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让人念念不忘? 红楼梦 87版

近日,《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宝黛爱情”突然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火,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高位,不少网友化身“嗑学家”,逐段分析两人之间有哭有笑的相处日常。实际上,《红楼梦》的翻红并非个例,86版《西游记》《甄嬛传》《潜伏》等经典影视作品早已成为观众们常看常新的“电子榨菜”。

87版《红楼梦》为何让人念念不忘?

刘宗智 济南报道

年轻人爱嗑“宝黛CP”

宝黛之间的爱情作为《红楼梦》的情感脉络,是贯穿其始终的核心故事。在剧中,两人的甜蜜互动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现。比如宝玉雨夜出行,侍奉的丫鬟笨手笨脚怎么也无法帮他戴好雨笠,黛玉见状,一面帮宝玉戴雨笠,一面细细嘱咐;再比如黛玉伤心落泪,一旁的宝玉也跟着哭了起来,但是由于没有手帕,便只得用宽大的衣袖擦拭眼泪,黛玉悄悄把手帕扔给宝玉,宝玉接过手帕后装模作样地擦了几下脸庞,反而将手帕悄悄藏进了自己的衣袖中;贾宝玉因“不肖种种”而遭其父贾政毒打后卧床休养,前来探访的黛玉满面泪光,“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抽抽噎噎心疼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林黛玉发现贾宝玉偷偷阅读《西厢记》这类书籍,她不但没有劝诫贾宝玉,反而被《西厢记》等书的内容打动,林黛玉对这类书籍的态度也显现出她与其他闺阁女子的不同之处……通过对87版《红楼梦》的“考古”,不少网友发现,原来“林妹妹”不是只会哭哭啼啼,反而也有俏皮可爱、聪慧灵动的时刻,“宝黛”之间确实可以用率真、至情来形容。

从网络上爆火的片段来看,几乎大多数视频都取材于87版《红楼梦》。这一版电视剧《红楼梦》由周汝昌、王蒙、曹禺、沈从文等多位学者参与制作,本着“遵循原著、忠于原著”的创作原则,该剧后六集根据脂批和红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创新,为八十回后的佚稿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87版《红楼梦》一经播出便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被称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直到今天仍然长盛不衰,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有网友评价:“这一版本的《红楼梦》常看常新,几乎每次重刷,都能从中品味出新的味道。”

经典老剧迎来翻红热

不只《红楼梦》,每隔一段时间,一些经典老剧就会掀起一波“回忆杀”。

92版《新白娘子传奇》堪称暑假“神剧”,热度经久不衰;经典谍战剧《潜伏》中的台词让网友们津津乐道;《情满四合院》满溢的俗世真情,在任何时代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父母爱情》是电视荧屏的常驻嘉宾,有网友评论,“平凡而感人的‘父母爱情’,蕴含了爱情、婚姻与生活的真谛,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屡获殊荣的《亮剑》,网友戏谑李云龙的魅力表情包也是剧集一大亮点。此外还有《琅琊榜》《甄嬛传》《武林外传》等作品,更为观众们创造了无数美好回忆。

从作品质量来看,再次流行的经典作品大多在编剧、导演和演员表演等方面有着较高艺术水准,剧中探讨的人性、社会、历史等主题具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即使受限于技术,但无论是选角,还是服装、道具、场景设计,都展现了制作团队精心打磨好剧的朴素理念。

经典电视剧“耐刷”,在于它们具有多重解读视角,观众可在反复观看的过程中,获得挖掘宝藏般的乐趣。比如,《武林外传》中的邢捕头性格幽默,情商高,被许多观众评价为现实生活中最受欢迎的角色;《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仙的姐姐、姐夫吵闹却不失恩爱,是年轻观众评价颇高的荧屏CP;《情深深雨濛濛》中的何书桓居然是“渣男”,杜飞反而变成了“反矫情高手”;《甄嬛传》里人人跳过的凌云峰片段被网友重新拾起,甄嬛与果郡王的相知、相识、相恋变得有迹可循,浣碧对长姐的不离不弃也终于被认可。

87版《红楼梦》为何让人念念不忘?

网友二创的素材库

经典老剧在网络上“翻红”,还源于它们与网络文化的“互哺”。年轻观众通过表情包、短视频等方式,对经典影视剧进行二次创作、二次解读,掀起老剧的网络狂欢。《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剧集都是网友们二创的素材库,年轻人通过分享和二创自己喜爱的经典作品,建立了共同兴趣和情感纽带。

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经典剧集中的一些“名场面”成为网友言论的热门聚集地。《三国演义》每当响起“滚滚长江东逝水”,弹幕就会飘过一连串“梦开始的地方”;桃园三结义时,当词穷的张飞憋着黑红的脸庞说出“俺也一样”时,齐刷刷的“俺也一样”弹幕立刻刷屏;在《红楼梦》中,当贾宝玉问林黛玉“妹妹可曾读过什么书”时,《计算机导论》《高等数学》《5年高考3年模拟》……一堆书名迅速占据弹幕区。诸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曹操的“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甄嬛传》中的“臣妾瓜尔佳氏发誓”等经典台词,更是不少网友二创的必备素材。

通过这种互动,年轻人满足了对经典影视剧的“考古”兴趣,完成了对作品细节的二次解读,经典影视作品也通过新鲜的网络形式焕发新生,走进更多年轻观众的视野。无论是经典台词、表情包的传播,还是热门片段的助力,都激发了网友持续“考古”的热情,也为经典老剧的翻红添了一把新火。


87《红楼梦》原单位让她回去,剧组急了,求助领导,领导:调央视

87版《红楼梦》是中国电视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三十多年来,依旧经久不衰,被大众念念不忘。 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深入人心,深深地印在大众的脑海中。

王扶林导演采用全国海选的方式,从全国各地遴选演员,选出适合贾府的新人。 这些演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皮鞋厂的工人,比如饰演妙玉的姬玉,有商场的售货员,比如饰演有人民公社的接线员,比如饰演迎春的金莉莉,而更多的来自各个剧团,比如话剧团,黄梅戏剧团,歌舞团,川剧团等等。

当时演员来到红楼剧组,属于借调。 剧组和原单位协商后,和演员签订合同,时间一般是三年,这三年,演员来红楼剧组拍戏,三年后再回到原单位。

所以,红楼演员拍完戏后,大部分演员又回到了原单位,比如欧阳奋强,侯长荣,胡泽红等人都回到了原单位,也有放弃原单位,留在北京的,比如陈晓旭,邓婕,牟一,也有南下广东的,比如袁玫……

最幸运的,当属她。

原本无意面试,却被选入剧组,进入剧组,她只想演一个小丫环,却意外成为女主角。 戏拍到一半,原单位非让她回去,剧组急了,只好去找央视领导,央视领导大手一挥,那就把她调来。

于是,戏没拍完,她成为中央电视台制作中心的正式员工,没有了外界干扰,她踏踏实实留在剧组拍戏,塑造了一个经典角色。

她,就是张莉,87版《红楼梦》薛宝钗的扮演者。

张莉原本是四川战旗歌舞团的文艺兵,红楼剧组找演员的时候,她并没有放在心上,也从未想过自己会和红楼剧组有任何联系。

直到有一天,她陪老师的女儿来剧组面试,才知道这件事情。 来到面试地点,她找了一个角落,静静地坐着,等了两三个小时。

面试结束了,张莉起身准备走,这时候,王贵娥来到她身边,让她把围巾摘下来。 摘下围巾的张莉露出一张清丽的脸,王贵娥让她也试一下戏。

就这样,无心插柳的张莉,被选进剧组。

当时还有一个插曲,导演组选中张莉,派夏明辉去战旗歌舞团签合同。

当时调动是很严格的,团长问夏明辉,是怎么选中张莉的?夏明辉没承认是张莉去面试的,灵机一动说,是在一次看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发现张莉的。

团长又问,张莉跳舞的时候在哪个位置?这下,夏明辉傻眼了,因为她根本不知道,求助地看了张莉一眼。

这时候,一旁不言不语的张莉,递给夏明辉一个眼神,偷偷从桌子下面,伸出两个手指。 夏明辉心领神会,连忙说,是第二个。

在张莉的配合下,夏明辉度过了这个尴尬的难关,顺利把张莉借调到红楼剧组。

进入剧组,张莉最初是“迎春”的候选人,之后又成了“紫鹃”,等到正式定角的时候,因为宝钗组的三位演员,都不符合王扶林心目中的“宝钗”形象,周岭就推荐了张莉。

化好妆,穿上戏服的张莉,出现在镜头里,活脱脱就是一个“宝姐姐”,王扶林大腿一拍,就是她了。

于是,张莉成为薛宝钗的扮演者。 这让张莉始料未及,又惊又喜。

惊的是,她之前从未接触过宝钗这个角色,对宝钗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而春节后就要开拍,她需要很快进入角色,喜的是,原本她以为自己只能演个丫环,没想到居然可以成为女二号。

所以,这一年春节,张莉没有回家,待在宿舍里,潜心研究《红楼梦》,分析薛宝钗这个角色。 大年初一,她拿着一本《红楼梦》,就去了红学家周汝昌的家中请教,全心沉浸在《红楼梦》中。

开拍后,张莉每天跟在指导老师李颉身后,请教探讨,怎样才能把宝钗演好。 在张莉的努力下,她饰演的宝钗有模有样,栩栩如生。

可是,戏拍到一半,剧组接到成都战旗歌舞团的电报,说,部队有演出,要求张莉必须归队,不得耽误。

军令如山,按规定,张莉必须回原单位。 可是,戏拍了一半,张莉走了,谁来演宝钗?原本半途换人就是大忌,更何况是女主角。

当初饰演迎春的金莉莉,因为考上中戏,要离开剧组,曾让王扶林非常为难。

不放她吧?考上这么高等的学府,更何况红楼剧组解决不了她的户口问题,放她走吧?谁来演迎春?这么短的时间,去哪里寻找合适的人选?

无奈之下,最后王扶林选择了让金莉莉走,之后,让选角导演们赶紧去寻找下一任“迎春”的扮演者。

这次寻找,难度更大,要找的人,不但要适合“迎春”,还要和金莉莉相像。 选角导演费尽周折,最后还是夏明辉在成都街头找到了牟一。

幸运的是,金莉莉只演了很少的戏份,“迎春”的重头戏没拍,所以,不仔细观察,或许看不出来。 不幸的是,牟一之前根本没有任何表演经验,马上就要拍重头戏,这对她本人,对剧组,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迎春”戏份少,换角尚且如此麻烦,更何况身为主角的张莉呢?

剧组导演和制片主任心急如焚,这可如何是好?如果张莉走了,再找一个“宝钗”谈何容易?当时张莉就是临危受命,剧组根本没人能演宝钗,最终才选中了张莉。

左思右想,剧组也找不到解决方案,确实又不能放张莉走。 无奈之下,只好求助央视领导。

制片主任任大惠找到央视领导,说明情况,重点强调了张莉在剧组的不可或缺性,希望领导能想办法留下张莉。

央视领导听完任大惠的汇报,非常重视,针对这一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张莉调离战旗歌舞团,调入中央电视台制作中心。

于是,央视领导出面,把张莉调入央视,成为央视的正式员工,让她全力配合剧组的拍摄,专心把薛宝钗演好。

这样一来,王扶林和任大惠才松了一口气,安心继续拍摄。

曾有这样一个传闻,说,当时战旗歌舞团有人嫉妒张莉的好运,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张莉弄回去,没想到弄巧成拙,反而成全了张莉,让她成为剧组仅有的两个留京名额中的其中一位。

可以说,张莉是87版《红楼梦》最幸运的演员,无心面试,却意外进入剧组,只想演小丫环,却意外成为主角,拍完后,剧组只有两个留京名额,她成为其中一个。这样的幸运,谁人能及呢?

《红楼梦》中的薛蟠,为何对林黛玉那么痴情?

《红楼梦》中的薛蟠不是一个长情之人,更不懂得怜香惜玉,这样的薛蟠是不会对任何人痴情的。 但是自从薛蟠在宝玉生病之际,贾府忙乱之时,有幸见到了黛玉,自此薛蟠心中对黛玉便一直念念不忘。 为何?这就应了那句俗语‘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之后便弃之如敝履

薛蟠对香菱如何?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薛蟠曾为了得到香菱,不惜打死了冯渊。 可是后来仅仅因为夏金桂的几句挑拨,薛蟠就能对香菱屡屡下毒手殴打。 这正是薛蟠‘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之后便弃之如敝履’的本性的写照。

未得到香菱之前的薛蟠:虽然薛蟠为了得到香菱不惜打死人,但因香菱被学薛家买来时年纪还小,因而他在薛姨妈跟前伺候了一二年才到薛蟠身边做妾的。未得到香菱之前的薛蟠是怎样的呢?在《红楼梦》十六回,因贾琏夸香菱标致,凤姐说了如下的话:

从凤姐的话可知,薛蟠为了得到香菱,没少也薛姨妈缠磨。 这样来看,薛蟠似乎非常喜欢香菱,可事实却非如此。 还是凤姐的原话:“(薛老大)过了没半月,也看的(香菱)马棚风一般了,我倒心里可惜了的。 ”

得到香菱之后的薛蟠:薛蟠得到香菱没半个月,便看她如‘马棚风’一般,这也还可以理解,因为人都有喜新厌旧的心理。 但后来他屡次殴打香菱,就太过绝情了。

薛蟠为何殴打香菱?第一次是因为他正在和宝蟾‘成就好事’之际,不想被香菱撞散了。 第二次是因为夏金桂说自己生病是宝蟾用了镇魔法,薛蟠有意护着宝蟾,因而不分青后皂白,认定此事与香菱有关。

没有得到香菱的薛蟠,对香菱是千惦念,万惦念。 得到香菱后的薛蟠,对香菱是‘视之如草芥,弃之如敝履’。 这样没有长情,没有长性,亦不念旧情的薛蟠,又怎会真正对黛玉痴情?薛蟠对黛玉的种种惦念,不过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罢了。

薛蟠对黛玉的“痴情”,正是因为永远得不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爱的是那个永远得不到的人,对于薛蟠这样一个粗俗的不能再粗俗的富家公子亦是如此。 《红楼梦》二十五回,对于薛蟠见到黛玉一节,只用了一句“(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薛蟠对黛玉未必‘思之如狂’但对这个看一眼就能让他‘酥倒’的美人,从此念念不忘却是真的,这一点从他贩货物带回来许多黛玉家乡的土物就可以看出来。

在《红楼梦》六十七回,从外贩货物回来的薛蟠,给宝钗和薛姨妈每人带了一箱东西。 给宝钗的一箱,其中除了一些常见之物外,还有许多来自虎丘本地的杂耍小玩具。

宝钗从小就是个‘小大人’,对于这些小玩意自然没多大兴趣,况且虎丘也不是她的家乡,她对这些小玩具也不会生出别样的感情来。 薛蟠之所以大老远从苏州特特地来了这些没什么用处的小玩意,多半是因为黛玉。 宝钗自然也清楚薛蟠的心意,因而送黛玉的东西“比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

可是无论薛蟠怎样惦念黛玉,他这辈子都不可能娶黛玉为妻,甚至连想见她第二次的机会都没有。 最后年纪渐长,又没有其他好亲事可配的薛蟠,只好娶了和他相当的夏金桂,从此过起了属于他的永无宁日的婚后生活。

结语:‘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在《红楼梦》中的大多数男性身上却是应验了的。

贾琏娶了凤姐这朵红玫瑰,日子久了便喜欢起尤二姐这样的白玫瑰来。 及至纳了尤二姐这朵白玫瑰,见了尤三姐这朵红玫瑰的“绰约风流”便又“酥麻如醉”。

贾珍烦腻了秦可卿和尤二姐这类温柔多情的女子,便又喜欢起尤三姐的娇俏妖艳来。 若不是尤三姐泼辣不好得手,贾珍也不会轻易舍了她,贾琏恐怕也要沾惹沾惹她。

薛蟠未得到香菱之前,对香菱抓心挠肝的想念,及至到了手看得连粗使丫鬟都不如了。 后来夏金桂进了门,薛蟠为了得到夏金桂的陪房丫鬟宝蟾,大有打死香菱都不可惜的意思。 所以,无论是贾珍、贾琏,还是薛蟠,他们最爱的永远是下一个。 薛蟠之所以还能一直惦念着黛玉,不过是因为黛玉是她永远都得不到的‘下一个’罢了。

为什么以前的电视剧能达到万人空巷的效果?

以前的电视剧各种特技和服化道都远不如现在的水平,但是却出现了不少至今让人念念不忘的精品剧,像83版《射雕英雄传》,84版《霍元甲》,84年《血疑》,87版《红楼梦》,90年《渴望》等等,用万人空巷形容一点也不夸张,看剧热情可以说无出其右者。 我认为这大体是两个原因。 一个是演职员的敬业乐业。 一部好的电视剧的成功,首要的因素肯定离不开演职员的演技和素质。 那时的条件艰苦的多,让他们甘之如饴地去摸爬滚打昼夜不分,靠的是单纯的热爱,没有那么多整容炒作宣传绯闻潜规则等等,就是静心搞创作。 所以这些剧才会火爆。 另一个原因和当时条件也有很大关系。 当时人们生活水平还不高,村里只有偶尔的露天电影看看。 14寸黑白电视只有很富裕的家庭才有,全区有电视的很少。 记得演霍元甲时,我们正好上初中,学校破例放假一晚,让我们去有电视的同学或者什么地方去看,也算是爱国主义教育吧,估计也是这部剧太火了,老师们也是不想错过吧(偷笑)。 我们去了一个厂子,人太多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后面的直接站在板凳上了,我们这些小不点哪看的到啊,有挤进去的,没挤进去的还羡慕得不得了,在后面抻着脖子使劲晃脑袋也看不见,听声音也算过过瘾了。 可以想象那种万人空巷的场面吧?播《血疑》的时候,一向生物课上睡倒一片、气得女老师抹眼泪的现象不见了,讲到血型那节课,个个瞪起眼听得那叫带劲儿啊!现在想起来那情景还仿佛就在眼前,印象太深刻了。 好的电视剧竟然能改变一个班的听课状态,也够神奇的了。 能达到万人空巷的电视剧像83版《射雕英雄传》,周润发版《上海滩》,那时候 娱乐 项目很少,没什么消遣的东西,村里放个电影,整个村得有三分之二在看,现在也有放电影的,一个人没有。 整个村有电视的不多,电视机就是个稀罕玩意,射雕英雄传在大陆一上映,立刻走红,整个村就都聚在一块看电视了,小伙伴们不聊聊降龙十八掌那都不好意思。 周润发版许文强在经典不过,迷倒多少少男少女,万人空巷一点都不夸张。 这应该源于以前人们的精神生活比较少,没有很多的 娱乐 方式,加上当初的老艺术家们那深入骨髓的敬业精神是现在的流量明星所不能比拟的,举个例子 1970年《云州大儒侠》在电视上播放,当时使用了火药等特效深受观众好评。 播放后最高收视率达到97%,从孩子到成人,从公司职员到政府职员,一到了电视剧播放的时间全都回家搬上小板凳坐等看剧。 以至于城市的各种设施在布袋戏播出时一度瘫痪。 最终导致不得不在电视上停播布袋戏以缓解这种“万人空巷”带来的压力。 各种大片甚至春晚也投来了羡慕的眼光,这不得不算是电视史上的一个奇迹。 布袋戏,也叫布袋木偶戏,布袋戏的看点在于配乐、角色出场时的念白和人偶的动作。 布袋戏最初只作为戏曲的形式演出,后来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作品。 起初演出布袋戏的舞台叫做“四角棚”,大小约为3-5米。 后来演变为“六角棚”,又称“彩楼”。 布袋戏人偶 布袋戏使用的布偶,传统的高度约为30cm,一般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两个布偶。 食指操作布偶的头部。 当时的布偶面部没有丰富的表情,主要是靠身体上的动作。 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在《东离剑游纪》中使用的是90cm高的布偶,重量约为5kg。 一个布偶师只能同时操作一个布偶,而且还要外加一些辅助设置帮助布偶的眼皮、嘴部活动。 布袋戏配乐和念白 人偶在前场演出,后场有专门的乐师配乐及配音演员念白。 武戏的配乐一般使用打击乐器,如锣、小鼓、钹等,文戏的配乐多使用弦乐和管乐,如二胡、唢呐、月琴、笛子等。 后期发展中也加入了西洋乐、电子乐的配乐形式。 念白也是相当讲究,这正是一个人物灵魂的体现。 实际上专业的布袋戏配音师可以一个人表现28个不同人物的性格、 情感 ,不仅要求对剧本剧情的熟悉,还要求在音乐和文学上都有一定的造诣。 配音师的技巧好坏直接关系到戏的表演。 布袋戏近期发展 2016年在日本上映了一部布袋戏《东离剑游纪》,是日本小说家虚渊氏与台湾霹雳社合作出品。 说到霹雳社,就是有创造了97%收视率奇迹的黄俊雄的儿子黄文择与黄强华于20世纪80年代创建的,是目前台湾最有名影响力最大的布袋戏团队。 此次合作也是布袋戏和日本动漫的跨界合作,让日本动漫制们也领略了中国传统布袋戏的精良工艺。 不仅是在布偶的制作上工艺精良,在布偶的动作、场景的布置、特效的使用上都让人连连叫绝。 来感受一下电光石火之间的武林喧嚣吧! 经典就是经典,现在的电视太商业化,没有以前的味道了。

16号开播杜华率新人直面职场生态 乐华娱乐职场综艺 年轻的战
标致E 续航7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