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记者获悉,自10月起,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星空画意”数字艺术厅进入试运行阶段,环绕式大尺幅幕墙的每一帧画面变化,都带给人别样的视觉震撼与心灵激荡,观众参观热度因而不断上升。
据悉,数字艺术作品分为两部分,第一章《书·写》以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书画精品为灵感,将静态“笔墨”转化为生动的意境;第二章《岭南四时:水映画境》以岭南之“水”为灵感,进行数字化的视觉演绎,展现了春之细雨、夏之热烈、秋之收获、冬之静谧,使观者如临其境,感受岭南画派之精神与情感。
《岭南四时:水映画境》由广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团队打造。
《岭南四时:水映画境》由广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团队为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量身打造的新作,团队依托于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负责人为罗保权副教授,团队成员包括“不见光谱Invisible Spectrum”与“艺数中华CTC Lab”艺术工作室。师生作品在国内外多个艺术节和比赛中获奖,包括三届广州国际灯光节创意灯光作品大赛一等奖、新加坡国际灯光节银奖、“闪亮上海”2024国际光影艺术大赛金奖、重庆国际光影节银奖、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数字艺术)、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等。
紧扣美术,致敬岭南艺术传统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是全国唯一身兼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重点美术馆的艺术机构,藏品以中国历代书画为基础,以岭南绘画为重点。而广州艺术博物院新馆建筑结合了现代感与岭南特色,数字艺术展厅宽敞而先进,为作品的光影效果提供了理想的展示环境。《岭南四时:水映画境》借此应运而生,以“入画”为核心理念,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岭南艺术交叉融合,旨在通过沉浸式的具身体验,带领观众进入岭南艺术的大千世界,展现岭南地域特色的时代精神,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岭南四时:水映画境》以“入画”为核心理念,带领观众进入岭南艺术的大千世界。
艺博院收藏了大量岭南画派精品力作,而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正是源自岭南画派独具一格的艺术创新。创作过程中,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深入研究岭南画派的精髓,通过对多位岭南画派大师作品的分析,探究其中的用色、构图与表现,尤其是富有表现力的“撞水、撞粉”技法。这种技法区别于传统山水画,以独特的笔触和色彩层次展现出光影的多样性与自然的灵动,使画面呈现出浓淡相宜、深浅错落的光影效果,给人一种既真实又梦幻的视觉体验,富有张力。在开发设计阶段,团队运用了编程算法,对“撞水、撞粉”进行了数字化的艺术重现,力求在虚拟的媒介中保留这一技法的随机性和自然流动感,使其在光影与水的变幻之间焕发新的生机。
设计团队在创作中对“撞水、撞粉”进行了数字化的艺术重现。
另外,作品还融入了对岭南画派原作的题词内容的再创作。团队利用机器学习技术,随机生成了多种书画字词,将这些传统题词转化为穿梭于作品中的动态隧道,象征着岭南画派与时间的交织与延续。
以水为媒,诗意礼赞地域根脉
“水”是岭南地区人们生活中一条无法回避、且充满诗意的线索。它不仅贯穿于岭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四季交替的气候之中,也渗透于歌舞传唱、传统习俗等文化的肌理之中。从蜿蜒纵横的水道,到季风带来的雨水,从舞狮祈福的欢腾,到龙舟竞渡的壮阔,无不透露着“水”的灵动与丰盈。水塑造了岭南的土地,滋养了这里的生灵,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是岭南人生活方式与精神气质的重要象征。以“水”为主题,正是对这一地域根脉和文化精神的礼赞与再现。
设计团队通过数字技术手段重构了岭南画派的艺术风貌。
在作品中,团队还以岭南时节的气质和内涵为线索,通过数字技术手段重构了岭南画派的艺术风貌。例如,在作品的开篇部分,聚焦初春的景象,通过解构戴进、黎雄才等岭南画派名家的经典画作,以像素化拉伸的粒子勾勒春雨的细腻表象,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发的春日画卷,寓意万物复苏的美好希望。这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有着深厚的文化关联的作品,致敬了岭南艺术传统,根植于地域特色,同时为其注入现代数字艺术的创新表达。希望观众能够沉浸在作品完整的叙述中,与孕育岭南人民的文化与历史进行一次心灵对话。
采写:南都记者周佩文 实习生叶嘉怡 通讯员 穗艺博宣
图片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