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丝滑破纪录 故障已解决 还能用CAD 马斯克脑机接口2号患者能力暴涨!玩CS

新智元报道

:Aeneas

【新智元导读】 马斯克脑机接口的第二位植入者来了!不仅玩CS 2很丝滑,还能用CAD软件做3D设计。这一次,Neuralink吸取上一次的教训,小心翼翼地规避了电极回缩的问题,目前状况一切完好。

马斯克Neuralink的第二位脑机接口植入者Alex,华丽丽地登场了!

植入脑机接口后,他的游戏操作能力暴涨。

拿他喜欢玩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CS来说,这里游戏需要使用大量输入,包括包括两个独立的操纵杆(一个用于瞄准,另一个用于移动)和一系列按钮。

以前如果要玩C2 2,他只能通过QuadStick口操作器,然而后者只有一个操纵杆。这就限制了他的操作,要么只能移动,要么只能瞄准武器,不能同时进行。

然而现在,在脑机接口植入物的加持下,他可以同时瞄准和移动了!游戏体验从此无比丝滑。

看下面这面这个视频,轻轻松松就能导航,在各个游戏场景间穿梭了,就说6不6吧。

Alex开心地表示:「只是跑来跑去,这种体验就够爽了。我可以直接左右看,而不是需要移动Quadstick。看向哪里,就会去哪里,这太疯狂了!」

马斯克趁势发表了自己对未来的大胆宣言——

一切顺利的话,几年内将有几百人植入Neuralink脑机接口,5年内会有数万人,10年内会有数百万人。

他此前甚至表示,愿意将芯片植入自己的大脑。

热情的粉丝们,已经呼吁马斯克卖Neuralink的T恤了。

用CAD设计3D打印

Neuralink的作用只限于打游戏吗?当然不是。

在植入了脑机接口的第二天,Alex直接用CAD软件Fusion 360,成功地为自己的脑机接口设计了一个定制支架!

在脊髓受伤之前,Alex是一名汽车技术员,负责修理和修补各类车辆和大型机械。

从那时起,他就一直想学习如何使用CAD软件来设计3D对象,这样自己就可以灵活地做项目了。

然而,他使用辅助技术的控制水平,并不足以让他做到这一点。

但Neuralink让他的梦想成真了。

如今,Neuralink正在和Alex合作,通过将预期的移动映射到不同类型的鼠标点击中,来提高他使用脑机接口的工作效率。

这样,他拥有的控件数量就会扩大,还能在CAD的各个模式间快速切换,比如缩放、滚动、平移、单击并拖动等。

在空闲时间,Alex会继续探索如何用CAD软件,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变为现实。

而Neuralink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脑机接口会帮助更多人在感兴趣和专业的领域进行创作,找到自己的激情。

Alex开心地表示:「提出一个想法,把它变为设计,最后再把实物变成成品,我又开始做东西了!」

植入脑机接口几小时,他就破了纪录

将脑机接口连接到计算机后,Alex用了不到5分钟,就开始用意念控制光标了。

而在几小时内,他就打破了Webgrid任务纪录,超过了使用任何其他辅助技术所达到的最大速度和准确性。

和第一位脑机接口植入者Noland类似,Alex在植入的第一天,就打破了之前使用非Neuralink设备进行脑机接口光标控制的世界纪录。

第一次研究结束,他就开始打CS了。他表示:「Neuralink的原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脑机接口第一人,故障已解决

此前,首位脑机接口植入者出故障的事,曾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趁此机会,Neuralink也表示,电极回缩的故障已经解决。

此前,华尔街日报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道了Neuralink曾出现的故障。比如,连接问题使设备对大脑的反应较慢。

而且,Neuralink在某篇博客文章中也写道, 在一月份对Noland进行手术后的几周内,位于他脑组织中的一些电极镶嵌线,开始从该组织中缩回,导致设备无法正常使用。

不过Neuralink马上表示,已经通过一系列软件修复,弥补了这次事故。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业内人士表示,之所以出现并发症,原因可能是线连接到了颅骨内的装置上,而非脑组织表面。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神经外科医生Eric Leuthardt介绍说,「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大脑在颅内空间移动了多少。仅仅是点头或突然移动头部,就可能导致几毫米的扰动。」

Neuralink的竞争者Paradromics的CEO Matt Angle表示,一般来说,外科医生会将脑植入物直接放置在脑组织的顶部,植入物会在那里移动,就像小船在水面上行驶一样。

「对于脑部植入物来说,电极线的回缩是不正常的。」

在给Noland植入脑机接口前,Neuralink曾在动物身上对设备进行了广泛的测试。

然而,Neuralink可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比起人类,动物的大脑相对较小,所以电极的移动程度也不如人类。

幸运的是,如今Alex的电极已经稳定下来,脑机接口的性能也随之恢复,而且,比BCI光标控制的先前世界纪录又增加了一倍多。

为了防止Alex也出现和Noland类似的情况,这一次,Neuralink采取了很多措施。

比如,减少手术期间的大脑移动,以及减少植入物和大脑表面之间的间隙等等。

为此,马斯克和团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令人惊喜的是,目前Alex的接口还没有出现电极回缩的情况。

Neuralink的期待

同时,团队表示,为了进一步增强参与者使用数字设备的体验,他们将继续扩展可用的控件。

他们正在努力解码多次点击和多个同时移动意图,来提供完整的鼠标和视频游戏控制器功能。

而且,他们还在开发算法来识别手写意图,来实现更快地文本输入。

支持者表示:怎样赞美Elon都不够

无法使用肢体的人,有望使用数字设备;无法说话的人(比如渐冻症患者),则有望恢复沟通能力。

在团队的设想中,Neuralink将和现实世界互动,让用户自主进食,还能控制机械臂或轮椅来独立地移动。

下面这一天,还会远吗?

参考资料:

https://x.com/Teslaconomics/status/1811096645788127553

https://neuralink.com/blog/prime-study-progress-update-second-participant/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是什么水平?

马斯克的脑机接口是什么水平?

这是近几天的一个热门科学事件,常常闹出些科学惊人事件的埃隆·马斯克,就在前几天的8月29日又公布了一个的消息,由他主政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开发了一款脑机接口产品~一枚与硬币大小差不多的芯片,还配套了一台可以自动完成植入芯片的手术机器人。

那么马斯克发布的这个脑机接口有什么与众不同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何谓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又叫大脑端口或脑机融合感知。 这是一项将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建立连接通路的现代科学技术。 这种接口有单向和双向之分,单向脑机接口计算机只接受大脑传来的命令,或者计算机发送信号到大脑。 双向脑机接口就是大脑和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能够进行双向信息交换。

其实脑机接口本身并非马斯克首创,早在上世纪,脑机接口的研究就已经遍地开花了,我们中国也参与其中,“中国脑计划”项目中就包含这样的内容,是国家重点项目。

这个领域比较著名的是被称为“科学疯子”的美国神经学家菲利普·肯尼迪。 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脑机结合的研究,并于1996年就对一位濒临死亡的渐冻症患者大脑植入电极,以后还有过多次对瘫痪患者、车祸患者的植入实验,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没有明显成功。

为此,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撤销了他进行人体实验的许可。 当他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时,再也无法找到志愿者。 为了不让自己29年研究白白废掉,他在2014年花费2.5万美元请了一位外科医生,请求它将这个电极植入自己脑中。 手术前,他计划好了一切,也做好了醒不过来的打算。 它存了足够撑几个月的钱,并且确保自己儿子知道自己在哪里。

但手术没达到预期目的。 肯尼迪第一次从手术中醒来,一度失去了说话能力,无法对医生做出反应。 几个月后,他不得不接受了10个小时的第二次手术。 但此后头骨一直无法愈合,最终迫使他取出了电极。 电极在他大脑存在了4周时间,他利用这段时间,收集了自己脑电信号大量数据,取得了今后研究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为此,虽然侥幸逃过一劫,却留下了9.6万美元的手术账单成为“负翁”,保险公司只承担了1.5万美元。

一些科学家们对他的做法存有争议,很多人对这种冒险做法并不赞同。 但他的精神还是受到 社会 广泛赞佩,他被人们誉为“半机器人之父”。

脑机接口的案例还很多。

2008年,匹兹堡大学神经生物学家通过脑机接口,让猴子通过大脑操纵机械臂将食物取到并送入自己口中;2004年美国Cyberkinetics公司得到FDA许可,在一位25岁全身瘫痪的男子大脑中植入电极,这名男子通过意念控制电脑,能够看电视和发送电子邮件,甚至玩电脑 游戏 ,准确率达到70%。

2012年,在巴西世界杯赛场,一位瘫痪少年身穿巴西圣保罗的实验室设计的机器战甲,凭着脑机接口和机械外骨骼开出了一个足球;2015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通过外科手术植入微芯片,实现了瘫痪人驾驶模拟飞机。

2018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日本发布了脑控车技术,驾驶员只要头戴一个特制头盔,无须植入脑芯片,就能够将脑电波快速传达给车辆,让驾驶变得轻松有趣。

还有很多各国科学团队,都在进行脑机接口实验,取得了各种进展和成果,如各种瘫痪病人,通过机械臂取得食物、取得饮料,还有通过意念,进行电脑打字等等。 2016年10月,一名叫Nathan Copeland的志愿者,分别在运动皮层和感觉皮层植入电极,成功利用意念控制的机械手臂和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握手”。 这个实验的关键突破就是,这位志愿者脑海中产生了“握住”的感觉,奥巴马深感震惊。

因此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发布的脑机接口整体技术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东西。

马斯克脑机接口的成果。

发布会现场展示的是一枚23mmx8mm的芯片,这是Neuralink公司经过数年努力开发的一款最新脑机接口芯片,命名为Link 0.9。 这款芯片能够感应温度、气压,读取脑电波、脉搏等生理信号,可以采集传输1024个通道的神经放电信号,无线传输范围约5~10米。

这项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植入大脑的芯片,连接外部机器,可以读取人类大脑信号,并辨识出人的意图,将其转换成命令信号,控制外部机器设备执行人类意图,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人脑能够得到整个过程的反馈。

在这次展示上,马斯克弄来了几头实验小猪,通过植入小猪脑内的芯片,人们能够看到小猪在各种活动中的脑电波状态。

马斯克宣称,这项技术发展下去,将实现人们凭脑意识来控制特拉斯 汽车 、打 游戏 ,还能够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改善由于大脑或脊髓受损导致的瘫痪、抑郁、失忆等病症状态,帮助渐冻症患者恢复感觉和运动功能等。

马斯克真正的“黑 科技 ”,是采用了“神经蕾丝”。

所谓“黑 科技 ”原本是网络动漫中非人力所能及的奇异科学技术,现在也泛指一些颠覆人类认知的新技术。 马克斯的黑 科技 就是研制出一种叫“神经蕾丝”的东西。

何谓神经蕾丝?这是一个带有科幻色彩的玩意,在科幻作家莱恩·班克斯的笔下,“神经蕾丝”是通过高 科技 植入人脑的网状物,能够将人脑和计算机连接起来,相互通讯。 而马斯克团队借用了这个概念,将植入人脑的纤维状“线程技术”叫做“神经蕾丝”。 他们神经蕾丝的特点就是非常细小。

Neuralink宣称它们的神经蕾丝宽度在4~6um,约为人类头发丝的四分之一,未来植入时不需要开颅,只要用激光植入,这样就可以植入到更深的脑中,而对脑的损伤能够降低到很小程度。 即便如此,真正要实现良好的人机互动,现在仍然任重道远。

就连Neuralink公司自己也承认,1024个通道信号是远远不够的,如要较为准确传输大脑860亿个神经元产生的复杂信息,至少需要100万个同时记录的神经元,这就意味着在小小芯片上要集成百万个电极。

这样,即便这种神经蕾丝只有头发的十六分之一大小,植入百万蕾丝也相当于6.5万根头发。 我们想想,6.5万根头发植入人脑,难道不会细思极恐?因此,目前认为植入蕾丝对大脑伤害很小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如何将连接神经元的“蕾丝”做得更细小,这些元件穿透大脑组织不导致损伤出血,如何解决免疫系统的排斥问题,什么材料能长期保留在脑中,如何解决芯片安全高效充电问题等等,将使Neuralink公司大伤脑筋,要足够时间来解决的问题。

但马斯克还是放了大话。

马斯克从来对他的“黑 科技 ”都是信心满满,这次也一样。 他甚至扬言,他这个神经蕾丝技术的发展,未来能让人类在云端永生。 从前面机械手与奥巴马握手,能够在瘫痪者大脑中产生“握住”感觉来看,这种人机双向信息交流已经并非神话,因此最终实现人机结合,改变人类生存形态的幻想再也不是梦想。

有人说,马斯克是一个大话连篇的人,甚至有许多人对他有时的大言不惭很是反感。 不过马斯克是个奇人,迄今为止,他的大话都立足在科学精神和自己的不懈奋斗上,而且那些大话都一个个已经变成现实或正在变成现实。

比如他团队研发的轻便龙飞船成功载人上天,实现了与空间站对接的完全的自动化;他们研发的宇航服轻便美观,完全可以成为时装;他成功实现了火箭回收技术,大大降低了发射成本;他撕开了美国乃至全球航天领域国家独断的体制铁幕,成为第一家承接国家航天任务的私营公司;他还扬言很快送人登上火星,还有他的特斯拉电动车也风靡全球。

而他只是一个创业者和民营企业家,但人们把他称为“钢铁侠”。 因此,我选择相信这位钢铁侠的“大话”。 但我也相信,要实现这些大话,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如果你平时留意 科技 进展的话,相信一定注意到了上周末的一条重磅新闻。 那就是8月29号,伊隆·马斯克为他创办的脑机接口企业——Neuralink(也可以翻译成“神经链接”)公司,亲自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展示了旗下脑机接口产品的最新版本:LINK V0.9。 这是一款微型脑机接口设备,外观看起来像一枚硬币,未来可以植入人的头部,全天无间断地采集大脑信号。

这条新闻发布之后,我注意到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有评论认为,马斯克这一次不过是把脑机接口领域10年前就已经有的技术做了产品集成,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创新。 有人还指出一个细节,说这一次LINK V0.9版本中的用来采集脑电波的电极数量只有1024个,比神经链接公司自己去年的产品,反而还少了2000多个,认为这场发布会可能有夸大宣传的成分。

不过,得到上的彭天放老师有不一样的看法。 作为《硬 科技 报告》的主理人,他一直很关注脑机接口这方面的进展,发布会后,他也第一时间请教了得到上《脑机接口》课程的主理人孙瑜老师,以及清华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

他认为, 马斯克在脑机接口这个领域的动作,都指向一个方向,就是降低收集人脑数据的门槛。 而这一点对于脑机接口走出实验室,走向商业市场,有重大的意义。

在今天的内容中,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下彭老师的观点,以下是彭老师的原话,我来为你转述一下。

你好,我是彭天放。

在发布会后,我们很自然地会有这样的疑问,马斯克这次发布的脑机接口产品是什么水平?有哪些真正的突破?距离能让我们直接用脑电波操控家用电器、玩 游戏 ,甚至实现我们小时候共同的梦想:直接用脑机接口给我们大脑传输知识,还有多远?

要想理解神经链接公司阶段性的进展,我们必须从所有脑机接口产品的终极理想形态说起。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是由数百亿个神经元相互连接组成的复杂系统。 以我们今天对人脑的了解,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段记忆,都是以电信号强弱的形式存在于神经元连接里面的。 于是很自然的,一个最理想的脑机接口,就应该能够同时测量这全部数百亿个神经元的活动,并且有能力对其中任何一个神经元信号进行控制和修改。 这个终极形态的脑机接口也被叫做所谓“全脑接口”。

很显然,“全脑接口”是一个过于美好的理想,我们今天大部分人在有生之年恐怕是看不到的。 但是我们也不用灰心。 这就像我们今天使用的所有计算机也不是人们在18世纪最早构想的万能机器,而都是今天所谓的图灵机那样。 对一个工程问题,科学家们总能找到一个接近理想的可行方案。

而神经链接公司的科学家们认为,这个可行方案对于脑机接口而言,只需要接口的带宽达到大概100万个神经元的量级。 也就是说, 当脑机接口产品能够同时监测100万个神经元的实时信号时,就足以产生很多颠覆性的功能了。 比如,用脑电波玩 游戏 、操控飞机轮船,甚至人与电脑之间可以抛弃鼠标键盘,而直接用脑机接口传递信息等等。

那你可能要问了,距离这个简化版的方案,马斯克还有多远呢?诶,你会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比起刚刚距离“全脑接口”这个终极理想的答案,可能要乐观得多。我们下面用一个最简单的模型来估算一下:

由于脑机接口的带宽大概跟传感芯片电极的密度成正比,我们不妨假设,脑机接口的带宽在未来可以按照芯片摩尔定律的速度增长,也就是每18个月翻一番。 以8月29号这次发布会上具备1024个信号通道的产品作为起点来估算,假设目前每条信道只测量一个神经元的活动,那距离未来理想中具备100万个神经元带宽的脑机接口,大约需要15年的时间,也就是大概2035年前后。

这15年的时间听起来似乎还是有点长,但是比起刚刚“有生之年”的答案就是一个好得多的、可预期的结果。

不过听到这里我想有人可能要说了,彭天放这好像是在帮着马斯克吹牛啊。刚刚说了半天都是未来的事,这一次马斯克的发布会上有什么实打实的突破吗?

确实,刚刚的估算只是用过去类似技术的发展经验,指出一个原则上可行的未来。 而 马斯克真正的过人之处,恰恰是他能够规划出一条从现实到未来的路径。 这一点从他过去成功推动商业航天和电动 汽车 的颠覆式创新来看,也是得到了反复验证的。

这些过去成功的经验,我们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讲了,还是回到脑机接口技术。 我们知道,今天的脑机接口技术,不论是在产品的带宽、识别的准确度,还是生物兼容性等等方面,距离刚刚提到的理想方案还有很大的不足。 那马斯克是打算如何带动脑机接口产品从今天到2035年这15年的发展呢?

从这一次发布会,我认为在马斯克看来,推动脑机接口产品成熟的关键很可能就在于数据两个字上。

过去的脑机接口技术尽管发展得很快,但其实在数据获取的渠道以及数据量上还是非常有限的。 举例来说,我们看到过去大部分脑机接口研究的数据获取,要么需要招募志愿者,要么需要找到碰巧患有脑部疾病的人。 总之,都是在比较短的时间跨度,在有限的人群身上,通过实验室内的设备获取的少量数据。

而我们知道,面向大众的电子产品,往往是需要大量用户数据作为产品设计和优化的依据,才能最终成熟推向市场的。 更不要说是这种需要嵌入人头部的电子设备了。 由于过去采集数据规模有限,除了发表论文之外,产品开发人员其实很难得出一些对脑机接口产品功能有帮助的结果。

于是,从产品到数据,到更好的产品,再到更多的数据这样一个正反馈飞轮就很难转起来。 更不要说对于大量脑电波信号所表达的确切含义,我们其实还不是很清楚,这都需要海量的数据作为研究支撑。

而这一次马斯克发布的产品,我认为, 主要就在尝试通过优化脑机接口的产品体验,解决数据获取的门槛过高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与以往的脑机接口设备相比,这一次产品最明显的变化,并不是技术底层有突破,而是它在用户体验上做了很大的提升。

以往这种需要植入人头部的脑机接口设备,它们的设计大都脱胎于实验室,不仅比较笨重,而且经常需要从人的头里面连出几根数据线,给人一看就是一副医疗仪器的样子,佩戴和使用都很不方便,甚至可能对于使用者的自尊心都会有一定影响。

而这一次发布的产品只有一枚硬币大小,未来计划通过一个小的手术嵌入人的颅骨采集脑部信号,并且使用无线的方式远程传输数据,甚至可以通过类似手机无线充电的方式进行充电。 在使用的体验上,这款产品并不像一个医疗仪器,而更像一个 健康 手环。 我在文稿区放了一张这款产品拿在手里的照片,你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据马斯克说,未来这款产品安装在人的头部之后,可以做到外观上几乎和普通人没有区别。 可以看得出,这一次产品发布的所有细节,都在为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降低数据的收集门槛做准备。

另外,由于脑机接口产品成熟度不足,过去的产品可以说五花八门,不像智能手机有类似触摸屏、摄像头这样行业默认的设计模式。 这就不利于产品在已有的标准上进行迭代优化。

而这一次神经链接公司发布的产品,本身产品化、集成化的程度更高,甚至为了产品更好的设计感,有意地把信号通道的数量从过去的3072个压缩到了1024个。 这就是不惜牺牲一定的数据带宽,换取产品的使用体验。

而且,神经链接公司还专门为这款脑机接口的植入设计了手术机器人。 未来预计植入手术的时间可以缩短到一个小时。 这不仅对于使用者而言很方便,就像做激光近视手术一样;对于产品的开发而言,也有利于明确产品的大小、接口类型等等开发标准,提高未来产品优化迭代的速度。

上面说了这么多,都是我们看到这次发布会中体现出的,马斯克对未来产品的规划以及雄心。 但是不得不说,这一次的产品,还是有很多明显需要改进的缺陷的。

首先,从这次产品的命名来看,叫做LINK V0.9版。 这就意味着, 目前这款产品还不是能够安全、合法地,在人体上进行测试和使用的脑机接口设备。 事实上这一次发布会的产品展示,只是使用了三只小猪作为案例。 而且其中只有一只小猪,在展示的当天头部植入了这款脑机接口设备,另外两只小猪是作为对照组出现的。 这多少会让这次产品发布的说服力打一些折扣。

其次,这一次发布的产品只展示了对大脑信号的读取功能,而没有展示向神经网络中写入电信号的功能。 也就是说这次的脑机接口,仅仅在小猪运动或者闻到特定气味的时候,读取了神经兴奋的信号;但并没有能够向小猪的神经网络中输出信号,影响或者改变小猪的行为。 虽然马斯克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款产品在未来可以向人脑的神经元输出电信号,来治疗某些精神疾病,或者增强人的大脑机能,但是从这次的产品展示来看,这项功能应该还不成熟。

第三,尽管这款脑机接口设备通过比较成熟的产品设计,降低了数据采集的门槛,但是对于采集到的脑电波数据本身,如何进行有效的编码解码,分析数据的内在含义,未来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 像马斯克所说的治疗心理疾病,提高学习效率,甚至上传人的记忆等等酷炫的功能,距离实现可能还有一定距离。

除此之外,还有人担心长期植入这款产品产生的排异反应;由于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需要频繁更换硬件的问题。 这些都是未来马斯克的神经链接公司需要改进的地方。

不过我想,对于这一次发布会而言,所有上面这些缺陷都是情有可原的。 因为这次发布会的主要目的,其实并不是发布一款已经成熟即将上市销售的产品,而是马斯克想通过这次产品展示,为他这家成立仅有三年半的创业公司招贤纳士。 在发布会的最后,他表示这家目前只有100多人的公司,未来希望能扩张到1万人左右的规模。

最后我想说,脑机接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里面依然面临着许多的技术以及伦理挑战,你如果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可以学习我们得到上孙瑜老师的《脑机接口》课程,我也会为你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进展。

好了,以上就是彭天放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解析。 脑机接口是一个非常复杂但也很让人很着迷的领域。 这个领域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可能会为我们创造一个全新的沟通界面。 如果我们不需要用语言沟通,而是可以通过脑机接口,跟别人交换意识,实现“脑脑交互”,那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脑洞。

感觉脑机芯片就是骗局,不应该叫脑级芯片,应该叫,肌肉感知芯片,看到的都是通过脑电波,破解后的认知,是物理振动,不是认知信号。 叫脑,不合适,叫肌肉感知比较准确。

用肌肉感知获取人的认知,实验量应该非常巨大,这和采集大数据同理。

这就是大数据采集和应用,不是什么高 科技 。

真正的脑级芯片不应该这样,真正的脑机芯片应该是主动,被动信号的双向采集,物理信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枢神经的温度感知也应该有,人体的温度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破解人体温度信息才能接近真正的脑机芯片,

中国有没有能和马斯克PK的脑机接口公司?

马斯克Neuralink中国对手浮现,创始人:我们有能力和马斯克正面PK中国质量万里行2020-08-02 21:35《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官方帐号本文来源:DeepTech深科技:胡巍巍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已经在国内迎来对手。 由清华大学孵化的 NeuraMatrix 公司,称是目前国内脑机接口公司中唯一一家、专注于下一代能力接口的底层设备公司。 两位创始人陆佳和叶飞利,分别是芯片系统和生化材领域的专家。 陆佳曾在一次演讲中表示:“目前我们 NeruaMatrix 作为中国市场上唯一在正面与 Neruallink 进行 PK 的公司,相比埃隆·马斯克稍早的时候发布的原型样机,我们的原型样机具有更好的抗噪特性,而且可以实现无限的对外交互,和与体内神经系统的双向交互。 ”图 | NeruaMatrix 参加奇绩创坛创业营时展示的 PPT当前,脑科学处于全球科技的风口浪尖。 从 1946 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至今,人机距离在不断拉近。 近年来神经接口技术的兴起,也意味着人机交互的终极形式:互融式人机交互的大发展时代已经来到。 陆佳从本科到博士,学习的都是电子工程系,由于工科可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也促使她想去业界检验一下自己的研究,能否做出来可用性的东西。 恰好她做的研究,可以满足神经科学前沿研究、以及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需求,和叶飞利一起创业,其一是因为两人都是高中同学、并且也是同学中唯二的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再加上脑机接口正好需要既懂芯片、又懂生化材的人来做,就这样在2019 年末,NeuraMatrix 诞生。 谈及公司的起名,叶飞利表示,电影《黑客帝国》的英文名字是 The Matrix,很多人对于脑机接口的认知,都始于这部电影,于是该电影也成为公司名字的灵感来源。 目前,NeuraMatrix 最重要的两个方向是芯片系统和生化材,前者是以陆佳为主,后者则是以叶飞利为主。 但这两块并不割裂,而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工作。 陆佳告诉 DeepTech,这并不是一个类似于插座和插销,只要尺寸对了就可以,而是跨界的合作。 从广义上来说,脑机接口和 USB 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通过 USB 协议,来把 U 盘和电脑连接在一起,随后两者可以进行信息的互换,即文件可以从电脑拷贝到 U 盘上,也可以从 U 盘拷贝到电脑上。 只要是接口,它干的就是双向通道的事,而脑机接口就是在大脑和机器之间,建立起一个通道。 既然脑机接口可以在大脑和机器之间,建立一个双向信息交互通道,那么如果该通道是通过无线方式来传递信息,就能实现隔空交流。 当前,NeuraMatrix 要做的产品,正是脑机之间的无线数据交互通道。 芯片系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陆佳现在在做的芯片系统,是一个相比手机小很多的系统,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脑机接口芯片的最大难点,在于很难在一开始就获取需求。 比如做一个芯片中的放大器,只需要告诉做的人,这个放大器是什么频段的、要放大多少倍,即把基本事情讲清楚就可以开做。 但对于脑机接口的芯片系统来说,很难一开始就把需求描述清楚,由于其需求并不是做电学的人提出来的,而是做生物医学的人提出来的,而后者对电学的理解并不深刻。 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医学的人其实更像是用户,用户能表达的只是对产品的期望性描述,但是这种描述并不是从电学角度进行的描述。 也就是说,做脑机接口芯片时,负责生物医学的人无法判断芯片应按照怎样的指标去做。 但只要指标清晰,脑机接口芯片的难度就已解决一半。 目前,NeuraMatrix 产品中一些关键模块的验证已经结束,并已进入系统审核阶段。 预计到 2021 年,该公司的第一块芯片将会发布。 一听到脑机接口,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和生物医学相关的话题。 但脑机接口是一件应用驱动型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可以直接把大脑里的信息提取出来,或者把外部信息加载到大脑里面来,这是大家已经可以想象到的。 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讲到过这样的场景。 如果脑机接口的前提成立,那么大家对于它的功能一定有所想象。 但目前就卡在“如果”上,可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应用明确、但路径不明确的事情。 但如果做出来,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产品可以做什么。 现在的问题是,谁能做出来?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情,就好像在 iPhone 还没有诞生时,大家觉得黑莓手机和诺基亚手机就是智能手机的样子,但人们今天在市场上,再也看不到黑莓手机。 而一旦 iPhone 横空出世,人们就突然意识到原来智能手机是这个样子。 同时,做 iPhone 的人,也不用担心没有人来 App Store 上架产品。 因为只要你把这个平台做出来,就会有无数的应用来上架。 问题是,谁能提供做 iPhone 的解决方案呢?脑机接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现状。 现在,NeuraMatrix 正是提供解决方案的人。 而在做这个解决方案的时候,芯片是很重要的一环,芯片的特点就是可以做得很小,它的集成度非常高。 而脑机接口需要实现的功能非常多,要把这么多功能在如此小的体积里实现,需要借助一些高科技的工业手段。 其中的一个手段,正是集成电路。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但凡能和人类发展扯上关系的,都有集成电路的身影。 因此,脑机接口的发展,也并不例外。 而脑机接口芯片,正是里面非常关键的技术。 因为脑机接口产品,无论是佩戴在人身上,还是植入到人体内部,都会和人体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植入到人体内部的产品,必须要具备很好的生物兼容性和友好性,因此研发过程中一定需要生物材料。 陆佳介绍称,在芯片上加东西,一定跟应用场景有关。 当芯片仅用于手机的时候,的确用不上生物材料。 但当芯片要植入体内时,一定需要一个可以和体内环境友好相处的生物材料,来把芯片包裹在里面。 生化材:包裹芯片的“外壳”由于脑机接口主要用于大脑和计算机的交流,那就不可避免地要与神经系统连接。 因此,生物化学材料是不可避免的。 假如告诉一个人,要给他的大脑植入一个芯片。 他可能会担心,这不是我体内的东西,那么会不会发炎或者产生不适呢?而生物化学材料,要解决的正是生物化学材料植入体内后的不良反应问题。 当把脑机接口这样一个终端设备植入时,如何让它跟人体快速融合在一起,如何不受到免疫系统排异反应的影响,如何保证接口的设备不会移位和排出,这些都得用到生物化学材料。 NeuraMatrix 的投资方之一是奇绩创坛,奇绩创坛创始合伙人兼 COO 栾运明在点评该公司时,告诉 DeepTech 称:“两位创始人有非常强的综合能力。 他们有能够将硬科技落地的能力,还有对商业化管理长期的领导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他们在探索未来的路上非常的务实,创新地实现了自造血的能力。 ”图 | 奇绩创坛创始合伙人兼 COO 栾运明阿兹海默病、帕金森综合症等健康问题或将有解目前,NeuraMatrix 的产品样机已经做成,下一步就是把样机设备化,并能找一些客户来体验。 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的第一代产品即将面世。 此外,NeuraMatrix 还将打通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数据服务的一系列产品。 具体来说,硬件包括芯片系统、连接信号采集的上位机、植入生物体内的电极等;软件指的是把信息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手机或电脑上的软件;数据是指 NeuraMatrix 可以帮助客户分析数据。 谈及未来的规划,叶飞利表示将分三步走,即从动物、到人、再到人机交互。 第一阶段,在真正用到人身上之前,先会在动物身上做实验,从而为神经药物研发平台、和脑科学认知科研机构等提供使用工具,最终实现给他们的药理以及脑科学研发,开辟新的途径。 第二阶段,很多病人可以通过脑机接口完全改善病情。 比如阿兹海默病、帕金森综合症、癫痫等这些疾病,都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异常放电而导致,而使用脑机接口产品,上述疾病就将迎来新的解决方案。 另外,残障人士也可以通过脑机接口,来操纵一些机械。 第三阶段,则会向通信迈进。 NeuraMatrix 的两位创始人认为,未来人与人的交互、人与计算机的交互,都可以通过植入芯片来完成,比如打电话、登录网页搜索信息和网络购物等。 同时,该技术还能够在不远的将来,帮助人类突破自身肉体极限,从而实现人造器官、人体增强。 为实现该目标,NeruaMatrix 开发了神经接口的专用芯片、以及小型化的无线设备。 其设备具有高精度、低功耗、支持海量数据的自由交互,以及可以长期植入体内的特点。 奇绩创坛创始合伙人兼 COO 栾运明也认为,短期来看,它可以给药企提供价值,并可以收集数据,未来还可以给类似新冠疫情的药物研发等提供巨大价值。 长期来看,就像 iPhone 带来的革命性体验一样,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定义新一代的人机交互模式和人与人沟通的方式(例如脑脑交互),这样的技术可以带给人类生活更多的体验和更多的可能性(应受访者要求,NeruaMatrix 两位创始人名字均为化名)。

进入虚拟世界!马斯克的脑机接口,会成为人类最后一个发明吗?

新华社上海7月20日电(记者有之炘)将某种设备植入大脑以实现人类和计算机之间的快速通信,这是《黑客帝国》等经典科幻电影中的情节,“脑机接口”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如今,在被称为“硅谷钢铁侠”的埃隆·马斯克的口中,“脑机接口”或将从科幻走进现实。 让人兴奋的脑机接口埃隆·马斯克日前宣布,他旗下的脑机接口初创公司Neuralink已经找到了高效实现脑机接口的方法,这套高宽带脑机接口(BMI)系统可快速读取脑信号,并有望在明年年底之前开始对人类进行试验。 据悉,Neuralink的脑机接口系统,是利用一台神经手术机器人向人脑中植入被称为“线”的专有技术芯片和信息条,然后可直接通过USB-C接口读取大脑信号,甚至可以通过苹果手机的应用程序进行控制。 Neuralink公司已开始在老鼠身上进行测试,并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用猴子试验。 来自Neuralink的“黑 科技 ”瞬间刷屏,不仅令全球网友兴奋,也使脑科学领域的专家们感到震撼。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毛颖对于Neuralink电极的纤细度、柔软度以及电极通道量数量级的进步也表示认可。 据毛颖介绍,脑机接口的技术涉及脑电信号的获取、分析、功能呈现三个部分,Neuralink在脑电信号的获取环节取得重要进步。 挑战重重的“黑 科技 ”如此牛的“黑 科技 ”将如何运用呢?马斯克在发布会上表示,Neuralink的技术可以帮助到那些因脊髓损伤而失去行动能力或感觉能力的截瘫患者。 被马斯克称为“神经蕾丝”的微型设备,将它植入到人体体内,一些具有听力和视力缺陷或脑部损伤的人士将可以弥补部分的功能。 马斯克透露,公司将争取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批准,有望最早在2020年开始人体临床试验。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侵入式的大脑信息采集方式,Neuralink未来所面临的挑战是不可回避的。 侵入式接口最大的挑战是手术如何将对脑部的损伤降到最低,并且随着植入时间延长,穿刺电极被炎症细胞包裹,理论上会导致信号缺失;第二个挑战在于电极植入部位的精准选择、信号的有效分析,需要对大脑功能结构和活动方式的深入理解;同时,在信号控制、微制造等领域,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这一技术能否在 健康 人士身上运用也值得探究,在伦理上更需要严格把控。 尽管挑战重重,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脑研究的前沿领域,智能的发展将会对人类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创始人陈天桥表示,期待看到明年Neuralink在人体试验时,如何平衡脑机接口技术用于治病救人和大众商业服务的关系,希望未来能够看到在这方面有革命性的突破。 与人工智能的共生融合事实上,除了马斯克的团队,国内外还有不少致力于研究侵入式和非侵入式的脑电控制方面的科研人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长期从事植入式脑机接口的研究,在复杂服务计算和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等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 科技 成果。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在感知觉、学习记忆等方面开展脑电活动解码研究,如针对奖赏记忆的存储和提取的解码,研究治疗成瘾等记忆相关疾病的方法,近期还研发出基于视觉信号的脑机接口,即“脑电驱动的变色龙”系统。 马兰表示,脑机接口正在成为全世界脑科学的热点,相对于侵入式技术,非侵入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将更为广泛,发展前景巨大。 学术刊物《科学》杂志曾发文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贺斌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可与大脑无创连接的脑机接口,能让人用意念控制机器臂连续、快速运动。 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的脑机接口项目则主要专注于对病人尤其是瘫痪病人的治疗, 探索 通过脑机接口让瘫痪病人用意念精确控制机械臂,甚至模拟触觉。 除了医疗领域外,脑机接口技术还有潜力应用在教育、 游戏 、智能通讯等产业领域。 来自美国硅谷的教育机器人公司萝卜太辣创始人兼CEO张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脑机接口技术在教育领域也有应用场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注意力,在实际应用落地方面值得研究。 诚然,从脑科学的角度而言,人类对大脑的了解远远不够。 毛颖坦言,未来在与人工智能的共生和融合过程中,如何确保研究方向符合人类利益是值得关注的另一个层面。 人工智能的发展会给人类大脑的发展插上翅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要密切关注其可能产生的风险并加以控制。

品牌炮轰无忧传媒 300万坑位费卖货20万 明道直播带货
年内股价跌超46% 失宠 光伏设备龙头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