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招银理财发布公告称,因为达到止盈条件,旗下一款QDII固收类理财将于10月17日提前终止。
据财联社,10月以来,已有华夏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信银理财等4家股份行理财子宣布旗下10余款产品提前到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六月,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掀起了一波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潮”。民生理财、中邮理财、华夏理财、交银理财、信银理财、广银理财、华夏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已发布了相关的公告,仅6月份已有20余只理财产品“提前退场”。
记者注意到,这些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大多为固收类产品,成立时间从一个月到一年不等,多数运行时间不长。
“银行理财提前终止的理由比较宽泛,可以分为规避收益波动、产品规模较小、底层资产提前到期等。”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理财主要投向固收市场,随着市场利率大幅下行,不少理财产品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投资收益。不过,央行已经连续提醒长端利率风险,导致债市屡现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维护客户利益,提前终止、锁定收益是不错的选择。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银行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对于银行来说属于业务优化的一种举措。”
不过,苏筱芮表示,如果旗下理财频频提前终止,既可能伤害到投资者体验,同时也可能不利于银行自身在投资者中树立良好的口碑。“而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需要关注风险等级、期限、投向等基础信息,仔细阅读产品说明条款,根据自身的流动性和风险偏好作出适当选择。”
理财中的雷潮是啥意思
爆雷潮,就是P2P平台集中跑路的一种表现,因此也可以被叫做是跑路潮,平台跑路分为两种,一种是故意的,有预谋的,纯粹是为了骗老百姓的钱而建立的平台,一种是运营不善而携款跑路的平台。
前者就是诈骗投资人钱的平台,这种平台主要有以下表现:
1、利息特别高。
2、经常设置秒标。
3、标期比较短 。
4、宣传活动较多。
扩展资料:
理财中频繁爆雷潮的背后原因:
P2P是英文“Peer-to-Peer”的缩写,一般翻译为“点对点”借贷,通过P2P平台,借贷双方可以快速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交易。 P2P借贷门槛低、便捷的特点,让小企业、个人融资难度大幅降低,也为大批投资者(资金提供方)带来了可观的利息收益。
过去几年,P2P理财高额的投资回报,让很多人获得了高收益,2015年,国内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到今年6月,P2P网贷历史累计成交额已突破7万亿元。
收益与风险并存,P2P的高收益是其火爆的主要原因。 P2P相较于银行的理财产品而言,其本身的收益优势十分明显,P2P主流平台收益率都在10%左右,远高于银行等理财产品。
同时,P2P投资门槛低,大部分的网贷平台低至100元,相比于信托和理财产品、股票、外汇、金融等,P2P理财不需要完备的专业金融知识,是低门槛的大众理财产品,公众的接受度也更高。
因为校园贷属于新生事物,所以最初监管并不到位,此后出现的因暴力逼债、非法集资等问题而引发的社会事件,更是使校园贷站在了风口浪尖。
银行理财产品走势如何,是什么原因?
1.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提前终止现象 据业界人士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末,今年已有50款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从提前终止的产品期限来看,短中长期均有,投资期限最短的产品为33天,最长达942天,其中29款产品的投资期限大于180天。 产品平均提前116天,其中30款产品提前结束的天数小于60天,11款产品提前结束的天数大于180天。 从收益水平来看,提前终止的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最低的为5.2%,最高达7.3%,六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6%。 这些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到期均实现了预期收益率,但在计算收益时,是以实际投资天数计算。 由于投资天数的缩减,实际到账的收益金额会小于投资者原来的预期。 到期后投资者若再投资新发售的产品理财预期收益就没有以前那么高了。 2.为何会出现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负债端成本降幅大幅低于资产端。 因为央行多次降息,市场资金面不断宽松,企业的融资成本随之下行,这类企业也很有动力去找更便宜的资金融资,导致提前兑付收益。 二是,不少期限较长的银行理财产品往往不少预期收益率较高,但在成立后遭遇数次降息,各类资产收益率都在下滑,此前的高收益难以维系,因此选择提前终止。 鲸鱼宝理财师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潮不会马上结束。 央行不断降准降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融资方债务置换提前还款引发的理财提前兑付也会继续出现。 3.银行理财产品有何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说明书规定,银行有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收益按照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天数计息,这样可能对部分投资者最终获得收益产生一定影响。 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趋势将如何?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央行仍有进一步调整存款利率的空间,因此不排除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进一步下行的情况。 据有关分析师认为,近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走低,主要是受央行降息、宏观经济基本面低迷、经营压力和风险提高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银行出于风险把控,一方面会提高银行理财产品资产端的准入标准,收缩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另一方面,下调产品预期收益水平,降低负债端成本。 因此,低收益或成银行理财新常态。
“破净潮”叠加“赎回潮”震荡市下银行理财如何留客?
岁末临近,债市调整仍未显现企稳信号。
自11月至今,理财产品净值回撤、投资者“踩踏式”赎回与债市波动的负反馈接连上演,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仍处于大面积破净中,如何“挽留”客户成为必考题。
近一个月伴随着债券市场大幅调整,以及“破净潮”叠加“赎回潮”,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风险管理机制也在经受着市场的“洗礼”。
为安抚投资者,平滑产品净值波动,近期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推出了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低波产品来吸引客户注意,以期让一些赎回理财资金的客户,能找到安稳度过震荡市的“避风港”。
主打低波动,摊余成本法估值封闭式产品批量发行
摊余成本法的优势在震荡市中显现。
近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 他们在宣传语中打出“限时发售”、“重磅来袭”、“抹平波动的魔术手套”等各种宣传口号,不约而同将产品锁定票息、净值在持有期内相对平稳、无惧规模变化扰动的特性作为卖点。 此外,有的机构积极开展费率优惠活动,降低投资者成本。
例如,12月22日,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分别推出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封闭式理财产品“鑫得利”和“睿鑫-安心悠享”。 12月22日,南银理财以“年终特供”作宣传点,推出“鑫逸稳”系列封闭产品。 交银理财也于近日连续首发了4款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封闭式理财产品。 此外,招银理财亦在12月23日表示“密集重磅推出摊余成本法系列产品”,请投资者“持续关注”。
另据记者粗略统计,在此之前,杭银理财“幸福99丰裕固收(稳利低波款)”、华夏理财“固收债权封闭式22号(行庆专享)”、华夏理财“固收纯债封闭式12号453天”、信银理财“(安心+)全盈象固收稳健一年封闭式1号D(私银)”均已发行并募集。
近一周银行理财摊余成本法产品频发
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金融资产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使用市值计量,但符合“资产管理产品为封闭式产品,且所投金融资产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这一条件的,可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以摊余成本法进行计量。
上述产品的共同点是持有到期的票息策略,叠加摊余成本法估值的方式,均为封闭式产品,且需要满足严苛的会计和监管要求。
例如,建信理财表示,其推出的“睿鑫-安心悠享”产品,采用持有到期策略,拟配置银行存款和期限匹配的债券,产品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债券、非标债权,并配置适当基金、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及衍生品工具,杠杆率不超过200%。
由于采用债券持有到期策略,将利息收入摊入每日净值,可以熨平净值波动。 且产品期限较长,1年期以上的业绩比较基准在3.5%以上。
有市场观点认为,由于当前债市震荡行情,债券收益率上行,或为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入场提供了较好的时机。
作为银行理财试图破解债市“负反馈”而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之一,上述摊余成本法估值封闭式理财产品或许对零售端投资者较具吸引力。
但之所以说“或许”,是因为历史数据显示,长久期的封闭式产品规模仍较低。 在防御性储蓄和封闭式产品间选谁,于投资者而言难以有明确的答案。
光大证券银行分析师王一峰认为,理财赎回事件可以看作是在“资管新规”之后,产品净值化改造完成之际,货币市场利率短期快速上行对理财市场的压力测试。 未来,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及金融市场的自身发展,净值波动幅度加大甚至破净或将成为“新常态”,需要持续深化投资者教育。
现金替代类产品频出
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当前阶段推出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只是暂时的留客策略。 由于低波稳健和高流动性的优势,现金管理类产品亦受到投资者青睐。
当前,可以摊余成本法进行净值计量的金融产品有限,主要为定期开放式债券基金,以及符合条件的现金管理类产品。 这类产品也成为赎回资金的稳健型投资者暂时规避市场波动的选择。
最近,券商中国记者关注到一个现象,某两家股份行理财公司,在近一个月时间内,连续新发了12只现金理财产品。
据记者了解,因为短债产品受债市拖累净值回撤,理财子公司需要用“抗跌”的现金管理产品稳住客群。 记者独家获取这样一组数据:11月十家主要理财公司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确实呈现大幅增长势头,其中余额较10月上升了4000多亿元,占比环比10月也有所提升。
除了暂时将现金管理类产品“扛大旗”外,也有理财公司试图把握后续债市走出修复行情的档口,推出了号称闲钱理财的“升级款”。 例如,近期工银理财推出了日开型货币增强类理财产品,大部分资产投资于同业存单及存款,产品每个工作日开放。
临近岁末,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改打响“收官之战”,该类产品的收益率和赎回规则将面临调整。 为了兼顾投资者对流动性的需求,现金管理类产品受限制后,现金替代类产品大幅度增长。
近期,各家商业银行、理财公司正在密集发布相关公告,对旗下相关现金管理类产品的产品风险等级、申赎规则、申购起点金额、业绩比较基准、客户持有金额上限、投资比例等进行调整。
整改完成后,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基本向货币市场基金接近,尤其是非标资产的退出,随之现金类理财产品各阶段的收益率均处于持续下跌的趋势中。
为了应对“T+0到T+1”的转变,留住“零钱管理需求”的客群,不少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发行短期定开式理财,作为现金产品的替代方案。 可以发现,近期“最短持有期”这个词汇频繁出现在银行理财推销宣传文案中。
这类产品设置灵活的申购和赎回,满足投资者不同流动性需求,即一般设置了七天、一个月、三个月、半年等最短持有期限,客户在首次开放日后可每个工作日发起申购,待持有期满后,每个工作日可发起赎回。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债市调整,投资者情绪化赎回较多,由于个人投资者的“羊群效应”,赎回较为明显的是以最小持有期型产品为代表的市值法每日可申赎产品。
由于债券是银行理财持仓的第一大类资产,债市波动对理财产品影响很大。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师王海波总结认为,今年3月还是11月份的理财赎回都是因为相关资产价格下跌使得净值回撤导致。 两次赎回均引发了债券市场调整。 在完成净值化转型之后,净值波动过大可能会引发阶段性赎回压力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他认为,银行理财在产品设计和投资方面仍有空间来减小短期集中赎回压力。 比如拉长负债端久期,发行更多的封闭式产品,在资产端增加流动性相对较好的资产(同业存单、利率债等)配置,减小资产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短期赎回。 更长期来看,加强投资者教育、产品差异化竞争而非一味追求高收益率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另外也可多参考投资部门对未来市场的判断来设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