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微视频丨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时政微视频丨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吹响了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集合号。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油画《父亲》的创作特点?

习近平

该画采用对称式构图,庄重而简炼,宁静而简朴。 尤其是,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有内涵,容貌描绘得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画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

战线 总书记

人物色彩深沉而富于内涵,容貌刻画得极为细腻、情感深邃而含蓄,背景运用“丰收”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人物形象外在的“苦”和内在的“美”。

同时,在基本上没有故事情节的头像中通过放大细部的方法,描绘真实感和加强艺术感染力。 在这里,细节的真实不是自然主义式的不加取舍地罗列,而是深思熟虑的、别具匠心的艺术创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20世纪70—80年代,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 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

重要展览

2015年06月19日,“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重庆”在重庆美术馆开幕。 包括罗中立《父亲》等98件中国美术馆馆藏西部主题作品亮相,这是继中国美术馆收藏之后,《父亲》原作首次“回家”。

【水浒传】的简介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扩展资料:

时政

创作背景:

1、创作基础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 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2、小说取材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

3、书名由来

“水浒”出自《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 但至于这个书名的确切含义,一直存在异议。

杜甫的简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 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 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 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 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 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 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 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 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 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 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 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被后代称作“诗史”。 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 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 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 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 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 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 《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 “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 表现出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 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 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 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 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 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 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 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 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 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 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 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 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 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 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 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 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 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 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 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 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 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 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 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 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 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 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 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 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 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 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 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 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信源密信纯血鸿蒙系统版已上线 北信源引领安全通信新纪元
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求是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