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林雨秀 丨杜海
(本文约为4000字)
【正经社“家电突围赛”之五】
格力电器近期公布了2024年三季报。与众多上市公司一样,格力也采取了“报喜不报忧”的外宣策略。因此,关注格力的投资者,更多看到的就是其净利润方面的增长。
长久以来,格力电器在公众视野中,有两个最具争议的点:
一个是, 作为一家制造业企业,却展现出了众多类金融企业的运营模式和财务操作特点,这就令格力电器的财报读起来,显得更为“烧脑”。
不过,正经社分析师细致拆解后,还是发现了一些财报背后的隐忧。
另一个就是, 关于掌舵人,她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在一家公众化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中,如此之深的个人烙印,或许就是争议的关键所在。
财报烧脑
2024年前三季度,格力电器整体营收达到1474.1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39%。这一数据反映出其营收趋势的新一轮下滑。
自2019年格力电器营收勉强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05.08亿元后,接下来的三年里,连续失守这一关口。直到2023年,格力电器才以2050.18亿元的营收,实现了7.82%的同比增长,重新站上2000亿元营收的门槛。
然而,进入2024年,这一增长势头似乎再次逆转。一季度,格力电器营收为365.96亿元,同比增长2.53%;二季度则增长至1002.87亿元,但同比增速仅为0.50%。到了三季度,整体营收累计达到1474.16亿元,同比出现了5.39%的显著下滑,其中单季营收469.3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15.84%。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鉴于空调业务是格力电器的核心根基主业,且二、三季度覆盖着空调销售的绝对旺季,但营收却未能增长反而显著下滑,其2024年的年度营收或许将再次滑落2000亿元的关口。
但是其在利润方面又出现了另一个反转,在营收下降的情况下,利润是反增的:前三季度整体实现营业利润256.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6.72亿元,增幅达11.7%;归母净利润219.61亿元,同比增长9.3%。不过,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78.25亿元,同比增长5.47%,单季度利润也有了走弱的趋势。
表面上看,营收下滑但利润反增,这是格力电器的运营有道。然而,这一现象背后的真实情况,仍需深入探究。
根据三季报,格力电器前三季度的营业成本为1023.9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2.83亿元,降幅为6.64%。
在此需要明确指出,营业成本的下降主要是营收减少带来的被动效应。因为营收的降幅(5.39%)与上述营业成本(6.64%)的降幅相差不大,表明营业成本下降对于利润产生的正面效应,很大程度上被营收下滑对利润的负面影响所抵消。
换言之,如果将格力电器前后两年的同期营收拉至等值,同期的营业成本也不会有特别大的差距。
以此为前提条件,正经社分析师逐条观察支出项目后发现,利润反增的最大贡献应是销售费用的下降。而通常为支出的财务费用,反而为利润带来了积极影响。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格力电器的销售费用为101.6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1.23亿元,降幅达23.51%。财务费用方面,三季度该项数据为负的23.92亿元,这意味着格力电器获得了利息收入或其它的财务收入(如存款利息、债券投资、汇率变动等收益),起到了对利润的增益作用,而非一般企业的支出项。
粗略计算,这两项的利润增益叠加,理论上足以覆盖并推动其今年以来的利润增长。
正经社分析师还观察到,格力电器过往的多数年份中,财务费用都是作为利润增益项目而存在 ,尤其在2013年后显著增强,此后的多数年份增益额都处于20亿元至50亿元之间。
与此同时,销售费用则更像是一个高效的“调节器”:业绩弱势年份就相应的下降,业绩强势年份则大幅上升。比如,2013年净利润激增46.86%,销售费用也随之激增53.89%;2015年净利润下滑11.43%,销售费用同比减少了46.33%;2022年净利润微增0.79%,销售费用同比略减2.56%。
在上市公司,尤其是实体制造业中,财务费用的增益或销售费用大幅波动的情况并不常见。 尤其是财务费用的增益,更多出现在金融类公司之中。通常,实体制造业的利润主要源自产品销售,财务费用被视为成本支出项,且销售费用虽有市场波动的影响,但预算相对稳定,不易出现剧烈变动。
控现技与控债技
事实上,除了净利润方面上演的“财技秀”之外,格力电器在控制负债率与现金流方面也颇为“丝滑”。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格力电器多年以来,持续进行大规模的应收款项融资及期末终止确认的财务操作。
比如2021年至2023年三个完整年度,其在应收款项融资方面,分别为256.12亿元(同比增加22.12%)、284.27亿元(同比增加10.99%)、101.76亿元(同比减少64.20%);应收款项融资的期末终止确认金额分别为238.17亿元、198.24亿元、304.64亿元。
2024年上半年应收款项融资为114.89亿元,应收款项融资的期末终止确认金额350.82亿元;前三季度的应收款项融资为133.19亿元。
事实上,与众多国内家电企业一样,其多年来也困于外部需求不振的市场环境。而为了寻求更多的增长曲线,格力电器同样寄望于多元化的突围。现在涉足的行业就包括工业装备、芯片、机器人、光伏,甚至还想做汽车等。同时,还异常高调地踏足金融领域,且是相当规模的投入,比如大宗期货交易、外汇交易、基金、债券等。
自2013年至今,格力电器整体投资的规模已经达到3629亿元,其中2017年和2023年的投资几乎占当年营收的一半。这也造成其对于资金的强烈渴求,现金流的压力巨大。这或许也解释了,格力电器采取类金融公司操作的原因。
而在现金流的具体表现上,格力电器离理想状态也确实有着较大差距。 在过去的11个完整年份中,至少有5个年份出现了现金流是净流出的情况,其中2017年现金流净流出达到了499.62亿元,是现金流赤字最严重的年份。
相比之下,反而是2013年至2015年表现最好,其中2015年的现金流净流入335.59亿元,是净流入最多的年份。除此之外,其他年份的现金流净流入均未超过百亿元,相较于每年动辄数百亿元的投资,实在是差强人意。
一方面是持续的巨额投资,一方面是现金流的极限承压,如果主营基业不能满足需求,自然就要采取“盘外招”。
这也解释了,格力电器会一直存在巨额应收款项融资及期末终止确认金额的原因。
常年且规模如此巨大的操作,实际上更多见于金融企业,制造业企业则相对少见。
应收款项融资,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将其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或投资者,以换取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收到一笔现金,同时其应收账款的权益也转移给了金融机构或投资者。其本质在于,企业利用这些尚未到期的应收款项,提前获取现金或其他形式的资产,以满足短期的资金需求,改善企业的现金流状况。
而当这笔应收账款到期并被成功回收时,或者当企业与金融机构或投资者之间的融资协议到期并终止时,就需要进行终止确认,这意味着这笔应收款项融资的交易已经完成。
需要明确的是,当企业进行应收款项融资并终止确认后,不仅直接影响现金流,还间接对资产负债率产生复杂影响,因而理解起来也更加“烧脑”。
当企业选择将应收账款进行融资,其现金流入量会随之增加,这部分现金被计入流动资产。期末终止确认作为应收款项融资的关键环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在该期间内通过融资获得的资金规模。随着期末终止确认的进行,企业正式确认不再拥有已转让的应收账款权益。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应收账款所对应的融资所得,即之前已计入流动资产的现金,仍然保留在企业账户中。这一变化促使企业流动资产总额大幅提升,同时降低了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进而促使资产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化。
此外,该融资活动可能带来一定的负债,如融资利息或相关费用,但这些负债与企业通过融资获得的现金量相比,通常占比较小。因此,在总资产规模扩大的同时,负债总额可能只是略有增加或保持不变。当资产的增长速度快于负债时,负债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会相应下降,从而导致负债率的降低。
这一系列操作共同作用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结构,最终影响了企业的负债率。
大致明白其中的操作原理之后,再来看看格力电器的负债率。
数据显示,2022年负债率71.3%,这已经超过了通常认知的财务红线。2023年负债率降到红线以下,为67.22%。如前文所列数据,2023年格力电器的应收款项融资相对于2022年有所减少,同时期末终止确认金额有所增加。应收款项融资的减少可能减少了企业的负债总额,但也可能导致现金净流出的增加,因此我们也看到了格力电器2022年现金净流入18.03亿元,而2023年现金流变化为净流出8.40亿元。
这些变化共同影响了格力电器的资产和负债结构,或许就会因此产生负债率降低的效应。
当然,这个影响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这里也只是粗略探寻。
总之,应收款项融资及期末终止确认,因为带来了资产和负债结构的改变,必然就会影响负债率的表现。
董明珠“盖压”格力
事实上,关于格力电器的“财技”争议,其掌舵人董明珠就曾硬扛。总结一下就是,开展一些金融性的运营手段,既能优化资源配置,又能带来业绩和股东回报的提升,何乐而不为呢!
而 “硬扛”就是董明珠的个性化标签之一 ,比如,最近在与俞敏洪的直播中,当商品链接出现小问题时,董明珠在饭桌上直接催促下属迅速解决,这一行为被部分网友解读为“霸道”管理。
董明珠的回应是:“真是好笑得很,管理者声音大点还没话语权了!”
在董明珠身上,类似的硬扛例子颇多,比如关于离职员工的言论、关于员工跳槽的言论等等。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有意识打造个人IP的企业家,董明珠频繁亮相于公开场合,接受媒体采访等,而舆论也时刻“拿着放大镜”照看着董明珠。
时至今日,各方对于董明珠的关注,早已超越对于格力电器本身的关注。
以 百度指数 为例,2020年至今的搜索指数上(如图一),蓝线代表董明珠,始终盖压着代表格力电器的绿线。整体的搜索日均值上,董明珠达到4827,格力电器几乎只是其一半,为2705。
2020年至今的 资讯关注指数 (如图二),是同样的“盖压”表现,董明珠的资讯指数日均值约191万,格力电器约137万。
事实上,在 微信指数 的表现方面,亦与之相似。
(图一)
(图二)
尽管董明珠身上不乏争议,但这并未妨碍她名利双收。
而董明珠在格力电器2023年年报中持股数为54,488,492股,2024年半年报为77,643,492股,增加了23,155,000股。不知上述股权登记日的确定,是否与董明珠增加的股权过户日相关。
按照2024年半年报的持股数计算,董明珠在此次的股利分配中将获得约1.85亿元,比2023年多获得了约5492万元。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董明珠2024年多少亿人民币
董明珠2024年的身价超过30亿元人民币。 这一结论基于格力电器2024年上半年的财报数据以及董明珠在格力电器的持股情况。 根据财报,格力电器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了近千亿的营收,净利润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作为格力电器的重要股东之一,董明珠的身价自然也随之水涨船高。 具体来说,董明珠在格力电器的持股比例虽然不高,但由于格力电器的市值庞大,她所持有的股份对应的市值也相当可观。 此外,董明珠作为格力电器的核心领导人物,其个人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她多年来带领格力电器在空调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得格力电器成为了国内乃至全球知名的家电品牌。 这种成功不仅提升了格力电器的市场竞争力,也进一步增强了董明珠个人的商业地位和价值。 总的来说,董明珠2024年的身价超过3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既体现了她在格力电器的股权价值,也反映了她在商业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影响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大致的估算,实际身价可能会因市场波动、个人资产变动等因素而有所变化。
格力与美的距离 差的不仅是四个“董明珠带货”
丨君平
出品丨鳌头 财经 (theSankei)
常年“贴身肉搏”的家电“冤家”格力电器()和美的集团()再一次因同日发布财报撞车,而与此前双方业绩持续缠斗不同,这一次格力不管是营收和净利润等方面,美的终完败格力,且连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持续叫板的小米集团()也以碾压优势将格力甩在了身后。
8月30日,格力、美的先后发布财报,2020年上半年格力营收695亿元,净利润63.6亿元,而美的营收则为1397亿元,净利润139亿元。 美的营收、净利均超过格力两倍以上。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格力电器的“基本盘”空调业务营收也被美的反超。
财报显示,格力上半年空调业务营收413.33亿元,而美的上半年暖通空调业务营收640.3亿。
虽然借助格力董事长董明珠的带货思路,让格力快速实现拥抱新零售,但仅靠董明珠持续的带货思路,似乎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格力集团上半年的业绩疲态。
最“难看”财报 格力净利遭腰斩
“同比下降”是格力2020年半年报的总体基调。
格力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格力营收695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972亿元的营收下滑28.57%,其中制造业收入467亿元,同比下滑40.35%;净利润更是遭到“腰斩”,63.62亿元的净利同比下降53.73%;经营现金流也不容乐观,由去年同期的164亿正向现金流变为负向45亿元,同比下降127.45%。
营收、净利、现金流如同三个叉号,为格力这份财报打上了“不及格”的成绩。
对于业绩的下滑,格力解释为“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防控隔离措施对暖通空调行业的生产、销售活动均造成冲击。”
实际上,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国内空调市场整体业绩承压。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家用空调零售量同比下降14.3%、零售额同比下降26.9%;根据《暖通空调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中央空调市场同比下滑22%。
但问题在于,同样受到疫情的冲击,格力的下滑幅度却远超其他家电企业。
鳌头 财经 整理对比多家公司财报发现,今年上半年美的营收、净利分别为1390亿元和139亿元,同比下滑9.56%和8.29%;海尔电器上半年收入为350.7亿元,同比下降5.1,公司股东应占期内溢利为13.35亿元,同比下降27.3%。 面对其他企业个位数的下降幅度,格力的跌幅有些“说不过去”。
“格力上半年业绩下跌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其产品结构太过单一,空调收入占比总营收80%以上,面对市场环境变化时,抗风险能力就不强。 ”长期观察家电行业人士向鳌头 财经 表示,另一方面,家电行业价格战的加剧也是格力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之一。
今年上半年家电行业纷纷“以价换量”,其中格力电器价格降幅最为明显。 以空调为例,根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格力、海尔和美的的空调线上价格分别下降了28.7%、25.1%和19.2%。
对于格力而言,唯一的好消息是其空调毛利仍在行业维持较高水平,数据显示,目前格力空调产品毛利率为32.05%,美的则为24.20%。 价格战之下,格力空调产品在盈利能力上略胜一筹。
失守的基本盘?多元化仍未见成效
值得深思的是,格力赖以生存的“基本盘”空调产品已经失守,营收被美的超越。
据了解,1996年以来,格力电器一直是空调领域的霸主,但就今年上半年表现而言,“空调霸主”的称号已经低调易位。
财报显示,报告期内格力空调业务营收413.33亿元,与去年同期783.25亿元的收入相比下跌47.89%。 反观美的,其暖通空调业务今年上半年营收640.3亿元,与去年同期714.39亿元的数据相比小幅下滑了10.37%。
去年上半年,格力在空调业务的营收上超出美的近70亿元,一年的时间角色易位,今年上半年美的的空调收入却反超格力200亿元以上,格力曾“引以为傲”的基本盘已经失守,美的正在加速占据格力曾经的市场。
更为关键的是,在多元化产品上美的更具有优势。
对比美的财报发现,从主营产品构成来看,美的业务分为暖通空调、消费电器和机器人及自动化三部分,三部分所占营收比分别为46.06%、38.14%和6.85%,其各版块所占总营收比与去年也大致持平。
而格力电器主营产品则分为空调、生活电器、智能装备、其他主营和其他业务五部分,各部分所占营收比分别为59.48%、3.19%、0.3%、8.56%和28.47%。 数据可看出,格力生活电器与智能装备营收之和占比之和仍不及空调业务零头,产品依赖严重的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格力空调营收占总营收比有所下降,与去年81.53%的数据相比下降了47.89%,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其多元化发展取得成效。
但实际上,空调业务所占总营收比的下降来源于“其他主营”和“其他业务”占比的上升。 格力方面表示,占总营收比28.47%的“其他主营”为大宗原材料集采销售,换言之,此项收入为格力对原材料进行集中采购,再销售给上游配套供应商的“差价”。
而对于占总营收比从去年同期1.06%跃升到今年8.56%的“其他业务”,财报中未有更多披露,鳌头 财经 就此联系格力并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时未得到任何回复。
“就今年财报而言,目前生活电器和智能装备产品营收在其总营收占比仍只有约3.49%,基本宣告其多元化失败。 也有一部分原因来自消费者对于格力的品牌认知仍未改变,在大多数消费者看来,格力就是卖空调的,海尔就是卖冰箱的,消费认知的思维定式也导致了格力多元化难以获得市场。 ”前述观察人士表示。
尾大不掉的经销商 新零售遇阻
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追赶让格力来不及喘息,长久以来,格力线上渠道的落后一直饱受诟病,特别是疫情冲击,线下渠道一度停滞,也倒逼着格力加速向线上渠道转型。 然而在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庞大的线下经销商们的利益,是转型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格力向线上转型最为直观的变化是董明珠开始带货了。
今年4月24日,董明珠现身抖音直播间首次为自家产品带货,然而最终效果却并不理想,数据显示最终交易额仅为23.25万元。
变化发生在一个月后,5月10日,董明珠在快手直播实现3.1亿的成交额,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鳌头 财经 统计发现,截至目前董明珠进行的五场带货直播总交易额超178.23亿元。 换言之,今年上半年董明珠一人贡献了格力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直播带货让格力尝到了线上渠道的“甜头”,格力也在财报中表示,2020年“格力董明珠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零售模式,公司稳步推进销售渠道和内部管理变革,继续实施积极的促销政策。
然而依靠个人影响力驱动的业绩能否长久?另一方面,发展线上渠道也引起了格力经销商们的不满。
此前有媒体报道,部分格力经销商被要求在直播时下单冲量,直播间低于线下渠道的商品价格也引起了经销商们的不满。 鳌头 财经 就相关信息向格力求证,但截至发稿时仍未得到回复。
据了解,目前格力在全国拥有27家销售公司、3万多家终端网点,在转型线上的过程中,庞大的经销商网络显得尾大不掉,转型面临阻力。 从财报变化也可看出,线下经销商逐渐被“边缘化”。
以格力旗下河南销售公司河南盛世欣兴格力贸易有限公司为例,鳌头 财经 整理财报发现,2018年上半年格力与其关联交易金额为52.85亿元,2019年上半年则为51.2亿元,基本与上面持平,到了今年上半年其关联交易额则骤降至8.6亿元。
董明珠曾表示,“新零售要让格力3万家专卖店的经销商改变过去的思维、服务理念、服务行为,跟上这个时代。 ”然而经销商们却并不买账,今年7月,由格力核心代理商组成的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完成减持计划,共减持公司股份4288.1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71%。
在另一方面,美的早已完成线上渠道布局,美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年美的家用空调线上份额为36.5%,排名第一,微波炉、压力锅等多类家用电器线上份额也都占据第一的位置。 今年上半年,美的全网销售规模超过 430 亿元,同比增幅达到 30%以上。
怎么看董明珠和格力空调 ldquo 中年危机 rdquo ? - 知乎
格力电器近期成为了市场焦点,董明珠的频繁曝光和员工跳槽需付培训费的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然而,星空君对此类炒作性言论保持冷静,更关注的是格力电器五年前的业绩目标。 2018年,董明珠曾宣称格力电器五年后营收将达到6000亿元。 如今,五年时间已过,格力电器的业绩表现如何?2023年12月21日,格力电器发布了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3年全年营收在2050亿元至2100亿元之间,较上一年度的1901亿元略有增长;归母净利润预计在270亿元至293亿元之间,增幅为10.2%至19.6%。 对比2018年营收刚突破2000亿元的情况,格力电器在这五年中原地踏步。 回顾格力电器的发展历程,星空君曾对6000亿营收目标进行过分析。 公司要想扩大规模,唯一的途径便是并购。 然而,格力电器在五年前的股权问题上遇到了困难。 当时,股权仍掌握在格力集团手中,集团试图通过行政任命与董明珠形成竞争关系,但选的人选并不成功。 此后,格力电器的股权变动,大股东变更为高瓴资本旗下,董明珠得以大胆运作。 然而,格力电器的运气不佳,疫情来袭,核心业务受到严重冲击,现金流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并购。 在探索格力电器的6000亿宏伟规划时,星空君注意到财报中的业务板块分类,这隐藏着董明珠的野心。 尽管目标未能实现,但格力电器在努力尝试。 以2022年年报为例,智能装备板块曾一度销售额超过31亿元,主要原因是卖给银隆,这与董明珠力推格力并购银隆新能源的初衷相关。 银隆新能源的发展并不顺利,导致格力智能装备销售额逐渐萎缩。 格力电器近年来发展乏力,缺乏新的经营增长点是主要原因之一。 对比同行美的和海尔的并购动作,格力电器在资本运作方面投入较少,导致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生活电器(小家电)是董明珠心中的痛,她亲自出面带货格力小家电,格力小家电的子品牌“大松”口碑不俗,但在市场上难以打开局面。 星空君认为,大松主打中高端小家电路线,市场竞争激烈,且格力在空调领域的品牌垂直度对其他领域尝试产生了负面影响。 空调行业的经营模式独特,通过经销商销售,公司把货物交给经销商即可实现销售收入。 辨别经销商是否有不当行为的方法是通过现金流量表。 2018年,格力电器收现比异常,表明当年销售收入可能由经销商囤货造成虚增。 之后几年,收现比逐渐回归正常,现金流状况得到改善。 2019年至2022年间,格力电器的收现比趋于稳定,营收质量得到提升,对经销商囤货的依赖得到控制,实现了真正的销售。 在套保和远期外汇合约方面,格力电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2019年至2022年间表现为正负交替。 这一项目看似规模不大,但意义重大,涉及套保和远期外汇合约。 套保业务通过期货形式锁定价格,平抑采购成本波动。 远期外汇合约则是为了平抑外汇成本。 在市场波动较大时,这些操作可能会出现盈亏,但对公司的整体运营至关重要。 然而,这些操作需要公司的投资团队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谨慎性,一旦操作失误,可能会导致巨额亏损。 综上所述,格力电器的业绩表现未能达到预期的6000亿元营收目标,面对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变化和疫情冲击,格力电器在扩张规模、创新业务和财务管理方面面临挑战。 同时,格力电器在资本运作和海外市场拓展方面与竞争对手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优化战略和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和业绩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