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第三方销售机构——乾道基金主动退出基金代销业务,多家公募同日宣布终止合作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又一家第三方销售机构官宣停止基金销售业务。
乾道基金停止基金销售业务
11月18日, 乾道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乾道基金) 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因业务发展和调整的需要, 公司决定停止基金销售业务。
乾道基金表示,请客户于2024年11月22日15:00前登录微信公众号“乾道基金销售”将持有基金份额赎回, 逾期未赎回公司将为投资者办理份额转托管业务至各基金公司。 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同时感谢各投资人一直以来对公司的支持。
Wind统计显示,截至11月18日,乾道基金代销1424只基金,涉及基金公司39家,代销基金数量在125家独立基金代销机构中处于中间位置。
公开资料显示, 乾道基金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提供在线基金销售的平台,隶属于乾道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实控人为鄢祖容。
值得一提的是,乾道基金销售曾于2022年7月11日被北京证监局采取“暂停办理相关业务3个月”的行政监管措施。受监管处罚后,乾道基金销售曾遭到多家基金公司“组团”解约。
彼时的处罚信息显示,乾道基金销售在基金销售业务中存在八项问题,包括移动端App部分页面信息展示有误,且不具备披露基金从业人员信息等功能,不符合基金销售业务信息管理平台相关要求;取得基金从业资格人员不足20人;未设立专门的合规风控管理部门等。
四家公募火速解约
在乾道基金宣布主动退出基金代销业务的同日,四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宣布终止相关代销业务合作。
11月18日,华泰柏瑞基金公告称,为维护投资者利益,经与乾道基金协商一致,自2024年11月22日起终止乾道基金办理公司旗下基金认购、申购、定期定额投资及基金转换等相关销售业务。已通过乾道基金持有公司旗下基金份额的投资者,可于2024年11月22日(含该日)前自行办理基金份额转托管或赎回业务。
投资者未做处理的,乾道基金将直接把投资者存量份额转至公司基金直销平台。华泰柏瑞基金敬请投资者妥善做好安排。
同日,宣布终止与乾道基金代销合作的基金公司还有金鹰基金、中海基金和新沃基金。对于终止合作的时间,各家公司略有差异。
其中,新沃基金、金鹰基金两家公司与乾道基金正式解约的时间为11月18日,即相关公告发布当天。中海基金则表示,将于11月19日起终止与乾道基金在基金销售业务上的合作。
业内人士表示,接下来乾道基金即将迎来公募解约潮。而按照惯例,不久后乾道基金的基金销售业务许可证也将被注销。
事实上,今年以来,基金代销江湖尤其是第三方基金销售平台加速洗牌,退出这一赛道的代销机构越来越多。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已有 中民财富、喜鹊财富、青岛乐弘、北京恒宇天泽、成都华羿恒信、华融融达期货、资舟基金 等7家机构因业务发展考虑或被监管处罚而注销基金销售牌照。
业内机构预计,伴随着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推进、严监管趋势延续,基金销售领域将继续洗牌,未来或有更多中小型基金代销机构“离场”。
:舰长
审核:许闻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为什么有人说买基金不要在支付宝上买?
因为不适合小白投资者 。
不可否认,在支付宝上购买基金,又方便又快捷。
但是在支付宝上购买基金并不省心,尤其是对于小白投资者来说。
首先各位要明确一点,支付宝是基金销售的第三方平台,通过代理销售基金公司的产品,来赚取返佣,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成一名“销售人员”。
作为销售人员,在推销产品时,肯定会有侧重点, 那些返佣高的、走势漂亮的基金,往往就会被重点的推荐。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支付宝推荐的基金,真的适合我们投资吗?
我们打开支付宝推荐的那些所谓的“精选”基金,看着那些100%以上的涨幅,无一不在吸引着我们大额买进。
但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那些隐藏着的风险,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呢?
这些基金的类型是什么?投资风格是什么?风险如何?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如何?都有哪些费用?其投资思路如何?目前的净值是否已处于高位?
这些信息,其实才是我们选购一只基金的基础。
当然,对于小白投资者来说,一上来掌握这些恐怕有些难度,但也绝对不能盲目的进行投资。
因此,建议新手还是通过一些传统的方式购买基金,通过银行、券商购买,还可以获得一些专业的讲解,对于自己的提升,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因为有些人见不得别人好!支付宝多好,使用起来多方便,为什么总有人黑他,花呗借呗是会让人消费,但是都是成年人,自己控制不好怪别人?喷子来吧
我个人买基金和股票也有好几年了,说一下我的看法:
这两年我一直通过支付宝来购买基金,感觉还是比较方便的,并没有明显的弊端,但是一些特殊情况确实不适合通过支付宝购买基金。 下面说一下我的观点。
我从2017年开始在支付宝购买基金,那时候支付宝销售的基金量还非常少,主要是看着支付宝的销售费率比较便宜,通常是按一折销售,前端申购费率为1.5%的基金在支付宝购买只需要按0.15%收费。
而之前我通过银行购买基金的时候,申购费率是不打折的,因此多花了不少钱,为了省钱就通过支付宝购买了。 随着时间积累,慢慢熟悉了支付宝的风格,发现用支付宝买基金越来越方便。
2018年蚂蚁金服把支付宝的理财独立出来变成了蚂蚁财富,其实现在支付宝里购买基金都是链接到蚂蚁财富进行的,支付宝只是一个第三方支付平台,本身并没有基金销售业务。
如果有人说不应该通过支付宝购买基金,我想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支付宝销售的都是场外基金,因此无法利用支付宝购买场内基金,比如一些ETF、LOF基金,而场内基金的交易更灵活,交易费用更低,所以对于喜欢场内基金的投资者来说不应该选择支付宝。
二是支付宝销售的基金数量有限,有些在支付宝内买不到,因为支付宝属于互联网代销平台,只有和他签订代销协议的基金,才能够通过支付宝购买,这一个问题我也曾经碰到过,明明看好一只基金,但是支付宝却并不销售,最后只好放弃购买。
总之,作为互联网基金代销平台之一,我感觉支付宝还是不错的,对一般投资者来说足够用了,费用比较便宜,功能也很完善。 但是如果你想做日内交易,最好还是通过证券公司购买基金。 一些特殊情况,用支付宝确实不合适。
有这样疑问的人有些莫名其妙,或者说根本不懂理财投资。
首先要明确的是,你购买基金,不管是在支付宝平台还是微信平台,或者银行券商等等,它们提供的只是一个渠道而已,都属于基金公司的代销机构,你所买基金的盈亏或者说基金的优劣跟人家平台没有半毛钱关系,人家挣得不过是渠道费用而已。
经常看到有些人吐槽“在XX平台上买的基金又赔了”诸如此类的信息,好像是平台把你的钱赔了而已,对于这类人,大多都缺乏基础的金融常识,对资本市场的风险缺乏敬畏,甚至连所买基金的发行公司和持仓标的都不清楚,这种人无论在哪里买基金都很难最终盈利出局。
反之,我个人认为,在支付宝上买基金还是相当方便的,操作简单便捷,几乎所有基金都可以买,而且支付宝作为常用软件,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在软件里看看自己的理财结构,帮助自己适时的做出一些调整。
支付宝真的不适合刚入手到小白投资者,因为对于99%以上的新手,在支付宝买基金=买支付宝推荐的基金。
但是一个残酷的真相却是:支付宝刚为了吸引眼球,就会推荐一些热点基金,避谈热点赚钱基金的风险,结果就是很多支付宝推荐基金的小白,大部分人都被割了韭菜。
因为隔行如隔山,不少小白买支付宝推荐基金的人连基金的基金经理是谁都不知道,基金买了什么也不知道,但却敢盲目买入,有的甚至投入不菲。
去买衣服都要看看是什么衣服,是外套还是裤子,尺码是否合适,但是不少人在买基金上却犯糊涂了。
小白买基,基于身边人的赚钱效应,对于支付宝的信任,自然就会跟风买入推荐的高位高风险基金。
支付宝作为第三方基金销售公司,说白了他就是个卖基金的,赚的是佣金,只要你买卖的基金他就能赚钱。 你亏赚跟他没有任何关系,其中的利害关系你可以细品。
然而,真正的投资理财顾问,先了解客户的资产现状,帮客户做好风险测评帮客户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关注客户的投资需求,最后再给出合理的投资建议。
哪有一上场看投资收益?这不是刺激消费吗?所以小白投资基金一定是先求知,后求财。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才靠谱!
在工行买一万手继费120元,赎回费率1.5%,而且要几个交易日才能到账,长期定投不分涨跌首选还是银行,但基金已经两年正收益了,而且今年基金波动较大,从支付宝买方便,手继费相对较低,可以省二三十吧,最关键的是赎回第二个交易日基本可以到帐,最长的在第三个交易日就可以到账,你说选谁?
支付宝平台属于二道贩子,手续费和管理费都较高,这是有些人认为不要在它上面买基金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支付宝上面的基金不够全面,可选有限。
为什么说买基金不要在支付宝上买?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对支付宝就不太有好,因为支付宝上买基金其实挺方便的,而且不用特意在下载别的APP
若要说不好,可能就是操作上没有天天基金那么详细,毕竟天天基金是专门的买基金的APP,每个季度基金经理重仓的变换更新速度没有天天基金快,会有几天延迟,另外就是对比,筛选,等功能没有天天那么细致,但是好处就是不用单独下载天天基金APP,而且支付宝的好处就是操作简单便捷而且可以直接用余额宝买卖,用习惯了,其实用啥都一样,我是定投的,所以操作的比较少,感觉还是支付宝方便
给个忠告,尽量少在支付宝买基金,尤其是针对基金小白。
第一,支付宝经常推荐新基金。
基金老手都知道,买基金一定是老基金好,新基金表现往往会差一些。
原因是新基金大多在牛市里发行,建仓期刚好遇上牛市上涨期,成本较高。
如果运气不好,买到了牛市末端发行新基金,虽说可能下跌幅度不大,但由于新发基金往往会有3个月的封闭建仓期,导致无法止损。
新基金没有任何 历史 回报数据,没有持仓数据,单单的只能靠基金经理。
而大多基金经理水平不高,即便过往收益不错,也有可能只是踩了一轮行业风口而已。
所以在同样可以申购老基金的时候,应尽量规避新基金。
支付宝却成了新基金募集的重要平台,导致一些基金小白不明所以的买入新基金。
第二,支付宝上的基金数据维度不够。
这个是重中之重,支付宝比起诸如天天基金这样的平台,可查询数据太少。
比如缺少很重要的参考数据,最大回撤。
比如没有过往定投收益率。
比如夏普比率,波动率等等。
数据越少,代表投资可参考标准越少,精准度越差。
在支付宝上买基金,非常的不严谨。
尤其是那个所谓的晨星评级,毫无参考意义,根据最近的过往数据做出的评级,只能代表过去,无法代表未来。
如果都按照纯收益和评级去购买基金,往往容易买在基金的头部。
说的不好听一点,大大增加了套顶的风险。
第三,非合格基金投资者参与过度。
支付宝里有一个功能,是所谓的三笔钱。
第一笔是活期的钱,就是货币基金,根据日常开销情况会对应数值。
第二笔钱,是保障的钱,其实就是推荐支付宝的保险产品。
第三笔钱,是投资的钱,对应的就是基金。
虽说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实无法根据个人情况和投资偏好去得出结论,而是千篇一律的让人按标准比例去配置。
所以不论你是大神,还是小白,都会给你一定比例的基金配置建议。
直白的说,就是让一些非合格的基金投资者和合格基金投资者一样去配置基金比例,这肯定是非常不合理的。
买基金会不会上瘾,肯定是会的。
所有人都告诉你,基金是长线投资,跌了就补仓。
小白基民很容易被误导,从基民变成了基迷。
上涨的时候非常开心,下跌的时候也是急着补仓,反正只要时间拿的久,基金一定涨的多。
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基金越买越多,而收益却并不怎样。
基金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参与股票类型投资市场的方式,但是这一类高风险投资本身,一定要适可而止。
股票基金由于会出现涨跌盈亏,其实并没有很好的流动性,在权益类的投资配比中,不应该占据特别高的地位。
除了股票基金投资以外,还需要做其他比较不错的投资进行搭配,诸如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定期存款,保险,股权投资等等。
适度的基金投资是很有必要的,但一定要定一个资金总量。
当你突然间发现,似乎每一个基金都不错,都想买的时候,就是出问题了。
买基金就是把钱给专业的基金经理打理。
这话是没错,但是小白基民如何辨别基金经理的好坏。
由于认知不够,就无法精准的辨别。
就比如新基民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某安基金的蔡经理,因为2019年他的基金业绩非常棒,而且上涨的时候幅度也很大,但是很抱歉他2020年的收益就远远跑输大盘和行业平均。
基民对于好的基金经理没有概念,就是问题所在,买对了是运气,买错了才是实力的体现。
所以选择基金经理这件事,对于基民也是有挑战的,基民本身也需要不停的成长,才能更有能力去做基金经理的挑选。
其次,等到对基金有一定的认知后,对于行业、主题都需要有挑选能力,因为行业题材的爆发力,往往会好于综合的指数。
再往后,就是基金组合了,因为基民不可能只投资一只基金,肯定需要多只基金一并投资,如何求同存异的搭配优质基金,又是一道难题。
这一些问题,不管是支付宝平台也好,其他平台也罢,都是难以解决的,只能依靠自身的投资感受和经验积累,去慢慢的升级认知。
基金投资,其实并不在乎在哪个平台上操作交易,因为底层买入的基金本身,是一样的。
平台的价值无非就是那么几点。
1、便捷性。 2、费用低。 3、提供数据多,参考价值高。
目前来看,支付宝已经解决了前两条,但是第三条还相去甚远。
在缺乏很多有效数据的时候,作为基民,就必须自己擦亮双眼,严格的把握基金投资的大方向。
工行等多家银行叫停智能投顾服务,叫停的原因是什么?
最近,许多银行都宣布了有关协调机器人顾问的公告。 工商银行发布《关于终止人工智能投资合同的通知》,表示银行将根据《工行人工智能投资服务协议》2022年6月30日起,为履行监管要求。 中国银行的智能投顾产品是“中国银行汇投”。 在中国银行APP中,我们确认中国银行升级了中国银行手机银行汇投模块。 中国银行在一份声明中写道:“很遗憾,我们不能继续按照相关监管要求以自己的方式提供产品组合服务建议。 ”
那到底是为什么叫停了这个项目呢?早在2021年12月,多家银行就宣布停止订阅智能投顾相关产品。 当时,多家银行在公告中表示,此次调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遵守监管要求,广发银行特别提到了“规范基金投资咨询活动的监管要求”。 业内人士认为,出于合规原因,银行可能会“暂停”智能投顾服务。 2021年11月,相关监管部门将向多家基金公司下发《关于规范基金投资咨询活动的通知》,基金投资咨询业务将不再与客户签订个人合同,提供基金投资咨询。
据悉,该服务将另行收费。 不具备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资格的机构不得就基金投资组合提供战略投资建议,也不得就基金组合中特定基金的构成比例提供建议。 公告发布后,多家基金分销商迅速停止对互联网平台基金组合的后续投资,并发布用户通知。 相关的自媒体大V基金组合也迅速做出反应,暂停了对运营中的基金组合的跟进和申购。 除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公司外,目前仅有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3家“银行”具备投资咨询业务试点资格。
但是总的来说,这一个项目被叫停还是有必要的,那是不是就说明智能投资就没有未来了呢?其实在我看来,虽然这一个项目被叫停了,但是不一定就意味着AI投资没有未来,相反的,能够准确的帮助投资人分析出好的行情,还是非常有未来的。
基金投顾如何从卖方投顾转为买方投顾?
1、牌照不同:分析牌照是注册投资分析师,投顾是注册投资顾问;
2、任职部门:分析师多在总部,隶属研究所;投顾多在营业部,隶属销交部;
3、工作内容:分析师分宏观、行业分析等,给出的投资建议把握层次较高,就是牛吹的大;投顾,则侧重于个股的推荐,牛熊立刻见分晓。
4、客户差异:分析师对内服务自营、资管、对外服务基金;投资顾问多服务个人客户;
3、收入构成:分析师多年薪制,另加奖金,绩效公司不明显;投顾多为底薪加绩效公司,如投顾客户的佣金分成、如向客户收费,收费分成等;
4、身份地位:分析师的地位相对投顾要强势;投顾相对弱势,当然也有牛逼的分析师去做投顾的,比如我们营业部的潘敏立。
银行为何集体下架智能投顾产品
目前中国的基金销售仍以“卖方投顾”业务为主。 所谓“卖方投顾”是指基金销售机构的投顾向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但不能够就此收取费用,主要盈利模式是销售佣金。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销售机构和客户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热衷销售的产品可能是销售佣金最大的产品,而非真正适合客户的产品。 当然,随着监管对销售机构责任的夯实,市场头部的销售机构也越来越主动的重视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加强了在产品销售环节的投资者教育和引导。 这是发展市场到一定阶段后,销售机构出于自身长远利益和社会责任而作出的自我完善,值得鼓励。
从2019年开始,监管机构陆续颁发了“基金投顾”牌照,旨在推动基金销售模式从传统的“卖方投顾”转向“买方投顾”。 所谓“买方投顾”是指投顾在客户授权的范围内提供资产配置和投资建议,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但不再向产品方收取销售佣金。 这一商业模式决定了买方投顾与客户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为了获得客户的信任,投顾需要挑选真正有价值创造能力的资产管理机构和产品,帮助客户实现长期资产的增值。 同时,这也为资产管理机构着力提升产品投资绩效,吸引资金流入提供了正向激励。 因此,在买方投顾模式下,市场各方是一种共赢的局面。
未来,无论是销售机构的卖方投顾还是专门的基金投顾机构(买方投顾),都需从以“业绩”、“排名”、“收益”引导的产品销售模式,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销售模式。
以盈米基金为例,在过去几年的时间一直聚焦在公募基金买方投顾的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 希望用公募基金最适合大众的品种,用对客户最友好的买方投顾的方式,帮助客户提供可交易、可跟踪、可评价的资产配置的解决方案,帮助更多的普通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实现可持续的回报,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市场上并不缺少给客户带来良好收益的基金的产品,但缺少的是一套帮助客户提升账户收益正确方法。 投顾要解决的就是基金产品的收益到客户账户收益的最后一公里。 从实践结果来看,盈米基金“四笔钱”投顾框架和“三分投七分顾”的投顾服务理念,一经推出就获得了行业和客户的一致认可。 盈米基金投顾服务业务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合计签约投顾客户近50万名,签约投入资产规模超过250亿元。
针对未来投顾事业的发展,盈米买方投顾就是用一套正确的理念,用长期的服务与陪伴,逐步建立起客户之间的相互信任,陪伴他们慢慢变富慢慢变老。 整个投顾行业都在努力,希望通过不断进化和迭代的投顾服务体系,帮助更多的投资者在公募基金的投资上面获得更多获得感,和投资者一起见证时间复利的力量,分享中国经济的增长红利。 还不明白自己网络下。
监管是智能投顾业务下架的推手之一。
至于这一轮银行集体下架智能投顾产品,最重要的推动因素来自监管。
2021年11月,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基金投资提案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部分机构将基金投资咨询业务与基金销售业务混为一谈,提供基金投资建议活动”,并明确“提供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建议活动为基金投资咨询业务”。 《通知》要求,不具备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资格的基金销售机构,应当在2022年6月30日前,将股票募集基金组合策略建议活动整改为符合前述法律关系的基金销售业务。
翻译这句话,大意是:
如果银行没有基金投资牌照,只能进行“基金销售”,即通过银行渠道选择单只基金购买。
智能投顾产品的本质是“推荐基金组合产品”。 没有牌照,其实属于踩监管红线。
这也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纷纷脱下智能投顾产品的原因。
经营业绩不理想。
不过,在获得基金投顾牌照的近60家机构中,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榜上有名。
他们脱下智能投顾产品的原因更为“根本”——产品性能不尽如人意。
我们在知乎、网络贴吧、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收集了线上用户对各家银行智能投顾产品的反馈,发现:
对智能投顾服务满意的用户数量在5%以内。 大部分用户反馈的都是“费用太高”、“用处不大”、“收入太低”、“不智能”、“体验差”、“设计忽悠”之类的问题。
虽然这些表达意见的群体可能会有偏差,比如有意见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发财的人在沉默中发财。 但总的来说,智能投顾产品的表现很一般。
从2019年开始,我团队里的两位博士和一位研究助理做了一个小实验:
两位博士属于“懒人”,选择基金重仓后“躺平”,即使最近20%的亏损也是“装死”;小男孩的研究助理尝试了一个大AI投资。
2020、2021年行情好的时候,年轻男生的收入只有两个博士的1/5。 2022年,虽然他的回撤比两位博士小,但扣除手续费后,小男孩的AI投资业绩仍与两位博士的选择相差甚远,三年累计回报51%,两位博士分别为201%和225%。
艾的定制化投资组合包括15只基金,其中4只货币基金占比近30%。 在此期间,他想购买一个风险等级较低的产品组合,但因为产品风险特征与自己的风险等级评估不符而被拒。
爱投资推荐过几次组合调整,他也做过三次调整,手续费一次比一次高。最高调整的手续费按收入的15%扣除-
所以最后他感叹“不如问问姐妹们哪些基金靠谱,买了吧”。
为什么智能投顾的表现不好?
最重要的原因是算法服务的谬误。
智能投顾的核心是输入客户数据、产品基础数据、产品历史业绩数据和市场数据,采用一些相关性和预测性的算法模型,结合资产配置模型(均值方差、BL模型等。 )到输出分配。
因为纯粹是算法驱动,很容易产生以下谬误:
在了解客户需求时,往往会“一刀杀鸡”。 任何细微的方法,比如语义分析、知识推理算法,都可能因为客户无法反映自己的需求而被机器误解误读。 很多时候,复杂的问答系统加上算法,可能还不如理财经理问“这一万块钱你想做什么?”。
个性化很难,也很容易产生。 形式大于服务。 在询问客户时,他们往往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资产全貌和投资动机。 机器捕捉到的数据显示,它们看起来一样,但背后的真实诉求却大相径庭。 同样的参数,同样的算法,产生同样的配置结果,却离真正的个性化诉求服务越来越远。
在配置算法方面,会有算法的局限性。 算法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配置算法最终是由开发人员编写的,只要算法的开发人员不将常见的投资者行为偏差和错误的业绩归因嵌入到他们的代码中,这种偏差就会传递到客户的投资组合中。 另一方面,基于历史数据的模拟结果精致,但应用前提非常苛刻。 只有当历史数据与未来一致时,有效性才高。
ETF基金会倒闭吗
基金一般都是企业行为,主要看它的后台是什么公司 1、一般基金发起者有的是银行,有的是企业,一般银行的不会有什么问题,但相对来说收益就比较少了 2、企业发起的基金分为风险大和风险小的,这代表着购买基金的人不一定是有收益的,也会波及到本金,例如股票型基金,遇到股灾的时候就反而会亏钱 基金只是拿着投资人的钱集中去进行投资,股票型基金就是拿着去买股票,只不过他们是专业的,比咱门买更安全 所以综上所述,基金他们是不承诺有收益的,也就不存在他们会亏本,亏了是投资人的,赚了他们也从中盈利,分出去的也是一部分给投资人而已。 也就他们倒闭的概率很低,而且能成立基金的公司都不会太差 倒闭了的话,就跟企业破产一样,做清算!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通常又被称为交易所交易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简称ETF),是一种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份额可变的开放式基金。 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属于开放式基金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结合了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运作特点,投资者既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申购或赎回基金份额,同时,又可以像封闭式基金一样在二级市场上按市场价格买卖ETF份额,不过,申购赎回必须以一篮子股票换取基金份额或者以基金份额换回一篮子股票。 由于同时存在二级市场交易和申购赎回机制,投资者可以在ETF市场价格与基金单位净值之间存在差价时进行套利交易。 套利机制的存在,使得ETF避免了封闭式基金普遍存在的折价问题。 根据投资方法的不同,ETF可以分为指数基金和积极管理型基金,国外绝大多数ETF是指数基金。 目前国内推出的ETF也是指数基金。 ETF指数基金代表一篮子股票的所有权,是指像股票一样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指数基金,其交易价格、基金份额净值走势与所跟踪的指数基本一致。 因此,投资者买卖一只ETF,就等同于买卖了它所跟踪的指数,可取得与该指数基本一致的收益。 通常采用完全被动式的管理方法,以拟合某一指数为目标,兼具股票和指数基金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