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人亡处 群芳还魂时 为红楼续一梦

花落人亡处

◎赵晨

林黛玉,姑苏人氏。《石头记》开篇便言,姑苏城乃红尘中富贵风流之地,并以此地作为起点敷衍出一段闻世传奇。8月下旬,由江苏大剧院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的舞剧《红楼梦》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展现出独特的“回乡”之义。

“特种兵式”剧情打卡

张爱玲曾将“《红楼梦》未完”视为人生三大遗憾之一。因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亡佚,版本学成为红学研究的一大热题。舞剧改编依照的是程乙本,即曹雪芹所著的前八十回与高鹗续写/程伟元续编的后四十回合本。

且不论红楼之灵魂,仅人物和情节的庞大体量对于任何改编者来说都是巨大挑战。在红楼世界中,十二金钗之下还有十二副钗及十二又副钗,闺阁女子众多。这版舞剧做了删繁就简与高光提亮,对出场人物和情节进行压缩,着力于正钗故事。其中又以黛玉、宝钗为表现中心,围绕袭人、晴雯等人的精彩片段都被“格式化”,湘云、妙玉等的戏份也被弱化。基于主要人物,主线剧情也围绕着宝黛钗三人的情爱婚姻纠缠展开,文本阐释不免有些偏狭。

小说中,宝玉神游太虚幻境,闻听《红楼梦》仙曲十二支,见十二金钗正册。“十二”是红楼世界的重要数字,舞剧《红楼梦》的编排设计也延续了“十二”之法,以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十二组情节构成,总体而言亦是尽力还原。

在十二组情节中,“省亲”以群舞的方式表现封建礼教的压抑,又通过傀儡式舞蹈动作传递此中人无法挣脱的悲凉。这与后一幕大观园众女儿“游园”形成鲜明对照,也与后续的“花葬”气韵相通,悲戚更甚。

受限于舞台表演的空间与时长,这一改编思路可以理解,但难免有“特种兵打卡”之观感。舞剧《红楼梦》的观看、理解,需要观众辅之以大量心证与想象,对原作的熟悉度越高,则舞剧的完成度越高,反之亦然。

一帘幽了红楼梦

舞剧从《红楼梦》中选取的故事集中在大观园,帘幕低垂,海棠未眠。除却“幻境”一幕,红楼故事中的神话结构几不见踪迹,最终投影在舞台上的画面是荣国府的府邸,与第一幕“入府”形成呼应,故事留在红尘人间。

帘幕是该剧创用来推动情节发展、表现府中人事繁杂的重要道具。开场时,帘幕即承担着氛围烘托、表意的功能。舞台上帘幕共有两层,朝向观众的外层是青蓝大幕,居于内层的是丹朱红色。两层帘幕强烈的饱和度和鲜明的颜色对比引人遐想:青蓝色是渺渺茫茫的大荒,红色是鲜花着锦的红尘世界。宝玉的服装也与此呼应,出场是红衣,后换为青蓝衣。

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一块帘幕的左右两边同时上演两组剧情。右边是王熙凤怀抱巧姐送别刘姥姥,为后续刘报恩救巧姐埋下伏笔;左边是宝玉前往栊翠庵中寻妙玉,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块帘幕、两段主要剧情,实现了叙述效率最大化。随后帘幕投影出斑驳竹影,潇湘馆是林黛玉的居所,潇湘妃子在前,修竹在后,相互映衬。

在表现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时,帘幕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丢玉”一段,宝玉与黛玉的分离依靠帘幕来完成,两人一前一后,可望而不可即,悲洒相思泪。表现宝黛钗三人的纠葛,失意的黛玉身处帘幕之后,宝钗与宝玉站在帘幕前。在“团圆”一场大戏中,幕帘前后更是此岸与彼岸之别。

宝玉

送宝玉一场梦

全剧上半场的最后一幕是“葬花”,下半场的首幕是“元宵”。前者是双人舞,后者是群舞;前者是对红楼群芳的哀怜悲悯,后者则是对贾府盛衰的回首相看。

“葬花”一幕并不仅是对“黛玉葬花”这一经典情节的演绎,还融合了原作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的重要情节。从葬花到共读《西厢》,这一幕集中刻画了宝黛二人的知己情浓。两位舞蹈演员在层叠多色帘幕间辗转腾挪,直至跃入纯白洁净的布景中,质本洁来还洁去。

“元宵”以群像展现贾府最后的盛景,借用投影让红楼群芳仰首观看斑斓烟火。烟花易冷,璀璨亦成空。群芳如璀璨烟花一般,三春景色虽盛但并不长久,为悲剧结局埋下隐线,只待勘破。

而为了强调这一结局,全剧最后增添了“团圆”“花葬”和“归彼大荒”三幕。

群芳还魂时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谈到《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唯宝玉而已。”舞剧《红楼梦》也与此论断一致,以宝玉的视角展开剧情。因而,“团圆”一幕不仅是对红楼故事的重新想象,也是送给宝玉的一场梦——让他在梦中重新回到大观园的青春时日,让消亡的群芳还魂,纷纷在回忆中复活。

“葬花”与“花葬”两幕并非简单的字词调换,而是反复以花喻人,强调对红楼女儿命运的悲悯。“葬花”的收尾场景是层层帘幕遮掩,舞台顶光垂下,宝玉与黛玉共读《西厢》,身后白茫茫一片,纯洁干净。而“花葬”则是十二金钗脱下华服,仅着不同颜色来区分彼此。褪去了具体身份的女性走向了共同的命运,都入了薄命司;演员们在高椅之上起舞,如同在墓碑之上挣扎。花谢花飞飞满天的飘零景象在此刻成为无声的呐喊,十二金钗的命运也由此成为所有女性的命运。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为红楼绝对的题眼所在,不仅是一种归宿,也是一种美学追求,指向极悲。然若一味悲伤,便没有转圜与推进的余地。舞剧并未直接图解白茫茫一片,而是将“雪”变成“花”,为极悲凉之情带来一份温和慰藉。

至此创仍意犹未尽,将收尾和升华功能赋予“归彼大荒”一幕,将经典与现实的呼应拉到表层。这幕干脆采用现代舞的风格,快节奏、强鼓点,观众必须可以读出这既是个体命运的反抗,又是穿越时空的质问。最终十二金钗纷纷朝西走去,徒留宝玉在此岸。到头一梦,万境皆空。

大热剧目有“烦恼”

此处还想说一些题外话。作为当下最出圈的舞剧IP之一,《红楼梦》已经演至200余场,一票难求。剧红难免是非多,饭圈思维与“商品经济”也围拢上来。

该剧饰演宝黛的演员皆有三人,宝玉是黎星、罗昱文、姜爱东;黛玉是李艳超、胡婕、罗颖。不同的演员搭配有不同的演出效果,相应地在粉圈中生成了不同的CP组合,也引发了粉丝的“圈地自萌”,在狂欢中寻找身份归属。但遗憾的是,某些人的恶语相向给作品增添了乌烟瘴气。

多组演员交叉搭配、轮流出演,本来正常合理。但是对《红楼梦》《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这类有明星演员参演、卡司安排受关注度非常高的大热剧目,售票时若不预先告知每场的卡司安排,观众要在大幕拉开的一刻才知道自己购买的那场演出由谁来演,这样的做法,更容易导致观众期待的偏差。无论是否提前公布演员安排,无论是出品方自有考虑还是行业惯例,也许可以和观众进行更充分的沟通,作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作为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珍宝,《红楼梦》长久地缠绕在国人心间。舞剧《红楼梦》对传统文化重塑与传播的尝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如何续好这一梦,依然长路漫漫。供图/黎星工作室


一篇红楼梦的赏析文.原创.可追加分数.

葬花辞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赏析:?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黛玉来到花冢前,边葬花边哭泣,吟诵了这首诗。 这首《葬花辞》共五十二句,可谓是字字是血,声声是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葬花辞》不是那种无病呻吟的少女怀春之作,而是林黛玉这一孤身女子到贾府后由诸多感受而郁积的一腔悲愤。 全诗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从“花谢花飞飞满天”至“忍踏落花来复去”,共八句。 描述了暮春时节,风吹落花飞满天的情景。 对于这漫天落花,无人怜惜,任凭它挂到游丝上或沾在绣帘间,处境十分悲惨。 “有谁怜?”竟然有人怜!闺中少女黛玉,携带花锄锦囊,走出闺房,小心翼翼,生怕践踏了地上的落花,为落花“收葬”来了。 第二段从“柳丝榆荚自芳菲”至“一朝飘泊难寻觅”,共十二句。 葬花人先是埋怨柳丝与榆荚,只顾自芳菲,不管桃花李花飘落。 尽管桃李明年能再度开花,然而明年闺中的“我”还在不在呢?继而又责怪衔泥筑巢的燕子,泥中带有落花,燕子竟不为之动心。 虽然明年花还再开,然而怕是“人去梁空”燕巢已倾了!黛玉由于对未来的迷惘,预感到自己悲剧的命运,一再想到自己红颜薄命。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自然界的春风秋霜的刀剑,正是黛玉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控诉与揭露。 自己的命运还远不如落花,花落了明年能再开,自己则“一朝飘泊难寻觅”了。 第三段从“花开易见落难寻”至“知是花魂与鸟魂”,共十四句。 正面描述葬花人的满腹愁绪和悲愤。 她在哭落花,也是在哭自己,直哭得无花的空枝上现出了血痕。 直到日落黄昏,不得不荷锄归去,独守青灯,举目无亲,冷雨敲窗,倍感伤神。 听见庭外的风雨声,那一定是花魂与鸟魂发出的悲歌浩叹!!第四段从“花魂鸟魂总难留”至“不教污淖陷渠沟”,共十句。 是全诗的诗眼,是最警策之处。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落花就是飞到天的尽头,也未必能找到合适的葬身之地,不如收在这锦囊中,用“一抔净土”掩埋起来,“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这是决不与污浊的环境与世道同流合污的至死不变的决心,这是一个弱女子“孤标傲世”的绝望的抗争!这正是《葬花辞》的最感人之处。 第五段从“尔今死去侬收葬”至“花落人亡两不知”,共八句,是全诗的结尾。 今日“侬”在葬花,他年葬“侬”是谁?悼花自悼,葬花葬人,花落人亡,一片血泪!一)世外仙源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赏析: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为大观园中“世外仙源”景点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首先点题,远别红尘,堪称“世外仙源”。 颔联“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描绘“世外仙源”有自然界中山川的灵秀之气,清新宜人。 这两句是所谓的“流水对”,上下句连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初学者难以掌握。 颈联“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美丽华贵,堪与石崇的金谷园相比,园中的草木也像有意取悦于贵妃似的。 很自然地点出了元春这一重要人物。 尾联“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宫车来往不断,受到贵妃这样的恩宠,真是天大的幸事。 诗中虽然也在为贵妃歌功颂德,但格调清新,语言淡雅,无陈腐气,亦无造作态。 3/,这是《红楼梦》全书中林黛玉作的第一首诗,可看出她的诗才确与众不同。 (二)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赏析:这是黛玉代宝玉为大观园中的“杏帘在望”景点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运用藏头的办法,将诗题“杏帘在望”四字,写入这两行诗中,既点题,又有趣味。 颔联“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水中的游鹅,空中的飞燕,都是这样自由自在,悠亲自得,俨然是一座世外桃源。 颈联“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清新自然,令人神往。 尾联“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虽系“歌功颂德”,但不觉造作。 这首诗出自黛玉之手,果然高人一筹。 简介:曹雪芹,(1715或1724—1763)清朝文学家。 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汉军正白旗人。 先世为汉人,降清后为内务府包衣。 曾祖母为康熙帝乳母。 康熙帝即位后,曹家受到重用,成为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三世世袭江宁织造,祖父曹寅的两个女儿被选为王妃。 康熙帝六次南巡,四次以曹府为行宫。 雍正五年(1727),其父曹頫因事株连,获罪落职,家产抄没,家道从此衰落。 次年,全家北迁。 他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至衰的过程,使他从各方面接触到了社会生活,深刻体察到封建大家族内的复杂矛盾,在此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楼梦》。 该书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矛盾、人与人的关系、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 小说创作中,书稿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后因爱子去世,书稿尚未完成,便因悲伤贫病而死。 原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八十回。 现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补。 一 眼空蓄泪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赏析:这是《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宝玉遭贾政毒打,黛玉偷偷来看宝玉,回潇湘馆暗自洒泪。 宝玉派晴雯给黛玉送来两块手帕,黛玉深知其意,百感交集,大不能自已,题写了三首诗。 一、二句“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定玉被打后,料定黛玉一定在为他流泪,因此才赠给黛玉两块平日里自己用的手帕。 这两句诗表述了黛玉果然在为宝玉流泪,除了为宝玉还能为谁呢?1三、四句“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本来在为宝玉流泪,收到宝玉赠送的手帕,知道宝玉深知她的心意,于是哭得更厉害了。 二 抛珠滚玉/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赏析:一、二句“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描述了黛玉因宝玉被打而暗自流泪,泪水如珠玉般滚落下来。 甚至整日里惦念宝玉,精神都变得恍惚起来。 三、四句“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泪流得太多了,枕上袖边到处都是泪水,尽管收到了宝玉赠送的两块手帕,也难以拂拭掉的,任凭那点点斑斑的泪痕留在袖边枕上吧。 三 彩线难收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赏析:一、二句“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反复渲染黛玉的珠泪之多,彩线也穿不起来,可见其悲伤的程度。 黛玉住在潇湘馆中,因庭院内多竹而得名。 然而有关潇妃竹的故事,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了。 这两句为后两句做了铺垫。 三、四句写道:“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湘妃为舜哭泣染竹成斑,黛玉为宝玉流泪,是否也将窗前的翠竹染上斑痕了呢?这种比喻本身,等于挑明了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关系,是向扼杀人的天性的封建礼教的大胆地挑战。 —————————————————————易涵补析:人们都说“黛玉由于生性多愁善感,所以泪多。 ”但是,反过来,黛玉又何尝不是由于多情而泪多,而多愁善感?红楼中,也只有宝玉才能懂得黛玉,以致于黛玉感叹除了宝玉,真可谓是“举世无谈者”。 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故事,在世俗人眼中,却是荒唐无据的,是敷衍、演义出来的。 尤其是黛玉的这种多泪多愁又多疑的性格,深为世人所不喜。 然而,作为一部完整的作品,塑造的黛玉这个人物,却是对黑暗的鞭笞与对命运的抗争,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极大的厌恶与反感。 )贾玉玉咏白海棠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赏析:这是《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宝玉所作的一首咏白海棠的七言律诗。 首联“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描述了白海棠姿容淡雅,枝条繁茂。 颔联“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用历史有名的美人杨贵妃和西施来比喻白海棠的倩影与芳魂。 颈联“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描述了白海棠在晓风吹拂下,有如美人在含愁带怨,花叶上还存留着昨夜的雨滴,有如美人的一抹泪痕。 尾联“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描述了白海棠在画栏杆畔有如美人在想心事,远处传来砧声和笛声,陪伴着它送走了又一个黄昏。 诗中隐寓着与宝玉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宝钗与黛玉。 “出浴太真”似指的是“肌肤丰泽”的宝钗;“捧心西子”似指的是多愁多病的黛玉。 易涵补析:这首诗实是宝玉的表现出其优柔寡断的一面的一个见证。 他将白海棠同喻为“出浴太真”与“捧心西子”,是他在宝钗与黛玉的取舍中难作抉择的心态表现。 宝钗的大家闺秀风范、雍容大度、人缘极好与黛玉的多愁多病、脾气倔强、多疑而又孤高等性格的比较,贾家实为属意宝钗,而宝玉则对黛玉情根独种,在家法与个人的取舍中,宝玉只能屈从家法。 L在封建君主制之下的社会,自由恋爱本就只能以悲剧告终,纵宝玉与黛玉是“木石姻缘”,但宝玉与宝钗却是上天注定的“金玉良缘”。 这里露出了对封建的扼杀爱情的社会的强烈的排斥与谴责。 林黛玉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赏析:©中国采纳文化社区 -- 采纳文化社区,采纳诗歌!这是《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黛玉所作的一首咏白海棠的七言律诗。 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半卷”、“半掩”,表现了主人潇洒自如,不受羁绊的性格。 “碾冰为土”,可谓奇思异想,表明了白海棠的冰清玉洁的品格。 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表述了白海棠兼有梨花的洁白和梅花的幽香。 “偷来”、“借得”,炼字颇见功夫。 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黛玉咏白海棠,也是在咏叹自己。 “月窟仙人”、“秋闺怨女”正是黛玉的自我写照。 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无限心事,无处倾诉,又送走了一个秋日的黄昏。 这都分明是黛玉的气质与神态。 薛宝钗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赏析:这是《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玉钗所作的一首咏白海棠的七言律诗。 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描述了对白海棠的珍爱,闭门护理,新手灌水莳弄,十分精心。 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赞美白海棠的洁白素雅,洗净了胭脂的艳色,以冰雪为灵魂。 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正因为淡雅所极,所以才更显骄艳,如果多愁善感,便难免留下斑痕了。 尾联“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为报答秋神使白海棠这样雅洁,因此默默无语站立在那里直到日落黄昏。 宝钗是按自己的性格来咏白海棠的,她十分自尊自重,“不爱花儿粉儿的”,“品格端方,容貌丰美”,所谓“珍重芳姿”玉洁冰清。 红楼梦引子_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解 析:这是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令十二个舞女为他演奏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子。 这首词是开篇的引子。 头三句“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表述了《红楼梦》书中的一些情节是写男女爱情的。 正如在第一回中所表白的那样,《红楼梦》中所描写的爱情,与常见的那些言情小说是不一样的。 而且,《红楼梦》的爱情描写的背后,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历史时代和社会现实。 _“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的这样心绪,显然经历了“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之后,“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来“试遣愚衷”,写作这部《红楼梦》的。 (“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表述了《红楼梦》是为“悲金悼玉”,是为不使大观园中的女儿们一并泯灭而创作的。 在第一回中写道:“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闺阁中历历有人”,为使“闺阁昭传”而创作《红楼梦》的。 仅此,便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挑战。 是封建末世将她们的才智断送了,酿成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这正是所要为之“悲悼”的!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解 析: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的第二支。 在《红楼梦》第一回,说青埂峰顽石在赤霞宫为神瑛侍者时,曾以甘露灌溉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绛珠仙草修成女体后念念不忘,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 第三十六回写道:“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一、二句“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宝钗的品德和性格,按封建正统思想的标准来衡量,都更适合做贾府的少奶奶,宝玉和宝钗的亲事,已成为 一种舆论。 然而,宝玉的心中,只有从小一起长大而又志趣相投的林妹妹。 三、四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结果是有情的没能结为夫妻,无情的却被硬捏在一起。 宝玉同宝钗结婚,没有爱情和幸福,常是无言相对。 宝玉对黛玉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终生不渝的。 最后三句,对此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今我相信了人间万事总有遗憾,宝钗再贤惠,因宝玉的心在黛玉身上,心意总是不平的。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解 析: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的第三支,是咏叹宝玉与黛玉的。 这首词没有用正话反说或明贬暗褒等手法,而是直接正面地对宝玉和黛玉给予肯定和赞扬,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寄予深深的同情。 开头二句,将黛玉比作神仙苑囿中的美丽的鲜花,将宝玉比作一方无瑕的美玉。 两个人又不期而遇地走到一起来,自幼耳鬓厮磨,一起长大,这应该是大有缘份了。 然而,正由于他们二人有着共同的志趣,鄙薄功名,无意于仕途,加之黛玉多愁善感、锋芒毕露的性格,不像宝钗那样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藏愚守拙,因此绝不能成为贾府少奶奶理想的人选,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必然是悲剧的结果。 “心事终虚话”。 他们都为此做出了重大的牺牲,黛玉在无限悲伤中芳年早逝,宝玉则“悬崖撒手”,遁入空门。 黛玉一直到死,眼泪才算流尽了。 在写作《红楼梦》一书时,也是“泪尽而逝”。 眼中有多少泪,也是不够这样流的。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芳魂销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解 析: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的第四支,是为贾元春而演唱的。 这首词可分为两段。 前四句为一段,贾元春由公侯小姐到贤德妃,达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至尊至贵的地位。 然而,正当她荣华富贵的鼎盛之时,死神突然降临,将人间万事全都抛弃了。 表述了对荣化富贵的否定。 后四句为第二段。 使元春惟一放心不下的,是她的至亲骨肉。 贾府仰仗元春成为皇亲国戚,元春一死,贾府前途未卜,很可能从此势败。 因此,元春给父母亲托梦,劝告亲人,及早“退步抽身”,且不可“身后有余忘缩手”,到了“眼前无路想回头”便为时已晚了!这一段暗示出贾府以后的败落。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解 析: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的第五支曲,是为探春所演唱的。 探春的人生悲剧是远嫁他乡,远离父母与家园。 这首词开头三句,便是对她这种命运的概括。 “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在众姊妹中是出类拔萃的一个,“精细处不让凤姐”,处事刚强果断,称得上是位女强人,对于自己的远嫁也能持达观的态度,她难过的不是自己的这种遭遇,而是担心父母亲因“悬念”她,而有损于晚年的健康,反过来劝慰父母,“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还是顺从命运的安排,保重身体是最要紧的,“奴去也,莫牵连”,孩儿走后,千万不要总是牵挂思念。 自己远嫁,反过来劝慰亲人,就诗的表现手法来说,这种曲笔较之一味渲泄自己因远嫁而悲伤更为感人。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去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解 析: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的第六支曲,所唱的是史湘云。 开头二句“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描述了史湘云虽然生于富贵之家,但因自幼父母双亡,失去了父爱与母爱,没有人护持她娇惯她。 下面三句“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描绘了史湘云那种宽宏大度,活泼乐观,潇洒豪放,颇有些男孩子气质的性格特点。 以赞赏的口气描述她的这些性格特点,说她的性格有如霁月光风辉映着玉堂那样亮丽可爱。 父母早丧,能有这样的性格,可谓不幸中的幸事。 下面三句,认为湘云有这样的性格,而且才华又不在宝钗、黛玉之下,理应配上一个如意郎君,恩爱终生,以弥补幼年的不幸。 然而事情总是不尽人意,“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婚后生活并不美满。 湘云是豁达之人,对此也必然会看得开的,因此结句写道:“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可见,湘云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 更多请到希望可以帮到你啊。

曹雪芹《葬花吟》原文及翻译赏析

葬花吟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甲戌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周汝昌校本

葬花吟翻译及注释

翻译 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 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 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 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 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 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 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 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 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 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著斑斑血痕。 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 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青冷的灯光照射著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 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 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 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 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 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 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 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 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 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 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也便白发如丝。 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葬花 为红楼续一梦

注释 1榭(xie):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2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 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3一抔(pou):意思是一捧之土。 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 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沾染的土地。 4帘中女儿惜春莫:「帘中」与上句为顶针续麻格。 「莫」,「暮」的古字。 5洒上花枝见血痕:此句与两个传说有关:1娥皇、女英在湘江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 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 2蜀帝杜宇魂化杜鹃鸟,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鹃花。 所以下句接言「杜鹃」。 案:周汝昌言:(花枝)谓花即泪染,非「空枝」之义。 6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 在《葬花吟》中打出的是「奴」,而在下一章节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像,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 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 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像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 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像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 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 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 「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 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 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 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 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 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 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 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 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 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 「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 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 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 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 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 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 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 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迳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 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 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 」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 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 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著黛玉的具体遭遇。

宝钗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 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 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 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 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诗词作品: 葬花吟诗词:【 清代 】 曹雪芹诗词归类: 【写花】、【寓人】、【抒情】

<红楼梦>中可有<藏花女>一诗,内容是什么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出力摹写的文字。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 ’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 ”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这一点,我们从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 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 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 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 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 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 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 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 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 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 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 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 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 “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 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 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 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 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 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 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清人明义《题红楼梦》诗里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 ”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 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 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 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 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的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如果我们再把《葬花词》同荣府中所有青年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思索,又觉得这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 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 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文学赐予我们平等的机会
C罗达成职业生涯900球里程碑 利雅得胜利官方发海报送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