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非遗焕新彩 见人见物见生活

金秋十月,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盛宴在南京举行。10月17日至20日,2024首届“非遗生活荟”在南京玄武湖公园樱洲登场,汇聚百余名非遗传承人,举办数十项非遗演艺和体验活动,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创造性融合,展现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的新光彩。

江苏大地上,从时光深处缓缓走来的古老非遗,正绽放新生。本报专访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江南时报: 江苏非遗保护实践事业如何起源?这些年来有哪些突出成就?

贺云翱: 2002年前后,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事业刚刚起步,江苏随即开始了全省的非遗保护实践事业,距今已有20多年。我是最早参与这项事业的学者之一,包括早期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人的确认等调查、研究、评审。可以说,这20年多来,江苏非遗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江苏从“法制化”角度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条例。正是在法制化引领下,江苏非遗保护名录的建立、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传承人队伍的搭建、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以及非遗如何为现代化建设助力等,都进行得井井有条。江苏也是在全国最早提出“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的省份,让非遗走进文旅融合的空间里。

2002年,我们参加了宜兴紫砂、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扬州漆器螺钿镶嵌工艺等的调查研究,为江苏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取得实践经验。另外,我们创办了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里专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心,有一批年轻学者参与其中,并参与部分非遗保护地方法规的建设,当时在全国是最早把“地名文化遗产”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我做全国政协委员时,也通过提案的方式,要求把地名纳入非遗法制化保护的轨道,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江南时报: 除了大众比较熟知的“非遗进博物馆、进景区、进院校”等活动,江苏在非遗载体建设方面还有哪些特色?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传承人培养等方面成果如何?

贺云翱: 江苏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试验工作。“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密度较高、保护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当下,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淮安、宿迁的洪泽湖地区,南京的高淳地区、秦淮河夫子庙地区,无锡宜兴等地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起来之后,既能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还能让文化遗产转变为当地的发展资源,支撑当地的旅游、经济、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实现“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的多赢局面。

江苏不仅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而且最先列入的就是江苏的昆曲,之后云锦等非遗也相继入选。这不仅推动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也促使江苏其他非遗项目在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下持续发展。

在非遗传承人培养方面,我们目前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非遗传承人年纪偏大,中青年非遗人才要加强培养,才能保证后继有人。近年来,江苏许多高校主动承担文旅部的非遗培训,通过老中青互相协助、交流学习的方式,保证江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能在现代化发展中持续生存、持续发展、持续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挥作用。

此外,江苏在非遗研究方面也做得很好。比如杂志《东南文化》上面专门开辟“文化遗产”专栏,发表非遗学者的研究文章。再比如,南京云锦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评弹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等更新迭代的大小展览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江南时报: 您从2003年至今都在研究宜兴紫砂非遗项目,从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我们能悟出一点什么?还有哪些非遗项目的进步令您印象深刻?

贺云翱: 宜兴紫砂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有着600年以上历史,毫无疑问,它是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了中国的陶都——宜兴。2002至2003年,我去宜兴调研时,原来的紫砂厂生产体系已不复存在,当时还处于一个相对低潮期。

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推动下,如今宜兴紫砂从业者超10万人,年产值过百亿元。更重要的是“传承”,这项古老的优秀传统技艺在今天大放异彩。眼下喜欢喝茶的人,每家可能都少不了一把紫砂壶。它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有艺术价值,很多紫砂传承人、艺术大师的作品都是国内外博物馆争相收藏的对象。

从宜兴紫砂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我们能悟出一点什么?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果脱离了生产和生活,非遗就会没有活力、没有土壤,最后只能靠国家经费养。我认为,不管是非遗传承人,还是政府、商业机构、社会上有志于支持非遗事业的学者等,大家都应该积极参与到非遗事业中,想方设法地让非遗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非遗才能寻求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们的应用性越强,生命力也就越强。

例如,我们最近在参与“金陵医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康养和治疗等健康需求日益增长,中医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中医药的成功实践,让不少人真切地感受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身体健康的帮助,让其从低潮期逐步发展起来。随着这项非遗走向全国,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和应用空间,它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江南时报: 江苏作为在全国最早提出“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的省份,非遗与文旅相融有哪些作用?

贺云翱: 一般而言,非遗研究界的专家观点分两种。一种是“死保,不能动”,必须像文物一样把它收藏起来;一种是既要保护传承,也要利用发展,因为非遗本身就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只有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节假日,走进旅游区,才能真正让它拥有新的生命力。

走进南京夫子庙景区,我们能看到很多非遗项目,剪窗花、挂彩灯、表演白局等,如果把这些活态的非遗拿掉,那夫子庙还有什么?难道人们仅仅就是看几间老房子,看几条古街?那些游船上各种各样的非遗表现形态,才让夫子庙这个地区充满吸引力。

非遗要不要离开原生地走进景区,这个问题原来在学术界也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一离开原生地,非遗就不是非遗了。但是江苏打破了这样一些僵化的观念,让非遗走进景区,让更多人欣赏它、运用它。盐城东台的“天仙配”,镇江的“白蛇传”,宜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走进景区,人们看着动人的神话传说表演,感受人间的真情挚爱,也是对人们灵魂的洗礼。江苏的非遗实践在全国来说,都在发挥着领先带头作用。(下)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邓雯婷


非遗购物节即将开始,它是由哪些平台联合承办的?

购物节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开心的节日,因为在这样的一个节日下,有时拉动了很多人的消费欲望。 很多人他们也会在相应的购物的时候,去把自己平时想买的很多东西都会选择在这个节日信息这样一个购买,因为能够感受到很多平台上都会进行相应的优惠。 所以像这样的一个优惠力度也是吸引氏碰了很多的消费者,让他们选择在这样的一个购物节进行相应的购买的活动。

都会进行相应的优惠

但是很多人没有听说过像一个非遗购物节这样的一派弊个说法,像这样的一个购物节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非常好奇的。 因为它涉及到了一些商品都是属于一些非遗物,而且也是为了能够帮助这些非遗的传承人,而且对于一些保护文化遗产,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这些费用也进行相应的购买。 而且也是通过一些比较官方的平台,把这些非遗产品送到大家的眼前。

非遗产品送到大家的眼前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他们在逛街或者是购物的时候,可能对于一些非遗产品并不是特别的了解,或者是很少知道这些非遗产品到底是属于什么东西。 但是如今通过电商这样歼羡谈的平台,能够把这些非产品通过网络的方式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各种平台的方式让大家去进行购买。 并且是能够让大家了解,或者是懂得这些非遗产品,他们到底是属于一个什么样的特色产品。

非常流行的各个电商

并且通过这些非遗产品,他们的传承人同以借助电商这样的一个手段,也是能够让大家更加的去对于这些非遗产品有更多的了解。 并且在对于这些非遗产品的帮持帮助和扶持力度上,也是通过一些直播平台,还有秒杀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帮助这些平台进行相应的升级。 涉及到的平台也是非常多的,主要都是市面上非常流行的各个电商。

非遗进社区文化活动简报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简报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简报不是“刊”,而是“报”,说它是刊物,不如说是“小报”更恰切些。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简报吗?以下是我整理的非遗进社区文化活动简报,欢迎大家分享。

非遗进社区文化活动简报 篇1

为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启发居民用巧手和智慧来装点美好生活。 12月2日上午,文汇街道胜华社区在香格里拉小区多功能室开展了“体验非遗文化 感受剪纸魅力”公益剪纸培训活动,共有28位辖区居民参加了学习。

此次活动邀请了东营市鸿宇公益志愿服务中心韩新红老师为居民们讲解剪纸艺术,并现场展示剪纸技艺,让现场参与者感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中,韩老师向居民们讲解了剪纸的分类、题材、常用剪纸方法等知识,并以六折雪花争艳立体“春”为主题,从折纸、标记线条、比例控制、运刀技巧等方面手把手地指导居民剪出满意的艺术作品。

居民王阿姨开心地说:“剪纸是我们中国的一种文化,以前忙着工作,很少静下心来专注于个人兴趣,今天参加社区的剪纸培训,圆了我年轻时的爱好,我要学会剪‘春’字的方法,在生活中影响家人和朋友去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

今年以来,胜华社区党委在深化推进油地融合工作中,以营造油地一家亲和谐环境为抓手,创新服务理念,不断革新传统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地为油地融合区域的居民们送政策、送服务、送关怀,通过百家宴、棋牌比赛、各种手工DIY等一系列油地一家亲文化活动,提高了辖区居民的生活健康指数和文化生活满意度,在不同领域深化了油地融合长效工作机制。 今后,社区在做好基础服务的同时,以民需为主线在群众中开展更多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促进社区油地和谐发展。

非遗进社区文化活动简报 篇2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12月21日上午,由文竹园社区党委主办的2019年民生微实事“活动社区活力非遗”文竹园社区传统非遗文化进社区展演活动在文竹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拉开帷幕,活动共邀请到了剪纸、皮影戏、捏面人等10位传统民间手工艺人,他们用技艺展演和互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为辖区200余名居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趣味十足的非遗文化体验。

本次展演的非遗项目,既适应现代生活的创新,又保留了传统手工艺的精良技艺与文化价值,让非遗真正回归生活。 现场共展示了中国结、彩绘古典扇、捏面人、皮影表演、糖人、糖葫芦、草编、传统风车、敏拦没传统剪纸、彩绘京剧脸谱等10项拥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活、绝艺,并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造型、特点做了详细介绍,便于居民深入了解,传统气息浓厚,民族文化底蕴十足,充分展示了我国特有的大国工匠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社区居民能不出社区,就可以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暖场音乐和主持人讲解的吸引下,活动场地早已聚集了不少社区居民,大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排队签到领取入场券入场。

活动现场,每一位民间艺人耐心向前来体验的居民讲解传统技艺的由来及简单的技艺过程,居民们在老师面对面指导下体验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手工艺术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粹,现场人潮峰涌、热闹非凡。

每个非遗项目都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长的等候队伍。 现场展演的剪纸、捏面人中国结、扇画、京剧脸谱、传统风车的绝活绝艺,让不少居民对艺人们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

糖葫芦、棉花糖这些传统民俗美食,瞬间勾起了大家对童年的回忆,并引起了小朋友兴趣,大家都被那沁人的糖香味吸引住了,那股子期待的眼神,通过眼前的美食,美好的记忆立刻浮现在眼前。

精彩的皮影戏表演让现场的居民们看得津津有味,纷纷拍手称赞!表演结束后,小朋友们还到幕后体验了一把皮影木偶操作,有趣的体验过程让孩子们感到惊喜,也对皮影戏更加了解和喜欢了。

有吃的、有玩、有学的,丰富的活动内容极大的调动了居民的学习参与热情,使广大居民对非遗项目有了更多的了解,提升了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活动现场处处可见居民之间其乐融融之景,笑容随处可见,整个活动持续一个多小时,最终在温馨、热闹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居民带着自己的非遗艺术战利品在欢声笑语中满载而归。

新时期下,国家针对非遗保护,提出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桥纳新理念,非遗源于民间,也应该回归民间。 此次活动加深了居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衡答动手能力和艺术素养,增进了居民邻里感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又引导了居民知家、爱国、护党,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非遗进社区文化活动简报 篇3

为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生根发芽。 9月27日下午,瑶海区方庙街道在瑶海万达广场组织开展“非遗进社区,文化有传承”为主题的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

活动当天,街道邀请非遗文化授课老师对剪纸、面塑、核桃雕刻、蛋壳雕刻、吹糖人等项目开展讲解,并进行现场展示,活灵活现的剪纸、栩栩如生的面塑、形色兼备的糖人……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吸引社区居民置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老师的亲手指导下,大家相互学习,跃跃欲试,动静相宜的太极、精细巧妙的核桃雕刻……居民们亲自动手感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温度和传承。 活动现场还准备了精美的非遗文化小礼品,可以让居民们把非遗文化“带回家”。

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活动,使群众零距离、亲身参与、亲眼观看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引导广大群众认识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化自信。

非遗进社区文化活动简报 篇4

11月3日,昆明市五华区华山街道翠湖社区在利昆苑广场开展了“第二届昆台美食节系列文化活动——非遗文化传承进社区”活动。

在傣族舞蹈《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优美歌曲中,本次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台上演员们尽情投入,台下观众看的如痴如醉,不时为精彩的表演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 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现场观众详细地介绍传拓技艺的起源、历史发展、现代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并现场展示了传拓技艺。 随后,居民们积极参与到传拓的制作中来,十二生肖、一起“象”好、论语等主题的母本拓板,受到现场居民的青睐,大家争先恐后体验传拓技艺。

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的意义,并在寓教于乐中提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同时活动也增进了社区居民间的沟通和联络,为精神文明建设谱写了一曲美好的篇章。

非遗进社区文化活动简报 篇5

6月16日晚,公安县黄梅戏协会专场文艺演出又在斗湖堤镇关山社区倾情上演,丰富多彩而又独具韵味地表演,让居民看得入迷。 这是该县走进社区开展“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第四场。

县黄梅戏协会的文化志愿者悉数登台献艺,轮番倾情表演了14个节目。 既有别具风趣的黄梅戏《梁祝·十八相送》《十五的月亮为谁圆》《白衣胜雪》,又有喜闻乐见的湖南花鼓戏《手拉风箱》、京剧《红梅赞》,既有原汁原味的公安说鼓子《如意战疫》,又有柔美动听的民歌民舞《挑担花儿街上买》《新龙船调》,既有节奏欢快的民乐合奏《喜洋洋》《幸福年》,又有声情并茂的独唱《中国脊梁》《说中国》《最美的歌献给妈妈》……这些节目令人耳目一新,给现场观众带来别样的体验和感受。

在活动现场,一块块非遗文化展牌图文并茂,充分展示了“公安说鼓子”“公安道情”“公安民歌”“公安草把龙”“三袁传说”“智者大师的传说”等国家级、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据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崔燕介绍,本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展演活动,由县文旅局、斗湖堤镇政府主办,县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镇文体服务中心、县文化志愿者协会承办。 分别由巴厘艺术团、公安县黄梅戏协会担纲展演,将走进社区演出6场。

非遗进社区文化活动简报 篇6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未成年人传承“非遗”的意识。 1月6日下午,南七街道科企社区组织志愿者开展“非遗进社区,文化永传承”活动。

活动当天,在馨雅书院志愿者向在场的未成年们讲解了中国非遗物质文化发展的历史,现场展示了蛋雕、剪纸手工制作等传统技艺作品,随后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 在场的小朋友和家长纷纷被非遗作品深深吸引,向传承人询问请教,不断赞誉非遗的精彩。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知识,也能让孩子们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遗文化能够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让我们的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各地用什么方式庆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5月末至6月初,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的大戏楼,昆剧、古琴名家名曲的经典演出轮番上演,为火热的夏日送来一缕古音古韵的悠然清凉;6月7日,在山西平遥古城和北京国家图书馆,非遗影像展同期启动;6月8日,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的大幕在天津正式拉开,全国最具代表性的曲艺节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悉数登台亮相,充分交流和展示近年来曲艺类非遗传承保护的成果。

6月9日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为“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口号是“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活力再现”“非遗让生活更美好”“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 据统计,在遗产日前后全国各地有超过3700项活动在文化和旅游部、各省区市和相关单位的组织下同步开展。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非遗保护传承的优秀成果和生动实践,更邀请公众参与到非遗体验活动中来,感受非遗带来的美好生活。

自2006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非遗”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热词。 厘清非遗的概念、明确它和生活的关系、深化保护的正确理念尤为重要。 6月8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图书馆组织制作的“非遗公开课”特别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通过文化大家的解读、点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访谈和技艺展示,非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逐渐明朗——它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在不断深入的非遗保护实践中,人们对非遗及其保护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非遗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传承了民族文化根脉,更为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提供了文化认同感。 同时,它又是鲜活的,它是文化传统在今天生活中的现实体现,它既反映了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审美和知识,又在时代变迁和自身的传承中不断丰拦卖吵富与发展。

十多年来,全社会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文化自觉正在形成。 195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曾在全国做过一个调查,当时中国有6亿人口,弹古琴的不到100位,古琴传承可以说是青黄不接。 然而,自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短短十来年时间,现在中国学古琴的人超过20万,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一个新的琴社出现。 今年遗产日期间,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主办的“把遗产交给未来·良辰美景2018非遗演出季”的演出门票也是一售而空。

对942名传承人开展记录

近年配乎来,从文化主管部门到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非遗的影像记录工作。 自2013年开始,文化和旅游部就开展了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试点,至2015年,抢救性记录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截至目前,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对942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记录工作,一批代表性传承人所承载的独到技艺、文化记忆得到记录和保存。

随着社会各界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一大批优秀的由社会各界记录的非遗影像作品活跃于大众视野。 《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守艺》《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作品更是受到了90后、00后的热捧。

遗产日期间,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将这些优秀的影像作品汇集起来分别在国家图书馆、山西平遥进行展映。 这是我国首次遴选优秀非遗影像作品面向公众进行集中展映,不仅让更多的青年群体和广大群众通过较高水准的非遗纪录影像作品,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珍爱非遗;而且也很好地引导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非遗记录工作中,用影像纪录的方式直观地记录、保存优秀的文化遗产。

据悉,简侍国家图书馆还将推动这些优秀资源长期有效地进行线上永久展示、放映,并运用新媒体和自媒体等大众传播手段,扩大抢救性记录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为非遗记录作品找到观众,为非遗文献资料找到受众,为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提供持续助力。

广州 茂名2处遗址入选 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
大金砖 新主张 推动 讲习所·众行致远 五大金砖 合作迈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