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如何实现 老有所养

老有所养

主持人

锦观智库

对话嘉宾

中度老龄化社会

郝勇:上海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教授、成都市民政局养老服务智库专家

李长根:成都市民政局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负责人

熊相宜:成都哺恩养老总经理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

如何评估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

锦观智库: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是什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

郝勇: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模式已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我国将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划分为健康、基本健康、不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健康生活不能自理等情况,从统计数据上看,健康和基本健康老年人占比较多。从国家划分的三种养老形式来看,机构养老强调专业性,更多的是面向不健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生活

选择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人,情况相对复杂些。社区养老综合性更强,居家养老则更多取决于家庭自身的条件。

熊相宜:我长期在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和管理工作,以哺恩养老中心的案例和经验为样本,我梳理了在机构养老的两个特点。

一是满足老人社交需求。机构养老适合高龄失能失智老人,他们的社交生活往往被局限在家庭里,如果长期跟子女或保姆一起生活,老人的社交需求很难满足。养老机构空间大、人员多、文娱活动丰富,重塑了老人部分社交生活。比如在哺恩养老,吃完早餐后,上午有集体锻炼,下午有手工活动,老人之间可以摆龙门阵……这是跟居家感受完全不同的养老生活,老人们觉得自己和社会没有脱节。

二是照护和管理更加专业。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需要持证上岗,企业也不断给从业者开展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从喂饭到翻身,从洗漱到就寝,护理人员都有严格打卡记录。同时,养老机构有完善的监察体系、督导体系,尤其是在营养膳食、医疗健康等保障方面。

李长根:不管是老人及其子女,还是养老机构,我认为首要的也最基础的环节,是开展精准识别和科学评估工作,以明确老人需要且适合哪种养老服务。老人和家庭成员需要全面了解老人的能力,养老机构根据能力评估制定照护方案,政府也会根据照护等级确定补助标准等。

一是精准捕捉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身体和精神状态良好的老人,可以独居甚至结伴旅居养老,到了70多岁,随着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对精细化、专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刚性;二是判断需要专业服务还是一般服务。为老人洗澡、换尿不湿,自己子女都可以完成,但对高龄高危老人来说,则需要专业护理人员开展,比如洗澡时的水温、血压监测,翻身的动作和步骤规范等;三是评估老人力所能及和力不能及。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是同时消退的,如果老人力所能及,就引导他们独立去做一些事,确实力不能及,则一定要有人来协助。

养老服务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如何培养和留住行业人才是巨大挑战

锦观智库:人口老龄化既是一个全球性议题,也有各地自身特色。从“养老”到“享老”,不同地区的养老服务事业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各具特色的探索实践?

郝勇:养老,是等着人来服务,有点被动;享老,则积极得多,更加主动。有一个现象很有代表性,就是家里的保姆越能干,老人失智失能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如何引导老人动起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社区治理在养老服务供给中能够起到很大作用,是我国养老服务探索中的一大特色。

首先,社区要把完善技术设施建设作为养老服务的突破口。如果一个社区连基本的公共设施都不完备,路面不平、路灯不亮、购物不便,就不可能建设出完备的社区养老设施。

其次,社区可提供起居照料、上门看病送药等基础性养老服务,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心理,通过组织文体活动,为老年人创造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让身心都能动起来。

再者,基层社区可借力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给老年人创造更多动手做事的机会,但各种养老服务必须因地制宜。

李长根:居家养老是当前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除了社区治理介入养老服务外,我们也要重视传统文化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改造着人们的行为。孝文化中的尊老、敬老思想与养老问题密切相关,在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下,弘扬和发展孝文化不失为缓解养老难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养老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伦理问题。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养老的需求,构建一种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孝道文化,通过孝道文化对人们的广泛影响,发动更多的主体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熊相宜:养老服务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护工、医生、营养师、文教工等各类专业人才,这些人如何培养、如何留住,可以说是这个行业遇到的最大挑战。

养老行业由于脏、累、苦等特点,年轻人不愿意干。同时,养老服务要求细心体贴、善解人意。我们在招聘的时候会进行性格测试,辅助筛选到适合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年轻人;关于留人,也是这个行业的难点,尤其是年轻人在我们这个行业很难沉淀下来。

人力成本在养老机构成本中占有很高比重,招人和留人难度又大,除了提高员工收入,引导从业人员爱岗敬业外,还急需加强老龄科技创新。

目前,不少成熟的产品已应用于医院及养老、护理机构等,但价格昂贵,不少设备体量大。我们要持续推动老龄科技创新,研发多场景、低成本、小体量的智能护理机器人,既让更多普通人享受到科技养老的便利,也能解决养老服务行业的痛点和难点。

社会性、福利性、经济性……

养老事业和银发经济如何协同与融合?

锦观智库:养老兼具社会性、福利性与经济性。养老产业和养老事业双轮驱动,政府、社会和家庭如何协调发力?养老产业和其他产业如何融合?

居家养老

郝勇:有人认为产业和事业是泾渭分明的,但养老其实是产业和事业的结合体,二者是互相交叉的。我们常说政府兜底,一方面,政府必须要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福利待遇和保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更多去关注那些经济困难、身体困难的老年人群体,让资源更多向困难群体倾斜。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或老人,应该更多地借助市场力量,提供更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服务。

老龄化不一定意味着负担和包袱,满足并创造养老需求,形成供需对接、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环,让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心,老有所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甚至是老有所用,应当是我们社会努力的方向。

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李长根:随着年轻一代逐渐加入老年群体,居家为主的养老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尤其是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正逐渐向社会化养老转变,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模式将越来越得到认可。

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化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家政服务的结合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新趋势。《“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银发经济,实施“养老服务+行业”行动,促进家政行业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除了与家政行业的融合,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供给,发展“行业+”养老新业态,推动养老服务与物业、医疗、文化、旅游、体育、教育等行业融合发展。

熊相宜: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既包括老年鞋帽、老年助餐、居家助老、社区便民、老年健康、老年文体等项目,也涵盖老年用品、智慧健康养老、康复辅助器具、养老旅游等产业。

如何实现

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板块都是一个单独的商业模型,只有每一个商业模型都能够实现盈利,我们才能说这个产业发展成熟了。目前,除了部分养老产业能够盈利,其他更多的还处于一个亏损或半亏损状态。银发经济整体上处于一个尝试期或探索阶段,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养老产业兼具福利性和盈利性特性,决定了推动银发经济扩容提质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可以办到的就交给市场,紧扣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企业主体可继续完善并创新养老产品与服务,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政府要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在发展方向上,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互促互进。比如,在政策引导上,强化要素保障,助力消费环境优化;在资金统筹、项目建设等监管上,要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实现规范健康发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将BOSS茄克衫宣传为冲锋衣被罚 珍品网 2025年食品抽检
万亿元市场 以旧换新 超长期特别国债正撬动 放大招!多地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