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走上大银幕,《布衣于成龙》用了6年,一亮相,就奉献了传统戏剧艺术与现代影视语言融合的创新经典。9月6日下午,晋剧电影《布衣于成龙》在太原影都电影院首映,影片主创与观众和戏迷交流,台上台下真情涌动。
有力的创新表达
晋剧电影《布衣于成龙》,由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出品,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太原市戏剧家协会、霍尔果斯六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领衔主演,根据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创排的新编晋剧《于成龙》创作而成。
《布衣于成龙》于2018年5月18日开机,6月10日杀青,今年4月12日顺利通过国家电影局审批,获得电影公演许可证。该片入选了2018年度中国剧协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是晋剧第四部电影,之前有《打金枝》《三关点帅》和《傅山进京》。
近两个小时的影片结束后,观众给予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导演张峰说,这是自己与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合作的第二部电影,合作的首部晋剧电影《傅山进京》就获得了金鸡奖,“这次与老朋友相会,又是一次挑战。”
他回忆了拍摄时难忘的一些片段:最辛苦的是谢涛,每天拍12至16个小时,只有一天没她的戏,她还要求留下来,和大家一起工作;一场5分钟一镜到底的戏,全场120个人各有各的活,拍了6个小时只为一个镜头。影片的景是做出来的,拍摄现场都是绿布,方便后期,“太挑战人了,想象与呈现效果要完美契合,6年中,影片的后期一直在改,我看片也就看了有1000遍吧。”
《布衣于成龙》将在全国发行,以电影的方式传播晋剧,培养更多的观众群体,让晋剧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晋剧电影不同于一般故事片,张峰解读,戏曲电影很多时候寻求的是一种记录的方式,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体现剧本设定中的写意写实以及和整个片子的属性和格调完美结合,是特别大的挑战,“这部电影你既可以拆开来看,也可以结合来看,都是非常值得记忆和传播的。希望多年后,观众依然可以记得电影中的一个画面、一个镜头,或是一句台词。这些记忆点便是我们用心创作得到的收获。”
流淌的晋剧血液
《布衣于成龙》定下首映日期后,谢涛发了一段感悟:“扎实的舞台演出基础,给了我拍摄电影极大的支撑。2011年的电影《傅山进京》和现在的《布衣于成龙》,都是我戏曲生涯重要的一笔。希望戏曲可以通过大银幕让更多人喜欢,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观众有回味,有思考,记住《布衣于成龙》这部戏。同时这部戏也是我们对舞台的敬仰和对先贤的致敬。”
“一己沉浮岂在意,去留从来不强求。出仕虽能济黔首,布衣亦可为国谋。”这句台词,是晋剧《于成龙》的精髓,无论为官为民,都应以国为重、以民为本。
新编晋剧《于成龙》自2015年9月首演以来,先后在北京、上海、西安、石家庄等多个省市演出300余场,呈上一场场精妙绝伦、引人入胜、精彩跌宕的精品大戏,演出了一个有血有肉、铁骨铮铮的于成龙,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演绎人物的人格魅力,以精彩的历史故事彰显深刻的现实意义,以戏曲之美传递廉洁新风。
全国巡演后,晋剧《于成龙》应邀专程赴广西罗城演出,罗城是于成龙的出仕首地。当主演谢涛喊出一句戏词“罗城的百姓好哇”时,近千名观众长时间鼓掌,令人动容。
该剧先后荣获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2016年度十大重点扶持剧目”、山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首届山西艺术节“舞台艺术特别贡献剧目”奖等众多奖项,并三度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
首映礼上,说起该剧已故主创郑怀兴和刘和仁,谢涛湿了眼眶,声音哽咽,“他们付出了很多。这部剧取得这么多成绩,被这么多人喜欢,很欣慰没辜负他们。”
从舞台到银幕,谢涛表示,这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是一次对传统戏剧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演绎,既可以唤起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又能使晋剧艺术精髓通过大银幕传递,让更多人认识晋剧,了解于成龙。”坐在观众席,看着银幕上的于成龙,谢涛说很激动,同时被这样一个人物感动,他不仅是廉吏,更是能吏、贤吏,“于成龙不忘初心,不计个人得失,心系百姓。演员也当回归初心,不为流俗所动,坚守舞台,认认真真为百姓演戏,一直演下去。”
首映礼后,谢涛当晚还要去社区演出。总有人问她,一年这么多场戏,怎么坚持下来的,谢涛说,“就是因为爱,晋剧的血液在我身上流淌。”记者 陈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