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家企业已入局 广东国资进军低空产业 亿元级投融资频现掀起资本招商潮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伍素文 广州报道

“现在的低空经济,就像10年前的新能源汽车。”对于这个论断,不少业内人士跟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谈起时却认为还要把时间往前推,至少是15年前,因为行业尚处发展初期,多数企业体量小、盈利少。

但在今年政策大力推动下,许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正加速进军。广东是发展低空经济的“领跑者”,国资参与力度也走在前列,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近40家广东国企(包括省属国企及地方国企)入局这一赛道。

他们有的成立低空经济专门公司,有的专注“低空经济+”场景应用,有的积极释放投资效能,助力地方壮大新兴产业。当前新一轮国企改革要求加快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争先布局低空经济产业也是国企积极拓新转型的一个写照。

由于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辐射广、前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多地将国资国企作为推进低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广东对低空经济的投入领跑全国,无论是整体相关企业,还是涉足的国企数量都是排名第一。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现存低空经济相关国企中,企业数量排名前三的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

据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截至目前已有近40家国有企业以不同方式入局赛道,涌现出一批由国企新成立的低空产投公司。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一般包含投资在内的低空经济相关的综合性业务,其中不乏国企与民企合资运营的案例。

过去这一个月,该版图仍在持续“上新”:10月8日深圳龙岗区城投集团成立深圳市湾东低空产业促进有限公司;9月29日韶关新丰县交旅投资有限公司出资成立广东丰飞低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9月初广州城投成立低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一些成果逐渐落地,譬如6月由深铁集团和东部通航合作共建的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开航,9月珠江实业集团旗下苏交科集团开发的腾云低空飞行监管服务平台发布,广州交投集团首个常态化低空经济场景应用增城区低空血液运输起飞等。

国资布局热情与势头正盛。一名央企人员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基于政府与政策驱动,近几个月与不少广东国企进行了接触交流,他们对基建设施、保障服务系统平台的搭建等方面展现出强烈的兴趣与需求。

从地方来看,广州、深圳、珠海是广东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城市,这些地方国资实力也相对较强,因此布局低空经济的国企力量活跃。此外,中山、清远、江门等地的国资也展现出积极姿态。

年初江门市首次将低空经济列入重点做大做强的特色产业之列,目前鹤山、恩平等地陆续出现以小型飞机、直升机为载具的低空旅游体验服务,恩平通过招商引入无人机配套企业落户,低空经济在江门逐步从构想变为现实。

江门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随着低空经济价值重心向后端(运营端)转移,将考虑从低空飞行服务端切入低空经济赛道,在运营服务网、基础设施、教育培训等方面发力。发挥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出行、文商旅运营等优势,联动低空经济参与者,共同培育产业和市场。

低空经济产业链包括上游的技术研发与零部件生产供应(如电池、电机、空管系统等),中游的各类低空经济产品(如无人驾驶飞行器、通用飞机等)的生产制造,下游的各类场景应用与保障服务。

风华高科是广东省属国企广晟控股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也是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公司聚焦高端元器件关键技术攻关,以微型化的高容、高精度的合金电阻和高可靠性的小一体成型电感产品等切入AI飞行器、无人机等低空经济板块。

“低空经济的火热,无人机市场的兴起,让我们实验室里超小型元器件更多走向生产线,同时不断高的市场要求也推动我们进一步提升工艺和加快技术攻关。”风华高科相关负责人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近年来公司瞄准市场前沿需求,加快了阻容感主营产品的规模建设。

总体来看,广东国企在全产业链条都有涉猎,但由于业务性质原因,更多国企还是利用自身资源基础在下游拓展“低空经济+”业态,或者参与基础建设、保障服务等。

低空飞行计划和空域管理涉及大量的数据和信息。珠江实业集团旗下苏交科开发腾云低空飞行监管服务平台,实现了城市空间的数字孪生以及高算力实时响应的空中交通管理能力。借助该平台,低空文件运输可较传统车辆运输节约30%以上配送时间,降低50%左右成本。

另一方面,苏交科今年1月还与广州开发区交投集团合资成立广州交科数智城市科技有限公司,4月与深圳联合飞机集团成立腾云低空智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5月其承担建设黄埔区亿航智能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起降点和机库建设……通过苏交科业务的持续拓展,珠江实业集团正不断深化在低空产业中的布局。

珠江实业集团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联盟理事单位,未来将致力于创新探索更多低空应用场景,从咨询服务、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延伸服务等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以市场化驱动推进智慧城市运营“向空而行”。

从切入方式看,除本身有从事低空业务的国企外,其他会选择通过参股或控股相关公司,与头部企业达成业务合作,成立专门的独资公司或合资公司,进行股权投资等资本运作方式来切入赛道。不少国企同时以多种方式抢占先机。

从企业类型来看,入局低空赛道的国企以交投、城投以及国投公司居多。“低空经济涉及四张‘网’,分别为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都涉及资源的调配管理。城投、交投公司拥有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物业等资源,在这些地方布局也是他们的‘舒适区’,转型需求也最迫切。”一名业内人士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说。

今年以来,国家多次强调国有资本要成为“耐心资本”。在培育新兴产业中,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作用愈发凸显。

eVTOL是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之一,处于产业核心位置可带动影响上下游。中山确立了以eVTOL机体为核心要素的产业投资方向。今年9月,eVTOL研发生产企业御风未来宣布完成超2亿元人民币的Pre-B轮融资,投资方之一就包括了中山金投。

公开资料显示,中山金投是中山市唯一一家国有独资金融控股公司,与中山创投同为中山投控集团投资板块的下属企业。通过以投促引,中山已与御风未来签订投资协议,希望借该eVTOL链主项目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业落地为其提供配套服务,加快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作为广东省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重大战略投资平台,恒健控股将旗下天合租赁作为布局航空产业的抓手推进低空经济国际合作,又投资了中航通用、西锐飞机设计制造有限公司等相关公司,与中豫航空等达成产业合作,同时积极利用“恒健系”基金群推动战略性产业集聚发展。

江门发展集团同样重视基金股权投资,据介绍,其一方面协助招引工业级无人航空装备研制及运营服务商北京海空行等外地优势企业落户鹤山,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培育智联航空等本地无人机高科技企业加速发展,“以投促引”和“以投助长”两手抓,引领当地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此外,广州开发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国企完成对小鹏汇天1.5亿美元的B1轮投资,争取项目落地广州黄埔;广州产投属下产投资本与广州开发区交投集团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低空产业创投基金,聚焦低空飞行产业相关直投项目;珠海设立了由华发集团管理的珠海新质生产力基金,将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打造总规模800亿元的基金群,重点投向低空经济等四大赛道……

国资国企通过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等方式布局,使人才、资金、产业配套等要素得以快速集聚,成为产业成长的“助推器”。不过,布局热下仍需保持“冷思考”。

有国企人士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提到,当前低空经济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很多应用场景的商业逻辑还没有形成闭环,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还有待开发和培育,加上低空经济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区域性特征,需要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上述业内人士则认为,目前国企布局重点在交通和运输,但低空经济不限于此,那些不太起眼的地方,比如农林、应急、环保、城市治理、测绘等,还有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能创造许多经济价值。最重要是做好商业测算,因地制宜发展低空经济,对市场保持敬畏。


造车新势力+国资+IPO=?

出品|破浪图文组

文|章丽娟

感觉,现在没有点国资背景,都不要轻易试水新能源汽车。

以前,我会关注,入局的都有哪些互联网出身的投资者,像BAT的在车圈的资金流动都会引起行业关注,现在,我也会看看这些造车新势力背后有没有国资身影。

近日,从《科创板日报》得知消息,威马汽车科创板上市进程已正式启动,这大概将成为第一家科创板上市的造车新势力车企。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新闻是,又有一家新造车公司宣布已开启IPO准备工作,计划明年上市了。 今年车圈真热闹,造车新势力的上市消息一家接着一家。 它就是我们或许有些陌生的天际汽车。

当然,谁有钱谁说了算,天际汽车已于近期完成超过50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 据天际方面披露,此轮投资包括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大型国有银行,资金将用于后续新车型研发、智能制造、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建设、品牌营销推广等。

据悉,在本轮融资前,天际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股东中也有上海国资、长沙国资、兴业证券等具有国资背景的投资方。

而这,也不是天际第一次获得外部输血了,去年4月,它就完成了来自上海电气领投的超20亿元A轮融资。 上海电气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归属于上海市国资委。

到这,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两家车企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资方中都出现了“国家队”的身影。

威马,就不用说了,不久前,其公布的百亿融资中,由“国家队”进行领投,创造了国内新势力造车最大单轮融资,一时间刷爆朋友圈。

而天际汽车,虽然总融资规模低于新造车头部企业,进场也稍显迟缓,但是在刚刚结束的北京车展上还是获得很多关注的。

我当时经过天际汽车的展台时,一下就被吸引进去了。 我记得当时他们正在和《神雕侠侣2》(一个手游)搞合作,整个展台的画风比较二次元,它们量产的智能汽车ME7的五块大屏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

在新造车赛道大洗牌的2020年,天际汽车迈过了从0到1的量产关口,带着首款产品ME7正式开始接受用户检验,其展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还是令人钦佩的。

车展过后,越发觉得今年就是新造车势力的分水岭,不少造车新势力资本已经宣告“死亡”。 此时,天际汽车还能逆势融资,的确是有两把刷子,而且,有了国资的加持,前路也显得更明朗一些了。

天际的未来可不可期,不清楚,但是有一个趋势自天际融资后,确实愈发明了了,那就是:国资频繁进入新势力造车。

自去年起,整体车市就陷入疲软,但是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汽车行业出现了一批车企热衷绑定地方政府和国有资本,换句话说,在电动化的趋势下,国资对新势力的青睐可见一斑。

纵观目前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头部企业越来越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企业也逐渐有了共同特点。 比如它们都对“国家队”暗送秋波,并且这些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投资额度非常大。

最早的就是蔚来汽车了,今年四月末获得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国投招商投资以及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等三家公司共70亿元的投资,几乎令蔚来汽车“起死回生”。

最近,小鹏汽车在广州奠基又一产业园后,也得到广州市国资的青睐,共获得了广州开发区40亿人民币融资。 显然,在新势力们新一轮的融资中,“国家队”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

除此之外,已经“停摆”许久的拜腾汽车近日也传出了新消息。 一家名叫南京盛腾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它的出现或是为拜腾汽车输血,而南京市政府或计划投资。

新势力车企寻求地方政府资金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当然,其投资形式不局限于投资入股,还有融资合作、战略投资、大建产业园……等形形色色的投资合作模式。

比如浙江温州引入威马汽车,说是“圆了温州30年汽车梦”;广东肇庆引进小鹏汽车设立生产基地,被作为当地的“1号工程”。 如今,威马汽车与小鹏汽车已经进入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而温州与肇庆,也成了其他地方政府的“样板”。 虽然没看到真金白银的掏钱入股,但是划地、建厂、政策倾斜不也是投资嘛。

跟大多数缺钱的企业来说,华人运通就很不一样,就是那个扬言要打造中国最高端的电动车的企业,我猜,至今也没一家媒体能爆出它背后的资本,其创始人丁磊(此丁磊非网易的丁磊)只说过:“我们有来自美国的原始资本、还有政府投资,但暂时没有启动社会私募的计划,也不会有ABCD数轮的投资……”

懂了,不缺钱,不融资,有国资背景,这也不难猜测到,政府投资方就是他的第一工厂的建设地盐城。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些新能源车企迫不得已被“国资”,比如,迟迟未能实现量产的造车新势力绿驰汽车只能“卖身”,买方就是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国投),一个国有单位,其认缴20亿元入股60%,成为绿驰汽车的实际控制方。 这也是造车新势力中第一家被国资控股的企业。

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国家的一项政策,随着国家补贴的滑坡,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资热度却在攀升。 从补贴方到投资方,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利益权衡。

当造车新势力+国资+IPO成为一个固定的套餐时,你说谁赖上谁都是比较片面的,投资还是上市说到底都个生意,还是利益至上。

当然,直接受益的还是新能源车企,能抱国家和当地政府的大腿,自然是好事,如果上市的话相当于给投资人一颗定心丸。

因为在投资人眼中,有国资背景的平台会相对来说安全一些,甚至觉得如果外界存在风险,国资企业可以兜底。 我就看有些散户投资的一个标准就是有没有政府投资,委婉点说,有没有国资背景介入,毕竟,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而且,一般来说,有地方政府牵头注资造车新势力,后期比较能吸引更多资本,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最主要的是,新造车的融资热潮还在继续。 从造车新势力军团中接二连三传出缺钱声音就足以表明,造车这件事并不是局外人所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即便是头部几家造车新势力至今都难言自身已经渡过了危险期。 虽然在融资这块它们已经进入下半场,可是后期研发依然是个吸金的窟窿。 加上传统车企巨头们已经开始大举进入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对那些还未实现量产交付的新势力们来说,市场的大门基本上已经关闭了。

是否能够延续生存下来,没有它法,唯有用金钱续命,来尝试换时间和空间的可能性。 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这时候,选择投入国资怀抱就显得很重要了。 某种意义上那可能是一种自我的救赎。

另外,在地方国资的加持之下,造车新势力在当地也能获得更多资源。 以合众汽车为例,其第一大股东为南宁民生新能源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隶属于南宁国资委。 除在南宁投建了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合众汽车还通过团购形式在南宁售出多台政府和企业用车。 目前,合众汽车也在准备科创板上市。

那对于当地政府而言,这些钱有必要花吗?它花的值吗?

花还是得花。

事实上,“国家队”对于汽车产业的大力扶持不仅限于中国。 人家特斯拉要是没有美国政府部门的力挺,也难有今天的成就。 早在10年前,特斯拉曾从美国能源部获得4.65亿美元贷款,并是加利福尼亚州零排放政策(ZEV)的最大获益者;而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集团,大众的最大股东正是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欧洲第二大汽车集团PSA也被法国政府控股……

说句大实话,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张一直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坚定支持,在一度声势浩大的新势力中,“国家队”的身影从来就没有远去,只是在补贴退潮,新势力的格局将要形成的这个阶段,“国家队”的动作越来越被注意到了。

一方面,政府也希望“花小钱圈大钱”,希望用汽车打一场“地区翻身仗”。 毕竟救活或者促进一个车企健康发展,无论对于促进当地产业健康,保地方经济,拉动就业等都有积极的意义,何况还能有利于“新四化”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地方国资对头部企业进行持续地投资,也是认识到造车新势力的发展潜力相对较大。 而且造车新势力目前的市场表现也逐步趋稳,说明产品已经获得市场的认可。

另外,能被国资青睐的新势力大多都会走上IPO的道路,继蔚来汽车后,新造车势力头部玩家小鹏、威马、理想接连传来好消息,2020年或为新造车势力上市元年。

IPO,大家都懂啦,上市游戏本质就是一个圈钱游戏,资本游戏。 它也没别的,就是来钱快,相当于给自己公司的资金来源多弄了一个水龙头。

看到像阿里、腾讯、美团和网络这些互联网公司和各个新势力造车合作得风生水起。 国资自然也不想落后,即使是国字号的资本,但也都带一个“资”字,资本都是逐利的,这无可厚非。 当然,万一,这项目扶摇直上,为当地创造就业、创造上好GDP,就更是一劳多得了。

那这钱花得值不值呢?我觉得这就因车企而异了,有些有起色了,有些依然萎靡不振。 有些新势力在国资的助力下就算IPO登陆了资本市场,也免不了要面对一个绵长的产品矩阵真空期,同时供应链、渠道、售后等等问题都会接踵而来。

毕竟,国字号的资本不是永远的保命符。 就算有政府“兜底”,企业也不可能高枕无忧。

对于那些不思进取、前景黯淡的企业,政府的出手只会多余而且浪费。

这就牵出一个新问题了,那就是当地政府“救助过头”,除了直接的投资、常规土地税收等优惠之外,政府动用资金“留住企业”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在某种程度上,国资和地方财政甚至成为了新势力爆雷后的兜底者。

部分地方政府考虑到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迫切希望实现地方产业协调发展、新旧动能平稳转换,所以其对造车新势力的冲动可能远大于审慎。

不过,我们必须明白的一点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竞争性领域的最基本规律,盲目纾困并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不仅惯坏了企业,还会将国有资本拖入“黑洞”。 南通的赛麟不就把江苏省如皋市政府“坑”了一把嘛。

其实,残酷的竞争也让我们更加看清这个市场,我想,这应该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判断:能够最终存活的新势力可能只是个位数。

这种判断在车市下行和疫情的到来后逐渐化为现实:大量新势力或倒闭或收缩或销声匿迹,“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了。

所以政府对企业的救助应该更加理性,毕竟救急不救穷,如果国有资本“接盘”造车新势力的事件继续增加,恐怕落后产能出清会受到极大阻碍,一些PPT造车的“故事大王”将卷土重来。

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政府代替不了车企的发展,“国家队”的入场可能是救命良药,但绝不是免死金牌。

一个车企的存活,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市场的竞争,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是否具有竞争力。 说到底,自强才是自救的底牌。 我想,未来,是实干家的舞台。

商业之王系列年度名册重磅启动 WISE2024
四季度再推一批促消费举措 将建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 工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