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选票 真没人管管 马斯克公开

距离美国大选投票已不满一个月,选战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

这次总统大选除了看两边候选人的表演之外,世界首富马斯克也“深度参与”,全力支持特朗普。10月7日,他再度官宣一项重金助选的计划。

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捐款和支持,马斯克这次的钱没有砸在政治广告上,而是号称 将以实实在在地方式给到参与的选民手中!具体条件是每次成功推荐一名登记的摇摆州选民签署支持宪法第一和第二修正案的请愿书,即可获得47美金的奖励。

这种做法好像还是头次听说,看上去挺有点创新精神的,让我们来仔细瞅瞅。

发动选民“搞传销”

说简单一点,首富整的是一个 “老带新”的熟人推介项目。 每拉一个新人,就能得到47美金的奖励。当然,也不是随便拉人,还是有几个限制条件的。

第一个条件,是拉的 对象仅限于特定州登记选民。 这里的“特定州”主要都是摇摆州。这是美国大选中的一个特殊分类,即那些对两党都不是非常忠实,在每次大选的投票立场都很“摇摆”的州。相比那些两党各自的铁杆州, 摇摆州才是最终决定总统宝座归属的更重要因素。 因此,候选人在选前对摇摆州选民的争夺往往会对最后的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这次“老带新”的范围包括7个州——宾夕法尼亚、佐治亚、内华达、亚利桑那、密歇根、威斯康星和北卡罗来纳——都是本次大选的重要摇摆州,堪称胜负手。这么看,这个拉新项目的针对性无疑是很强的。

图源:网络

第二个条件则是 被邀请人必须签署一项支持宪法第一和第二修正案的请愿书。 请注意,这份请愿书的内容, 跟投给哪位候选人当总统没有直接关系 ,而只是表达支持宪法修正案的态度。这听上去让人有点奇怪,明明是帮特朗普拉选票,为什么不干脆一点,直接花钱“买”票,而要去让被邀请人签一份跟大选没有直接关系的请愿书呢?

原因很简单,直接买选票,是赤裸裸的违法,而签署请愿书呢,则不违法。 虽然请愿书内容看上去跟支持特朗普当总统并没有半毛钱关系,但,马斯克通过一系列行动和宣传, 将签署这份请愿书的人群与支持特朗普深度绑定在了一起,营造了一种“签了这份请愿书就等同于支持特朗普”的效果。 虽然不能百分百保证“请愿书签名-投票选特朗普”的转化,但多少也是施加了强大影响的。

所以,绕了个大圈,做了一系列规避动作,本质上还是买选票。

弄清楚拉新条件后,很多人就有点跃跃欲试了,就要关心下一个话题了:那么,拉完新后,钱怎么领呢?

如上图所示,请愿书的签署链接中会询问签署者关于推荐人的联系方式。至于怎么这些奖励金怎么打到每个参与者的账户,目前还不知道如何具体操作。但是,请放一万个心,作为科技大佬、PayPal的创始人之一,马斯克解决这些细节问题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看到这里,不禁有点恍然大悟: 这就是发动小老百姓赤裸裸的搞传销、拉人头啊!

但是……等一下,这真的不违法吗?

真的不违法?真的不违法

这么操作确实不违法美国现行的选举相关法律。

美国联邦法律明确禁止直接向个人付费登记投票,同时,在一部分州,根据收集到的签名数量向签名收集者支付报酬,也涉及违法。 但马首富的这次行动却完美地规避了上述所有法律限制,因为,这项费用是向已登记选民的推荐人支付的。 这确实是美国大选历史上头一份,开创了先河。

之所以是美国历史首次,除了巧妙地抓住了法律漏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钱,太多的钱。马斯克扬言,这次的请愿书目标是获得100万摇摆州选民签名。我们大胆假设,若这100万选民中,有一半——即50万——是通过这次拉新活动带来的,那首富就会为此支付2350万美元的巨款—— 全世界恐怕只有极少的几个人才有资格考虑这个问题。

而我们前面说过,这个请愿书跟最终的选票并不一定能形成百分之一百的转化率,最终效果有待考量, 不排除最后钱花出去了,选票却没有明显提升的悲惨结局。 所以即便是对于超级富豪,花这么一大笔钱去参与一项不知胜率几成的赌博,也是极不容易下决心的。

以上种种原因,成就了马斯克在这件事上“历史第一人”的地位。

除了“买选票”本身带来的贿选争论外,马斯克的这次大胆行动还涉及另外的法律风险: 以签署为名,收集用户个人数据并施加后续影响。

马斯克不笨,他同样知道签署了请愿书的人未必一定会给特朗普投票。但是,既然这些人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那特朗普团队就可以在临选举前的最后半个月时间里联系这些摇摆的选民,并极力争取他们。按互联网获取用户的逻辑,这47美金就是初筛用户的成本,先联系上,再进一步争取后续转化。只要参与初筛的数量足够多,必然会取得显著的成果。而这就牵扯到了另一个法律问题, 这种收集选民私人信息的行为是不是违法?

这一行动背后的主体是于今年5月成立于德州的美国政治行动委员会。美国政治行动委员会网站曾以选民登记为幌子收集用户个人数据,对象是摇摆州的选民。涉及到的州中,密歇根和北卡罗来纳的选举官员已经对此展开了调查。密歇根官员表示,截止目前,还没发现任何违反州竞选财务法的证据。

所以: 不违法,但确实堪称一场豪赌。

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先说结论:肯定有点用,但能不能帮特朗普拿下大选,真的很难讲。

客观地说,这次行动的细节设计还是很用心的。矛头直指摇摆州的那些中间选民。这大概包括两类人: (1)想投票但却在两位候选人中摇摆不定的和(2)原本没有很强投票欲望的选民。 这两类人是最有可能会因为经济利益被拉拢到特朗普阵营的。而行动的具体展开显然 借鉴了经典传销的人拉人模式 ,一旦尝到了甜头,立刻就能很快速蔓延开来。

而“47美元”这个定价显然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一个人头47美元,这样的奖金有多大吸引力?要分人。对于中产及以上,这笔钱基本没什么吸引力,可能也就是一顿饭的花费,而这帮人政治立场也往往相对坚定,不会为了一点微末的经济利益就随意转变投票立场,所以, 这个定价在实际上主动把这些人排除了出去。

但对于那些收入微薄底层选民,47美元却是一笔不可忽视的额外收入,这可能意味着几天的生活费。 这次拉新行动就是向他们提供了一次绝佳的短期内赚快钱的机会,疯狂地拉人,然后形成“人传人”的网络,从而达到星火燎原的效果。

当然,除了钱, 这次计划的另一个重点是马斯克本人的深度绑定。 经济利益是投票动力的一部分,但首富马斯克的“all in”支持同样也很重要。马斯克通过这一史无前例的支持行动,将自己与特朗普深度绑定了起来。这种行为让选民看到并相信: 特朗普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投票给特朗普,也相当于把票投给了马斯克。 这就把马斯克的拥趸最大程度地动员了起来,在今年的大选中为特朗普助力。

而至于直接的选票提升么,正如前文提到的,这份请愿书的签署人数与最终的投票转化也许并没有那么直接的关联。但 请愿结果本身其实也是造势的过程。 如果这份请愿书最终获得了摇摆州100万以上的选民签署,那么,一个简单的结论就是:特 朗普在这些摇摆州获得了巨大的优势。 这就给哈里斯和她的支持者一种无形的错觉,让他们提前相信大势已去,主动放弃选战。

美国大选是一场游戏,有规则,但也充满了各种“创新”、意外和盘外招。至于最终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企业创新成功的主题案例

有创新才会有进步,而企业创新成功的主题案例又有哪些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企业创新成功的主题案例,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一、英特尔:应用外部资源

英特尔开放式创新的方法,是在创新过程中应用外部资源。 英特尔的研发战略由四项构成:大学研究赞助、大学周边的开放式合作研究实验室、公司内部研究项目以及公司收购。

整个流程始于扫描环境和有潜力的研究领域。 有意向的研究项目通过赞助、实验室研究、内部研究或者英特尔投资发起,直到能够看清成果时再做出是否将这项产品、技术进行商业化的决策。

英特尔赞助了五百多家大学,并且将其开放性合作实验室布局在相关领域领的大学周围。 这样的实验室一般有20个英特尔的研究人员和20个来自大学的研究员。 尽管这种实验室是英特尔所有的,但是研究的环境相当开放,并且部分项目是公开的。 英特尔更加重从大环境中快速学习,获得大量的新想法并获得知识产权。 当然它也有自己的内部研究活动来获得有前景的发明。 英特尔鼓励实验室从英特尔内部和各个业务单位角度出发提出有价值的创意。 英特尔公司每两年就会更新一次研究开发的战略规划,以此来保护未来的发展。 此外,实验室中基本一半的研究员都是学生。

英特尔在过去十年内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每年发布的专利都在增长,2005年,英特尔在全世界获得的专利数量大约为5000项。 这表明,英特尔的探索性研究战略取得了成功。

二、思科:并购实现整合

思科的创新策略是内部开发、战略联盟和收购相结合。 在创新型企业中,它是活跃的收购者和投资者。 1993年以来,共收购了108家公司,30%的收入来自收购和开发活动。 另外一个重要战略就是合作。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它的收购和合作策略在高技术产业中比较独特,这一战略使它更快地获得了新技术和新解决方案。

一家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一些员工有好的想法,会发现在在公司里推动它的阻力也很大。 于是,很多员工一旦有了好的想法,就倾向于出去创业。 对于这种人才的流失和再利用,思科的办法值得很多公司借鉴:如果公司有人愿意创业,公司又觉得他们做的东西是好东西,就自己投资支持他们创业。 这些公司一旦创业成功,思科有权优先收购,如果小公司没办好关门了,思科除了赔上一些风险投资也没有额外的负担。

思科收购是为了获得稀缺的智力资产,基本上是人力资源。 在思科,人们经常会遇见“二进宫”甚或“三进宫”的同事。 为了确保收购的成功,思科确定每次收购必须达到的三个目标:员工保持率、新产品开发的延续和投资回报。

对于潜在收购对象,思科有特定的筛选标准:近25%的收购初始投资都不大,并购必须为思科和被收购企业提供短期和长期的双赢局面;被收购企业必须与思科拥有共同的愿景和融合,而且其位置要与思科靠近。 思科用情景规划方法来决定是否收购,以及怎样快速收购。

就这样,思科几乎所有的生产都采用了外包的形式,并且通过内部风投扶持创业、并购的方法,思科基本上垄断了互联网路由器和其他重要设备的技术。

三、特斯拉:开源与企业创新联盟

特斯拉的成功被业界归为是互联网思维的成功,而马斯克的开放专利之举,也正是体现了互联网“自由、平等、开放、分享”的精神,但他真的就是活雷锋吗?

特斯拉开源所有专利的目的就在于——让更多的人或企业,在一个较低门槛上,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投入到世界电动汽车发展和普及的浪潮当中。 开放专利表面上看,是让竞争对手占了便宜,然而此举却无形中提高了特斯拉技术的普适性,使得它在未来标准制定中抢占了有利的地位。

因此,隐藏这背后的效应便是,倘若特斯拉专利开源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其技术盟友成长到一定体量之时,他们不得不兼容特斯拉的充电标准。 显然,如果特斯拉建立了一个以特斯拉技术为支持的产业联盟,那么相信超级电池工厂的富余产能将会被特斯拉的盟友所消化,这时特斯拉不仅是一个电动汽车的制造者,更是上游核心电池资源的掌控者。

2015年1月23日,马斯克现身底特律北美车展。 这一次,马斯克说到特斯拉真正面对的敌人,未必是传统厂商和经销商,而是已经习惯了内燃机车的用户,以及根植于传统业态的庞大产业惯性。 要打破这个桎梏,联盟是最好的`手段。

因此,特斯拉欢迎其他汽车商进入电动汽车行业,是想形成一个“电动汽车的矩阵”,而不再单打独斗,这样一来,整体的电动汽车行业就会有更大的势能,在市场培育、政策突破、技术积累、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形成等方面,就会形成群体的生态效应,增大电动汽车体量。

所以,特斯拉需要盟友,而不是敌人。 此前特斯拉开放专利,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特迷们认为,特斯拉有望组建类似Open Handset Alliance的联盟机构,当初Google三星等公司就是靠这个联盟从苹果嘴里掏出大部分披萨的。

正如马斯克所说,电动汽车要想成功,需要汽车行业之外、其他很多领域的技术,这种整合、创新的能力,特斯拉比其他任何传统汽车制造商更擅长。 特斯拉是个很好的例子,告诉我们通过开放与合作的形式,可以获得一个产业生态圈的发展,可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从而带动真个电动汽车行业的创新。

四、赫芬顿邮报:读者变为记者

《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号称“互联网第一大报”,2011年2月,美国在线以3.15亿美元收购该报。 它是一家新闻与分析网站,创办于2005年。 2011年1月,它的独立访问量是2800万,接近《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3000万的独立访问量,这意味着它已经跻身主流媒体。 2010年它的营业额是3000万美元,在美国报业都在为广告跳水、发行量骤减,以及读者向网络免费新闻迁徙而苦苦挣扎之时,《赫芬顿邮报》却一枝独秀。

像特斯拉的开源专利、安卓开源性平台一样,把读者变成记者,这是赫芬顿成功的法宝。 《赫芬顿邮报》有1万多名“公民记者”,类似传统媒体的“通讯员”,每时每刻都在为它提供报道。 2008年美国大选,《赫芬顿邮报》将一个采访任务分给50到100名“公民记者”,每人每天用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个记者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赫芬顿称之为“分布式新闻”。 “分布式”网罗了大量高质量的撰稿人,UGC的能动性得到激发,媒体才能真正活起来。

《赫芬顿邮报》这种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内容生产的模式,值得从事内容生产的公司借鉴。 它只有150名带薪工作人员,但依赖超过3000名投稿者为每一个可以想到的话题制造内容。 它有另外名“公民记者”,这是它的“眼睛和耳朵”。 它的读者也生产了网站的许多内容,每个月有多达200万条投稿。 《赫芬顿邮报》的共同创建人乔纳柏瑞蒂(Jonah Peretti)认为新闻模式再也不是一种新闻传递的消极关系,而是“一个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共享的事业”。

这种所谓“共享事业”是个同心圆模式:内核是网站最坚定的具有原创能力、质量非常高的博客;外面一环是公民记者,散布在美国各地;而最外的大环则是读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和网站博主发生互动。 这种新的、更开放的新闻模式可以被视为一种“众包”模式,其中两个重要的贡献群体是博客与公民记者。

总之,开放式平台对于媒体固有的采编形式是一种颠覆,虽然现在一些媒体也在探索UGC信息源的建立,但还比较集中于非严肃新闻,像赫芬顿这样从灵魂中跳脱还是不能企及的。 赫式的开放思维是否中国媒体烦恼的福音,我们又该如何借鉴,还需要好好斟酌一番,但这种开放式的内容生产已经是趋势了。

五、海尔:搭建开放创新平台

在与阿尔斯蒂尼的对话中,张瑞敏曾经说,“现在,我们变成一种开放式创新,在和用户交互的过程当中,不断迭代,并把各种资源都整合进来。 迭代过程是一个试错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户要参与,如果没有用户参与,不管是渐进的还是突破性的创新,可能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

仔细分析海尔近期的智能家居产品海尔星盒、空气魔方、无压缩机酒柜等,无不是开放式创新的产品。 例如,海尔空气魔方是全球首款可以模块化组合的智能空气产品,实现了加湿、除湿、净化、香薰等多个模块的自由组合,为每个家庭带来了可定制的专属“空气圈”。 空气魔方的最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海尔基于开放式创新理念研发成功的一个智能产品。

空气魔方不是企业基于自身能力在实验室里规划和研发出来的产品,而是基于海尔开放创新平台组成的来自8个国家的内外部专家和学者团队128人,历时6个月与全球超过980万不同类型用户交互意见,利用大数据分析,最终筛出81万粉丝最关注的122个具体的产品痛点需求,成为空气魔方核心功能研发的初衷。

在互联网时代,海尔的理念便是“世界是我们的研发中心”,研发的过程要让用户参与进来,也要让全球创新者参与进来。 基于此,海尔开放创新平台于2013年10月正式上线,2014年6月进行了改版升级,新增的海尔生活创意社区也将成为用户全流程参与研发设计的线上互动平台。

海尔开放创新平台遵循开放、合作、创新、分享的理念,整合全球一流资源、智慧及优秀创意,与全球研发机构和个人合作,为平台用户提供前沿科技资讯以及超值的创新解决方案。 最终实现各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并使得平台上所有资源提供方及技术需求方互利共享。 目前,在海尔开放创新平台上成功达成的技术合作已有200余案例。

六、乐高:分布式共同创造

乐高创意平台(LEGO IDEAS)于2008年在日本推出,2011 年推出全球版。 在网站上,用户可以方便的注册,提交方案说明(通常提交的方案是需要非常详细,包括图片、说明)。 粉丝对业余设计师的新套件创意进行投票。 任何获得10,000张选票的创意都会进入审核阶段,然后乐高会决定哪些可以进入生产阶段。 所以前期的这个方案征集也是产品上市前的用户互动、市场调研、预热工作。 目前为止,该流程已创作出十几个可用的套件,包括由女性科学家组成的模型试验室和大爆炸理论公寓。

乐高也积极和外部合作,如MIT media lab,藉助外部的研发力量缩短开发时间。 而促成更大幅度的开放式创新,则不得不提到“破坏规则者”这个顾客族群。 当时乐高公司与MIT合作开发的Mindstorm机器人玩具,一推出没多久,就被这类型的顾客公开程序代码,起初乐高公司暴跳如雷,但后来乐高公司选择开放平台,果然创造出更多更有创意的点子。

自此之后,乐高公司便利用这类型的顾客进行新点子或机会的探索,同时也成立乐高Mindstorm的交流社群,也积极和教师们共同开发课程,现在Mindstorm已经是许多学校老师教学用教材,藉以启发学生更多的创意。 由乐高、MIT 和使用者社群共同形成了一个包含供应者、合作伙伴顾问、外围制造商和教授等的完整生态系。 而乐高也藉由利润共享、智财保护等配套措施完善了开放式创新。

乐高也建立了“design by me”的设计平台,让顾客下载软件使顾客也可将自己的创意上传到乐高的平台中,然后再经过顾客票选,胜出的概念可进入乐高的新产品开发中,最后进行商品化上市贩卖。 “design by me”是一个利用群体智慧集结创作的平台,配合开放式创新的政策与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产品设计师。 乐高运用开放式的顾客共创平台,成功的缩短产品开发时程,由原来的24个月降至9个月,同时也大大的提升顾客的满意度。

同时,乐高开放创新也有利润共享模式,并且成功应用在多个项目中。 为了保证利润共享模式的顺利完成,乐高采用了知识产权保护等配套措施。 通过分布式共同创造的形式,把志趣相投的各方力量汇聚起来的创新模式,乐高公司是这种创新模式的典型代表。

成功的企业创新案例

从“由内到外”到“由外到内”,开放式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正在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 本文通过八个案例,具体分析开放式创新的类型有哪些,又有哪些部分是值得我们所借鉴的。

一、 英特尔:应用外部资源

英特尔开放式创新的方法,是在创新过程中应用外部资源。 英特尔的研发战略由四项构成:大学研究赞助、大学周边的开放式合作研究实验室、公司内部研究项目以及公司收购。

上图描绘了英特尔的探索性研究方法。 整个流程始于扫描环境和有潜力的研究领域。 有意向的研究项目通过赞助、实验室研究、内部研究或者英特尔投资发起,直到能够看清成果时再做出是否将这项产品、技术进行商业化的决策。

英特尔赞助了五百多家大学,并且将其开放性合作实验室布局在相关领域领的大学周围。 这样的实验室一般有20个英特尔的研究人员和20个来自大学的研究员。 尽管这种实验室是英特尔所有的,但是研究的环境相当开放,并且部分项目是公开的。 英特尔更加重从大环境中快速学习,获得大量的新想法并获得知识产权。 当然它也有自己的内部研究活动来获得有前景的发明。 英特尔鼓励实验室从英特尔内部和各个业务单位角度出发提出有价值的创意。 英特尔公司每两年就会更新一次研究开发的战略规划,以此来保护未来的发展。 此外,实验室中基本一半的研究员都是学生。

英特尔在过去十年内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每年发布的专利都在增长,2005年,英特尔在全世界获得的专利数量大约为5000项。 这表明,英特尔的探索性研究战略取得了成功。

二、 思科:并购实现整合

思科的创新策略是内部开发、战略联盟和收购相结合。 在创新型企业中,它是活跃的收购者和投资者。 1993年以来,共收购了108家公司,30%的收入来自收购和开发活动。 另外一个重要战略就是合作。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它的收购和合作策略在高技术产业中比较独特,这一战略使它更快地获得了新技术和新解决方案。

一家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一些员工有好的想法,会发现在在公司里推动它的阻力也很大。 于是,很多员工一旦有了好的想法,就倾向于出去创业。 对于这种人才的流失和再利用,思科的办法值得很多公司借鉴:如果公司有人愿意创业,公司又觉得他们做的东西是好东西,就自己投资支持他们创业。 这些公司一旦创业成功,思科有权优先收购,如果小公司没办好关门了,思科除了赔上一些风险投资也没有额外的负担。

思科收购是为了获得稀缺的智力资产,基本上是人力资源。 在思科,人们经常会遇见“二进宫”甚或“三进宫”的同事。 为了确保收购的成功,思科确定每次收购必须达到的三个目标:员工保持率、新产品开发的延续和投资回报。

对于潜在收购对象,思科有特定的筛选标准:近25%的收购初始投资都不大,并购必须为思科和被收购企业提供短期和长期的双赢局面;被收购企业必须与思科拥有共同的愿景和融合,而且其位置要与思科靠近。 思科用情景规划方法来决定是否收购,以及怎样快速收购。

就这样,思科几乎所有的生产都采用了外包的形式,并且通过内部风投扶持创业、并购的方法,思科基本上垄断了互联网路由器和其他重要设备的技术。

三、特斯拉:开源与企业创新联盟

特斯拉的成功被业界归为是互联网思维的成功,而马斯克的开放专利之举,也正是体现了互联网“自由、平等、开放、分享”的精神,但他真的就是活雷锋吗?

特斯拉开源所有专利的目的就在于——让更多的人或企业,在一个较低门槛上,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投入到世界电动汽车发展和普及的浪潮当中。 开放专利表面上看,是让竞争对手占了便宜,然而此举却无形中提高了特斯拉技术的普适性,使得它在未来标准制定中抢占了有利的地位。 因此,隐藏这背后的效应便是,倘若特斯拉专利开源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其技术盟友成长到一定体量之时,他们不得不兼容特斯拉的充电标准。 显然,如果特斯拉建立了一个以特斯拉技术为支持的产业联盟,那么相信超级电池工厂的富余产能将会被特斯拉的盟友所消化,这时特斯拉不仅是一个电动汽车的制造者,更是上游核心电池资源的掌控者。

2015年1月23日,马斯克现身底特律北美车展。 这一次,马斯克说到特斯拉真正面对的敌人,未必是传统厂商和经销商,而是已经习惯了内燃机车的用户,以及根植于传统业态的庞大产业惯性。 要打破这个桎梏,联盟是最好的手段。

因此,特斯拉欢迎其他汽车商进入电动汽车行业,是想形成一个“电动汽车的矩阵”,而不再单打独斗,这样一来,整体的电动汽车行业就会有更大的势能,在市场培育、政策突破、技术积累、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形成等方面,就会形成群体的生态效应,增大电动汽车体量。

所以,特斯拉需要盟友,而不是敌人。 此前特斯拉开放专利,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特迷们认为,特斯拉有望组建类似Open Handset Alliance的联盟机构,当初Google三星等公司就是靠这个联盟从苹果嘴里掏出大部分披萨的。

正如马斯克所说,电动汽车要想成功,需要汽车行业之外、其他很多领域的技术,这种整合、创新的能力,特斯拉比其他任何传统汽车制造商更擅长。 特斯拉是个很好的例子,告诉我们通过开放与合作的形式,可以获得一个产业生态圈的发展,可以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联盟,从而带动真个电动汽车行业的创新。

四、赫芬顿邮报:读者变为记者

《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号称“互联网第一大报”,2011年2月,美国在线以3.15亿美元收购该报。 它是一家新闻与分析网站,创办于2005年。 2011年1月,它的独立访问量是2800万,接近《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3000万的独立访问量,这意味着它已经跻身主流媒体。 2010年它的营业额是3000万美元,在美国报业都在为广告跳水、发行量骤减,以及读者向网络免费新闻迁徙而苦苦挣扎之时,《赫芬顿邮报》却一枝独秀。

像特斯拉的开源专利、安卓开源性平台一样,把读者变成记者,这是赫芬顿成功的法宝。 《赫芬顿邮报》有1万多名“公民记者”,类似传统媒体的“通讯员”,每时每刻都在为它提供报道。 2008年美国大选,《赫芬顿邮报》将一个采访任务分给50到100名“公民记者”,每人每天用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个记者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赫芬顿称之为“分布式新闻”。 “分布式”网罗了大量高质量的撰稿人,UGC的能动性得到激发,媒体才能真正活起来。

《赫芬顿邮报》这种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内容生产的模式,值得从事内容生产的公司借鉴。 它只有150名带薪工作人员,但依赖超过3000名投稿者为每一个可以想到的话题制造内容。 它有另外名“公民记者”,这是它的“眼睛和耳朵”。 它的读者也生产了网站的许多内容,每个月有多达200万条投稿。 《赫芬顿邮报》的共同创建人乔纳柏瑞蒂(Jonah Peretti)认为新闻模式再也不是一种新闻传递的消极关系,而是“一个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共享的事业”。

这种所谓“共享事业”是个同心圆模式:内核是网站最坚定的具有原创能力、质量非常高的博客;外面一环是公民记者,散布在美国各地;而最外的大环则是读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和网站博主发生互动。 这种新的、更开放的新闻模式可以被视为一种“众包”模式,其中两个重要的贡献群体是博客与公民记者。

总之,开放式平台对于媒体固有的采编形式是一种颠覆,虽然现在一些媒体也在探索UGC信息源的建立,但还比较集中于非严肃新闻,像赫芬顿这样从灵魂中跳脱还是不能企及的。 赫式的开放思维是否中国媒体烦恼的福音,我们又该如何借鉴,还需要好好斟酌一番,但这种开放式的内容生产已经是趋势了。

五、海尔:搭建开放创新平台

在与阿尔斯蒂尼的对话中,张瑞敏曾经说,“现在,我们变成一种开放式创新,在和用户交互的过程当中,不断迭代,并把各种资源都整合进来。 迭代过程是一个试错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户要参与,如果没有用户参与,不管是渐进的还是突破性的创新,可能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

仔细分析海尔近期的智能家居产品海尔星盒、空气魔方、无压缩机酒柜等,无不是开放式创新的产品。 例如,海尔空气魔方是全球首款可以模块化组合的智能空气产品,实现了加湿、除湿、净化、香薰等多个模块的自由组合,为每个家庭带来了可定制的专属“空气圈”。 空气魔方的最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海尔基于开放式创新理念研发成功的一个智能产品。 空气魔方不是企业基于自身能力在实验室里规划和研发出来的产品,而是基于海尔开放创新平台组成的来自8个国家的内外部专家和学者团队128人,历时6个月与全球超过980万不同类型用户交互意见,利用大数据分析,最终筛出81万粉丝最关注的122个具体的产品痛点需求,成为空气魔方核心功能研发的初衷。

在互联网时代,海尔的理念便是“世界是我们的研发中心”,研发的过程要让用户参与进来,也要让全球创新者参与进来。 基于此,海尔开放创新平台于2013年10月正式上线,2014年6月进行了改版升级,新增的海尔生活创意社区也将成为用户全流程参与研发设计的线上互动平台。

海尔开放创新平台遵循开放、合作、创新、分享的理念,整合全球一流资源、智慧及优秀创意,与全球研发机构和个人合作,为平台用户提供前沿科技资讯以及超值的创新解决方案。 最终实现各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并使得平台上所有资源提供方及技术需求方互利共享。 目前,在海尔开放创新平台上成功达成的技术合作已有200余案例。

六、乐高:分布式共同创造

乐高创意平台(LEGO IDEAS)于2008年在日本推出,2011 年推出全球版。 在网站上,用户可以方便的注册,提交方案说明(通常提交的方案是需要非常详细,包括图片、说明)。 粉丝对业余设计师的新套件创意进行投票。 任何获得10,000张选票的创意都会进入审核阶段,然后乐高会决定哪些可以进入生产阶段。 所以前期的这个方案征集也是产品上市前的用户互动、市场调研、预热工作。 目前为止,该流程已创作出十几个可用的套件,包括由女性科学家组成的模型试验室和大爆炸理论公寓。

乐高也积极和外部合作,如MIT media lab,藉助外部的研发力量缩短开发时间。 而促成更大幅度的开放式创新,则不得不提到“破坏规则者”这个顾客族群。 当时乐高公司与MIT合作开发的Mindstorm机器人玩具,一推出没多久,就被这类型的顾客公开程序代码,起初乐高公司暴跳如雷,但后来乐高公司选择开放平台,果然创造出更多更有创意的点子。

自此之后,乐高公司便利用这类型的顾客进行新点子或机会的探索,同时也成立乐高Mindstorm的交流社群,也积极和教师们共同开发课程,现在Mindstorm已经是许多学校老师教学用教材,藉以启发学生更多的创意。 由乐高、MIT 和使用者社群共同形成了一个包含供应者、合作伙伴顾问、外围制造商和教授等的完整生态系。 而乐高也藉由利润共享、智财保护等配套措施完善了开放式创新。

乐高也建立了“design by me”的设计平台,让顾客下载软件使顾客也可将自己的创意上传到乐高的平台中,然后再经过顾客票选,胜出的.概念可进入乐高的新产品开发中,最后进行商品化上市贩卖。 “design by me”是一个利用群体智慧集结创作的平台,配合开放式创新的政策与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产品设计师。 乐高运用开放式的顾客共创平台,成功的缩短产品开发时程,由原来的24个月降至9个月,同时也大大的提升顾客的满意度。

同时,乐高开放创新也有利润共享模式,并且成功应用在多个项目中。 为了保证利润共享模式的顺利完成,乐高采用了知识产权保护等配套措施。 通过分布式共同创造的形式,把志趣相投的各方力量汇聚起来的创新模式,乐高公司是这种创新模式的典型代表。

七、三星: 加速器、投资和收购

开放创新,将会是开放软件后,另一个改变世界的力量。 自从三星将开放源码做为软件经营的主要战略后,现在又更进一步,在硅谷设立开放创新中心(Samsung Open Innovation Center),藉此打造更大的人才平台。

三星的开放源码战略,仍至于开放创新中心,都围绕在“人才”的层面。 三星开放创新中心的工作,主要为创业加速器(accelerator)和投资。 创业加速器与投资,很明显就是从天使投资人的角度,成为创业者早期的投资人。 首先,传统的招募制度,已经无法吸引到优秀的软件人才;传统的招募制度,可能完全失灵。 因此,三星通过开放创新中心将“天使投资”与“收购”做为主要业务,不但能取得大量的外部创新资源,也能达到直接吸纳(收编)人才的目的。

三星开放创新中心的 Marc Shedroff 说:“他认为做加速器、投资和收购已经不是三星的一个选择,而已经是一项关键业务。 开放创业是一项业务(Business),所以三星与创业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生意关系。 ”

2014年8月,三星收购了创业公司SmartThings。 SmartThings是一个智能家居平台,可以让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个人电脑控制家中的所有联网家电。 被收购后,SmartThings将继续独立运营,但其办公地点正在由华盛顿特区迁往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Palo Alto),靠近三星的开放创新中心(Open Innovation Center)。

对于此次收购,三星开放创新中心的负责人戴维·恩(David Eun)表示,“我们相信开放的力量。 消费者家庭中的家电来自各个不同的公司。 作为一个消费电子公司,我们可以致力于将这些家电整合到一个平台上。 我们确实需要Smart Things这样的公司,因为它具有一个连接所有这些设备的软件平台。 ”

在三星开放创新的生态系统中,创业家、天使投资机构与收购者,是最主要的三个角色。 预计从 2013 年底开始,这会是开放创新模式的主要商业模式;并且会持续至少五年的时间。 现阶段看来,三星不但掌握住了未来五年的产业主流价值,而且还在这个开放创新的主流价值浪潮中,扮演天使投资机构与收购者的双重角色。

八、苹果: 软、硬件皆开放

对于苹果公司,至少有三条重要的经验特别值得借鉴。

第一,创新既来自于企业内部,也来自于企业外部。 苹果擅长于将自己的想法和来自外部的技术结合起来,然后用一流的软件和漂亮的设计进行包装。 不要单纯依靠自身的创新,要善于接受外部的创意。 苹果的创新特色,经常使人们将它与爱迪生和贝尔实验室相提并论,人们印象中创新是公司将工程师锁起来,大家一起寻找灵感。 而苹果的创新是将自己的策划与外界的技术巧妙结合在一起,并在一流的软件和时尚的设计方面进行充分的包装。

比如iPod音乐播放器的创意就是由苹果聘用的一个项目顾问首先提出来的,将现货供应的零件与内部优势结合在一起,比如有特色、方便的控制操作系统。 通过设计,iPod音乐播放器与苹果的自动点唱软件iTunes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这个软件也是苹果从外部购买的并经过升级改造的。 苹果公司成为一个将各种技术综合在一起的管弦乐队,同时不排斥来自外部的创意,并能通过自己的手法将这些技术融合在一起。

第二,苹果阐释了围绕使用者需求而非科技本身的要求来设计新产品的重要性。 苹果描绘出了设计新产品应当围绕着用户的需要、而不是技术的需要这一观点的重要性。 很多科技公司认为自己的技术处于领先地位,这样就让产品畅销了,实际上最后研发出的只是一个工程师为另一个工程师设计的小玩意儿,并不为市场所接受。 苹果一直以来就善于将先进的技术和简单的应用结合起来。

第三,苹果公司计划通过App Store,统一管理iPhone应用软件的销售。 发送、收费、宣传由苹果公司全面负责,因此,开发者可以专心于开发优秀的应用软件。 由此可见,iPhone改变的不是自己一款产品的销售模式,而是突破以往移动平台的四分五裂局面,建立一种全新的统一平台,从而让生态系统中的多方都获益的新模式。

切萨布鲁夫在接受《21世纪》的采访时说道,“开放式创新是指在一个人才遍布各地的世界,企业要想在创新上胜人一筹,就必须利用外人的智慧。 iPhone小程序现象和开放创新很有关系。 苹果手机面市时被看中的是它独特的触摸屏,但后来令它成功的却是小程序。 这些小程序的开发不需要很高的编程水平,因此它很快传播开来。 苹果手机面市第一年,就产生了20万个小程序。 依靠小程序,苹果手机很快拉开了和其他手机的距离。 ”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开放式创新讲求的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技术人才和社会的创新活力。 无论是人才流动、创意获取,还是技术合作、企业联盟,开放式创新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科研和创新活动新的游戏规则。

为什么美国民主党要推选年近八十的拜登参选?难道民主党没人了?

看到这个提问,也有同样的疑问。 咱是中国人。 不是美国人。 和美国民主党的高层没有什么关系,更不是美民主党的高层人。 确实不了解。 只能“哥德巴赫猜想”式的去看待。

情况可能也是很复杂的。 首先,拜登可能有强烈的意愿,他一定要竞选。 其次,可能是钱的事。 据说美国竞选总统是个很烧钱的事。 除了慕捐政治献金外,选者得有钱。 有资料说拜登的副手就是因资金而退选。 拜登有钱,有竞选的经济基础。 有些民主党的政治精英很有可能因资金不足而无法去做这事儿。 再者,美国目前有些麻窝一样乱的状态。 有些政治人物不想惹麻烦。 或者是有意愿怕烧手。 再再者,特朗普与民主党处于强敌关系中。 民主党为了赢选举,不能窝里乱,支持拜登是凝聚势力吧。 也或许是拜登在民主党内确实是资深有望,无人与之竞争。

不管咋说,拜登己从民主党人竞选总统中脱颖而出。 只是年龄大了点,谁能决定的说年龄大的人就不能当总统。 只要身体好不会成问题。 有些年轻的还活不过年老的。 古巴的卡斯特罗当了多长时间的总统,最后因身体原因而退位。 临到死思路很清晰。 年龄大无所谓,不应该对年龄大的人有偏见。

两个老汉争总统,也是美国史上一个亮点吧。 看看谁能赢。

最好把特朗普换了。 太不靠谱,疯人一个。 把世界搞的乱哄哄的。 或许这可能是美国政治精英们的通病,是美国发展的方向,还真不能全怪特朗普。 到底是个啥情况,往后看吧。 美国写 历史 ,大家来评论。

选多大年龄的人当总统在美国是有计划的,当年选里根当总统时年龄在70 79岁,(49-50届)当了两届,这两届是美国 历史 上是辉煌和伟大的,里根当选后也是提高美国地位发展经济,直接对抗苏联,加快军备竞赛投入,最有名的是星球大战计划,直接把苏联拖进深渊最后直至解体,卢布贬值从与美元等值到一文不值,使现在的俄罗斯还在争扎中求恢复元气。

今天的特朗普当选走的也是当年选里根总统一样的路线,1946年生,2016年当总统,年龄也是70岁开始,这不是巧合,是美国在困难时期为了解决美国债务危机而选的,甚至投票都是假的,做给所偎的民主看。 为什么美国要选一个70岁的人来当统呢,年龄大让民众在德高望重的人面前有信任,可以随便决策部署任何非常规的事情,就是象疯了一样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会因年龄大而原谅他,甚至做错事情或者挑起战争而失败也会是因年龄大发出错误信号,也会让人相信是对的,其实美国总统只是国会的双簧中的表演者。

这次特朗普当选口号是美国第一,所有一切都要为美国优先,立即引起全美民众共呜,这次选择的打击对象从苏联转为中国,制载伊朗只杀鸡敬猴看,去年特朗普访华都是美国国会让特了解一下中国,感受一下中国的发展热潮,看到的结果是让他不敢想像的,一切在压倒式的表现让美国心脏乱跳,特回到美国后就疯了,这样下去美国怎么能第一,一定要开始升级制载,首先退群、再是选定 科技 企业打压,特没有想到的是迟了,中国早就准备好了,苏联走过的路我们还去走一次吗?不可能了,现在美国负债累累,又加上疫情和种族矛盾,内忧外患的时候,特朗普没有里根总统的好运气。

特朗普上台先是友好地与中国搞好关系访华,孙女也学汉语,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暗地打击制载伊朗控制中国进口原油,为美国石油美元经济保驾护航,但这一招被中俄联手解决了。 接着让加拿大搞出孟晚舟事件直指华为,开始怕影响到美国企业暂时没停止芯片供应,但事情一拖再拖对美国越来越不利,中国从各个科研中加快芯片替换,美国再次加大力度直接断粮芯片,其实断芯片也是影响美国经济,美国芯片企业最大的客户就是华为,在国家层面上企业的利益是无关紧要的。 没有达到目的便使出最后杀手锏航空母舰自由行,一直在南海和东海挑衅,想让中国让步面谈求和,特没有想到中国只是以国家发言人代表抵制批评,高层不把特朗普当会事不说不见不谈。 狗叫累了自然会停息,冷处理是中国最自信的行为,就这样让美国走到了现在骑虎难下的局面。

现在中国就是失去美国市场也没有影响,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国,内循环经济就可以保证中国安全渡过国际金融危机,为中国决策胜利而高兴吧。

民主党年近八十的拜登竞选总统,还真是民主党无人的表现。 曾经的几位民主党候选人,要么是资金不够,主动撤退;要么是同性恋,不符合传统价值观,被劝退;要么是有明显的个人污点,被揭发。 最终只能矮子里拔将军,推选拜登,无奈之举。

实际上 历史 上很少有八旬以上的老人能执掌好一个国家的,所以拜登注定是一场惨败。

希拉里没能干过川普,拜登当然也不行。 民主党的建制派作风已经很难赢得选民的心了。 该党派没能力搞活美国的经济,一味只想在国际上呼风唤雨,扮演好世界警察的角色。 这不是美国普通民众所关心的重点,反而老川的美国优先理念迎合了大众的心。 这也就是川普所说的,他之所以能上位,完全是奥巴马的无能造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无道理。

我们看民主党现在只能困兽犹斗,重点从两个方面攻击川普。 一个是新冠疫情,另一个是黑命贵抗议事件。 新冠疫情最早的震中是纽约,而纽约州的州长是民主党人科莫。 早期川普曾尝试封锁纽约州,这被科莫认为是向纽约州宣战,严词拒绝这一提议。 最终纽约疫情泛滥,一度失控。 科莫甩锅联邦政府,现在又组织市民上街抗议联邦政府抗疫不力。 典型的贼喊捉贼。 如今疫情最严重的加州也是民主党治下。 此中情况下很难不让人怀疑,美国疫情泛滥很有可能是党争造成的人祸。

同样的黑命贵也是发生在明尼苏达州民主党治下。 人渣佛洛依德被跪死不可否认是警察执法过度。 但该事件迅速发酵为种族歧视的抗议,并且抗议活动经久不衰。 再结合拜登、佩洛西们的下跪赔罪。 你很难想象这个事件背后没有民主党的操弄。 因为民主党面对老川已经黔驴技穷了。 只能以这两个点发起猛烈攻击,但是其结局注定是惨败收场。 不可否认,美国民众的政治觉悟普遍还是较高的。

美国前副总统拜登现在已经78岁了,实际上民主党推出的选举人也不是只有拜登一个,当时民主党人良莠不齐,实力最强的是桑德斯和拜登,比较年轻的是沃伦和杨安泽,但是他们都不是美国民主党的中坚派和实力派,美国的实力派是民主党人科莫,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州长艾文纽瑟姆。

当然这些人不参加总统选举是有原因的,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成功躲过了两次弹劾,导致民众对他的同情程度大幅度上升,他的支持率一度达到了50%左右,而且美国的经济表现非常好,当时大部分的民主党人都认为这一次特朗普肯定会连任。

美国在大选初期特朗普支持率很高,大部分民主党人都不抱希望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主党参加选举的人少之又少,而且都是一些少数派。 拜登是一个连续参加三次总统选举的老人,可以说对总统有着执迷的 情感 ,非常的想当总统,所以他一直锲而不舍,最终坚持到最后,结果碰到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危机,而特朗普又没有执政经验,在处理危机时表现的一塌糊涂,最后特朗普反把自己给打败了,所以有很多人指出拜登就是躺着都能赢。

其实这一次美国总统大选,桑德斯退出太早了,他当时也认为,整个国家已经被那些激进派分子和民粹主义者所占领,他所推崇的 社会 主义理念和中左派理念已经完全没有希望了;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美国整个政治局面。

美国民主党内部老派势力太强

现在民主党可谓是人才济济,但是能够成为代表性人物的并不多,主要因为美国民主党人佩洛西控制着美国民主党的主导权,她也是一个80岁以上的老人,所以佩洛西代表的是美国民主党的老派势力。 美国民主党在联邦层面的实权派都是一些老年人,所以年轻的精英想要崭露头角,并不是那么容易。

比如这一次哈里斯成为了副总统候选人,而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却从侧面警告哈里斯,要以美国总统为核心,而且不可能成为未来的美国总统。 由此可见,美国民主党的老派势力还是比较强的,哈里斯算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副总统候选人,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受到了警告。

美国这个国家虽然是一个多党制国家,但是自建国以来,一直都是两党轮流执政,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政党内部的腐化不堪。 上一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算是一个能力比较强的领导人,对此共和党感受到了危机,所以找一个编外人士特朗普。 现在共和党的人才面临严重流失的局面,而民主党方面人才济济,只是年轻人上不去。

总的来说,民主党是一个比较开明和自由的政党,而共和党则是比较保守的政党,所以那些年轻的实力派都喜欢去民主党那里参加选举。 在美国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申请为独立候选人,只要符合一些很简单的规定,像桑德斯以及布隆伯格等就是在宣布参选之后再加入民主党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前副总统拜登具有超过40年的执政经验,美国民众对拜登还是比较信任的。 拜登在执政过程中也比较沉稳,大部分人认为他能够处理好目前的危机。 还有就是美国现在也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美国老年人的比例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些人也比较相信年龄偏大的人。

美国的新派势力太过于渺小,不足以挑战老派势力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 社会 财富大部分都控制在老年人手里,而美国的年轻人都喜欢超前消费,并且生活观念也和以前大不一样,平时连储蓄都没有,成为大集团掌控者的人少之又少。 美国 社会 的中坚阶层就是美国的老年人,是上世纪90年代抓住新 科技 革命和互联网革命的那一批人,包括现在的比尔盖茨,贝索斯等人。

美国的新兴派别是像特斯拉总裁马斯克那样的人,但是这一次马斯克居然支持坎耶维斯特。 这些新生派别野心太大,想要扶持自己的代理人,不过他们的智力还太过于渺小。 而坎耶维斯特这一次虽然宣布参加大选,但是最后还是退出了。

不过特斯拉的股票现在跌的非常厉害,如今比尔盖茨相当不同意马斯克的观点,两人经常在网上针锋相对。 可见现阶段老派势力和新派势力仍然处于博弈之中,新派势力显得过于渺小,没有能力扶持自己的代理人。

不仅仅是拜登,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基本上竞选美国总统的都是老年人?今年川普也已经74周岁了,也就意味着他竞选总统的时候年龄也已经达到了70岁。

美国至今已经诞生了45任总统,其中最年轻的 是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901年当任总统的时候年龄也已经42岁了。

虽然看起来也很年轻,但是放在全球领导人范围内,也属于中高龄了。

其实美国对总统年龄是有硬性要求的,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年龄必须年满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且必须为本土公民。

首先这一点就卡死了年轻人的膨胀欲,在美国人眼里,太年轻意味着 社会 阅历不足,不能够形成领导力。 其实不仅仅是美国,年轻人在哪里都一样,容易被轻易。

再有,美国总统是投票和选举制度,既然参选,你就必须有一定的 社会 影响和威望才行,才能拉到选票。 但是影响力这事儿不是一出生就有的,得慢慢的熬,所以到了有资格竞选的时候,年龄也就不小了。

最后,就是美国同样面临老龄化问题,而且还十分的严重。 现在美国高层基本都是大龄人士了,比如说佩洛西,今年都已经80多岁了。

美国58岁以上的老人大概占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他们享有70%以以上的财产。 很多人都说竞选总统是个烧钱的事儿,巧了,这群老年人不仅有钱还有影响力,自然就会更容易的参与到这里面。

所以,并不是没人了,而是年轻人没有什么话语权,也不会被看上。 而这群老人呢,要么就是多年从政,要么就是多年从商,有某种利益在里面,也已经形成了 社会 地位,自然参选起来就更加容易。

美国民主党为什么要推举78岁的拜登参加总统竞选?这是由于美国的选举制度所决定的。 美国总统是四年一选。 先由各党派内部海选(美国主要有两个大党,即民主党和共和党),各选出一名候选人参加最后的全国大选。 拜登就是民主党内经过海选后胜出的那一位。

民主党开始参加海选的有九位候选人,他们分别是:埃米.克洛布彻、伯尼.桑德斯、贝托.奥罗克、约瑟夫.拜登、伊丽莎白.沃伦、卡马拉.哈里斯、科斯顿.吉利布兰德、图尔西.加伯德、迈克尔.布隆伯格等。 因为财力或资历等原因最后只剩下桑德斯和拜登两人。 在这种情况下党内从竞争能力的角度考虑,唯一能与特朗普竞争总统大位的还是拜登,因此党内佩洛西等有权又有威望的人出面作桑德斯的工作,因此桑德斯也放弃了竞选,这样民主党内就只剩下拜登一人参加最后的角逐。 至于说民主党为什么要推举这么大岁数的拜登参选。 首先拜登是民主党内通过竞选选出来的候选人,不是推举出来的。 其次拜登有50多年的从政经验,说明他有政治资本。 再次,拜登在美国的知名度很高,他在奥巴马执政期间做过副总统。 因此在选民中认知度比较高。 最后拜登具有与特朗普一较高下的能力。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民主党才推举他为总统候选人。

综上所述,不能说民主党没人了,只能说美国的选举制度造成了两个老人争天下的结果。

美国的政治自从选了个黑人当总统后,在一个白人天下里却让一个黑人当选总统使的治国人才缺失的问题显露出来,接下来的不靠谱总统更是远远了抛离了精英治国的理念,如果下届总统再选出个垂死的老人当政,美国政府治理国家的能力是值的让人怀疑的。

在我们的 历史 进程中,一个封建王朝的命运基本上没有超过三百年的。 美国从立国起到现在以近三百年,不管从那个角度看,美国都在衰落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国将走下超级大国的舞台。 但美国将衰落到何种地步是无可预计的,但以西方的征服与掠夺的本性来讲,美国一旦衰落,那么它就是想一个三流国家的可能都不会有。

美国总统的选举不管现在去选谁,再也选不出罗斯福、肯尼迪、克林顿等这么优秀的总统了。 美国现在进入的是一个比烂的时代,比如疫情控制,美国防护的很烂,但它们不是去努力去做好,而是去拆台,去让别人比它更烂。 只有别人更烂了,反而美国就是最好的。 这样的操作还有很多,就比如这次大选。

美国民主党虽说是在野党,其实人才济济,只是风水轮流转,2016年总统大选时大意失荆州暂时输给了共和党特朗普。 纵观四年来,特朗普的不作为给美 历史 上带来严重的各方危机,致使世界各国反对声一片,所以,民主党发誓真主救世,物色具有各方实力的人才打败对手。 经过一番激烈竞争,民主党内最终才选定实力突出的前副总统拜登担当大任。 拜登虽年有78岁,但其充沛精力不逊中青年,而且老成持重,实力扛鼎,掐来算去,民主党内也只有拜登才可完败特朗普。 据美目前选情,拜登果然不负众望,一路领先,胜券在握,民主党内笑声满满。

这个问题出的很好。

美国有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大党派,多年来互不相让,轮流执政是事实。

共和党人主要有白人主体,亚裔,墨西哥人,黑人精英阶层组成,比较稳定,党内比较团结一致。

民主党人就是五花八门人种的大集会,有下等黑人,白人左派,媒体精英,伊斯兰信徒, 科技 阶层,同性恋者,移民后代,流浪汉组成!民主党人派别林立,互相攻击,内耗很大,这次总统大选就是民主党人团结一切反对特朗普的人,为了把特朗普下台而选举,候选人必须能弥合党内矛盾,代表各方面利益参选,拜登的副总统经历和柔和立场能够让民主党人接收,所以他是候选人,为了弥补强硬势力用强硬黑女人哈里斯为副总统候选人,哈里斯虽然是黑人可她是对闹事下层黑人的强硬派,她在落杉矶当检察长时就主张对游行示威闹事黑人严厉处罚!

拜登,虚岁80,电视直播采访,都能睡着,岁数太大了,民主党难道不清楚吗?民主党精英是很多的,都去哪了?希拉里为啥这次不出来选了?和上次比,这次明显很容易就能赢特朗普,但是,她选择了沉默,转为观战,和奥巴马一样嘴上支持拜登。 这是为什么?过去十几年,美国由于打仗,债台已经高筑,又经历特朗普4年,退群,全球贸易战,用尽了美国的软实力,毁尽了美国的国家声誉,28万亿美元债务,用印钱的方式生拉到极限的股市,再加上美国瘟疫,黑命运动。 。 未来4年是什么情况,细思极恐!出来选美国总统,哪一个不想在自己任内:政绩卓著,国库盈余,国泰民安,名留青史。 。 但这些在未来4年是不可能出现在美国的。 所以,民主党最后推出了一个虚岁80的老将,极有可能撑不到任期届满,假设美国有何不测,赶上个危机啥的,美国这些精英也可把前几任攒下的问题推的干干净净。 总之,聪明人是不会出来选未来4年的总统的。

国家繁荣的三种假说 诺奖得主阿西莫格鲁
第41届佛山陶博会正在进行时!三大主题展馆展示行业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