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巨头被曝大规模裁员

本文字数:1812,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导读 :外企在中国持续推动本土化有两个大前提:一是对中国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二是创新的产品要“有利可图”。

第一财经 钱童心

跨国医疗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架构调整仍在持续。

近日,强生中国包括外科在内的事业部架构发生调整,紧接着传出裁员消息。

第一财经记者从强生中国相关人士处了解到, 强生新一轮的裁员自上周开启,波及公司的多个业务单元。

另一位强生前员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陆陆续续一直在裁,只是未对外公告。”他还称,中国裁员也是强生全球裁员的一部分。

第一财经记者向强生中国公关部门相关人士求证时,对方未对该消息予以否认,但表示“没有可以分享的更多信息”。

“跨国医疗公司最近比较动荡。”一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认为,这与耗材集采影响企业利润、激烈的市场“内卷”、跨国企业总部重新评估中国业务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有关。

在这一背景下,医疗器械公司和制药企业都受到影响。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此前葛兰素史克(GSK)、美敦力等公司都陆续在中国进行过裁员。

强生中国自今年第二季度开始经历“自上而下”的调整, 以曾在公司效力超过20年的时任中国区总裁宋为群离职为开端,至今已持续半年。

今年7月,强生中国前高管周敏涛回归,接替宋为群出任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周敏涛曾担任强生外科爱惜康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

伴随着周敏涛的上任,强生包括外科在内的各个事业部都开启内部调整,并新设外科全产品拓展事业部。

与此同时,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外科MONARCH事业部高级总监陈晓明也已宣布离职。MONARCH是强生近年来大力推动的手术机器人产品,该产品已于去年获批。不过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这款手术机器人产品在入院等流程方面仍面临挑战,至今尚未获得有效的推广。

一位跨国医疗器械公司前高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外企在中国做生意并不是技术领先就一定有优势,还要解决市场准入、收费以及团队有无销售基因等问题。”

另一方面,强生在中国也面临激烈的竞争。例如,直观复星的一款iON支气管肺癌诊疗手术机器人产品也已获批上市,与MONARCH形成了直接的竞争。

在激烈的竞争以及耗材集采影响利润的背景下,强生等跨国医疗企业也在不断加深本土化。强生目前在苏州设有工厂,涉及外科和骨科等多个业务产品。

不过,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外企虽然那么多年一直在倡导本土化,但关键的核心部件在国内实现本土化的仍然不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述人士表示,跨国医疗企业近年来对本土化的投入,不仅是为了应对成本控制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够享受国家和地方政策的优先。“只有本土化程度高的产品,才能享受这些政策,可以在医院准入和支付端拥有优先权,因此,如果中国市场占比较高、想要加大市场准入的企业,就必须要相应地提升本土化程度。”

以第一财经记者获得的一份《上海市生物医药“新优药械”产品目录》(第四批)为例,目录列入的51个产品中,跨国企业的产品仅有低位个位数。

天智航总裁马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外企在全球及中国面临的挑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化,从近期多家公司业务的大调整来看,跨国公司总部正在对市场进行重估,并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布局,将市场的风险最小化。”

马敏认为, 外企在中国持续推动本土化有两个大前提:一是对中国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二是创新的产品要“有利可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推动,我们必须去探寻一种让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机制,让企业愿意把赚到的钱再重新投入创新中,对外企来说也是这样。”

业内认为,中国市场对于跨国外企仍然重要。在今年进博会期间,代表了500多家医疗会员企业的先进医疗技术协会(AdvaMed)全球高管一行访问中国,其中也包括强生医疗科技的全球最高管理层。在此行中,AdvaMed重申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AdvaMed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思高(Scott Whitaker)在上海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上海不仅是医疗产业的中心之一,也是创新之都,上海是一个鼓励投资的城市,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到上海投资。”

他援引数据称,过去十年,AdvaMed的会员企业在中国建立了60多家工厂,建立了近30个研发中心,这才让如今中国很多医院都有这些医疗企业的创新产品,惠及大量患者。

微信 |生产队的驴(拉磨中)


央企也开始裁员了

央企巨头华润也被曝出正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涉及裁员的消息在自媒体上广泛流传,据传华东和华南地区受影响最为显著,比例可能高达50%。 我通过内部消息确认,深圳华润也受到了影响,但比例相对较小。 此次裁员并非偶然,与行业整体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华润的财务状况密切相关,尤其是其高负债问题导致在市场下行时,裁员成为降低成本的必然选择。 随着史上最大量毕业生的涌入,失业率上升,应届生们面临就业压力。 华润的裁员行动可能加剧了市场的动荡,提醒求职者在选择工作时,企业的稳定性比薪酬和喜欢的岗位更重要。 判断企业健康状况有两方面:一是还未入职,可通过多方打听,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二是已经在职,需留意公司动态,如财务问题、裁员迹象、领导行为变化等。 建议求职者选择朝阳行业,避免标准化、易被机器人替代的领域,如住宅地产。 在机器人智能化加速的今天,要警惕那些未来可能被取代的职业。 而对于已经在企业中的人来说,更要敏感捕捉公司内部的信号,如财务风险、裁员通知等,以保护自己的职业安全。 在当前形势下,保护员工权益的关键在于员工自己,要么提升自身价值,要么适时寻找新的机会。

央企华润置地,开始大裁员!下属公司裁员高达50%!

1. 央企华润置地近期在华东大区进行了大规模人员调整,包括城市公司的合并和裁员。 2. 网上消息透露,9个城市公司减少至6个片区公司,部分城市公司面临合并,裁员幅度高达50%。 3. 华润置地将此次调整称为“人员优化”,但员工担忧激烈,采取各种方式以避免被裁。 4. 尽管华润置地在2021年财务表现稳健,销售额和负债率领先行业,且正在进行招聘,但裁员举措仍令人费解。 5. 外界猜测华润置地可能旨在节省成本,避免市场不景气时的更大冲击,但此举仍让员工感到不解。 6. 华润置地是华润集团的一部分,集团自1938年成立以来,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涉足多个行业。 7. 作为国内房地产行业巨头,华润置地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大裁员,引发了对公司未来战略和内部调整的深度关注。

万人大裁员!采埃孚断臂转型,优化1/4员工

在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的一篇文章中,百年汽车供应链巨头采埃孚宣布了一项重大裁员计划,预计将在2030年前分两批削减1.2万个岗位,这一数字可能达到1.8万人。 尽管公司表示此举是由于向电动化转型的紧迫性,以应对营收超过3420亿人民币的背景下,必须进行的结构调整。 此次裁员主要针对德国业务,采埃孚全球约有16.5万员工,德国占比大约5万,这意味着将裁掉近1/4的德国员工。 尽管公司财报显示盈利且债务问题可控,但电动化转型导致的岗位需求变化是裁员的主要原因。 采埃孚发言人解释,传统内燃机相关工作可能需要两人完成,而电动化时代可能只需一人,这反映出转型带来的岗位结构变化。 在市场竞争中,采埃孚面临电动化时代的挑战。 作为全球第三大供应商,主要收入依赖燃油车业务,但宝马等大厂对未来市场的判断表明,电车将是增长的关键。 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期大幅增长,传统 Tier 1巨头如博世和大陆也纷纷调整战略,转向软件和自动驾驶领域。 尽管采埃孚已经取得电机和电车热管理系统等成果,但在智能驾驶方面发展并不顺利。 面对新兴技术和合作伙伴的需求,如小米、宁德时代等,采埃孚正在寻求转型和新合作,以适应行业变革。 其他传统巨头如大陆和博世的裁员行动,也反映了整个汽车供应链的转型压力和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面对汹涌的新技术浪潮,采埃孚等老牌巨头正在经历从旧有优势到新竞争格局的转型阵痛,裁员被视为短期节流的策略,以期在变革中找到新的竞争优势和生存空间。

也卖不动了 男人的衣柜 知名品牌再翻车; 擦边营销 大公司动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