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进入预重整的ST有树(300209)披露,其获得了5000万元共益债融资。按照规划,上述资金将用于ST有树预重整期间及重整期间职工工资社保、水电费、材料货款等维持生产经营的必要支出和重整费用。借款期限至2024年12月31日止,借款年利率不高于10%。
共益债,听起来有些陌生。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智斌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共益债投资通常是指在破产重整程序中,投资者向已申请破产但仍具备重整价值的企业发放的借款;资金用于企业继续商业经营或完成特定项目,以保障全体债权人利益并享有优先清偿权的投资模式。
记者梳理发现,近两年来,A股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多次引入共益债,央企子公司、国企资管、中小规模民企等各路投资人纷纷现身共益债投资。
破产重整共益债融资频现
前些年,共益债融资在A股市场上偶有出现。
2019年9月,沈阳机床(000410)宣布,为缓解公司资金不足,支持公司在重整期间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拟向公司提供共益债借款2.8亿元。上述借款采用固定利率形式,年化利率为4.35%。
同年10月,ST庞大(已退市)称,经意向投资人同意并引荐,石家庄国控拟向公司提供共益债借款6亿元,借款年化利率约7.5%。借款用于公司特定品牌、特定4S店的新车采购事宜及重整费用。
近两年来,共益债融资案例开始大量增加。
2023年度,正邦科技(002157)、东方海洋(002086)、新野纺织(已退市)、ST京蓝(000711)、ST步高(002251)等在重整过程中都引入了共益债。
今年7月18日,ST中利(002309)披露其全资子公司与厦门建发新兴能源达成《共益债务方案》,获得对方5000万元借款额度。7月29日,ST合泰(002217)在其微信号上发文称,公司已与部分共益债投资人签署协议,共益债借款资金已陆续到账。
加上ST有树,短短2个月已有3家A股上市公司涉及共益债融资。
促进破产企业价值最大化
“共益债项目有回报率高、优先受偿等特点。”王智斌表示,相较于正常债权投资,投资人需要承担更多的投资风险,因此过程中需要得到超额收益补偿。
从实际案例来看,为了吸引投资人,企业往往会承诺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回报,这使得共益债投资收益高于传统融资渠道。比如,在ST京蓝的共益债融资中,励合汇鑫出借资金的年化利率便达到了12%。
根据《企业破产法》规定,共益债在破产程序中的清偿顺序仅次于破产费用,优先于职工债权、税款债权、社保债权以及普通债权等。投资人还可要求债务人或关联人为共益债提供担保,使得此类投资具有一定的安全边际。2022年破产案件数据显示,清算资产对共益债的平均偿付率达到85%,高于普通债权的35%。
此外,共益债项目退出方式较为灵活。投资人可通过利息收益、债转股、以物抵债等方式实现投资回报。
在业界看来,共益债融资价值巨大,这也是此类投资逐渐走热的主要原因之一。
山东环周豪才律师事务所律师孙家磊曾指出,共益债融资可以挽救企业价值,激发企业家重新创业的积极性;促进债务人财产的保值或增益;能够充分维护债权人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促进破产财产最大化,有效增加债权人的预期利益。
上述观点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部分实证。
2023年度,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许可ST步高通过共益债形式借款不超过10亿元,这部分资金主要被公司用于推动其超市业务经营的恢复和百货业务维持正常运转。今年上半年,ST步高预亏5600万元至8000万元,同比减亏82.20%至87.54%。“引入共益债后,公司超市业态逐步恢复正常经营。”公司在业绩预告中称。
引来各路资金竞逐
共益债投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当前,相关法律并未对共益债投资主体作出明确的资质要求,各方资本都能通过共益债参与破产重整项目。
记者梳理发现,参与共益债投资的机构有央企子公司、地方金融平台,也有小规模的民营企业。
正邦科技重整计划显示,公司在重整期间陆续获得了深圳市高新投集团、银河资产、深圳市招商平安资产(下称“招商平安”)等诸多机构数亿元的共益债借款。
东方海洋重整期间的共益债务为5000万元(本金约4500万元),投资人为招商平安。招商平安系招商局金控控股子公司,其还是东方海洋重整的独立财务投资人。
2023年8月,新野纺织与郑州槐端贸易、新野县睦昌科技实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河南好事多实业等签署共益债融资协议,进行了总额度为3000万元的共益债融资。这三位投资者的实控人均为自然人。
ST有树的共益债融资背后,则有着久银控股的身影。
公告显示,ST有树共益债融资的投资人系北京久荣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据企查查,北京久荣由北京宁瑞医疗科技(下称“宁瑞医疗”)、海南展飞置业分别持股99%、1%,海南展飞置业为执行事务合伙人。海南展飞置业系宁瑞医疗全资子公司,宁瑞医疗由自然人张正源、久银控股分别持股85%、15%。
关于张正源个人身份的公开信息不多,从工商资料来看,其同久银控股有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参与设立了诸多投资机构。
记者曾以投资者身份致电ST有树证券部,公司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出资方只是提供借款给公司,至于对方后续是否会有其他安排,需要看对方的意愿,“公司欢迎各方实力投资人参与公司的重整,也会及时履行信披义务”。
久银控股去年便曾在一场共益债融资中隐现。ST京蓝去年9月披露,由深圳市励合汇鑫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励合汇鑫”)向公司等提供不超过本金3000万元(含本数)的共益债借款。励合汇鑫的背后也有久银控股的身影。
久银控股官网显示,该公司管理基金规模超201亿元,是国内少数几家在全国股转系统上市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系久银控股的核心业务 。
“其实我们公司从去年开始就专注于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投资,在2023年重整成功的15家上市公司中,我们直接和间接参与了6家。”久银控股总裁助理、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洪达向记者表示,比如励合汇鑫对ST京蓝的共益债投资中便有公司的资金。
股票流动性系最好筹码
“上市公司共益债投资的显著增加,与破产重整中财务投资人角色的竞争愈发激烈有关。此类投资已成为各投资机构参与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重要抓手。”长城资产认为。
数据显示,2023年度我国共有15家上市公司的重整计划被法院裁定批准,且重整计划均已在2023年年底前执行完毕。这些重整背后,引来不少资本青睐,包括地方国资、产业投资人、财务投资人等。其中,大型AMC机构成为了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绝对主力。
不过,重整投资人,尤其是财务投资人的淘金之旅并不一定顺利,有的空手而归,有的更是“赔个底朝天”。因此,引入共益债作为破产重整企业在特殊时期的重要融资手段,既可以验证投资人的真实实力,也可以增加上市公司重整的吸引力。
洪达表示,共益债投资只是企业破产重整投资的一个细分市场,公司参与共益债投资不光是看重此类投资的定期收益率更高,更看重的是后续还能成为企业(上市公司)重整的财务投资人,未来获得潜在(浮动)的财务投资收益。
他进一步指出:“公司(久银控股)参与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投资,看中的是其底层资产是股票,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我们认为这个资产的流动性是最好的,大大优于不动产。”
据了解,截至上半年末,久银控股参与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财务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能超过50%。但这个收益是浮动的,和股票二级市场的表现直接相关。
“上市公司能否重整成功,是我们决定是否投资的底层逻辑。”洪达解释,因为重整成功意味着会有新的投资人带着资金和资产入场,困境上市公司获得重生,共益债投资人的资金回收完全无忧。
他同时强调,久银控股一般不会参与非上市公司,尤其是房地产等传统资产的共益债融资。
446家房企宣布破产!“80%开发商死掉”真的要来?
临近年关,许多房企的日子正在变得异常辛苦。 销售遇冷、拿地困难、债务违约阴霾笼罩,承受重重压力的房企坦言“活下去太难”。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11月20日,房地产开放商的破产数量已经高达446家,平均每天就有15家房地产企业倒地破产,创下历史记录。
从海外市场高息举债到频频出售地皮及项目股权回笼资金,再到降价销售、鼓动“公司全员卖房”,一系列动作背后都透露着房企身处的困境:“缺钱”。 糟糕的是,在政策持续收紧的背景下,房企融资却面临多重阻碍。
毫无疑问,房地产“暴涨”大戏已经落幕,行业凌冬已至。 经济学家马光远曾断言,“未来中国将只有20%的开发商活下来,80%的开发商都会死掉!”。 这也意味着,这张房企破产名单还将继续增加。
房企“破产潮”开启
年内近450家已经出局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2019年的冬天早已开始。 在行业融资“紧箍咒”下,金融去杠杆直接压垮了不少房地产公司,部分还不得不面临着出局的命运。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11月20日,房地产开放商的破产数量已经高达446家,平均每天就有15家房地产企业倒地破产,创下历史记录。
在这张长达30页的房地产破产名单中,多数为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企,但也不乏一些知名度较高甚至跻身百强的知名房企。
过去,房地产行业都被视为最赚钱的行业,因房地产致富的老板不胜枚举,如今,一年可能接近500家房企走向破产结局,实属历史罕见。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近期,一份来自广东证监局的监管罚单可能透露着当下房企深陷的普遍困境。
11月14日,广东证监局对外公布了对颐和地产信披与违约等违规行为的情况以及对公司董事长予以警示的行政监管措施。 据广东证监局调查,截至5月31日,颐和地产共有9笔超过1000万的未披露到期债务违约,合计金额超过50亿元。
债券违约的导火索很快引爆了颐和地产这家老牌房企的资金问题,而这只是行业普遍面临的资金危机的冰山一角。
10月,三盛宏业集团董事长现场洒泪的刷屏朋友圈,原因是三盛宏业集团难以向员工兑现公司理财。 随后,三盛宏业因涉及交叉违约条款被中诚信托查封旗下资产,并宣布该信托计划提前结束。 曾是地产百强企业的三盛宏业,如今则需要成立临时监管小组来推进债务重组。
更早之前,宁波首富熊续强掌管的上市房企银亿集团突然申请破产重整,消息流出后也引来市场热议。 6月17日中午,上市公司ST银亿发了公告,银亿集团、银亿控股已于2019年6月14日向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重整。 一家原本400亿市值的公司很快跌落到50亿市值。
从资金吃紧、销售紧张到债务问题集中爆发,几乎所有出现问题的房企都经历着相似的过程。 行业拐点的过程中,让不少房地产企业感受到了凌冬已至的阵阵寒意。
不少房地产大佬还公开发表了对地产投资的看空言论,引来网友热议。 近期,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就公开表示,“楼市政策太过严格,现阶段持有房产根本就没有意义,如果自己手里有多余的房产,就会卖了换成别的流动性大的资产。 ”
高杠杆模式难以为继
房企普遍融资困难
事实上,不仅是中小房企集体破产,过去经营良好的大中型房企也开始频频“爆雷”。 除了上述知名房企之外,今年五洲国际、新光集团等先后爆出资金链危机。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背后的信号十分明显,那就是房地产高周转、高杠杆、高负债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向终结,房地产的“高光时刻”不再出现。
北京某中型房地产企业负责人表示,过去大家积极拿地、集团发展多元化业务,依赖的是持续不断的现金流和不受限制的高杠杆。 如今这种高杠杆扩张的模式,却成为压垮房企的沉重枷锁。 “财务杠杆过高、资金断流、融资跟不上、借钱还不了,这就是很多公司活不下去的原因。 ”
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认为,现在涉及违约或严重流动性困难的房企以小型房企为主,且这些企业多在业务扩张或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财务数据上看,财务费用率快速上升、筹资现金流恶化、现金短债比快速下降是房企违约前比较常见的现象。 高杠杆是违约房企比较一致的财务特征,多数违约房企的净负债率在100%以上。
一边是资金问题日益紧张,一边却是各种融资渠道的“关闭”,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双面夹击,导致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
11月15日,深交所披露,美的置业一笔债券被中止审核,该债券拟发行金额为1013亿元,债券类别为ABS。 与此同时,近期先后有鑫苑供应链1-10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融创长租公寓一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等两家公司ABS项目先后被“终止”。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两个月,房企获批的ABS产品不足5只。
在股权融资市场,涉房融资项目趋于停滞状态。 据了解,目前多家上市房企的定增项目仍处于停滞状态,而其他上市公司若融资项目涉及房地产业务,也会受到监管的从严审核以及反复问询。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以来,约有19家上市房企发布定增的预案(部分修改定增预案),但仅有4家被证监会核准,而中洲控股、新城控股的定增方案早在2016年就已经被证监会受理,近期的进展也仅仅是发审委通过,尚未拿到批文。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对于房地产项目融资的严格程度已经从上市房企扩散到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 在多家上市公司推动再融资项目时,监管层都会对发行人提出问询,“补充披露公司和子公司是否存在房地产业务”、“未来是否会有开发和销售房地产计划”、“定增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房地产调控的监管政策”等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之所以强化再融资涉房业务的审核,主要目的是防止一级市场募集的资金流入到房地产市场,进而影响到房地产调控的整体效果。 有投行人士指出,目前监管层对再融资项目涉房业务,几乎是零容忍,若想要推进再融资项目,公司可能需要证明项目涉房属性较小,或者剥离相关房地产业务。
海外疯狂借钱不停
房企回笼资金花样多
面对生存压力,不少房企甚至患上了“资金饥渴症”,通过各类融资和回笼资金的方法,寻求突破当下的资金困局。
1、中小房企海外高息举债
越来越多的房企认为,在境内融资渠道收紧的背景下,走向海外市场融资成为解救当下资金问题的核心手段。 据悉,今年以来,海外美元债发行放量明显,其中高息举债成为这波债券发行的主要特点。
7月12日,泰禾集团公告披露称其全资子公司拟计划在境外完成4亿美元债券,并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债券期限3年,债券票面年息15%,每半年支付一次。
除了泰禾集团之外,当代置业更是以最高利率155%的美元债发行刷新纪录。 此外,天誉置业、弘阳地产、新湖中宝、阳光城、中南建设等多家房企均在今年发行了数额不等的高息地产美元债新券。
有数据显示,截至11月13日,2019年以来内地房企赴海外发债规模约为610亿美元,已经接近去年全年发行总额(约616亿美元),已经公布的融资计划则达624亿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房企海外举债,从企业的美元融资成本看,相比之前有所上涨,不过其中分化也非常明显,从不足6%到超过10%都有,其中大型房企的融资成本优势比较明显。 比如龙头房企万科的票面利率低至315%,其他中小房企的美元债融资利率均在10%以上。
2、售卖地皮、股权“断臂求生”
为了求得生存空间,不少房企开始精兵减将、削减库存,同时对旗下项目频频售卖股权,用来回笼资金、解决高额债务压力。
今年9月,房地产行业资深人士杨红旭通过公众号发布消息称,负债千亿的新湖中宝开始准备卖地求生。
就在此前新湖中宝还发布公告,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新湖地产集团将与融创房地产集团签署《合作协议书》,融创地产或其指定方将受让公司持有的浙江瓯瓴实业有限公司和上海玛宝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股权及相应权益,交易总价款为6705亿元。 这项交易,让新湖中宝一次性获益5亿元,不过也被业内称为“割肉之举”。
除了新湖中宝之外,今年包括华侨城、阳光100、上置集团、粤泰股份等在内的多家房企均选择出售项目股权。
3、房企“全员营销”、降价销售回笼资金
当然,对于很多房地产企业而言,缩短房地产销售周期、加快资金回笼,也是纾解当下资金问题的方法之一。
今年8月,恒大启动“全员营销”抢收计划,执行期8月20日至10月8日,5重优惠下最高可达6折。 抢收计划包含27个地区,共涉及505个项目。 多重优惠之下,恒大实现了快速抢收。 不到一个月,恒大便实现了合约销售金额831亿元,刷新了集团单月合约销售金额历史记录。 随后,时代中国、融创天津等两家房企先后被曝出要求全员卖房、打折销售。
今年双十一,房地产的促销力度较强,出现了大量五折房源,其他优惠减免及抽奖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据阿里淘宝显示,上万套特价房源进入双11活动,而京东平台上一次性提供全国各种房源6000套,新房全款5折起等。 同时,还有上万套恒大房源即将登陆苏宁进行销售。
不过房企这种“以价换量”的方式并没有改变行业整体销售疲软的态势。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王若辰表示,10月二手住宅价格有31城上涨,35城下跌,相比9月,房价下跌的城市数量增加7成。 国都证券分析师王树宝表示,未来两个月由于销售压力增加,房企可能会将去化困难的项目进行降价促销,以实现回款目标。
80%房企都死掉?
房企马太效应加剧
不可忽视的事实是,遭遇资金和债务问题、融资困难的房地产企业,正在面临着一轮巨大的洗牌潮,越来越多的房企可能在这一轮洗牌中淘汰出局。
经济学家马光远曾表示“中国房地产将重回三个“20%”:未来市场只有20%的开发商能活下来,80%会死掉,中国的开发商太多了,死掉80%,不缺房子;只有20%的城市,只有20%的楼盘。”
11月6日,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发表观点指出,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头部企业,前五名的市占率大约18%,在未来五年,前五名能占到30%。
在业内人士看来,房地产行业的洗牌局开始,实际上也是行业周期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未来缺乏资金、土地等规模优势的房企,将逐渐淘汰出去,或者被更多头部的房地产企业吸纳并入,可以预见,房地产行业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强。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指出,对房企而言,我们认为后续要规避两类风险。 一是货币资金与债务(尤其是短期债务)之比较低的风险,如果自有资金规模小,对外部融资过于依赖,信用风险相对来讲会比较大。 二是土地存量储备不足,同时又积极拿地的风险,房地产销售是下行的趋势,后续回款能力可能没有那么强,外部融资又偏紧,房企的经营可能会比较困难。
在应对策略上,房企首先应注意控制扩张速度,提前储备现金流过冬,在监管全方位封堵房地产债务融资渠道的情况下,行业分化加大在所难免,未来可寻找互有优势且能互相借力的同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收紧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城地产董事长出事,刚买的期房怎么办?
根据我目前了解到的信息,新城樾风华珑悦项目并未烂尾。 这个项目是由中国新城控股有限公司和中铁置业集团共同打造的高端住宅楼盘。 该项目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核心区域,占地约1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
根据新城控股公布的信息,该项目的主体结构已经完工,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精装修阶段。 同时,该项目周边配套设施也在逐渐完善,包括公园、学校、商业设施等,旨在为业主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从这些方面来看,新城樾风华珑悦项目并没有出现烂尾的情况,而是在按照计划有序地推进中。 当然,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可以相信开发方会以负责的态度和专业的能力,不断推进项目建设,为业主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
重庆4家房企宣布破产!行业洗牌加剧
1,这个房子现在退,那么就是注定损失,最起码算违约,定金是肯定不会退的。
2,新城地产董事长出事,目你前来看仅仅是董事长的个人人品和 社会 道德的问题,新城控股这么大的集团,会因为董事长的个人问题就崩塌吗?
3,国内的房地产开发商,大部分的资产负债率都比较高。 新城最近三年以及2019年一季度末,合并口径的资产负债率为7954%,8414%,8584%,8851%。 负债率也是非常高。 在房产这个敏感行业,新城控股因为董事长的事情被推倒风口浪尖上,如果后续查到其他的问题,引起银行抽贷、停贷等事情的话,可能就会影响到公司的运行,造成很大的损失,从而才有可能影响到你所买的期房。
总体来看,新城董事长出事,从而影响到购买的某个期房项目,这种可能性不大。 除非这个公司很早以前就已经烂透了,从目前的已知信息来看,不是这样的。
不邀自来。
第一、上市公司不会因为个人的缺失,而导致全面崩盘的。 儿子王晓松快速上位可以看出来,集团企业在发生危机时,一定会有应急处理方案和接棒人来挽回危机。
第二、临阵换帅更换对公司发展是深远的,再加上前董事长人神共愤的畜生行为,将导致企业地位一落千丈。
王晓松替代其父执掌新城控股的做法,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帮助,至少局面可以稳住,但还需要给市场信心。
所以不用担心期房有什么问题的,
新城控股董事长出事,做为刚买了新城期房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耐心等待。 原因很简单,你现在的任何举动都有可能起到反面的作用。
一个公司的掌门人出了个人问题影响最大的就是公司的声誉,这个时候很多资金渠也是谨慎对待。 如果在这个时候做为已经购买了他们公司期房的准业主来说,你们不是耐心等待而是想要退款或者闹事无疑等于火上浇油,让事态更加恶化。
已经买了期房的人如果想要退房就等于是单方违约,除了承担违约的钱以外也不一定能及时拿到退款,甚至不可能拿到退款。 假设大家都想退款必定会让金融机构对新城的态度更加谨慎,那么很有可能导致资金链出问题,而最终的受害者只能是自己。
其实这个事情最好的结果就是董事长个人的事对公司的影响是短暂的,新的掌门人能带领公司迅速走出困境,这样对于买期房的人来说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当然,我们也要做出最坏的打算,最近网上已有更多负面的爆料,如果那些爆料是真的,那么公司的困境可能就要持续很久,最终的结局难以预料。
但是做为已经买了他们房子的人来说, 如果是有任何不理智的举动,那么就会像老亮前面说的,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加速问题的恶化 。
7月3日下午,多家媒体爆出上市公司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某涉嫌猥亵女童的新闻。 受此信息冲击,港股市场上的新城发展控股(HK)暴跌24%,而A股市场上新城控股已收盘,当日逆势上涨379%。
新城控股这些年来在房地产市场上颇为激进,发展势头很猛。 2018年累计合同销售金额约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82%,累计销售面积约1,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9521%,迈入房地产行业销售规模两千亿阵营。 2017年和2018两年,新城控股的销售增速均超过70%。
公开信息显示,新城控股的董事长叫王振华,今年57岁。 官网显示,新城控股集团1993年创立于江苏常州,现总部设于上海。 经过26年的快速发展,成为跨足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的综合性房地产集团,连续十年位列中国房地产行业前20强,目前总资产超人民币2900亿元。 2015年,新城控股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实现B转A的民营房企,股票代码SH。
在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振华涉嫌猥亵女童的消息曝光之后,新城控股旗下的几家上市公司股价也是连续几天跌停了,该事件的影响可谓是巨大的。 不过对于买了新城控股房子的人来说,也无需多虑,新城控股的房子并不会因为该事件而跌价。
如果刚开建,或者在建设当中,烂尾发生主要是资金链的问题,昨天开始,全部的金融机构,已经在排查和出逃,房地产是金融产品,而不是简单的建设。 要看公司的处理能力,如果幸运能够逃过一劫。 如果事态发展严峻。 局部烂尾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比如金融机构突然抽走大笔贷款资金,股票由现在的42
元跌到10元左右。 都大有可能造成烂尾。
先看了一下各位的评论在说说自己想法
评论中很多都是能退就退,其实我的想法不是这样,从业角度讲,期房的投资是压地段和压规划,开发商按照土拍的要求需要有自建自持和自建销售两种情况,董事长出事了,昨天的股票放量长阳,证明有出逃,今天一字跌停,看这意思应该得有几个跌停板,股票是要完,不过我觉得楼市这边应该还好,开发商都有专业的团队去评估,拿地开发销售必须有利润才做,所以我觉得期房这边还好,这么大开发商不会出来资金链断裂跑路的现象,唯一有可能的就是也许会出现个别地区楼盘低价销售回笼资金的情况,所以我得观点是不退,而且盯动态,有合适的我会入手。
个人犯法不要株连企业!所在地政府明地里站在道德制高点讨伐,暗地里拿着企业的税,住着企业的房,还 体育 馆去新城化,都是赤裸裸的白眼狼! 国家舆论也不要搞株连九族式的批斗,惩治个人可以,搞垮企业,无良无德。 毕竟广大老百姓还活生生住着企业开发的房子。 请高抬贵口,适可而止!
我是一个农民!也在关注新城!网上你一言我一语的!要说的实际性!个人犯法理应严罚!给 社会 一个交代!现在是法制 社会 !相信法津!危害 社会 任何人不能放过!说什么新城必须破产倒闭的!给人们带来多大好处呀?受害的还民众!现在不是帝王时代一人犯错要株九族!还望网友们行行好!不要让无顾的人受罪!请高抬贵手!
就怕资金链断掉。 而且必然导致崩盘。 负债率88%银行一抽贷停贷,玩完。 试目以待。 的品德很重要。 做人无德,做恶无底线,企业何德何信可立?两年内中国有两大公司必死无疑:没有家国情怀专坑国人睸外洋奴没有核心技术的联老;还有就是人渣无底线废品一样的董事长王振华家族企业新城。
能退房就退房,提前找律师咨询,做好备案。
创始人犯法对上市公司是重大打击,国内外通用。 买房子看重就是品牌价值,但现在肯定是难关上,主要是现金流。 有可能烂尾,如果另有接盘,未来也未可知,品牌溢价下跌。
沿用传统“高杠杆”运行模式发展的中小型房企,正在逐步进入“寒冬期”,面临生死考验。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1-10月,已有10家房企因资金链断裂宣告破产。 这10家中,重庆占了4家,分别是重庆市宏兴科旺置业有限公司、重庆市东科实业有限公司、重庆国维定益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喜地山集团。
案例》》重庆50强房企破产 价值75亿元或被拍卖
据重庆润山置业有限公司官网显示,重庆润山置业有限公司由喜地山国际实业有限公司,重庆渝江压铸有限公司,重庆银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注资成立。 资料显示,润山置业与喜地山集团的法定代表人均为张豫喜。
有权威消息称,4月25日左右,重庆市某区级法院将喜地山集团张豫喜的一家重要企业重庆润山置业有限公司是否进入破产程序征求债权人的意见,如果债权人能够达成一致意见,张豫喜的这家企业将进入破产程序。
喜地山集团曾被评为中国地产企业500强,重庆50强,号称重庆市场的“地产黑马”,主力打造的 东方国际广场 曾被定位为中国西部顶级城市综合体,涵盖超甲级写字楼、六星级奢华酒店和奢侈品购物中心等建筑形态。 2013年9月22日,重庆润山置业有限公司与世界顶级奢华酒店——文华东方酒店公司正式签约。 该项目在2016年曾被评估市值逾75亿元。
东方国际广场效果图
然而,要完成这一项目的开发并不容易,很快喜地山集团就感到资金链紧张,项目运营步履维艰。
重庆国际信托曾经在法庭上公开表示,截至2017年8月16日,重庆润山置业有限公司欠付其金额合计约为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加上重庆16家银行约325亿元的贷款,喜地山集团与东方国际广场有关的外债可能高达60亿元规模。
价值75亿元的东方国际广场也可能面临被拍卖的命运,东方国际广场或成为压垮喜地山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象》》发展战略调整 多家房企淡出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1—10月,已有7家房企因转型或重组而“消失”在 房地产 行业的排行榜中,其中,包括中航善达、嘉凯城、银亿股份、宝能地产、海航地产、浙江广厦在内的6家房企纷纷转型其他领域,淡出房地产市场。
另据媒体报道,重庆渝能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因为股权变更,也逐渐“消失”在重庆房企的名单上。
据悉,2018年4月26日,重庆渝能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公司100%股权,起价2152亿元。 期间,阳光城、金科股份、碧桂园、重庆华宇、深圳卓越置业展开了激烈争夺,直到7月27日,重庆渝能进行工商变更,将其唯一一名股东由央企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大唐集团),变更为上海桑祥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至9月19日,阳光城宣布以497亿受让上海桑祥,重庆渝能正式成为阳光城收购的标的资产。
延伸》》首成地产被取消开发资质
有的房企“消失”,有的房企“淡出”,还有的房企被撤销开发资质。
据两江新区官网显示,重庆首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因不符合《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重庆市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相关要求,被撤销房地产开发暂定资质。
据相关信息显示,重庆首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已开发首成鼎尚名都项目,位于渝北区空港大道,目前房源已售罄。
观察》》行业集中度提升 中小房企市场被挤压
新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欧阳捷曾表示,“90%的中小房企会退出地产项目。 到2020年,20强房企可能将会占据市场份额的60%以上。 ”
这一论点在数据上也逐渐得到了证实。 根据亿翰智库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11月销售至千亿的房企数量已达26家,TOP10的门槛值已达1821亿,创历史新高。
随着未来千亿房企基数的不断增加,千亿已不再是目标而仅仅只是起点,随着房地产行业开始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但是房企冲击规模的决心依旧不减,行业竞争激烈。 这种现象也从侧面证明行业集中度和门槛值还在进一步提升。
据亿翰智库预测,从企业销售目标来看,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内,30%的房企将占据70%的市场份额,而其余70%的房企将争夺剩余30%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进一步缩窄。
伴随着行业规模见顶,资金持续收紧下,新一轮的洗牌即将来临。
解析》》多重市场考验 优胜劣汰或加剧
从2016年下半年到2018年10月份,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短短2年左右的时间内,从行业风口热度十足到慢慢“变冷”。 在风口期进入地产行业的企业及投资客,几乎都得到了市场的良好反馈,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房地产行业。
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对开发商的考验也越来越明显。 受到市场下行、金融环境、政策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甚至有部分开发商因为资金链断裂等原因,离开了房地产行业。
随着房地产市场格局的变化,部分房企曾经的“高负债”、“快周转”模式已难以为继。
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房价高居不下的时光或将一去不返。 各大房企顺势而为,纷纷抛出了转型计划。 事实上,“去地产化”、追求多元化发展战略、扩大业务范畴,是近几年各大房企的发展方向。
对此,资深地产人士徐波表示,大开发商无论从规模、品牌、服务、保障等各个方面,更能得到购房者的认可;小开发商实力不够,规模有限,即使某一方面成绩比较突出,但综合实力还是相对较弱,部分房企更是因为资本的介入,加速破产的进程。 很多小开发商的失败,一是因为战略决策,二是因为自我经营,三是因为资本债务。
综合来看,短期内,中小房企大量倒闭的可能性不大,但随着房地产市场规模化集中程度的加剧,面临负债率高、融资困难、债务集中到期、销售不畅导致资金回笼慢等问题的逐一显现,部分中小型房企可能会加速退出市场。
50%自主汽车品牌将不复存在!车市“中年危机”启示录
经过三十年的沉淀,走过曾经的辉煌岁月,车市“中年危机”悄然来袭。 2019年,中国车市难,一整年的销量寒冬,冷了厂家的心,更瘪了厂家的钱包。 2020年,疫情“黑天鹅”来袭,不啻雪上加霜。 8月,我国汽车销售数据显示,销量出现下滑企业的达到41家,月销量在三位数以下的达到25家,18家车企销量已经归零,优胜劣汰的趋势正在加速。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今年曾多次表示,自主品牌阵营内部的两极分化已经十分明显。 长安汽车执行副总裁谭本宏亦曾公开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预计50%的自主汽车品牌或将不复存在。 多家尾部汽车企业面临着随时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在时代的路口上,生死时速正在上演。 1车圈最震惊:力帆股份破产重组一夜之间,曾经雄霸中国的“摩托车之王”轰然倒塌。 8月7日晚间,力帆股份突然发布公告:控股股东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力帆控股)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向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申请进行司法重整。 力帆股份的倒下,应该是今年中国车圈的最大意外。 力帆股份成立于1992年,以摩托车起家,凭借在摩托车发动机上自主研发的技术优势,摩托车产销量曾跃上全国第一,号称“摩托车之王”。 2003年,力帆股份开始涉足汽车制造,是最早进入汽车行业的民营公司。 力帆创始人尹明善曾希望汽车能给力帆带来第二次辉煌,但是事与愿违,汽车恰恰成了力帆的滑铁卢。 作为A股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乘用车公司,力帆曾连续多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实力不俗。 但从去年开始,力帆业绩下滑、亏损加剧,破产隐忧开始显现。 据力帆股份2019年财报,力帆股份实现营业收入74.5亿元,同比下降32.35%,亏损46.8亿元,同比下降1951%。 亏损46.8亿元意味着什么呢?笔者梳理了其历年的财务数据——2007年-2018年,力帆股份分别盈利3.53亿元、1.99亿元、3.05亿元、3.82亿元、3.90亿元、3.21亿元、4.24亿元、3.86亿元、3.54亿元、0.83亿元、1.71亿元、2.53亿元。 过去十年间,力帆股份共盈利36.21亿元。 也就是说, 2019力帆股份46.8亿的亏损额,远超过2010年上市以来10年间的利润总和,两者相差10.59亿元。 为什么在2019年力帆股份急转直下呢?这一年,中国汽车行业陷入低迷,新能源车补贴滑坡,这对严重依赖新能源补助的力帆股份来说打击巨大,或是公司危机的引爆点。 再加上长期以来力帆股份经营不善,拖欠供应商款项,被多家经销商上门讨债等。 随之,债务危机爆发。 进入2020年,亏损继续扩大。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力帆股份实现营业收入5.64亿元,同比下降74.88%,亏损1.97亿元,同比下降103%。 力帆的溃败,几乎是必然的,因为它几乎没有开发出一款有影响力的车型。 自2003年进军汽车行业以来,力帆累计共推出了28款车型,但如今只有轩朗在售,其余27款均处于停产状态,几乎全军覆没。 在新能源车方面,销量也是节节败退。 自2015到2018年,力帆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辆、5550辆、7738辆、辆。 而2019年前5个月,力帆新能源车销量仅为1011辆,同比暴跌57.77%。 业内人士认为,因为力帆股份沉迷于模仿,不注重自主研发,进而在技术、产品及服务等方面,逐渐从诸多国产汽车品牌中掉队。 其中,2016年力帆汽车的骗保事件,更使其困境雪上加霜。 2016年10月,力帆股份自曝骗保,公告称:2015年共有2395辆汽车不符合新能源汽车申报条件,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4亿元。 产负债率为85.9%,较2018年的72.9%提升超过13个百分点,负债风险不断攀升。 力帆股份在公告中也直言,公司资金链紧张,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与此同时,力帆股份还存在大量诉讼风险。 根据6月18日公告,目前公司涉及诉讼(仲裁)392件,涉及金额29.06亿元,其中已判决(仲裁)221件,涉及金额18.36亿元。 上述221个案件,公司均为被告,被判决需要承担对应金额的损失。 尚未开庭案件82件,涉及金额5.8亿元。 对于力帆股份倒下的原因,某私募基金行业研究员分析认为,从外部环境看,目前车市整体销量放缓,叠加疫情影响,对公司销量造成压力;而从内部环境看,公司自身产品力、造血能力不足,在产品技术升级、消费升级趋势下并没有跟上时代。 作为曾经的“摩托车之王”,A股的活跃企业,曾经市值180亿元的上市公司,如今声名狼藉、债务压顶、破产整顿,实在令人唏嘘!力帆股份走到今天,最大的失败就是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错误判断,丢失了“摩托”这个主业,放弃了对摩托的深入挖掘,走上了不归路。 力帆之殇给中国汽车公司敲响了“警钟”,它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企业没有核心 技术,不能及时转型,缺乏企业规划,屡屡决策失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汽车行业里只能被淘汰。 2“山寨之王”山穷水尽9月16日,ST众泰公告称,浙江永康农村商业银行以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泰汽车”)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但仍具有重整价值为由,向永康市人民法院提出对公司进行预重整的申请。 这个公告,将众泰汽车的窘迫摆到了台面上,也代表着众泰汽车“山寨模式”的大溃败。 成立于2015年7月、号称“山寨之王”众泰汽车,是一家饱受争议的汽车企业。 在过去几年,国内汽车技术相对落后的时候,众泰汽车推出了很多山寨车型,受到国内消费者的追捧。 例如,模仿奥迪Q5的T600,模仿保时捷Macan的SR9,模仿大众途昂的大迈X7,模仿大众途观的大迈X5等等。 由于模仿保时捷外观,众泰还被戏称为民间“保时泰”。 2016年11月,首辆“璧山造”的众泰整车正式下线,2017年8月,众泰汽车重庆生产基地的首款产品——小型SUV众泰T300正式上市。 由于国内汽车品牌较少,大众对于汽车品牌还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所以当时众泰汽车的销量很好,连续两年年销量超过30万辆。 数据显示,2016年,众泰汽车年销量达到33.31万辆。 2017年,众泰汽车总销量为31.7万辆。 不过,从去年开始,众泰汽车开始出现产销持续下滑,2019年全年销量仅为11.6万辆,月均不到1万辆,公司经营开始陷入困境。 而今年1-6月,公司合计生产汽车574辆,销售汽车1417辆,产销量断崖式下滑堪称惊人!疫情就像是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霜冻,那些体质最弱的公司瞬间失去活力。 早在疫情之前,众泰汽车的溃败已经埋下伏笔。 自2019年7月切换国六排放标准后,众泰就没在市场上投放过国六车型。 靠抄袭、走捷径起家的众泰,在产品上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更严重的是,众泰汽车在技术上存在严重短板,汽车质量问题一直困扰着这家公司。 在网上各大投诉平台,关于众泰汽车的投诉量居高不下,发动机漏油、异响、变速箱故障等等都已经成为众泰汽车的标签,而且长久以来众泰汽车都无法改掉这些缺陷。 众泰汽车早期销量不错,但关于质量的投诉也直线上升,从2019年新车销量严重下滑,但投诉却还在上升。 从此,它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产销减少、品牌公信力下降,消费者评价越来越差的困境。 这种恶性循环也体现在众泰汽车的财务数据上。 据公司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众泰汽车的营业收入为7.70亿元,同比下降76.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亏损达到10.34亿元,同比下降256.08%。 上半年,众泰汽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17.23亿元,同比降低了250%。 进入2020年后半程,公司业绩依旧毫无起色。 据公司第三季度业绩预告显示,众泰汽车2020年1-9月的预计净亏损为16亿-12亿元,同比下降110.53%-57.90%。 这意味着,其第三季度的亏损幅度最高或将达到5.66亿元。 与此同时,众泰汽车的现金流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上半年,众泰汽车经营现金流净流出17.23亿元,同比骤降250%,汽车板块的毛利率为-1.88%,同比减少108.87%。 值得注意的是,据公司披露,上半年众泰汽车作为被告/申请人发生的诉讼仲裁共102起,累计金额8.76亿元。 此外,还涉及有未决诉讼总金额约为7.28亿元。 今年上半年,众泰汽车的负债总额达到143.56亿元,短期借款超过49亿元。 抄袭可以风光一时,但是潮水退去,只剩一地鸡毛。 想走捷径的众泰汽车告诉我们,世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3新造车势力扎堆破产车市行情下行,传统车企顶不住了,其实,造车新势力更难熬。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月内爆出资金断裂、欠薪、停产等问题的公司不少于5家,包括赛麟、拜腾、博郡、华泰、长江等。 拜腾汽车的破产,企业的高开低走,也是今年车圈的关注的焦点事件。 2017年9月,南京知行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随后发布了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拜腾汽车。 拜腾汽车的起点很高,出场就开始彰显身份,办了很多牛气的“大事”。 2018年9月,拜腾汽车与天津一汽华利汽车有限公司签署收购协议,以1元的价格收购一汽华利100%的股份,从而获得生产资质。 随后,拜腾发布了首款纯电动SUV——M-Byte,48英寸中控大屏在业内引起较高的关注。 2019年年末,拜腾汽车公布新车在欧洲的预售价格为4.5万欧元起,并迅速斩获超5万辆的订单。 再融资方面,拜腾汽车更是顺风顺水。 自公司成立以来,总共经历4轮融资、总金额高达84亿元。 但是进入2020年,情况突变,拜腾汽车突然“怂了”2020年,拜腾首款量产车M-Byte的落地依旧迟迟没有结果。 据网传消息称, 6月29日拜腾汽车发布了一份停工停产通知书,拜腾汽车自7月1日起暂停公司在中国内地的业务运营,大部分中国区员工被安排停工停产。 而停工停产预计为期6个月,期间留守公司维持基本运作的员工不到100人。 而在北美与德国,拜腾汽车则启动了破产申请保护程序。 今年六月份,拜腾汽车更是被央视点名:烧光84亿造不出量产车,还被曝欠薪超过4个月。 一篇题为《300人吃掉5000万零食、一盒名片上千,拜腾怎样烧掉了84亿?》的报道,披露了拜腾汽车更多细节。 例如,拜腾上海首个品牌店开业时,店员服装都是量身定制、从德国进口;中国区员工名片也要采用进口环保材料,一盒名片费用高达上千元。 2018年,拜腾300余人规模的北美办公室仅零食采购费就用掉 700 多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5000万元。 网上有评论认为,我看你别叫拜腾,你这叫败家!败成这样能不疼么?几年前新能源汽车坐上风口时,不少人拿着PPT就能融到资。 几年过去,像拜腾这样的停留在PPT造车上的不在少数,但是在这个水落石出的时刻,这类公司已经永远失去了机会。 新造车势力扎堆破产、倒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资金链断裂,没有金主来续命了。 资本也在回归理性,新造车势力的公司本身就是建立在没有技术底蕴上的空中楼阁,是一个只能靠投资人一直输血才能勉强维持得了生存的无底洞。 有的公司甚至连造车资质都没有,谈何卖车?当前全球汽车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行业低点,再加上疫情黑天鹅来袭,更是给车市蒙上了一层寒冰。 连老牌霸主奔驰、宝马等都在裁员、压缩成本,可想而知新兴汽车企业生存之难。 相关专家预测:“中国的造车新势力,最终能活下来的不会超过3家。 ”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站在了“增量时代”和“存量时代”的路口上。 无论是老牌车企还是新造车势力,必须从研发、生产、营销等各个角度全面突围,才能顺利度过车市寒冬,迎来下一个春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海航集团破产了,从前的巨头为何会落到这步田地?
问题在公司有了一定的资产积累之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并购扩张,之后资金链出现断裂,引发连锁反应,海航最终爆雷。 其实海航选择破产早就在意料之中,从2017年开始,海航这艘拥有万亿资产的超级航母出现了资不抵债的困境。 要知道,曾几何时海航一度在世界五百强里面排到了前两百名,包括其在海外大量并购资产,都让其品牌影响力无与伦比。
事情还要从1992年开始,海航经过改制成为了第一家股份制航空公司,其通过独特的杠杆融资模式,迅速增长,几乎每一部海航的发展都使用了大量的金融杠杆,几乎是“空手套白狼”的方式,从市场融到大量的钱。 有了钱之后,海航自然不愿意安分,选择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并购,并购对象从地产,金融到旅游,航空都不错过。 与其资产一同增长的是,其巨额的负债。
从最新披露的数据来看,海航累计债务超过12万亿人民币,其中包括理财产品和其他类型的债券。 要知道即便是国内最大的航空公司总资产也只有三千多亿,海航的负债已经比国内前三大航空公司的资产总和还要高了,不要说还债,光是梳理出这些债券,都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
海航不是没有想过自救,最早发行理财产品给自己员工,希望员工可以将闲置资金用于公司发行的理财,但该措施并没有起效果,最后海航不得不用兑换机票的方式来还钱。 还好国家及时出手,排除了专案小组,入驻海航解决债务问题,原本在2019年,海航缓过来了一口气,本想着接下来能够慢慢还债务。
但没有想到一场疫情下来,航空业遭到了重挫,海航自然也无法幸免,即便前期工作组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海航的经营状况,但一场疫情下来,海航最终还是无法挺过去,只能选择破产了。
破产之后,现在来看市场对海航还是比较有兴趣的,虽然海航依然负债累累,但其经营多年,拥有不少优质资产,其中境内12张、境外2张客运牌照,4张货运牌照,这些都是优质的航空资源。 而且最重要它拥有大量海南当地的航线。
要知道这几年,海南开始自贸区建设,未来在免税市场的带动下,海南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开放期,而海航拥有这么多航线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优势,目前市场还是有不少企业想要参与海航的分割,如果未来哟足够多的资金,注入海航,也许海航会迎来新的希望。
按照此前公布的时间表,6月底海航清算组或将完成包括战投选择在内的重整草案。 也就是说,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最终有意参投海航的资本方将很快陆续浮出水面。
鉴于海航重整难度大,严重资不抵债,时间跨度长,无论是重组方案还是后续的战投还都将经历复杂的协调和整理过程。
海航系325家公司进入破产重整
/星空下的馍馍
/菠菜的星空
排版/菠菜的星空
这则公告可急坏了热心网友们,大家纷纷热议,海航集团破产重整了,海航的空姐还好吗?
网友的热议反映出两个问题:
为了替广大热心网友澄清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先从引起此次破产重整事件的源头说起。
1993年,名不见经传的海航还不能被叫做集团,只有1000万元身家。
那一年,海航通过内联股份制(接近现在私募的方式)筹到了公司第一桶金——25亿元,开启了海航最初的赛道。
此后的两年,海航以惊人的游说能力从华尔街募集到了索罗斯量子基金和美国债权人的资金(坊间传说有神仙相助),买下了更多的波音飞机,还通过循环抵押贷款的方式让海航的飞机越来越多。
得益于美国人的资金和海南政府的背书,海航终于在1999年登陆A股市场。 后来,正是靠着国内A股市场资金的支撑,海航才得以在2000年前后,国内航空业兼并重组的大浪中一路拼杀、存活下来。 当年,海航通过收购陕西长安航空、新华航空、山西航空、美兰机场、海南机场等,成为国航、南航、东航之外的第四大航空集团。
跻身四强的海航,还没有走上风平浪静的航道,就突遇了2003年“非典”的不测。 这让原本因兼并收购而空前紧张的海航,在“非典”爆发的当年亏了近15个亿。
也许正是这次“非典”的黑天鹅事件,让海航的决策者意识到,海航单一的航空业务使得公司抗风险能力太弱,唯有多元化的道路才能够对冲风险。 这个多元化,在海航看来,既要有行业的多元化(跨界),也要有地域的多元化(出海)。
自此,海航在买买买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在航空相关领域:
2011年
收购土耳其ACT货运航空公司49%股权;收购全球五大集装箱租赁公司之一的SeaCO股权;
2015年
收购南非商务航空集团6%的股权;收购瑞士空港公司100%股权;
2016年
收购世界第一航空餐饮企业GateGroup;收购维珍澳洲航空13%股权;
2017年
收购巴西里约热内卢机场51%股权。
在金融领域:
2009年
收购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的航空租赁业务;
2016年
收购全球第四大飞机租赁公司——爱尔兰飞机租赁商Avolon100%股权;
2017年
先后收购德意志银行10%股权;收购美国资产管理公司OM Asset Management 100%股权;收购奥地利C-Quadrat 投资基金。
在地产/酒店领域:
2011年
收购凯雷集团旗下的纽约曼哈顿第六大道1180号90%股权;收购悉尼约克街1号办公楼;
2013年
收购欧洲第三大酒店连锁集团NH酒店集团20%股权;
2016年
收购美国ShorenStein房地产公司90%股权;收购美国卡尔森酒店集团100%股权;收购比利时Rezidor酒店集团;同年,还收购了英国伦敦、美国旧金山部分核心地块房地产。
除了航空、金融和地产,海航集团还收购了 科技 、消费、 娱乐 等海外资产。
十余年之后的结果证明,多元化之路的方向如果偏了,无异于饮鸩止渴。 疯狂买买买之后的结果一定是债台高筑。 这些年,海航集团整体的负债率一直超过70%,远远超出同业平均水平。 2020年三季度末,海航集团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89%,超出同业13个百分点。
那到底海航前几年是如何维持资金运转、支撑豪横收购的呢?
1上市平台不断定增
以2015年为例,海航集团旗下5家上市公司陆续拿出定增方案。 其中,海航控股()定增240亿元,海航投资()定增120亿元,凯撒 旅游 ()定增8亿元,渤海租赁()定增160亿元,西安民生()定增9亿元,合计定增537亿元。
2兄弟企业相互担保
在海航控股()2019年年报中,仅关联方担保的表述就有21页之长、168项之多,合计担保总额433亿元,担保总额占公司净资产的比例高达6972%。 这其中,为其母公司海航集团担保总额就有274亿元。
3非经营性关联占款
海航系上市公司为母公司海航集团、其他关联企业提供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更是多有发生。 例如,海航控股2018年就曾为海航集团提供657亿元流动性资金用于清偿其债权;海航基础也曾于2019年出现关联方占用资金情况,且未履行任何公司治理程序。
换言之,一家上市公司给关联方输送资金,没有召开董事会、股东会讨论,更没有发布任何通知,悄无声息的就办了。
海航基础()于2019年出现违规的关联方资金占用和资金担保情况
放出去的杠杆,终究要收回来。
如何收?海航靠的是旗下众多的上市平台的“互帮互助”。 所以这几年,海航系的上市子公司没少上演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温情”戏码,只不过买单的,最终还是手拿海航系股票的小韭菜而已。
除了从年报中可以清晰看到的问题之外,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比如说,海航大规模海外投资的外汇指标,是怎么拿到的?循环抵押贷款和相互担保之下的银行贷款,又是如何源源不断获得的?
我没想明白,不知道神仙们想明白了吗?
海航集团债务的脓包破了,其实从另一个方面看反而是好事。 毕竟航空业务有口皆碑、机场资产一直升值,其他地产项目也是增值的,出问题的是海航集团的债务,而非这些资产本身。
此次海航集团破产重整,实际上是给了公司凤凰涅槃的机会。 破产重整,重点在“整”,而非“破产”。 破产重整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债权债务的重新协商安排、公司业务和管理的调整改革,尽力使公司持续经营下去。
综上,当前海航集团破产重整的主要任务有四个:
正所谓,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唯有破了过去积累下的高杠杆,海航才能真正带着美丽的空姐们继续飞起来。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2021第一雷:海航破产重整,中国企业债危机拉响警报
(王潇雨 摄影)
备受瞩目的海航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航集团”)及相关联的一系列企业申请破产重整事件自1月底正式对外公布并启动以来,因其波及面广、所涉企业数量、资产规模和债务总额巨大,同时企业在自身面临的压力以及对债权人承诺处置期限等一系列问题,都决定了这将成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 游戏 。 这也是一个多月来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以及司法环节动作频频的主要原因。
325家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继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下称“海南高院”)2月10日宣布依法裁定受理海航集团等七家公司破产重整之后,海航集团旗下航空主业核心平台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航控股”)也在2月18日发布公告称,10家子公司(新华航空、长安航空、山西航空、祥鹏航空、乌鲁木齐航空、福州航空、北部湾航空、科航投资、海航技术、福顺投资)已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
而根据海南高院3月3日发布的编号为(2021)琼破1号-(2021)琼破7号共七份公告显示,海航集团一共将有325家公司共同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海南高院发布的《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召开海航集团有限公司等325家公司实质合并重整听证会的公告》中指出:2021年2月10日,本院依法裁定受理海航集团有限公司、大新华航空有限公司、海航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基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商业控股有限公司、海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海航资本集团有限公司共7家公司(以下简称“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重整案,并于同日指定海航集团清算组担任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管理人。
2021年3月2日,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管理人向本院提交申请,称经管理人调查,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以及海航创新金融有限公司等318家公司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为公平保障债权人权益,申请将大新华航空有限公司、海航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基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航商业控股有限公司、海航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海航资本集团有限公司6家公司以及海航创新金融有限公司等318家公司纳入海航集团有限公司重整一案并适用实质合并方式进行审理。
海南高院表示,为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依法保障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将于2021年3月9日就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管理人的上述申请组织召开听证会。 根据同时公布的“被申请实质合并重整企业名单”,除了海航集团等7家公司之外,此次破产重整所涉的企业遍布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云南、四川、浙江、广东、江苏、陕西等地区,涵盖了包括航空、 旅游 、酒店、投资、文化、 体育 、地产、外贸、通信、重工等广泛的业态。
未来业务核心聚焦航空主业
从这325家申请破产重整的企业也可以看出,海航集团从一家地方航空公司起家,短短二十多年时间资产规模过万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扩张方式就是以并不太赚钱的航空运输业务为“敲门砖”,打开了与诸多地方政府的“友谊之门”,并在其他产业上谋求进一步发展和落地。 这种模式一度也启发了其他一些企业“学习借鉴”,并形成了目前这种大部分省级行政单位都“标配”航空公司,有些地方甚至同区域内多家航司的情况。
海航集团旗下三家上市公司海航控股()、海航基础()、供销大集()已经在2月19日股票复牌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改为ST海航,ST基础,ST大集。 其中根据此前披露的资金清理情况显示,海航控股作为海航集团旗下核心航空运营平台,也是为数不多的优质资产,受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等问题拖累产生了超过六百亿元的债务,如果算上需关注资产则超过千亿。 根据海航控股2月9日发布的公告,其计划在重整中按同等比例将部分无救助性质的带息普通债,转移至股东和关联方海航集团和海航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清偿,转移的债务金额预计不少于约725亿元。
按照几个接近海航集团的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表明,经过此次重整,海航集团将未来业务核心聚焦于航空主业,同时把此前分散投资的多家地方航企资产一并注入海航控股,同时还计划引入一家民企作为新的战略投资方。 从地方航司到跨国集团,最终回归地方航司,这已经是目前为止对海航集团而言最好的结果。
这是2021中国企业债崩盘的第一炮,让所有高负债企业都后背发凉!
海航债务危机已经持续了3年多,曾多次化险为夷,但当大家都认为海航可以渡过难关的时候,它却突然倒下了,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这,或许是一个信号!
在海航宣布破产重整的前一天,央视 财经 曝光了一组上市公司企业预亏数据。其中,10亿以上巨亏的公司竟然多达10余家,百亿巨亏的企业也非只一家!
其中,西水股份自2019年首亏之后,2020年更是爆出预亏271亿元,公司总市值只有不到45亿元,被市场称为亏掉了5个自己。(详细数据)
这些劲爆的数据,不禁让人联想,海航之后,是否还会有其它企业跟着破产重整?!海航是2021年第一家破产重整的企业,但绝不可能是唯一一家!
事实上,陷入债务危机的大型企业,并不在少数。 除了央视曝光的企业之外,还有很多企业深陷债务泥淖,其中不乏500强企业,地产领域尤甚。 而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过高的债务就成了一颗随时可能爆的“雷”!
房产领域,华夏幸福被爆已有两笔中融信托计划违约,中融-融昱100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本金规模为982亿元,中融-骥达1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剩余本金规模为亿元,合计超过2326亿。
有分析指出,华夏幸福缺乏造血能力的产业园区业务扩张速度过快,公司收入和融资能力无法弥补大规模投资造成的资金缺口。 平均8%的超高融资利率意味着公司每年背负170亿元的财务负担,导致债务危机最终爆发。
除了华夏幸福,富力、万达、恒大等一众房企都有不同程度的债务难题,高负债经营已成地产企业常态。 2021年这将成为巨大陷患。
健康 领域,截至2020年12月31日,宜华 健康 及子公司逾期债务共计1259亿元。 经公司财务部门核查,截至2021年1月18日,公司新增债务到期约33亿元。 尽管宜华 健康 希望通过引入新股东化解债务危机,但不确定性因素太多,短期内债务危机难解!
能源领域,永煤集团、冀中能源等多家大型煤企爆发债务危机。
日化领域,广州日化龙头浪奇实业深陷债务危机,两名前高管被立案侦查。
实体领域,隆鑫控股60亿债务逾期。
汽车 领域,华晨、众泰因债务违约被申请破产清算。
服装领域,曾经风光无两的贵人鸟,坐拥Sandro、Maje、Aquascutum等知名品牌控制权的山东如意集团,也都深陷债务危机……
如果我愿意,这个名单还能拉很长!
有人说,在媒体的渲染下,中国企业的债务危机被夸大了。 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媒体所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而且还有大量未上市企业的危机,由于不需公开披露,并未得到关注与报道。
2021年,受疫情影响,中国企业债务问题集中显现,已成必然!
所以,从现在开始,如何降负债、化解债务难题,已成所有高负债经营企业,必须要立刻、马上、现在就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已经爆发的,要想办法救场,没有爆发的,要防微杜渐。
中国上市企业一共就3000多家,已经爆出问题企业竟然超过1/3,这是一个极其不正常的事情。
上市企业,代表着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他们是经过层层筛选才脱颖而出的!这些企业本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率,但现在却危机重重,乱象丛生,着实让人唏嘘、遗憾!
事实上,绝大部分上市企业,在上市之前,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上市之后,却急转直下,判若两人。
核心的原因,并不是商业本身的问题,而是资本催生了浮躁,大家都想着如何从资本市场上捞钱,却忘了发展企业(因为不需要了)。甚至,为了暴利,不惜杀鸡取卵,故意造假,制造不良:
獐子岛的扇贝都游走了,巨额亏损是由于猪不爱吃饲料都饿死了,巨额现金消失是因为遭遇电信诈骗……等等荒唐事不断上演,比科幻大片都魔幻!
其实,真正为了企业发展而负债,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大量负债本质上是“为了负债而负债”!所以,解决中国企业债务危机的根本,并不在钱,而在制度、在人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