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哲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传承传统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各族人民就能“像榕树一样同气连枝”,为共同奋斗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
风雨桥旁,吊脚楼内,芦笙清越,歌声悠扬。走进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只见游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常。
来宾市的汉族姑娘丁莲声,几年前嫁给寨子里的一个侗族小伙。夫妻俩在村里开店做服装租赁和摄影生意,旅游旺季时经常从早忙到晚。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程阳八寨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小两口也收获了忙碌又幸福的生活。乡亲们由衷感慨:“日子越过越好哟!”
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以壮、汉、瑶、苗、侗等12个民族为代表的各族儿女,共同生活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当地摆脱贫困落后面貌,铺就红火生活画卷,背后正是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为了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能。发挥多元一体优势,关键是要不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千百年来,我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地缘相近何以转化为人缘相亲?从历史上“如错棋然”的杂居,到时下“十口之家、情融五族”,广西不断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各民族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取得积极成效。在南宁市蟠龙社区,儿童之家、夕阳红健康活动室等平台让各族群众生活共融、情感互动;在三江县南站社区,派出所联合“款师”“寨佬”等村寨有威望的人,“侗鼓一敲,握手言和”,实实在在化解村际矛盾。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生活的大家庭,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必须优化基层治理,以热情服务凝聚人心。
共居共处,更需宜居宜业。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在柳州市,螺蛳粉带动30多万人就业,成为“团结粉”“致富粉”。螺蛳粉包装工人莫洁林,月收入最高能达到七八千元。企业里,不同民族员工在工作中互帮互助、相处融洽。各族群众共同创造“产业传奇”,而产业发展又反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实践证明,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让各族群众都把心思放在推动发展上,紧紧凝聚起来同心干。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八桂大地上,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到苗族坡会、侗族多耶节、瑶族盘王节,各族群众常常串门互赠美食、同庆佳节。在柳州鱼峰公园,游人如潮、歌声如浪,人们会聚于此传唱山歌,“鱼峰歌圩”持续走红。虽然民族风俗各有不同,但大家相互尊重、和谐相亲,同唱一首歌、同过一个节、同吃一桌宴,实现人心相聚、精神相依。传承传统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各族人民就能“像榕树一样同气连枝”,为共同奋斗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
发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优势,让各族群众手挽手、肩并肩,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我们的幸福生活定能“过了一滩又一滩”,好日子必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为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9日 09 版)
什么的枝桠四字成语
1. 末尾是枝的四字成语.
远门近枝:比喻远亲近亲 。
巴结高枝:高枝:比喻权贵。 向权贵献媚取宠。
玉叶金枝:指皇家后裔。 比喻人的身份及其尊贵。
连理分枝:喻夫妻分离。
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节外生枝:节:竹子分枝长叶的地方。 竹子应该在节外生枝;节外生出杈枝来。 比喻在不应该出现问题的地方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比翼连枝:比翼:鸟名。 传说此鸟一目一翼,须两两齐飞。 比喻夫妇亲密不离。
琼林玉枝:琼:赤色玉。比喻人的资质高洁 详细»
越鸟巢南枝:越:古代国名,今浙江一带。 越地的鸟在外地筑巢,必用向南的树枝。 比喻不忘故乡。
言无枝叶:枝叶:比喻琐细的言辞。 形容言词文字简洁,没有枝蔓的言词。
节上生枝:节:竹子分枝长叶的地方。 枝节上又生出枝桠。 比喻在不应出现问题的地方又产生了新问题 。
玉树琼枝:①形容树木华美。 ②喻贵家子弟。
2. 帮我找一个什么什么独秀的四字成语
一枝独秀 [ yī zhī dú xiù ]
【解释】: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
【出自】:元末 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胡康侯 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
【译文】:胡康侯如大冬天严雪,花草枯萎死亡,而松柏挺然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的原因。
扩展资料
一枝独秀近义词
一、无出其右 [ wú chū qí yòu ]
【解释】: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 没有能超过他的。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译文】:贤趟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见对话,汉朝廷大臣没有人能出其右的人
二、鹤立鸡群 [ hè lì jī qún ]
【解释】: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出自】: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
【译文】:嵇绍进入洛阳,有人对王戎说:‘昨天在人群中开始看到嵇绍,但如果野鹤昂然的在鸡群。
3. 末尾是枝的四字成语.
远门近枝:比喻远亲近亲 。
巴结高枝:高枝:比喻权贵。 向权贵献媚取宠。
玉叶金枝:指皇家后裔。 比喻人的身份及其尊贵。
连理分枝:喻夫妻分离。 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节外生枝:节:竹子分枝长叶的地方。 竹子应该在节外生枝;节外生出杈枝来。
比喻在不应该出现问题的地方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比翼连枝:比翼:鸟名。
传说此鸟一目一翼,须两两齐飞。 比喻夫妇亲密不离。
琼林玉枝:琼:赤色玉。 比喻人的资质高洁 详细» 越鸟巢南枝:越:古代国名,今浙江一带。
越地的鸟在外地筑巢,必用向南的树枝。 比喻不忘故乡。
言无枝叶:枝叶:比喻琐细的言辞。 形容言词文字简洁,没有枝蔓的言词。
节上生枝:节:竹子分枝长叶的地方。 枝节上又生出枝桠。
比喻在不应出现问题的地方又产生了新问题 。 玉树琼枝:①形容树木华美。
②喻贵家子弟。
4. 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自己家乡的什么树 写一段话
枝繁叶茂的玉兰树 香气四溢的桂花树 四季长青的松柏树 虚心有节的竹树 迎风摇曳的柳树 亭亭如盖的榕树 高大挺拔的白扬树 作文:家乡的树 家乡有棵老树,又高又大,树皮斑驳,粗壮的树干几个大人也抱不过来。
爷爷说,这棵树应该有几百年了,在他小时候,那棵树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一点也没有变。 夏天,巨大的树冠投下浓浓的绿荫,大人们在树下歇脚,我们就在树下玩耍。
秋天,树上挂满拇指大的果实,等到外面的皮绽裂,便会露出黑黝黝的果实,大风一过,便会噼噼啪啪地掉落,我们便在树下睁大了眼睛捡着,放进口袋,要带回家做糕。 秋凉的天光一大早,我们便会早早赶到树下,在石道碎叶间忙不迭的捡着,那时,心里是多么喜悦! 树上有许多鸟窝,低一点的,被一些调皮的小伙伴们用竹竿捅下来了,只有那可望不可即的枝桠的高处,顶着几窝喜鹊窝,简直比我的头还要大;每到了繁殖小喜鹊的时候,老鸟飞来飞去,小鸟叽叽喳喳,好不热闹,馋得小家伙们直流口水。
去年冬天下大雪,一夜听到树枝折断的扎扎声,天亮我跑到树下,但见树上的枝桠几乎掉光了,幸好那几个喜鹊窝依旧安然无恙;几个骨瘦如柴的老奶奶,弯着腰拾柴,脸上露出收获的喜悦,只有几个村里的老公公,在不远处指指戳戳,像是在为这棵老树的命运而担忧。 所幸的是,今年春天,枯老的树丫又挤出一簇簇绿叶,小喜鹊又在树头鸣叫,老树发新芽,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历程。
5. 什么群山的四字词语
什么群山的四字词语:巍巍群山, 连绵群山,群山四应
1、巍巍群山:形容群山高大壮观。 巍巍 [ wēi wēi ] 例如:~井冈山。
2、连绵群山 :形容群山连为一体,雨雪连绵。 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雨雪连绵。 见南朝 宋 谢灵运 《过始宁墅诗》:“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緜。 ”
3、群山四应:四面群山纷纷响应。 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 应:应和。 出处: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
扩展资料:
群山
拼音: [ qún shān ]
释义:连绵不断或聚集成群的山:~环抱。
群山市,地处韩国西南部,与我国威海市互为友好城市。
群:
基本释义 :
1.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 鸡~。 建筑~。 成~结队。
2.众多的人:超~。 ~言堂。 ~策~力。
3.成群的:~峰。 ~居。 ~集。
4.用于成群的人或东西:一~孩子。 一~马。
5.姓。
6. 整齐用什么四字成语
壁垒森严 壁垒:古代军营四周的围墙;森严:整齐,严肃。
原指军事戒备严密。 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出处:刘复《代某君寿某将军夫妇》:“声威震摄长愉塞,壁垒森严细柳营。 ” 参差不齐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
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出处:《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汉·扬雄《法言·序目》:“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一概诸圣。 ” 参差不一 形容不整齐或不一致。
同“参差不齐”。 出处:《南齐书·礼志上》:“至于嗣位之君,参差不一,宜有定制。 ”
《隋书·后妃传》:“周公定礼,内职始备列焉。 秦、汉以下,代有沿革,品秩差次,前史载之详矣。
齐、梁以降,历魏暨周,废置益损,参差不一。 ” 齿如编贝 形容牙齿整齐洁白。
贝,白色螺壳。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五二:“齿如编贝汉东方,不学咿嚘况对扬。
屋瓦自惊天滓,丹毫圆折露华瀼。 ” 齿如含贝 形容牙齿整齐洁白。
贝,白色螺壳。 出处:《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
齿如齐贝 形容牙齿整齐洁白。 贝,白色螺壳。
出处:《庄子·盗跖》:“唇如激丹,齿如含贝。 ” 齿若编贝 编:顺次第排列;贝:贝壳。
形容牙齿整齐洁白。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目若玄珠,齿若编贝。 ”
楚楚可爱 形容陈设整齐,令人喜爱。 出处:郁达夫《沉沦》:“庭内的假山如花草,布置得楚楚可爱。 ”
楚楚有致 形容陈列整齐,富有情趣。 出处: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所居曲房密室,帷帐尊彝,楚楚有致。 ”
错落不齐 形容极不整齐。 出处:《晋书·卫恒传》:“纤波浓点,错落期间。 ”
匪匪翼翼 匪匪:马行走不停的样子;翼翼:有次序的样子。 形容车马行走时阵容整齐、威武。
出处:《诗经·小雅·四牡》:“四牡匪匪。 ”《诗经·小雅·采芑》:“四骐翼翼。 ”
《礼记·少仪》:“车马之美,匪匪翼翼。 ” 干净利落 利落:灵活敏捷,也指整齐,有条理。
形容没有多余的东西。 令人爽心悦目。
也形容动作熟练、敏捷准确。 出处: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十二》:“不是老人家,谁能这样干净利落。 ”
斠若画一 公平持正;整齐画一。 旌旗蔽日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
战旗遮住了日光。 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 井然有序 井然:整齐不乱的样子。
序:次序。 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出处: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第二十六卷:“如尤公瑛《寡人之于国也》章文,以制产、重农、救荒分三事……井然有序。 ” 里出外进 形容不平整、不整齐。
鳞次相比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同“鳞次栉比”。
鳞次栉比 栉:梳篦的总称。 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出处:《诗经·周颂·良耜》:“获之挃挃。
积之粟粟。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 ”
南朝宋·鲍照《咏史》诗:“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 ” 鳞萃比栉 犹言鳞次栉比。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蓬头赤脚 头发蓬乱,光着脚丫。
形容未经修饰很不整齐的样子。 出处:明·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一回:“被人打得蓬头赤脚,衣裳粉碎。 ”
七零八落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 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出处:宋·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六:“无味之谈,七零八落。 ” 旗帜鲜明 本指军旗耀眼,军容整齐。
现比喻立场、观点、态度等十分明确。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 ”
束贝含犀 指牙齿如紧密排列的贝壳和瓠犀。 形容牙齿整齐洁白。
堂堂正正 堂堂:盛大的样子;正正:整齐的样子。 原形容强大整齐的样子,现也形容光明正大。
也形容身材威武,仪表出众。 出处:《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
五零二落 犹言七零八落。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
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衣冠楚楚 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出处:《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
引绳棋布 形容纵横整齐。 正正之旗 正正:整齐。
排列整齐的军旗。 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
出处:《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 ” 朱雀玄武 朱雀:南方七星宿的总称。
玄武:北方七星宿的总称。 形容阵容整齐。
急。。著名诗人的事迹和诗句及诗句的赏析。。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 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 曾经用过的笔名字:南湖、云中鹤。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毁人亡,遇难。 诗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春痕》散文集《轮盘》; 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志摩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赏析1: 其一: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1928年秋,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其二: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 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 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赏析2: 徐志摩是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 原名徐章垿,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为他小时侯特别可爱,清末时长着一个大脑袋,留着一个猪尾巴,所以他的父亲就请了一个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说是将来必成大器。 所以1928年,他出国时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过的。 一:彩虹似的梦的追寻与幻灭 徐志摩家中富裕。 其父徐深如办有酱厂,钱庄,绸庄,灯泡厂,在上海,杭州有投资,是沪杭铁路的股东之一,硖石镇商会会长,且徐志摩是家中独子,深受长辈喜爱。 家庭对他有影响,他活泼好动,喜欢交友。 再者,他的婚姻对他也有影响。 1915年,他在北大读预科(当时先读3年预科,再读5年本科)时,认识了张幼仪,她端庄,善自理,会理财。 有人把她比作《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当然,王熙凤的品质大大不如张幼仪。 不仅如此,张家更有钱,所以徐家很高兴找到这个媳妇。 大家都知道,解放前的婚姻,一为政治,二为经济。 而徐父是商人,自然很喜欢,更重要的是,张幼仪的大哥张家敖是中国银行总裁,徐志摩知道而且认识张家敖。 以前读书时,张家敖曾视察过徐志摩就读的中学,知道徐志摩的语文好,作文写得好,所以同意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事。 二哥张学励,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有名的哲学家,民社党主席。 张学励介绍徐志摩认识了梁启超,梁启超深爱徐志摩这个弟子劝他出国深造。 于是1918年8月,徐志摩赴美留学,同行有汪精卫。 他先到克拉克大学学历史,一年后取得学士学位。 1919年9月份,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政治经济学,一年后获硕士学位。 1920年7月份,徐志摩不想读了,到英国剑桥大学找罗素(一位自然哲学家,被徐志摩称为英国的梁启超),但两人失之交臂了。 因为罗素因反对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遭解聘,而来中国教书,徐志摩却赴英国找他,未果。 当然,后来两人成为非常好的朋友,徐志摩的爱情观深受罗素影响。 进不了剑桥,只有在伦敦大学读政治经济博士,认识了陈西滢,张世昭,林长民(林徽因之父,北洋军阀司总长)。 经林长民介绍认识剑桥大学教授迪根生,由此进入剑桥大学,当时叫康桥大学,这样就与康桥发生了联系。 一>确立志向: 彩虹似的梦。 因为徐志摩想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他认为德国人太蠢,干事机械;法国人太阴,干事过分;南欧人太乱,头脑混乱;美国人浅薄,文化历史不长。 所以比较像样的是英国。 他曾说过英国人是自由的,但不机械;时保守的,但不顽固。 所以他认为在英国实施民主政治的条件,远在大喊大叫的美国人之上。 所以在他心目中就要树立一个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因此在他的一篇散文《吸烟与文化之辩》中,他说过:我眼是康桥叫我睁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振动的。 可见康桥对他的影响之大。 客观上看,英国的民主是自由的,他非常羡慕,主管上看,他有个追求:爱、美、自由。 同时他最好的朋友胡适也说过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英国正好符合主客观要求。 二>步入诗坛。 徐志摩当时留学是想当类似美国国务卿的政治家,后来弃政从文是受到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影响,也包括当时一些作家,作品的影响。 同时由于他喜欢结交上流人物,其中曼殊斐尔对他的影响最大。 一天晚上11点钟,徐志摩去拜访曼殊斐尔,虽然只有20分钟,但连任谈得十分投机。 曼殊斐尔的美给他极大的吸引力,对她的话言听计从,徐志摩说过这20分钟是不逝的20分钟,可见给他的印象很深。 他曾说过她的美是完全的美,是纯粹的美,是可感不可知的美,是不可分析的美,是自然界的杰作。 所以曼殊斐尔说:徐志摩,你将来最好去搞文学,最好不要搞政治。 这对徐志摩触动很大,也是徐志摩开始走向文学创作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离婚与失恋的影响。 他在伦敦大学读书时,认识了16岁的林徽因,在当时称为中国第一才女,所以徐志摩去追求她,但他是结过婚的。 追求时当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说:我是少女,你是有妇之夫,你得先离婚。 徐志摩听后觉得很有希望,于是与1922年赴柏林找张幼仪离婚。 因为浪漫的他认为林徽因是爱、美、自由的化身,虽然张幼仪很好,但是没有浪漫气质。 他说:我要当中国第一个离婚男人。 通过很多朋友做张幼仪的工作,最后张幼仪同意了,之后两人关系更好,一礼拜一封信。 离婚后他立刻回到了英国,却发现林徽因已经到美国学建筑学。 可能林徽因的父亲认为徐志摩当女婿不适合。 此刻,老婆没了,恋人没了。 两脚踏空,心悲凉,用诗抒怀,《春》中写到他看到别人在草丛中恋爱,自己很眼红,感觉自己很孤独。 所以开始步入诗坛。 三>迷恋自然。 剑桥大学很美,古典建筑群,蓝天碧海,鸟语花香,田野里点缀着农舍,一条康河贯穿其中。 若分析《再别康桥》,必须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介绍了他每天的生活——划船,看闲书。 这便是他的留学生活,但他不后悔,他说,他读了三本书:自然书,人生书,社会书.康桥也在其生命中之深1922年回国后,他写了第一首与康桥有关的诗《康桥再会吧!》,康桥是其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赖之乡。 自然风光陶冶之下,造成了他清高,超脱的英国绅士风度.
请问谁知道牛汉(写《高粱情》的)的资料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曾用笔名谷风。 远祖系蒙古族。 1923年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 14岁之前一直在乡村,放牛、拾柴火、唱秧歌、练拳、摔跤、弄泥塑、吹笙、打群架,是村里最顽皮的孩子,浑身带着伤疤,一生未褪尽。 上了两年小学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对,总把“汉”字写错。 父亲是个具有艺术气质和民主自由思想的中学教员,大革命时期在北京大学旁听过,旧诗写得颇有功力。 他十岁以后就入迷地翻看父亲所藏的那些似懂非懂的书刊。 母亲教他诵读唐诗。 母亲生性憨直倔强,他的性格上继承了她的某些感情素质。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亲流亡到陕西,在西安叫卖过报纸,学过几个月绘画,徒步攀越陇山到达天水,进入一个专收战区流亡学生的中学读书。 入迷地画画写诗,几次想去陕北鲁艺学习未成。 1940年开始发表诗,1941年在成都发表诗剧《智慧的悲哀》,1942年发表在桂林《诗创作》上的《鄂尔多斯草原》,引起诗歌界的注视。 同时,他被《诗垦地》一群年轻诗人邹荻帆、阿垅、曾卓、冀汸、绿原等清新的诗作强烈吸引。 1943年考入设在陕西城固的西北大学俄文专业。 1945年初在西安文艺期刊《流火》。 1948年夏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1948年8月进入华北解放区。 建国初期,在大学、部队工作过。 1955年5月因胡风案被拘捕审查,直到1980年秋才得到平反。 70年代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 1979年以来,创作了约二三百首诗。 牛汉是40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经过了长期的坎坷磨难之后,在中国文学的新时期,他又恢复了诗的活力。 他的诗集《温泉》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诗集奖。 牛汉的诗,兼有历史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度,兼有对于社会现实的体验和生命的体验,兼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牛汉自述说,他三四十年来,喜欢并追求一种情境与意象相融合而成形的诗。 这种诗,对于现实、历史、自然、理想等的感受,经过长期的沉淀、凝聚或瞬间的升华和爆发,具有物象和可触性。 诗不是再现生活,而是在人生之中经过拚搏和一步一滴血真诚的探索思考,不断地发现和开创生活中没有的情境,牛汉说他每写一首诗,总觉得是第一次写诗,它与过去任何一首诗都无关系,怀着近乎初学写诗时的虔诚和神秘感。 在人生和诗歌领域,不停地抗争、探索、超越、发现,没有发现新的情境,决不写任何一行诗。 评论家当然可以从他几十年的诗作之中看出来可寻的轨迹,而事实上他一生的创作,是奔突飞驰的,不是有岸的河流。 他宁愿在创作中一生不成熟、不老练、走不到尽头,生命永远带着令人可叹的新的创伤。 诗集《温泉》里的诗,可以说都是情境诗,这里的诗多数都写于”文化革命”中的“五七干校”。 如果把这些诗从生活情境剥离开来,把它们看作是一般性的自然诗,就难以理解这些诗意象的暗示性与针对性,很难理解产生这些情绪的生活境遇。 在“五七干校”,他默默地写的这些诗有着同一的感情动向与构思的脉络,几乎成了条件反射,许多平凡小事当时常常会突然点燃他隐藏在深心的某些情绪。 那时,对他来说,只有诗才能使灵魂在窒闷中得到舒畅的呼吸。 因此这些他心里一直觉得很沉重的诗,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悲凄的理想主义的基调。 《鹰的诞生》让人想起一句西方格言:“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也飞不到鹰那么高。 ”这首诗写诗人对于鹰的向往,“五七干校”这艰险危难的地理政治环境,是可以比喻成诞生鹰的窠的。 《毛竹的根》表现了诗人非常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那属于诗的东西。 干涸发烫的土地里,斫断的毛竹根沁出了一丝清水。 这本是很平常的诗,但它激起了诗人的想象和体验,毛竹的生命力启发了诗人的生命力。 《蛇蛋》富于艺术刻画,而且通篇是艺术刻画,诗人借此抒发了对于生命的复杂而奇异的感受。 《悼念一棵枫树》是一首发掘很深的诗。 砍树是很寻常的事,砍树也确是可以象征什么,然而,在这首诗里,诗人有独到的发现,和深入的开掘,这就不寻常了:“但它的生命内部/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而且,“芬芳/使人悲伤”。 这些刻画与描写,使我们想起有一种伟人,当他倒下之后,人们才感觉到他的价值。 人们愈认识这价值,就愈悲伤。 《巨大的根块》的构思也是奇异的:顽强的生命总是深深地埋在地底下,最耐燃烧的东西里都有长久凝聚的热力。 《华南虎》是一首名诗,艺术刻画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 可以这样说,自从里尔克那首《豹》问世以来,任何咏动物的诗都要在它的面前经受考验,因为《豹》实在太好了。 比之于《豹》,牛汉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深刻的属于自己的感受。 在这里,除了正面描写虎的血泪、悲愤之外,诗人从观众与老虎的关系观察,用观众的胆怯、绝望、可怜、可笑来衬托虎的安详而卧。 华南虎是一切受迫害的伟人的象征,而那些观众则象征着一切伟大壮丽的东西被毁灭时以可悲看客身分出现的支持者;这些人是渺小的,然而他们却有在笼外张望老虎的权利。 《兰花》很有诗趣,意味深长:找不到兰花不是因为兰花不存在,而是因为辨别不清兰草和野草。 《麂子》很感人,如果诗人没有博大的爱心,是无论如何也写不成最后两行诗的。 《伤疤》的创作过程是:因为诗人有伤疤,他才能发现树的伤疤;只因诗人体验深切,他才能说出“所有的伤疤下面/都有深深的根啊”这样石破天惊的话。 作品欣赏 鹰的诞生 啊,谁见过,/鹰怎样诞生?在高山峡谷,/鹰的窠,/筑在最险峻的悬崖峭壁,/它深深地隐藏在云雾里。 仰望着鹰窠,/像瞅着夜天上渺茫的星星。 /虎豹望着它叹息,/毒蛇休想爬上去,/猎人的枪火也射不了那么高!江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带,/鹰的窠筑在最高的大树上,/(哪棵最高就在哪棵上)/树尖刺破天,/风暴刮不弯。 鹰的窠,/简简单单,/十分粗陋,/没有羽绒或茅草,/没有树叶和细泥,/全是些污黑污黑的枯树枝,/还夹杂了许多荆棘芒刺。 /不挡风,不遮雨,/没一点儿温暖和安适!鹰的蛋,/颜色蓝得像晴空,/上面飘浮着星云般的花纹,/它们在鹰窠里闪闪发光。 鹰的蛋,/是在暴风雨里催化的,/隆隆的炸雷/唤醒蛋壳里沉睡的胚胎,/满天闪电/给了雏鹰明锐的眼瞳,/飓风十次百次地/激励它们长出坚硬的翅膀,/炎炎的阳光/铸炼成它们一颗颗暴烈的心。 啊,有谁看见过,/雏鹰在旷野上学步?/又有谁看见过,/雏鹰在屋檐下面歇翅?雏鹰不是在平地和草丛里行走的禽类,/它们的翅羽还很短小的时候,/就扇动着,鸣叫着/钻进高空密云里学飞。 风暴来临的时刻,/让我们打开门窗,/向茫茫天地之间谛听,/在雷鸣电闪的交响乐中,/可以听见鹰群激越而悠长的歌声。 鹰群在云层上面飞翔,/当人间沉在昏黑之中,/它们那黑亮的翅膀上,/镀着金色的阳光。 啊,鹰就是这样诞生的。 华南虎 在桂林/小小的动物园里/我见到一只老虎。 我挤在叽叽喳喳的人群中,/隔着两道铁栅栏/向笼里的老虎/张望了许久许久/但一直没有瞧见/老虎斑斓的面孔/和火焰似的眼睛。 宠里的老虎/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有人用石头砸它/有人向它厉声呵斥/有人还苦苦劝诱/它都一概不理!又长又粗的尾巴/悠悠地在拂动,/哦,老虎,笼中的老虎,/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你的健壮的腿/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全都是破碎的,/凝结着浓浓的鲜血!/你的趾爪/是被人捆绑着/活活地铰掉的吗?/还是由于悲愤/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听说你的牙齿是老钢锯锯掉的)/把它们和着热血咬碎……我看见铁笼里/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我终于明白……/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姓 名: 牛汉 笔 名: 谷风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23 民 族: 蒙族 原名史成汉。 山西定襄人。 中共党员。 1943年考入西北大学外语系学俄语专业,1946年因参加民主学生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二年,1949年后历任人民大学研究部学术秘书,东北空军直属政治部党委委员兼文教办公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委员,《中国文学》执行副,《新文学史料》,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四文学室主任,编审。 1995年因胡风一案划为胡风反革命分子被关押二年,直到1979年秋平反。 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 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 著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十余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等七本,诗话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2本。 近几年日本、韩国汇编出版了牛汉的诗选集。 《悼念一棵枫树》获1981年-1982年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