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设计的匠心 真正的赢家是孩子们 建筑瞭望

在当下,校园的设计需要面对城市环境、文化遗产、可持续及社区需求等现实问题。《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定期盘点在全球范围内完成的部分建筑作品,虽未必“窥一斑知全貌”,但从设计中却可见出建筑师的思想与设计的独特匠心。本期聚焦于近期建设的校园设计,包括获2024年世界建筑奖的悉尼达灵顿公立学校、结合深圳老城环境的连平南山幼儿园、以及美国加州艺术学院的扩建项目。“真正的赢家是那些将在建筑中度过时光的孩子们。”

澳大利亚|悉尼达灵顿公立学校

评语: 悉尼的达灵顿公立学校击败了摩天大楼、博物馆和交通枢纽项目等200多个竞争对手,夺得了2024年世界建筑奖。经过改造后的校园以砖石住宅和工业环境为灵感,又与土著文化元素紧密联系,在保留原有文化遗产基础上,提供了崭新的现代化学习环境。

改建后的达灵顿公立学校 摄影:Brett Boardman

在新加坡的2024世界建筑节上,澳大利亚悉尼的达灵顿公立学校(Darlington public school)击败了摩天大楼、博物馆和交通枢纽项目等200多个竞争对手,夺得了2024年世界建筑奖。这是澳大利亚建筑公司 FJC Studio 的第二次获得重大奖项。此前,该公司为位于悉尼西南部设计的图书馆被评为世界四大最美丽的新图书馆之一。

达灵顿学校,坐落于悉尼市郊,紧邻雷德芬与新兴国际小镇的学府,2023年,经过改造后的达灵顿学校重新开放。为庆祝与土著文化的紧密联系,设计师将相关元素融入学校建筑的特色和外观中。校园的设计结合了带有特色的锯齿形屋顶、角型砖造校舍及户外景观空间,包括一个大型篮球场和社区花园。柔和的金属挡板围绕著一系列露天阳台,使日光得以进入,同时保护学生的隐私。设计师通过在学校大厅、接待处和教室放置原住民艺术作品来保留这一文化遗产。原校区墙壁上的原住民壁画也被复制到新建筑的外墙上。

校园入口处

至于景观美化方面,设计师也进行了细致的考量。未来的开发阶段,将特别引入本土植物,打造一个独特的社区花园。这个花园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将成为学生学习土著烹饪和文化的实践基地,让他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魅力。

据FJC Studio 讲述,这片南悉尼的土地上原本早已存在一所学校,但旧有的1970年代建筑已不适用。建筑师表示,新设计彻底改造了学校,提供崭新的现代化学习环境,但仍保留了原校区的精神。

学校俯瞰图 摄影:Brett Boardman/AAP

该获奖设计项目击败了包括新加坡樟宜机场二号航站楼、墨西哥双螺旋形住宅塔和塞浦路斯国家天文台在内的参赛项目。FJC Studio合伙人亚历山德罗·罗西 (Alessandro Rossi) 表示,考虑到该项目规模不大,此次获奖令人感到荣幸。“在众多大型项目中脱颖而出,这也证明了在设计中校方及社区参与的推动成果。真正的赢家是那些将在建筑中度过时光的孩子们。这是一个未来许多年都能充实生活的地方。”

改建后的达灵顿公立学校内部摄影:Brett Boardman/AAP

项目总监保罗·芬奇 (Paul Finch) 表示,学校的设计探索包括当地社区的观点和经验。“该项目引发了对地点、文化和时间历史的解读。这所建筑是诗意的,建筑中的地形和景观、内部和外部、形式和材料以一种出乎意料的令人愉悦的方式无缝流动。这是一个关于承认和调和历史差异的主张。”

深圳|连平南山幼儿园

评语: 如何在老城区内,设计一座与老城风貌和谐共生的幼儿园建筑?墨泰建筑提出“实拱虚构”的理念,以层层叠叠的石拱门来创造多重复合的空间,形成富有童趣的石拱乐园。

位于老城区的连平南山幼儿园

连平南山幼儿园是深圳南山区帮扶援建的项目,该项目场地是连平县的重要城市节点,在老城区内设计一所12班幼儿园建筑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要让新建筑与老城风貌和谐共生,另一方面要满足幼儿特点和空间需求。

该项目由墨泰建筑设计,提出“实拱虚构”的理念,将半拱元素作为坚实的拱梁,支撑起“虚构”的空间,使场景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建筑的领域中,特别是在充满历史韵味的老城中,“虚构”这个概念被赋予了崭新而深刻的多元意义。设计师希望它是客家记忆与当代表达的在地建筑,通过沿街面的仪式感,和转译记忆中石拱门的形象,让它成为融入老城。同时,当夜暮降临,灯光亮起,又是街角的艺术展览馆,融入小城夜景。

连平南山幼儿园

在老城环境下,孩子们需要活动场地。该项目的第一重意义在于创造出半户外空间和灰空间:这些空间介于封闭与开放之间,环绕课室,形成遮荫避雨的活动空间,打造全天候的玩耍嬉戏场地。建筑设计的环廊亦可作环形跑道,孩子们能接触自然,感受四季变化。廊道和屋顶露台提供丰富交往游戏场所,为老城增添活力。

同时,设计师希望通过巧妙的设计方式弱化建筑的尺度感,让幼儿园能够自然地融入到老城的环境之中。通过分散退台式布局,12个教学单元独立散布在大平台,水平体量4个教学单元使用不同色彩,垂直体量顶层退台,形成高低错落与自然协调。

连平南山幼儿园内部

连平南山幼儿园内部

幼儿园以半拱为母题,拱券的语言实现建筑结构一体化。12个教学单元由十字拱形成结构构架,外围四周有两面由实拱围合,作为教室入口和背景墙,另两面由虚拱围合,作为采光面和室内外交互通道。室内空间利用实墙和地面赋色增加童趣,而每一个转角都可能隐藏着一个趣味的空间转换,让孩子们在漫游的过程中感受到老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美国|加州艺术学院旧金山校园扩建

评语: 在这一校园扩建项目中,设计师运用了在加州首创的胶合木结构设计,为艺术学院的教室和工作室提供了空间。而与传统设计结构相比,该项目是一个可持续建筑标杆,其碳足迹将减少近一半。

加州艺术学院旧金山校园扩建 © Jason O’Rear

Studio Gang为旧金山的加州艺术学院(CCA)校园完成了最新的扩建项目。这一扩建项目为一座混合胶合木结构建筑,不仅支持艺术与设计教育,同时在可持续建筑方面树立了新的标杆。通过与学院现有的主教学楼相连,新建筑营造了一个内外融合的空间,激发学生、教师及多种创意学科间的协作与交流。

这一扩建建筑的面积为82305 平方英尺,以坚固的混凝土底层为基础,设计团队优化了底层空间,以满足创意实践需求,设有适合工作坊和制造空间的大型灵活工作区,并在混凝土基座中开辟了两个宽敞的创作庭院,提供充足的阳光和通风,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协作工作创造了理想环境。

建筑外立面 © Jason O’Rear

建筑外立面(局部) © Jason O’Rear

在混凝土基座之上,两个胶合木结构亭楼为教室和工作室提供了空间,并为加州艺术学院的当代艺术学院提供了新场所。这些亭楼通向绿意盎然的阶梯式景观,将建筑的上下层连接起来,鼓励学生在户外进行非正式聚会和小组活动。每个亭楼的宽敞阳台兼具遮阳走道和开放式学习区域的功能,让学生全年都能在温和的旧金山气候下学习和交流。

建筑内部

据悉,这一胶合木结构为加州首创,采用独特的偏心支撑框架系统,突显出木材的自然美感和结构功能性。而混合胶合木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将碳足迹减少了近一半。重要的重型设备和体力密集型活动空间被有策略地集中在地面层,以优化结构负载分布并提高未来的适应性。此外,被动式气候控制措施如自遮阳立面和夜间通风系统,有效减少了建筑对机械制冷的依赖。

(本文综合自《卫报》、建日筑闻 、青年建筑公众号)


香港筑迹的每集内容

播出日期: 2010.07.12 (一)看过上集薄扶林道的华丽欧式建筑后,今集回归中国传统、古色古香的村落建筑。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下,香港仍保留许多百年古迹,主要集中于新界地区。 沙田曾大屋是香港现存最大的客家大屋,虽是家族的「围」,却有着抵御外敌的设施。 位于粉岭的龙跃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村落之一,占地大,被列为法定古迹的祠堂内外,有斗拱、横梁、檐板等精致装饰。 香港第一间当铺,位于元朗旧墟的长盛街,建筑物主要以青砖和麻石建造「趟栊」式大门,屋檐镶有华丽的雕花瓷器、木雕以及灰塑等建筑装饰。 而建于清末的植桂书室,至今仍保存很多精美木刻、屋脊、灰塑和壁画等,置身其中,仿佛仍能感受到当年学生们琅琅读书的景象。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培斌和香港中文大学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物顾问罗嘉裕,将会为大家解构村落建筑的特色,以及修复保育工作的重要性。 而龙跃头村代表邓根年和上村原居民村代表黎永添,会带大家参观村落中特有的宗族仪式和文化习俗,了解什么是上梁仪式,什么是开灯仪式。 播出日期: 2010.07.19 (一)近年来,大坑以「潮人聚集地」而出名,宁静的小社区内有很多特色新旧冰室、食店外,还有林林总总的创意小铺等,但你是否留意到这里充满岁月痕迹的建筑物?瑟缩于闹市之中的大坑,百多年前曾是渔村。 时事变迁,这里仍保留几间两层高的客家石屋,黑色瓦顶、砖石墙身,就是百多年前香港典型的渔村建筑物;骑楼和窗户的设计也能增加室内通风;而地下的手绘砖,手工精致,经过百年沧桑,颜色依旧。 社区内还有中式庙宇-莲花宫;甚至西方教堂-圣玛利亚堂,亦模仿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这是为什么呢?对在这里生活、成长和工作的街坊来说,大坑与众不同之处,不只是不同年代的建筑林立于此,更是一份浓浓的人情味,一座座旧建筑,成为世代连系的桥梁。 大坑坊众福利会总务主任陈德辉、居民叶太、大坑商户Billie、钟嘉乐牧师以及建筑师曾伟贤,用他们自己的故事,诉说这片古迹的生命力。 播出日期:2010年7月26日(一)除了百年传统建筑,宗教建筑等被列入历史建筑外,本地一些休闲场所,同样是值得保留的珍贵古迹,正如位于尖沙嘴的半岛酒店,以及位于山顶的太平山餐厅。 半岛酒店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酒店,也是国际上最著名,最豪华的酒店之一。 酒店基石稳固,布局严谨,主楼高而宽敞,大堂内有大量古典雕花装饰,尽显华丽的西方建筑风格。 酒店顶楼设有直升机场,供重要贵宾使用。 这些新设施与旧建筑如何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建筑师廖宜康(菲利普)将带大家追寻半岛酒店的“筑迹”。 在半岛工作超过50年的高级调酒师钟金雄(强尼),以及当服务员约40年的卢润洪(西门),对这里当然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他们眼中,现今的半岛与昔日相比有何变化?太平山餐厅,原为山顶餐厅。 1901年时,这里是供当时轿夫休憩之用的休息站,而1947年改建为拥有露天茶座的山顶餐厅。 餐厅室内和户外截然不同,各有特色,历史学专家萧国健将太平山餐厅的故事一一呈现。 旅发局主席田北俊亦是太平山餐厅的常客,古色古香的红瓦顶,老石墙,以及一览无遗的海景,令人感觉远离都市喧嚣,特别心旷神怡。 对于旅游开发和保留古迹之间的联系与冲突,他又有何见解呢? 播出日期:2010年8月2日(一)香港在1841年至1997年是英国的殖民地,期间,英国人在本港留下了大量的殖民地建筑,当中不少保留至今。 立法会大楼的前身是香港最高法院,所以顶部竖立了一座代表正义和法律的泰美斯女神像。 1985年大楼经改建后,成为立法局大楼,九七回归后,改名为立法会大楼。 这座三层楼高的花岗石建筑,采用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同时伴有中国传统雕刻图案,亦中亦西,匠心独运。 身为建筑师,亦是立法会议员的刘秀成,将详细解读立法会大楼的建筑风格。 而立法会秘书长吴文华将会分享她在此处工作13年间的所见所闻,另外,李鹏飞将告诉你,那些“官仔骨骨”的议员,平时会在立法会大楼的休息室里作何娱乐!香港天文台于1883年建成,如立法会大楼般,也是一座典型的殖民地建筑,大楼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建筑物比例略显扁和矮。 拥有阻隔日晒及通风功能的走廊及露台,是殖民地建筑的一大特色,香港建筑师学会古迹及文物保育委员会主席梁以华(爱德华)将带你进入香港天文台一看究竟。 香港天文台高级科学主任甄荣磊(埃德温)已在天文台工作超过30个春秋,对于这里又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旧三军司令官邸是香港现存殖民地建筑之中最古老的建筑,百多年间,经过多次修葺甚至重建,于1984年,改建成为茶具文物馆。 播出日期:2010年8月9日(一)香港作为中西方文化汇聚之都,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亦得以传播。 香港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宗教建筑,保留了大量古典风貌和珍贵文物。 正如位于屯门的佛教青山寺乃本港佛教发源地,创建于约五世纪,沿用至今,寺庙糅合了17个年代建筑风格。 寺旁是有名的道观青云观,故寺内的装饰混合了佛教与道教的特色。 大雄宝殿为寺院的中心,殿中供奉三尊金身佛像,建筑的屋脊上装饰有栩栩如生的古代人物陶塑。 青山寺的“香海名山”牌楼是由第十七任港督金文泰爵士有感而题,亦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牌楼。 建筑师林社铃还将带大家认识青山寺的独特风貌。 鲁班先师是中国土木工匠的祖师,香港唯一供奉鲁班的鲁班先师庙建于1884年鲁班庙是建于平台上的两进式建筑物,瓦顶以山墙支撑,独具特色。 且无论庙外,庙内,门墙和山墙上,都有精致的壁画。 天主教圣神修院融合了中式建筑风格及西方天主教色彩装饰。 修院建筑分别于三个不同年代兴建,各有特色又相得益彰。 除了我们熟知的宗教场所,香港也存在印度锡克教的锡克庙等等宗教建筑。 虽然不同宗教在香港都得以生存,但这些宗教建筑大多因年久失修而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为此,修复保育工作就变得更加重要,专业人士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 播出日期:2010年8月16日(一)位于跑马地区斜坡之上的宝觉小学,外形像一间中式庙宇,突破一般学校的建筑模式。 校舍主要用石屎建成,设计上刻意保留传统寺庙的建筑特色,校园中到处可见中国古典装饰元素,如:门口的石狮子,仿造的红瓦顶等小学有一条拱桥可以通往它的办学团体 - 东莲觉苑作为宗教建筑,地处跑马地的东莲觉苑,远离繁嚣。 。 ,正好为信徒提供一个宁静思考的地方。 建筑师和宝觉小学工作人员将细数这里的与众不同和历史变迁。 坐落于窝打老道的玛利诺修院学校是一间天主教小学,棕红色外墙洋溢校园气氛,犹如修女帽的尖形拱门突显它与修院之间的联系,独特的建筑风格更令它成为九龙塘的地标之一。 校园内的麻石阶梯,塔楼等也都极具特色,斜折线形的屋顶又有什么独特的用处?校友罗庆妤,李丽娟,何傲芝将重游故地,分享当初校园生活的点滴。 位于弥敦道的前九龙英童学校,是本港现存最古老的英童学校。 1991年被定为香港法定古迹,现已成为古物古迹办事处办公室。 播出日期:2010年8月23日(一)香港的建筑风格,因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而自成一家,代表权威与正义的警署建筑中,亦能找到时代变迁的痕迹。 旧中区警署与前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监狱,组成了象征法律及纪律的历史建筑群。 旧中区警署内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物是1864年兴建的大楼,由花岗石制成的楼梯和地板见证了历史变化,而与之毗邻的域多利监狱于1841年落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部份建筑受轰炸而损毁,经修复后,再作监狱之用。 油麻地警署于1893年设立,原位于上海街及众坊街交界,当时的上海街亦因此被称为“差馆街”,现时的油麻地警署已搬到广东道及众坊街交界。 建筑物呈V型,采用华丽的爱德华风格,突显警队的威严。 而兴建于1899年的旧屏山警署,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也是新界现存最古老的警署建筑物。 它建于小山丘上,后来更加建瞭望台,方便监察和防卫,现已成为当地的文物馆。 播出日期:2010年8月30日(一)唐楼泛指以前唐人所居住的地方,类似建筑模式在广州和东南亚地方都有出现。 位于湾仔的蓝屋,是现存最有历史的唐楼之一,4层高的建筑,设有悬臂式露台,围栏和吊柱都是由熟铁造成。 建筑物外墙饱历风霜,门口的旧信箱和木楼梯等,都散发出怀旧的味道。 而永利街的唐楼于1935年之后兴建,物料多选用混凝土,生活设施比较齐全。 但是,现存的唐楼有很多已经面目全非,位于湾仔的和昌大押复修后,已很难看出昔日的痕迹;位于荔枝角道的雷生春,活化后会发展成中医药保健中心蓝屋居民,湾仔民间生活馆负责人,建筑师,以及摄影爱好者们,将带领大家寻找唐楼的踪影。 。 位于深井的龙圃,是已故商人李耀祥的别墅,它建于四十年代尾,面积相当于半个维园,是香港仅有的大规模私人花园。 龙圃融合西方建筑技术与中式建筑风格,花园内种植了多种植物,又巧妙地将自然溪流引入喷泉,并造成小瀑布,园内很多装饰更是运用创意活用旧物,形成了一个自然,环保的美丽花园。 而室内则是典型五,六十年代的家居布置,富丽堂皇,亦充满生活品味。 李耀祥先生的孙女回忆曾经在泳池边开党的情形,专家亦会详细解构这座二级历史建筑。 有住宅的地方,一定有街市,早期香港的传统市场大多是在街边摆卖,所以有“街市”之称。 旧上环街市,旧中环街市,旧湾仔街市都已经改建,而北角春秧街街市就是港岛区仅存的露天街市之一,售卖的食物和日用品包罗万有,分布乱中有序。 播出日期:2010年9月6日(一)香港的公共屋村,不如私人屋苑般安静优雅,更不及豪宅那么富丽堂皇,但年华流逝的独特韵味和浓得化不开的邻里情,却诠释了屋村特有的魅力。 苏屋村依山而建,每幢大厦都以花朵命名,如:海棠楼,荷花楼,百合楼,剑兰楼等,饶有情趣艺人林嘉华儿时曾于此居住10多年,当然有数不尽。 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 而苏屋村的居民和社区服务队的工作人员,亦将带大家回到他们的记忆中寻找温情。 华富村设有商场,街市,甚至还有学校和公共图书馆,方便居民。 在此经营了40余载的茶餐厅和其他商户的工作人员,纷纷表达对这里的喜爱之情。 华富村的单位大多有海景,且配备了本地住宅较少有的露台及单边走廊,双塔式建筑更加强通风,环境亦更优美,居民对这里也充满了情谊。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建筑与居住不但要讲求现代化,更应注重环保。 正如位于油塘的油丽村,村内使用环保的悭水系统以及太阳能装置等设备,更在楼房的设计上,着重增强采光度,以此减少住户开灯的时间,达到节约电能的效果。 公共屋村内定会见到四方形尖顶建筑物 - “冬菇亭”,向居民提供廉价饮食,不过因卫生环境欠佳,2005年开始,有关管理公司决定为冬菇亭进行大翻新,以改善食物品质和环境卫生。 播出日期: 2010.09.13 (一)九龙寨城公园前身是九龙寨城,这里曾经是「三不管」地带,当时的面貌是什么呢?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衙前围村,是香港市区内唯一保留至今的原居民围村,它的「围」别具一格,专家将带你走进这里独特的建筑文化。 而衙前围道一带,泰国菜馆林立,为什么九龙城有这么多泰国菜馆和泰国人?前启德机场亦邻近九龙城区,这里的居民每天目睹飞机的起落、耳听隆隆的轰鸣声,机场搬迁后,他们对改变有什么感想?位于九龙塘的广播道,在全盛时期,曾有五大传媒机构在此建立办事处,包括无线电视、亚洲电视、前佳艺电视、香港电台和商业电台,被称为「五台山」。 明星经常在此出没,故此吸引到大批痴心fans在此徘徊,前著名电台节目主持人梁继璋将会描述fans聚集门口的有趣场面。 而九龙塘地区另一有趣的景象就是它的街名,多以英格兰的郡或小镇命名,例如:剑桥道(Cambridge Road)、罗福道(Norfolk Road)、牛津道(Oxford Road)等,据说当时有许多英国人在此聚居,用上这些街名令他们更有家的感觉。 播出日期: 2010.09.20 (一)西贡区内树木成林,恬静优美,不但保留了早年建造的客家民居和西方天主教教堂,更有大量怀旧的文物保存至今,相当有价值。 置身其中,仿佛与山水同呼吸,令人心灵平静。 盐田梓,又名盐田仔,是一个位于西贡内海的小岛,面积不到一平方里,开村先祖是一对客家陈姓夫妇,所以建筑一般都是复式结构为主的客家屋,并且通常以两、三户并列,屋内设有灶头。 19世纪,天主教的传入使整条村成为教友村,盐田梓亦是天主教早期在香港传教的地区。 村内的圣若瑟堂由当地居民兴建,已有过百年历史,外形设计简约,前端为圣所,末端设有简单的神父宿舍和办公室,这个小教堂曾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优异奖。 上窑民俗文物馆位于西贡郊野公园内,原是黄姓客家人于19世纪中叶所建的客家村舍。 馆内陈列各种客家农具及农村家具,更有大量照片和图片,重现当时客家村落风貌。 而位于清水湾的三育书院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红色砖墙令学校富有典雅的西式风格,而且周围绿树成荫,环境宜人,更添西贡区的文化气息。 播出日期: 2010.10.03 (日)香港南区有不少值得细心观赏的历史古迹,甚至被外界遗忘了的古老村落仍默默散发着生命力。 已有200多年历史的薄扶林村中,除了因应城市发展而改建的村屋外,还保留着几间古朴的平房,专家将带大家从建筑的布局寻找过去的时光。 而黄竹坑新围是香港最早期的原始村落,见证着鲜为人知的历史。 建于1859年的旧赤柱警署,是本港现存最古老的警署建筑,现已用作超级市场。 而位于赤柱湾东侧的「八间屋」,一排八间红砖小屋连成一体,背后隐藏了什么故事?原本坐落于金钟花园道的美利楼,是香港为数不多的古欧陆维多利亚式建筑物,当年是如何原封不动地被搬至赤柱海旁?圣士提反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校园内多处建筑被古物古迹办评定为一至三级历史建筑,这也启发了学校建造香港首个在校园内的文物径。 圣士提反书院文物径共有9个文物点,2008年开始,由本校学生提供免费导赏服务,带领大众游览校内古迹。 另外,活跃于各大媒体的莫树锦医生亦是圣士提反的校友,他对母校有着怎样的回忆呢? 播出日期: 2010.10.10 (日)令世人难以忘却的二次大战,在香港这片土地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今集中,将与大家一起追忆本地的军事建筑遗迹。 1923年开始兴建的城门水塘位于荃湾区内,由于工程浩大,它历时10几年才正式竣工。 除此之外,水塘亦是香港保卫战的遗迹之一,专家叶榕将会带大家参观当年的战壕、地道等军事建筑。 香港海防博物馆位于港岛筲箕湾,前身是具百年历史的旧鲤鱼门炮台,亦是1941年香港保卫战的一个重要战场,遗留下大量历史足迹,战后,炮台被英军用作训练基地,现已改建为展示香港600年海防历史的海防博物馆。 而曾作为军营的鲤鱼门度假村,是仿二十世纪初欧洲式建筑物,极具特色。 黄泥涌峡径除了是远足热点,沿途的多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遗迹,更令人无限追思,弹药库、炮台、机枪堡等,都诉说着黄泥涌峡在战事中的血与泪。 播出日期: 2010.10.17 (日)香港的医院建筑风格多样,中西合壁的医学博物馆、维多利亚风格的赞育医院、新乔治亚风格的明德医院,还有东华医院、广华医院和东华东院,各展风姿。 医院见证了人的生、老、病、死,意义非凡,一般人认为医院的一砖一墙看尽世事、冰冷无情,其实医院的存在,不但体现医学对人类的关怀,背后更有充满人情人性的温暖故事,而医院建筑亦可以跳脱冰冷,展现中西不同的建筑风格。 为医治及预防19世纪末肆虐香港30年的鼠疫,当时港督卜公决定在太平山区兴建一所细菌学检验所,正是现在的医学博物馆。 楼高两层的红砖建筑依山而建,包括主楼、职员宿舍和实验室动物楼,风格实而不华,中西合壁,而动物楼已变成卜公花园。 1922年,本港第一所华人产科医院赞育医院成立。 医院大楼的建筑材料以麻石及红砖为主,楼内的回旋楼梯令人过目不忘。 而楼高两层的职员宿舍则采用维多利亚式建筑风格,露台还以圆柱做装饰。 而比赞育医院历史更为久远的明德医院,由移民到香港的外国慈善家创立,石工外墙和拱形设计有别于维多利亚式建筑,展现新乔治亚风格。 还会见到东华医院、广华医院和东华东院的不同风貌,广华医院的医院大堂更已成为文物馆。 播出日期: 2010.10.24 (日)大澳,一个古老渔村,建于河涌之上的棚屋,看似简单,其实内藏乾坤!杨侯古庙、关帝古庙,历史悠久的古刹,亦为大澳添上一分与繁华都市不一样的气息。 被纳入活化计划的旧大澳警署和年久失修的昔日方便所,是怎样的面貌?大澳位于大屿山西北面,据文献记载,早在宋代已有人在此定居,并主要以渔业、盐业及务农为生。 大澳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大澳涌两边的棚屋。 棚屋主要由木建成,而木材通常选用杉木、坤甸木和红木等,容易散发水份,且比较稳固。 五、六十年代的棚屋多为尖顶,而七、八十年代就多为平顶,棚屋内厅、房、厨房、厕所等,一应俱全。 位于宝珠潭的杨侯古庙,据说建于康熙三十八年(即1699年),是大澳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屋脊雕塑深含忠孝仁义之大学问。 关帝古庙的屋脊装饰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大澳没有医疗诊所,患上重病或者传染性高的病人,就会被安排到「方便所」,方便所分为男、女两间,是砖墙瓦顶的传统中式建筑。 方便所内部布局简单,但非常重视空气流通。 而位于小山丘上的旧大澳警署,早前被纳入活化计划,将变身为文物酒店。 播出日期: 2010.10.31 (日)离岛的渔村风貌,吸引不少游人,长洲的学校、医院、戏院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韵味。 不对外开放的石鼓洲,也有多座充满创意和纪念意义的建筑。 石鼓洲康复院于1963年成立,中式瓦顶配合西式拱门,院内又摆放了多个中国传统人物雕塑,看似格格不入,反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岛上亦有不少纪念性建筑,例如:纪念清朝禁毒功臣林则徐的纪念馆及铜像、纪念戴安娜王妃曾两度探望石鼓洲而建的戴妃楼及纪念碑等。 昔日的石鼓洲,可谓长洲的后花园,而长洲本身当然亦有很多古迹值得游人细味。 长洲岛上唯一的戏院-长洲戏院,已有约70年历史,两层楼高的中式建筑,不但古朴简约,更承载着岛上居民的美好回忆。 以前,居民多以出海捕鱼为生,所以岛上亦有多间庙宇,祈求平安。 长洲官立中学前身是1908年创立的长洲中英文学校,建筑融合了数种风格,但又自成一家,校舍内部古色古香,让学生得以静心求学。 播出日期: 2010.11.07 (日)大埔区位于新界中部,百年前,这里曾是邻近村落的贸易枢纽,殖民地时代更是新界区的政治中心,风格迥异的建筑文化亦在此得到延续。 旧大埔警署建筑群中,最早期的就是建于1899年的警署主楼,以殖民地风格为主,设有外廊、红砖墙、烟囱等,但同时亦采用中式金字屋顶设计,配上山墙、灰塑等装饰,是极具历史价值的百年建筑。 另一典型的殖民地建筑,就是建于1907年的大埔理民府。 建筑物宏伟庄严,红砖外墙令人过目不忘,建筑装饰比旧大埔警署更加丰富,但绝不花哨。 前政务司官邸虽然也是殖民时代建筑,但感觉与警署、理民府非常不同,它的建筑和布局有何独道之处?全港唯一供奉樊仙的樊仙宫有什么独特而珍贵的建筑装饰? 播出日期: 2010.11.14 (日)马湾位于香港地图正中央,充满渔乡风情的村落,是石屎森林外的一块清新之地。 荃湾老围村内的「排屋」、香海慈航、公立学校等建筑,叫人过目难忘。 马湾大街村,景色优美,村民纯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渔乡,村内的多座石刻与这里朴实的风格相得益彰。 有近百年历史的芳园书室是一座中式设计的平房,设有露台,现已成为收藏马湾历史和文物的古迹馆。 而客家村落老围村,是现时荃湾最古老的围村,村内的房屋为防御海盗,以行列的形式建造,称为「排屋」,排屋内部的布局亦非常实用和巧妙。 创建于1960年的香海慈航,外型一如渔船,所以又被称为「船庙」,庙内主要供奉观音菩萨外,还供奉关公等。 坐落于中环半山的「主教山」,因多座宗教建筑聚集而得名,包括神学院、圣保罗堂等,这些富历史价值的珍贵建筑,经过复修工程后,会变成什么模样? 播出日期: 2010.11.21 (日)香港中文大学是建造于六十年代的书院建筑,外貌简朴实用;而等待活化的虎豹别墅,是本地硕果仅存的中式庭园建筑,昔日富豪又如何布置自己的家?位于沙田的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香港唯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 位于山脚位置的崇基书院,主要由矮小的砖石建筑组成,树木茂盛,人工和天然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里的建筑多为现代主义风格,书院中还有一座小教堂,崇基与宗教之间有什么联系?而创立于1956年的联合书院中,建筑物不多,但是外形朴实、风格一致,配合大量绿化,令人感到舒服放松。 给中大旧生带来最多回忆的宿舍和举行毕业礼的「百万大道」又各有什么特色?虎豹别墅曾是胡文虎及胡文豹兄弟拥有的私人大宅,其中包括一幢四层高的建筑物,和一个大约1290平方米的私人花园。 花园中既有中式园林,也有法式水池,别墅中也有很多融合中西风格的建筑和装饰,例如:红砖墙身和中式飞檐,英式楼梯和中式凉亭等等。 这座历史建筑未来将会如何发展?

奈曼四爷同款视频怎么弄?

11月26日22时31分,内蒙古2018年第一个亮相于央视的地方影像方志——《中国影像方志 奈曼篇》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 这部长达四十分钟的专题片,从历史到人文,从远古到现代,用影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奈曼旗灿烂的文明进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中国影像方志 奈曼篇》完整版视频↓↓↓《中国影像方志·奈曼篇》解说词【引言】历史悠远,文脉千年。 文武兼修,农牧相融。 天地苍茫中,黄沙漫卷下,是生命舞动的奇迹。 林荫花海间,童声笑语里,是城市蓬勃的生机。 这里是奈曼,时间的长河静静流过,记录下这个城市最为动人的传奇故事。 目录:考古记 地名记 地理记 发展记 文化记 当代记 后记【考古记】拨开历史的尘埃,黄金面具已沉睡千年。 面具上清秀的眉目,丰润的唇角,勾勒出一位少女温婉柔美的容貌。 面具用薄金片捶击成形,造型及做工堪比古埃及金字塔中,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 神秘面具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文化密码?面具背后的主人,又有着何等显赫的身份呢?1985年6月,奈曼旗青龙山镇斯布格图村,当地工人在施工作业时发现一座墓葬,这里正是黄金面具出土的地方。 沉睡了千年的墓门被推开,一个盛世王朝的秘密也由此被揭开。 这座砖砌墓全长16.4米,全墓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西耳室和主室六个部分组成,墓道呈阶梯状斜坡式,两侧有彩绘图案。 时任奈曼旗王府博物馆馆长的敖秉权,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墓门打开时的情景。 (同期)敖秉权:把土一挖开,壁画就出来了。 哎呀,我们看着那个壁画啊,太漂亮了。 画得呢,一个是好,一个呢是相当讲究。 绘画采用契丹传统的写实风格,展现了浓郁的草原风情。 主室的内壁有木护围墙,这是辽代王室贵族墓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主室的中心位置,有一个祭祀台,在祭祀台后面的棺椁上,并排躺着两具尸体。 他们就是面具千年来的主人。 (同期)敖秉权:最惊讶的就是靴子和帽子,和身上的金丝网络,面具是金的,有光泽。 墓中出土的随葬器物多达3227件,精美绝伦的白玉、琥珀和玻璃器皿,显示出了墓主人尊贵的身份。 经过勘察,考古人员在墓室里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墓志铭,原来这就是辽代陈国公主和她的驸马萧绍矩的合葬墓。 为了巩固疆土,加强统治,辽国分别在五个不同的地区建立了都城,史称辽代五京。 可公主为什么没有被葬在五京,而是葬在奈曼了呢?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龙化州城东金铃岗燔柴告天,建立辽国,龙化州就位于今天的奈曼旗西孟家段村。 奈曼可谓是辽朝的龙兴之地。 辽建国后,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两大族系世代通婚,后族萧氏凭借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拥有了自己的领地。 公主墓以及附近萧氏家族墓群的发掘,充分证实了当时位高权重的萧氏后族,已将辽国的龙兴之地——奈曼,作为自己的领地之一。 公主墓营造于辽国的鼎盛时期,精心修建的墓室,精致奢华的随葬品,都充分显示出,辽国是一个疆域辽阔、具有文化包容性的王国,以至于当时的北方和西域,一度只知有契丹而不知有宋朝。 契丹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视野,就在于他们长久处于奈曼这个农牧文明融合的区域。 吸收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于是得以成就了一个鼎盛的王朝,拥有了灿烂的文明。 那么,见证了辽王朝辉煌历史的奈曼,又是因何得名?这座城市又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地名记】“帝之麾下有为乃蛮部人所掠者,帝欲讨之。 ”《元史》中记录的这段发生在800多年前的战役,为奈曼地名的由来埋下了伏笔。 杭爱山,古称 “燕然山”,是蒙古高原海拔最高的区域。 公元1204年,逐渐崛起的蒙古部铁木真,在举行了庄严的出征祭旗仪式后,号令全军,挺进杭爱山。 在前方等待他的,正是乃蛮汗国的军队和他们的国君太阳汗。 早在远古时期,在唐努山北面的谦河上游,有八条支流,统称为乃蛮木连,居住在这里的部落被称为“乃蛮部落”。 在不断的征战中,乃蛮部落的势力逐渐壮大,到12世纪末,已从一个小部族发展壮大为乃蛮汗国,并成为铁木真统一草原的最后一道障碍。 双方在纳忽山崖展开了激战,太阳汗因过分轻敌而战败身亡,命运的轮盘从此发生了逆转。 公元1206年,草原各部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再次打击了乃蛮的残余力量,使乃蛮汗国彻底灭亡。 (同期)巴根:成吉思汗征服了乃蛮部落以后呢,乃蛮部落的一个史官,这个人叫塔塔统阿,他是通几种文字,成吉思汗就让他创制蒙古文字。 因为欣赏乃蛮汗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和忠贞的良将,成吉思汗于是将自己蒙古部的一个属部命名为乃蛮部,以示纪念。 此后,蒙古乃蛮部跟随成吉思汗征战四方、建功立业。 16世纪中叶,蒙古乃蛮部在达赉逊库登汗的带领下,迁居到今天的“奈曼旗地”。 在奈曼的这片土地上,虽然一直都有不同的朝代和民族在这里生存,但之前并无清晰的界域和确定的命名。 自蒙古乃蛮部到达之后,这里的界域轮廓才基本形成,乃蛮部领地的地名被称为“乃蛮”,这就是今天奈曼旗的前身。 公元1627年,女真部首领皇太极亲率大军征讨明朝。 在权衡利弊之后,蒙古乃蛮部首领衮楚克,率领乃蛮部归附了皇太极。 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将所属外藩蒙古各部划定为“旗”,乃蛮部根据谐音改为“奈曼旗”。 乃蛮自清代以后被统称为“奈曼”,并一直沿用至今。 奈曼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 而这些珍贵的遗存,就成为了人们解读奈曼地理特征与环境变迁的关键密码。 【地理记】公元1077年,北宋名臣苏颂奉旨使辽,庆贺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生辰。 苏颂从北宋都城汴京出发,一路向北,进入辽境,最终到达辽帝冬季行宫所在地——广平淀。 眼前所见,迥异于汉地,却让苏颂心生歆慕,他提笔写下《契丹帐》,这首著名的使辽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这与《辽史·营卫志》中记载的广平淀别无二致:“…四望皆沙碛,木多榆柳。 其地饶沙,冬月稍暖…”正是因为宜居宜行,广平淀才会被辽帝钦选为冬季行宫,在这里议政、讲武,接受八方朝贺。 940多年后,奈曼旗文联顾问刘中秀追寻苏颂的足迹,又一次来到广平淀。 这处辽国冬季的政治中心,如今已被沙海覆盖,辽帝叱咤风云的场景完全无迹可循。 (同期)刘中秀:奈曼这一块沙漠啊,它底下的地层结构,就是咱们看到的这样。 最上面这一层黑土,我们当地都管它叫辽土层,上面就有很多辽代的遗物。 这就是从这个地表上捡的,辽代的瓷片,里面挂着釉,这种釉是辽瓷当中最常见的。 广平淀是奈曼土地大面积沙化的一个缩影,可是,早在八千年前,原始聚落却在这里开启了古老农耕文明的先河。 在奈曼境内,有10多处兴隆洼文化遗址,20多处红山文化遗址。 虽然这些文明在夺目的绚烂后,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文明的种子却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源远流长。 那么,奈曼的沧桑巨变究竟起于何时?又缘于何因呢?面对这些疑惑,刘中秀希望找到谜团的答案。 在奈曼南部海拔400-600米浅山丘陵地带,横亘着一条“土龙”,它就是被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燕长城遗址。 对照中国古代长城的线路和我国400毫米等量降雨线,不难发现这两条线高度重合。 实实在在的地理界线,使长城这条人为的防御工事,客观上成为了我国农牧业生产的分界线,南望平川沃野,北去大漠辽阔。 奈曼位于古燕长城沿线,既宜牧,又可扩耕。 可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又使奈曼成为一个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带,土地极易沙化。 据史料记载,在辽代后期,契丹人由于过度屯垦,这里就开始出现表土裸露、风吹起沙的情形。 当金朝控制这一地区时,沙害已经十分严重。 “屋边向外何所有,唯见白沙垒垒堆山丘。 ”——《莫州道中》周昂(金代诗人)在此后的几百年中,奈曼的土地状况,在人与自然的博奕中每况愈下。 如何在这片脆弱的沙地上开辟出一条生态发展之路?成了摆在奈曼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发展记】在奈曼旗中部的沙地上,高高地竖立着一座瞭望台。 赵学勇带领大家登上瞭望台,从这个位置,可以清晰地看到流动沙丘的恢复效果。 瞭望台的所在地,就是中科院寒旱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 上世纪70年代,奈曼成为了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80%的人都居住在沙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0%,风沙严重危害到农田、道路、房屋和水系。 飞沙扬砾、黄沙漫天。 生态的恶化,一度使奈曼成为国家级贫困县。 由于科尔沁沙地腹地的自然状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中科院于是批准在奈曼旗建立研究站,进行沙漠化过程研究和防治技术研发。 上世纪70年代末,朱震达等一批科学家受中科院的委派,乘火车来到奈曼。 通过实地考察,朱震达根据沙子的运动规律,对近地面风沙流高度,进行了准确的量化。 这项研究成果,从科学原理上为草方格更大规模的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宝秀兰的记忆中,最早,她和村民们主要的治沙方式就是种树。 但种树成活率较低,成为了宝秀兰和村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 (同期)宝秀兰:最大的难度就是怕刮风,不管它扎根子是有多长,它都连根子、连树、都刮出来了。 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正好解决了村民们的燃眉之急,奈曼开始推广更先进的草方格固沙技术。 在百万公顷的流动沙丘上,村民们用编织的秸秆和柳条扎下地网,有效地固定住了流沙,并大大提高了种树的成活率。 至今,宝秀兰还会和妹妹用沙子来炒制糜子,这道平凡的美食蕴含了她对治沙年代的记忆,也总会让她回忆起科学家们和村民们曾经一起携手走过的艰苦岁月。 1997年,奈曼的治沙成果终于在国际上获得了的认可。 (画面出字幕)联合国环境署与粮农组织联合颁发的“拯救干旱区土地成功业绩奖”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奈曼站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责任。 (同期)赵学勇:我们碰到比流沙固定更大的问题,就是农牧民对这个生活水平的这种期望,还是高于这个地方的土地承载力,单纯地做生态恢复呢,就不如同时考虑农牧民的发展,和他的生活条件的改善,那么这样的话,可能更有利于促进这个区域的发展。 从实验室中,可以观测到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沙生植物的生长。 (同期)赵学勇:这就是科尔沁沙地的一个主要固沙植物,小叶锦鸡儿,它的生长状况比较好。 环境的变化促使科学家们运用新的治沙策略,去寻找更多适宜在沙漠中种植的植物。 赵学勇脚下的这片区域,就是当年朱震达留在科尔沁沙地上设计的实验项目,仅仅二十年过去,这片区域就出现了以榆树为标志的稀树草原的景观。 (同期)赵学勇:它无形之中告诉我们,非常好的趋势,只要我们管理得当,那么这个退化的区域,仍然能够在二十、三十或者是更长一些的年份之内,能够恢复到这种景观,这是一种希望。 1990年前后,奈曼的生态环境开始实现了全域逆转。 奈曼的森林覆盖率已从70年代,危害最严重时的5.9%达到了现在的30.81%,土地沙化面积从62%减少至40%左右。 放眼望去,一片片规划有序的乔木林、灌木林郁郁葱葱。 奈曼的治沙过程为中国的沙地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05年,中国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第一次实现了逆转。 2017年,中国提前实现了荒漠化土地零增长的目标。 画面:截止2017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1.04万平方千米,转变为目前每年缩减2424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千米,转变为每年缩减1980平方千米。 科学家们和奈曼人民并肩携手,凭着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谱写出了一曲沙退人进、勇往直前的生命赞歌,也由此拉开了奈曼城市生态发展新的序曲。 【文化记】2015年3月,法国巴黎库尔布瓦市会展中心,法国中国内蒙古文化周系列展正在这里举办。 来自奈曼的50幅版画作品集体亮相,恢弘壮美的大漠气势,浓郁热情的蒙古元素,瞬间惊艳世人。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名为《神灯》的作品,创作这幅版画的,就是奈曼版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乌兰巴拉。 乌兰巴拉和版画的缘分,是从童年开始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宝石柱。 宝石柱,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同时也是奈曼版画创作的先驱者。 奈曼旗王府博物馆,至今收藏着他依据图片创作的大型泥塑《收租院》,108个人物形象,被他塑造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宝石柱走上艺术之路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因家境贫寒,一开始,他只能在寺庙里学习绘画,但凭着聪颖与刻苦,很快他就显露出了超群的才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宝石柱被安排到了旗文化馆工作。 在乌兰巴拉的记忆中,父亲是慈父,但更是严师。 正是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乌兰巴拉,正式走上了版画的创作道路。 (同期)乌兰巴拉:对我父亲来讲的话,对我们子女是非常严格的。 你画得再好,不说。 画得他满意了,轻轻地一笑,证明你这画就成功了。 奈曼版画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运用版画的刀法木味之美,来展现家乡的淳朴民风,记录家乡的发展变迁。 乌兰巴拉经常会鼓励自己的徒弟,将家乡独特的自然美景,融入版画的创作之中。 奈曼怪柳是大自然特别的馈赠,随四季变换显示出不同的美感,春夏时绿意盎然;秋冬时苍凉肃穆。 徒弟王秀春在老师乌兰巴拉的指导下,将怪柳的姿态刻画得形神兼备、苍劲有力。 只有融入了对艺术真正的热爱,才会产生最纯粹的作品,也才能打动更多的人,这样的赤子之心,同样传承到了奈曼孩子们的心中。 奈曼的很多学校,都已将版画创作引入课堂,并定期邀请名师,对学生们进行指导。 清澈的眼神,映出的是,孩子们对于艺术的渴求。 指尖的触碰,传递的是,手艺人对于匠心的,坚守与传承。 在旗政府支持下创立的奈曼版画创作培训基地,已成功将版画打造成为奈曼的一张城市名片,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中,奈曼版画立足当代,走向世界。 除了版画,这种现实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还被乌兰牧骑歌舞团融入到歌舞创作中。 舞剧《绿之魂》,就生动地再现了奈曼人民,与茫茫沙海相抗争的场景。 奈曼人把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眷恋,融入到创作中,他们用艺术向世人讲述着,奈曼的往昔与未来,也传递着这个城市的情怀与温度。 【当代记】六月,宝古图沙漠公路,晴空万里,骄阳似火。 又到了飞播种草的季节,笔直的公路上,小型飞机正蓄势待发。 (同期)刘杰:飞播今年已经第三年了,裸沙部分逐渐变小,绿洲越来越大。 装入草种、检查好飞机安全,飞播志愿者刘杰戴好头盔,准备起飞,他和他的朋友即将把新一批的草种撒入沙漠。 从空中俯瞰奈曼,飞播过的区域已经植被泛绿、沙漠固化,这让志愿者们的内心充满了自豪。 当紧张的飞播工作结束后,刘杰总会带着家里的小朋友,前往生态公园游玩。 生态公园此时迎来了,一年中最明媚的季节,绿树成荫、碧波荡漾,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映入眼帘。 这座风景秀丽的生态公园,曾经是沙丘的所在地,至今这里还保留了少量的沙地,供孩子们嬉戏玩耍。 生态公园似乎是,奈曼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在营造绿色生态模式的同时,也适当地保留了沙地,作为自己的发展特色。 在白音他拉苏木沙漠的凹地里,也有一块平整葱翠的沙漠绿洲。 随着科技扶贫政策的实施,以及衬膜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曾经雁过不回头的沙丘,早已从沙地变成了良田,年产优质大米数百万公斤。 在沙地种植水稻,不仅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也改变了沙地贫瘠、缺乏养分的状况。 白音他拉苏木,这块曾经“富饶的草甸子”,如今正在恢复,它一百年多前,湿地草原的模样。 除了令人称奇的沙漠水稻,沙地葡萄、沙地西瓜、沙地苹果,也成了奈曼沙地农业的形象代言。 每到沙地西瓜成熟的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便会蜂拥而至,他们带来的是订单,带走的是这片沙地,所创造的种种奇迹。 沙子成了奈曼发展经济,最重要的资源,用沙子制作的透水砖,已经销售到了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并被使用在了鸟巢和水立方中。 沙地工业每年使用原沙将近100万吨,年产值二十亿左右。 奈曼充分运用效益型生态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和沙漠旅游业,走上了一条“点沙成金”的发展道路。 每年,宝古图沙漠,都会举办中国东部最为盛大的,沙漠越野赛事——中国·奈曼国际越野群英会。 在这场越野爱好者的,超级赛事里,各种精彩纷呈的比赛轮番上演。 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蒙古族“男儿三艺”——赛马、摔跤和射箭比赛,传统文化让这片沙漠迸发出火一样的激情。 而另一扇古老悠久的历史之门,在奈曼旗最重要的人文建筑——奈曼旗郡王府徐徐打开。 奈曼旗郡王府是内蒙古仅存的,一座清代蒙古王公官邸,如今已成为了,奈曼旗王府博物馆。 博物馆中馆藏的4800多件文物,向游客们传播着奈曼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人们也在这里找到了,热爱这片土地的文化根源。 通过几代奈曼人不懈的拼搏与奋斗,这个曾经的沙区小镇,终于变成了一座美丽宜居、山明水秀的沙海新城。 【后记】古老的燕长城,见证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烽烟;巍峨的老道山,延续了千年不绝的文脉传承,散落于荒烟蔓草间的文化遗存,诉说着不同民族的兴衰成败,缓缓流淌的老哈河,讲述了荡气回肠的美丽传说。 岁月的磨砺,使这座曾饱受风沙洗礼的古城几经浮沉,最终再塑辉煌,历久弥新。 (片尾字幕)从全面治沙到生态用沙,奈曼坚持生态立旗不动摇,奈曼,这座古老的金沙之城,正在书写着新的历史篇章。 ▲向上滑动显示更多内容《中国影像方志》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旗县级文献记录节目,该节目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解读地方志、从地方志的角度彰显中华文明,以局部展示整体、以地方表达中国,从而为时代讴歌,为人民立传。 《中国影像方志 奈曼篇》在央视的播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为奈曼旗历史人文的宣传推介,打响地方文化品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来源:奈曼旗融媒体中心:李子阳审核:王爱国更多奈曼精彩内容↓何谓奈曼(柒篇)当年这些漂亮的乘务员你还记得她们吗?不忘初心 你我同行 ——刘静林的驻村扶贫之路1289名驻村队员你都干了啥?【好家风诵读】廉洁颂——杨秀明奈曼:让贫困户拿起法律的“武器”这两个村要改名了,看看有没有你老家~更多奈曼新鲜事,敬请关注奈曼旗融媒体平台:中国奈曼网:报纸版《奈曼时讯》奈曼人民广播电台:调频FM91.6兆赫奈曼旗电视台:不同机型频道不同,分别为:72、76、0、799、204频道“活力奈曼”投稿邮箱奈曼旗新闻融媒体矩阵,总有一款适合您

世界上最独特的7个建筑物,一个比一个有意思

1、真实扭曲的房屋

位于波兰索波特市,是一家生意兴隆的购物中心的附属建筑,已成为当地著名 旅游 景点。 它于2004年建成,楼身呈扭曲的褶皱形,曲线设计夸张又不混乱,仿佛哈哈镜中的房子。

2、瞭望员-Guetteur

位于法国露天购物中心PolygoneRiviera,造型独特,包括人头雕像在内整个建筑高22米,雕像内部设有电梯。

3、福禄寿大楼

位于河北省三河市,本身是正在经营的天子大酒店,外型是彩塑‘福禄寿’三星像,高41.6米,这座大楼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全球最大的图画建筑”。

4、wat samphran巨龙缠寺

位于泰国佛统府,龙的外形给人强大的震撼,总高80米,共16层。 只有1层、2层、顶层对游客开放,游客可以从巨龙的体内盘旋步行至顶层,俯瞰整个佛统府的景观。

5、篮子

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纽瓦克市,共7层,是Longaberger公司的前总部大楼,该公司主要销售以枫叶树为材料手工制的篮子。 以卖得最火的一款篮子为原型建造,真正的“所建即所得”。

6、莲花庙-巴哈伊寺

位于印度德里的东南部,它建成于1986年,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是崇尚人类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的教庙。 以其光风霁月、匠心独具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7、堪萨斯市公共图书馆

位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被誉为“美国最酷的图书馆”。 根据当地居民的投票,选出了22本最具有影响力的书籍,用这些书的书脊作为外观,把墙壁建成了书架的模样,意义与形象都非常贴切。

【奇图君】

照着穿气质翻倍 这才是中年女人该有的穿搭 保暖藏肉显气质
经济向好有支撑有底气 金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