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派纪念馆焕新

岭南画派纪念馆外景。

岭南画派纪念馆展厅。

关山月作品《汉水解冻之二》(1954)。

10月24日下午,岭南画派纪念馆重新启用暨“从头越”系列展览开幕式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拥有33年建成历史的岭南画派纪念馆,经过近五年的升级改造焕然一新,将以全新的面貌续写时代篇章。

保留历史风貌,接续岭南画派精神

岭南画派纪念馆是由中国工程院莫伯治院士与何镜堂院士在1986年共同设计监造的,于1991年6月落成并投入使用。该建筑曾荣获“鲁班奖”,著入《中国建筑史》,2019年1月列入“广州市历史文化建筑”,2023年2月列入“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为更好地发挥岭南画派纪念馆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省中的作用,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广东省代建项目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广州美术学院启动了岭南画派纪念馆及周边环境提升项目,历时近五年,现已全面竣工。

据介绍,该项目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历史修复与现代化改造,在确保历史风貌得以保留的同时,赋予建筑新的活力。面对任务,在设计上必须保留原建筑风格和历史建筑改造规范,项目组在新的设计方案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征得原设计师何镜堂院士的同意。何院士多次亲临现场指导,使这项工作顺利圆满地完成。通过升级改造,岭南画派纪念馆将保留其历史价值,也将成为一个新的文化地标。

何镜堂院士在致辞中表示,他提出的两观三性建筑论与岭南画派的思想一脉相承,岭南画派纪念馆建筑设计既有岭南特色,又与世界新艺术风格相融合,体现了岭南务实、包容、开放、创新,实现了意义、文化和时代的三位一体。岭南画派纪念馆重新启用,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样式的同时,实现了建筑的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这正体现了岭南画派的创新精神。何院士希望岭南画派纪念馆继续弘扬岭南画派精神,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借鉴,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

探索“老馆新用”“小馆精用”的新方法

30余年来,岭南画派纪念馆承载着纪念20世纪高擎“国画改革”大旗、发出“艺术革命”先声的岭南画派这段重要的历史记忆。岭南画派纪念馆在关山月、黎雄才、陈金章、梁世雄、陈永锵、林淑然、李劲堃等先生的共同带领下,继承和发扬了岭南画派先贤的艺术理想,珍藏、保存和建立了诸多海内外岭南名家的作品、手稿、图像、文献等“艺术档案”,收藏了居巢、居廉、高剑父、陈树人、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等岭南大家原作近2000件以及近万件文献与图片,并积极拓展学术交流、展览的输出路径,通过研究、出版、展览等方式充分挖掘近现代以来的艺术线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岭南画学研究平台。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在致辞中指出,岭南画派纪念馆自成立以来,一直肩负着继承和发扬岭南画派艺术理想,收藏海内外岭南画派画家作品及文献,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等历史使命。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及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岭南画派纪念馆将站在更新的起点上,积极回应科技浪潮和“双区”发展战略,全力配合广州美术学院实施“艺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战略和“湾区艺术创新系统”建设,以更为开阔综合的学科视野助力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表示,升级改造后重新开馆启用的岭南画派纪念馆,将继承岭南画派先辈的艺术精神,明晰办馆宗旨,展望未来“从头越”,积极探索“老馆新用”“小馆精用”的新方法、新可能,面对变化中的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美术馆业态,着眼于人文湾区的地域性,努力打造一个集研究、展陈、时尚、智能的美术馆+文化综合体。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岭南画派纪念馆将在寻找“当代意义”的过程中不断地归纳整合和生产新的知识,实现新跨越。

升级改造后的岭南画派纪念馆,在传承过去三十余载老馆的历史与积淀的同时,重新开馆启用,实现新跨越。在信息科技、艺术观念与传播途径快速迭代的新时代,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关于构建人文湾区的远景视域之下,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岭南画派纪念馆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型美术馆、巨型美术馆不断涌现的新局面,岭南画派纪念馆继承岭南画派先辈的艺术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馆理念,努力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积极探索“老馆新用”“小馆精用”在新时代的新可能。

“从头越”:以研究文本为展览主体

为庆祝重新启用,岭南画派纪念馆策划了“从头越”系列展览。系列展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溯本求源——以岭南画派纪念馆历史文献为线索的文本考察”,该部分展览通过逾万字的文本、逾千件文献和图片追溯岭南画派的发展历程和岭南画派纪念馆建馆的历史脉络,以此向推动20世纪中国画发展作出不懈努力的前辈们致敬;二是“20世纪30-50年代‘新国画’写生研究——以黎雄才、关山月为例”,通过考察黎雄才、关山月在20世纪40年代西北写生的经历,研究岭南画派“行万里路”的写生实践与中国画变革实践,阐明其对新国画发展的重要意义。

此次展览将研究文本作为重点,以逾4万字的文本、300多件文献资料、近1000件作品图片、100多件影像资料构成展览,呈现给观众。此次“从头越”系列展览共展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黎雄才、关山月等珍贵原作108件。

李劲堃指出,以往的展览形式囿于文本体量和讲述方式,难以充分展示研究课题的深度和广度,而本次展览尝试探索一种阅读式的展览模式——不以视觉艺术作品为绝对中心,而是将研究文本作为展览的主体和重点。

“我们通过整合学术论文、历史文献及影像等研究性文本,鼓励观者通过阅读和理解文本来获得关联与启发。我们期待开启一种新的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是即时性的、开放性的,每一位观者都可以随时进入文本的讨论,展览中的文献、数据,以及交流环节中采集的相关信息,都将成为岭南画派纪念馆艺术交流互动‘大数据’的积累。”李劲堃说。

同时,岭南画派纪念馆将把系列展览作为开放性讨论的课堂空间,邀请各方专家学者进行指导与讨论,以期引发更多的思想火花,形成新问题、新线索,启发未来的研究方向,带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叶嘉怡

城市里的文物故事
为什么短剧依然是品牌营销的头号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