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市场普遍认为超出预期。中国经济直面挑战,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较好基础。从三季度经济数据中,可以读懂我国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从顶住压力攻坚克难中看见决心。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一个更加复杂严峻的环境下谋求发展,国际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稳定性上升,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贸易摩擦频发,同时还要克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之巨、困难之大,可想而知。面对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科学果断决策,靠前发力加强宏观调控,近期又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5个方面打出“组合拳”,充分展现出全力以赴拼经济的决心之坚、力度之大。
在团结奋斗稳中有进中筑牢信心。事必有法,然后可成。随着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显效,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实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环比增速连续9个季度正增长,9月份多数生产需求指标出现好转。推动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各界对实现全年5%左右预期目标的信心。中国经济“稳”的总基调没有改变,四季度经济企稳回升将是大概率事件。同时,“进”的态势在持续。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壮大,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深化,数实融合深入推进,粮食安全、能源保供取得新的成效。
当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大,民生保障仍有短板……对这些“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我们既要正视困难,也要坚定信心。信心既来源于过去的培土夯基,也来源于现在的开拓进取,还来源于未来的向好支撑。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制度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体系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持续巩固。我国宏观政策工具依然丰富,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加力实施宏观政策有条件、有空间,将持续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四季度经济在全年份量最重,做好四季度经济工作对于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至关重要。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距离年底只有两个多月,在这个关键时间窗口,必须坚持干字当头、狠抓落实,打通政策落地的堵点卡点,加快释放政策红利,进一步增强经营主体活力、稳定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以赴打好四季度经济工作“收官战”。 (经济日报评论员)
如何看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摘要: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总体趋缓,第二季度增速“破八”以后,不少人认为经济已经见底,三季度增速会转好或趋稳。 但7、8月的宏观数据并未显现出转好迹象。 于是,国内各种担忧的言论又多了起来,国外媒体上有人认为“中国政府低估了经济下滑的速度,总是跟在曲线的后面”,还有人认为,“全球危机进入第三阶段开始向东扩散,中国和一些新兴市场终于屈从于债务杠杆的影响”。 关键字:增速放缓 国内因素 短期因素 稳增长 正文: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国内外环境仍然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注。 特别是经济增速回落,成为人们热议话题。 那么怎样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稍作分析 一、经济增速放缓的因素比以往更加复杂,担忧的情绪也很可能会被放大首先,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不能由此断言中国经济正在走向‘硬着陆’。 如果与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急剧下滑相比较,这一轮经济减速要更加缓和。 其次,中国经济总体上呈现稳中趋缓的态势,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一是国内需求实际增速正在回升。 二是农业生产形势向好。 三是东部沿海一些省份经济出现回稳迹象,第三,这一轮经济增速放缓有中长期因素的作用,观察经济增速放缓要考虑这些因素。 这一轮经济放缓有短期需求波动带来的周期性调整因素,比如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对我国的外需影响很大,国内需求也受到多年来产能持续扩张、过剩压力增大形成的去库存的巨大压力。 第四,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主要是基于纵向比较,若横向比较还是比较快的。 最后,这一轮经济增速放缓的因素比以往更加复杂,担忧的情绪也很可能会被放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要增强信心,既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更要看到潜在增长动力。 二、 重视影响经济持续回稳的国内因素和短期因素从国际因素看,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依赖程度较高,投资扩张形成的过剩产能往往通过出口释放,当外部需求收缩时,出口下降并反过来会影响投资,从而拖累经济增长。 从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看,出口低迷的状况还将延续一段时间,经济增长仍将受到外需疲软较大影响。 但是,影响经济持续回稳的国内因素更值得重视。 从国内看,一方面,产能过剩严重,抑制了工业投资增长空间。 另一方面,企业去库存压力增大,效益持续下滑,也减弱了企业
为什么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这是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稳步发展,就是得益于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明年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遇到阵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领域风险显露。 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稳中求进,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势头。 虽然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凝神聚力抓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创造发展新成果。 稳中求进,稳字当头。 “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 速度稳住了,才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赢得空间。 这就需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让“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 我们不能以GDP论英雄,但要防止增速过快回落导致“栽跟头”。 稳中求进,贵在有进。 “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 新常态下,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发生趋势性变化,靠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刻不容缓。 我国经济已进入必须依靠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期。 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增长点,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 坚持稳中求进,关键是把握好“稳”和“进”的平衡。 稳是进的基础,进是稳的动能,“稳”和“进”可以互相促进。 面对新常态,不稳难言进,有进才更稳。 处理好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的关系并不容易,要求我们在保持定力中有效作为,始终不渝推改革,脚踏实地调结构,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既把速度稳住,保持中高速增长,又大力推动转型升级,跃向中高端水平。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勇于改革创新,在新起点上开拓新局面,在新常态下迈上新台阶。
提振是什么意思
提振的意思是提升、振作。 通常用于形容某种力量或因素使情绪、气氛、信心等变得更为积极、向上。
以下是对提振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提振是一个动词,意味着提升和振作。 这个词常常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用以描述某种积极的变化或进步。 当说到某个事物或某个行动能够提振人的精神或情绪时,就意味着这个事物或行动能够使人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和有活力。
二、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1. 在经济发展中:当人们谈论经济提振时,通常指的是通过某些政策或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使经济环境变得更加活跃和稳定。
2.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说,一杯咖啡能提振精神,或者一次户外活动能提振心情。 这里,“提振”都表示了某种活动或事物能够带来积极的效果,使人感到更加有活力和愉悦。
3. 在士气低落时:在团队或组织中,当士气低落时,需要一些提振士气的措施,如举办团建活动、提供奖励等,来重新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三、与提振相关的词汇
提振经常与一些积极的词汇一起使用,如“提振信心”、“提振经济”、“提振士气”等。 这些词汇都表达了通过某种手段或因素,使某个领域或方面变得更加积极和向上的含义。
总之,提振是一个表示提升、振作的词汇,常用于描述各种领域中的积极变化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