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理响中国 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

(原标题:【理响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1925年,“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一生致力于以文学启蒙国民、推动民族觉醒的鲁迅先生,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对文艺的重要作用作出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在多个场合,他还一再阐述“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的鲜明主张。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在2024年第20期《求是》杂志重新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开宗明义,响亮地提出这一重大命题。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世界发展大势,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高度,总书记纵览古今中外,深刻阐明文化、文艺对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大作用、深远影响,鲜明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大有可为”。这些重要论述,见高识远、发人深思,将我们党对文艺和文艺工作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对文艺地位作用的这种深刻认识,早在习近平总书记人生起步阶段便深深扎下了根。五六岁时,从母亲为自己买的一套小人书中知道了“岳母刺字”的故事,心灵深受震撼,一生铭记。年岁稍长,更是对《三国志》、《古诗源》、《史记》、《战争与和平》等古籍名著非常喜爱,从中汲取丰富精神养分。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深切的体悟,此后无论是知青岁月,还是深耕基层,都始终对文化、文艺念兹在兹、备加关切、高度重视。梁家河插队时,“到处找书、看书”,甚至会为了一本神往已久的《浮士德》,不惜步行30里去借,“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正定工作期间,经常同友人彻夜畅谈文学与人生,与作家贾大山结下深厚友谊,在贾大山去世后于1998年饱含深情写下《忆大山》一文;组织编写《正定古今》一书,亲定书名并作序;多方协调,费尽心力将“荣国府”实景建成永久建筑,为弘扬和传播传世经典《红楼梦》留下了可观可感的载体。福建工作期间,指导和推动拍摄电视音乐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创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抒发对模范县委书记的崇敬之情,表达执政为民、造福百姓的理想和宏愿。主政浙江期间,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撰写“之江新语”专栏,《礼记》、《左传》、《战国策》、《史记》中的章句信手拈来;为大学生作报告,《大学》、《孟子》、《资治通鉴》、《思想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如数家珍;关心和重视地方戏曲,推动越剧、昆曲、婺剧等戏剧艺术不断取得新发展;主持会议专题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工作,为建设“世界一流美术学院”出谋划策。主政上海期间,致力于将上海建设成“文化大师云集、艺术巨匠荟萃的文化大都市”;强调文艺工“要把握时代节拍,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之中”,“力戒浮躁和功利思想,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艺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重要位置,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高瞻远瞩、把舵定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开启崭新局面。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列单节论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对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事业作出战略部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提出“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两次出席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多次致信文艺工,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不断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指方向、明责任、提要求、鼓士气;批准兴建国家版本馆,推动《复兴文库》、《儒藏》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建设,关心神话、史诗、说唱文学、说书、山歌、地方戏等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发展,鼓励当代青年小说家、诗人、画家等创新创造,支持国产科幻电影大胆突破;在重大外交场合,更是身体力行,常常引经据典,以文学的共情共鸣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向世界展示一个底蕴深厚、绚丽多姿的中国形象;谋篇布局、把脉问疾、破解难题,指导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文联深化改革方案》、《中国作协深化改革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勾画出清晰可行的路线图,为营造激浊扬清、风清气正的文艺环境提供了“定盘星”。

10年来,广大文艺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围绕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风险挑战,围绕举办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体育盛会,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文艺工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推出大量优秀作品,开展系列文艺活动,发挥了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同时,适应时代发展、人民需要,主旋律文艺作品不断在思想上求深求进、在表现形式上创新突破,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各领域都取得长足进步,我国文艺事业呈现多姿多彩、令人振奋的崭新图景。


对当前历史方位新时代的理解和认识

关于对当前历史方位新时代的理解和认识回答如下:

1.新时代历史方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时期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节点上,这也是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核心内容。

建设现代化强国是中国跨越中等发达国家进入高等发达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要在这个时期实现,即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建党”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新时代历史方位是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期

当前,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 一方面,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球性变化正在加速,另一方面,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交流合作前所未有地增强。 这些变化正在重塑着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中国也正处于其中。

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维护全球稳定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面对世界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中国需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创新能力、推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努力,提高自身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3.新时代历史方位是实现人民全面发展的阶段

当前,中国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致力于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同时,还需要面对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人口老龄化等诸多挑战,把握机遇,迎难而上。

在这一时期,中国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使人民的素质得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保障。 通过这些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人民全面发展。

4.新时代历史方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时期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和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困、冲突等。 也正是因为这些课题的存在,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背景下,中国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上。 在这一阶段,中国需要坚定地推动开放合作,推动和平与发展,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为人类社会贡献中国力量。

总体来看,新时代历史方位既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时代特征。 我们需要逐步认识和理解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内涵,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推动中国的发展和发挥中国的作用,为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加美好、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做出贡献。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分别是什么。?

“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进行伟大斗争”明确宣示了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治国理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敢于斗争的精神状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攻坚克难,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2、“建设伟大工程”明确宣示了我们“以什么样的主体力量”治国理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带领人民来完成。 历史一再证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最怕的就是一盘散沙、四分五裂。

而能够把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十几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具有这样的条件和能力。 96年来的实践证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危机和艰难险阻,我们党都能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3、“推进伟大事业”明确宣示了我们治国理政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4、“实现伟大梦想”明确宣示了我们“朝着什么样的目标”治国理政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既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又承担着当代中国的使命,也承担着未来中国发展走向的使命。 中国梦的孕育昭示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作出的不懈努力。 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代以来,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扩展资料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信写作比赛的题目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这些道德规范和要求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如何在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得到落实和践行?本报今日刊发一组笔谈,对此进行探讨.——编者爱国: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陈瑛爱国是人们对于祖国的一种深厚的依恋、爱护,以及与此相应的实际行动.爱国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几千年来,中华儿女一直高举爱国旗帜,涌现出无数爱国英雄、仁人志士,传诵着数不清的爱国诗篇,爱国主义精神早已融入亿万人民的心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各民族、各阶层团结一致的强大动力,支撑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伟大实践.我们爱国,因为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地大物博,因为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祖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历经磨难,但中国人民始终英勇不屈、艰苦奋斗,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经济、政治、文化成果.这一切在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铸造了中国心.正如《我的中国心》歌中所唱的那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在中华民族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懂得国家的重要和爱国的必要,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没有国,就没有家,也就没有个人的自由和幸福,甚至没有个人的生命和安全;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才能自由、富裕与幸福.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国家者载民之舟也,舟行大海中,猝遇风涛,当同心互助,以谋共济.”正是从这种个人与国家的密切关系中,以及对这种关系的深刻认识中,中国人民产生了对祖国浓厚强烈的道德情感,并把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转化为行动和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应当怎样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呢?爱国就要热爱人民.我们要尊敬我们的先辈,是他们创造了中国的今天;爱同自己一样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父老乡亲、师长朋友,他们与我们血肉相连,共同支撑和发展着今天的社会.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为人民服务,努力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人民,让人民生活得更富裕、更美好.爱国爱民应从孝老爱亲做起,尤其要关心爱护鳏寡孤独等特殊社会群体,热心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之中的人.特别是当国家发生突发事件和巨大灾害之时,一定要高度关注,挺身而出,不畏艰险,不计报酬,尽力贡献;坚决反对国内外一切敌对势力对我们的分裂瓦解,同一切损害祖国利益和荣誉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爱国就要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爱惜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强调“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注意爱护生态;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强调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远见卓识,已被今天世界的人口膨胀和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危机、雾霾和水系污染所证实.保护环境再也不能等待,再也无法推托.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优良传统,立即行动起来,发扬中华民族朴素节俭的好传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天蓝气清,推动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爱国就要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库,既有文史哲学,又有科技艺术,尤其值得珍视的是蕴含其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精神,“崇德向善、团结友爱”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根基和思想支撑,对于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爱国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救了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一度陷入被人任意欺凌践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境地,但是她又迅速崛起.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如今,我们的祖国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神舟”九天揽月,“蛟龙”五洋捉鳖,一个“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在加快实现.我们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这样可爱.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能不欢欣鼓舞,能不感到骄傲自豪吗?能不以更大的决心和干劲报效祖国吗?培育和践行爱国这一价值准则,首先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特别是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发展繁荣、同人民幸福安康结合起来,为祖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绩而喜悦,为祖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而担忧,为增进民生幸福而努力.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落实到每一个祖国需要的时刻,贯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当爱国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最高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就会发挥得更充分,中华民族就会更加同心同德,创造出新的辉煌.(为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敬业:在平凡中铸就非凡吴玉军敬业是公民的重要价值准则,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担任什么职务,都应该用辛勤的劳动和扎实的工作践行敬业这一朴素而崇高的美德.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尤其需要大力倡导敬业精神,引导人们恪尽职守,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敬业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元素.《礼记》中有“敬业乐群”之说,孔子也主张“敬事而信”“执事敬”.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专门阐述了敬业的职业精神.他认为,“敬业”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简单来说,敬业就是用敬畏、敬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精益求精.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敬业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具有献身精神,将自己的一生与其联系起来,在事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会拥有强烈的责任感,明确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特定职责,忠实履行职责,勤勤恳恳工作,任劳任怨付出.这样,工作就会由外在的强制和被动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和主动.正如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如果一个人是清洁工,那么他就应该像米开朗基罗绘画,像贝多芬谱曲,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以同样的心情打扫街道.他的工作如此出色,以至于天空和大地的居民都会对他注目赞美:‘瞧,这儿有一位伟大的清洁工,他的活儿干得真是无与伦比!’”工作岗位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每一项工作都值得我们去做,值得我们用心去做.只要我们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精益求精,都会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情感.“爱而不敬,非真爱也;敬而不爱,非真敬也.”事实证明,真正的敬业者必然有爱业情怀.对职业的热爱是敬业的深层动力,会燃起人们巨大的工作热情,激发人们奋进的强大动力.正如高尔基所言:“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感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爱业的人会把工作当作快乐、当作幸福,会保持一股积极进取的干劲、一种拼命奋斗的热情,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好、做到极致.一个人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只要在岗一天,就应当踏踏实实、尽职尽责地干好分内工作,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勤业、精业的业务素养.敬业是精神和状态问题,精业是能力和水平问题.一个人无论本领多大、能力多强、素质多高,凡事拈轻怕重、应付了事,就很难有所成就.同样,一个人无论多么爱岗敬业,如果认识水平不高、技术能力平平,恐怕也很难取得大的成绩.特别是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显得十分重要.今天,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标兵、模范,如被誉为新时期产业工人杰出代表的许振超、“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知识工人”邓建军等等,既是爱岗敬业的杰出代表,也是勤业、精业的先进模范.他们干一行精一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练就了高强的本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创造了一流业绩,在本职岗位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将敬业精神提升到了新的境界.敬业看似平凡,实则不易.职业和工作岗位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任何岗位都意味着机会和平台,它可以成就我们的事业、成就我们的人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正是通过从事一定职业显示出来的.人生在世,成就一番事业,在职场上大有作为,是大多数人的职业愿景.而事业有成,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展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机遇青睐敬业者.只有勤勉敬业的人,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不平凡的业绩,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任何一个工作单位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人人热爱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各个工作部门协调运转,才能产生整体效用.敬业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公正即和谐,正义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德”;城邦的正义体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们各司其职、尽展其能所形成的秩序.在现实生活中,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在各自岗位上勤勉工作:公务员廉洁奉公、法官秉公执法、军人保家卫国、商人诚信经营、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科技人员发明创造……唯有社会成员各守其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形成正义的良善社会.敬业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实现的,需要每个人、每个行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每个劳动者都需要树立正确的岗位意识,认识到每个岗位都可以施展理想抱负、奉献聪明才智、展示人生价值;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在岗言岗、在岗爱岗、在岗为岗,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埋头苦干、积极奋进;争创一流业绩,刻苦学习工作所需要的各项技能,努力成为本行业、本岗位的行家里手、业务骨干,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非凡的人生篇章.(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诚信:为人之本 兴国之基王淑芹诚信是人类的普遍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诚信的要义是真实无欺不作假、真诚待人不说谎、践行约定不食言.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意义重大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邓小平同志曾说:“讲信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具体来说,“诚”是尊重事实、真诚待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故朱熹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信”是忠于良心、信守诺言.故张载曰:“诚善于心谓之信.”“诚”是“信”之根,“信”是“诚”之用.中华传统美德把诚信视为人“立身进业之本”,要求人们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诚信是立身处世之道.诚信是人之为人的道德规定.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个人社会化的“初始原则”.人是通过“社会化”完成从生命体的自然人到具有社会角色的社会人转化的.人的社会化,不仅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习社会交往的规则.其中,遵循不说谎、说话算数等诚信规则,则是每个人最早接受的规则教育之一. 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以信任为基础的信用交易活动.这种交易活动,蕴含着对市场主体诚实守信的道德和法律要求.诚信是实现信用交易的前提和保障,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规则和生命线.市场主体诚实守信,不仅能够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够形成合理的市场秩序,增强经济社会活动的可预期性,提高经济效率.诚信价值观的实践要求诚实劳动.诚信绝不只是单纯的守约与履约问题,更是劳动创造的态度和品德问题.诚信要求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尊重客观事实不作假,不投机取巧、偷奸耍滑.如果说劳动创造世界,那么,只有诚实劳动才能创造出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增强人们幸福感的美好世界.真诚待人对己.诚信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求实不骗人、对己不自欺,反对虚伪和欺骗.因此,诚信是忠于本心、真实无妄、信守承诺的态度和品行.按照真实要求为人做事,即为人实在、实诚,才会有好的工作作风和社会风气;人们唯有信守约定、践行承诺,才会心里踏实有安全感、彼此信任有幸福感.恪守诺言和约定.诚信要求人们遵守诺言、契约,反对毁约和违背诺言的行为.这里所说的诺言和约定,既包括由人们自己承诺而引发的特定权利和义务,也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政令、规章制度等规定的普遍权利与义务.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着力点发挥政务诚信的示范引领作用.古人云:“政者,正也.”政务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风向标、定盘星.取信于民是为政之道.应通过管理和教育,使行政人员树立法治思维,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行政;依法公开政务信息,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避免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腐败行为;确保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履行对公众的承诺,避免“朝令夕改”和“新官不理旧账”等失信现象.领导干部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树立诚信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营造讲诚信的商业文化氛围.社会成员的诚信观念、信念和品行,与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产品掺假作伪、商品价格欺诈等虚假商业行为,不仅会加重社会成员普遍怀疑和猜忌心理、加大交易成本,而且会消解社会成员的诚信道德信念和意志、诱发欺骗失信行径.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应加强监管力度,引导、教育人们在商业活动中诚实守信,不造假、不掺假,做到童叟无欺等,积极营造讲诚信的商业文化氛围.开展生活化的诚信教育.围绕诚信方面的法律规定、信贷业务、信用卡办理、信用消费、职业发展等,开展针对性强的诚信教育,使人们进一步明确在信用经济时代如何利用“信用”为自己生活服务、如何通过诚信的收益累积增强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从而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行为动力,真正“让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加强社会组织的诚信建设.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主体,不仅包括社会个体,也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如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职业活动的社会成员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组织对内对外是否遵守诚信原则以及是否形成诚信的工作氛围,直接影响社会成员个人诚信品行的形成.组织诚信的缺失,无论对社会个体诚信理念还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都是巨大的.因此,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应加强社会组织的诚信建设.发挥诚信道德模范的社会辐射效应.诚信道德模范是人们身边的道德标杆,具有“润物细无声”的道德说服力.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应大力宣传诚信道德模范真实感人的事迹,营造诚实守信光荣、虚假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诚信道德模范的社会辐射效应.(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友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沈壮海 刘水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是对人类以往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我们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精神条件和价值支撑.友善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谦敬礼让、帮扶互助.即在工作和生活中不矜能、不伐善,先人后己,保持谦虚低调.面对道德高尚、品质优秀的人,要虚心学习,做到见贤思齐;面对他人的过失、缺点,要设身处地给予体谅和包容,诚心诚意进行提醒和帮助.戮力同心、同舟共济,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解急救难、雪中送炭.谦敬礼让、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在人们之间流转和传递的是温情与爱心,能消除隔阂、融冰化雪,使人如沐春风.志同道合、携手奋进.同类相感,同声相求.友善之情往往生发于志趣相投的人们之间,因此人们常说“同志为友”,“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说友善意味着志同道合、友善的基础是志同道合,那么,在当代中国,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之“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之“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同心同德、共同奋进,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时代要求.珍惜资源、关爱自然.人类不仅生活在群体、社会中,而且生活在天地、自然中.人们在自身的生存发展中不仅要和他人、社会打交道,而且要和自然打交道.“爱人”与“爱物”密不可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们共有的生存家园.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同时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人他国的生存发展权利,就是尊重和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利,就是尊重和保护人类自己.友善价值观的践行途径深刻领会友善价值观在“三个倡导”中的地位作用.“三个倡导”是我们党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高度概括、凝练的产物.其中,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居于基础地位.而在个人层面的四项价值观中,友善又相对处于更为基础的地位,其他三项价值观无一不与友善理念相关联:如果一个人在日常交往中对身边人都不能以善相待,就不能指望其会爱国,也不能指望其会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社会和他人做奉献;一个不爱他人、只关心自己利益的人,就很难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尊重他人、诚信无欺.所以,在实践中积极倡导、培育友善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培育与践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创造性地用活我国传统优秀道德资源.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仁爱友善思想.在甲骨文中,“友”字的造型是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意为二手协同或以手相助.我国古人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论,主张“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论,将“民胞物与”视为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在此基础上,古人还发展出了丰富的道德实践理论,包括“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的忠恕论,“责友以善”、“以友辅仁”的友善观.在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过程中,应科学继承这些传统优秀道德资源,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夯实力行友善价值观的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随着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事关国计民生问题的改善,那些原本为生计而紧锁的眉头会自然舒展.而当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时,人际和睦友善的风气就会更易生发.开展以友善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榜样的教育、示范和引领,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人间自有真情在,生活中从来不乏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善行义举.因此,道德教育应贴近百姓生活,着力捕捉、发掘和宣传群众身边的善意与真爱.此外,还要在社会中广泛开展人人参与的以关爱他人、奉献爱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着力引导全社会成员关注、关心、关爱困难群体,营造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完善对善行义举的保护保障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是一项匡正人心之举,需要惩恶与扬善并举.一方面,要对损人利己等伤风败德行为采取多管齐下的治理、惩处措施;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护践行友善品质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慰勉.概言之,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崇德向善氛围,是有效培育、涵养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必备土壤

秋收进行时 劲头足足的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游泳世界杯上海站 余依婷获铜牌 张雨霏夺女子50米蝶泳银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