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 贾乃亮 和 李小璐 的独生女儿 甜馨 已经12岁,昨日一家三代齐聚为她庆祝生日。
人们常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句话在甜馨的身上似乎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小时候的甜馨,模样还很像爸爸贾乃亮,然而随着时光的悄然流逝,她却越长越像妈妈,小小的脸蛋,大眼睛高鼻子,扎着马尾辫子,才12岁身高已经超过了妈妈和外婆。
一身简单的打扮,没有过度打扮,展现出一种纯真自然的美,手里拿着妈妈精心准备的小蛋糕,但拍照的时候,她略显拘谨,表情相当严肃,曾经那个在镜头前古灵精怪、给大家带来无数欢乐的搞笑女,仿佛在这一刻已经长大成熟。
在一旁静静站着的是 43 岁的李小璐,她皮肤白皙,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即便年过四十,可岁月似乎并未在她身上留下太多明显的痕迹,还有一种独有的灵动和俏皮感。
拉着女儿拍照,两人宛若姐妹花,每一年孩子过生日,她都会无比珍视这个特殊的时刻,坚持和甜馨一起拍摄写真照片,今年自然也没有错过。
在今年的写真中,两人身穿着复古旗袍,梳着温婉的发型,一举一动都透着优雅与娴静,甜馨手里拿着一束娇艳欲滴的花,妈妈低头看着孩子,目光中满是无尽的温柔与关爱,好一出温馨有爱的画面。
神奇的是,甜馨的单人写真照,那眉眼之间的神韵,那微微上扬的嘴角,都仿佛是妈妈李小璐的复刻版。
然而,当甜馨和妈妈一起拍照时,其整体的气质和轮廓,却又神奇地像极了父亲贾乃亮。
如今,43岁的李小璐还是很美,水灵灵的,不再拍戏后,保养得更好,曾经被诟病的大双眼皮修复了,长了一双灵动有神的眼睛,怎么看都好看。
时间在往前推,在她退圈前的作品金太郎的幸福生活里,那时候31岁,她的肌肤细腻如脂,白里透红,仿佛轻轻一掐就能掐出水来,看着就二十出头的样子。
那真是白里透红,盘靓条顺,不需要加滤镜的唇红齿白。
如今,金鹰节颁奖礼业已结束,金鹰女神这一备受瞩目的环节也取消了。
然而,曾经的辉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除了刘亦菲,第二届的金鹰女神正是李小璐。
当时的她,身着一袭金色长裙,戴着水晶头饰,远远望去,她就像个精致的芭比娃娃,美丽得让人窒息。
贾乃亮曾说自己高攀李小璐,此言并非谦虚,李小璐年纪轻轻就夺得影后,18岁已经站在别人一辈子仰望的舞台上。
看甜馨生日会上,外公外婆始终陪在左右,68岁的 张伟欣 ,尽管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容颜老去了不少,但依旧很美,染了黑发戴着眼镜,慈爱看向镜头,岁月不败气质,还是那么温婉。
虽说李小璐已经够美,但妈妈张伟欣年轻时更加靓丽,曾一举夺下国际电影节最漂亮女明星奖,主演过的影片拿过文化部和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而张伟欣的丈夫李丹宁,又是原八一厂的导演,参演过《高山下的花环》。
回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的影视行业条件远不如当下这般优越,演员拍戏时化妆品堪称奢侈,大多数时候都是素颜出镜。
而张伟欣皮肤白皙细腻,根本不需要施加粉底,小小的窄脸,线条流畅且优美,一颦一笑,有着纯天然的不做作感,微微蹙起的眉头,带着几分惹人怜爱的忧愁。
当年没有所谓的大女主剧,只有淳朴善良的女主角,她们是农村妇女,即便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可眼角眉梢的美丽,让人动容,眼里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
在电影《乡音》里,张伟欣穿粗布麻衣,温暖的阳光轻柔地照射在她那红扑扑的脸蛋上,仿佛为其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哪怕只是随意的一拍就美到让人驻足。
张伟欣的端庄俏丽,令广大观众印象极为深刻。她的大眼睛水汪汪的,声音又温柔,一滴眼泪落下,就如同断了线的珍珠,谁能忍住不心疼?
李小璐的妈妈张伟欣,当年可是八十年代赫赫有名的花旦。她原名张伟新,拥有中俄混血的独特基因。生长于东北哈尔滨的她,既具备北方姑娘天生的秀丽白嫩,又带有那么一丝若有若无的异域特色。
她毕业于人军文工团,形象气质满分,早年学习舞蹈多年,并一举考进中央歌舞团,成为专业舞蹈演员。
身段窈窕,体态婀娜,有着舞蹈演员独有的气质。
在八十年代百花齐放的舞台上,即便面对 朱琳 、潘虹、龚雪这样倾国倾城的大美人,张伟欣也丝毫没有逊色之处。
和朱琳合作电影《肖尔布拉克》,北电第一美男子周里京加入,更是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
他所饰演的男主角沉稳坚毅,那浓密的眉毛下是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果敢。他的形象完美地契合了当年观众对于完美男人的想象。
除了他外,朱琳端庄大气的面容,不需要多余的修饰,抬眸瞬间,五官非常惊艳,那一双大眼明媚清亮,时而眨眼,仿佛会说话一般,灵动而富有神韵;时而又流露出忧郁的神色,如同蒙着一层薄薄的轻纱。
而张伟欣,梳着低马尾,不同于朱琳的大气,而是有着属于自己的温婉小巧之美,低头颔首,那娇柔的模样,我见犹怜,两人同框拍戏,观众一时间移不开眼睛。
不过,张伟欣后来退圈经商,她的演艺事业就停止在八十年代,如今,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更多的人知道她是李小璐的母亲。
殊不知曾经的她,在那个影视业刚刚兴起、竞争激烈的年代,凭借着自己出众的外貌、独特的气质以及精湛的演技,也曾在荧幕上大放异彩,迷倒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