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 盛松成 当前需要通过促消费稳就业

原创 盛松成 底线思维 2024年10月20日

2024年,观察者网重磅推出季度性经济观察栏目——中国经济季度观察·圆桌纵横谈,邀请经济界和金融界重量级专家学者,围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经济数据,解读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回应当下公众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展望未来发展。

10月19日,2024年第三期中国经济季度观察·圆桌纵横谈在上海举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赵燕菁等嘉宾齐聚一堂,聚焦三季度经济数据和近期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共议中国经济破局之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与会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盛松成:

我主要想谈一谈与消费有关的问题。

从目前的经济运行情况看,需要更多关注需求端,尤其是居民部门的消费。我国政府也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点。9月26日的政治局会议就提出“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提升消费结构”。

我想谈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投资驱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使我们在思维和政策导向上形成了一种“惯性”,即用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现阶段的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远远超越了其他国家在同等收入阶段或GDP阶段的水平,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消费,更好地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

事实上,消费和投资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消费的作用,是为有效投资和长期经济增长提供基础和方向。

消费是从需求端拉动经济增长的。商品只有被卖掉了,企业才会有新的投资和生产。在服务领域更是如此,在服务领域,生产和消费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有多少生产就有多少消费。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曾说过“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现在我认为该倒过来说,是“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

我们经常能看到无效的投资,但似乎没有无效的消费,消费一定会形成新的生产力。在理论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只有通过投资才能拉动经济,经济才能长期持续发展。

但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的消费率就已经超过了70%,现在的消费率已经超过80%。在大约60年的时间内,美国都是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发展的。

我曾将中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10个国家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数据比较,计算了这些GDP总和占全球GDP比重超过60%的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平均消费率,结果显示人均GDP在1万至1.5万美元阶段,主要国家平均消费率达到了73%。我们现在也处于这一阶段,但我国的消费率约为55%,几乎比其他国家低了20个百分点。

第二,目前我国内需不足的主要矛盾在消费方面,所以有必要通过促消费来稳增长。短期内,我国财政政策对投资领域的支持力度已经比较充分,应更多关注的是项目落地。

今年年初的预算安排主要包括赤字规模、地方政府专项债与超长期特别国债,合计近9万亿元。此外,去年四季度发行的1万亿特别国债基本在今年使用。所以今年的投资力度实际上是基本足够的。

截至9月底,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率为90%,还有2900亿元原则上将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同时,“两重”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特别国债资金还有3000亿元尚未落实到项目。所以保守估计年底前,在不计算新增量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可使用资金规模还超过5000亿元。

而消费方面,虽然已经有所改善,但数据不尽如人意。

以CPI为例,我国CPI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始终是低增长,9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0.4%,1-9月CPI同比上涨0.3%。过去长期以来,我们最怕CPI太高,但现在是CPI太低了。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今年3月以来,城市CPI同比增速持续低于农村,这很少见。9月,城市CPI同比上涨0.4%, 农村CPI上涨0.6%,以前都是倒过来的。这说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实际上是有限的,消费力是不足的。

如果消费持续低迷,也会影响企业投资。今年第三季度,我国产能利用率为75.1%,比第二季度高了0.2个百分点,但低于正常水平。从2006至2019年我国产能利用率平均为77%左右,现在的75.1%与该数据相比低了约2%。因为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投资相对过剩、消费相对不足,所以产能利用率才会下降。

第三,应该关注服务消费。最近一年多来,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总体呈下行趋势。今年1-9 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9%,相比去年同期的7.9%,整整低了3个百分点,说明我国服务业消费需求较弱。

9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主要也是受到服务业的拖累,也是消费的问题。

服务业的重要性还在于能够有效促进就业,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比制造业更多,如家政、老年人照护、托育等。

目前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的52%,而美国为65%。这表明在服务消费领域,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我还想谈谈如何促进消费增长,提一些建议。我认为可以考虑让资金“直达”居民消费领域。

首先是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9月24日央行潘功胜行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一系列增量政策,其中就包括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约4.1%)降至新发放房贷利率(约3.6%)附近,预计平均降幅在50BP左右,惠及约5000万户家庭、1.5亿人口,每年减少利息支出1500亿元左右。

其次,可以考虑将个税起征点从5000元提高到8000元,这会使全国税收每年减少300多亿元,但实际上这一数额只占2023年税收总额的0.2%不到。这是实实在在惠及低收入人群的。

此外,还可以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税率。目前年收入10-20万的部分,个税税率为10%,20-35万元部分的个税税率为20%。如果各下降5个百分点,会使税收每年减少约1000多亿元。以上两项减少的税收加在一起也就1300多亿,而我国的特别国债一发就是1万亿。

最后,可以向特定人群提供补贴。财政部在10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到了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国庆节前已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下一步还将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

我国目前有1500亿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我认为,可以再增加1500亿用于家政、养老、托育,这个数目是不多的,但都实实在在全用到老百姓身上去了。

总之,我认为,我国当前内需不足主要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而消费和投资是相互促进的,当前除了关注投资外,需要高度关注消费。


坚持房住不炒 中央把脉当前经济七大关键句内涵丰富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 此前,一系列经济数据陆续发布,决策层将如何结合经济运行的新趋势,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运行情况作出判断?对于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改革等社会热点,此次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哪些针对性表态?对此,小编在第一时间,结合会议有关表述,为读者进行了详尽梳理。 一季度经济表现好于预期——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实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信心明显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施,改革开放继续有力推进,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 小编注意到,从此次会议表述来看,决策层对一季度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可以用“好于预期”来概括。 而刚刚发布的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也好于此前机构的预期: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4%,结束了市场上关于今年一季度经济会比去年进一步下探的猜测;3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5%,创下4年多最高水平;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8%,“跑赢”了GDP增速。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就指出,信心的增强、预期的改善,得益于我国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比如说一系列扩大有效投资、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等。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也指出,今年开年以来,政策面十分积极、政策落地迅速。 出台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等政策,表明决策层完成了思路的转变,从过去依赖投资、房地产带动逐步过渡到“放水养鱼”。 政治局会议未提“六个稳”——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 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新进展巩固经济社会稳定大局。 记者注意到,与此前召开的几次涉及经济议题的政治局会议相比,此次会议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对现一阶段经济工作目标的判断中,并未出现“六个稳”的内容。 从相关报道来看,“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这一被合称为“六个稳”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去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 去年10月31日、12月13日,今年2月22日召开的3次政治局会议,也均提及了“六个稳”。 此前,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在一场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表示,从当前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发展的动力——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这三大需求处于平稳状态。 此外,金融运行也处于平稳状态,汇率没有贬值升值的预期。 要重视外部经济环境趋紧——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必须保持定力、增强耐力,勇于攻坚克难。 “居安思危”,在肯定一季度经济发展态势的同时,此次政治局会议还着重强调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几个不利因素,比如说外部经济环境趋紧等。 对此,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对小编分析称,这一表态说明决策层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偏谨慎。 记者也注意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初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3%,比今年1月公布的预期低0.2个百分点。 在这份报告中,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预期值普遍被下调,比如,美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0.2个百分点、欧元区今年经济增长预期值被下调至1.3%。 这就意味着当前中国可能面临外需不足的局面。 这一经济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值得高度重视。 首提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有效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小编注意到,这是首次在政治局会议提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 此前,在今年2月22日举行的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决策层首次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次政治局会议再提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将拓出一片“新战场”。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哪些领域发力?从会议表述看,如何解决民营小微企业金融供给能力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将是政策的首要目标。 近期政策层面密集出台的一系列动作,也印证了这一判断:4月初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了进一步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加大再贴现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小微企业500万元及以下小额票据贴现等措施。 4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明确,抓紧建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针对融资难融资贵主要集中在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问题,要将释放的增量资金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 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宏观政策要立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更加注重激发市场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 与今年2月22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仅提及“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同的是,此次政治局会议的表述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还加上了关键的“松紧适度”四字。 此前,市场对下一步货币政策是否会进一步放松,抱有很高的期待,社会上也不时出现“即将降准”的传言。 但从此次政治局会议的表述来看,当前的货币政策首要的目标还是在稳健的同时求平衡,并没有出现明显放松的趋向。 近一段时间以来,政策层面的一些动作也逐渐消除了市场对货币政策大规模放松的预期。 4月12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9年第一季度例会。 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与上季度例会不同的是,此次例会再次出现了“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的表述。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也在近日撰文指出,综合考虑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经济运行状况、流动性水平和可用货币政策工具,短期内不具备再次调整准备金率的条件。 再提“房住不炒”——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 记者注意到,此次政治局会议,再次出现了涉及房地产市场的内容。 而上次政治局会议出现房地产有关表述,还要追溯到去年7月31日。 此前,有专家就结合回暖的一季度房地产数据指出,现阶段房价有“龙抬头”的迹象。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就在一场会议上表示,房地产的龙头到了底部,现在有往上抬头的迹象。 目前一二线城市的二手房交易量有明显提升,房价也开始有往上走的可能。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向小编分析称,从此次政治局会议的表述看,房住不炒的概念继续得到强调。 今年一季度楼市表现还不错,二季度预计会继续上升,这个时候强调这一点,也是为了防范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上涨等风险出现。 此外,他还指出,政策明确了长效调控机制的概念,主要包括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等。 预计今年二季度相关城市在一城一策上会有相关政策出台,而对于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考核也会加大。 科创板注册制以信披为核心——要以关键制度创新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科创板要真正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证券发行注册制。 继去年10月31日的政治局会议后,此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及了“资本市场”的有关话题。 当时的政治局会议指出:“围绕资本市场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比较两个表述后可以发现,半年来,我们已经找到了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钥匙”,也就是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的科创板建设和证券发行注册制试点。 记者也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以来,科创板建设大为提速:3月22日,首批9家科创板受理企业正式揭晓。 截至4月17日晚间,科创板累计受理企业总数已达81家。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改革的法律基础也在不断巩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4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将审议证券法修订草案,这意味着“久违”的证券法修订终于迎来“三读”。

为实现我国6%的经济目标,实行怎样的宏观政策?

增长目标6%以上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解读: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实现了超预期的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 2019年的GDP目标设定为6%-6.5%。 受疫情冲击,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未设置经济增长目标,今年重新设定了年度GDP增速目标。 报告指出,今年预期目标设定在6%以上,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在3月5日的发布会上指出,今年提出经济增速的目标设定为6%以上,综合考虑了很多方面的因素。 一是现在的经济恢复情况。 从去年二季度开始,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到三四季度状况不断转好,预计今年的经济能够整体上保持平稳运行。 二是考虑基数影响。 特别是今年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可能会由于基数的原因上升比较多,从这种统计数据表观看,全年可能会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在季度的环比之间可能会相对平稳一些。 三是要保持这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需要。 在确定今年GDP预期目标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今年的情况,也要兼顾统筹考虑明后年的发展需要,尽可能做到预期目标在年度之间不要忽高忽低,能够保持经济长期的平稳运行。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6%以上的增长目标,是低于市场预期的。 机构预判来看,基本在8%左右。 在去年低基数,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6%以上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政府之所以定这个目标,结合5.5%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和1100万城镇新增就业目标(2020年疫情影响下,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来看,主要是求稳。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十四五”期间的经济运行目标,报告指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显然,在未来,中国将更注重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财政货币政策不转急弯今年的头号任务就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报告强调,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 解读:去年在新冠肺炎冲击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措施,随着经济回到正轨,中国需要平衡政策可持续性与经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财政政策上,去年中国实施了阶段性的大规模减税降费,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不过,在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之后,大部分地方当期社保出现了缺口。 因而,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 不过,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今年的重点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中国将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 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 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从支出方向上,今年将呈现明显的“紧中央,宽地方;紧政府,宽民生”的倾向。 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幅明显高于去年。 报告强调,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在货币政策上,近期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升引发了市场因全球通胀上升而导致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外部通胀是否会传导至国内从而引发货币政策收紧备受关注。 在近日的发布会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因为今年整个市场利率回升,估计贷款利率会有回升和调整。 但这并不是加息周期的开启,后续利率大概率将延续“自发式”回升,主因支持性政策退出以及经济、通胀运行态势,并非政策主导。 报告在货币政策上的表述是: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原人民银行参事、调统司司长盛松成近日表示,至少在今年上半年之前,都不宜收紧货币政策。 他指出,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货币政策在去年积极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并未搞大水漫灌;二是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收紧货币政策不利于稳增长和防风险;三是从当前的物价和资产价格水平等经济指标来看,我国经济还远未达到收紧货币政策的条件。 3. 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 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 解读: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东升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从全球看,人类预期寿命以每10年增长约3岁的速度稳步提升,2018年,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7岁。 有研究预测到2040年中国预期寿命将达到81.9岁,也就是未来20年保持每10年约2.5岁的增长。 尽管联合国的预测相对保守,但是中国未来30年预期寿命仍将以平均每10年增长1.6~1.7岁的速度稳步提升。 这意味着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到来,“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2月26日,人社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官宣“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方案”已在路上。 今年两会上,延迟退休的话题也再度受到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近期表示,延迟退休主要涉及三个年龄群体,即原定退休年龄的60岁男性,55岁女干部以及50岁女工人,他强调,一定要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 目前绝大部分学术同行倾向于一年延迟三个月或四个月,这样既起到渐进的作用,又不会像一年延迟两个月、六年才能延迟一岁那样时间过长,也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4.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是今年一项重要任务。 报告要求,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同时,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报告还要求,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联防联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 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和城市黑臭水体,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园区工业废水处置能力,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继续严禁洋废品入境。 有序推进城镇生活废品分类。 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 研究制定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解读: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民主党派热议的焦点。 中国现有产业结构、能源消费仍以高碳为主,年碳排放超100亿吨,占全球总排量1/3,工业碳排放占比高达80%,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达85%。 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30年,远远短于欧美发达国家50-70年的时长。 今年两会期间,多份提案建议,制定“十四五”及中长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减煤路线图,严控新建煤电装机计划项目,在“十四五”末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至20%及以上,2030年力争达到30%。 也有提案建议,“十四五”期间要完成碳达峰任务的60%,争取在2028年实现碳达峰,为碳中和打好基础。 提案建议,尽快制定电力、钢铁、水泥、有色、石化、煤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明确行业达峰时间和达峰排放量。 “十四五”期间严控煤电、石化、钢铁、水泥等高碳项目,除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外,全面实施高碳项目产能总量控制和新建项目产能置换要求。 同时,加快煤电、石化、钢铁、水泥等高碳产业的低碳转型。 国家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此前介绍,生态环境部正在研究制订《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明确地方和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路线图、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持续推进实施,同时,生态环境部将推动把达峰行动纳入中央环保督察。 关于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70%的目标,农工党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完善北方地区农村清洁取暖政策的提案》指出,北方地区农村清洁取暖缺乏中长期的统筹建设,个别地方还存在为完成上级硬性任务而“一刀切”的现象,如果政府补贴退出,34%的农户表示会完全使用煤炭;43%的农户会部分使用煤炭;只有23%的农户会继续清洁取暖方式。 该提案建议,编制5至15年的北方农村清洁取暖中长期规划,推动农村建筑节能改造,研究实施大气污染减排的以奖代补政策。 4.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报告指出,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 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完善灌溉设施,强化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同时,稳定种粮农民补贴,适度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 多措并举扩大油料生产。 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稳定生猪生产。 解读: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去年疫情期间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使得14亿人的粮食安全成为中国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因而粮食安全毫无悬念地成为今年两会的一大热点。 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为6.64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千克。 尽管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但也面临严峻挑战,粮食进口量居高不下。 致公党中央在《关于稳定播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的提案》中建议,科学制定粮食生产专项规划,加强粮食主产功能区建设。 明确粮食主产功能区定位,把粮食主产功能区作为农业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加大粮食产能、国土整治、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支持。 农工党在《关于实施粮食全产业链安全体系建设国家重大专项的提案》中指出,我国粮食产业存在五大问题:一是总量不足,进口量大,安全风险上升;二是粮食产业层级低,三产融合发展滞后;三是资源约束加剧,粮食产能风险累积;四是产业政策不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尚未健全;五是“粮食武器”已成为个别西方国家企图控制我国的重要手段。 为此,提案建议,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乱象,设立粮食全产业链安全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专项,建设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推动研究制定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法。

表现无法打动制服组!太阳还是选择了裁掉这位昔日内线旧将
突发!费尔德辽宁试训未过火速加盟同曦 外加考利斯坦 内外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