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名望和紫砂壶有关 70岁了!

10月20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迎来七十周年厂庆,场面喜庆。

这座闻名中外的紫砂工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长期以来是一个网红打卡地。

在互联网直播卖紫砂壶已经成为现象级电商形态的情形下,网红主播、电商达人在直播带货时,话题绕不开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高赞有加。在“互联网嘴替”的持续作用下,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发展足迹、资源和品牌价值不断被发掘、激活,形成了新的传播热度。

大师云集,老树著新花

在当天举行的庆典仪式上,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丁钢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宣读贺信,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王志杰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保利集团董事长徐念沙宣读贺信,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徐建荣致欢迎词,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总工艺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作为大师代表致辞。

出席庆典活动的宜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蜀镇党委书记钱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陈四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才大颖等有关方面领导先后致辞。

当天,《砂者为上: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志》《砂者为上: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70周年紫砂名家作品集》首发,纪录片《砂者为上——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70周年庆口述历史》首映并全网发布。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吕尧臣、周桂珍、顾绍培、曹亚麟、毛国强、吴鸣、华建、吕俊杰共同为《七秩风华—砂韵传承》“70·紫砂映像”建厂70周年专题视频创作大赛的获奖者颁奖。

出席庆典活动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有徐秀棠、吕尧臣、徐汉棠、李昌鸿、周桂珍、 顾绍培、曹亚麟、毛国强、吴鸣、季益顺、华健、吕俊杰、谢强、王潇笠、何道洪、曹婉芬、范永良、张红华、陈国良、储集泉、潘春芳、蒋国兴等,大师云集。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庆典活动特别邀请了施秀春等14位60年前进厂的老同志参加厂庆活动,场面温馨感人。

庆典当天,“紫艺丹青”陶与瓷——书画名家艺术作品展开幕,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秋峰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马翔、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于广云、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王建良等有关方面领导和嘉宾共同为该展览启幕。

《砂者为上: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志》有分量

《砂者为上: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志》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徐建荣为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全书约为47万字,洋洋大观。内容集中反映了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伴随着宜兴紫砂繁荣发展的历程,体现了一座工厂与一个产业不断壮大、更新的内在联系。

“砂者为上”语出明代文震亨所著《长物志》,是明代大画家文徵明之曾孙。

《长物志》中曾如此描述紫砂:“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这句话精妙地阐述了紫砂壶的特质和优点。

《砂者为上: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志》是对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所存档案进行的整理研究,档案记录的时间为1955年—2003年。该书将对这批档案的研究纳入当代工艺美术史研究范畴,并进行了分类梳理,其中涉及工厂的建立缘起、管理体制、生产与经营、建设与研发、职工教育与技能培训、生活福利、先进人物,以及紫砂陶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及对国家建设的贡献等。

“先有高原才有高峰,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是宜兴紫砂人才的摇篮,是宜兴紫人才队伍的高原。正如高峡出平湖被称为天池一样,厂志是整个宜兴紫砂业态最为真实和生动的写照。”徐建荣这样描述这部书。

《砂者为上: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志》内容清楚地表明,顾景舟、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蒋蓉等七位著名的紫砂老艺人,他们是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最早的一批技术辅导员,以他们为根本的树状结构,派生的枝枝蔓蔓,成为当今宜兴紫砂园地的基本生态。

宜兴紫砂文化,向全球传播

由于宜兴紫砂具有国际知名度,长期以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比较多,境外媒体几乎每年会关注到这座老字号工厂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作为著名的“老字号”工厂,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每年组织骨干技艺人员到祖国各地及海外举办紫砂艺术展览,积极推动宜兴紫砂文化国际化传播,先后在中东地区举办的阿布扎比中国非遗文化艺术品博览会、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等多次进行国际间的紫砂文化交流和推广活动,向世界人民充分展示了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通过展示这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世界扩大中国形象传播的影响力。

记者:何小兵

摄影:张轶伦 王奕楠

视频:史晨霏

校对:缪敏

责 编:觅雪

编审:吴军


宜兴紫砂厂历史

1966 年4 月: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中心试验室,负责产品设计和技术业务指导。 1966 年4 月:紫砂工艺厂成立中心试验室,负责业务指导和产品创新。 1966 年10 月:“ 文化大革命” 使紫砂生产受到影响。 1966 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紫砂行业仅生产茶具和花盆,部分紫砂从业人员转产出口澳大利亚的釉陶啤酒杯及波纹板工业陶。 1966 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紫砂茶壶被当成要抛弃“ 四旧” ,百货公司工艺专柜每把价格仅为0.2 元。 仅以茶器、水平壶销往日本和香港。 1966 年:成立紫砂中心试验室,负责打样设计,解决技术难关,使主产一级品率从76% 提高到90.25% 。 1968 年12 月28 日,著名紫砂陶刻家任淦庭因病逝世,享年78 岁。 1970 年:1970 ~1971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广东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设计50 种新壶,为法国承制8.24 万件串钮胆壶。 1970 年:应日本所提,将壶的出水口改成“ 球孔” 。 出口港由广州改为上海。 1971 年:日本、香港透过广州订购紫砂花盆、茶具、茶器及水平壶,并转口美国。 大量制作微型花盆和日本来样花盆。 生产开始回升,产量和产值遂年增长。 1972 年:宜兴利新陶瓷厂生产壶。 1972 年:以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 小型竹节茶具” 和“ 可心梨式茶具” 作为馈赠给日本田中角荣首相的国家礼品;紫砂壶恢复为出口紫砂的主产品。 1973 年:筹资29 万元建造 54 米紫砂隧道窑,注浆采新配方泥料,宜兴紫砂工艺厂扩大紫砂研究室,开发新品,参加美、日等国20 余次展览。 1974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建54 米遂道窑取代倒焰窑,并添置真空练泥机,扩大紫砂研究室。 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名艺人专门从事新材质、新造型、新装饰、新品种的开发,发展出镶银丝、纹泥、冰纹开片、镶瓷珠的新工艺,新创“ 永梅茶具” 、“ 提璧茶具” 、“ 荷藕酒具” 、“ 集玉壶” 、“ 镶金龙团壶” 、“ 扁竹提梁壶” 等壶种。 1975 年8 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在宜兴鼎山省陶研所举办“ 全省陶瓷美术培训班” ,杨永善、陈若菊、白雪石执教,紫砂工艺厂有汪寅仙、何道洪等参加受训一年。 1975 年:1975 ~1977 年外销扩及欧洲、美洲和澳洲,茶壶、茶具类占60% ,出水口以球孔为主。 1975 年:出口五十五万件,参加丹麦、法国、叙利亚等国的国际博览会,赴日本、罗马尼亚、西欧、北欧、北美、澳大利亚、斯里兰卡、香港等地展出。 1976 年7 月: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考证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至明代早期。 1976 年:南京大学考古系会同宜兴陶瓷公司合力发掘丁山羊角山紫砂古窖址,考古证明宜兴紫砂起源在北宋中后期。 1977 年:2 年:紫砂名师裴石民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1977 年:在美国纽约举办“ 宜兴紫砂陶艺展” ,受到高度好评。 1978 年:朱可心、顾景舟、蒋蓉被选为工艺美术师。 1978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加强工艺技术管理,平均每年有150 件﹝ 套﹞ 新品问世。 1979 年5 月:紫砂工艺陶参加上海举办的第二次“ 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会” 获佳誉。 1979 年8 月:紫砂工艺陶参加北京故宫举办的“ 宜兴陶瓷展览” ,徐汉棠制作、鲍仲梅镶的一套15 头四方藏圆咖啡具被故宫收藏,另一套被美籍华人以1200 元高价购藏。 1979 年:1979 ~1987 年,每年平均有3000 人左右慕名到宜兴紫砂工艺厂参观,最多时达5000 余人,由此带来的旅游外汇年收可达70 ~80 万元人民币。 1979 年:江苏紫砂传统工艺品参加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会,同年宜兴紫砂陶器获轻工部国家质量评比银质奖章。 1979 年:沈蘧华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 三八” 红旗子,表彰她在紫砂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1979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加强了工艺管理和技术改进工作,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不断开发新产品。 1979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陶器获国家银质奖,出口量80.5 万件,出口值105.9 万元。 1979 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创新品种从每年50 种上升到120 余种,单件出口值从0.1 美元上升到0.5 美元。 1979 年:徐汉棠制作、鲍仲梅嵌银丝的十五头“ 四方藏圆紫砂咖啡具” 和范盘冲设计制作的“ 宝塔紫砂台灯” ,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1979 年:紫砂名师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并作示范表演。 1979 年:紫砂名师徐汉棠制作、鲍仲梅嵌银丝。 十五头“ 四方藏圆紫砂咖啡具” 和范盘冲设计制作“ 宝塔紫砂台灯” ,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1980 年10 月:由紫砂厂下放农村的技术人员为主体,在紫砂工艺厂的西侧建立了” 宜兴紫砂工艺二厂”1980 年: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期,福建茶叶公司曾大量向“ 宜兴紫砂工艺厂” ( 台湾玩家称:一厂) ,大量下订生产过“ 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厦门支公司” 底款的水平壶,泥料为“ 红泥” 及“ 清水泥” ,容量以十杯壶为主( 台湾玩家惯称此规格的容量为8 杯) 。 不过,该批壶的底款是繁体字,壶身筒正面刻上楷书年:“ 请饮” :( 于上方) ,中国乌龙茶( 这五字刻在“ 请饮” 二字的下方) ,及一个小茶船( 上盖下承) ,和六个很小的茶杯( 也是红泥或清水泥做的) ,整个套组都是用同品种的泥料生产。 这批货中的水平壶,因在台湾炒作的价位很高,所以于1980 年代末期之后,厂外就有很多仿制品的出现,年:但都只生产茶壶( 不附一茶船与六小杯) ,落款方式与刻字都类同。 1980 年:香港双鱼有限公司罗桂祥先生8 度赴宜兴收集资料,介绍紫砂茗壶,并订制17 个高档茶壶,按的名望分订三种价,突出名家作品的声誉。 1980 年:紫砂的产量已达364 万件,产值248.65 万元,创利润68.1 万元。 随着国内外需求的增加,部分乡镇也开始发展紫砂生产。 1980 年:顾景舟建立“ 紫砂特艺班” ,按香港收藏家罗桂祥先生的供样,复制历史名作,并挑选工艺师和高级工艺师每周为特艺班学员上课,奠定了紫砂艺术的基础。

老一厂紫砂壶史料弥珍

老一厂是原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简称,建于1955年,由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州、蒋蓉七大老艺人集中当时民间制壶和陶刻的紫砂艺人一起成立的,历时40余年,培养了大批紫砂国大师、省大师、省名人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创作制作的紫砂精品更是层出不穷,可谓几百年来紫砂最辉煌的时期,直到1997年结束国营改制为民营。 老一厂紫砂壶现在一般界定为1977—1997年原老一厂一车间生产的较高档的商品壶,当时多用于出口创汇,前后可分为:1、椭圆绿标期(1977—1982年)2、甲子泥无标期(1983—1987年)3、方圆标期(1987—1992年)4、镭射标期(1993—1997年)老一厂紫砂壶所有泥料采用黄龙山4号井的泥料;造型更是前辈大师、名家定型定款;窑火也是当年烧重油的隧道窑,2002年因污染已经被打掉,所以老一厂紫砂壶以其“泥优型正窑火足,不可再生,不可复制”而一直被紫砂爱好者们追捧。 老一厂紫砂壶究竟好在哪里?沏茶上乘茶是介于中药与食品之间的瑞草。 我们只要联想到当今熬中药以砂罐、餐饮中以砂锅炖煮或煲汤,其原理完全一样。 宜兴优质壶能沏出茶之佳味、汤色纯正,茶味醇厚。 好的宜兴壶,素为嗜茶者首选之佳器。 这里我捎带说一下“养壶”。 我个人不喜欢以一支养壶笔沾了茶水,在茶壶上再三涂抹,更不提倡以手揉搓,以面擦壶,使壶油光锃亮。 壶上有了这类“包浆”,有损沏茶功能。 我想,所谓“养”便是保养。 使用得法,保养得当。 仅以废茶水浇淋壶身,或以纯棉毛巾加以擦洗,每天必将壶中茶叶倒掉,清洗净,使壶置空气清新处阴凉干透即可以了。 泥料上乘一般人,对宜兴壶的泥料有些茫然,其一大原因,因为目前市井中,最乱的除了造型,即是原料。 先前最重要的泥料采集的黄龙山四号井,因灌进大水成了危矿,于上世纪末封矿。 今日许多搞泥的,只得从外省去采购做壶料。 郑板桥说“壶用宜兴砂”,宜兴壶如用了外地砂,其乱象可想而知。 泥料是宜兴壶的基础。 至今为止,无论从美感及沏茶实用功能,任何其他地方的泥料,还未见有超过宜兴黄龙山一带优质泥料的。 而一厂所用的料都是黄龙山四号井所开采的。 即使四号井中,无论紫泥、红泥、段泥,都远比一般制日用陶土的泥料稀少。 因此,本地人也将做壶的泥料称之为“泥中泥”。 优质制壶泥如同木料中紫檀、黄花梨一样,是非常珍贵的。 纯以肉眼看壶的泥质,多看看就会发现一厂老壶的优质泥的玄机,比如紫色中隐隐可看到些微的红色或黄色,红泥中常显现出一点黄色,而黄泥中常夹杂些红色。 即在一种主色中夹杂飘忽不定的它种色彩。 壶是用来沏茶的,钟爱老一厂紫砂壶的,多半精于品茶。 只有优质“宜兴壶”,才能沏出茶的香气与回甘,甚至从汤色,耐泡度,抗馊等许多方面,老一厂紫砂壶确有无可比拟的优越。 做工老道“老一厂紫砂壶”多数是由做高档壶的一车间制作的,新艺人要三年陶校毕业,实习考核合格才能进入一车间。 我所谓“老到”,“老”是老练、老辣,“到”则基于娴熟的手法能得心应手的将技法施展的恰到好处,简而言之即做工“到位”。 一个优秀的制壶者,在整个做壶过程中,拍身筒、安流、装把、用“明针”等一系列工艺做下来,行云流水,欢畅自如。 一厂老壶最受诋毁的,是所谓“做工太粗”。 在我看来做工粗细,无非是工笔的精致工整与写意的自然洒脱之别。 拿做壶泰斗时大彬一脉作例。 他的大弟子李仲芳、徐友泉是公认的做活细过时大彬,以至于那时代诸多达官显贵一致认为李、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但徐友泉晚年客观公正地指出:以我的“细”依然不如师傅之“粗”。 这是史籍中有记载的。 陈寿珍晚年专攻掇球、仿古、有的连把子都有所偏斜,连当代最富盛名的顾景舟都认为其工虽粗,但粗旷仍不失器度恢宏。 今日的制壶名家中,已很难找到陈寿珍一类“写意型”高手。 我试让中年一代制壶佼佼者试做“粗工”寿珍掇球一类壶,竟一做还是细工,换言之,已不习惯用粗工来制壶了。 我并非否定能工巧匠那巧夺天工的绝技,壶技如大亨,那确实有过人的技法,让人折服。 我只是想告诉爱壶者,“一厂”中诸多老艺人是受益于壶艺家们的辅导成长起来的,只有在这些老壶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在做工上的多元状态。 这些看似“粗工”的壶远比今日多数借助机械加工的细工壶更是传统意义上的宜兴茗壶。 造型典雅形,即造型,是宜兴壶的美感基础。 古人赏美,谓之,七分姿三分色。 赏“宜兴壶”亦是,无论光、花器,先得视其造型。 “老一厂紫砂壶”在造型设计上,大致可分为四点:一是仿明清及清末民国初较为古典和经典的款式。 由于一厂有民国时代已成名的多位大家(他们一直被尊称为辅导员),在选择老款式时,并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融入老艺人个人审美情趣与时代的审美观念,事实上是一番再创作。 二是一厂老艺人和新秀所创作的壶式,如“辅导员”朱可心的“报春壶”、“长青壶”等多款花器壶;高海庚厂长的“集玉壶”,顾景舟辅导员的“上新桥壶”,顾绍培的“天龙顶珠壶”,李昌鸿的“竹简壶”等。 三是昔日的中央工艺美院如今的清华大学艺术学院若干教师设计的壶,其中以高庄教授(国徽定稿人)所设计,顾景舟首制的“提璧壶”最为经典。 四是画家亚明先生设计、王寅春辅导员首制的“亚明方壶”等。 属当代书画家创作的,当然,韩美林先生也设计了富有他个人风格的多款壶式。 在九十年代,中国书画家佼佼者唐云、罗桂祥等高品位的收藏家或一些雅士,对一厂造型同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厂艺人他们得益于前辈艺人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以及与世界各国陶艺家的交流,在造型艺术上培养出卓而不群的审美眼光。 窑火适宜一九七三年,国家投资一厂建起了一架新式隧道窑,以重油做燃料。 为防止油烟中杂质侵入壶面,壶成胚后一律置入耐高温材料制成的掇罐之中,紫泥一千一网络左右,红泥九百六十度左右,窑温稳定,熄火后掇罐内壶将有十多小时依然在隧道窑中慢慢降温。 因此,烧成后的壶“水色”绝佳。 这架窑,今因油价飞涨早已熄灭,被海内外一厂壶收藏家誉之为“官窑”。 就于紫砂,自古至今除了“一厂隧道窑”官方从未投资建起第二座窑炉的。 邓小平送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壶,以及紫光阁较早陈列的二十多件紫砂器,皆是隧道窑烧成的。 过上百年写史者将老一厂紫砂壶列为唯一“官窑壶”,亦不是不可能的。 装饰美观老一厂紫砂壶的装饰,代表了一厂的基本格调。 装饰中的刻字刻画,是借助于中国书画艺术。 调沙、泥绘则是宜兴壶艺家独创,这些都是其它制壶者望尘莫及的。 比如看似简单的“调砂”,一厂确有独到手法,以手将一种黄色粗砂镶嵌入泥壶中,使其疏密有序,自然得犹如不经意间看到云际繁星。 老一厂紫砂壶中有不少字画,出自今日颇有名望艺人之手,其师承,可看到任淦庭的影响。 哪怕是再简单不过的线条装饰,置放在壶身哪一部位是恰到好处的,也是由名艺人反复尝试而最后定稿。 关于老一厂紫砂壶的收藏同其他类收藏一样,其铁律是“物以稀为贵”。 一厂壶代表了历史,“方圆牌”且是几百年中最大的一个品牌。 “宜兴壶”收藏可分为名家壶、古壶、潜力新人壶和老一厂紫砂壶等收藏主题。 我所熟悉的京、沪、津、广西、东北都有藏了几百乃至千余把“老一厂紫砂壶”的。 在宜兴,我前几年如逛壶店还常有少数老一厂紫砂壶出售,可如今已经难得一见了。 近些年陶都出现专仿“老一厂紫砂壶”的作坊,这些老板生意相当不错。 尽管是赝品,可如果泥还说得过去,又是一厂老艺人制的,还不算坏壶。 但赝品用泥一般都远差于真壶,由于没了母模,再翻一次模,往往走形。 我曾以个人收藏什锦壶同仿品做比较,外行人也能明显看出其明显优劣。

如何鉴别紫砂壶好坏

鉴别紫砂壶品质的方法面对琳琅满目的紫砂壶市场,挑选出优质壶具并非易事。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鉴别技巧,帮助您做出明智的选择。 首先,避免被过于鲜艳或鲜亮的颜色所迷惑。 颜色过于亮丽的壶往往是人工添加色素的结果,而非自然的紫砂色泽。 其次,紫砂壶的重量也很重要,手感沉甸甸的才是真品,轻飘飘的可能含有非紫砂材料。 对于表面水色特别好的壶要谨慎,未经泡养的新壶,水色出色可能是添加化学物质的结果。 观察壶体的原矿颗粒,清晰的颗粒是原矿紫砂的标志,而颗粒不清晰或有包裹物的可能是掺杂了其他材料。 原矿紫砂会有自然的杂质,这并不影响其品质,但过分干净均匀的壶可能存在问题。 原矿壶的颗粒分布不均,而调砂壶的颗粒则显得更均匀,这反映了自然与人工的区别。 在选择收藏品时,还要考虑紫砂壶的六个方面:泥质、形状、工艺、款识、功能和名望。 泥质是紫砂壶价值的关键,纯正宜兴紫砂泥的壶才有实用性、投资价值和收藏价值。 形状方面,紫砂壶的手工制作赋予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朴的传统造型更能融入中国茶文化,具有持久的欣赏价值和升值空间。 工艺精湛的紫砂壶,更能体现制壶师的技艺和对茶道的理解。 综上所述,选择紫砂壶时,不仅要关注外观和手感,更要深入了解其内在品质,才能找到真正的好壶。

跨省赴新!上海数据集团总裁朱宗尧出任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局党组书
23家A股公司率先行动;晶科能源拟发行GDR募资不超4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