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024年秋的中国电商产业,寒意逼人。
这一寒意,却不指向产业周期的兴衰,而是一众头部主播的相继凋敝。
以小杨哥和东北雨姐为代表,向前回推尚有薇娅、李佳琦,向外捕捉涟漪则还有辛巴、董宇辉甚至代言人事件。涉及之广,影响之烈, 诡异而近妖。
随之而来的是,是一种 论调响起,并 迎来广泛附和 : 盛极一时的“KOL经济 ” 即将走向衰败,平台不再需要这些头部主播了,动销渠道结构将从集中走向分散。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须要足够警惕的是:我们是不是足够清醒,对现象的本质有真切的认知。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卑劣与贪婪,所带来的流量明星塌房;看不到的,却是背后一场刀光剑影且影响深远的——
“杠杠战争” 。
直播电商价值要素的第一性:时间价值
这场“杠杠战争”,仍在激烈的持续,还未到结果分晓以及复盘的时刻。本文之中,我们仅将从本质维度探究它的机理与意义。
我们在讨论生产价值要素集时,总会把目光聚焦于供给与需求,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要素:时间。用更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讲:几乎所有的贸易行为,都是诞生在时间价值之上的。
这一点,无论是经济学理论派,还是实战派,应该都有清晰的认知:
在理论派中,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就提出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认为每一件商品在生产的过程中,都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参与,而这样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构成了商品内在的价值。
而在西方经济学原理中,时间也是刻画价值的重要维度:除了衡量最基础的劳动价值外,货币和财富本身也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公式,来统一度量不同时间维度下的价值。因此,在最基础的价值计算公式中,才会有现值、终值、折现、贴现率的概念。
在实践派中,无论是古代以物易物的商业贸易,还是现代纷繁复杂以货币系统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时间价值都是核心。比如,一把石斧换三两大米,内核是石斧制作的劳动时长,与三两大米单位劳动时长趋近;再比如,现代社会货币的流通,就是平均劳动时长换取报酬后购买他人劳动产出。
即使是在当代互联网经济体中,三种主流变现渠道——电商、广告和游戏也不例外:电商是用金钱缩短货物流转的成本;广告是以金钱低成本构建渠道;而游戏是用金钱快速缩短成就感达成的路径,肝和氪成为了具象的生产要素代名词。
以上,基于时间这一关键生产要素,重新审视直播电商,就会意识到一个问题:直播电商似乎成为了违背现代经济学的叛徒——电商已经打通了人与货24小时五分钟之内的匹配效率,直播间又将消费者的时间抬升至数小时之上。
因此,舆论场才会出现一种论调:直播电商只不过是移动版的电视购物。
但正如我们在《》中的研究一样, 直播电商对于贸易和消费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电视购物,本质的原因在于: 直播电商的形式虽然增加了消费者内容消费的时长,但是降低了商品流通的环节,它是一个去中介化的过程。
传统以店铺为核心的货架电商,流通需要经历线上营运、营销、维系店铺流量和评分,而直播电商下仅需要付出营销成本,就可以直接流通至消费者手中,减少了品牌建设和店铺维护的过程。
图:消费链路的中介环节图示,来源:锦缎研究院
直播电商解决了传统商家的痛点:不懂营销,尤其是对于聚焦制造的工厂店而言,通常不精通品牌推广和维护,而现在产品可以直接通过算法或KOL接触消费者。
所以严格来讲,直播电商并不能算是现代经济学的叛徒,虽然可能会降低人货的匹配效率,但是同样也缩短了贸易环节,因此直播电商真正的价值在于:贸易环节缩短增加的效率,能否有效覆盖人货匹配减少的效率。
而这,需要杠杆撬动。
KOL是现阶段电商平台发展的关键杠杆
能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万事万物,贸易的环节并不会消失,只会转移。直播电商也不例外。
传统货架电商营销获客、营运、维系店铺评价的环节,本质上集成到了KOL身上,头部主播本身代表着贸易的信用体系,而依靠内容获取的粉丝也是营销获客的一部分。
那么,KOL模式下的直播电商,贸易环节缩短增加的效率究竟能不能有效覆盖人货匹配减少的效率?
首先来看看效率增加的内核,KOL解决了平台和商家的哪些难题:
先说平台。
做一个简单的对比,2017年我国网购用户规模是5.33亿人次,今年达到了9.15亿人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14-65周岁的人口总计约9.68亿,也就是说适龄网购人群与网购人群规模基本高度重合。
这也意味着,三大电商平台淘天、京东及拼多多,乃至后起之秀的短视频平台抖快,基本很难寻觅新增用户。外在的新增用户难觅的情况下,比拼的其实是头部APP的日活用户与月活用户比(DAU/MAU体现用户粘性),也就是所谓的打开率。
内容无疑是撬动打开率最好的杠杆,2016-2019年淘天整体的DAU/MAU增长了约10.3pct(根据网络三方数据测算),而这正好是淘宝直播的爆发期,也从侧面印证了即便是以带货为主的KOL依然可以大幅抬高用户使用频率和时长。
在互联网营销学中,裂变获客是比营销获客成本更低,更容易形成交易的营销模式,这也是品牌塑造的底层逻辑之一。
图:互联网消费链路漏斗图,来源:锦缎研究院
KOL的信用价值体系构建,是要远强于传统店铺信用体系构建的,营销学和行为学中都有关于社会学习的论述:人类是一个高度社交学习的物种,周围的人和事物会对我们产生深刻影响,并且也希望决策获得肯定,因此会形成群体效应。
同时哲学层面,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典型的主体间性活动,双方都是独立的决策主体,能够通过交流来理解和影响对方。而人与物的交流则缺乏这种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因为物品不是独立的决策主体。
其实今年以来,大多数企业家都已经认识到,活生生的个人IP宣传要远大于企业经营宣传,是最具备杠杆效应的营销行为。
再说商家。
相较于KOL和消费者“零距离”的接触反馈,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很难跨越平台,每当有新的利益体摆上牌桌,生意本身就会变得复杂。
近两年以来主流货架平台经历了相对较大的洗牌,平台作为利益方是规则的制定者,需要维护三方(投资人、消费者和商家)的利益平衡,因此出台了大量的行为规范和复杂的惩奖机制,令商家的维护营运成本陡增。
根据天猫官网规则辞典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新的规则条文达到了255条,平均一天0.88条,大多数商家肯定没有能力完成五天超过4条营运规则学习的能力。
图:天猫历年规则辞典条目数,来源:天猫官网,锦缎整理
此时,专业的KOL和MCN机构就成了救命稻草,尽管大多数媒体口径下主播渠道费用饱受争议,但实际对于商家权衡利弊而言,集合内容和营销的头部渠道或许就是最优解。
比如去年依靠抖音电商翻红的老牌化妆品企业上美股份(韩束母公司),2022年度至2023年度整体存货周转率从210天下降至158天,今年二季度进一步下降至126天。得益于存货的快速周转,今年中报期总资产周转次数达到1.06,较去年同期翻了一倍。
而付出的成本代价仅仅是销售费率从53.6%增长至57.6%,增幅仅为4pct,相较于整体的资本营运能力和投资回报率而言,不值一提。
图:上美股份直播爆火前后营运数据对比,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
因此,在没有新技术,新渠道的前提下,电商和内容平台至少在现阶段非常依赖KOL背后的粉丝群体,来维持更低成本的营销投入和营运成本。
其次平台商业化和意见领袖本来就是一体两面。
现代经济学中撬动利润杠杆的首要因素就是规模效应,对制造业企业来说如此,对渠道和平台而言亦是如此。
很多人认为缺乏内容,是社区平台或传统电商平台商业进程缓慢和降速的主要原因,其实并不是如此。
大多数社区类平台商业化的困境就在于此,以小红书为例,早年间步履蹒跚的商业化进程最大的核心原因,并不是缺乏内容,而是内容结构不够平衡,丰富的UGC内容掩盖了缺乏PGC内容的窘境。
好处是长尾内容充足,坏处是非专业的创难以承接大量的专业性商业需求,最终导致平台沦为品宣阵地而非变现阵地,显然现阶段的小红书意识到了这点,从董洁到李诞都是电商化转型过程中,平台不遗余力推出的意见领袖,这些头部有能力实现规模化的供给。
而对于传统电商平台而言,缺乏KOL就缺乏需求的创造性,当电梯向上时总有需求可以承接广泛供给,但当需求转为漏斗状,便会陷入流量难题,正如前文所言。
最后探讨下所谓人货匹配效率降低的逻辑内核。
回到第一节的议题,KOL模式下贸易环节缩短增加的效率,能不能有效覆盖人货匹配减少的效率?
我们已经从成本角度分析了贸易环节缩短带来的优势,再来讨论下人货匹配减少的逻辑。大部分不爱看直播带货的观众,最不能理解的无外乎为什么会有人花大笔的时间浪费在本可以轻松达成的贸易之中?尤其是现阶段价格优势不再是直播电商的专属。
在我们看来,这个问题主要忽视了两个潜在的现象:低估了大多数消费者的时间允余,也低估了个体的情感、认知需求。
大多数劳动者的平均工作时长确实在逐年递增,但我国适龄的劳动人口仅有7.4亿人,其中工作规律的城镇就业人数为4.7亿人,仅占网购群体的1/2,适龄网购人群中仍有1/2的人有充足的时间可以用于内容消费。
并且,直播电商现阶段发展的形式早已超过了电视购物时代的情感输出。
戏剧结构中有一条通识,悲剧比喜剧更震撼人心,因此更有魅力。合家欢式的戏剧可能会在短时间提供大量的情绪宣泄,但影响力有限。而普罗米修斯或哈姆雷特式的悲剧会带给观众长期而深刻的情绪价值。
也就是说,大多数内容输出是认知价值(悲剧式)大于情绪价值(喜剧式),直播电商作为一种内容形式也是延循着这种逻辑,从李佳琦、董宇辉到交个朋友,本质都是在情绪价值之上提供了部分认知价值。
这对于内容消费者而言,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内容,并不能算是单纯的浪费时间,降低人货匹配效率,而是各取所需。
总结而言:
1)KOL是现阶段平台获客的成本最低的唯一解,具备流量杠杆
2)KOL亦是供给优化现阶段的优秀解题思路,具备成本杠杆
3)KOL能够满足观众情绪价值和更高维的认知价值,具备内容杠杆
4) 结合来看,最核心的是摊薄的逻辑,粉丝群体越大的KOL杠杆效应越强
因此,现阶段平台离不开KOL,超头永远不会缺位。
结语: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当然, KOL也有很明显的弊端,那就是反脆弱性弱,围绕机构乃至个人建立的信用体系,无论前期地基建设多么完善,粉丝群体多么庞大,很有可能因为个人的一言一行付之一炬。
而这也是这场“杠杆战争”得以被不断推波助澜的七寸所在。
何解?似乎无解。反脆弱最核心的逻辑,无外乎强化危机意识的认知并采取防守型行动,前者本就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后者更是难寻出路。
但,KOL经济学没有明显的弊端。
对于平台,尤其是内容漏斗下诞生需求的平台而言(比如抖音、快手和未来的小红书),KOL是可以批量制造的,无外乎挑选内容,依靠合作跨界出圈,筛选出能够持续产出的创,最终创造头部。
根据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带货主播百强榜》数据,视频号占据4席,淘系占据5席,快手占据22席,而内容池最丰富的抖音占据69席。
图:艾媒咨询2024带货主播百强榜单来源分类,来源:艾媒咨询
因此,在技术和商业模式没有明显进化前,无论是哪个明星或网红塌房,都不会影响直播电商对KOL需求,也不会转变平台延循KOL经济的策略。
也就是说,即便有再多的头部主播陷入争议,“KOL经济学”依然是当前阶段电商产业的最优解——
KOL,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将是,左右电商竞争格局的那根主要“杠杆”。
毕竟,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开白 | 商务合作 | 内容交流
请添加微信:jinduan008
添加微信请备注姓名公司与来意
如何理解“为什么美国电商被实体店完爆,而在中国却完全倒过来?
电商在中国的快速崛起正在颠覆传统零售行业,双十一的购物狂欢出现不到10年的时间,无论各方褒贬,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它体现了国人消费方式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
然而,为什么亚马逊在美国无法撼动沃尔玛的统治地位?为什么电商在日本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许小年认为,中烂弊国的电商的发展快,一个原因是传统零售业实在太落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饥基族管制相对较少。 他认为,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企业经营困难,是我们过去长期依靠投资驱动造成的结构性扭曲的结果,去产能化是当前经济最紧迫的任务。 在经济调整过程中,有大量的商业机会。 第一个机会是行业重组;第二个机会是传统企业的更新换代;第三个机会就是创业。 许小年教授今年7月在中欧戈友会演讲时作如上表述。 以下是他以“新起点,创新与互联网”为主题的演讲全文:今天让我来讲创新和互联网,我想还是从宏观经济谈起。 为什么在这时候提创新的问题?因为中国经济走到了今天,不靠创新,已经走不下去了。 大家看,在过去的一两年里的宏观数据,经济的增长速度是在不断地放慢。 虽然统计出来今年一季度、二季度的GDP全是7%,但电力的指标、运输货运量的增长率和企业的层面等各方面的情况都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经济正在滑入衰退。 为什么会衰退?因为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内部所积累下的结构性问题到现在已经捂盖不住了,必须要由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表现在宏观上,增长速度放慢;在微观上,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
最大的泡沫在实体经济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如何看待,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衰退的原因是过去透支了今天的经济景气。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中国的经济有个断崖式的下跌,虽然是外部冲击引起的,但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脆弱性。 如果我们能利用2008年那个时机,在经济下跌的过程中,忍受痛苦,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就不会有今天的困境。 但是我们推出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于是浪费了一次衰退,浪费了一次极好的调整机会。 现在我们看到,今天调整的困难比2008年还要大。 2009年“4万亿”执行的结果,使本来已严重的结构失衡更加的恶化,这表现在很多的传统制造业部门那时产能已经过剩,产品技术落后,在市场上找不到销路,急需更新换代。 然而政府的巨量投资,又使这些落后的产能、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得以苟延残喘,甚至继续扩张一直到今天。 原来经济中的内在的增长动力减弱了,这个时候需要增强它的体质,我们非但没有消除导致虚弱的内部结构性弊病,反而是给它注射“强心针”,让落后产能继续膨胀。 欧洲经济为什么现在还不行,因为它的去杠杆化没有认真的展开。 我们有数据表明欧洲的杠杆率只是稍稍低于2008、2009年,而美国的杠杆率已经回到了历史的平均水平。 这也是欧美两个经济体的表现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所在。 同样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不仅要去杠杆,我们还要去产能。 实际上去产能和去杠杆是一回事,实体经济中的过剩产能,对应的是银行的天量信贷,要不是银行放出那么多的贷款,也不会有今天这么多的过剩产能。 实体经济要去产能,金融行业要去杠杆。 A股市场是政府制造的国家牛市,当风险逐渐显现的时候,又是政府去清理场外配资,把它打下去,暴跌之后,又是政府出来救市。 尽管社会反响很大,其实A股市场只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个小问题。 大问题是政府负债,银行的坏账,实体经济中的过剩产能。 过剩产能有多严重?各个行业不一样,据说水泥行业的过剩产能是60%以上。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去杠杆的过程和去产能的过程可能会相当长,到底需要多少年?我也不知道,我想3年5年总是要的吧?各位对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去产能和去杠杆的过程中,企业的首要任务不是说发展多快,要做多大,不是赚钱多少,而是活着,活下去就好办。 宏观形势严峻,是不是我们就不干了呢?当然不是。 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价值才能显现。 我喜欢熊市,不喜欢牛市,为什么?因为在牛市中,资产的价格都被高估,只有在熊市中,资产的公允价值才能够在市场上出现,就像巴菲特喜欢熊市一样。 所以不要害怕熊市,不要害怕经济的下行和经济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商业机会。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谈创新,谈创业,谈互联网?原因就在这里。
三大机会:重组、升级、创业
最近我除了上课锋哗以外,就在各地看企业。 为什么现在企业看得比较多?因为宏观经济没得看了。 而且我研究宏观经济,人家也不喜欢听。 我去看基层,发现机会起码有这几个方面:一个是行业重组,行业重组的机会非常之多。 我刚才说的钢铁行业,很多中小型的钢铁公司都要倒掉,这个时候是购并的好机会。 但是现在购并的障碍在于地方政府的干预,所以我和政府说不要阻碍市场上的购并,不要阻碍企业的倒闭。 企业不行了,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是税收和就业,他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挽救濒临死亡的企业。 我对他们说,经济就像自然界,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 死的时候你要让它死,它不死,那些活着的也活不好。 因为这些濒临死亡的企业是不惜一切代价获取现金流,把价格压得非常低,以至于那些好企业也活不下去。 政府和经济学家的考虑不一样,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好企业不敢去收购,因为收购的前提条件是不许裁员。 这怎么可能呢?我去购并一个低效的企业,当然要裁剪冗员。 地方政府说不许裁员,这就阻碍了行业重组的进行。 如果不是地方政府阻碍的话,现在购并有很多机会。 优秀的企业通过购并提高它的市场集中度,获得一定的定价的能力来改进它的利润率,实现经营状况的好转。 过去几十年中,各位也许都很成功,但并不一定优秀,各位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谁是真正的优秀企业家,在今后两三年才能表现出来。 哪些是好企业,哪些是平庸的企业,哪些是低效的企业,要在下行中才能看出来。 以零售业为例,为什么京东这样的电商在几年的时间里就成长为中国的第一大零售商?亚马逊干了这么多年,干不过沃尔玛,只是沃尔玛的五分之一,而京东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超越了所有的零售商成为中国第一,因为传统零售商的效率太低。 我说的是自营零售,不是淘宝天猫那样的销售平台。 就是京东这个全国第一也不过1200亿人民币的销售额,和中国20万亿的零售额相比,微不足道。 零售业一定会进行大规模的整合,钢铁行业,水泥行业都会进行大规模的整合,一些企业在衰退的时候倒掉,把市场份额让给那些有竞争力,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在整合的过程中有多少机会?对于做投资的来说,机会是非常多的,我要有钱的话就想搞个购并基金,遗憾的是我没钱。 第二个机会是传统企业的更新换代。 我去年看了奔驰和宝马的生产线,车间里面没有几个工人,虽然还没有达到工业4.0的标准,顶多3.0、3.5,也已经相当好了。 机器人到处都是,工位和工位之间的搬运全都是自动化,不用人工,车间内部全都连起来了,自动化程度很高。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新的技术去提高效率,不必硬把自己套进互联网思维,而是要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新技术来提高企业的效率。 我们一个校友是做缝纫机的,缝纫机整个行业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大概跌了20%,利润整个行业跌了60%,而他的企业销售额和去年基本持平,利润跌了大概不到10%。 我问他为什么可以取得高于行业平均的成绩?他无非是把电脑装到了缝纫机上,用电控提高缝纫机的自动化程度。
产品的升级,他早就开始做了,他说不做不行了,因为传统的缝纫工越来越难招。 设想手工操作的缝纫机,手里捏着布,眼睛盯着针,一天紧紧张张8小时,现在谁愿意干这样的活儿?劳动力市场的形势迫使他提高缝纫机的自动化程度,你稍稍提升一点,就可以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不需要追求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一点一点的改进产品,一点一点的改进技术,这方面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又比如钢价的下跌迫使钢铁厂削减成本,回收炼钢的余热,因为相比国外,我们能源的成本还是高的,现在它可以做到能耗的80%来自利用余热、余气的发电。 所以经济下行并不可怕,倒逼企业研发,改进产品和技术,提高传统行业的效率。 第三个机会就是创业。 创业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不是大众之事,而是小众之事。 互联网在中国之所以轰轰烈烈,以至于大市值互联网公司有一半在中国,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中国的传统行业效率低,给互联网公司留出了很大的空间。 第二个原因就是政府管制少,进入相对自由。 现在是一提创业必谈互联网,其实传统行业一样有创业机会,不一定非做互联网+,传统行业+互联网也可以啊。 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没有一定之规,要做具体分析,哪一个有效我就走哪一条路,并不存在着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案例说明,“+互联网”比“互联网+”更有效。 当然,搞互联网的可能不同意我这个观点。 互联网+可以做蚂蚁金服;传统的金融业也可以做+互联网,比如陆金所。 我认为传统金融+互联网更有优势,这是由金融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 当然,互联网公司可能也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说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大数据。 我不否认,你可以在大数据中发掘、分析,为你的客户做信用评级。 但是从这些大数据到准确的信用评级,道路还非常漫长。 以阿里在淘宝、天猫积累的交易数据,能做多少贷款?阿里金融今天的余额是多少?300多亿吧,对传统金融业来说,是个很小的数目,和全国贷款余额七、八十万亿根本就没法比。 为什么呢?因为大数据的信息含量太低,相当于低品位的矿石,你要用多少吨的贫矿才能生产炼出一吨铁?你要用多少大数据才能放出一笔贷款?所以对互联网,既不要排斥、轻视它,也不要产生恐慌情绪,而是要冷静地沉下心来分析自己行业的业务特征,有哪些是适合互联网上做的,有哪些是互联网没办法做的,我自己的优势到底在什么地方?我要不要上网,我怎么上网?要独立的思考。 传统企业对互联网刚开始是漠视,当互联网冲击到自己的时候,很快就从冷漠变成了恐慌,又从恐慌变成了盲目的崇拜,现在是在恐慌情绪下盲目崇拜,以为我不上网就要死,没有那回事。 很多传统企业向互联网投降,我觉得太早了,还没有认真抵抗呢,就投降了。
管制是创新的大敌
我们不妨看看沃尔玛,沃尔玛做网上销售做了十几年,投资建自己的网站和电商仓库,沃尔玛在中国收购了仅次于京东的1号店,要发展他自己的网上销售。 同时沃尔玛在调整自己的店面结构,下沉,逐渐减少大型的门店,增加中小型的社区店,这些社区店将来就是它电商的提货点和送货点。 为什么亚马逊在美国无法撼动沃尔玛的统治地位?为什么电商在日本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日本的电商如果想干的话,可能干不过遍地开花的便利店,便利店过两条街就是一个,电商无法和它们竞争。 中国的电商的发展快,一个原因是传统零售业实在太落后。 落后也不必紧张,你也去上线,和电商过个招,谁赢谁输还不知道呢。 你要分析电商优势,也要分析自己的优势,你要知道电商的劣势,也要知道自己的劣势,以己之长攻人之短,你就可以生存和发展。 所以沃尔玛现在一方面是去做电商,另一方面改造传统业态。 他这样搞起来,亚马逊有可能招架不住,将来亚马逊也许就不是电商公司了,把主业转向云计算了。 要观察,不要慌,沉下心来仔细研究,决定今后往哪个方向走。 创新、创业不光是电商一个行业,其他行业也有机会。
这并不意味着,除了互联网以外,其他的行业就没有机会。 要看到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政府的改革措施反而是比经济上行的时候更到位。 最近的取消审批权,最近上市的审批制改为注册制,都是进步。 我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向来评价不高,但给予新三板很高的评价,新三板是第一块没有审批制的。 什么样的企业都可以上,只要有人愿意买。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我希望从新三板扩展到创业板,再到中小板和主板,都搞注册制就行了,别再审批了。 取消发审委,企业只要满足了信息披露要求,全都可以上,市场交易就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事,你管那么多干什么?政府要做的唯一的事就是保证足够的信息披露,使得投资者可以判断这家企业的状况。
如何理解“为什么美国电商被实体店完爆,而在中国却完全倒过来?_百度...
1. 电商在中国的快速崛起正在颠覆传统零售行业,双十一的购物狂欢出现不到10年的时间,无论各方褒贬,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它体现了国人消费方式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 然而,为什么亚马逊在美国无法撼动沃尔玛的统治地位?为什么电商在日本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许小年认为,中国电商的发展快,一个原因是传统零售业实在太落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干预相对较少。 他认为,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企业经营困难,是我们过去雀锋山长期依靠投资驱动造成的结构性扭曲的结果,去产能化是当前经济最紧迫的任务。 在经济调整过程中,有大量的商业机会。 第一个机会是行业重组;第二个机会是传统企业的更新换代;第三个机会就是创业。 许小年教授今年7月在中欧戈友会演讲时作如上表述。 以下是他以“新起点,创新与互联网”为主题的演讲全文: 今天让我来讲创新和互联网,我想还是从宏观经济谈起。 为什么在这时候提创新的问题?因为中国经济走到了今天,不靠创新,已经走不下去了。 大家看,在过去的一两年里的宏观数据,经济的增长速度是在不断地放慢。 虽然统计出来今年一季度、二季度的GDP全是7%,但电力的指标、运输货运量的增长率和企业的层面等各方面的情况都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经济正在滑入衰退。 为什么会衰退?因为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内部所积累下的结构性问题到现在已经捂盖不住了,必须要由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表现在宏观上,增长速度放慢;在微观上,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 最顷中大的泡沫在实体经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如何看待,如何走出当前的困境?衰退的原因是过去透支了今天的经济景气。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中国的经济有个断崖式的下跌,虽然是外部冲击引起的,但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脆弱性。 如果我们能利用2008年那个时机,在经济下跌的过程中,忍受痛苦,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就不会有今天的困境。 但是我们推出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于是浪费了一次衰退,浪费了一次极好的调整机会。 现在我们看到,今天调整的困难比2008年还要大。 2009年“4万亿”执行的结果,使本来已严重的结构失衡更加的恶化,这表现在很多的传统制造业部门那时产能已经过剩,产品技术落后,在市场上找不到销路,急需更新换代。 然而政府的巨量投资,又使这些落后的产能、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得以苟延残喘,甚至继续扩张一直到今天。 原来经济中的内在的增长动力减弱了,这个时候需要增强它的体质,我们非但没有消除导致虚弱的内部结构性弊病,反而是给它注射“强心针”,让落后产能继续膨胀。 欧洲经济为什么现在还不行,因为它的去杠杆化没有认真的展开。 我们有数据表明欧洲的杠杆率只是稍稍低于2008、2009年,而美国的杠杆率已经回到了历史的平均水平。 这也是欧美两个经济体的表现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所在。 同样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不仅要去杠杆,我们还要去产能。 实际上去产能和去杠杆是一回事,实体经济中的过剩产能,对应的是银行的天量信贷,要不是银行放出那么多的贷款,也不会有今天这基渣么多的过剩产能。 实体经济要去产能,金融行业要去杠杆。 A股市场是政府制造的国家牛市,当风险逐渐显现的时候,又是政府去清理场外配资,把它打下去,暴跌之后,又是政府出来救市。 尽管社会反响很大,其实A股市场只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个小问题。 大问题是政府负债,银行的坏账,实体经济中的过剩产能。 过剩产能有多严重?各个行业不一样,据说水泥行业的过剩产能是60%以上。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去杠杆的过程和去产能的过程可能会相当长,到底需要多少年?我也不知道,我想3年5年总是要的吧?各位对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去产能和去杠杆的过程中,企业的首要任务不是说发展多快,要做多大,不是赚钱多少,而是活着,活下去就好办。 宏观形势严峻,是不是我们就不干了呢?当然不是。 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价值才能显现。 我喜欢熊市,不喜欢牛市,为什么?因为在牛市中,资产的价格都被高估,只有在熊市中,资产的公允价值才能够在市场上出现,就像巴菲特喜欢熊市一样。 所以不要害怕熊市,不要害怕经济的下行和经济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商业机会。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谈创新,谈创业,谈互联网?原因就在这里。 三大机会:重组、升级、创业 最近我除了上课以外,就在各地看企业。 为什么现在企业看得比较多?因为宏观经济没得看了。 而且我研究宏观经济,人家也不喜欢听。 我去看基层,发现机会起码有这几个方面:一个是行业重组,行业重组的机会非常之多。 我刚才说的钢铁行业,很多中小型的钢铁公司都要倒掉,这个时候是购并的好机会。 但是现在购并的障碍在于地方政府的干预,所以我和政府说不要阻碍市场上的购并,不要阻碍企业的倒闭。 企业不行了,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是税收和就业,他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挽救濒临死亡的企业。 我对他们说,经济就像自然界,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 死的时候你要让它死,它不死,那些活着的也活不好。 因为这些濒临死亡的企业是不惜一切代价获取现金流,把价格压得非常低,以至于那些好企业也活不下去。 政府和经济学家的考虑不一样,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好企业不敢去收购,因为收购的前提条件是不许裁员。 这怎么可能呢?我去购并一个低效的企业,当然要裁剪冗员。 地方政府说不许裁员,这就阻碍了行业重组的进行。 如果不是地方政府阻碍的话,现在购并有很多机会。 优秀的企业通过购并提高它的市场集中度,获得一定的定价的能力来改进它的利润率,实现经营状况的好转。 过去几十年中,各位也许都很成功,但并不一定优秀,各位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谁是真正的优秀企业家,在今后两三年才能表现出来。 哪些是好企业,哪些是平庸的企业,哪些是低效的企业,要在下行中才能看出来。 以零售业为例,为什么京东这样的电商在几年的时间里就成长为中国的第一大零售商?亚马逊干了这么多年,干不过沃尔玛,只是沃尔玛的五分之一,而京东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超越了所有的零售商成为中国第一,因为传统零售商的效率太低。 我说的是自营零售,不是淘宝天猫那样的销售平台。 就是京东这个全国第一也不过1200亿人民币的销售额,和中国20万亿的零售额相比,微不足道。 零售业一定会进行大规模的整合,钢铁行业,水泥行业都会进行大规模的整合,一些企业在衰退的时候倒掉,把市场份额让给那些有竞争力,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在整合的过程中有多少机会?对于做投资的来说,机会是非常多的,我要有钱的话就想搞个购并基金,遗憾的是我没钱。 第二个机会是传统企业的更新换代。 我去年看了奔驰和宝马的生产线,车间里面没有几个工人,虽然还没有达到工业4.0的标准,顶多3.0、3.5,也已经相当好了。 机器人到处都是,工位和工位之间的搬运全都是自动化,不用人工,车间内部全都连起来了,自动化程度很高。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新的技术去提高效率,不必硬把自己套进互联网思维,而是要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新技术来提高企业的效率。 我们一个校友是做缝纫机的,缝纫机整个行业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大概跌了20%,利润整个行业跌了60%,而他的企业销售额和去年基本持平,利润跌了大概不到10%。 问他为什么可以取得高于行业平均的成绩?他无非是把电脑装到了缝纫机上,用电控提高缝纫机的自动化程度。 产品的升级,他早就开始做了,他说不做不行了,因为传统的缝纫工越来越难招。 劳动力市场的形势迫使他提高缝纫机的自动化程度,你稍稍提升一点,就可以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不需要追求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一点一点的改进产品,一点一点的改进技术,这方面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又比如钢价的下跌迫使钢铁厂削减成本,回收炼钢的余热,因为相比国外,我们能源的成本还是高的,现在它可以做到能耗的80%来自利用余热、余气的发电。 所以经济下行并不可怕,倒逼企业研发,改进产品和技术,提高传统行业的效率。 第三个机会就是创业。 创业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不是大众之事,而是小众之事。 互联网在中国之所以轰轰烈烈,以至于大市值互联网公司有一半在中国,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中国的传统行业效率低,给互联网公司留出了很大的空间。 第二个原因就是政府管制少,进入相对自由。 现在是一提创业必谈互联网,其实传统行业一样有创业机会,不一定非做互联网+,传统行业+互联网也可以啊。 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没有一定之规,要做具体分析,哪一个有效我就走哪一条路,并不存在着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案例说明,“+互联网”比“互联网+”更有效。 当然,搞互联网的可能不同意我这个观点。 互联网+可以做蚂蚁金服;传统的金融业也可以做+互联网,比如陆金所。 我认为传统金融+互联网更有优势,这是由
强行三分天下,六年打造万亿市值帝国!黄峥为何放弃拼多多?
3月17日,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宣布辞去拼多多董事长一职,并放弃超级投票权,名下股份投票权由拼多多董事会以投票方式进行决策。
黄峥表示,辞任后将投身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
黄峥为什么退休?电商行业未来如何?还有老板比较关心的,股市接下来怎么样?
财经 大排档菜单如下:
强行三分天下,黄峥急流勇退
电商,最后的肉搏战
一些关于股市的题外话
本份干炒牛河共2500g,耗时2根双喜,老板们可以泡上铁观音细品,记得打包 分享 给朋友,支持 收藏 外卖。
要问国内企业家中,老黄最佩服谁,非黄峥莫属。
虽说从BAT的包围中硬生生自建一国的张一鸣已经是天纵奇才,但还是走曲线救国路线,从互联网业中最薄弱的资讯一环入手,最终借短视频问鼎天下。
是天才,不过还是属于常人能理解并接受的范畴。
黄峥的逆袭,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拨动指针,倒回2015年9月,彼时如果有人说想要用六年创立一家市值万亿的电商帝国,与阿里京东分庭抗礼,恐怕会被所有人认为是疯子。
要知道,2015年的阿里巴巴市值也才198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亿元。
六年时间,创造一个有着“创业者面前的三座大山”之称,BAT三巨头之中的阿里巴巴同等规模的电商企业,还要达到阿里已经成立16年的市值。
在那个淘宝天猫在电商领域如日中天,京东才刚上市一年的时候,试图三分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黄峥做到了,纵然有着睁余天量微信流量的扶持,有着段永平高超卓绝的指点,但灶孙他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他的敌人、今日拼多多的成绩,迄今仍在向我们证明:拼多多,舍黄峥其谁?
资本市场同样印证了这点,黄峥宣布辞任CEO后,拼多多股价大跌超10%,市值蒸发超千亿人民币。
这里老黄提一嘴,无论是拼多多员工的内部吐槽,还是年初拼多多女孩的猝死,都让老黄对这家企业的文化观感不佳,不过成就实在瞩目,值得跟老板们聊聊,并无利益相关。
为什么黄峥选择这个时候退休?还不打算继续创业,却跑去搞科研。
当然是因为他本人可能就是喜欢搞科研。
不开玩笑,以他所达成的成就,除非学马斯克进军火星,否则已经没什么能给他带来成就感的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写得很明白,最高一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嘛。
对一个新创业者而言,还有什么比打败老牌创业者更好的自我实现途径?
实现完了,肯定是得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以他身份断不需要遮遮掩掩。 况且这决定也并非心血来潮,早在他去年7月将CEO大棒转交给陈磊时,一切早已按部就班。
有老板或许不同意,论市占率,市值,客单价,拼多多怎么就打败了阿里?
据拼多多最新财报显示,2020年拼多多GMV(成交总额)做到亿元,这个目标阿里花了14年,拼多多仅仅只用了5年。
在阿里深耕十余年,最擅长的电商领域异军突起,还风生水起,这是显而易见的胜利。
但电商行业接下来的战争,没有赢家,这恐怕也是黄峥辞任的因素之一。
图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电商作为中国互联网最著名的细分行悉辩滚业,经过二十多年迅猛发展,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电商交易额已经达到37.21万亿元,仅同比19年的36.8万亿增长4.5%。
即使在疫情的助推下,电商交易额增速也从19年的13.1%下滑至4.5%,国内电商行业已经碰到了天花板。
这下老板们该清楚,为什么去年各大巨头有失体面,纷纷弯下腰,跟卖菜小贩一决高下了吧。
市场空间到达极限,接下来的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社区团购都是毫无花巧的肉搏战,白刃战。
不会有什么天才,也没有什么史诗,反而某些巨头会因为吃相不太好看,显得有些丑陋。
在这场电商最后的战争里,没有赢家,就算哪一家获得胜利,那也只会是惨胜。
这也吹响了国内互联网上半场结束的哨声,腾讯投资海外、阿里研发芯片、网络进军人工智能,没有谁真正把未来押注在电商这一战上。
可对于身在局中的阿里、京东、拼多多乃至美团来说,这是别无选择的一仗,惨胜也好过不战而降。
只不过天才的演出已经谢幕,剩下的只是凡人间的厮杀,黄峥应该是瞧不上眼。
祝愿黄峥研究顺利。 在新的战场,老黄期待会有新的天才横空出世,搅动这一方风云。
最后再简单聊几句股市,再不说我怕胆子大的老板们冲进去了。
股市虽然如先前所料的短暂止跌,但经过老黄最近对一些经济数据的分析,风险却逐渐显现。
首先基本面上,谈谈最重要的消费、投资和出口。
消费,从调整后的增速来看,2021年1-2月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3.2%的复合增速,勉强弥补疫情带来的损失。
可受制于疫情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中小企业受损严重,居民收入增速下滑等因素,消费依然低迷。
投资方面,房地产韧性较强,2021年1-2月,地产投资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15.7%,复合增速为7.6%。 制造业投资2021年1-2月复合增速则约为-3.0%,较去年12月份低12.7%。
去年制造业因为海外需求暴增挣了大钱,老板们都心里门儿清,知道这种好事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自然就没了加大投资的想法,可以理解。
基建投资,老黄就不报数据了,只说一句。 今年315会议,提出“政府杠杆率要有所降低”,基建投资增速会逐渐下滑。
随着海外疫苗接种,疫情逐渐好转,生产恢复,出口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再说说GDP增速预期6%以上这事。 这是个偏低的数字,假设没有疫情,20年增速是6%,基数100万亿,那21年设6%没问题,正常增长,最终是112.36万亿。
去年因为疫情是2.3%的增速,算下来今年就变成108.44万亿,中间大概少了3.6%,也就是说今年增速要到10%,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真要拉到10%,有难度吗?我们大家心里清楚。
能拉为什么不拉,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疫情过了,不代表雨过天晴,很可能只是暴风雨的前奏,要留着力气加固屋子,而不是刷墙。
技术面上,无量反弹,给了6天时间,沪指都收复不了3500点。
老黄还是那一问,留给老板们思考,能拉为什么不拉 ?
晚安,请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