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何成为河南首个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丨人口仅80多万的中原小城 千亿县

(原标题: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丨人口仅80多万的中原小城,因何成为河南首个“千亿县”?)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县域样本篇丨人口仅80多万的中原小城,因何成为河南首个“千亿县”?

新华社郑州11月7日电 题:人口仅80多万的中原小城,因何成为河南首个“千亿县”?

新华社记者林嵬、刘怀丕、杨琳

全国工商联10月发布的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河南省上榜企业13家,其中巩义市占2家。2023年,巩义市GDP突破千亿元,成为河南省首个“千亿县”。

近5年,巩义的GDP平稳跨过800亿元、900亿元、1000亿元三个台阶。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形势下,巩义前三季度GDP保持6.5%的增速。

巩义,郑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浅山丘陵区,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仅80多万。这座中原小城,为何能迸发一路向上的经济活力?

“全国最大生产基地”扎堆

铝板带箔产量约占全国的33%,净水材料产量约占全国的39%、管道配件产量约占全国的56%、校用化学仪器约占全国的67%……经过多年发展积累,巩义市成为多个领域的“全国最大生产基地”。

明泰铝业公司是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榜企业,也是国内领先的民营铝加工企业。上世纪90年代末,公司创始人马廷义外出寻商机,偶然发现一台坏空调里有大量铝箔,受此启发搞起铝加工,并带动巩义市铝加工业起飞。

在明泰铝业公司等200多家铝加工企业支撑下,巩义当前已是全国最大的铝板带箔加工生产基地,铝产业年产值超千亿元,形成了从电解铝、铝加工、铝终端产品到铝再生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小到食品、医药、化妆品,大到汽车、高铁、轮船乃至航空航天……这里每年有600多万吨铝产品发往世界各地。

产业强不强,不仅看体量也要讲质量。万达铝业公司自主研发的超薄高强型铝合金材料,使易拉罐盖厚度从之前的0.224毫米,降到0.208毫米甚至0.203毫米。“别看这毫厘之差,一吨材料就能让客户多产出四五万个罐盖,使公司的产品处于行业领跑地位。”公司总经理王璐团说。

在巩义,回郭镇有铝、芝田镇有净水材料、河洛镇有校用化学仪器……当地工业发展呈竞相争流之势。

与此同时,巩义市的新兴行业也强势崛起。

有的是“老树发新枝”。比如恒星科技公司,已是钢芯铝绞线用镀锌钢绞线领域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近年来进军光伏领域,自主研发出太阳能硅片切割用超精细金刚线。公司董事长谢晓博说:“公司掌握的26至70微米金刚线全生产链核心工艺技术,在国内外都有明显成本优势。”

有的是从无到有,“新树结硕果”。10年前,姚栋嘉与几名博士同学联合创业,在巩义成立了泛锐熠辉公司,主攻复合材料的研发与生产。现今,泛锐熠辉公司推出的气凝胶产品在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领域国内市场占据头部位置。

目前,巩义市拥有工业企业76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9家,形成了铝精深加工、特色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工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巩义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为10.2%,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96.7%。

“种啥都不如种企业”

“七山一水两分田”,土里刨食没有出路,巩义人早就想明白了——“种啥都不如种企业”。

巩义的创业故事是一部厚重的长篇历史小说。回望历史,巩义一直有兴工从商之风。从汉代用煤冶铁、唐代烧制三彩,到明清时期兴盛400多年的富商河洛康家……工商业星火始终相传,这片土地赓续强大的工业基因。

上世纪70年代,巩义抢先从小煤矿、小化肥厂等“五小工业”起步,发展社队企业的先进经验,被誉为“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改革开放初期,以回郭镇为代表的巩义乡镇企业发达,当时民间戏称“全国两大镇,深圳、回郭镇”。在1988年,巩义县域经济中工业已占半壁江山。

“家家办工厂,户户机器响,老少齐上阵,妇孺闯市场”,是巩义人搞工业的生动写照。近些年,当地形成三大主导产业,涌现出泛锐熠辉公司等一批高新企业,还布局了商业航天、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巩义市已连续多年上榜“中国工业百强县(市)”,2023年排名第39位。

“敢想敢干”,在巩义城市展览馆的一面墙上,这4个字精准诠释了巩义企业家的性格,也道出当地工业强盛的另一关键因素。

翻看巩义企业家的创业史,绝大多数起点并不高。明泰铝业公司创始人马廷义最早是化工厂工人,恒星科技公司创始人谢保军早年是卖铁钉的,天祥新材料公司创始人张天成曾是烧耐火砖的……这些人能“无中生有”“有中生优”,把企业做到行业顶尖,想象力、激情与拼搏几个特质缺一不可。

巩义市工业领导小组组长王跃举讲述了一则故事。

明泰铝业公司发展早期,看到高端铝材利润高,马廷义想上生产线,一了解得知国内还没有生产高端铝材的(1+4)热连轧生产线,花钱买要价高得惊人。他大胆提出,购买当时钢铁企业淘汰的二手设备,自行设计改造。当时业内对此几乎无人看好,有人甚至放言,要是马廷义能搞成,他就把设备生吃掉。

结果,仅用一年多时间,马廷义就搞出了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铝材(1+4)热连轧生产线。运行后,明泰铝业公司迅速抢占高端铝材市场,夺得竞争优势。

敢想敢干才能出奇制胜、抢得先机,这种意识已融入巩义企业家的血液。

在康店镇,恒铭新材料的铝包钢项目正加快建设,一座厂房已经架起。虽然铝包钢目前市场需求尚不大,公司董事长朱文卿基于20多年的行业经验,判断风口即将到来,决定在这个项目上投资近10亿元。他说:“等到市场大好时,再去下手投资,就错过了市场先机。”

地方经济强大,离不开政府有为。在巩义,企业家被尊重、能人被尊重,政府改善营商环境围绕服务做文章。

当地人讲述的三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巩义建立了企业“星级评定”机制,获评企业家可享受免费参观市内景区、优先保障就医等十项优待;在行业发展研讨会上,企业家坐主位,领导干部坐周边;一家创业公司的博士团队,初到巩义遇上住房难题,被安排到与市领导同住一栋公寓楼。

“公司最忙的地方不在车间,而在实验室”

今年3月,巩义市召开的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再次明确,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围绕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两端发力,完善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生态,持续巩固工业“压舱石”地位。

王跃举介绍,在优化存量上,巩义正聚焦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建设2000亿级铝精深加工基地、500亿级特色装备制造基地、百亿级新材料生产基地;在扩大增量上,大力招商引资,抢滩发展商业航天、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

在位于芝田镇的中科清能公司,技术人员正忙碌制造一台5吨/天氢液化装备,当前制造施工进度已达95%,预计将于12月正式下线。中科清能公司成立于2022年,是一家研发生产氢液化装备的高科技企业,由巩义市和河南投资集团招引中广核集团、中国工程院李建刚院士团队等共同发起设立。

当前,该公司已成功研制出1吨/天氢液化装备,经相关部门认证综合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0月中旬,产品已发往海南文昌,应用于商业航天发射,为国内自主研制的吨级氢液化装备在航天领域的示范应用。

科技创新是发展利器。

万达铝业公司说“没有新的高端的产品,万达早被市场淘汰了”,泛锐熠辉公司称“公司最忙的地方不在车间,而在实验室”,天祥新材料公司认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是靠技术研发拿到的”……

在巩义,重视创新蔚然成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为71.46%,研发投入强度已达2.8%,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从2020年的35家增加到去年的67家。

推动270多家企业与全国重点高校长期合作,多家产业研究院加快筹建,泛锐熠辉公司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巩义市在汇聚创新要素、做强创新载体、贯通产学研用上不断发力,持续激发创新活力,更好引领工业发展。

南依嵩岳、北临黄河,巩义因“山河四塞,巩固不拔”而得名。山河有证,以“巩固不拔”之志,锚定工业不动摇,锐意创新不停步……巩义的新故事令人期待。


淮阳县详细资料大全

淮阳,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周口市8县1市1区腹心,西临川汇区、西华县,北倚太康县、鹿邑县,东接郸城县、沈丘县,南邻项城市、商水县。 距省会郑州市214公里。

淮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三次建国、五次建都,李杰说,“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八千年看淮阳”。

淮阳以塑胶、纺织、食品为主的工业体系。 降解地膜、彩条布、PVC塑胶管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PE管材生产线等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并形成生产规模。 同时也是全国淮山羊、黄花菜、花生、大蒜生产出口基地。 2019年5月9日,漏答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基本介绍

建制沿革,行政区划,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地理环境,区域位置,气候,水文,土壤,经济,概况,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口民族,交通,社会发展,信息通讯,教育事业,科技卫生,城乡建设,考古发掘,文化,姓氏文化,旅游,景点,美食,特产,名人,

建制沿革

陈王刘崇墓 先秦据传原始社会时期,淮阳为太昊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都。 夏属豫州境。禹受命将尧姓封于陈。 殷封虞遂于陈。 西周初,武王封胡公满为陈侯,陈为周十二大诸侯国之一。 春秋末,楚灭陈。战国末楚顷襄王迁都于陈,陈为楚都。 秦汉秦置陈县,初属豫州颍川郡,后属陈郡。二世元年(前209年)陈涉率农民起义军都于陈,号张楚。 西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置淮阳郡。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陈县属之,隶兖州。 新莽时,改淮阳国为新平,改陈县为辰陵,属兖州。 东汉明帝改新平为陈国,章帝改为郡,陈县属之,隶豫州刺史。 三国魏晋南北朝三国时为魏地,陈县属陈派春郡。明帝封植为陈王,遂改郡称国,后复作郡,隶豫州。 晋武帝合陈郡于梁国,封司马彤为梁王,陈县属之,隶豫州。南朝宋移陈郡治项城,以陈令属南梁太守,隶南豫州。 南朝齐置南陈县,属陈郡,隶豫州。 北魏合陈县入项县(在今槐店),属陈郡,隶北扬州。 北齐移项县于故陈城,属信州,隶北扬州。 北周改信州为陈州(陈州名自此始),项县属之,隶北扬州。 隋唐隋析项县置宛丘县,并置临蔡县,属陈州淮阳郡,隶豫州。 唐宛丘县析置新平县,属陈州淮阳郡,隶河南道。 五代十国五代宛丘县属陈州。 梁隶忠武军节度使。 晋、周隶镇安军节度使。 宋元宋宛丘县属陈州淮阳郡,后升淮宁府,隶京西北路。 金宛丘县属陈州,隶南京路。 元宛丘县属陈州,隶陈梁路。 明清明废宛丘县入陈州,属开封中书省。 清初仍明制,隶河南布政使司。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道、卫归陈州。雍正二年(1724年),改陈州为直隶州,县为附郭,仍统4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陈州府淮宁县附郭。 淮阳人民公园 民国期间民国2年(1913年),裁府复县,改淮宁县为淮阳县,隶河南省。民国21年(1932年),设河南省第七区督察专员公署,治淮阳,县属之。民国27年(1938年),县城沦于日本侵略军,日伪设淮阳县 ,属豫东道,隶河南省。同时,民国县 南迁水寨镇。民国34年(1945年)光复后,民国县 ,治城关,属第七区督察专员公署、隶河南省。民国32年(1943年), 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建立淮太西县,设抗日民主 ,治东夏亭(今西华县境内),属 水东特委返羡慧,隶 河南省委。民国35年(1946年),建立淮阳县人民 ,治戴集(今葛店乡境内),属淮阳专区。民国38年(1949年)3月, 先后建立的周口县、界首县、夏亭县、淮阳市同时撤销。 建国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淮阳县属淮阳专区,隶河南省。淮阳专员公署,治淮阳。1953年,淮阳专区撤销,县改属商丘专区,水寨镇划给项城。1959年,商丘专区撤销,县改属开封专区。1962年,恢复商丘专区,县再改属之。1965年,置周口地区,淮阳县从属至今。

行政区划

淮阳县共下辖7镇、11乡、2农场,即城关镇、新站镇、鲁台镇、临蔡镇、四通镇、安岭镇、豆门乡、朱集乡、冯塘乡、刘振屯乡、王店乡、大连乡、葛店乡、黄集乡、白楼乡、齐老乡、曹河乡、郑集乡、县原种场、县农场。共有497个行政村,2273个自然村。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淮阳县总土地面积220.1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77.3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0.53%,人均耕地1.13亩。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许多面积大小不等、深度不一的洼坡地,其面积约4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7%。

生物资源

淮阳县粮、棉、油产量均在河南省名列前茅,畜牧业居河南省领先地位,是全国油料生产五强县和槐山羊、黄花菜、花生、大蒜生产出口基地。 淮阳地区有各种植物170余种,动物近80种。生物名贵品种有槐山羊、淮阳驴、项城猪(灭绝)、鲈鱼、白龟;白花泡桐、高口樱桃、陈老将梨;淮阳黄花菜、逍遥大葱、房坟韭菜、芦笋。

地理环境

区域位置

淮阳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周口市中部,县城西距京广线90公里,东距京九线和北距陇海线各100公里,距新郑机场180公里,距省会郑州240公里,距市 所在地周口25公里。 驻地

气候

淮阳县属暖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日照时数较多。 大美荷花气温、降水、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兼有南北之长:春季回暖早解冻快;夏季无酷暑,降水集中;秋季降温慢;冬季无严寒,少雨雪。具有冬长寒冷雨雪少,夏季炎热雨集中,春秋温暖季节短,春夏之交多乾风的特点。 常年降水量平均在740毫米上下,气温平均在14℃左右。

水文

县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较丰富,地表水主要赖于自然降雨,由于降雨多集中在汛期,为减少洪涝灾害,对地表水多以排为主,利用较少。 西部有新运河流域,北部与东北部有黑河流域,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道14条;30至100平方公里的干沟13条,10至30平方公里的支沟25条。

土壤

土壤主要有两合土、砂土、淤土三大类。土质大都养分丰富,肥力较高,疏松易耕,适于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生长。

经济

概况

2008年淮阳县生产总值完成87.1亿元,较上年增长12.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2亿元,增长29%,增幅居全市第一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亿元,增长60.8%,增幅居全市第一位。农民人均纯收入3583元,增长26%,增幅居全市第一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1元,增长22%,增幅居全市第一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增长21%。工业能耗下降12.7%,降低率居全市第一位。 淮阳县地形图2012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9亿元,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7.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8亿元,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亿元,增长1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亿元,支出35亿元,分别增长13%、52.2%。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分别增长12%、13.5%。

第一产业

2010年,淮阳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56亿元,增长32.4%,落实粮食直补资金1661.8万元,农业税税率下降3个百分点。巩固优质小麦、花生、芦笋、楸树、菸叶、黄花菜及其他果蔬、花木等特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淮周路生态农业长廊。淮阳县规模以上养殖场达2700多个,涌现出一大批养殖专业村和专业户,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1.1%,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改造古蔡河和55个百亩除涝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30多公顷。开发沼气能源,在王店乡大李村建立周口市农村沼气推广示范点,淮阳县新建沼气池210个、在建50个。新上财政扶贫项目44个、以工代赈项目16个,投入资金1489万元。 农业产品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7.4亿斤。其中,夏粮(冬小麦)面积113.8万亩,总产11.4亿斤,单产500.1公斤,2008—2011年连续四年实现夏粮单产超千斤;粮食总产实现了七连增。2012年已初步建成100多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0万亩优质花生、芝麻生产基地,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8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6万亩水产养殖基地,1.5万亩黄花菜生产基地。

第二产业

2010年以来,淮阳县以塑胶制品、棉花纺织、医药制品、食品加工、皮革加工、木材加工、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项目为重点,新上工业项目27个,总投资12.33亿元。淮阳县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4亿元,增长8.6%;实现工业增加值21.74亿元,产销率达10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0。 淮阳县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4家,其中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家。2011年,淮阳县工业增加值57.4亿元,同比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4亿元,同比增长23.7%。

第三产业

旅游业淮阳县城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寻根朝祖旅游线”、“孔子周游列国旅游线”必至景点之一,被河南省 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被周口市 定为“周(口)淮(阳)鹿(邑)”旅游热线中心;2008年淮阳县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被定为河南省8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之一;是全国18个“魅力小城”和50个“最美小城”之一。 淮阳风光2012年淮阳县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荣誉称号,成为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5个县之一。2012年文化旅游业综合收入15.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2%以上,成为淮阳县新的支柱产业。 2011年淮阳县接待游客1391.5万人次,同比增长13.1%,文化旅游综合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16%。 金融业淮阳县落地投资300万元以上项目55个,协定资金37.5亿元,实际到位18.6亿元。编制储备各类项目334个,争取上级无偿资金1.5亿元。

人口民族

淮阳县总人口约135万人(2012年),其中农业人口10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43人。人口出生率13‰,符合政策生育率90.5%,独生子女领证率10%,流动人口管理率91.5%,性别比趋于平衡。 共有回、满、壮等少数民族21个,总人口3万人,占淮阳县总人口的 2.2%。其中回族2万多人,分布在城关回族镇、刘振屯乡、大连乡、白楼乡、新站镇等14个乡镇、39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

交通

淮阳县城市规划图淮阳东靠京九,西依京广,南临漯阜,北枕陇海,距新郑国际机场仅180公里。南洛、大广、商周、三条高速公路和106国道穿境而过,省际、县际及城乡公路四通八达。 陆路有106、311两条国道,周商公路、漯双公路两条省道,宁洛、大广、周商三条高速公路在境内通过并开口,铁路有许郸、淮周两条地方铁路在县城交汇 沙河枢纽工程的竣工,使水上运输由沙河入淮河、长江 , 直达南京、上海。水路有沙颍河航运直达淮河、长江。18个乡镇都有公路相通,行政村村村通油路。

社会发展

信息通讯

21世纪以来,开辟城市公交线路7条,长度88公里;年供电力3.14亿千瓦时;固定电话用户超过11万户,移动、联通用户16万户,宽频设备近万门;现代物流企业8家、各类服务部20多个,邮政物流网点508个;拥有各类大中型客货运输车辆1051辆、游船180艘。

教育事业

截至2013年有学校572所,其中:幼稚园27所,特殊教育1所,国小464所,国中64所,普通高中7所,职业教育8所。 2013年共有在校学生人,其中:幼稚园人,特殊教育774人,国小人,国中人,普通高中人,职业教育2209人。 2013年统计共有教职工人,其中:幼稚园236人,特殊教育32人,国小5875人,国中3249人,普通高中1097人,职业教育376人。 河南省淮阳中学 主要学校河南省淮阳中学(淮阳中学) 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淮阳一高) 淮阳实验国小

科技卫生

截止到2013年,淮阳县拥有各类医疗机构976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150人。上世纪90年代,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投资建设县医院病房楼、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妇幼保健院等。 2013年有各类科技人员3883人,其中高级职称73人,中级职称1729人。

城乡建设

2012年县城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含龙湖11平方公里),2013年建成17.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28.9%。 2012年来,投入建设资金6多亿元,建设改造了淮周路、龙都路、大同街、内外环湖路、新星路等城区道路30余条,长度107公里,硬化面积148万平方米;建设了面积6.4万平方米的伏羲文化广场;有城市公共绿地12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1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12%。

考古发掘

2017年,为配合郑合高铁建设项目施工,周口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受省文物考古院委托,对该项目的周口淮阳豆门乡张集段进行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时,发掘了一处古遗址。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较厚,约1.2米,出土了汉至唐宋元明清等各时期遗迹遗物。这其中发掘古钱窖1座、古墓葬7座、陪葬坑2座、灰坑19座、灶15座等,出土陶盆、瓷碗、瓷罐等各类文物达上千件。

文化

泥泥狗泥泥狗,又叫陵狗,是太昊伏羲陵泥玩具的总称。因它是为纪念伏羲女娲抟土造人育万物而制作的,又为淮阳太昊陵所独有,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狗”。 泥泥狗用淤泥捏制,全涂黑底,然后用红、黄、白、绿、粉红五色,绘以点线结构的图案,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调,又像绳纹、方格纹、古陶器的画法。它造型浑厚古朴,似拙实巧,墨底彩绘,艳而不俗。每个泥泥狗都有孔可吹,音韵浑厚。 淮阳特产淮阳泥泥狗—真图腾、活化石泥泥狗的来历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伏羲生活的时代,人烟本来就很稀少,一日,天塌地陷,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只得求上天作媒,最后他们结成了夫妻。他们嫌自己生育太慢,就用泥捏制泥人。这些泥人晒干后,都能走动、说话、变成了人。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在淮阳,所以,淮阳在数千年前就有大量捏制泥泥狗的习俗。

姓氏文化

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将于2006年10月29日-31日在周口市淮阳县举办。淮阳是中国远古时期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长眠之地。6500多年前,太昊伏羲氏定都淮阳后,“正姓氏,制嫁娶”,使社会从群居无序的状态,形成一个个以姓氏为共同体的人群,发展成中华民族的一支支血脉。

旅游

景点

平粮台古城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唯一一座有史书记载的原始社会时期的两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遗址。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7处,淮阳县城所在地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 太昊陵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中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2008年,因超过八十二万人次赴太昊陵庙会祭拜,创下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的世界纪录。 东湖自然景区东湖自然风景区,由于良好的生态保护,至今仍保持着西周时期原始的自然风貌,在这里可以领略到3000年前生态文化的绚丽多姿。景区水面7000余亩,碧波荡漾,蒲苇婆娑,荷花飘香,鸟鸣鱼跃,水草千姿百态,水胡芦随风飘浮。

美食

陈州苏义忠烧鸡淮阳北关的苏义忠烧鸡店是以经营烧鸡为主,兼营羊头、羊肉、豆腐皮的清真熟食店。数十年来,苏义忠先生潜心钻研,广取各地名吃之长,创造出了独门秘方,使苏家烧鸡享誉豫东。 陈州苏义忠烧鸡 胡辣汤朱麻子炖肉胡辣汤,历史上叫朱家胡辣汤。朱麻子炖肉胡辣汤的特点是稀稠均匀,肉烂如泥,酸辣可口,香味四溢。素有朝饮胡辣汤,暮嗝尚余香之说。

特产

黄花菜黄花菜—独具七蕊,黄花菜中的极品。 淮阳黄花菜菜条丰润,色泽金黄,质地筋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独具七蕊,据调查除淮阳之外的任何地区种植的黄花菜皆为六蕊,即使根系是从淮阳县挪出的黄花菜亦是六蕊,是黄花菜中的极品。 淮阳黄花菜独具七蕊,黄花菜中的极品 槐山羊槐山羊是中国山羊良种之一,淮阳为中心产区。槐山羊肉质鲜嫩,膻味小,是皮肉兼用型优良品种。槐山羊板皮具有皮质厚、板面细、油性好、韧性好、弹性强等优点,是制作各级皮革制品的优良材料,在航空工业上也有一定的用途。

名人

历史名人:老子、伏羲氏、周文、陈胡公、符彦卿、郑当时等。 近现代名人:叶桐轩、何仰羲、雷邦正、潘玉琦等。

叶姓人口全国排名多少?

2013年,叶姓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此时已是足迹遍天下了。 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 海外则依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叶姓华人,已经遍布全球很多地方。

叶姓,中国姓氏之一,源自芈姓,颛顼为其远祖,尊叶公沈诸梁为始祖。 望出南阳、下邳,堂号有下邳堂、梅州堂、辽东堂、南阳堂等。 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台湾、海南、江苏、江西、四川、安徽、湖南、湖北、广西、河南和河北等地。

在宋人编撰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57位。 2010年11月,根据第六次中国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数据,叶姓人口总数全国排名第49位。 截至2016年07月,叶姓人口全国排名42位。

据第三届世界叶氏联谊会(2009.5.15——18日,在河南叶县召开)资料:由公安部提供全国叶氏大陆总人口为(2008年)人,台湾人口为人,港澳及海外约70万人。 当今全球叶姓约700万人。

叶姓族人中不乏宰相、画家、文学家之名流。 主要名人有叶适、叶剑英、叶挺、叶圣陶等。

姓氏源流

①出自芈姓,以封邑为氏

史载,上古时代,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为妻

,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 季连的后裔鬻能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姬诵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州山(今湖北荆州),立国为荆,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后迁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的曾孙尹戌,在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任沈县令尹(今安徽临泉),又称沈尹戌,后出任楚国左司马。

楚昭王芈轸(熊壬)十八年(公元前498年),沈尹戌在率军与吴国军队作战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旧城)[2-3] ,史称叶公。 叶公曾大力平定白云胜叛乱以助楚惠王复位,为楚国立下大功,被分封到南阳(今河南南阳、湖北襄樊一带),赐爵为公,世人尊为叶公。 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 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治绩。 因平定白公之乱,故称叶公。 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②出自许姓

漈头《叶氏族谱》:唐宣宗大中乙亥九年秋(855年),许延一、许延二兄弟携家人、童仆七十余口,由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新安村白马渡向福建迁徙,次年四月落脚于福建政和东湖。 政和漈头遂成为许裔叶氏祖地,其后裔多分布于政和邻近地区。 [

③出自中国古姓

中国古姓中有“叶阳氏”、“叶大夫氏”,按照两字姓、三字姓转为单字姓的规律,叶阳氏、叶大夫氏后来也改为叶氏。

⑤出自其他少数民族

● 出自汉朝时期古叶调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叶调古国故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来中国的移民多以叶为姓,传名竹帛。

●据《姓氏考略》所载,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内)蛮有以叶丛笑斗为姓者。 如东汉末年时董卓部下都尉叶雄(即华雄)即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

●满族纳喇氏、叶赫勒氏、德昂族亥氏,台湾土著、彝、蒙、土家、锡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蒙古族叶古禄特氏,亦称叶鲁特氏、亦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 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gulutHala。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尹氏。

蒙古族叶赫氏,源出河名,后蒙古达酋长星根达尔汉灭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迁徙其于叶赫河岸成为叶赫部,以部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 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heHala,汉义“盔顶”。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蒙古族叶克忠氏,属于蒙古新巴尔虎姓氏,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 后有满族引渗磨为姓氏者,满语为YekejongHala。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蒙古族叶氏的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等记载:

满族费仰古氏,亦称佛尼音布氏,满语为FeiyanguHala,世居地待考,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满族赫叶哷氏,亦称何雅礼升亩氏,荷叶尔氏,满语为HeyereHala,世居沈阳。 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赫氏、贺氏、何氏等。

满族尼赫理氏,亦称尼柯特氏,满语为NiheriHala,世居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等地,人口非常少。 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满族颜扎氏,亦称燕札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满语为Yanja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颜盏”,以姓为氏,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颜(民姓)氏、阎(官姓)氏、张氏等。 后来的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妃子颜扎氏,是颜扎·布颜之女,生有皇子爱新觉罗·叶布舒,其庶之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叶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叶穆氏,满语为YemuHala,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业速布部,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赫尔苏城(今吉林伊通西北六十五公里处)、尼马察(今黑龙江省穆棱县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叶氏、穆氏。

满族叶赫勒氏,亦称叶何里氏,满语为YeheleHala,汉义“磁”,世居呀哈(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等地。 后多冠汉姓为叶氏、慈氏等。

满族叶库哩氏,满语为Yekuri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满族叶墨勒氏,满语为Yemole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满族叶氏的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赫哲族禄叶哷氏,亦称努叶勒氏、陆如火氏,依兰三姓之一,以部为姓,世居黑龙江沿岸、三姓(今黑龙江依兰)、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松花江流域、奇纳林赫哲部(今黑龙江同江秦得利)等地。 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Ruyere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禄叶哷氏多冠汉姓为叶氏、陆氏、芦氏等,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民族名称为彝族。

彝族同胞有自己的姓氏,在文献《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中显示,云南巍山彝族的八万三千七百七十一人中,共有一百四十九个姓氏,其中就有叶氏,据传是叶丹氏的族支,取汉姓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叶丹氏世为四川凉山彝族沽基家族的头人,历史悠久,但总人口不是很多。 叶丹氏家族的著名人物有近代革命史中记载的小叶丹,他与刘伯承元帅歃血为盟之事,被彝族同胞传为佳话。

●源于德昂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德昂族叶氏,源出德昂族海氏部落。 德昂族同胞普遍通傣语、汉语、景颇语,没有本民族文字,许多人均能用汉文或傣文。 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统称为崩龙族,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德昂族人多改采用汉姓,据文献《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中称,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邦外村,有海氏改汉姓为叶氏者。

● 源于百越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南郡蛮,世居南郡(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实际上是古代西南蛮夷族,源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百越民族,其中多有取汉姓为叶氏者,世代称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三国时期孙吴国著名将领叶雄,即是南郡蛮的后裔。

●中国土家族、保安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叶氏族人分布。

迁徙分布

迁徙

● 秦国时期。 叶公去世后,经历战国时代,秦国灭楚之际,其后裔为避免灭族之祸,其中一支或者数支改沈为叶,尊沈诸梁为始祖,辗转迁居于河北河间、陕西雍州、江苏下邳。 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南阳堂《叶氏族谱》记载,自叶公起,叶氏族人多代出河南。

● 东汉时期。 叶氏族人的南迁始自东汉末年,始迁祖叶望,字世贤,雁门太守,汉末时为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归隐,人称“楼舟先生”。 。 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的南阳堂《叶氏族谱》、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均视叶望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之后裔不断向外发展,分别迁到了浙江、安徽等地。 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及《玉岩叶氏宗谱》中都说叶望四世传至琚,仕钱塘令(今浙江杭州),爱民如子,号之曰“叶父”,后安家钱塘,成为当地望族。 琚次子叶俭,字亚父,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为括苍太守,授折冲将军,宦居括苍(今浙江丽水)。 叶俭之后世居松阳卯山之右。

● 晋朝时期。 晋永嘉之乱期间,皇室内讧,由争权演变为八王之乱,战火遍及中原。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其族弟刘曜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晋室遗族仓皇南逃,最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在永嘉之乱中,中原士族纷纷南奔,并有大量百姓逃难过江,先后有近百万人之多,在这次南迁浪潮中,中原叶氏族人当有不少移居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西晋末年,由于各少数民族问鼎中原,流徙到陕西、河北的叶姓后裔一部分向南迁徙,一部分重返中原,此时形成了以“南阳叶氏”为代表的望族。

● 唐宋时期。 唐宋是叶姓迁徙最频繁时期,有避唐末之乱的,有在宋朝为官随宋室南渡的,其中从河南叶县迁居固始、光山的一支对叶姓以后的流徙有很大的影响。 宋末迁往福建的叶昂、叶洙、叶霆成为安柄、佛岭、莲溪叶姓的始祖。 世居下邳的叶姓,此时也大量迁居浙江括州、宁波一带。 唐宋时期,也是叶姓名人辈出的时期,叶姓成为江南的著姓。

叶氏族人的大举南迁在唐朝有两次,第一次在唐朝初期。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福建泉漳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参,率府兵三千六百名,战将一百二十三名入闽征讨,其中众多叶氏士卒,战后在福建各地定居繁衍,史称“五十八姓入闽”。 第二次在唐朝末期。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举兵南下,中州地区的叶氏兵众跟随二王南下,在福建转战八年,王氏兄弟在福建建立“八闽王国”,叶氏将士也在福建各地定居开族。

宋朝末期是中原叶氏南迁的又一高潮。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惨重破坏:“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民多流亡,土多旷闲,遗黎惴惴,何求不获”。 靖康二年春,北宋灭亡。 五月,康王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后定都临安。 靖康之难后,直至南宋灭亡,宋金对峙,战乱不断,大批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被迫不断向南迁徙,持续近一个半世纪,其中不乏中原叶氏族人。

根据《叶氏族谱》记载,唐宋南迁的叶氏族人中,主要来自河南,来自河南的叶氏分别迁居到了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

福建仙游《古濑叶氏族谱》中说:“始祖叶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叶炎会者,随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濑。 ”《佛岭叶氏谱序》中称:“吾稽叶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囱始县。 ”《思实公重修族谱序》中也说:“吾祖河南固始人也。 ”《明元公谱序》中谓:“吾宗自光州入闽。 ”

江苏吴县《纪革叶氏支谱》中称:始迁祖叶寿三,宋室建炎南渡,自汴迁东洞庭纪革。

浙江淳安、遂安、开化《叶氏宗谱》中记载:一世祖为叶翥,先世为河南人,因官迁居歙之黄墩。 历五世曰豪,不满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承凤,后名叶村。

四川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中记载: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

● 明清时期。 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明清时期沿海一带的有志之士,纷纷到海外发展。 明朝过海去台湾的人为数不少,到清代去台湾的开创基业的更多。 可以说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的叶姓客家人,没有那个分支不出海发展,居港、澳、台各地的叶氏都是其后裔。 叶姓在台湾人口有20余万,在各大姓中排名第20位。 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美、加、澳、日等国也出现了叶姓的贤达与精英。 旅居马来西亚的叶亚来,其后裔在马来群岛成为大族。

分布

● 广西昭平叶氏。

叶梦蕃,字郁,生于北宋年间,祖籍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宋徽宗、钦宗年间登科探花,曾任山西学政,三年政满,业绩显赫,后定居南雄保昌县,为南雄始祖。 清乾隆五十三年,叶梦蕃之22世孙振开、振伦和振玉三胞兄偕子侄9人,自广东揭阳(今揭西)河婆约湖田上坝塘肚寨首迁樟木林。

● 浙江叶氏。

余姚的叶氏就是南宋大臣叶梦得的后裔由湖州迁入的。 但其中有一支是北宋大臣叶祖洽的后裔,是由福建迁入浙江奉化,再入余姚的。 松江叶氏是在元朝由杭州迁入的。 淳安叶氏为南宋大臣叶义问的后裔,由寿昌迁入。 金华叶氏是在明初由松阳迁入的。 东阳象山叶氏是从松阳迁入的。 东阳龙溪叶氏是淳安县迁入的。 浦江叶氏是在明朝从金华迁入的。 镇海叶氏是在明朝由慈溪迁入的。 龙游叶氏,始祖叶玖,南宋时自新安迁龙游八石,清顺治间(公元1644~1661年)始迁祖善贵再迁邑之鏸北湖都山里。

浙江的叶氏也有向省外发展的,如乌裎的叶氏就迁徙到了无锡、安徽、江苏等地。

● 广东叶氏。 广东叶氏遵叶大经为始祖。 自从叶大经定居梅州之后,不断地向本省境内的其他地区以及周围的江西、福建等省,乃至四川迁徙。 部分叶氏在唐朝时期逃避战争迁居到湛江廉江一带,湛江廉江东涌村为最大的叶氏村庄。 广东叶氏另外一支来自福建,为宋朝宰相叶颐后裔。 台山叶氏称叶颐居南海大圃而不归闽,遂为广东叶氏之始祖。 广州市永汉北路(今广州北京北路)曾有“清介书院”,就是叶颐后人为纪念叶颐而修建的。 其后裔主要分布在南海、新会、花县、鹤山、番禺、惠阳、东莞、龙岗、陆丰、海丰等地。

● 安徽叶氏。 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叶望五世孙硕,迁新安歙县。 休宁陪郭《叶氏世谱》称其始迁祖叶尚或,南唐时自湖州苕溪迁休宁陪郭。 太平(今安徽当涂)、歙县叶氏为叶梦得后裔。 桐城叶氏是自婺源(今江西婺源)辗转迁入的。 黟县叶氏迁自祁门(今属安徽)。

● 江苏叶氏。 江苏无锡叶氏为叶清臣后裔,自浙江迁入。 扬州、镇江叶氏为叶梦得后裔,是由安徽徽州迁扬州,再迁镇江的。

武进、江阴叶氏为叶颐后裔,自福建迁入。 宜春叶氏是从江西萍乡迁入的。 泰州叶氏由苏州迁入,居于泰兴老叶,后又迁出一支至兴化市张郭镇。 宿迁叶姓是江苏苏州迁入。

● 上海叶氏。 青浦叶氏是由江苏吴江迁来的。

● 湖南叶氏。 叶大经之后,有迁至湖南的长沙、宁化、善化、益阳等地的。 浏阳叶氏有的是从江西迁入的。 平江叶氏是自蒲圻(今湖北嘉鱼)迁入的。 宁乡、湘潭、浏阳叶氏多是由长沙迁入的。

● 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凌云叶氏。 凌云叶氏发源地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眉山乡高田村。 自叶迅迁居南安繁衍至今,后裔辐射海内外有十几个国家,据统计至今已发展约五十多万人。

● 台湾叶氏。 明末清初之际渡海入台的叶氏族人,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已在台湾发展成为庞大的家族。 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叶氏为台湾的二十大姓之一,约有30余万人。 1953-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五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十一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四县外,全省户居民中,有叶氏户。 占户数的1.32%,居全省737个姓氏的第二十位。

● 海外叶氏。 据《高丽史》、《高丽史节要》等史书记载,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有叶德宠等人前往高丽从事贸易活动,并有叶氏族人在高丽定居下来,如叶盛,生卒年不详,通晓音律,后定居高丽,将宋音乐传至高丽。 叶氏族人大批移居海外是在明清之际。 如福建南安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社坛叶氏族谱》中就载有族人一百三十八名前往东南亚的吉隆坡、槟榔屿、吕宋等地谋生;福建德化县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国宝叶氏族谱》中记载有四十六人移居东南亚;福建晋江民国年间《东石世美叶氏家谱》中记有十六人前往东南亚。

叶氏族人侨居海外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都有叶氏族人定居。 到目前为止,除大陆、台湾以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叶氏族人的足迹。

2013年,叶姓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此时已是足迹遍天下了。 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 海外则依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叶姓华人,已经遍布全球很多地方。

河南人得特点是什么?

河南人特点:

1、河南长期以农业为主,自古农耕经济就相当发达,大多数人抱有“重耕稼、鄙商贾”的观念。 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造就了古朴厚道的民风和自然亲切的乡情,但也养成了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封闭保守意识。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古旧的小农意识正被逐渐淡化,河南人不再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岩简李娃娃热炕头”的田园式的家庭生活,他们正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重塑河南人的形象。

3、河南人讲究礼仪粗迟,无论日常相见、迎送、借还、庆吊以及生育、成年、婚嫁、寿诞、丧葬等,都很注重礼节和仪表。 知书达理者受人尊敬,有“礼多人不怪”的谚语。

4、河南人好爱少林功夫。 河南人胆量过人,从而也出了很多亡命之徒。

扩展资料:

河南人被歧视的原因

一、那些屈辱的经历

小侠出生在中原,也成长在中原,天生一个河南人。 话说我的同学和同乡也认识了不少,大多数都是在外求学的河南子弟。 这拨人天南海北哪里都有,然而回乡聚会,大家共同反应的却是同一个问题:河南人的名声太差,在外备受歧视。

外地人对河南人的歧视,大约与如下几个负面的关键词紧密相连:骗子,小偷,犯罪,脏,穷。 最突出的是骗子,不过还好没咐含有懒。 而且,这种坏名声是全国性的。 其实哪个省份没有一点负面形象,可是坏到像河南这样受到全国的指责的省份,还真就没第二个了。

二 、人口规模

这种歧视与河南的人口规模有关。 在重庆脱离了四川之后,河南成为了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有1.06亿人。 这相当于欧洲总人口的5分之一。 河南穷,具体来说,就是河南农村的农民真的很穷,而且数量庞大。 一句话,河南产生了巨量的农民工。 他们没有财富没有技能,属于纯粹的无产阶级。

在中国,阶级歧视和种族歧视属于违宪行为:阶级歧视动摇共产党的立党之基,而种族歧视将会直接导致本国的分裂。 所以,这两种歧视得到了最为严厉的禁止。 于是地域歧视作为出口的作用更加明显。

三、地理区位

河南自古就以中原自居,意即世界的中部。 与中国人大致的南方北方的划分相反,河南人并没有自身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的身份认同,他们倾向于认同自身为“中原人”。

安徽人爱去上海,湖南湖北可能更倾向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而河北人一心向着北京。 对于河南人来说,去京津唐、珠三角还是长三角都是可认同的选择,三个选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 这种选择上的同质性,不仅是因为其与三地的地理距离没有明显的差距决定的,也是由于它在文化上非南非北、非东非西的认同感决定的。

所以,中国的三个主要的发达地区,都有着数量庞大的河南务工者。 考虑到河南本身庞大的人口基数,其在各地的存在感甚至要比临近省份的务工者还要强烈。 这种全方向上的流动趋势,大概是河南人名声遍及全国的根本性原因。

然而,河南人独特的文化认同也使得它在任何地方都是异类。 在北京河南人被视为近似南人;在江浙沪,河南人被视作江南的闯入者;而在珠三角地带,河南人更是被当作彻头彻尾的北人。 与临近省市相比,河南人在哪个地方都显得更加隔阂,因而也更加像“外地人”。

最后乃至成为“外地人”的代表类型。 而在发达地区人民心目中,“外地人”与“务工者(农民工)”几乎是同义词。 这其中的原因,就像80、90年代的香港影视作品在表现大陆“表叔”的时候,总是将其设定为山东口音。

更糟糕的是,这种名声是在三地都存在的。 任何一种认识,取得了如此广泛的认同,其取得合法性也几乎是必然的了。 河南人越发坐实了“农民工”的名声,也就集中承担了全国农民工阶层所要负担的所有窘迫,罪恶和愤怒。 这是成为众矢之的所要付出的代价。

四、文明的生命力

小侠前述的分析,似乎是在为河南人做辩解,似乎河南人之受歧视,是无妄之灾。 其实也不尽然。

汤因比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文明的中心区域最终都会被文明的边疆所征服,并最后沦为新文明的边疆。 他的这个论断是从西方历史中得出来的。

比如说古代文明主要是两河与埃及,而其边疆是希腊,后来希腊崛起,古代文明就衰落成了希腊化时代的边疆。 而希腊的后继者是罗马,罗马的崛起使得希腊再次成为边疆。 那么之后呢?之后西方文明的中心从半岛转移到了大陆的西部,西欧崛起,而罗马就成为了边疆。

汤因比在书中认为,西方文明又在经历着一次文明中心与边疆的变迁,即,美国即将成为西方文明的中心,而西欧即将沦为边疆。 不得不说,汤因比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让中华文明瑰宝泽惠后人 学习快评
多部门到场处置 黑龙江一地疑出现老虎进村顶撞农户院门 村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