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时,人体为了保护自己,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散热。
1、直接散热: 当人体表面温度高于环境温度的时候,人体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散失到外界环境中:一种是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直接向外界放射,这叫辐射散热;第二种是热量直接传给跟人体接触的较冷的物体,这叫传导散热。
第二种是热量被体表周围的冷空气带走,这叫对流散热。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除炎热的夏季外,外界环境的温度一般低于体表温度,因此,通过上述三种方式散失的热量约占人体总散热量的85%。
人体通过皮肤直接散失热量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和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改变流经皮肤的血液量来加以控制。
皮肤内血管舒张,血液流量大,则体表温度高;皮肤血管收缩,血液流量小,则体表温度低。
所以人体通过改变皮肤血管的舒缩状态,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改变人体的散热状况。
(2)蒸发散热 :蒸发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蒸发需要热,在室温下,1 g水从皮肤表面蒸发要从体内吸收2.43 kJ热量,所以蒸发是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蒸发的总量取决于体表面积,皮肤温度,气温和空气的流动。
空气流动不仅加速对流散热,更重要的是由于气流将皮肤附近的水蒸气带走,从而促进水的蒸发,导致更大的散热。
这就是出汗的道理。
汗水随时全部蒸发,呈隐性出汗;蒸发速度慢,水珠聚集成水滴,则为显性出汗。
湿度的作用则相反,湿度越高,蒸发量减少。
当气温和周围物体的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作用,这时散热全靠蒸发。
出汗是人体的体温调节方式。
当我们觉得热的时候,或者在做运动的过程中,出汗可以通过汗液的蒸发帮助机体把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
但是我们也发现,有的人特别爱出汗,即使是在大冬天,手脚也总是湿乎乎的。
像这样出汗过多就是一种病态,叫多汗症。
多汗症发病率很高。
据研究,每500人中就有1人易患此病。
也有研究称,此病可能和基因有关,也就是说这种病有遗传性。
出汗由交感神经系统控制。
人体的汗腺多达500万个,其中2/3的汗腺分布在手掌,所以紧张的时候手心容易出汗。
专家认为,多汗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汗腺分泌过剩。
从出汗看健康多汗兼有心悸、食欲亢进、情绪波动、失眠,可能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的表现;胸闷、肋下胀痛、食欲不振、出冷汗等一系列症状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表现;糖尿病可以导致植物神经病变,患者表现为排汗异常,如无汗、少汗或多汗。
所以,当临床遇到原因不明的皮肤多汗时,不要忘记查查尿糖、血糖和血糖代谢率出汗过多主要有两种表现:自汗和盗汗。
自汗是指在白天清醒的状态下,不因运动、穿衣过多或高温而出汗不止。
自汗是气虚、阳虚的表现。
通俗地说就是人体的正气不足,无法防护肌肤这个屏障,致使津液外泄。
自汗的人通常还表现为精神不振、气短、怕冷等。
盗汗是入睡后,在半夜或黎明时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出汗量较多,清醒以后出汗就停止了。
盗汗多为阴虚所致,常伴有心烦、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发热、口干等症状。
另外,出汗部位的不同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比如,头面部出汗多,是肝胃有热及气虚所致;手足汗多则多因脾胃湿热、气虚、肾虚所致。
治疗方法五花八门国外科学家研究多汗症已有多年,病人们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包括西方草药、润肤液、口服药等等,而迄今为止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却很有限。
出汗本身是一种调节体温、散热的一种方式,比如劳动、运动、情绪激动、紧张之后出汗都是很正常的,因此出汗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
中医认为出汗也是有他的道理的,比如《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比如胖一些的人汗液就会多一些,瘦一些的人出汗就会少一些,这都属于正常范畴。
出汗一定要分出来是生理性出汗还是病理性出汗,病理性出汗也就是多汗症的原因总体概括起来就是一种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
中医认为出汗是一种阴阳失调引起的.中医是怎样认为每个人出汗的情况: 医学对于出汗是有分类规定的,有自汗、盗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等,最常见的还是自汗和盗汗。
所谓自汗就是无缘无故、不自主地出汗,一般都是在白天并不炎热也没有运动的环境下。
盗汗医学上认为就是在夜间睡着了时候出汗,而睡醒了后汗就止了。
当然其它还有很多出汗的情况都有分类。
自汗和盗汗有一部分在医学上是病理性的,是合并在某一些疾病上的。
有时是由于体内中枢神经紊乱有关.自汗和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一些高热性的疾病如发烧、肺炎、风湿热等疾病。
另外还有一些内分泌紊乱的原因也是有的,如更年期综合征,还有一些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如甲亢。
还有一些一般疾病的情况如糖尿病的低血糖状态或者冠心病疼痛缺氧状态。
其它还有药物引起的出汗如吃阿司匹林等。
因此自汗的原因还是很多的。
人都会出汗,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
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提示,应引起重视。
以下就是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对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 自汗 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
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人都会出汗,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
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提示,应引起重视。
以下就是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对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 自汗 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
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还有一种可能是缺钙,和维生素. 夏天最需全面均衡营养。
身处高温环境,人体营养物质消耗较大,除了一日三餐外,还应从蔬菜、水果、饮食中,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维生素D,钙丢失多的人还要补充优质钙制剂。
此外,为防止中暑,特推荐以下防暑降温佳品。
冷饮西瓜汁 西瓜500克,去籽,放入榨汁机中打成汁,加入500毫升凉开水、适量白糖和少许盐,在冰箱中略冷却后饮用,具有清热消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西瓜翠衣饮 西瓜鲜外皮(称西瓜翠衣)200克,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煎煮15分钟,待凉后去渣取汁,加白糖适量,代茶饮,具有清暑热、利小便的作用。
酸梅汤 乌梅50克、桂花5克,将乌梅浸泡半小时,加水1000~1500毫升,煎煮15分钟后放入桂花,再煮沸1~3分钟后,过滤取汁,加入适量白糖和食盐少许,冷后代茶饮,有清暑开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绿豆汤 绿豆100克、大米20克(加入少量大米,能够去除绿豆的苦涩味),水3000毫升,将绿豆、大米及水放入高压锅中煮沸20分钟,待凉后饮用,有消暑热、止烦渴的作用。
用绿豆100克、大米200克煮为绿豆粥,有健脾消暑止渴作用。
双花茶 金银花10克、绿茶3~5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作用,可防治痢疾、痱毒等。
薄荷凉茶 鲜薄荷叶10克、绿茶3~5克,开水浸泡,加白糖适量,冷却后饮用,有清凉止渴、祛风利咽的作用,适用于夏季外感风热较轻者。
荷叶凉茶 鲜荷叶20克,开水浸泡,加冰糖少许,凉后饮用,有消暑止渴、降脂减肥的作用,适合于肥胖者夏季饮用。
此外,在日常饮食中,多吃些西瓜、黄瓜、西红柿及桃杏等蔬菜、水果,也有预防中暑的作用
在气温很高时,人主要通过哪种方式散热以保持正常体温。
蒸发 机体内部的体热通过血液循环和热传导两种方式转移到皮肤。
皮肤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方式散热。
只有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上述的辐射、传导、对流三种散热方式对人体才有散热意义。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对流对机体不再有散热作用,此时,蒸发便成为皮肤惟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什么
散热的方式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
机体各组织器官产生的热量,随着血液循环均匀地分布于全身各部。
当血液流经皮肤血管时,全部热量的90%由皮肤散出,因此皮肤是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
还有一小部分热量,通过肺、肾和消化道等途径,随着呼吸、尿和粪便散出体外。
扩展资料
1、对流散热(thermal convection)是通过气体流动进行热量交换的一 种散热方式。
通过对流散失热量的多少,除取决于皮肤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和机体的 有效散热面积外,受风速的影响较大。
风速越大,散热量就越多;相反,风速越小,散热 量也越少。
衣服榭盖皮肤表面,加之棉毛纤维间的空气不易流动,这些因素都可使对流难 以实现而有利于保温。
2、发汗(sweating)是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过程。
通过汗液蒸发可有效带走大量体热。
发汗可被意识到,故又称可感蒸发(sensible evaporation)。
人体皮肤上分布有 大汗腺和小汗腺。
大汗腺局限于腋窝和阴部等处,开口于毛根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