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长城 中国有约 外籍媒体人打卡 聆听穿越千年的水声 吐鲁番坎儿井

中国日报网10月21日电 (记者:许聃 关晓萌 林虹)位于天山南麓的新疆吐鲁番年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素有“火洲”之称。为减少引水过程中水分蒸发损失,吐鲁番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开凿了地下坎儿井。天山雪水流淌在坎儿井,不断滋润着这片干旱的土地,滋养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

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10月20日,“中国有约·相约新疆”2024年国际媒体采访团来到吐鲁番市坎儿井民俗园,了解素有“地下水长城”之称的坎儿井,一起探寻吐鲁番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民俗园内坎儿井展示。

采访团一行在坎儿井展示模型前听讲解。

外籍博主在了解坎儿井的构造。

英国籍自媒体人Tobias Orlando Robert Symonds在品尝坎儿井的水。

坎儿井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是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活的文化遗产”。坎儿井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由竖井、暗渠、明渠和蓄水池(涝坝)组成,是荒漠地区利用地面坡度无动力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特地下水利工程。据了解,新疆的坎儿井总长度曾达到5000多千米,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外籍媒体人进入坎儿井内参观。

采访团一行在坎儿井内观看细节。

澳大利亚籍自媒体人Torr Jack William 和尼泊尔籍自媒体人Sophiya Manandhar 在记录坎儿井的构造。

外籍博主在坎儿井内打卡。


吐鲁番是全国有名的火炉。问坎儿井是如何减少水的蒸发的.

液体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蒸发的就越快,而坎儿井中的水大部分位于暗渠中,井内的水在夏季约比外界低5知10摄氏度,且暴露在空气中的表面积很小,所以,可以有效的减少水的蒸发。

吐鲁番的坎儿井,为何被称为中国地下“万里长城”?

因为坎儿井的主要工程在地底下,并且坎儿井长达5000公里,所以被称为中国地下“万里长城”。 坎儿井是为了将地下水汇集起来再引到地面的,所以坎儿井的主要工程才会建在地底下。

在新疆地区,由于风沙严重,土壤比较松弛,水的渗透性很强,所以只要一下雨或者雪水融化以后,水就会渗透到地底下,地下就会储存大量的水资源,为了将这些水资源利用起来,人们就创造出了新疆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而且由于新疆地势平缓,非常适合挖井,由此也就有了坎儿井。

坎儿井是十分巧妙的水利工程设计,整体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组成。 竖井是为了运送地下的泥沙而存在的,每个竖井之间的距离都大有讲究,既要考虑到坎儿井的长度,又要考虑到地势和地下水位的高低,有些坎儿井中的竖井有十多个,有些甚至有上百多个。 坎儿井的主要部分是暗渠,它的作用是就是把地下水汇集在一起。 暗渠的建造一般是从地势高的地方往地势低的地方挖,这样才能把地下水输出地面。 暗渠最大的好处就是地下水流经暗渠中的层层砂石后,经过自然过滤,形成了天然的饮用水,这种水中还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对人体十分有帮助。 明渠就是建造在地面上的水渠,主要作用就是输送水,而涝坝就是储存水的水池。

新疆的坎儿井就是新疆人民智慧的体现,为了能够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利用起来创造了坎儿井。迄今为止,坎儿井在当地仍然十分重要,在新疆的灌溉面积有四十七万亩,既能满足农业生产、平原灌溉的水资源需求,也能满足人们生活用水的需求

新疆坎儿井简介从坎儿井引水的是什么水?

新疆坎儿井地处干旱的吐鲁番,常年缺水,当地人就想各种办法打水。其中,坎儿井在当地非常有名,是很多当地居民都很熟悉的地方。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坎儿井的历史和目前的发展情况。坎儿井图坎儿井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灌溉系统工程。因其设计巧妙,规模宏大,被誉为中国地下“万里长城”。这是干旱地区劳动人民利用稀缺水资源实践中的一大创举。在我国水利史、人文史、科技史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坎儿井》在研究新疆农业和水利工程发展史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科学准确地了解坎儿井的发展和特点,对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坎儿井这一吐鲁番水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吐鲁番各族劳动人民为了在沙漠中发展农业生产,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在古代设法吸引北天山渗入地下的雪水来滋润戈壁滩上的这些绿洲,同时避开沿途的高温蒸发,巧妙地发明了这种集明渠、涵洞、竖井、涝坝于一体的坎儿井。而且据考证,新疆的坎儿井工程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各类涵洞总长一度达到5000公里。因此,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旅游区:

坎儿井的概况

1.坎儿井的形成是一项独特而古老的水利工程,广泛存在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修建了坎儿井,而我国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此外,北疆的雷姆、奇台、阜康和南疆的皮山、玉田、库车等地约有1800条公路。而北疆和南疆的坎儿井已经干涸废弃,仍在运行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吐鲁番盆地气候非常恶劣,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但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所以,只有降雨和雪山融水根本不能形成地表径流。而天山积雪融化渗入戈壁滩后,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天山雪域一角因此,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借助自然地形坡度条件,利用水的势能,通过人工修建的地下暗渠,将地下水暗流排出,输送到吐鲁番盆地的绿洲。这种设计有效地避免了高温蒸发造成的水资源损失,对吐哈地区绿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孕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坎儿井的组成坎儿井主要由涵洞、明渠、竖井和防涝坝四部分组成。涵洞是整个坎儿井工程的主体部分,按照一定的纵坡坡度可分为集水段和输水段。前部为集水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主要起拦截地下水的作用;后部输水段的一部分与当地地下水位以上的地面明渠相连。也就是地面的引水渠把水引到涝坝或者直接灌溉田地。竖井主要用于定位、进入、开挖、通风以及涵洞开挖完成后的检查和维护。涝坝是坎儿井的蓄水工程,主要用于储存多余的井水以提高灌溉水能力,可以调节各个时期的水量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供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坎儿井结构图3.坎儿井现状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地需水量逐年增加1966年,坎儿井工程年输水量达到最大值,共计6.999亿立方米。2003年,当地仍有406口坎儿井能正常工作,全年总输水量2.32亿立方米,仍占全区总输水量的30%,仍是当地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之一。到2008年,当地只有214口坎儿井能正常运行,年输水量减少到1.15亿立方米。坎儿井的现状不容乐观。坎儿井坎儿井的由来吐鲁番坎儿井工程的起源没有统一的答案,关于其起源主要有三种学说。一、管仲井渠论;有历史学家认为,吐鲁番坎儿井工程的灵感源于汉代的关中井渠,随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传入西域等炎热干旱地区。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西域井渠考》年直接指出,新疆坎儿井工程的设计理念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出现,其灵感来源于中原的水井和运河。据《史记河渠书》年记载,汉代陕西关中创造了挖掘地下坑的技术,称为“井渠法”。汉武帝用这种方法把洛水带到商洛。汉朝经过西域后,长城外无水,沙土松散,容易坍塌,于是将“井渠法”传授给当地人。经过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逐渐完善,发展成为适合新疆情况的坎儿井。位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吐鲁番。二是中亚起源论;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持不同看法,认为坎儿井工程很可能最早诞生于中亚等干旱地区,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逐渐向东传播到吐鲁番。第三,本土起源论;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是,坎儿井工程本身就诞生在吐鲁番,这种巧妙的设计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人民根据当地高温少雨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和盆地地形特点而做出的。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巧妙的设计,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终于建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而且近年来,随着更多专家学者对坎儿井项目的进一步研究,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支持“原生”的观点。吐鲁番地区的古代工具不管起源如何,吐鲁番的坎儿井工程是当地人民一点一滴建设起来的,滋养了吐鲁番绿洲,造福了子孙后代,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遗产。坎儿井的习俗和水系1.当地文化习俗在古代,坎儿井作为吐鲁番唯一的水源,深受当地人民的珍惜和爱护,围绕坎儿井工程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文化和拜水仪式。每当为新建或扩建坎儿井选择水源时,当地人都要到王静庙、王水庙等地举行祭祀仪式;借此机会祈祷当地人民选出的工人能够平安健康,能够顺利完成工程的建设。坎儿井工程完工后,将宰杀牛羊,举行盛大庆典,感谢上帝和诸神的保佑。在吐鲁番,当地人民非常看重水资源,形成了许多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习俗和谚语,如:“梦见在水里游泳,幸福是第一位的”、“水滚七次就干净了”、“活水可以喝,死水不可以喝”、“在水里小便是最大的罪过”等。因此,当地群众在放牧时会尽量避开坎儿井工程的竖井、明渠和水源,避免牲畜粪便污染宝贵的水源。需要洗衣服洗菜的时候,会选择从运河取水,转移到远离水源的地方清洗。更有甚者,当地年轻恋人还要在坎儿井的水边献出爱情腰刀。当地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水神的保佑。吐鲁番葡萄沟村2.科学的用水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民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由生产大队制定了严格的生产用水制度。每年清明和秋分之间,当地农业生产大量的水。如果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坎儿井和水源,灌溉用水系统就会相对简单。比如艾丁湖乡的园林大队,下辖三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坎儿井,所以灌溉用水期间每个生产队都用自己的坎儿井。但如果生产大队和生产班都有坎儿井,灌溉取水系统就会相对复杂。(注:一般以村为一个生产大队,根据生产需要将村分为若干生产队)。葡萄乡火一大队下辖3个生产队,5口坎儿井。其中阿扎提卡雷兹属于制作组的管理。这个坎儿井产水量最大,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水。这个坎儿井将承担供应三个生产队的任务。琼坎儿井也由生产大队管理,供应给二、三生产队;霍伊拉、马伊岑、克其克坎儿井分别属于第一、第二、第三生产队管理和经营,只负责向本生产队供水。吐鲁番各族人民喜获丰收。林则徐与坎儿井林则徐因虎门剿灭鸦片而成为民族英雄,但因鸦片战争清廷战败而贬谪新疆。在新疆期间,林则徐四次来到吐鲁番。1845年2月25日,在道光的命令下,林则徐、黄南坡和次子易从带着根特克台(俗称坑坑)来到吐鲁番。当地官员出城互相迎接,礼仪非常隆重。1845年8月1日,林则徐在南疆实地勘察后,启程前往哈密等候旨意,途经吐鲁番。除此之外,同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则徐在希拉里克视察11万亩田地时,曾两次前往吐鲁番。所以林则徐在新疆期间去过吐鲁番四次。林则徐雕像正是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民族英雄林则徐与吐鲁番的坎儿井结下了不解之缘。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农历1月19日,林则徐初抵吐鲁番时留下了这样的记录。他在日记中写道:“沿途看到许多土坑,就问它们的名字叫卡京.在水中穿过一个洞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林则徐第一眼看到坎儿井这个独一无二的水利工程时的惊喜。作为水利专家,林则徐曾经在很多地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新疆也不例外。条记录:“林文忠公降伊犁,主张坎儿井在吐鲁番。地是霍州,自古不下雨。文忠下令在高原挖一口井,把它变成一条沟。引井灌溉田地,然后红土地成了沃土。”清末,特别是林则徐到新疆后的30年间,在林则徐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吐鲁番的鄯善、托克逊等地区新建坎儿井3000多口。这份地方志中清楚地记载着“林则徐首创用勘井水灌溉田地,黄继之于蓝坡,至今勘井规模受益无穷。”目前,据考证,鄯善县七克台乡现存的60口坎儿井,绝大部分是林则徐考察吐鲁番后挖掘修建的。而且,为了纪念林则徐对宣传和倡导坎儿井的贡献,当地民众还称坎儿井为“林公敬”,以表达对林则徐敬仰之情。吐鲁番的风景坎儿井是新疆各族人民在不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发明和建设的伟大工程奇迹。新疆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在干旱少雨的吐鲁番盆地构筑了地下水脉系统,哺育和滋养了沙漠绿洲,是绿洲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可以说,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发达的农业和沙漠绿洲。

中国最能为 发展赋能 12国受访民众认为 环球时报研究院公布
今年12月28日开幕 日本第103届全国高中大赛 明年1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