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江》 是中国电视史上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稍微上点年龄的国人年少时几乎都看过这部记录片。
今天就来聊聊这部电影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1976年。
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体系已全面步入正轨,人民的精神世界亦迎来了重塑的契机。回溯至七十年代末,中国毅然宣布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一历史性的转折,让历经风雨的中国人民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往昔截然不同,八十年代的中国人心中不仅怀揣着重建国家辉煌的坚定信念,更前所未有地体验到了人性解放的喜悦与自由。
此前数十年的动荡,使得人性与价值观遭受了深重的冲击与崩塌。随着步伐稳健地迈向新时代的门槛,人们心中不免交织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对未知而美好未来的深切向往;另一方面,则是在这片广阔无垠的憧憬中,偶尔迷失方向,感受到时代巨轮滚滚向前所带来的茫然与不确定。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迁,让人在惊叹之余,也不免有些许的措手不及。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人民心中凝聚起了一股强大的力量,那是一种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深切渴望,一种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坚定信念。这股力量,如同潜藏于深海的暗流,蓄势待发,推动着中国这艘巨轮破浪前行,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话说长江》是如何拍摄的呢?
时间追溯到1980年。
9月的一个寻常日子,北京展览馆内座无虚席,气氛显得格外凝重。人群中的每一双眼睛都聚焦在前方,等待着一位特殊的来客—— 首位 踏上中国舞台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日本艺人。
随着主持人的简短而真挚的介绍,勾勒出这位艺人丰富的演艺生涯与代表作后,现场突然陷入了令人窒息的宁静,观众们的神情严肃而专注,连每一次呼吸都似乎变得轻缓而谨慎,整个场馆内只能听见时针滴答的声音。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静谧与期待交织的氛围,这位身形瘦削的日本人非但没有丝毫退缩,反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舞台中央。他轻轻提起衣摆,向全场观众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份谦卑与尊重瞬间温暖了每个人的心房。随后,他张开嘴,用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汉语缓缓说道:
中日两国人民是老朋友,过去那段不幸的历史使两国的黎明百姓都深受其害。因此,我希望用自己的歌声把两国人民的心紧密联系起来,为世界的永久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话音刚落,整个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仿佛是对这位日本艺人诚挚敬意与热烈欢迎的最直接回应。
他随即调整琴弦,清亮的嗓音划破空气,将自己精心创作的经典曲目《雪の朝》、《精霊流し》、《無縁坂》以及《関白宣言》等一一呈现给在场的每一位听众。歌声如同潺潺流水,又似皑皑白雪覆盖下的晨光,悠扬婉转,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深深触动了每个人的心灵。
这股来自音乐的力量跨越了国界与文化的界限,让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随后,他带着这份感动与成就,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并在那里成功举办了他在中国的第二场演唱会。
同样,这场演出也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与热烈的反响,再次证明了音乐无国界,艺术能够跨越一切障碍,连接起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最真挚的情感。
当时的中国观众只知道这个男人叫 佐田雅志 ,是一位歌手,却未曾了解到他还身兼导演和演员的身份。
然而,正是 他作为导演和演员的身份给他带来了“连累” 。
佐田雅志,1952年诞生于日本长崎县,他的父亲佐田雅人曾生活在中国的东北。与那些对历史选择回避或缺乏自省态度的日本人截然不同,佐田雅志家族始终秉持着对中国的深厚热爱与友好态度,他们以实际行动努力弥补过往日本给中国带来的伤痛。
在踏足中国之前,佐田雅志已在日本乐坛独领风骚,其影响力不仅遍及本土,更跨越海洋,在华语世界也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喜爱。他的才华横溢,不仅体现在为山口百惠创作了经典之作《秋樱》,更体现在其原创歌曲《桃花源》被华语乐坛巨匠刘家昌翻唱为《我家在那里》,以及《関白宣言》被改编为中国80年代风靡一时的《男子汉宣言》,这些作品均成为了跨越时代的音乐经典。
1980年,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佐田雅志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他的首场演唱会,现场反响空前热烈,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恰在此时, 央视正筹备与日本株式会社合作拍摄纪录片《长江》 ,鉴于佐田雅志流利的普通话与对中日的深刻理解,他成为了该项目的理想人选。面对这份荣誉与责任,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并决定在完成上海演唱会后全身心投入拍摄工作。
未曾预料的是,这一决定如同命运的转折点,悄然间改变了佐田雅志的人生轨迹。
根据央视和株式会社的初步合作方案,原本计划是由日方提供技术支持,中方负责资金投入,而佐田雅志则仅以演员的身份参与演出。
然而,由于预算庞大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考量,这个 拍摄项目最终被无限期搁置。
面对这一困境, 佐田雅志毅然决定亲自出马。
他不仅要担任编剧和导演,还要亲自筹措资金 ,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中。
说干就干。
佐田雅志踏上了追寻长江之旅,足迹遍布上海、江苏、湖北、四川等沿江省市,沿途不仅捕捉了长江的壮丽风光,更深入挖掘并记录了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累了大量珍贵而生动的影像资料。
为了确保每一帧画面都能真实还原长江的壮丽与沿岸的多样性,佐田雅志坚持采用 35毫米电影胶片 这一传统而高质感的媒介进行拍摄。长江流域幅员辽阔,城市风貌各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这无疑对胶片的消耗提出了巨大挑战。然而,他未曾有丝毫妥协,每一卷胶片都承载着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敬畏。
历经无数日夜的辛勤工作,佐田雅志最终耗用了惊人的 113万英尺胶片 ,才圆满完成了这部关于长江的纪录片。
这一数字,若以知名导演王家卫的作品为参照,足以支撑起两部《阿飞正传》,外加十部《东邪西毒》般宏大叙事与独特视觉风格的武侠史诗,可见其规模之庞大,内容之丰富。
由于拍摄《长江》纪录片这一壮举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算,佐田雅志不仅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还意外地背负上了高达 28亿日元的沉重债务,连同利息在内,总额攀升至惊人的35亿日元 。
这一数字,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难以承受之重,更何况是在他 年仅28岁 的青春年华里。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财务危机,佐田雅志没有选择逃避或放弃,而是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这份责任。他深知,这是自己为追求艺术梦想与文化传播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对自己信念与承诺的坚守。
从此,佐田雅志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还债之路。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不懈努力,在音乐、演艺等多个领域持续耕耘,用汗水与智慧一点一滴地偿还着这笔巨额债务。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转眼间,他已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步入了花甲之年。
终于, 在佐田雅志60岁那年,他凭借着自己的坚持与毅力,成功还清了所有贷款。
1983年。
央视搞了个创造小组,根据佐田雅志拍摄的纪录片《长江》, 剪辑配音 完成了25集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当年在央视首播。
经过半年的播放之后,《话说长江》达到了40%的收视率,创下中国电视纪录片之最。
一个 秒进斗金的国家级电视台到底是怎样厚着脸皮,一毛不拔 ,让一个异乡年轻人借贷35亿日元来拍完纪录片《长江》的?
关键是 主创人员连佐田雅志名字都没提!
给没给人家版权费不得而知 。
但是,佐田雅志先生,一个才华横溢的创作型歌手,为还债每两天就要开一场小型演唱会,唱了30年终于还完债务。
当记者采访佐田雅志时,他说,只要能促进中日友谊,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