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互助父母协议 是年轻人的自我动员

“你帮我父母,我帮你父母。我自愿签署在外互助父母协议”。近日,有很多年轻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这样的文字,和其他陌生网友一起约定好,生活中互相帮助遇到困难的老人、长辈。更有网友在“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的网络话题中晒出了他们帮助遇到困难老人的经历,获得了不少人的点赞。

老年生活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老龄化趋势下也早已成为一个社会议题。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97亿人,占比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5.4%,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许多老年人身边并没有子女时时陪伴,随着身体衰老乃至认知能力减退,出门远行甚至日常生活都存在不小的难题。

与此同时,数字时代下,生活方式极大程度地向线上转移。对年轻人而言,这样的改变使生活日益便捷,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们能很好地适应线上操作方式,但很多老年人置身于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连取票、支付这类日常场景都无法应对。

在帮助老人的视频中,不少人提到了帮老年人操作智能设备的经历。一名女学生曾在机场自助值机处遇见一群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看看自助取票机,又看看柜台,似乎是有些疑问又踌躇不前。”发现老人的困惑后,她操作自助取票机教老人们如何取票,并临时成为了自助值机处的“志愿者”,先后帮五六名老人取票。

“在外互助父母协议”不存在任何法律效力,甚至由于是线上发布,也很难为“签署者”带来什么社会压力,但就是这样一种几乎0约束、完全自愿的“协议”,激发了年轻人的责任感和互助精神,也提高了老年人的社会安全感。

除了帮助老人操作智能设备,还有不少网友在那些微不足道的平凡时刻施以援手,帮偏瘫老人撑伞、主动教老人调整高铁座椅角度等等。更有心思细腻的年轻人敏锐地捕捉到老人羞于开口求助的心理,在背包挂上写了“叔叔阿姨,遇到困难可以找我帮忙”的挂牌,期望能够借此打消他们的顾虑。

在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形成过程中,个体力量是重要的,社会整体的适老化改造更不可或缺,比如,老人的权益保障机制是否健全、公共设施建设是否充分照顾老人需求等等。建设适老服务,需要全链路从老年人视角出发,解决实际痛点难点,否则不仅无法起到实效,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例如,上海市出租车统一呼叫平台“申程出行”开展的打车适老化改造,进行了“一键叫车”进社区试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普及率低、屏幕字太小、使用步骤繁琐等问题,很难为老年人所用。

除了在物质层面为老年人提供保证,他们的精神需求更是不可忽视,子女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陪伴和关爱。最近,湖南一名摄影师因免费替身在外地的子女探望独居老人而在网络走红。他走红的背后有人们爱心的助推,也体现着万千网民对父母的牵挂。回忆起印象最深的一次探访对象,摄影师说是一名素不相识的奶奶,“(她的)儿子早逝,女儿远嫁。村里人问她我是谁,老人回答说,‘这是我娘家人’。这不仅是对一个陌生来访者的感激,更多的是老人在孤独中渴望归属感的自然流露。”

参与“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的过程中,许多网友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观点,“帮的是别人的父母,也是未来某一刻自己的父母”。的确,子女总有照顾不到父母的时候,但当每个人身体力行地尊老助老,社会层面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氛围后,善意的拐杖会在自己父母无助时来到他们手中。

变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校 教育集团
荣耀正在打造属于未来AI时代的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