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部秧歌剧 兄妹开荒

延安 秧歌剧 鲁艺

来这里最适合边扭秧歌边打卡!因为这里是中国第一部秧歌剧《兄妹开荒》的诞生地延安鲁艺。当年这个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秧歌舞中创作而来的秧歌剧以其风趣诙谐,寓教于乐的生动形式,受到群众的喜爱。

历史上第一部秧歌剧

兄妹开荒的介绍

这台著名秧歌剧是1943年由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王大化、李波在延安时期创作的。 内容反映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依据当时陕甘宁边区开荒劳动模范马丕恩父女的事迹编写。 原名《王二小开荒》,后以群众通称的《兄妹开荒》定名。 编剧:羊路由 作曲:安波

秧歌舞

兄妹开荒二人表演唱原唱

题主是否想询问“兄妹开荒二人表演唱原唱是谁”?王大化、李波。 《兄妹开荒》是王大化、李波在1943年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中的原唱歌曲,由秧歌剧《兄妹开荒》的王大化、李波表演,以陕甘宁边区开荒劳动的农民为原型,表现了边区人民以高涨的热情投入生产运动的情景。

“夫妻识字”和“兄妹开荒”

兄妹开荒

“夫妻识字”和“兄妹开荒”,是延安时期的两出秧歌剧。 没想到若干年后,在这个小小的校园里,被真实的生活演绎出来。 电大两个班同学中,夫妻相携、兄妹相伴、姑嫂共读的,有好几对儿。 最显眼的,莫过于那两个人了:妇者文静少语,入学登记只站在一旁不说话,出入校门,常常随在夫者一旁。 微微的风仿佛也能吹动她的腰际,假如在古代,一定是“行不动裙”的节奏。 夫者呢?稍黑微胖,一副眼镜隔着智慧的眼睛,好像总是看着稍远一点儿的地方,谈吐间略带天然无机的意味。 俩人儿都是好学生,一位的古代汉语从来没有低于85分的,这成绩算远程教育的奇迹了;另一位,作文常常被贴在教室后面墙上的“学习园地”里。 稿纸上的手抄文章,颇见文学功力,硬笔书法也是如此。 还有一对儿,略有不同。 女生也是气质文雅那一类的,只是高挑的个子有些特别。 被严格的家教约束和文艺书本浸染较深的痕迹,留在脸上。 就是通常的那种“开怀大笑”,也被轻轻吐出、文雅有致。 她的那一位呢?个子不矮,但跟她在一起却难分上下。 他与人交流的时候,目光略略从眼眶的上缘看出来,很含蓄。 微微地笑着,好像才吃完一粒话梅。 其实他颇有社会能量,兼任数家公司老总。 不过这是后话,再见到他又是另一种风格了。 这很有夫妻相的俩人,不在我们班里。 因为两个班有时合并上课,才有一些印象的。 而我们班,还隐藏了一个姑嫂加夫妻的三人亲情小团队。 嫂子,运动型发式,干净利落,性格爽朗。 任何事情到了她面前,都可以变得光鲜起来。 小姑子,温婉随和,与嫂子同来同往,颇为融洽。 第二年嫂子转读经济管理专业,是她告诉我们的。 哥哥,在温和以外好像多了一层老实。 几年学习过程,从来没有显山露水。 很有意思的组合,也算一种时代特色吧!对此,我们戏称“夫妻识字”、“兄妹开荒”。 文革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停滞多年的高等教育,积累了数以千百万计年轻人,无形之中从适龄滑向超龄。 而那些幸运的“工农兵大学生”,并不具有完备的意义。 十年,没有发展反而折损的高教资源,一旦遇到解禁以后的生源井喷,肯定难以应接。 各样成人教育样式,如春笋逢时。 工余时间上课的夜大、企业单位自办的工大、远程的函授大学以及电大…… 承接了一项伟大的筑梦工程。 抗战八年,西南联大涵养了很多未来建设祖国的人才;当代的各种大学,以同样灿烂的文化精粹,滋养了岁月蹉跎的一代。 光阴增加了年龄,也积累着对错过机会的遗憾。 而这些遗憾遇到适合的机会,立刻变为无穷的动力!无论白天工作多累,忙碌中总有一个空间,在心里等待夜的来临,那时才是真的开始。 同一盏灯下,夫妻长夜共读的场景,画面温馨书香满屋。 春的花前少了他们的身影;秋的朗月伴他们直到夜阑。 当辛苦和美好在一起的时候,美好被放得很大,挤占了苦的位置了。

Magic7 系列手机预热视频公布 荣耀 新机有望配备可变光
共享经济稳定发展 共商金融开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