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国家工业密码 电 翻山越岭 之名

(原标题:国家工业密码|翻山越岭,以“电”之名)

从高原山巅到峡谷孤岛

电力的触角越伸越远

我们是如何实现

“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力承诺呢?

今天带来《国家工业密码》有声故事

第四十四集

《翻山越岭,以“电”之名》

听音频 更精彩

世界屋脊被点亮了

珠穆朗玛峰

世界第一高峰

它威武雄壮、昂首天外

地形极端险峻

1960年

中国登山队员穿越了被国外登山者称为

“鸟都飞不过”的“死亡的路线”

实现了人类首次从珠峰北坡登顶

让五星红旗在世界之巅飘扬

时隔60年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点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

开展我国对珠峰

第四次大规模测绘和科考任务

8848.86米!

珠峰新高度向世界揭晓!

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

晚上灯火通明

登山队队员们用上了电暖气

使上了电厨具

吃上了三菜一汤……

而这些

都是2014年大本营连了大电网的电以后

才有的待遇

新闻联播播出“世界屋脊大本营正式通电”片段

许多外国电力同行说

往海拔5200米的地方送电是不可能的

但是中国人办到了

通过大电网延伸的方式

沿途21个乡村1011户居民

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

都用上了可靠电力

世界屋脊被点亮了

国网西藏电力员工在珠峰大本营10千伏供电线路建设现场施工

然而

这也仅仅是中国

“户户通电”光明工程的一个缩影

我们承诺

哪怕只为1户人家,电也要通

哪怕地处高原险峰,冒着生命危险,线也要架

“全民通电”成为现实

2015年12月23日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果芒村和

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长江村合闸通电

全国最后9614户3.98万无电人口

用电问题得到解决

至此

“全民通电”被记录到了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史册上

2015年12月23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长江村正式通电,牧民彻底告别了酥油点灯、牛粪取暖的历史

1996年

为了给临沂市蒙山顶上的几户人家通电

30多名电力工人奋战50天

架线6公里、立杆100多根

终于将电送上蒙山山顶

1996年,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方城镇西红峪村“户户通电”工程施工现场

在陕西西安蓝田县焦岱镇樊家村

供电公司更是架设500米专线

只为一户低保户供电

“有女不嫁戴场岛,一年到头水上漂。

白天下湖去打鱼,夜晚油灯受煎熬。”

为了打破“电力孤岛”的困境

1999年

供电人员脚踩淤泥,拉起电缆

结束了江苏省最后一个

“水上无电村”——戴场岛不通电的历史

宿迁供电人员在戴场岛进行电力建设

滇藏交界的深山峡谷中

独龙族幽居在此农耕百年

2020年3月就开始建设的

独龙江联网工程中

南方电网云南电网的工程师团队

在没有任何道路的深山密林里

靠着人力

找塔位、搬器材、架线路、连信号

2022年5月,独龙江乡35千伏联网工程投运,与南方电网主网连通

在很多“户户通电”施工现场

施工人员需要跋山涉水

靠马帮驮、靠人肩扛

将一根根电杆、一捆捆导线

背进地处深山的施工点

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石门乡龙堂山区电力工程架线现场

湖北“户户通电”工程施工现场,供电员工泡在水中敷设深水电缆

普通人上班,坐车坐地铁

他们上班,需要飞檐走壁

普通人上班,背着通勤包

他们上班,背着氧气瓶

普通人开车,在马路上行驶

他们开车,在悬崖边极速漂移,还要避开落石

这就是电网建设现场的真实写照

山河有路民生无价

除了施工之难

还有一本账

很多人不太了解

“户户通电”工程投入巨大

通电成本是普通农村通电成本的10倍以上

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等省区的

部分偏远地区

成本可能更高

仅供电部分的投资就与农村建房的成本相当

按照偏远地区农户每月用电量50千瓦时计算

一两百年也收不回成本

2015年6月26日,甘孜州丹巴县丹东乡二道桥村通电了,村民喜悦万分

即便如此

电力网络“触角”

还是义无反顾地伸到了

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

2020年6月30日,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四川、甘肃、青海、新疆、西藏5省(自治区)198个贫困县,443万户1777万居民从此用上了大网电。图为国网四川电力党员服务队队员巡视500千伏甘蜀Ⅰ、Ⅱ线

如今

在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西藏

电网已成为山河间新的血脉

古老高原生机勃勃

在嘉措拉山上

迄今为止世界海拔最高的输电铁塔屹立在这里

海拔5357米

比不远处的珠峰大本营还要高出100米

2020年4月28日,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包4段施工人员正在组立世界海拔最高的输电铁塔

条条电力银线穿越“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里

“死亡之海”塔格拉玛干沙漠

山势崔嵬的大凉山无人区

横跨长江和黄河天堑

点亮一座座陆路和海上“孤岛”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

在大凉山无人区“西电东送”输电通道,电网员工的上班路是绝壁上几乎垂直的钢梯

线,再长,也有终点

终点在有光的地方

山,再陡,也有高度

最高处有铁塔飞越的痕迹

路,再远,也有方向

迈向银线延伸的远方

家,再小,也有温暖

是灯光下有你陪伴的幸福

现在

中国不仅有直达山野乡村的电力“毛细血管”

更有纵横大江南北的电网大动脉

在一次次刷新“世界之最”的科技创新中

我国已经成功打造了

能源输送通道全国联网的世界级样板

拥有了全球规模最大的

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

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的特高压工程——±1100千伏准东—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科技创新,接续奋斗

照亮中国,温暖人间

这是14亿多人“全民通电”

中国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

背后的一份专属“密码”

75载岁月峥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今天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千千万万国有企业建设者用智慧和血汗筑就了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富国之源。如今,国有企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能源电力、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出一大批领跑全球的重大成果,推动我国工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历史性变革。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新华网、云听APP、喜马拉雅APP、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国家工业密码》——有声故事网络互动传播活动,以国有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为起点,回顾国资央企打造工业体系的生动故事,解析宝贵经验的奋斗密码,展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光明前景。


跪求 曹植 洛阳赋 全诗!

曹植只写过洛神赋洛阳赋-金学孟夫洛畔筑城,凌然雄踞中原;洛北雒阳,光武火焰冲天。 遥指官渡之地,千岁烽烟;近察邙洛之间,风云百年。 白马寺里华严,温和清秀罗汉;有伽蓝执戟杆,胜韦驮金刚胆。 盖非人间而在人间,正气者也!乃白马负经伴腾兰,传道也矣!西眺昆仑,苍翠关中秦川;东傍嵩山,巉岩缭绕云岚;北靠太行,紧扼黄河天险;南望伏牛,疑似歌吟屈原。 九朝之都,拱戴河山,兵家之地,倭寇丧胆。 居九州之中心,铸中华之璀璨。 春至燕来,夏临蜂欢,秋去满仓,冬松昂然。 民风醇厚,经年若兰;文化如蕙,渊薮之源。 夏始为都,经久悠远;钟灵毓秀,精英墨翰。 儒佛道家,灿若星汉。 仰韶王湾,国家重点;孙旗矬李,石器陶环;东马桥北,酒器房垣;苏羊唐坡,网坠石片;禄地土门,陶缸口罐;邵窑墁头,纺轮斧铲;灰嘴卦沟,炭谷石镰。 光武陵三汉冢,银笑多少烟云风雨,依旧怡然笑看。 汉魏故城仍在,阅遍笙歌曼舞,怀思国魂灿烂。 龙门石窟,惊炸寰宇震颤;水泉石窟,雕刻面容丰满。 周公庙前,花草四季娇艳;上清宫里,松柏葳蕤参天。 诗史杜子美,秋风茅屋还呐喊;诗圣白乐天,长恨歌里空遗憾;杰出范仲淹,忧于天下人之先。 壮哉!炎黄之魂,洛阳遍览;美哉!九州历史,古城璀璨。 时维丙戌,月在闰七,满腹胸臆歌古城,怎奈无才有所及,皮毛附会唱一曲,但请高士指迷离。 若得蒙教,愚顽幸极矣!牵衽散人金学孟于丙戌年闰七月二十七日草拟本段洛阳赋-谭杰洛阳形胜,天下之中。 千载浩荡,帝王之风。 北依黄河,拢千秋之紫气;南望嵩岳,镇九州之苍穹。 西出崤山,封函关之永固;东走虎牢,履御道之阔平。 伊洛清波,滋天赐邑域;邙山苍柏,壮周立王城。 山河拱戴,钟灵之地;先祖创维,盖世之名。 昔居三代,源流悠远;定鼎九朝,气势恢宏。 二里头下,隐夏王之城郭;尸乡沟里,藏商朝之帝宫。 东周汉魏,阙遗隔世楼宇;西晋隋唐,基留故都廊亭。 天子驾六呼啸过也①,风带霸气;文武百官逍遥行也,道塞精英。 天定二千年帝都之所,地安八万具皇臣之灵。 邙山冢陵,隙无卧牛之地;苏杭才俊,胸怀京洛之情。 万人游学,千人成名。 百位皇帝,数竞中兴。 三江执驭,四方升平。 海清河晏,和谐春风。 左思公尝云:“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一言掷地,锵而有声!至若神龟出洛,大禹则之而成《洪范》;龙马负图,伏羲因之而立卦宗。 终结绳之史,仓颉仿兽迹而制文字;兴母系之治,仰韶出彩陶而族袜鉴文明。 皆“根在河洛”之佐证也。 咦吁!前人赋韵备矣,今余援笔步而咏之曰:河洛圣地,光耀汗青。 群星灿烂,文韬武功。 灵汇十三朝帝都之精气②,雅聚五千载华夏之群英。 洋洋大观,卓尔不同。 龙门石窟,巨制大艺;白马古寺,释源祖庭。 玄奘故里,云绕禅气;仲尼问礼,碑遗儒风。 老子千言,道教宣世;程门万语③,立雪留名。 皇家太学,勘校经典;浑天妙仪,观察辰星。 贾氏《要术》,首载农技;蔡侯造纸,始代竹绫。 含嘉仓中,探研储法;郦公斋里,集注《水经》。 丝路绵延,驼穿欧亚;运河曲折,帆扬西东。 唐志千方,铭载盛世;唐瓷三彩,色透晶莹。 许慎《说文》,嘉锋穗含惠后学;司马《通鉴》,资治王公。 贾谊鸿论,定秦功过;王充哲辩,唯物《论衡》。 不食周粟,《采薇》夷齐④;举案齐眉,《五噫》梁鸿。 李贺短寿,长念吴钩;诗圣悲歌,总忧民情。 香山居易,九老诗会;洛下李杜,二尊仙逢。 建安七子,文寓风骨;初唐四杰,韵含雅声。 左思《三赋》,洛阳纸贵;炫之《伽蓝》,录记废兴。 陈寿才高,壮修《三国》;曹操怀远,放吟歌行。 子建怜香,情倾《洛神》;元稹惜玉,爱注《莺莺》。 学书修身,艺拜欧阳;弄墨励志,谛叩真卿。 王铎二帖,堪称神笔;道子疏体,冠推高风。 孝义巷里,拜谒苏秦;万安峰下,祭祀范公。 关帝陵头,慕仰忠义;会盟台前,盛赞群雄。 铜驼身边,秋说故事;天津桥畔,夏唱升平。 古人云:“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⑤。 此言之见,庶几余同。 才雄济济,智囊盈盈。 学压南北,技盖西东。 声震夷域,誉扬瑶宫。 千秋领雁,壮我黄龙。 呜呼!悠悠哉河洛,煌煌哉文明!巍巍哉帝都,昊昊哉胜城!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数不尽风流人物,道不尽兴替云烟。 探不尽玄机文化,赋不尽名都大观。 自古兵家必争地,历代枭雄逐中原。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⑥。 敢问天下,堪与匹衡者有几城哉?时至共和成立,列强败踪。 万民翘首,百废待兴。 大塑工业,科技先行。 玻璃浮法开创新艺,中航制导科技领衔。 化工首创蒽醌技法,卫星轴承竞争尖端。 洛矿掘开五洲富矿,洛拖犁遍九州沃原。 学人遥莅研修文化,院士博导引领科研。 天下皆识“洛阳制造”,产品操控水陆地天。 改革开放,经济苏起。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新区开发,磅礴大气。 引资招商,万民鼎力。 艺体文教,创造奇迹。 陆空交通,六域网织。 旅游观光,天涯鹜趋。 澳非欧美,接踵遥莅。 景点举目多厚重,市井触处尽生机!若夫假日有兴,一览景观。 蛟平浊涛兮,黄河起坝;水断小浪兮,波荡游船。 故县陆浑兮,湖映天地;老君青要兮,景秀山川。 逢节漫步兮,白云仙境;度假竞攀兮,花果名山。 乘兴细读兮,龙门山色;结朋遥赏兮,洛宁竹园。 夏来沐浴兮,天池碧水;冬去探幽兮,龙峪妙湾。 叩访古木兮,中岳汉柏;研修功夫兮,少林醉拳。 参谒“龙王”兮⑦,日过汝阳;品味溶洞兮,夜宿栾川。 若夫凌空俯视,扶摇回还。 高楼林立,民居悠闲。 绿茵铺地,四水横贯;岸柳抚风,歌发舟船。 鲤吹洛浪,戏银发之垂钓;波摇鸥影,穿水映之蓝天。 河连水道,环清流以过巷;花开街圃,溢馨香于游园。 诗吟情侣,月窃听而怀笑;韵惹嫦娥,心萌动欲下凡。 夜赏喷泉,灯光音乐传逸趣;日听豫剧,水袖青衣舞翩跹。 品尝美味,乐啖九都老水席;研讨诗文,漫读文坛新《牡丹》。 美哉洛阳,牡丹花城!阳春花会,遥聚宾朋。 南苑北浦,锦绣簇拥。 雍容华贵,国色仙容。 风姿绰约,清香盈庭。 噫吁!古都风姿兮,灵脉交贯;名都风采兮,浩气擎天!大都风度兮,倜傥儒雅;胜都风貌兮,福祉泰安!嗟乎!万韵难赋河洛史,千笔难书洛阳风。 勉为终篇抑赋兴,聊吟诗韵作篇终。 歌曰:野分陆海历沧桑,龙府天中是故乡。 研洛方知文字古,探河始晓史源长。 九朝皇殿精英聚,三教圣门隽秀藏。 遥望时空隧道处,群星环拱耀洛阳。 又曰:三月春风秀洛川,牡丹香透九都天。 洛神舞醉邙头月,金凤戏迷洛浦仙。 百代风流凝大雅,千秋鼎盛化长安。 笑迎天下八方客,共创洛阳新纪元!

古代传递信息的小故事

马拉松“我是居鲁士,宇宙的王,伟大的王,强有力的王,巴比伦的王。 ……世界四方的王……”这样昭示天下的居鲁士就是波斯帝国的开国君主居鲁士。 他从公元前553年开始,只用了3年的时间,就摧毁了小亚细亚强国米底亚,灭亡了古老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新巴比伦王国。 到第三代——大流士时,波斯帝国已经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 公元前492年的春天,波斯又想征服美丽富饶,欣欣向荣的希腊城邦了。 波斯派出大批战舰入侵和他们隔海相望的希腊,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 天有不测风云,波斯的海军在海上遭到飓风袭击,300艘战舰,多名海军官兵全部葬身海底。 波斯的陆军失去海军的呼应,好象一支独臂,遭到色雷斯人的袭击,波斯的统帅也身负重伤。 这次侵雹镇略希腊的军事行动不得不半途而废了。 波斯国王暴跳如雷。 第二年,他幻想不战而降服希腊。 他派出使者到希腊各城邦要“水和土”,意思是让他们臣服归顺波斯。 希腊中部和北部的小城邦惧怕波斯帝国的武力,都屈膝投降了。 但希腊最大的两个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岂能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雅典人把波斯使者从悬崖抛入大海,斯巴达人把使者丢进井里,让他们自己去取“水和土?。 大流士一生也没受到这样的羞辱,他恼羞成怒,他决定派最有经验的大将军第二次出征希腊。 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横渡爱琴海,在雅典郊外的马拉松平原登陆。 处境险恶的雅典,一面紧密动员,加强戒备,一面派当时的长跑能手斐里庇第斯日夜兼程去200多公里远的斯巴达城邦求助。 这位长跑健将以惊人的速度只用了一天多的时间便到达斯巴达。 但斯巴达人却以祖宗规定,月不圆不能出兵为由拒绝出兵。 斐里庇第斯苦苦哀求,但斯巴达人无动于衷,斐里庇第斯无奈,只好赶回马拉松复命。 雅典人听到斯巴达人不出兵的消息后,他们并不气馁,他们立即把全体公民组织起来,甚至奴隶也编入军队,赶往马拉松,占据有力地形。 按雅典法律,雅典的10位将军在出征期间应轮流掌握兵权,每人一天。 采取重大军事行动时须事先经过10将军商量,最后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做出决议。 在雅典军事执政官卡利乌斯的主持下召开了军事会议。 会上10位将军围绕着是被动防御,还是主动出击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一位叫米太亚得的将军主张主动出击。 表决时,5票对5票。 执政官卡利乌斯支持了米太亚得将军。 为了发挥米太亚得的指挥才侍肆培能,其它将军都自愿放弃自己轮流当总司令的权利,让米太亚得一人全权指挥这场战争。 当时雅典军队有一万人,加上一千援军,总共不过一万一千人。 而波斯军队有10万人,而且装备精良。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米太亚得决定不与敌人硬拚,而是把战线稍稍拉长,把精锐步兵安排在两侧,正面战线上的兵力比较薄弱。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清晨,大战前夕,米太亚得对希腊将士做战斗动员,他说:“雅典是永远保持自由,还是戴上奴隶的枷锁,关键就在你们。 ”他激动人心的话语,激励了士兵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激战开始了,希腊士兵在下面发起进攻,波斯军队不知是计,立即反攻。 希腊军队边战边退,波斯军队步步进逼。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埋伏在两侧的士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从两侧夹击波斯军。 波斯军队由于追击希腊人,战线拉得过长,这时陷入希腊军队的包围,首尾不能相顾,连忙慌忙逃向海边,想上船逃跑。 希腊军队尾追至海边,和波斯军展开夺取军舰的战斗。 一位叫基纳尔的希腊战士,他奋不顾身地用手抓住战船,被敌人砍掉了一只手,他忍住疼痛,用另一只手抓住战船,终于和战友们一起夺取了一艘战船。 这场战役中,波斯人丢下了6400具尸体和7条战船。 雅典人牺牲了192人,其中有执政官卡利乌斯和几位将军。 当天晚上,斯巴达派来的2000名前锋战士赶到时,只见月光下尸首遍野的战场。 米太亚得急于把胜利的消息告诉正在焦急等待的雅典人民,他又选中长跑能手斐里老唯庇得斯去传送消息。 这位长跑能手当时已受了伤,可是,为了让同胞们早点知道胜利的消息,他拚命奔跑,当他跑到雅典城的中央广场时,已上气不接下气,他激动地喊到:“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啦!”喊声刚落,他便一头裁倒在场,再也没有醒来。 希波战争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马拉松战役是希腊人和波斯人交锋的第一仗,这场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希腊人为自由和独立而战的斗志。 为了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和表彰尽职尽力的英雄斐里庇得斯的功绩,1896年,雅典人在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规定了一个新的竞赛项目——马拉松赛跑。 距离是马拉松至雅典的距离,根据当年斐里庇得斯经过的路线确定为全程40公里又200米。 1920年,经过仔细测定又把距离改为40公里又195米。 斐里庇得斯的名字和马拉松战役将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一代又一代地留存在人间。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又叫姬宫涅。 他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从不过问国家大事。 有个叫褒响的大臣劝说周幽王不应该这样不理朝政,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响下了监狱。 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响救出来。 就在乡下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周幽王,替褒响赎罪。 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 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就没有笑过一次,整天闷闷不乐。 周幽王送各种珍奇礼物,想尽各种古怪的办法叫她笑,但都没有成功。 于是周幽王在宫中悬赏:“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赏两黄金。 ”有个马屁精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 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西部一个叫犬戒的少数民族部落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 如果犬戒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把火烧起来;第二道关的士兵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 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大王可以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 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 娘娘见了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的。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他们上了骊山,真的把烽火点了起来。 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赶紧带领兵马来救。 没想到赶到那儿,却听到山上一阵阵欢快的奏乐声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了。 诸侯知道上了当,蹩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见此情景就真的笑了。 周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出主意的那个人一千两黄金。 周幽王为了取得褒姒的欢心,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知道了这个消息,就联合犬戒进攻周朝的都城镐京。 周幽王连忙下了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滚滚浓烟,夜里火光通明,可是诸侯们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戒兵一至,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儿子伯服杀了,把褒姒也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戒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 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戒,立原来的太子姬宜为天子,就是周平王。 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戒又经常进犯,周朝西边很多土地都被犬戒占了去。 周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了洛邑。 鸿雁传书“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青鸟传书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关于中国人在澳洲淘金

19世纪中叶,伴随澳大利亚“淘金热”的掀起,很多广东、福建的华人漂洋过海来到澳大利亚,1861年仔敬来澳的中国人达3.8万,占当时澳大利亚总人口的3.3%。 后因“淘金热”平息,以及殖民政府推行使有色人种移民受到限制的“白澳”政策,华人人口逐渐萎缩。 到1947年,就只剩下1万人了。 评估,澳拥有金矿资源 9507 吨。 其中:已探明有经济意义的金矿资源 5415 吨,西澳占 62%,达 3124 吨;南澳居第二;新州居第三。 已探明有次经济意义的金矿资源 1269 吨,西澳占 71%,达 821 吨;昆州约 105 吨;新州约 63 吨;北领地约 94 吨。 隐含金矿资源 2823 吨中新网11月23日电据澳大利亚《星岛日报》报道,澳洲发生排华第一炮的纽省蓝坪窟(LAMBINGFLAT,现为杨格市YOUNG),在1860至1861年间发生一连串白人暴动,大量中国人被屠杀,但当地排华暴动竟没有留下中国人死亡的记录。 当地的博物馆正发起一次筹款运动,希望筹得八千元,用来保存和修补昔日白人淘金者大屠杀中国人时扯起的帆布旗帜,以记录这段历史。 这幅外界称为“起来横额”(ROLL UPBANNER)的旗帜,中央是一个尤里卡(希腊文EUREKA我想出了意思)式的十字,四周写着“起来,起来,不要中国人”(ROLLUP,ROLLUP,NO CHINESE)。 曾几何时不知多少白人淘金者受到这幅营篷的帆布旗壮大胆子向中国人进行血腥暴行。 1860至1861年间,现在离悉尼四小时车程的蓝坪窟曾发生一连串白人暴动。 “起来横额”比澳洲白人第一次民间骚乱的维省尤里卡旗迟了六年,但却是澳洲排华的第一炮,奠定了1901年联邦立国制定的白澳政策的基础。 1938年澳洲一套默片“白澳之诞生”更歌颂蓝坪窟的暴徒。 据连同帆布旗一起在博物馆展出的手抄纪录,在1861年6月最后一个星期日,“3000名淘金者到来去驱赶淘金地上的中国人。 ”它又表示,一班“暴民突击中国人,粗暴对待他们,强行将他们的辫子割掉”。 当时三个星期后《悉尼晨锋报》这样报道:“手无寸铁,无自卫能力和毫无反抗的中国人,被为今次而备的短棒和锄柄最凶残的毒打,逐一倒下。 ”“一名不幸的中国男童跪下,泪流满面,举起双手,恳求大发慈悲卖链;一名暴民,用一根可以杀死巨人的短棒,一下便把他打倒在地上。 ”令人惊奇的事,这些排华暴动竟然没有中国人死亡的纪录,唯一的死亡纪录竟然是一名白人淘金者,他和其它暴民去法庭要救前日被捕的暴动领袖时,被警察的步枪子弹打中颈部丧生。 杨格历史学会主席76岁的森信(JOYCESIMPSON)女士表示,她在杨格长大,早期都不知当地的排华历史。 她是在八年前参加历史学会,才开始涉猎当地早年的历史。 森信女士认为要保存这幅旗帜,不是因为它昔日所代表的,而是一种象征,“我们遗留下来什么废品”。 据纽省上议员曾筱龙翻查纽省省议会图书馆的纪录,发现有四份与蓝坪窟大屠杀有关的珍贵档案。 一念配慎份是1861年3月中国人向纽省殖民地政府呈交的请愿书,上有43名华人的中文名,其余三份分别是关于当年3月和4月中国人呈交两份请愿信的议会纪录,及同年4月金矿署长对排华暴动的调查报告。 这即表示,上述六月惨烈的大屠杀,省议会没有记录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是大洋洲的一个大陆岛国。 她与中国远隔重洋,但是早在100多年前,继华人移居美洲的古巴、美国、秘鲁等地之后,就有华人相率前往谋生。 而华人成批移居澳大利亚,实始于19世纪40年代,即距今140多年之前。 据历史资料记载: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7月,有一只“尼门罗”号轮船,装载着100个成人和20个儿童,由中国福建省厦门,到达新南威尔士省之悉尼(即雪梨),这是成批到达澳大利亚的第一船华工(注1)。 其后赴澳的华工人数虽无正式统计,但据1852年厦门英国领事的报告:在1849年内,由厦门赴澳的华工为270人,1851年为1438人,1852年为2666人,前后4年间,即达4300多人(注2)。 起初到达澳洲的大多是从厦门去的闽南人,但随后去的,则多属从香港去的广东籍台山、新会、恩平、开平、东莞、增城、高要、中山等地人。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以“卖猪仔”(即契约工人)的形式前去的,而自备盘川的只是少数(如1849年去澳的270名华工中,自备川资者仅有28人)。 他们到达澳洲后,受雇于当地的农场主,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到19世纪50年代初期,华人到澳的仅5000余人。 大量华人移入澳大利亚,是在1851年(清咸丰元年)当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地发现金矿之后。 在“淘金热”的推动下,一批批华人赴澳寻金淘金,从此展开了华人移澳历史新的一页。 但这一页历史、则比先来者,更为凄凉悲惨,留下了澳大利亚华人淘金的血泪史。 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据史书记载:澳大利亚最早发现金矿是在1851年。 实际上,在19世纪的前半叶,澳大利亚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黄金。 尽管有1823年有一位政府测量员麦贝利恩(J。 MCBRIEN)曾经报告说:在新南威尔士省(NEW SOUTH WALES)的巴瑟斯特(BATHURST)以东15里的鱼河,发现过金沙。 1839年至1842年间,也分别有人在新南威尔士省发现了金矿。 但当地政府怕走漏了风声,一直没有把消息外传,也没有组织人力去开采。 直到1851年一个住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哈格里夫斯(EDWARD H。 HARGRAVES)才正式开采金矿。 哈氏原出生在英国,1832年抵澳,从事过多种职业,曾经过商,捕过鱼。 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澳洲后,他曾到过美国淘金,几年之间颇有收获。 在美期间,他留心观察金矿的地形地貌。 经过研究,他发现澳洲的新南威尔士省的地貌与美国加州的地貌很相似,因而他断定新省一定会有金矿。 于是,他于1851年1月7日从美国回到澳洲悉尼,立即到巴瑟斯特附近的山地观察和勘探。 结果使他喜出望外,他于同年2月12日,正式在夏丘溪淘金。 这就是澳洲发现并开采金矿之始,从此揭开了澳大利亚淘金历史的新篇章。 后来,澳洲政府为了表彰他发现和开采金矿之功绩,曾赏给他一万镑奖金,以资鼓励(注3)。 而哈格里夫斯,也就成了当时的知名人物。 黄金的发现并开采,的确成了澳大利亚历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从此,随着淘金事业的发展,世界各地人纷纷涌到澳洲,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昆士兰等省的人口急剧大量增加,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把澳洲的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 与此同时,殖民主义者也从这里掠夺了大量的黄金,源源运回本国。 所记载,仅1852年11月中的某一天,有三艘开往伦敦的轮船,就装载着黄金7吨。 难怪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也曾写道:欧洲各资本主国畳几乎所有的黄金,都是从澳大利亚和美国得到的(注4)。 受骗漂洋的契约华工1852年(清咸丰二年)前后,中国的福建、广东沿海各地,传遍了澳大利亚出产黄金的消息。 这些少消息最初是由设在香港的澳洲航运公司招工贩子和经纪商人辗传播开去的。 他们夸大宣传新金山遍地黄金的美好前途,目的是引诱中国的贫苦农民,甘心作为廉价劳工前往澳洲为他们开采金矿。 这时的中国腐朽的清朝已经日暮途穷。 帝国主义列强的黑手陆续伸入,中国社会的经济濒临破产。 而清朝皇帝却在继续施展淫威,更加残酷地压迫剥削广大穷苦百姓。 加上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乱频仍。 华南沿海的贫苦农民,或为生活所迫,或为逃避战争灾祸,正想远走他乡,摆脱困境。 此时,外国投机商人和招工头,便在福建厦门和香港等地,设立所谓“猪仔馆”,从事招募华工勾当。 他们雇用一批批流氓地痞,施展金钱利诱和强迫硬拉等手段,骗取穷人上当。 据历史资料记载:“猪仔馆”老板规定:人贩子不论使用什么方式,只要把中国人弄到手,送到洋行门口,就可按人头给予报酬。 最初每一名“猪仔”,无论是骗、拐、掠、绑来的,一律酬给银洋3元,后来涨到8至10元,有时竟高达90至100元。 那些被骗招募的华工,就同招工贩子或经纪人订立契约。 大都以3年为期,订定华工到澳洲后,将他们的劳动收入作为赎身费。 3年之后才得自由,才能自积工资。 这就是所谓“契约制度”(INDENTURE SYSTEM)或称“卖猪仔”的由来。 这些华工就叫“契约华工”。 贩运华工除了“契约制度”之外,还有采用赊单工制度的。 即华工去澳洲的船票是从招工头或经纪人那里赊来的,抵澳之后在一定时期内,华工要以其劳动收入的大部分偿还船票等费用。 其实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契约”。 此外了有少部份华工在国内靠借高利贷筹集盘川,以家属作担保,到澳洲工作后,将工钱汇回国内偿还欠债。 华工们登上了招工贩子的船后,就象落入“浮动地狱”。 船上的水手全副武装,凶神恶煞。 他们随意毒打,甚至开枪射杀华工。 有时把全船华工锁在舱内,禁止自由行动。 当时,船主们大多违反有关国际航运管理的规章,超额滥载并扣减乘客的粮食和食水。 又把超载的乘客尽量挤塞在船舱里。 船上的通风设备很差,华工被磨病死、饿死,有的被打死或被抛下大海,也有被遗弃于荒岛上。 有的华工因不堪折磨,而悲愤自尽(注5)。 华人淘金的血泪足迹由于维多利亚省的金矿较多,因此人们便把维省的首府墨尔本(MECBOURNE)命名为新金山,以示区别于美国的旧金山。 1851年以后,大批华工乘船陆续来到维多利亚省。 船刚停岸,即成群结队前往金矿区。 当时维省西南部的巴辣勒(BALLARAT)是华工集中最多之地。 据1853年统计,巴辣勒已避孕药华工2000人,3年后激增至人。 有一时期,巴辣勒全市居民中,华人占。 该地的苏华伦山(SOVEREIGN HILL)因为盛产黄金而被华工命名为大金山。 巴辣勒之北的阿拉勒(ARARAT)和阿窝卡(AVOCA)也因盛产黄金而誉为“广东矿脉”。 由于华工的大量涌入,引起了当地白失的不安,他们促使维省当局于1855年立法限制华工入境。 除规定每10镑吨船位限载1名华工外,还对每个入境之华人征收人头税10镑,并责成船长代收。 此后,船主为了逃避缴纳人头税,把运载华工的轮船驶向不用纳税的南澳省(SOUTH AUSTRACIA),华工登岸后,便循陆路步行300多公里进入维省境内各金矿区。 据说:1855年至1858年间,由南澳登岸而徒步去维省的华工即达2万人之多。 历史家是这样描述华工“入山”情景的:他们下了船,陆续登陆。 一律穿着蓝色或黑色的衫褂,首先在阿特列(ADELAIDE)城郊的草地搭营露宿。 由向导向他们说明入山去去矿区的沿路情形。 华工每队约有100人左右,每人除付给向导费2镑外,还要付130镑作为搬运食物用具的费用。 他们由洛夫地山(MOUNT LOFTY)向东南进发,一路上餐风露宿,经常受到土人、毒蛇、野兽的袭击,苦不堪言,到了威灵顿(WELLINGTON)后,他们便须涉水渡茂来河(MURRAY RIVER),沿着5年前澳工人寻金的老路而行。 “有的人乘船来到洛勃(ROBE),便向东转入内陆。 洛勃是一个滨海小城,因常有大批华工过路,而带来商业兴旺,市面繁荣。 由中国来澳的船只,还满载茶叶、丝绸、桐油等大宗货物,在此停卸后,再装载大量羊毛出口。 1857年左右,此地经常有3000名以上华工停留等待入山。 ”(注6)从各地奔波而来的华工,在金矿落户后,立即卖命劳动。 他们头戴尖顶的圆形大斗笠,肩挑着简单的行襄和采金淘金用的锄头、铁铲、畚箕,成群结队翻山越岭,行曀在崎岖荒凉的深山路上,四处寻找金矿。 一旦发现异色泥土,确认有矿藏,他们就驻扎下来,搭盖简陋棚屋(大多用碎石垒墙,树皮盖顶或用竹木搭架,树皮作墙和盖顶)。 屋子很矮,人在里面无法伸直站立。 华工们只好席地而卧,或用树条编织成床铺栖身,以避身霜雨雪。 当时,华工用的采矿工具极为简单项,多数用锄头铁铲掘井挖沙,一些人下井,把泥沙传上地面;一些人在井口,用木盆盛着,不停摇动,以水冲洗。 因为金沙比泥沙重,故泥沙被冲走后,粗金沙粒便留在盆底,这就叫“淘金”。 华工们起早摸黑,拼命挖掘淘洗,累得腰酸腿痕,头昏眼花,也不愿停下来休息。 他们没有技术,工具简单,通常华工只能在白人开采过而弃置的矿坑里挖掘残渣,因而被白人轻蔑地称为“挖掘渣滓的家伙”、“跟踪者(TAILERS)”。 “淘金“的华工,通过艰苦劳动,偶尔也能淘得残留下来的金沙,后来白人常用“中国人的彩”(CHINAMAN SLUCK)来形容一个人的好运气,就据此而来。 时至今日,澳洲人购买奖劵时,常请中国人指点号码或代购,他们称之为借助“唐人的运气”。 华工们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和运在故乡的年迈双亲与孤苦妻儿的期望,经过长年累月的拼命劳动,终于得到了回报。 他们将收获到的黄金寄回或带回中国者亦为数不少。 据资料表明:从1856年7月1日至1857年6月30日的一年间,仅由墨尔本出口运往中国的黄金,即达两(盎司)按当时价值约50万英镑。 这就不得不引起了白人的妒忌和仇视,种下了后来排华暴行的祸根。 华工倦荒山野岭采金淘金,除遭受塌井事故,有人葬身井底外,还要抵御风霜雨雪的侵扰和毒蛇猛兽的袭击,而且要对付粗犷的白人和野蛮的土人的挑衅和进攻。 当时深山土著居民极多,华工常惨遭杀害,令人目不忍睹。 淘金人实录——谭仕沛著《阅历遗训》早期去澳洲的华人中,多数是农民、工人或小商人,他们文化程度极低,自然很难对当时的淘金生活作文字的记载,至为可惜。 但是,澳洲雪梨大学历史系教授、侨史专家刘谓平教授,却偶尔发现了粤籍旅澳华侨谭仕沛著作:《阅历遗训》。 谭仕沛为广东南海县人,生于1855年(清咸丰五年),由于家贫,听闻澳洲盛产黄金,就于1877(清光绪三年),偕同父亲、弟弟赴澳洲,初作淘金矿工,后改业经商因而政富。 1925年,年愈七十的谭氏,为了将自己到澳洲艰辛的一生告诫子孙,亲自忆述,请人代笔,写下了《阅历遗训》。 书中记述的事实,都是当时华工生活的真实记录,因此,成为至今保存最珍贵的第一手华侨史料。 谭氏抵澳时已是淘金时代的后期,旅澳华人的遭遇更为凄惨。 《阅历遗训》对当时的社会暴露无遗,现将谭氏父子兄弟的澳洲淘金生活实录摘抄于下:“世传谷党埠(刘渭平按:即澳洲北部之COOKTOWN)土产黄金,地不忧宝,采之无禁,掘之无竭。 习闻不擦,父子兄弟同心向往,光绪二年十二月出五日由乡祖道,初九日在港扬帆,十二年廿低埠(时已为1877年).顿失所望,据悉传闻失实,误听伪言,金既难求,且也水土不合,因而致病者比比然也。 沿途所见华人,鹄形菜色,非贫则病,愁叹之声不绝于耳。 先进者不歌来暮,反切去思,后进者能不聆心忧。 然既已来此,姑往探之。 乃置锄焉,备铲焉,举凡器用食品,或负之,或担之,左提右挈。 三年正月初四日,结侣入山,鱼贯而行。 比到十六米(即英哩、下同)时,夕阳西下,因而止息。 露宿风餐,其苦可知。 越二日戒途,凌晨遄征,人步亦步,人趋亦趋。 既不敢离群而索居,亦不敢独行踽踽,恐失援而为野人所算,剽食堪虞。 所以载驰载驱,汗流气喘而不敢自由止息者,我是之故也。 及到二十米逢水即止,群焉卸担,提汲执炊,各行其事。 憩息二天,爱又启行。 履鵵岩,越崎岖,及到廿六来。 疲困已极,举步难移,人怀止息。 又歇三天。 行至四十米,滂沱大雨,坑水盛涨,欲济无舟,徒兴望洋之叹。 栉风沐雨,淋漓尽致。 守望水涸。 而糇粮已尽。 我迫转回谷党,以解粮食。 及水涸首途,至五十二米止宿。 屈计行程,已匝一月。 到此则万里平阳,一路康衡大道。 至七十二米,名曰大山脚,亦云殆矣。 在此息处,此有次大山焉,高插云霄,不知其几千万仞,纡徐而上,迤斜而下,惫桎难堪,询诸行旅,曰此为八十二米。 或轻弃其行李者有人,或作阮籍之泣者有人。 手胼足胝,肩破血流,血衣胶固,牢不可脱,强为更衣,痛不可耐,呜呼,无辜而受肉刑,不禁抚肩而太息。 暂停数天而又行矣,至九十六米而止。 然臣朔已饥,见有英人面包铺在,乞食于英人,幸亦怜而与之,聊以果腹。 及至一百米,已越三月。 乃拾淘沙,绝不见金,戚然忧之。 适郭良兄道出其间,不吝指教,始晓开采,而所采又属无多,每日不过一二分金,仅足糊口而已。 乃时数恨人,命途多舛,脚生石疽,不良于行。 闻道石疽用火炙石,石热脚踏其上,血活即愈。 吾如法试之,果有奇效。 然尚末痊愈,同侣远徒,不得不追随而往,至百二米欲止,又闻百三米金苗极旺,群趋若骛,载奔载骤,及至百三米,时已六月。 择地而采,每日可得六七分。 而父与弟相继而病,呻吟枕席,焦虑万分。 幸遇陈盘兄过从,知为黑痧毛钉病,如法救治,其病若失。 感恩图报,辞不受谢,似此盛德,求诸今人,吾见亦罕。 至于谷党,世界艰难,流落而不得归者,所在多有。 此风传至中国,凡有尊亲莫不忧形于色。 由中国汇舟来然后归者,不知凡几。 吾堂叔闻此消息,将我房屋按典,得资一百六十元,由省万全珍珠铺汇来谷党万全安店,折合英金三十二镑,以为我父子兄弟归家舟费之用。 父因时运不济,复病而费尽。 至十一月到百六米,父子兄弟因困于此,苒荏数载……无一而可,不得已重旧业,复往采金……至乜泣大河(刘渭平按:此为MITCHELL RIVER,在昆士兰省北部)一望汪洋,同侣栖息。 是晚钟鸣九点 ,突闻人群起,鸣示警,终夜戒严,如临大敌,守至天明,立即徒避,时已五年,吾见采金究同海底捉月,又顾而之地。 佣工酒馆,每月可得工金两镑。 是年除用外,实存工金25镑16司令6便士,六载于兹,振作毫无。 ……”以下叙他离开金矿以后,做过菜园养猪、垦荒种蔗、伐木、管工、开商店等工作及其成家经过和告诫子女之经商规则等。 从谭氏的这本小册子中,可见当时采金淘金工作这艰苦辛劳,而所获无多,同时也可见在少数华人的成功史背后,正不更有多少老死异地或受害冤死的血泪事迹!百年前金矿区之中文告示19世纪中叶,在奥大利亚各省从事淘金的华人日渐增多。 据统计:1857年表月间,维多利亚省共有华人人,至6月即有人,而1858年底,全省华人已增至人。 但至1861年又减至24,700人,占全省人中1/100在新南威尔士省,1856年仅有华人896人入境,1858年增至12,000人,至1861年全省共有华人21,000人,占全省人中1/160昆士兰省是在1869年以后才陆续发现金矿,华人又大批涌到,至1877年全省华人约有25,000人。 这时澳洲各地政府对于金矿区的主权和采金技术管理等,多有法令规定。 1873年5月,昆士兰省当局颁布了一项金矿区的法令,由一个名为亨利之译员译为中文。 这实为澳洲华侨史上之一个重要史料,从中也可看到当时金矿开采的一些情况。 现录于下:“晓谕华英人等知悉:今时英国所立规矩,善美俱全,本惠爱为心,以均平为治。 诚恐知识者稀,以致争端多事,故将各规例开于后。 一规例:取泥皮鑫并伏咈唠,取金每1人限管地方40尺四方。 一规例:有水地方系2人合伴,限管地方100尺长,50尺阔。 3人合伴,限管地方100尺长,70尺阔。 4人合伴,限管地方,100尺四方。 一规例:有水坑底,每人限管地方30尺四方。 一规例:取白石地方,每1人限管地方40尺阔。 一规例:有人开出新坑,像石湖金,官府另赏人情,多俾20个人地方。 一规例:有人流长取金,官府另赏人情筑塞水塘。 一规例:取烂泥地方任从官定长短多寡。 一规例:做泥中,若系停工,限期3日3夜,如若过期,有人争夺,衙门不理。 一规例:做泥口人等若遇伴有病,不能返工,祈报官府出人情币张,方无争夺。 一规例:做石湖规矩,1人管得2人地方,2人管得4人地方,皆因有颗伴做中石功夫,不得藉斯争夺。 一规矩:大凡地方有木围的,系人家税地,千祈年不可入内锄掘,如有不遵,拿到衙门,从重究治。 一规例:唐番人等须要揽顺币,如无查出罚银,从重施行,决不轻恕。 ”淘金引起的排华风暴华工的大量涌入,不可避风免地引起了当地欧籍白种人的反感。 由于中国人刻苦耐劳,团结合作,在短期内即无可无不可蓄了一笔财富,这就遭到了欧洲移民的妒忌。 他们认为: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中国人到这里不是想安家立业,而是想发财,捞一把就走,而且挖出的金子正源源不断地运回中国。 谣传的煽动,更激起了白人的愤怒。 他们叫嚷:“要有效地防止澳大利亚福地的金矿场变为中国皇帝和亚洲的蒙古躂怛部落的财产。 ”终于演变成排华暴行风潮,暴徒们以种种理由反对华人,诬说华人不合作,不卫生,不守法。 当时产金的巴辣?约有华人9000人,仅有妇女2人,因而被白人诬指有不道德的行为。 随着反华叫声的日嚣尘上,排华的风暴随之汹涌而来。 1854年维多利亚省的欧洲移民举行大会,决定于7月4日在本地高(BENDIGO)集体搞事,妄图把全部华工赶出金矿区。 幸被当地政府及早发现,采取措施加以劝阻,才没闹出严重事件。 据此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 1855年(清咸丰五年)维多利亚省政府成立了“金矿皇家委员会”,对开采金矿情况进行了调查,最后竟通过限制华人入境的法案,规定凡经登记的船们只能搭华人1名,并且规定入境华人每人每年须缴纳人头税10镑,现成各船船长代收。 此外,还规定每1华人每年须会1镑“保护费”。 澳洲当局用此款雇派1名“保护官”负责调解纷争。 规定对超过吨位限额入境之华人搭客,每人罚20镑,船主罚10镑。 这个法案,是澳洲第一次限制华人入境之正式法令,实际上揭开了澳大利亚排华历史的序幕。 1857年7月,维多利亚省巴克兰(BUCKLAND)矿区首先爆发了排华暴行。 在当局的怂恿下,约有500名白人。 成立了反中国人同盟,之后,白人矿工成群结队到案处围攻中国人,他们肆意横行,烧中国人的房子,抢中国人的财物,甚至残暴地殴打中国人。 结果造成三个华工被活活打死,数十名华工受伤,华工财产损失约值八、九千镑。 事件发生后维多利亚省政府才派兵维持秩序,暴行才告平息。 巴克兰矿区排华事件之后。 维多利亚省政府意识到单靠限制华人入境已难秦效。 因为华人可以绕过维多利亚,从邻近的南澳省或新南威乐士省登陆,然后长途跋涉到维省金矿区来。 而且因轮船不停维省各口岸,而使该省各岸商业萧条,贸易额下降。 于是维省政府当局呼吁新南威尔士各南澳两省政府采取共同行动。 南澳政府当即表示中意, 并于1857年通过了维省一样的限制公地人入境法案。 而新南威尔士省则被上院否决未获,因此数年之后,华人到新省的人数遂急剧增加。 这同样引起了当地白人的妒忌和反对,1860年12月12日终于酿成了蓝滨滩(LAMBING FLAT)事件。 白人闹事持续到次年9月,二、三千华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被白人抢劫一空,焚毁房屋无数,死伤3人,财产损失严重。 同处11月,新省通过了3年前没有的限制华人入境法案。 从此华人入境为减少,1862处为1,030人,1863年仅有63人。 由于来澳华工减少,澳国的采金业日渐不振。 但是,维多利亚、南渊、新南威乐士省的限制华人入境法案,遭到了英国政府的反对。 因为英国与中国清朝政府签署了两国人民可以自由来往的条约。 英国为了维护处已在华的利益,不得不反对澳大利亚各省的排华法案。 加之采金业由盛而衰,这三省的排华法案便先后自动废止了。 此后由1867年至1877年的10年期间,渊洲各地白人排公地情绪稍有缓和,形成排华的第一个回合。 1870年左右,北部的昆士兰省(QUEENSLAND)陆续发现了黄金,公地工又大批涌去,至1877年,在昆士兰省华工达25,000人,平均每7个居民中就有1个华工。 据估计,当时白人淘得黄金130万盎司,华工也淘得100万盎司。 这情形又引起了当地白人居民的反对,昆省当局再次采取了限制华人的种种措施,于是形成了第二个回合的排华。 由1877年至1888年的10年间,新到昆士兰省的仅有550人。 1888年6月12日至14日,大洋洲际会议在悉尼举行,会议通过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华人入境的议案规定:任何船只每500吨只准载华人1人入澳wxf人入境必须造型书面许可证wxf人跨省迁移,也必先获得准许等。 这些决议,实际上几乎把华人摒之澳大利亚门外。 此后,在澳华人有出无入,至1888年在澳华人仅下50,000人,而至1901年,更减至30,000人。 1901年,澳大亚联邦正式成立,决定采取“默书测验法”进一步限制移民人数,规定每个进入澳大利亚的移民,都要在澳国官员面前默写一段50字长的任何欧洲国家文字,这实际上等于关上了入澳的大门,华人往更加困难了。 以后,澳洲白人更提出了“雪白的澳洲”、“澳洲人的澳洲“等口号,推行“白澳政策”(注10)。 从此,昔日古澳洲大地上披荆斩?,为澳大利亚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洒下了无数血汗,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中国人,竟成了排斥的对象。 此时,各地的金矿也日渐枯竭,采矿业务实际上陷于停顿。 华工也纷纷回国,幸免留下来的都相继向城市转移,从事菜园、菜贩、洗衣店、家私工匠、小商贩或经营零售商店等。 淘金时代也便宣告结束了。

浓眉35分湖人22分逆转太阳 8杜兰特30分 里夫斯26
新 丰景 的黄玉米 解码内蒙古带 芯片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