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小提琴巨匠吉顿·克莱默重返广州星海音乐厅

10月27日, 小提琴巨匠吉顿·克莱默 (Gidon Kremer) 和由他一手组建的 波罗的海室内乐团(Kremerata Baltica) 将重返星海音乐厅,通过极致细腻、层次丰富的合奏,演绎阿根廷作曲家吉纳斯特拉、皮亚佐拉与格鲁吉亚作曲家坎切利等人的作品,以及携手“95后”年轻钢琴家乔治·奥索金斯(Georgijs Osokins)演绎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波罗的海室内乐团(Kremerata Baltica)。

小提琴巨匠吉顿·克莱默 (Gidon Kremer)。

曲目包含了乐团多年演奏的经典作品以及一些新作,这场跨越两代人的音乐对话,仿佛让时间在音符间交汇,为经典作品注入了新的诠释。这次演出作为中国内地唯一一站,被不少资深乐迷视作 “有生之年” 必打卡演出。

暌违12年再度率团登上星海音乐厅舞台的克莱默,除了将带来一场精彩的音乐会,10月28日上午,还将作为音乐文化的传递者,参与到星海音乐厅公益艺术项目 “音乐陪伴计划”,与结对学校的特需孩子们交流、互动,并观看孩子们的现场表演,给予鼓励和支持。

当今小提琴大师中,现年77岁的吉顿·克莱默以传奇般的经历备受关注。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已经征服了青年小提琴家梦寐以求的三大比赛——包括最著名的帕格尼尼大赛、柴科夫斯基大赛首奖,和伊丽莎白王后大赛第三名。多年来,克莱默的合作名单云集所有古典乐坛最为显赫的名字,其中包括与 “钢琴女祭司” 阿格里奇多年的密切合作。他在唱片工业最发达的上世纪70年代崛起于国际乐坛,灌录的唱片超过百张,奖项多不胜数。

1997年,克莱默创立了波罗的海室内乐团。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乐团和它的创办人一道开展了广泛的巡演,在世界顶级的音乐节和音乐会演出场地亮相。克莱默曾携波罗的海室内乐团于2004、2012年两度登陆星海音乐厅,带来震撼的音乐现场。

迄今,波罗的海室内乐团创立已经足足25年。乐团汇聚了波罗的海三国,即拉脱维亚、立陶宛与爱沙尼亚的青年英才,既承载着波罗的海的文化血脉,又延续了这片古老土地上的音乐传统。自从乐团成立以来,他们凭借着独特的曲目安排和精湛的技艺,像是一束光,迅速吸引了国际舞台的目光。他们的演奏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既流动在古典音乐的悠远气息中,又游弋在当代音乐的大胆探索里。此次吉顿·克莱默与波罗的海室内乐团在星海音乐厅的演出正是如此:它汇聚了四位风格迥异的作曲家:阿尔贝托·吉纳斯特拉、贝多芬、吉亚·坎切利和皮亚佐拉,古典与当代音乐将在舞台上碰撞、交融,迸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光彩,让音乐焕然一新,充满了新的可能。

这支乐团让克莱默的生活格外忙碌。“我花在乐团上的时间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甚至超过了我在家的时间。”

克莱默对乐团的愿景不仅仅是演出,而是一种“文化使命”。乐团不仅为波罗的海地区的年轻音乐家提供了向世界展示才华的机会,也向世界传递着波罗的海三国的声音。他认为乐团更像是一个“研究小组”,每一场演出和每张专辑都经过精心策划和呈现,像是一场完整的艺术体验。这也正是波罗的海室内乐团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不仅仅是富有动感的声音和鲜活的现场表现,更在于他们所选择的曲目。克莱默说,“我觉得自己必须尽到责任,坚守音乐价值,坚定相信我选择的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

本场音乐会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钢琴与弦乐版),由“95后” 钢琴家奥索金斯担纲独奏,他首次登台星海音乐厅。奥索金斯在19岁时参加了第十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迅速成为观众的绝对宠儿,引起了国际关注。评论家称他的诠释 “具有革命性” “非凡” 和 “不可预测”。

首次在广州上演的格鲁吉亚作曲家坎切利的作品《寂静的祈祷》,这部作品是为小提琴、大提琴、颤音琴、弦乐团和预录音轨而作,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美丽作品,体现了坎切利的创作风格。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灵性、情感强度和极简主义倾向为特征。这首二十多分钟的作品通过独特的音乐纹理来唤起深刻的沉思,它邀请听众踏上一段内省的旅程,独特的乐器演奏及坎切利对动态、沉默和极简主义纹理的巧妙运用,创造了一个强大的令观众身临其境的音乐体验,非常动人。

在克莱默的音乐旅程中,阿根廷“探戈之父”皮亚佐拉的音乐像一束光,穿透他艺术生涯的每一个瞬间。克莱默与波罗的海室内乐团将为广州观众带来其代表作《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这不仅是一场对伟大作曲家的礼赞,更像是一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精神对话。虽然克莱默与皮亚佐拉本人未曾谋面,他在采访中表示仿佛早已与这位作曲家相识。他通过音乐感受到了皮亚佐拉的精神,并在多次录音和演出中不断深化对其作品的理解。音乐会上演的另一首由弦乐团演奏的曲目为吉纳斯特拉的弦乐协奏曲,与皮亚佐拉一样,极具阿根廷音乐血脉传承,体现了克莱默在曲目编排上的考虑。

采写:南都记者朱蓉婷


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历届北京国际音乐节

1998年,著名指挥家余隆发起创办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并担任艺术总监。 此后,余隆以其出色的组织能力和艺术才华使北京国际音乐节成为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的音乐盛会之一,对促进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北京国际音乐节不仅为推动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而且已成为北京的标志性文化活动。 音乐节的策划、组织和实施是一项极为艰巨和复杂的大工程,但却成功地实现了国际化和专业化,展示了策划者、组织者所具有的魄力,体现了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与众不同。 北京音乐节必将继续作为一个国际性音乐盛会,为推进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和繁荣作出贡献。 1999年的金秋十月,已渐入国际大型音乐节行列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拉开第二届大幕。 本届音乐节的十大特色,成为奠定其国际地位的重要砝码。 1.与建国50周年活动紧密衔接。 香港管弦乐团首次到北京演出;澳门室内乐团举办迎回归音乐会;为体现中华民族世纪大同,台湾地区著名的“吹笛人女子室内乐团”演出室内乐音乐会。 2.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40年,来自西藏的艺术家举办专场音乐会。 3.国内一流的艺术团体会聚一堂,中国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澳门室内乐团分别举办不同风格的音乐会。 4.世界顶尖著名音乐大师会聚。 钢琴家阿格里奇、陈万荣、傅聪,大提琴家梅斯基、韦伯,小提琴家斯特恩等世界顶尖艺术大师全部在本届音乐节亮相。 5.在国际上以演唱德奥艺术歌曲首屈一指的中国旅德歌唱家饶岚首次亮相。 6.歌剧《卡门》的演员,分别来自享誉世界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英国格文特花园剧院等,其中担任“卡门”的女高音是目前世界扮演“卡门”的最好的演员之一。 7.大力推广民族艺术和演奏新人,特别是推陈出新、改编传统戏曲。 8.体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音乐和艺术上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邀请20年前首次来华的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师、音乐家斯特恩再次来华,将其20年前访华时发现的“音乐小神童”、现已经是国际上著名的演奏家的几位代表人物再次召集一台,以一台综合的、采用多种新技术的多媒体交响音乐会,将音乐节推向高潮。 9.音乐节将开展多种方式的“教育项目”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多位艺术大师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特别是斯特恩在中央音乐学院讲学一周,再一次登上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台。 10.本自德国、美国、英国、以色列、西班牙、日本、阿根廷、匈牙利、捷克、芬兰、俄罗斯、奥地利、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大约1200多位中外音乐家参加本届音乐节的近40场演出。 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有一句名言:“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教学,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 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赢得业内外一致叫好声的第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于昨晚成功地降下了帷幕,在凯瑟琳·巴特尔余音绕梁的歌声中,我们不仅为音乐节这把智慧的钥匙所开启的精彩音乐大门而由衷赞叹,同时也为音乐节期间设立的、让人们学会找到智慧钥匙的活动———音乐普及教育系列活动而回味无穷。 相信很多看过第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儿童专场音乐会的孩子一定会为它的别开生面而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进门所发的汉堡包、把音符当做汉堡包和热狗的有趣比喻、生动幽默的讲解、活泼轻松的音乐,在音乐大师伯恩斯坦的女儿雅米和中国交响乐团的默契合作下,在满场的汉堡包香味中,不少孩子就这样和印象中颇为严肃的交响乐世界首次谋面了;而11月4日的大学生专场则在著名作曲家的经典作品中,让渴望走近音乐的17个高校的骄子们度过一个安静之下奔涌着激情的上午。 两场音乐会反响之热烈给人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 与此同时,十余场“大师班”讲座和音乐欣赏讲座也赢得业内人士的称道。 这一系列普及教育活动的高质量和生动的形式,使之成为本届音乐节大师云集、风格多样的音乐会之外又一令人瞩目的焦点。 音乐教育活动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社会公益项目之一,据音乐节音乐教育活动负责人介绍,该活动是音乐节每届必备的,自1998年的首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始,这一项目就形成了“普及———实践———提高”的完整体系。 像今年的大学生专场音乐会、儿童专场音乐会以及音乐欣赏讲座等就属于普及类,其目的在于普及高雅艺术教育,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艺术修养;而“大师班”讲座则主要针对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团体,以现场讲解、示范为主,同时通过电脑网络系统向外地音乐院校进行远程教学等等,这样通过亲身实践提高专业人员在演奏、歌唱、指挥等诸多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为国内音乐界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国内高雅艺术的整体实力。 从目前情况看尤其是“大师班”讲座的效果是明显的。 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历时23天,总共演出音乐会(含歌剧)21套25场次。 其中,因加拿大男高音丹尼尔·泰勒个人原因发生变故,他与胡文阁的《珠联壁合、中西比翼》专场音乐会临时取消,令许多翘首以待的观众大失所望。 具有强势号召力的有洛林·马泽尔率领的纽约爱乐乐团与中国青年钢琴家郎朗、《中国情怀——叶小纲作品音乐会》、《蝶恋花——陈其钢作品音乐会》和闭幕式音乐会等;艺术水准高、专业评价好的场次有柏林爱乐乐团木管五重奏《古典作品精粹音乐会》、《弦键双雄——里昂·弗莱舍与希维尔斯坦音乐会》、吕嘉指挥瑞典诺克平交响乐团与美国女高音凯瑟琳·巴特尔独唱音乐会;最富争议的票房“困难户”是现代歌剧《璐璐》;别具特色的要数首次由地方政府与教学单位联手打造的民族民间“品牌”、汕头市与中国音乐学院的潮州音乐专场;开创音乐节单场舞台人数之众的当数开幕式上马勒《第八(千人)交响曲》;而全场集中享有国际声望的中国演奏家、歌唱家最多的则是闭幕式音乐会。 闭幕式音乐会尽管一分为二,两场的演员阵容和曲目的安排,区别几乎仅在青年钢琴家陈萨与李云迪之间,但是两场门票全部走空,像纽约爱乐那场一样再次“暴棚”,座无虚席,还加了一圈折叠椅。 余隆率领的中国爱乐乐团托起王健、薛伟、陈萨、李云迪和幺红、梁宁、莫华伦、廖昌永、刘欢众星闪烁。 观众大大方方地几乎把掌声均摊给了每一位登台的音乐家。 最后亮相的刘欢,用原文演唱了一首西洋歌剧咏叹调比才《卡门》名段《花之歌》,稀罕之余猛然记起他本是专业法语;转眼间,温柔多情的何塞又翻唱邓玉华的《映山红》,他还同莫华伦一起冲上《今夜无人入睡》辉煌的男高音。 最后,刘欢干脆就加入《饮酒歌》的大联唱,廖昌永、梁宁男女中音也“串行”唱起了阿尔弗雷德和薇奥莉塔。 自此,已毫无唱法、声部之分,热热闹闹溶解了艺术的含金量,而是增添了节庆的色彩和气氛。 2003年11月5日,第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暨北京国际交响乐演出季闭幕式演出---由指挥家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执棒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在观众狂热的掌声中显得更加声势夺人。 强烈的艺术震撼力给观众以强烈的感染。 音乐会的成功给第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暨北京国际交响乐演出季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暨北京国际交响乐演出季历时18天,有近20个国家和一千多位艺术家进行了表演和演出。 著名作曲家约翰-科里利亚诺和著名小提琴家吉顿-克莱默及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等音乐名人在音乐节首次亮相。 一批音乐作品和乐团也是在音乐节上首次演出,其中有《红色小提琴恰空舞曲》(约翰-科里利亚诺)及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卢森堡爱乐乐团和伦敦室内乐演奏家乐团等。 许多中外观众对北京国际音乐节连续六年,越办越好表示了高度赞扬,来自美国的商人约翰-克里逊说,他是第一次在北京看到这样丰富多彩的音乐会,这和在世界上一些知名的音乐节一样既有水平,又有影响力。 另一位欧洲观众说,她从三年前就每届都要观看一些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演出,“内容很丰富,质量也很好,这个音乐节很有吸引力。 ”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2015年10月8日晚将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届时音乐节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余隆执棒中国爱乐乐团,携手小提琴演奏大师郑京和、大提琴名家米沙·麦斯基为观众献上一台饶有趣味的中西音乐对话。

曹树堃的经历

曹树堃,1956年出生于广州。 1977年开始在广东乐器厂从事小提琴制作。 1985年5月自费到美国深造。 1986年,曹树堃制作的提琴获美国第七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优异奖。 1989年以杰出艺术家身份取得了美国永久居留权。 创立美国曹氏提琴有限公司。 1990年与日裔美籍制琴家Hedin Kamimoto合作开设琴行,同年已回广州设厂,培养及训练提琴制作技师,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他们其中取得的国际提琴制作比赛奖项超过十项以上,其中包括有大中小提琴的音色奖和工艺奖。 曹大师更在近年协同其最优秀的学生和提琴技师成立了独资拥有的广州曹氏提琴波韵乐器厂,以精湛的工艺及曹大师的独特的油漆配方和调声方法,生产十个档次的小提琴,八个档次的中提琴和大提琴,以及三个档次的贝司。 在过去二十年来,“曹氏提琴”在世界各地已备受推崇,各地音乐家演奏家提琴老师学生等赞声不绝。 曹氏提琴的业绩在乐器和音乐界是有目共睹的。 当我们并不就此满足,曹氏提琴全体同仁将继续不断努力,以传统的制作工艺,制作世界一流、能使你称心如意的提琴。 曹先生同时任中国提琴制作师协会海外理事。 著有《奇妙的提琴世界》等提琴制作有关书籍。 (来源琴界网) ——从下乡知青到乐器厂翻译出生于1956年的曹树堃跟小提琴的缘分,用他的话来说,是一个偶然。 自拉二胡的爷爷起,再到在私伙局中做萨克斯手的父亲,使曹树堃对音乐有了天生的敏感。 他在1974年下乡做知青的时候,很快考上了番禺县文工团的乐队首席拉二胡。 同样因为这一技能,他才跟自己想都没想到的小提琴制作拉近了距离。 1976年,广东乐器厂的厂长兼小提琴制作大师徐弗准备跟广州市二轻局合办一个中专高级小提琴制作班,曹树堃参加了考试,但当时他参加考试的目的倒不是对小提琴制作有兴趣,而是觉得那是一个回城的好机会,因此学习班结束之后他分到广东民族乐器厂里工作,兴趣也不在制琴而在学习外语,最后他在厂里干脆被调到办公室做资料整理和翻译工作。 而到临出国前,他考虑到出国后决不可能凭借什么语言优势取胜,小提琴制作倒是一技之长,他才在最后两年时间里,认真地学习了小提琴的制作。 而这两年的准备,为他在美国取得的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修路工到提琴制作大师1985年,29岁的曹树堃拎着一个还没到香港就已经断掉把手的皮箱和他用业余时间制作的两把小提琴,踏上了美国的土地,住进了旧金山的贫民区,当时身上仅剩100美元。 为了生活,第三天他就开始了打工生涯,第一份工作是修路工,但三天后他就吃不消这体力活了,第二份工作“洗大饼”,就是在华人餐馆里洗盘子,干了几天,他同样因为吃不消而放弃了,之后他断断续续还打过很多工。 但这并不是曹树堃的理想,于是在业余时间,他拿着自己做的小提琴一家家的琴行去推销。 终于,一家琴行的老板对他的琴大感兴趣,“你的老师是德国人还是法国人?”这位老板问。 当曹树堃说是中国人的时候他大吃一惊,并立即给这位青年一个极佳的建议:不要到他原定的提琴学校耗费时间和金钱去学习小提琴制作,而是直接到造琴的琴行去跟大家学习,这样会有更多的实践经验。 回想起这位老板,曹树堃说自己一直都非常感谢他。 就这样,曹先生先后进了著名的罗兰琴行和魏逊琴行,开始了专业的修琴和制琴的学习,并考进了俄亥俄州的古琴修复培训班,拜著名的提琴修复家汉莎·伟夏以及世界级仿古制琴家贝洛尼为师。 1986年,他将自己的一把琴拿到美国小提琴协会主办的第7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上参赛,获得了小提琴音色第一名。 1988年,他在第8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得制作和音色双奖。 在美国他一连参加了6届小提琴制作比赛,一共5次获奖。 这位中国人一夜之间声名鹊起,找他买琴和修琴的人日益增多,1990年,他跟一个美国人一起在硅谷开了一家琴行;同年,他回国跟关尚持、沈炽明一道,在番禺创办了小提琴生产厂家,生产自己的品牌Scott cao;1993年他在美国自立门户,开了自己的琴行和工厂。 1990年~1995年的美国硅谷,是个富翁满街跑的地方,曹树堃也在这个时期,以小提琴的制作赚到了第一桶金。 ——断弦事件与借琴故事著名制琴家们的名字总是跟世界一流的演奏家们联系在一起,让Scott cao这一品牌进入一流演奏家视野的是1999年在旧金山戴维音乐厅发生的著名的“断弦事件”。 誉满国际乐坛的小提琴家尼可·肯尼迪(Nigel Kennedy),正与旧金山交响乐团同台表演勃拉姆斯的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正在激昂的演奏之际,肯尼迪手中那把价值百万美金的“瓜内利”小提琴的一弦突然崩断,全场惊呼、混乱异常。 就在此时,旧金山交响乐团的首席马克·沃尔克急中生智,将自己手中的Scott cao,仿斯特拉帝瓦利的“施华”递了过去,肯尼迪用这把琴拉完了第一乐章。 直到第二乐章,他才换回了自己的“瓜内利”。 当时身在广州的曹树堃一下飞机就接到了朋友们的电话,告知了肯尼迪对马克·沃尔克说的话:“替我打电话好好谢谢他(曹),更请告诉他,他的琴可以和格利蒙那两位巨匠(注:斯特拉帝瓦利和瓜内利)的古名琴媲美,他攀上顶峰了。 ”Scott cao的另一个佳话则是与华裔小提琴家黄滨的故事,黄滨是华裔小提琴家中获得国际奖项最多的天才小提琴手,是中国迄今为止四位获得过帕格尼尼金奖的四位小提琴家之一(注:另三位是吕思清、黄蒙拉和宁峰)。 1994年她受邀录制一张巴洛克名曲唱片集,因为名琴昂贵,她不得不去找微软退休的副总裁戴维·富尔顿借琴,曹树堃与她一起来到了这位著名的收藏家家里。 富尔顿拿出了12把琴给他们挑选:6把斯特拉帝瓦利、6把瓜内利,最后黄滨选了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用了50年的“瓜内利”。 但在录音时,黄滨和工作人员发现,曹树堃的琴在音色上丝毫不逊于“瓜内利”,而且在演奏慢板的时候曹的琴更出色,于是整个唱片的三分之二都是用曹树堃仿斯特拉帝瓦利的“施华”拉的,只有三分之一的部分用的是“瓜内利”。 ——演奏家的欣赏与收藏如今,曹树堃的两家琴厂一年产量达到2万把,产品覆盖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贝司,而且每一种琴的型号都是全的,都是手工琴,只有部分普及琴有机械加工工序。 其中,番禺的工厂同时还是日本最著名的一个国际品牌的生产基地。 Scott cao的琴如今主要销售地都集中在欧美,其中大于40%在欧洲,接近40%在美国,超过10%在东南亚,在中国只有不到10%的销售份额。 对此,曹先生说这是他的一个遗憾,他希望自己的琴能在中国有更大的市场。 如今,对一年只做六七把琴的曹树堃先生来说,赚钱已经不是他的理想,让世界一流的演奏家收藏并欣赏他的琴,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但尽管如此,他却不像一些小提琴制那样喜欢将自己的琴免费赠送给一流的演奏家们来使用,以提高自己的声誉。 曹树堃从未给任何一位演奏家送过琴,只给青岛市政府赠过一把琴,最后这把琴送给了在青岛举行的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冠军获得者,曹先生说他更愿意以成本价将小提琴卖给演奏家,因为买琴本身是演奏家们对制琴师劳动的一种尊重和欣赏。 包括帕尔曼这样的大师在内,都试过并称赞过他的琴,但他并没有给这位大师赠琴。 与小提琴大师的琴缘2004年2月20日星海音乐厅演出结束之后,小提琴演奏大师吉顿·克莱默在一家餐厅里试拉了曹树堃先生带去的一把仿古琴,当即爱不释手,经过一个夜晚的考虑之后,他以4000美元的成本价买下了这把小提琴。 这并不是曹树堃先生第一次与世界一流的小提琴家结缘,他在美国硅谷和中国广州番禺的大石镇同时拥有工厂,生产自己的小提琴品牌Scott cao(史考特.曹),以如今每年2万把的产量,每年80%的销售份额都集中在欧美的成绩令以制作小提琴而著名的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同行们刮目相看,而包括帕尔曼、吉顿·克莱默以及尼可·肯尼迪在内的大师都拉过他的琴,中国一流的小提琴演奏家中,黄滨、薛伟、林兆基、俞丽拿、盛中国等也用过他的琴并深为他的琴的音色吸引。 (来源于琴界网)

奉贤观众沉浸于 在家门口看戏 绝境
世界的机遇 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