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创业赛道日益细分,对创业项目的评审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AI的成熟度、客户的接受度和市场的认可度,还需要一个商业验证的过程。
随着生成式AI的兴起,越来越多人开始加入AI创业的大潮。然而,对于许多创业者来说,当前仍在寻找市场的认可度。
11月15日,2024年“创·在上海”(Startup in Shanghai)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进入复赛阶段。
此次大赛赛事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专业赛道和未来产业新赛道专题赛,其中产业赛道重点关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产业,设置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资源与环境和新能源汽车等多个细分赛道。
2024年“创·在上海”(Startup in Shanghai)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复赛现场
Techin科创界创始合伙人徐荣作为本次大赛的评委之一,在接受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采访时直言,当前的创业赛道日益细分,对创业项目的评审要求也相应提高。本次大赛中,多家企业展示了AI技术在资源环境等传统行业的创新应用,值得关注。
徐荣指出,通过AI技术可以构建更可控、可监测、可分析、可预测的模型,这是未来行业应用的发展趋势。“但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AI的成熟度、客户的接受度和市场的认可度,还需要一个商业验证的过程。” 徐荣观察到,本次参赛的项目团队多由具备技术背景的创业者组成,成员年龄集中在30-40岁,这反映出当前许多创业项目的人才架构日趋成熟,项目更具市场导向性。
“没有技术支撑就没有竞争力”
进入复赛的杨若来自上海缤氛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他的参赛项目是“AI驱动香氛嗅觉体验升级服务系统”。项目核心是利用AI智能算法确定香氛扩香的布点和设备选型。
“过去,我们需要派人到连锁酒店实地考察香氛布置点位,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杨若介绍说,借助AI技术构建的大模型,客户只需输入平面图,就能精准知道需要在哪些位置安装设备。“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准确性。”据悉,这个项目可以使客户在成本降低40%的基础上仍能保持40%的毛利率。
今年是杨若第三次参赛,他表示, 当前创业技术支撑非常关键,有了核心技术的支撑,创业项目在与客户博弈时会有更大的议价空间;而没有技术创新,只能被市场压制。 杨若想利用此次答辩机会,看项目能否通过评委初步的商业化验证。杨若坦言,当前很多AI领域创业者仍在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等待客户的认可和订单的落地。目前他们的产品主要依赖于大型连锁酒店等B端客户,如果通过评委初步的商业化验证,也会直接影响到公司是否选择进入ToC端市场。
来自上海博瑞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吴杨(化名)作为企业代表,参赛项目是基于AI技术的多参数传感器融合水环境智慧管理无人船,主要用于水质监测、水面作业和应急维护等。
吴杨表示,利用AI技术开发的智慧管理无人船,可以替代传统人工进行水质监测和水面作业,降低劳动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我们通过积累大量的数据,建立水环境数据库,利用AI技术进行分析,可以更精准地进行水环境治理,提升治理效果。” 他认为,环境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未来的创业方向中,跨界融合AI技术将是大势所趋。此次参赛项目如果获得评委商业化验证,将首先在公司内部进行商业化推广,随后拓展ToB端市场。
人才架构成熟度越来越高
作为评委,徐荣更关注企业能否聚焦于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尤其是能否利用技术创新解决客户的痛点。“能否得到市场的验证,有没有客户愿意为你的技术买单,是企业的立命之本。”
据悉,本年度大赛小微企业组评选结果与创新资金政策对接,大赛成长企业组评选结果与科技小巨人工程政策对接。获奖企业还可获得大赛提供的“创孵学院”培训、“梦想沙龙”服务、优先推荐科创助力贷等支持。
作为此次复赛分赛点之一,复旦大学科技园总经理荆勇表示,希望借助大赛的平台,发掘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入驻园区。荆勇称,今年创业项目相较于过往有所减少,但质量明显提升,此外,创业项目更聚焦于垂直应用领域,技术驱动为主要特色。园区希望通过“以赛促创、以创促企、以企促产”的方式,帮助创业项目从概念走向市场。
荆勇介绍,复旦大学科技园会为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项目提供免租办公空间、创业导师辅导、产业资源对接等支持,帮助他们渡过初创阶段的难关。
国内AI创业新风向:2024年AIGC公司融资盘点与赛道分析
人工智能领域在2024年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新风向,其中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成为热门话题。 自2015年行业开始热起来,到2023年达到了历史巅峰,共进行了137次投融资活动,总额超过200亿元。 商汤科技、月之暗面、稀宇科科技、智谱AI等公司获得大额投资,融资高峰分别出现在2018年、2021年和2023年。 资金涌入为AIGC公司研发和市场扩张提供了强大支持,反映出资本对这一领域的高度期待。 在地域分布上,AIGC人工智能领域的融资活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11个省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超级大城市成为融资热点。 寻找AIGC相关方向工作的人士,建议优先考虑这些城市。 热门概念方面,AI、人工智能、模型、平台、技术、AIGC、内容、领域、场景、营销、游戏、创作等词汇在近500家国内AIGC创业公司的简介中频繁出现,展现了行业关注焦点。 融资金额排名前20的公司包括商汤科技SenseTime、月之暗面Moonshot AI、阿里云、Minimax稀宇科技、智谱AI、影谱科技、云从科技、英矽智能、百川智能、澜起科技、零一万物、光年之外、思必驰、小冰、弘玑Cyclone、中科闻歌、魔珐科技Xmov、竹间智能、追一科技、超参数科技。 详细名单可关注公众号JessieZTalk并回复“AIGC”获取。 产业图谱方面,AIGC按照基础层、大模型层、工具层、应用层四个模块划分,艾瑞咨询提供2023年的中国AIGC产业图谱。 应用场景分为面向C端用户和B端企业客户,提供多样内容形态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人生成等产品,以及基于特定领域的专业服务,布局在游戏、媒体/影视、电商及广告营销等重内容赛道。 展望未来,AIGC领域预计将持续活跃,随着技术成熟和市场认可度提升,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应用将深入产业链,商业化场景将不断拓展深化,变革各个行业。 关注微信公众号JessieZTalk,回复“AIGC”获取行业调研数据。
目前创业最有前景的项目
1、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正日益成熟,并在多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智能助手、自动驾驶和医疗诊断等。 投身于AI领域,意味着把握科技发展的前沿。 2、清洁能源: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加强,清洁能源成为热门投资领域。 太阳能、风能和电动汽车等技术的进步,为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3、医疗健康: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意识提升推动医疗健康行业迅速发展。 医疗设备、远程医疗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等创新,正成为市场上的增长点。 4、网络安全: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增多。 提供安全解决方案和服务,如加密技术、入侵检测系统和数据保护等,市场需求巨大。 5、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正改变娱乐、教育和零售等行业。 在这一领域创业,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提供新颖的用户体验。 6、无人驾驶技术: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机正逐步走向现实,为交通运输和物流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开发相关技术或解决方案,有助于抢占市场先机。 7、人工肉技术: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环保的关注提升,人工肉或植物肉产品逐渐受到欢迎。 在这一领域创业,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可持续食品需求。 8、云计算和大数据: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 提供云服务、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等,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9、电商与社交媒体:在线购物和社交媒体平台继续蓬勃发展,为创业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商业机会。 通过创新营销策略和电子商务模型,可以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功。 10、无现金支付系统:无现金支付趋势推动了支付技术的创新,包括移动支付、区块链和加密货币等。 开发便捷、安全的支付解决方案,可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AI产业发展面临的三大难题有什么?
1、AI商业化能力有待证明AI创业公司最有名的当属“CV四兽”,即专注于机器视觉技术服务的四大独角兽公司:商汤、旷视、依图与云从。 2020年旷视科技冲击港股IPO未果,3月12日再度冲刺科创板;此前不久依图与语音AI企业云知声IPO折戟,多家AI公司上市遇阻,核心原因在于商业化能力有待证明。 2、AI人才荒依然有待缓解前些年AI快速爆发,导致AI人才一度供不应求,企业年薪百万招聘AI专业大学毕业生、高价挖角高校AI专家的新闻不少。 后来,国家重视AI教育、高校开设AI专业、产学研共同培育AI人才,AI人才荒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仅仅是网络就宣称自己已给行业培养100万AI人才;优必选科技则宣称在全球40多个国家,有约150万名学生通过优必选科技学习人工智能。 然而,AI人才供给依然跟不上AI产业化进程,新十年AI人才依然供不应求。 高端AI人才依然稀缺,根据美国保森基金会旗下智库的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球顶尖AI人才中的近60%定居美国,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的顶尖AI人才占比最高,达到29%,就是说,很多中国AI人才出国深造后留在了美国工作,导致中国本土高端AI人才匮乏。 中国是AI大国,但领英大数据却显示,中国顶级人工智能人才仅排第六名。 细分领域AI人才同样短缺,比如服务机器人领域,AI人才荒更严峻,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系统,牵涉到多学科,厂商需求大量复合型技术人才、市场人才以及产品人才;应用场景则需要懂服务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人才。 然而,复合型研发人才和应用人才太少,直接制约了产品研发和行业应用。 3、AI伦理问题变成燃眉之急类似于AI换脸、“基于人脸识别的教室监控”这样的AI应用出现,让人们意识到,AI技术爆发,人类并未完全准备好。 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AI也不例外。 AI技术会给网络欺诈提供便利,让“造假”变得更加容易,且难以辨别;AI技术会让很多人失业,尤其是重复性强的工作,比如收银、客服、监测、软件测试工程师;AI算法是被人训练出来的,人的偏见会被AI继承,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地域歧视;AI技术被黑客掌握,黑客的攻击手段会全面升级。 随着服务机器人、无人车等看得见、摸得着的AI应用爆发,AI伦理变得更重要。 服务机器人在服务人类时,可能会跟人或者环境发生冲突/冲撞,责任该如何划分?无人车在马路上出现事故,责任又该如何划分?很多问题都有待解决。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限制AI发展,唯有AI伦理与法规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