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群体一部分是非常极端的 他们强调学生必须服从 网友

这些年教师的口碑也是直线下降,越来越多的家长表现出对教师的不满。近日一位网友在网上发文,对老师的行为提出质疑。

这位网友说: 我现在觉得咱们国家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群体,很大一部分是一个有点极端的群体,他们平时强调学生必须服从,要求孩子们必须按照他们的思路学习和生活,一旦没这么执行就是各种惩罚,甚至是体罚和打人,这确实和极左思维有相符合的地方。他们极端相信书本和上面的思想,所以也会要求他们的学生要严格相信书本和他们,不允许有质疑,而且他们并不直接从事生产,所处的环境其实又在一定意义上,脱离了真正的社会,封闭在一个小环境下,他们的升迁又完全取决于领导和教学成绩,而成绩基本取决于考试分数,所以对他们来讲,就是服从领导和课本。我对这件事有时会感到很忧虑,因为深知,这样的大环境,想培养孩子成为独立的人有点难。

看来,目前真正关心教育的人是真不少,这位家长确实说出了一些现实。目前很多老师确实是如此,要求学生必须服从,服从老师的话,服从学校的安排,否则就会受到惩罚。那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会如此?对学生为什么会要求得这么严格?其实不是老师们怕学生质疑,而是有很多现实的原因。

第一:老师们只负责教书,并不负责考试和改卷,为了让孩子们取得好成绩,不得不按考试标准要求学生。

目前有文化有知识的家长越来越多,所以很多人会对老师的教学提出质疑,会认为老师教的太死板了,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这不能怪我们的老师!

原因很简单,我们的老师只负责教书,考试和改卷他们并不负责。所以老师只能尽量按考试的标准答案要求我们的孩子,不然孩子们是很难得到高分的。比如语文上的作文,尽量要求学生写一些正能量的事迹,多用一些华丽的成语或者排比句等等,因为现在改卷就是这么个标准,负能量的文章写的再好也不会给高分,全篇很平淡的描述也不会给高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

另外像阅读理解也是如此,文章的中心必须是表达了或者歌颂了什么,基本也是正能量的描述。学生的理解不重要,重要的是出卷人的目的,这也是我们的阅读理解还有标准答案的原因。试问这一切老师能改变吗?能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作吗?

第二:我们的班级人数众多,大多数都在50人以上,所以课堂上的自由老师们真不敢放开。

很多人羡慕国外学生的课堂,孩子们很自由,老师对坐姿、发型、服饰等都没什么要求,关键是学生可以对老师进行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那我们的课堂可以吗?

相比较国外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显然严肃了很多,只要上课,孩子们就必须端端正正、安安静静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东张西望,更不能交头接耳发出一点声音,如果想发言必须先举手,经过老师的同意后才能说话。那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会要求这么严格呢?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班级人数太多了。

国外一个班最多不超过25人,基本都是20人左右,再看看我们的班级,大多数都是50人以上。如果允许孩子们走动、说话,教室必将一片混乱。另外,我们的教学是要成绩的,是有考核的,所以只有把学生控制住,让学生怕老师,严格听从老师,成绩才可能提高。如果每个学生都允许有自己的想法,谁还会听老师的?不听老师的又怎么可能考出好成绩呢?

说白了,教育制度不同决定了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我们的老师也会带领孩子们讨论交流,也想让孩子们自由地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成绩差怎么办?家长愿意吗?

在我国,严厉的老师,课堂纪律非常好的老师通常是家长和领导眼中的好老师,因为这些老师通常教学成绩都不错。因为目前的教育,只要把学生收拾住了,学生怕老师了,成绩自然就上去了。很多语文老师为了提高成绩让学生背作文,背范文,但又怎么样呢?只要成绩好,家长照样欢迎。所以我们的教育也不需要独立思考的老师,只要把教学成绩提上去,就是人们心中的好老师。

大家对此怎么看?也分享一下吧!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范文4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1

最近在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这本书。 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呢?从这本书里我得到了答案。

首先,就是不要盲目地教书,而要思考,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就是要写教学反思。 因为“讲台上循循善诱,身后留下的,惟有藏书万卷”,所以要多多思考,多多反思,怎样处理学生的各方面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 每处理一件事以后要形成文字备份。 使自己成为一个永不停止探索、思考、写作的人,让它们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习惯。

其次,要多读书。 我认为会写文章的人必定是读过很多书的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不读书,恐怕再好的感触也没有人可以分享,所以不要忘记读书。 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 一本好书像一艘船,能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读书会让人睿智,读书能让人“宰相肚里能撑船“;读书能帮助你教学,能让你在讲台上旁征博引。 所以,读书是一种精神食粮,不可以把读书做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习惯,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人的美好人生。

教师的职责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只有不断学习,放眼看世界,才会意识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因而潜心学习,提高素养。 有思想的教师必定会带给我们的教育以清新的春风。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2

前几天拜读了肖川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书,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 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 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 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

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 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 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 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

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3

课余时间,我认真拜读了《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这本书,郭道胜是一位从教20多年的具有深厚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知识的教育实践者和管理者。 他用精彩的案例、精辟的论述,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新时期的教师专业形象,成为所有教师的明确的教育理想和追求。

一个没有品位的人,是一个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一个低级趣味的城市;同样,一所没有思想的学校,没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只是一个贫血的,毫无生机与希望的砖石构造。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活在树木与水塘之间,活在劳动和精神自由之中,活在诗歌和艺术的边缘,活在有尊严和挚爱的生活之中,定会活得更舒服些。 ”教师的品位直接影响到了它所交学科的魅力,试想,一位富有文化力量的教师,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展示文化的感染力,它随时都在用艺术来熏陶学生的艺术细胞,用文化来诱发学生的文化因子。 他定会使所教学科散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这样的教师,不正是我们所向往和追求的被广大学生所喜爱的有思想的教师吗?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既是严谨的科学,又是精湛的艺术,科研的力量就在于把科学和艺术以最佳的比例结合起来。 只有真正投身于科研,教师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研究型的有文化的教师。

掩卷思考,我认为自己有提升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在需要,因此,我想我的学年个人发展计划应该制定得更加细致一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近期和远景发展目标,确定发展方向,明确研究形式,挑选一位年轻教师组成合作小组,通过目标引导让科研实现自己的内在需要。

要想实现我的发展计划,我认为自己必须认真参加到教师读书工程中来。 通过阅读理念名著实现自己的有内涵、有思想的科研之路。

每一位教师都是科研的主角。 老师们定期开展科研交流活动,推行教师作课——反思——再作课——再反思制度,这个制度让每位教师都有展示课堂风采、交流教学理念的机会。 在教研创新的工作中,我初步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提升了自己的文化。

新课程的编写依据是: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组织学生喜爱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提升人文素养,厚实人文文底蕴。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在自己所教学科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机会,为学生搭建发展的舞台。 通过举办小小解说员选拔赛、小记者培训等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让学生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人文素养的过程。

文化,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 学科文化,真正凝聚全体师生的心,塑造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乐园。 我认为,如果每一位教师都做到这一点,学校一定能焕发更大的生机和活力,也一定能在发展学生、发展教师的同时获得最大的学校发展。

在工作中学习,得到理论的指点,使我们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在学习中工作,得到的是实践检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快的发展和进步。 我想,这就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带给我的收获,也是我参加读书活动收获的最大成果。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4

一、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我和每一位同事都在非常努力地工作,可以说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竭尽全力,人人不甘落后。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 贝勒斯说过:“劳动给生命之灯添油,而思想把灯点燃。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既要认真工作,又要在工作中讲求科学性、方向性,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不懈努力,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教学活动中,许多老师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不足,处于“搬运工”“教书匠”“经验型”层面,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教师较多,而“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较少;处于教育研究之外的被动执行者、盲目模仿者较多,而自觉将教育研究作为自身职业职责主动参与、勇于探索、积极创造的较少;循例执教,习惯于操作训练,满足于传统教化的较多,而以职业心态认识生命价值、体验存在意义、享受创造快乐的较少。

作为一名教育工,应不断反思自己,不断学习,对现代教育思想、教改趋势、教育理论、有清醒的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善于发现问题,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懂得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的宗旨.爱心是基础,发展是宗旨,育人是目标。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不断发展。

教师要把教育工作看成自身智慧、才能、力量的表现,是一种崇高、富有激情的活动,对自己的职业发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努力发扬创造精神,提高自己的教育才能和教育艺术人生,从学生方面看,也可促进其素质提高,使学生既有人格魅力、又有社会竞争力、既可持续发展、又能不断创新的“智慧之生”。

二、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曾在一座学校看到过这样一条标语:“如果学生进来时是问号,出去时是句号,您的教育就失败了。 ”读了《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书,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能提出更多的为什么,能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大量参与和积极表达的习惯,能让我们的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具备质疑和评判的能力、对外部精彩的世界感到新鲜好奇,有探究的欲望,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留下思考的轨迹,对自己的发展有足够的自信心,对自己及身边的人和事有深刻的感受,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我们的教育就可以说是成功的。

三、实施智慧之教,培养智慧之生

过去人们总是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这种教学模式在现在来说,已经非常陈旧,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现在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帮助学生挖掘泉水的人。 要教给学生方法,调动学生的力量,帮助挖掘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之泉。 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复制知识的机器,要使知识成为学生的主体能力,运用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和创新。

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 所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的观念,并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师要尊重学生、有宽广的心胸,用真诚细腻的心去给每个孩子树立自信,促使每个孩子不断进步。 我想,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必须要有智慧的头脑、使自己的教学充满智慧,不断思考、实践、产生更大的智慧,才能教出有智慧的学生,我们要为之不断努力。

总之,教育,应该让阳光洒满大地,让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跳跃,让美好永驻人间。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5

几年前学校推荐时读过《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这本书,今年市名师工作室推荐书目中正好也有此书,重又拾起细细品味,应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此书的感悟更深了一些。 我被一个个充满哲理的故事,被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所吸引,它给我带来清新与乐趣,我被一段段精彩的阐述,一句句充满深情的话语所吸引,它给我启迪,给我震撼,也给我展现出一个充满思想、充满智慧的新时代教师的形象。

人因思想而伟大,在思想的原野上,既需要参天的巨树,也需要无名的小草。 思想家有思考的使命,普通人也有思索的权利,不能苛求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想家,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至少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者。 现代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现代教师既是学生的师长,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 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 在我看到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常地走完了自己的职业之路,默默无闻。 虽然精神可佳,但这多么可悲,其实“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 前几日听到六职专任老师自喻“我是一名教师,我不想做蜡烛,要做一棵参天大树”道出了我的心声。 我想我们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 在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享受的是充实与愉悦。 完美的心态,必定由此而生。 书中也提到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教师的职业生命中应该除了学生,还有自己。 教师要有理性,尽最大可能设计出“课堂四十分钟分分都是精华”的教案,授课力尽详细,简洁,提高课堂效率,那也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作为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21世纪是创造的时代、竞争的时代。 我们教师也要努力寻找自己的出口,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以爱心为基础,以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开展教育教学。

我已到不惑之年,作为一名教师,工作了20年,凡事竟然也以“老教师”自居,对于读书,学习总认为自己过了最佳年龄,只要做好自己份内与本职的工作就好。 读了郭老师的书,反思自己从教二十载,明白一个人资历并不是年龄的增加,而是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对我来讲更应时时刻刻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人生,思想观念跟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追求科学从教、求真务实。

我看到别人改写的美国作家黛安E.著作《儿童世界》的一段话,感觉特别能达到我理想的课堂境界,借用来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束语,我要力争:

让学生在宽容的生活中,学会大度;

让学生在鼓励的环境中,学会自信;

让学生在赞扬的生活中,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

让学生在公平的生活中,学会正义;

让学生在安全的生活中,学会信任他人;

让学生在赞许的环境中,学会自爱。

让我们热爱学校这个大家庭,师生和睦,工作高兴;

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吧!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6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曾经说过:“我们中国的中小学教师缺乏思想,缺乏思想的直接结果便是大量的劳动停留在低层次,缺乏对学生精神的引领,把教育极端化为浅显、平庸,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构的堆积。

直观咱们的教育现实,肖川教授的话真的是一针见血。 他深刻的点明了当前基础教育中一个无奈的现实——那便是思想贫乏,教育缺失灵性,缺乏大气,甚至缺乏尊严。

有思想的教师,是要做脑子中有想法的人。 如果教师没有思想,只能人云亦云,备备教材,看着教参。 我们在教研活动中也常常看到部分教师缺乏独到的见解,要么不说话,要么就附和,要么就是别人说过啦,他总是总结:刚才他说的都很好,都很到位云云。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思想贫乏的外在表现。

做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学会不断地反思,不会反思,不善于反思,就不可能有思想,就不可能实现新突破。

如果教师每天都能够忙里偷闲,抽空坐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咱们就拿课堂教学而言,不善于反思,往往被教参的权威所左右,照本宣科,成为书本和教参的传声筒。 永远无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做有思想的教师,就是要以学定教,敢于大胆地处理教材,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反思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多找自己自身的问题,一个擅长推卸责任,处处找借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做有思想的教师,就是将来退休了就能把你同教书匠区分开来了。

教师的思维贫乏。 归根结底还是教师不善于主动阅读,上海师范大学上游进教授曾经说过:“只有主动阅读才才能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一个教师若没有阅读,就不会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一个教师没有博览群书,在教学中就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课堂上就会变得单调乏味,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就无法构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可想而知,你的精神世界都不丰富,如何展现给学生。 你的课堂不枯燥无味才怪呢!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读后感7

一直坚信巴尔扎克的一句话:“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有力量的人!”。 的确,生命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最终要面对死亡;思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可以让生命永恒。 苏格拉底也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思想。 ”。 思想是人的灵魂所在,是生命的`精髓。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成为思想的先行者。

我始终认为: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敏锐的人。 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保持个性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 郭道胜在《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中也这样写道:“教育应该创生,这种创生是长期积淀、自然追求的结果,它具有洞察尘世万物的穿透力。 ”。 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思想应当而且必须成为自身素养的第一要素。

因为没有思想,所以我们有些教师成了教参的“搬运工”、“代理人”,视教参为“金科玉律”。 于是整天忙于应付出习题,编写资料和考试,使自己成为思想越来越狭窄的“教书匠”。 孰不知在教育前行的征途中,需要的正是充满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

因为没有思想,所以我们有些教师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 于是乎,学生一个调皮的眼神都会使他们心惊胆战,一个小小的失误更会让他们如临大敌。 孰不知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智慧点燃生命之光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因为没有思想,所以我们有些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教学方法死板老套,从来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甚至会武断地把教育困难的原因单方面归结在学生身上。 孰不知反思是一个教育者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是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的体现。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中这样写道:“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需要有思想的行政领导,需要有思想的校长,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刊物的,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 ”。 作为一名职校老师,面对职校学生与普高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特殊性,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思想去指引教育方向,用思想去陶冶学子的心灵,用思想去塑造学子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职高教育的特殊性,我认为: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树立新型的“人本观”。 人本主义尊重人的自我中心和自我意识,重视发展人的内在潜能,坚信每个人都有发展潜能的欲望,坚信任何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坚持人类本质的完整和完善,强调通过意识体验达到自我肯定。 而如何使职高学生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迅速适应学习环境,以至将来能顺应快速变迁的社会,正确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竞争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是职业教育工作必须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所以职业教育者不仅要重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更要重视内在精神世界的“人本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情绪体验、社会适应性、自控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等。

其次要确立正确的“人才观”。 传统的“人才观”,通常是以一种静态的刻度去评价学生,幻想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这样一来必然会压制学生的天性,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学生是有差异的、独立的个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 职高学生,他们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如果教育不当,就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我们要有一种新的学生观,以平视的眼光看学生,即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 我们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哪怕是一时所谓的“差生”。 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不要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就大惊小怪,动辄以恨铁不成钢、急于为学生着想为理由惩戒学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等均不成熟,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观念去看待学生,看不到学生的可塑性、发展性。 教师在工作中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变化,看到学生的“未来”,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最后,要培养积极的“反思”观。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可见“一日三省吾身”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能时刻反思学生的成长过程,那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一群学生,而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反思教育事件与过程,每一次感动、每一个遗憾、每一个谜团……都将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加丰富;反思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的教学艺术将不断改进、不断成熟。 “思考着往前走”,是教师成长的写照,也是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

“你有思想吗?”,这也许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时时扪心自问的一个话题。在我们的教育世界中,应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应该让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应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有一天,我们终将年华老去,但我们的思想永远会在曾经的足迹中闪光,并一直照亮着前行的路!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角色混乱常把孩子当学生,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是截然不同的。 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 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二、职业习惯优秀的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 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然而,大多数一线教师由于职业习惯而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 更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 这些对自家孩子的影响也是致命的。 三、社交太简单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 社会 的接触面也相对少。 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 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 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 社会 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 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疏乎了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这是身为教师的悲哀,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 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材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我们既要做好老师,更要做好父母!很多教师有知识,有学问,却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教育好,原因是多方面的。 1 .精神压力大。 很多人都觉得老师工作很轻松,每周休息两天,平时还有一些节假日,特别是老师拥有寒假和暑假,算起来老师一年工作时间也不过八九个月。 不像工人,星期天有时还要加班,更没有寒暑假,工人工作很辛苦。 殊不知老师工作起来是披星戴月,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严寒酷暑,老师都要提前到校,带领孩子晨读,打扫卫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学习进修,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 别人上班,工作完成万事大吉。 而老师上完了课,孩子对学习内容也掌握了,那也不能完事。 学校要举行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老师都要回过头来,带领孩子复习功课,还要担心孩子能不能考好,一天到晚都想着班级孩子的事情,另外还有孩子的安全问题,都是老师焦心的事情。 有好多男老师,年纪青青头就谢顶,有的还患了神经衰弱。 2. 经验不丰富。 老师每天在学校工作,都是累得精疲力尽,等到晚上到了家里,哪里还有精力过问孩子的事情,也只能让孩子自己学呗。 老师的孩子上学的时候,他(她)们也只能是三十岁左右,参加工作时间还不到十年,要论教学经验,这些年青的教师还没有多少教学经验,更多的是间接的经验,要培养教育孩子还不能得心应手。 老师需要工作二十年左右,才能积累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可是到了这个时候,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孩子的前途已经基本定性,这个时候再去教育孩子,为时已晚。 ……教育也不是万能的。 即使老师满腹经纶,经验丰富,也不一定能把自己孩子培养教育成才。 题主所提的这个问题,恰恰就发生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之中(老公大哥是大学本科毕业,人民教师,但却没有教育好自己的一双儿女)。 究其原因,根据本人的观察,现将它总结如下:①可能说忙,也只是一个借口吧?②与家庭的气氛有关(因为,"娃娃亲"的嫂子大字不识一个。 所以,对小孩子的培养,存在很严重的缺失)。 ③老师是亲爹,对儿女又比较溺爱,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④父母自身三观不正,缺少正确的示范作用。 以上只是个案。 但纵观 社会 上的现象,绝大多数教师的子女还是优秀的。 回答完毕,谢谢。 以上只代表个人实事求是的看法,不喜勿喷。 与孩子的天赋关系很大!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的老师恐怕只是极少数吧?在我身边,多数老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 自古人生多歧路,干什么的烦什么,没干的渴望干,似乎是一种常见的 社会 现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干事情的苦辛及无奈,而不知道别人所干事情的隐情。 就像大街上的人大多衣着光鲜,而干活的过程,寒湿工作服却很正常一样。 我在铁路国企上班,昔日的同窗好友,大学教授、学者不乏其人,我很羡慕他们的工作——寒暑假、科研经费、著作出版公费。 他们很羡慕我的工作,出行方便,登山摄影,游遍四方。 昔日好友相聚,互相打趣,各诉其苦,说起儿子的教育,令人哭笑不得。 他们都是很敬业的人,在学术领域各有建树,门下不乏高足,而一说到自己子女,却摇头叹息,自言教子无方——牛不喝水,硬扳犄角,搞得人、牛反目,甚至成仇。 那位长江学者,雪夜里奔走,附近各个网吧里找儿子,找到了也追不上。 最终还是那孩子玩到没钱了,自觉回家找妈,哈哈!母亲家族,清代出过国子监学正。 我的家族,明清两代主脉都是读书人出身,科举入仕者凡十五人,曾祖父的爷爷,还曾是北京的教习官。 而祖父在世时讲,家族子弟的先生,都是外聘的,一般非自家长辈,长辈却有在外乡从教的。 母亲的私塾先生,也是外聘的孟志道先生,而她的叔父,又是别人家的先生。 曾祖父的外公家,在当地西南乡办有义学,先生也是外聘的,而非秀才出身的老外公自己。 自家的子弟,自家一般不好教育——或急躁发火,或溺爱舍不得严教。 母亲讲,我的三位亲舅,除大舅读书自觉之外,二舅、小舅幼时读书不用心,手被先生打得像面包一样。 外婆要向先生说情,外公坚决不允。 外婆无法,只有流着泪水,用热毛巾为二舅、小舅热敷,让大舅给他们晚上悄悄补课辅导。 大舅后来在西安、北京两校读了大学,二舅、小舅后来也都考上了师范学校。 而母亲的姐妹中,只有她的一位堂姐大学毕业,我小姨高中毕业,其余大多都像我母亲一样,只读过三、五年私塾。 我教 育儿 子严格,批评多,表扬少,所以他不太喜欢我,有事找妈不愿找爸。 其实我心底还是很喜欢他——三十岁结婚,三十五岁得子,能不喜欢吗?对他的教育,其实远没有我母亲过去对我的严厉,节假日常带他出去玩,借景开导,依祖父、父亲当年教育我和我弟的方式培养他。 为何很多教师父母满腹才学和经验确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我是语文萍,让我这个老人来回答这个问题。 是的,在我们这个大学校里,比我年长的老教师们的孩子没有大学生。 我想有几个原因:一,教师工作都很忙,回到家里已精疲力尽,没有精力再教自己的孩子。 过去的学校,老师的工作很忙。 白天忙学校里的教育教学工作,晚上还要开会学习政治、业务,白天黑夜都很忙,没有时间管自己的孩子学习, 学习只能顺其自然,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自己管不上。 七十年代,一个星期六天,还要拿出三天晚上学习政治和业务。 要记笔记,要写心得,领导要检查。 二,那个年代,家里穷,孩子多,学校招生数量少。 家长的起点低。 年龄大的老教师,三四个孩子是少数的。 这么多孩子,养起来很困难,吃饱穿暖都不容易,上学,就是能考上也供不起。 农村,不让上学早早帮父母下地干活。 城市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十几岁就参加工作。 我今年七十多岁,我那时候上初中,每学期住校生3.4元住宿费,每个月10元生活费都拿不起。 初中毕业考中专,因为中专毕业早参加工作早挣钱,并且上学花钱还少。 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 老师也不断地涨工资。 工资待遇好点了,对孩子们的学习重视了,上大学的孩子也多起来。 还有一个说法是: 老师能教了几十个孩子,但教不了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我想:可能互相太了解了;也可能没有狠心;可能父母的起点低,水平有限教不了自己的孩子。 八九十年代,从我的孩子开始,老师的孩子才有个别上大学的。 上大学的孩子家长学历都比较高。 随着国家 科技 发展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资金投入越来越多,老师的孩子的学习也会越来越好!比我年龄小的老师,孩子上大学的挺多,大学逐年扩招,还有上研究生的。 孩子们受教育的面大了,成度也高了!结束语:现在国家很重视提高 整体国民教育水平,老师的待遇越来越好;地位越来越高,老师们的孩子的学历也会越来越高!祝福他们!你说的情况在十几年前比较常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教师的工作是相当琐碎繁杂的,尤其是从事小学、中学等基础教育的老师,每天四五节课是常事,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碰到不省心的学生或者家长更能让你喝一壶的。 往往回到家里,不要说教育孩子,有时甚至连话都懒得说。 虽然也觉得内疚,想着下次好好陪陪孩子,也教教他,只是第二天上班后又故态复萌,回到了以前的老路。 久而久之,等发现孩子学习情况真的不妙时,已为时太晚。 曾经有一位同事,他爱人有次向我抱怨,她女儿生病发高烧,打电话给丈夫,他说学生在晚自修,他走不开。 然后她却在人民医院看到他忙前忙后的带着学生在看病。 甚至看到她娘俩都没过来问候一下。 她说,那一刻,她的眼泪忍不住就掉了下来。 记得那时常有上级部门组织的师德师风宣讲团上门做讲座,那些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宣讲的确让人心生敬佩。 唯一让我有点膈应的是许多老师有个共同点:家庭内部似乎都有问题。 有人因为忙于工作导致夫妻离婚的,有人因为一心扑在教育事业忽视 健康 而身患重病的,各色各样不幸因素夹杂在他们优秀的光环之中,让人唏嘘不已。 后来我仔细分析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想和我们的有关部门过分渲染献身精神有关。 说白了,就是老师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 一方面,我们教导学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另一方面,我们接受的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忽视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 健康 、积极向上的教师才能教育出乐观阳光的学生。 教育不仅仅只有言传,更需要身教。 这是我想出来的一个生僻词。 它反映的是这么个情况:有时候自己的孩子自己教未必有优势。 其一,如果说仆人眼中无英雄,那么孩子眼里父母永远都是父母,不会变成老师。 那种对老师的崇拜、敬畏等等因素基本都会弱化。 你说话他未必会当回事。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过去那些武林世家都把自己的孩子先送出去拜在别人门下,日后再回来授以家门绝学的缘故吧!亲不受教还有一个极端。 有些老师看多了学生不“成材”的教训,于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倾注了过多的热情,终于导致孩子压力太大而效果却适得其反。 这样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 许多人以为作为教师子女,教育资源肯定是足够的,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作为战斗在一线的普通教师,除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其余的教育资源是比较匮乏的。 无论是家庭财力还是 社会 资源都是短板。 因此,孩子的成材基本都是他们自己的努力的结果。 换言之,题主看到的教师子女不成器,原因其实和其他千万个家庭都一样。 令人高兴的是,目前教师的生存环境比以前大有改观,对孩子教育的认知也得到加强。 题主问题中提到的现象出现概率正逐渐降低。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问题。 针对所提问题“为何很多教师父母满腹才学与经验却教育不好自己孩子”,现进行如下分析回答:一直以来跟教育孩子的问题就非常多,一直以来教育孩子也是每位父母头疼的事。 有句话讲的好:“子不孝父子过”,由此可见,孩子教育不好,其影响是长期以往的。 很多人觉得作为教师父母,他们很有才华,很有能力,各方面斗非常优异,教育孩子对他们来讲就“易如反掌”,其实不然。 现在的物欲 社会 ,谁都会为了生活而奔波,而忙碌,正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他们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即使有才华,也发挥不了啊。 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各行各业都有其特点,就像术业有专攻一样,教育孩子亦是如此。 你再有才华,不能更大效应的发挥在孩子身上,对教育孩子而言,也是“空才华”。 对于很有才华的教师父母如何才能更有效的把才华施展在教育孩子身上呢?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不要说没有时间,其实对于成年人而言,时间都是挤出来的。 教育孩子需要陪伴其成长孩子是不成熟的个体,处于学习知识和快速成长阶段,每个年龄段孩子的需求都不一样,因此,作为父母,千万不要错过孩子每个年龄段最美好的时光。 现在的孩子是在玩耍中成长,需要其父母来陪伴。 有句话不是说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孩子而言,不在乎的、懂得的只有陪伴。 他不知道,也不懂父母其实忙于工作也是为了其快乐成长。 挤出时间,好好陪伴一下孩子吧!哪怕是一小会儿,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就像得到心意糖果一样,无比开心。 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他的成长是比较孤独的,他的童年是比较单一的。 教育孩子需要父母陪伴,陪伴并不是长期待在一起。 少玩一会儿手机,把时间用在陪伴孩子身上,就这样简单,或许就是这样的挤时间陪伴,让孩子会更加珍惜与父母待在一起的时光。 教育孩子需要懂得换位思考孩子是处于成长中的人,但他们不是成熟的人,因此作为父母在陪伴孩子时,需要懂得如何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与其交流,让其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细心陪伴。 对于满腹才华与教育经验的父母,更需要懂得换位思考。 千万切记不要把教育教学中对待学生的方法来用于自己的孩子。 因为在教育学生和自己孩子时,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虽然老师待学生也有很多和教育自己孩子相似之处,但是在教育自己孩子时,回到家里时,你的身份已经发生改变,你就是普通的孩子的父母。 在孩子眼里以及内心深处,你不是老师,你就是爸爸或妈妈。 换位思考即回到家里需要进行角色转变,来教育孩子,来与孩子相处;与孩子沟通、交流时,需要转变其教师身份的言语。 换位思考进行转变之后,才能真正抓住孩子的思维、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育孩子需要包容心与爱心作为教师父母,其实更需要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教师对于学生,是促进其热爱学习的促进者,需要有一颗包容孩子的心,更需要有一颗关心孩子的爱心。 只有具备这样品德的教师才会真正为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那么对于教育自己的孩子,也需要有一颗包容心与爱心。 前面也说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 社会 ,为了生存而努力奋斗,为了工作而拼命工作。 在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如你人意的事,但是作为即是教师又是父母的双重角色的你,必须学会如何权衡工作与生活,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态。 不能因为工作的各种因素,就忽略孩子的教育。 工作的糟糕情绪不能带回家中,甚至发泄在孩子身上。 之所以需要用包容心与爱心去教育孩子,因为处于成长中的孩子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父母用一颗包容心去教育,去帮助其更好的成长。 需要有一颗爱心,去给予成长中的孩子,帮助其纠正缺点,提升优点!孩子的“特殊时刻”需要父母陪伴、见证何为孩子“特殊时光”,其实为人父母的都知道。 孩子特殊并且有纪念意义的特殊时刻,需要有父母在场陪伴,需要父母在场共同见证!比如孩子的生日,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孩子的成人礼等等。 前面也说到,成年人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对于孩子的教育,更需要“挤时间”。 或许今天错过的是这一次,但是对孩子而言,错过的是一辈子的“第一次”。 对于教师父母又具备满腹才华与经验,不能很好的教育好自己孩子,需要反省!我说的反省并不是在这里做批评,我也没有资格批评。 对于任何父母而言,都需要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断反省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把想教育好孩子做到真正有效教育!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你是否具备多么的有才华还是普通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需要陪伴、需要换位思考、需要包容心与爱心、需要见证“特殊时刻”!

教师的一句话真的可以伤害一个学生吗?

我们从小被教育的就是对于老师我们一定要十分的尊敬。 对于老师说的话、讲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去遵从。 但是,人非圣贤,就算是老师也有她犯错的时候。 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小孩子,在她没有注意的时候,说的话,也会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有的时候甚至是留下了永久的阴影。

记得我读初一的时候,我是不喜欢读书的,每天就只知道上课说话、吃零食、玩。 原本我刚上初中时的成绩算是非常不错的。 但是,太爱玩导致我成绩下降。 我的班主任找我和我同桌谈话,发现没什么用。 结果,她就打电话给我母亲,告诉我母亲说我同桌是个很坏的女生,把我给带坏了,不爱学习了,要我妈阻止我们两人来往。 而她也打电话给我同桌的母亲,也是这样说我的,说我很坏,把我同桌也带坏了。

这样在我们的背后分别的中伤我们两个人实在是让我们很惊讶,也觉得这个老师很一般。 后面,我想开始学习了,她又说了风凉话,说我绝对会被从优班被调走,说我绝对不会被留在这个班。

她越是这么说我越是要证明给她看我可以,这么诋毁自己学生的声誉,还有学生开始有向上的心竟然这么伤害自己的学生。

一个好的老师会让我们一辈子记住她的恩情,一个坏的老师也会让我们一辈子记住她对我们的态度和坏。

身为老师,就算是自己的学生再怎么不听话,应该是好好引导,而不是去中伤和诋毁自己的学生。

中央媒体 匠人之乡 路见西藏 行 秀美嘎玛 两路
封狼居胥赛季有多好玩 世界启元 建功立业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