认为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确实有些残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了,作为一个成年人和过来人来讲,这种模式的学习教育真的是地狱级别的,虽然结果是很好的,但是过程同样重要,而且这个结果不一定未来也是好的。

首先来看下衡水中学的这个教育方式,好处肯定是有的,为什么好?那是因为很多学生在上高中这个年龄的时候缺乏的是自主性,让他们自主的去学习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必须是要有人去看管的,如果能自己主动的去学习那么成绩也不会太差,还有一点就是学生认为的会了,那可能只是会了百分之五十,所以考试的时候分数会有较大的波动。

我上的高中也是省重点,而且看管的也是非常的严格,学校整体高考成绩都很不错,虽然我也成绩不错,但是当时最大的愿望不是上一个怎么怎么好的学校,而是能睡一个懒觉,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愿望高中的时候根本实现不了,一直在不断的学习!不仅是身体上,心里也是非常的疲惫和厌倦。

而衡水高中是让你不断的学习,睁眼就准备学习,打饭的时候学习,然后尽快吃饭,然后等等等,反正就是抓紧时间把生理需求解决好,然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断的巩固和加强学到的东西,这种差不多军事化的管理让所有学生几乎就没什么自己娱乐的时间。

还有一点就是衡水中学的老师确实也是能力非常强的,这点也必须要说一下,要不怎么就能年年带出那么多优秀的学生?只靠挤时间学习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这些都是衡水中学的优势和好处。

但是一个人的成功或者说是有发展不一定是必须要上大学,不是上大学了就一定会有出息,现在你学得好,但是未来不一定会赚多的钱,而且这几年的地狱模式实在是太让人感觉到压抑了,我认为在教育上不仅仅要培养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同样也需要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并不是说衡水中学培养的孩子心理不健康,而是这种方式很容易不健康,健康的方式也肯定不是这种模式的。

我认为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是让孩子从小有自主性的学习,而不是靠这种严格的管理去让孩子学习,强迫这3年之后,孩子确实能拿到好成绩,但是上过大学的都知道,肯定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那就是上大学很多人都开始放纵了,因为被压抑的高中生活的逼迫的,所以上大学之后开始把这几年的压迫全部要释放出来,这就造成了上大学都在玩,而学习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所以教会孩子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玩是很重要的。

确实学习不是只靠天赋,同样花费时间也能把成绩提升上来,很多人都认为高考成绩好会让你这辈子有个好工作,高考考出高分就像是人生已经非常成功了,但是我认为高考只是开始,上大学只是开始,是人生的起始点,未来你能赚多少钱,能有份什么样的工作这仅仅是刚开始,很多人会认为高考考的好是起点高,确实是这样的,但是用这种压抑的生活还来的高起点会不会在未来被超越呢?这种情况是谁都说不好的!但是为了这种高起点给学生心理可能造成的伤害那确是一定的。

了不起的王选——读《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温书我们身边有很多伟人,除了他非凡的科学文化成就,更伟大的是他们的人品。 以前只知道王选是“当代毕升”,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 读了他的文章《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不曾想,了解了王选的人格魅力超越了科学技术水平之高,其人品馨香令人感动! 附文如下: 我在五年前脱离技术第一线,一年来逐渐脱离管理的第一线,我已经61岁了。 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所以比尔·盖茨本人一定会在60岁之前退休。 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我是属于高峰过去的一个科学工。 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叫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节目里,我们几个人,被要求用一句话形容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李素丽的一句话我记得,她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非常贴切,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充满了爱心,全心为大家服务。 我怎么形容自己呢?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所以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如日中天的太阳。 那么,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 所以我从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抉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来讨论。 我第一个抉择,在大学二年级即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 当时北大非常好,教我基础课的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 因此我受到很好的培养。 北京大学应该继承优秀老师讲基础课的这种传统,他们是把心思放在教学上的。 这第一步很好的数学基础是我一辈子终生受益的。 所以我经常给研究生讲,在大学本科期间你不应该去问这个课有什么用,这是对你一生知识的某种锻炼,将来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我们到了二年级的下学期分专业--那时候有数学专业,搞纯数学的;力学专业;还有计算数学--是刚刚建立的一个专业,同计算机是关联的。 好的学生当时都报到数学专业去,觉得计算数学这个专业跟计算机打交道没有意义,很枯燥。 当时卡片都是纸带的,非常烦琐,就这个烦琐的东西,不见得有很多高深的学问,所以很多学生都不愿意报。 我一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抉择,是选择了计算数学,正好赶上了计算机迅速发展的年代,这是我一生中的幸运,这个幸运跟我当初的抉择有关。 我在毕业以后就投身到硬件里面,在第一线跌打滚爬,滚爬了大约三四年之久。 那个时候我忙的程度,可能是你们现在难以想象的。 我最近20多年搞激光照排当然很忙,没有休息。 但那个时候忙的程度更加难以想象,每天工作都在14个小时以上,一年里头都没有休息的。 我们希望为我们国家计算机的发展全身心地投入。 在第一线跌打滚爬以后我觉得我懂得计算机了。 而我就纳闷,为什么看到国外有好的材料、好的设计,我们只能停留在欣赏的地步,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创新呢?后来发现我不懂得应用,不了解计算机的应用,也就不了解程序。 1961年,在24岁的时候,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有了几年的硬件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程序自动化--就是编系统--这样一些领域来。 而且是确实做了一个项目,做了一个大项目,当时是5000行,今天做5000行算小得不得了的程序,在1962年、1963年,5000行的程序的确是大得惊人,好比现在的50万行差不多--5000行的难度相当于今天的50万行,因为没有那么多工具。 我专门投入到软件领域,而且做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这种研究,它给我带来的好处非常大,我豁然开朗,似乎一下就找到了创造力源泉,很多新理论都提出来了。 懂软件的不懂得硬件,他认为计算机生来就是这样的,不能去动它,没法动的;而懂硬件的人,他不知道需求。 两者--结合以后,我就能够在硬件上做非常灵巧的设计,可以使软件的效率极大地提高。 一旦有了两种背景(跨领域的)以后,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我体会到美国控制论的提出者说的一句话,他讲:在已经建立起的科学部门间的无人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两个领域交错的地方,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 我当时跨了这两个领域,对我一生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当然,我当时设计的一个新的计算机自己觉得非常得意,比IBM的流行的计算机性能要高很多。 当时因为我太年轻,不知道哪些事情在中国是能够做的,哪些事情在中国是不能够做的。 中国工业基础太差,你做了一个IBM不兼容的机器,但你不可能花几十亿美元的东西来上自己的操作系统,更不可能花几百亿美元的精力去做应用软件,所以你一点点创新就变成一种祸害。 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来搞不兼容的东西,也不应该这样做,只有在达到美国的水平后才可以做这个工作,才可以在下一代的芯片上来结合做新的机器设置。 实际上后来,我差不多同美国人同时提出了某些新的思想,大概中国不能实践它,也不应该实践它,所以我很快就放弃了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个重要的抉择呢,是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决定锻炼英语的听力。 这个在今天毫不新鲜,大家每天耳朵里面听Radio Beijing或者别的什么,但在当时理科里头没有什么人来锻炼听力。 我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看英文的专业文献,有的时候,觉得每个字都认识,每个语法都懂,但是看不快。 我觉得要做研究,必须要很快地掌握国外的这些资料,一句一句地看,没法在里面很快地找到我要的东西,象看中文这样--当然永达不到看中文的速度,总是达不到的。 但是我的速度、反就能力总是提不上去。 我忽然想起,应该训练听力,因为训练听力,大家都有这个经验,一句话听不见,有一个字稍微打一疙瘩,你后头两三句话都听不见了,这对锻炼反应能力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 于是就听,这是1961年的事情了。 从1962年开始听Radio PeKing,(那时候叫Radio PeKing,不叫Radio Beijing),后来对中国的事情比较熟悉,不太过瘾,就去听外国的台,当然那个时候BOA是听不见的,干扰得很厉害,因为中文台和英文台是一个台,所以中文干扰,英文也干扰。 只有英国的BBC全部是英语台,没有干扰,所以听得很清楚,听了好多年,从1962年,听了整整四年,一直听到文化大革命。 但这件事情也是我一生里头一个重要的抉择,锻炼听力给我带来的好处非常大。 当然从来没想过要出国,因为我父亲是错划的右派,怎么可能出国呢,只是为了工作。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大家纷纷出国了,我呢,一直忙着,假如说当时出国一年,或者出国两年,做一两年访问学者,我想就没有今天这样一个结果,因为关键时候走不脱,一走整个队伍就要散了。 这是我第三个抉择。 这三位伟大的发明家到了晚年都有这样一些问题,而我下正处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要吸取教训,少犯错误。 所以一个人要多做好事,少犯错误,不做坏事,我认为我今后应该是这样。 多做好事,少犯错误,不做坏事,坏事是绝对不能干的,错事也要少做,这样,我就觉得扶植年轻人算是个自然的规律。 那么,怎么扶植年轻人?我们要把年轻人放在风口浪尖上锻炼。 这就涉及到我的第七个重要的抉择,就是进军日本市场。 我的第一个重要抉择是选专业,第二是跨领域的研究。 跨领域的研究我要补充一下。 我们今天有很多新的跨领域,机会非常非常多,比如在数学领域跨到经济,搞经济数学。 山东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贡献,我们通过一位中国最早从事经济数学的南开大学的一位教授,陈佳洱亲自出面,把他请到北大来,现在成了北大的教授,我们成立了金融数学中心--北京大学金融数学中心,这得到了方正的支持,我们提供住房和工资。 同时我们又成立了一个金融工程中心--方正的金融工程中心,把上一步的研究和下一步的研究合并起来,把新的思想变成软件,实现顶天和立地的结合。 金融到数学,数学跨到金融的领域非常大,我们很多得诺贝尔经济奖的把博弈理论、概率论运用到经济中得到了成功,这样的跨领域我觉得很多。 还有一种重大的,我觉得特别有前途的跨领域就是有技术背景的学生毕业,来学管理,我们方正的发展现在最缺的就是有技术背景的管理干部。 将来这个前途极大。 我们也要自己培养,我们中国不缺少技术专家,但缺少懂技术的管理人才,非常稀缺所谓有技术背景的企业家。 一个管理人才就可以使一批技术尖子发挥非常好的作用。 最重要是跨领域,既要有技术背景,又要懂管理,所以学了数学、物理、计算机、无线电,再去学MBA,我觉得这个将来很有前途。 大家可以看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文科和理科的结合,都是一系列的新的机会,简直不可想象,大家要学会如何跨领域,培养这种知识。 再讲进军日本市场的问题。 我们从国内发展到海外,永不满足是一个取得成就的巨大的动力。 台湾最大的日报《联合报》,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央日报》,最大的晚报《自立晚报》,台湾的省报《台湾日报》,都用我们的系统。 进入台湾以后,就想能不能进入日本市场,一方面这个市场大得惊人,是中国市场的十倍,一方面日本的印刷又极端发达,他的彩色印刷的水平无以伦比,他可以在印刷厂里用机器人,一大批的机器人的规模和水平,我想5年之内中国大陆的凸版印刷厂要达到这种水平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么一个极端发达的印刷市场,很可爱的一点呢,就是他的出版软件并不先进,这就有我们可乘之机。 我从1975年比美国人更早地提出这种描述事情的方法以后,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只要提前得到需求的刺激,我们就能比外国人更早的有某些创造。 这也需要把年轻人放到需求刺激的最前沿的风口浪尖上,日本市场可能给我们这种机会。 加上日本的管理非常严格,可以极大的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 就拿方正日本员工来说,非常完美,早晨九点钟准时到办公室,晚上9点钟出去,有时候忙了就睡在我们的办公楼,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日本有六家报纸在用我们的技术,当然都是小的,还有一个中等规模的正在考虑部分用我们的系统。 还有一个汽车杂志,三个版,每个版都是双周刊,一次出1000多页,这一本杂志用我们近一百套前端软件和后端输出软件,价值400万美元,在中国很难想象一个杂志社一次就买400万的软件。 这个市场大得惊人。 进军日本市场就可以靠日本这个大市场,把年轻人推到市场最前沿。 我经常想,为什么中国人到硅谷很有创造力,做第一流的工作,为什么在国内做不到?我们就是得不到最前沿的需求信息。 那么我们能不能在某些环境下把优秀的年轻人放到这种需求刺激的最前沿,让他出成绩呢?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创造这种环境。 我们进军日本市场的决策很大程度也是为了这么一个目标,能够得到最前沿的需求刺激,能够刺激我们年轻人的创造才华。 年轻人最大的愿望是获得成功,当然也需要住房,将来也需要自己的小车,这是应该的,但我觉得他要能够全力以赴工作的话,首先是一种成就感,同时需要一种团结和谐的气氛,希望能够得到长进。 第八个抉择,是我们准备进军广电业,这是1995年的一个抉择。 方正一直靠出版市场赚钱。 虽然我们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扩大市场,但是十年来我也一直忧心忡忡,10年我们主打的产品还在出版这个领域,没有崭新的领域,这是我一直苦恼的一个问题。 我记得当年四通的2401打字机非常成功,1988年,万仞南曾经讲过,四通每年要出一个2401这样的拳头产品,后来知道搞个拳头产品是多么的难,四通再也没有第二个拳头产品可以跟2401相比。 我们呢,也一直在这里忧心忡忡,我们的出版系统一直维持了十年的兴旺,今后还有几年的兴旺,我们有没有新的支撑点? 1995年忽然给我抓住一个机会。 1995年9月4日,李岚清同志找了杨伟光台长。 因为看到中国的动画不够发达,所以要中央电视台跟北大方正合作,做动画制作。 他9月4日谈话,我9月8日听到这个消息,当时马上产生两个想法:第一个想法,方正可望进入广电行业,以中央电视台动画为切入点;第二个想法,由此带来的无限的需求刺激,会使我们成长一批将才和帅才。 从李岚清同志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起,我们就开始进入广电行业整个的领域,包括广告制作,资料检索,以及整个智能的管理。 我相信3年到5年之内,方正广电行业的收入会达到、超过出版系统,而且会出现一批将才和帅才。 这样我们找到了第二个很大的支撑点,一个很大的市场,充满前景的,充满挑战的,可以让大量的年轻人出成绩的领域。 这是我第八个重要的抉择。 我们还要年轻人树立一种团队精神。 我觉得方正的成功在于一批有思想有头脑的科学家和一群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的合作。 方正成功决不只是因为有一批象我这样的科学工,恰恰是因为北大培养了一批企业家,两者的结合才能把工作做好。 我觉得我一生,有很多地方不如别人,但我有两个优点:第一,洞察力,对机会的敏感;第二,我老觉得我不如别人。 我总体上信心非常足,比如我们要占领日本市场,我们要成为中国广电行业的老大,我们进入海外发达国家,我们充满了信心,从来没有丧失过信心。 但是我总觉得我不如人,跟我合作的人,我觉得这个人那一点比我强,那个人另外一点比我强,我老觉得别人比我强。 松下幸之助成为日本的管理之神,他说:我有三个缺点,都被我变成三个优点:因为家里穷,知道奋斗才能成功;第二是,没文化,懂得要自学,第三身体不好,懂得要依靠别人,三个弱点就变成三个优势。 觉得别人比自己强,能听取意见,我觉得这是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年轻人也需要能听取意见,能够团结奋斗。 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结合是北大方正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当年松下彩电刚到美国的时候,一点名气都没有。 但日本四家彩电厂商订立协议:在国内卖高价,谋求利润,在美国全部卖低价,成本价,占领美国市场。 不到10年,松下和另外四家厂商的高性能和低价位的彩电把美国厂商打得一塌糊涂,这是下围棋的做法。 美国是喜欢打桥牌,两家联合起来跟另外两家激烈的竞争,英特尔和惠普两家发展了下一代的CPU,这两家200亿的大公司能够合作,和另外几家竞争,这是打桥牌的做法。 中国就喜欢打麻将,孤军作战,看住上家,防住下家,盯住对家,自己多摸点好牌,自己和不了,也别让别让别人和。 这种状况被称为东方的妒忌,你急,我妒忌你,比你还要急,是非特别多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也有在团队精神上非常出色的典范,我觉得我23年来学习的一个榜样就是搞原子弹的这个榜样,当时都是一批30多岁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特别是邓稼先,他本来是美国博士,很有才华,但邓稼先最伟大的是让才华比他更加出众的人能够发挥作用,邓稼先的手下当时对原子弹做出头号贡献的是周光召,对氢弹做出头号贡献的是余敏,这两位的才华都在邓稼先之上。 邓稼先的伟大,在于让才华比他更加出众的人能够发挥他们的本领,所以我们要学习邓稼先。 杨振宁先生曾经是邓稼先的中学同学,大学又住在一个房间里,非常了解;他跟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战后在一个物理研究工作,所以他对两个体系都非常了解。 他曾经讲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他讲:邓稼先假如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领导美国的原子弹,假如奥本·海默是个中国人,不可能成功领导中国的原子弹。 这两个人有很大的性格上的差别,邓稼先非常的和善,爱护人才,大家一想邓稼先做的事情都会全力以赴地去支持。 老邓普遍得到大家人格上的尊重,是我自己能工作,大家也能发挥积极性的这种类型。 而奥本?海默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人,他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他的导师曾经描述说,研究生奥本·海默经常打断别人的讲话,甚至于打断导师的讲课,走上黑板,拿起粉笔说:你刚才那段话可以用我下面更好的办法来替代。 然后滔滔不绝讲下去--是一人才华出众的人。 中国需要有邓稼先,也需要容纳奥本·海默,但可惜中国的社会环境往往容纳不了奥本·海默。 所以中国要取得成绩,可能更需要邓稼先这样的人,既有才华,又能容纳别人有才华,当然我希望今后中国也能容纳奥本.海默。 最后我送给大家一个公式,来结束我的这场狗皮膏药式的演讲,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荣格的一个公式,我非常赞赏,就是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大家很强调要体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需要把自己溶在We(我们)这个大集体里面,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 我非常赞赏这个公式,把这个公式奉献给大家--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谢谢。 以上是王选先生的文章,每每读这篇文章,我都会被王选先生的人格魅力折服。 他在文章中漫谈了自己一生的重要经历,具体、感性,语言轻松、活泼。 他阐述的第六个重要抉择——扶植年轻人,让人尤为感动,对这一抉择的原因、目的和自己的做法、建设,字里行间流露出王老甘做人梯、扶植新秀、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 他之所以肯这么无私的扶植年轻人,显然是为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开创美好未来。 今天我们再读王院士的文章依然被他馨香的品格所感动。

国内外10位少年创业者的创业故事

如何才能创业成功?答案是向已经成功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从中领悟出属于自己的创业道路,然后去实践,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于国内外10位创业者的创业 故事 ,希望能够帮助你们!

NO.1 王健 魔方网CEO

出生时间:1988年

首次创业年龄:14岁,创办页游媒体

魔方网CEO王健虽然年轻,但也可以称得上是游戏领域创业的“元老”了,自从他在2002年创办网至今,已经有13年了。 对于当年创办,王健的总结是“创业要有兴趣”。 当然,这也和生活环境分不开,因为家庭关系,王健从小就开始接触网络,小学时是打游戏,初中开始浏览网页,高中时他已经是资深网民和游戏迷,并且学会了网站设计和维护。 为了便于更多的人交流网游经验,他创办了,起这名字是因为当时如日中天,它是“1”,他的网站就要是“0”。

王健的成功也托了入行早的福,当时网络竞争并不激烈,他的网站追随当时火爆的游戏开讨论区,很快就聚集了大批用户。 2004年时,一家苏州的游戏公司想投放广告,不满18岁的王健拘谨地谈成了第一笔生意,对方投入了4000元做了半个月的广告。 从此,王健开始学习网站经营,开始了商业之路。

2007年,在创业上尝到甜头的王健又去启动新项目,这时网站因事故关闭,导致了其他项目也没有资金来源从而失败。 1个月后网站重新开启,但也已受到打击大不如前。 2009年,他关注到,网页游戏经历了2008年的开荒,开始进入井喷期,热度早已超过了端游。 王健接受了投资商的注资,将从游戏论坛改变为页游垂直媒体,正式注册公司,并转战沈阳。 这也是王健真正“入行”,思考行业发展、运营一个创业公司的开始。 2011年,获得网络1000万元战略投资。

2012年,在稳定运营的基础上,王健启动了魔方网的计划。 这时,手游已经势不可挡,王健计划做一个全新的手游媒体。 2013年7月,魔方网获得了经纬创投1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在2014年6月发布了移动游戏玩家平台“魔方游戏宝”。 今年年初,魔方网宣布,完成了1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深创投,经纬创投跟投。 这也是移动游戏媒体行业最大的一笔A轮融资。

NO.2 蒋磊 铁血网CEO

出生时间:1984年

首次创业年龄:17岁,创办铁血网

蒋磊的创业经历,说起来和王健在某些方面是类似的,那就是少年天才“把兴趣变成职业”。 自小希望做个科学家,迷上军事、想自己造火箭大炮的蒋磊,在2000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材料系。

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后,蒋磊有更多的时间浏览军事网页,阅读军事小说。 当时的电脑和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普及,蒋磊发现很多军事网站很不人性化,阅读小说很不方便,搜索引擎也不发达,寻找军事小说很不方便,于是就萌生了自己创办网站,整合军事相关资源的想法。 一开始网站叫“虚拟军事”,后来更改为“铁血军事网”。 没有资金支持,刚开始蒋磊的网站只能将自己的网页挂在其他网站上,使用免费空间,直到第一桶金的到来。

2004年,蒋磊和同学凑了十多万元注册了北京铁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不久之后,当时已是国内知名军事类网站的铁血网也获得了100万元的投资。 可两年之后,100万就烧得差不多了,依靠广告和付费阅读的盈利模式并不足以支撑网站的生存。 已经被保送清华硕博连读的蒋磊决定辍学,全力经营铁血网。 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蒋磊考虑通过代理军品赚钱。 他写了Email给20多家国外军品品牌厂商,只获得了美国阿尔法军品的回复,他掏了自己的1万块钱买了17件M65野战风衣,没想到产品一上线就获得了欢迎,一天功夫,就卖出了11件。

至此,铁血网一直跌跌撞撞寻找的商业模式浮出水面。 2007年,军品电商铁血军品行成立。 2008年,铁血独立电商部门成立,2011年,铁血推出了自己的战术装备品牌龙牙。

NO.3 季逸超 Peak Labs创始人

出生时间:1992年

首次创业年龄:17岁,开发猛犸浏览器

少年极客季逸超,在高三时推出“猛犸1”浏览器,大一时推出的“猛犸4”浏览器,成为iPhone上个人开发浏览器中下载量最大的产品,被评价为“重新定义了浏览器的标准”,并获得Macworld 2011特等奖。

这又是一个和生活环境分不开的故事。 父亲是北大教授,母亲是IT公司高管,季逸超幼年时在美国生活和学习,小学二年级时才回到北京。 凭借着流利的英语,他被招进学校的机器人竞赛队伍,从此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知识。 被Linux神话影响,季逸超迷上了操作系统研发。 在高中阶段,季逸超一共开发上市了7个苹果App。

不过,猛犸浏览器严格来说其实还不算季逸超的创业项目,因为他认为创业做浏览器没有前途,也表示不会在猛犸浏览器里放广告,而是坚持收费,并面向全球市场,这也使得他拒绝了一切投资。

除了猛犸,季逸超还有一个代表作是Rasgueado输入法,它可以解决iPhone输入法文本选择困难的问题,用户可以在键盘上操作选词。

在一次关于自己开发的产品的演讲后,季逸超邂逅了红杉资本的投资人。 但不想接受投资的季逸超拒绝了,他不愿意被资本所约束,不想用在开发上的脑力和时间被财务报表所占据。 但最终,他被徐小平的建议说服了:成立一个实验室,投资人不过问研发方向,让他自由发挥。 2012年2月,季逸超在微博上宣布,他已获得真格基金徐小平和红杉资本的天使投资,成立了Peak Labs,目标是做最狂、最新鲜的事。 季逸超办理了休学手续,全力投入开发程序之中。 实验室的研发方向由创始人的技术特点决定,从兴趣出发,团队成员民主决定。

2012年10月,实验室第一次发布会,推出了三款产品,其中包括猛犸5浏览器。 2015年3月,Peak Labs又推出了Magi,这是一个能够回答复杂自然语言问题的搜索引擎,凭借出色的知识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当你搜索时,它能直接给出你答案,而非列举网页链接。

NO.4 舒义 力美科技创始人、CEO

出生时间:1985年

首次创业年龄:19岁,创办博客网站blogku

2010年,舒义成立北京力美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国内移动营销解决方案,相继获得IDG、KPCB两家知名海外投资机构的近3000万美元风险投资,2015年,力美科技宣布解除VIE结构,准备在国内创业板上市。

力美科技已经是舒义的第三次创业了。 家境艰难的舒义和做生意的生父一样有着经商的本能,他的创业,完全是自己不断摸索和试错的结果。 2003年上大学之后舒义才接触到了电脑,立刻迷上了互联网,他做区域互联网起家,做了一个“四川大学生网”,帮大学生发兼职、社交等信息。 2004年,19岁的舒义在网上偶然认识了纽约大学毕业的华裔艾德维,两人随后创建了博客网站“blogku”。 “我们做得比方兴东还要早。 ”舒义说。

当年创业的舒义,据他回忆,极其兴奋,仿佛自己就是新一代的互联网领袖一样。 但现实是骨感的,如同许多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创业者一样,网站没有办法盈利,四处借钱找投资未果,舒义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为了赚钱,生活拮据的舒义只好去打工,但舒义的优势在于敏锐的商业嗅觉,2007年,舒义再次开始了征程。 不过吸取了之前互联网创业的教训,他开始务实了,觉得做媒体太难,还是互联网广告代理比较靠谱。 舒义创办了自己的第三家公司成都力美,它的主营业务很简单:代理地方网站的广告。 在一线城市,与互联网相关的公司已经太多,而二三线城市还是未被充分发掘的市场。 当时正值腾讯在成都开放大成网,寻找广告代理商,舒义提出免费为腾讯做成都地方站的外包,靠这个条件拿到了腾讯的代理权,并免除了第一年的保证金。 他和腾讯签订了一百多万元的任务,当年完成了1100万,自己赚了500万,收获了第一桶金。

随后,力美接下了腾讯在武汉、重庆等地的广告代理。 钱赚到了,舒义却迷茫了。 接下来要做什么?他觉得这样下去做一个土豪暴发户,是没有前途的。 他开始到处去旅行,参加各种会议,和各种业内人士聊天,学习知识。 2009年,安卓和iPhone手机开始受到大量关注,舒义决定转战北京,开始代理移动互联网广告。 2011年,力美科技获得IDG投资1000万美元,2012年,获得IDG、KPCB的2000万美元投资,奠定了在行业中的位置。

2014年,也有人称之为移动营销元年,移动广告也在这一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现在,力美已经实现了通过RTB技术对受众进行移动程序化购买,并对接了谷歌、芒果、广点通等多个移动广告交易平台,实现中国日均超过40亿的竞价请求;并已经在积极开拓海外业务,目前力美DSP全球流量的日均竞价量已经达到100亿。

NO.5 尹桑 一起唱创始人

出生时间:1992年

首次创业年龄:20岁,创办KTV 团购App一起唱

尹桑高中赴美读书,后来被美国宾利商学院全额奖学金录取,就读的是冷门的创业学,不过他把这门学问学以致用了。 有感于学校卫生欠佳,他发起了一个校园家政O2O项目。 之后又瞄准学校内部和大型超市的差价,做起了生活品配送。 这两项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不过他仍旧认为,这不算是创业,甚至不能叫做企业,因此,大二时,他决定放弃学业,回国创业。

尹桑认为,传统的KTV已经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了,因此,他把目光瞄准了KTV团购,一家家跑遍了南京所有的KTV,和经理签团购协议。 2012年8月,一起唱官网上线,首日下载量超过2000,订单达到160。 然而,想靠一己之力撬动整个KTV市场谈何容易,半年后,网站就陷入了用户增长停滞期,甚至以往的客户都以为他们已经倒闭了。

总结了经验教训后,尹桑再次出发,这次他开始从硬件系统切入。 他研发了智能点歌系统,允许消费者提前点歌,同步到APP,嵌入了跨包社交和K歌录音分享等功能。 2012年底,他偶遇IDG投资人李丰,没有商业计划书,没有PPT,一番谈话,让他得到了对方的认可。 截止到2014年,一起唱已经接受了IDG的三轮融资,公司估值已经超过亿元。

NO.6 黄恺 游卡桌游总设计师

出生时间:1986年

首次创业年龄:20岁,制作《三国杀》游戏

一款时隔7年仍旧活跃在桌游市场的游戏《三国杀》,就是出自于当年只有20岁的大学生黄恺之手。 他当时也没想到,自己上课走神设计的“三国杀”游戏纸牌能在短时间内就卖出了10万副。

读大一时,学游戏设计的黄恺接触了在国外已经有五六十年发展历史的桌游,加上当时国内非常流行“杀人游戏”,他就有了自己的想法:设计一款“不插电”的游戏,让人面对面交流,而不是像电子游戏一样紧握鼠标、盯着屏幕。 至于怎样灵光一现,有了用三国人物作为游戏人物的念头,黄恺说,自己都很难说清楚,因为灵感总是很难琢磨的。 不过,他从小就喜欢三国故事,熟读《三国演义》、《三国志》等,他明白三国故事肯定是游戏的好题材。 于是,三国杀卡牌就这样画出来了。 好在他本身是学游戏设计的,这也做得更专业了。

2006年,黄恺开始在淘宝上卖三国杀卡牌,没想到大受欢迎。 于是,毕业后的黄恺没有去找工作,他和杜彬、李由三个小伙伴一起成立了北京游卡桌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黄恺担任总设计师,他们凑出5万元发布了第一批正式产品《三国杀》。 之后,游卡桌游也推出过其他桌游产品,但还没有一款能够在影响力上超过《三国杀》的。 2011年,杭州边锋全资收购游卡桌游,游卡桌游原产品设计部门的员工由黄恺牵头负责《三国杀阵面对决》这款产品的设计和发行工作。

海外篇

NO.1 乔丹·凯西 Eventzy CEO

出生时间:2000年

首次创业年龄:12岁,创办游戏公司Casey Games

创办自己的公司时,爱尔兰男孩乔丹·凯西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CEO。 和其他00后一样,游戏是他的日常消遣,9岁那年,他突然迷上了一款名为《企鹅俱乐部》的游戏。 为了把游戏玩得有模有样,凯西经常逛各大游戏论坛并和玩家交流。 他逐渐发现,自己对编程技术的兴趣甚至比游戏本身还要大。 于是,凯西读完了很多连大人都觉得相当枯燥的编程教材,学会了编程,他第一次萌生了创作游戏的想法。

有一天,他踢球时突然来了灵感,想到自己以前玩过的经典游戏《太空入侵者》。 他马上扔掉足球,回家对这款游戏进行改编。 于是,属于他自己的第一款游戏《外星球大战人类》就此诞生。 在凯西设计的游戏中,玩家不再是保卫地球的英雄,而是入侵地球的外星人,这种逆向创作思维吸引了大量玩家,也被运营商看中,于2012年2月推出了面向苹果客户端的商业版本,在发布后迅速占据了爱尔兰苹果App store下载排行榜的首位。 其他广告代理商也找到他寻求开发游戏的合作,在参加了各类活动和商业合作后,凯西决定成立属于自己的游戏开发公司Casey Games。 由于他还未到合法年龄,由他父母担任董事,凯西自己出任CEO。 2013年,Casey Games被VentureBent收购。 现在,凯西已经成立了新公司Eventzy,Eventzy的软件可以为用户提供举办各种活动所需的服务。

NO.2 舒巴姆·班纳吉 BraigoLabs CEO

出生时间:2002年

创业年龄:13岁,成立Braigo Labs

2014年2月,在偶然的机会下,美国加州的12岁学生班纳吉看到呼吁人们捐款帮助盲人的传单,于是萌生出设计盲文打印机的念头。 他将一套乐高机械人模型进行了改良,制造成本仅为349美元,配上打印纸即可使用。 一般凸字打印机售价都超过都超过2000美元,而他的设计则便宜许多。 他将打印机命名为“Braigo”,结合了Braille(凸字)和Lego(乐高)两个单词。 随后,班纳吉获得了英特尔的风投,成为获得风投支持的最年轻的企业家、发明家。 13岁时,班纳吉开始自主创业,现在,他的公司有其他几个在申请专利的产品,都和Braigo有关,但他并不打算在这款产品上盈利。 他的新产品是英特尔的新芯片,叫做Edison,这个才是他计划推向市场的真正的消费品。

NO.3 尼克·达洛伊西奥 Summly创始人

出生时间:1996年

创业年龄:15岁,创办移动阅读应用Summly

2013年,雅虎3000万美元收购新闻阅读应用Summly曾经让业界很是轰动了一会儿,那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尼克·达洛伊西奥是位当时只有17岁的少年。

尼克·达洛伊西奥15岁时在伦敦的家中建立了Summly。 这款软件的过人之处,在于它能够将繁冗的文章精简成几行关键句子。 敏锐的技术观察者们立刻认识到,在这个新闻在掌上快速阅读的年代,这款软件无疑具有很大的价值。 李嘉诚给予了他种子投资。 在2011年,从Horizon Ventures处募得150万美元之后,他成功地将自己的产品推向了近百万用户。

被收购后,达洛伊西奥与他的团队都加入了雅虎,作为雅虎移动软件工程团队的一名关键专职人员,设计了全新时尚应用——Yahoo News DIGest,并且获得了2014 年苹果设计大奖。

NO.4 拉朱·扎帕德 FlightCarCEO

出生时间:1995年

创业年龄:19岁,创办租车公司FlightCar

FlightCar是一家初创公司,但却是共享经济中又一家受人关注的硅谷企业。 FlightCar的业务和Airbnb异曲同工,它能帮助人们在度假期间,在机场把自己的汽车出租给刚出机场的游客,既节省了昂贵的停车费又能赚钱。 2014年,FlightCar获得了1350万美元的A轮融资,使两位年轻的联合创始人拉朱·扎帕德和凯文·佩特夫维奇的募资总额达到了2000万美元。 这也是两个中途辍学的优秀学生,他们分别拒绝了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以专注于他们的初创公司。

最一开始,他们试图运营这个项目只是因为自己想到了这个点子并且非常好奇,觉得去试验人们是否会应用它是个有趣的挑战。 当然,质疑他们的创意和经验的人非常多,一开始他们筹不到任何资金,但有一位导师发现了这个项目并支持他们,创业孵化器YCombinator和Brandery也帮助他们完善了创意。 这之后,他们正式将其上线,再次融资就变得容易多了。 他们的经验非常少,但这带来的优势是他们能够用全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且,他们没有负担,所以能够全身心投入公司。

70系列抢购没跑了 华为Mate 超过210万人要买
看完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罕见错觉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