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行 均已更新存款挂牌利率。定期三个月期、半年期、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均下调25个基点,分别为0.80%、1.00%、1.10%、1.20%、1.50%和1.55%。7天期通知存款利率下降25BP至0.45%,1天期通知存款利率下降5BP至0.10%。
农商银行的存款利率是多少2021年
银行终于下调了存款利率,其实他们早就按捺不住了。 率先官宣下调的是国有六大行,工农中建交与邮政储蓄银行。 建设银行:9月15日,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25%、1.45%、1.65%、2.15%、2.65%,均下降10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60%,下调15个基点。 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9月15日对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5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利率均下调了10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下调15个基点。 此后招行、浦发等多家股份制银行跟进。 招商银行,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定存利率在前期基础上下调10—15个基点,挂牌利率分别为1.65%、2.15%、2.6%、2.65%。 在国有六大行地带领下,后续的股份制银行与中小银行,必然会继续跟进,总而言之,一场浩大的存款利率下调浪潮,正在上演。 正如我在开头所说,银行早就忍耐不住了,早就想下调存款基准利率。 主要有三个因素。 三个因素具体为,贷款利率不断下降,提前还贷潮上演,存款不断增加,这三者都会对银行的利润空间造成挤压,何况三者如今同时在上演。 第一,贷款利率不断下调。 从去年年末到目前,我们的市场贷款利率LPR已经下调了三次。 一年期LPR降了两次,从去年11月的3.85%降至如今的3.65%,下调了20个基点。 五年期LPR降了三次,从去年11月的4.65%降至如今的4.3%,下调了35个基点。 贷款利率下调,存款利率不降,银行的利润空间势必会缩小。 大家都知道,银行的利润主要是依靠贷款与存款之间的利率差。 以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来说,2021年工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是6906.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3.3%。 受贷款利息三次下调影响,根据工商银行最新发布的2022半年报数据显示,平均付息率仍然上升了9个基点,存款总利息支出同比大涨了17%。 成本上涨,意味着利润会被压缩。 这是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最大的动力第二,提前还贷潮上演。 贷款利息下降,如果能够增加房贷,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利润反而会增加,但是三次降息,并没有换来贷款的增加,反而在房贷方面上演了扎堆还贷潮。 以国有六大行来看,最新公布的上半年数据显示,上半年房贷放量较去年同期纷纷大跳水。 工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量较去年下跌,不到去年全年的14%。 建行只有去年全年的18.5%,农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只有去年全年的17.6%,中国银行只有去年全年的10.9%,邮政银行只有去年全年的24.2%,交行只有去年的19.9%。 国有六大行还是表现较好的,至少六大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量是正数。 有不少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增量出现了负数,比如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渤海银行。 个人住房贷款增量为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还款的人比贷款的人还要多。 银行主要就是靠房贷赚钱,其中房贷更是大头,现在都不愿贷款了,本来想着薄利多销,成了一场空,岂能不着急。 是什么原因导致提前还贷潮上演的?一方面是存了贷款利率迟迟不将,很多有实力的人提前还贷,转向利率更低的抵押贷和经营贷。 另一方面,房价预期改变,市场预期改变,最重要的是很多人的工作与收入遭遇冲击,有实力的一批人,担心未来不确定性加剧,提前还贷。 第三,存款不断增加。 收入空间遭受挤压的同时,存款却在不断增加,银行在收入遭挤压的同时,还得承受多支付利息的烦恼。 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居民存款从去年7月的99.42万亿元,猛增到了今年7月末的113.28万亿元,1年大增了13.86万亿,增幅高达14.2%。 而同期总存款只增长了10.5%。 大家都不愿消费、不敢消费、不敢贷款,有点钱就存在银行,现金为王的时代已经来到。 谁让当下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呢?普通人对抗不确定性的唯一方法,就是多存钱。 然而,过多的存款对银行却是利空,少贷款多存款,银行利润空间明显被压缩。 存款利率下降会带来什么影响?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目的来寻找。 存款利率下降,意味着我们的存款利息下降,也即存款的下降便宜了。 在全球通胀高企的当下,存款利率本就无法掩盖通胀率,现在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很多人可能扛不住,会将银行的钱拿出来,去寻找更好的抗通胀标的。 银行的目的,或者说国家的目的便在于此。 当下大多数人就想着存款,有点钱就存起来,不愿消费、不敢消费,更别说贷款买房了。 然而,一个社会如果消费乏力,东西卖不出去,那工厂就转不动,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工业就会受阻。 所以,恢复消费,才能解决当下经济困境的关键,而存款利率降息,就是推动消费的一个方式。 此外,股市也需要资金注入。 总之一句话,你想现金为王,但政策不会允许。 存款利率下调,就是将银行闲置的钱动作利率的手法调出来,注入到消费市场与资本市场。
银行裁员潮反应出什么问题,接下来的人们该如何生存?
大家都知道一直以来银行业的收入都是非常高的,也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一个行业,所以很多人都向往银行的工作。 但是最近几年银行业的日子其实也并不大,无论是国内的银行还是全球其他银行,都陷入了裁员潮当中。
据彭博统计的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有50多家银行宣布裁员,累计裁员接近8万人,这个数据创下2015年以来新高。 其中欧洲是裁员的重灾区,2019年欧洲地区的银行计划裁员达到6.35万人,占全球裁员总数的82%,这里面计划裁员最多的银行分别是德意志银行裁员1.8万,意大利裕信银行裁员8000人,西班牙桑坦德银行裁员5400人。
但是彭博社所统计的这些数据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全球的裁员数据,实际上2019年全球各大银行裁员的数量要比7.8万多出很多。 比如彭博社所统计到的亚太地区宣布裁员的数量只有513人,但实际上亚洲很多银行单个银行的裁员数量都已经超过513人了,只是很多银行没有进行官方宣布,所以没统计到数据而已。
比如根据2019年上半年各大银行财报数据显示,在A股33家上市银行当中,有21家银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合计裁员人数超过3.8万人。
实际上自从2008年发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各大银行都在不断的裁员,其中2015年达到了一个小高峰,此后很多银行的裁员都加快步伐。 从2015年到2019年,全球各大银行累计裁员人数已经超过42万人。
第一、全球经济发展不理想。
自从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很多国家的经济都陷入了发展缓慢当中,至今仍然有很多国家没有缓过来,而最近这两年时间全球又开始经历一轮经济放缓的态势,特别是在全球贸易争端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整个经济环境都不太理想。
而经济是金融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经济发展不理想,银行业也不可能过上好日子。 所以在经济发展放缓的情况下,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对应的只能通过解雇员工来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负利率的影响
面对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发展放缓,很多西方国家都降低利率,试图通过低利率来刺激 社会 投资,从而达到振兴经济的目的,而实行负利率之后,影响最大的就是银行。
银行是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利差的,如果利率降低了甚至是负利率,那么银行的盈利空间是非常小的。 目前欧洲很多国家都实行负利率,包括亚洲的日本也实行负利率。
特别是自从2019年8月份美联储连续多次降息之后,全球各大央行也纷纷跟着降息,现在很多银行的贷款利率已经非常低,银行的盈利空间严重被压缩,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 所以这些银行只能通过裁员来节省成本的支出。
第三、银行业 科技 的进步。
在这一轮全球银行裁员潮当中,不仅是那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大量裁员,在一些新兴经济国家也出现裁员。 比如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是比较快的,每年的经济增速仍然维持在6%以上,而且中国的利率也相对来说比较高,各银行的盈利仍然非常可观,一些大银行一年的利润就达到上千亿,每天赚钱好几个亿。
但即便这些银行发展的很好,他们同样也在不断地裁员,比如2018年六大国有银行的员工人数都纷纷减少,其中人数减少最多的是农业银行,减少人数达到13,616人,建设银行的员工人数也减少6600个人以上。
而这些盈利能力比较强,发展比较好的银行之所以出现裁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业 科技 的进步。
最近几年随着机器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银行很多岗位都可以实现自动化,很多银行的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来办理,即便是到柜台办理,90%以上的业务基本上都可以通过自助终端来实现。 所以现在很多银行都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因此各大银行只能通过裁员来节省成本提高利润。
曾几何时,银行业可是非常吃香的行业,即便目前仍然是很多人向往着行业,但是随着全球银行业裁员潮的到来,很多银行工作人员都开始有危机感,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裁员。
那对于被裁员的银行员工来说,他们该何去何从呢?如何重新找到新的工作呢?
实际目前不仅是银行业有裁员潮,其他行业同样也有裁员潮,即便是华为这样的大企业也开始宣布裁员了,说明目前整个经济环境确实是不太理想。 但是面对裁员潮大家也不必过度担心,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即便不在银行工作了,大家仍然有其他工作可以选择,从银行辞职出来之后,大家一般有几个去向可以选择。
第一、转到其他银行去
虽然银行业总体是处于裁员趋势当中,但也有一些银行仍然在迅猛发展,员工在不断增加,比如2019年上半年,类似浦发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这些银行的员工规模都是在不断增加的
因此大家被银行裁掉之后,如果自己有能力有客户资源,完全可以投靠到其他银行当中去,这是最直接的再就业方法。
第二、到其他金融机构去
金融行业出来银行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机构,比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担保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理财公司,p2p公司,网贷公司,征信公司等等,这些非银金融业对于从银行辞职出来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
第三、自主创业
在现实当中确实有不少人从银行辞职出来之后自己创业的,而且有些人创业做的还挺好的,如果大家有一定的人脉资源,有一定的能力创业也不失为一个出路。
第四、到其他行业中
虽然现在很多行业都有一些专业上的要求,但严格上来说,只要你有能力,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去工作,现在很多行业都有一些相通的地方,只要大家有能力肯努力,其实到其他行业当中去也照样可以混得很好。
据彭博的一份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全球银行裁员总人数已超过42.5万人,在过去的2019年,全球银行业裁员人数达7.77万人,但实际的人数可能远远不止,因为很多银行都是悄悄裁员的,根本就没有披露裁员的计划。
根据彭博的报告显示,2019年欧洲银行是裁员重灾区,“官宣”计划裁员6.35万人,占裁员总数的近82%。 其中的德意志银行裁员1.8万人,排名第一,其次是意大利最大的商业银行裕信银行,裁员8000人。 北美银行排在第二,计划解雇近7669人;拉丁美洲的银行位居第三,“官宣”裁员3500人。 而亚太地区“官宣”裁员的数量最小,只有513人。
其实在过去的5年间,银行的裁员潮是一直没有间断过。 从2014年开始,2015年到达一个高点,直到2019年又重新冲上一个小高峰。 可以这么说,银行裁员潮不仅仅在国外汹涌,在国内也是一浪接一浪。
根据五行大公布的年报数据,我们对比了2017年和2018年的数据,2019年相信员工人数还会进一步的缩减。 总的来看,2017年五大行缩减了2.7万人,2018年五大行继续裁员2.6万人,2019年相信这个数字估计也不会低于2万人次。
这样一个银行的裁员潮意味着什么呢?是否就是意味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呢?从国际上的形势来看,导致裁员潮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放缓;但是回看国内,主要还是技术变迁和竞争环境的变化所导致。 下面就让我们逐一来看看。
1、欧洲经济一直萎靡不振是银行裁员的主因
欧洲地区的经济放缓已经连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包括欧洲地区经济的火车头德国,英国和意大利,均陷入了增速下滑的境地。
从1980年开始,欧盟GDP在全球经济体中的比重就开始一路下滑,增速自从金融危机以后就一直在萎靡不振。 作为欧盟经济的火车头,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经济总量约为占欧元区19国的75%。 在2018年实现小幅回升后,2019年欧盟的经济情况似乎并不乐观。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一份报告预测,欧元区GDP增速将从2018年的1.9%放缓至2019年的1.2%。 而欧盟第一经济体—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过半,由2018年的1.4%降至0.5%;意大利的GDP增速更是由2018年的0.9%骤减至0.1%。
整体下滑的经济形势,使得欧洲地区不得不通过利率宽松(负利率)来继续刺激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恶化了银行的竞争环境。 负利率的货币政策使得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很难转嫁到客户身上,这加大了银行的盈利压力,而且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银行的经营压力进一步上升。 双重夹击使得银行不得不通过削减成本来降低业绩压力,而人力成本是这里面最直接可见,见效最快的成本,这也是欧洲成为银行裁员重灾区的最根本的因素。
但银行裁员并非是大规模的裁员,而是根据经营的情况进行的正常的经营行为,并非是因为经济恶化,企业亏损做出的决定,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是我们需要重点区分的驱动因素,因此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影响最大的还是银行的工作人员。
2、国内银行业竞争激烈是裁员的重要因素
回看国内银行的裁员情况,相比国际上而言,其实是相对比较轻微的。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官方网站2019年10月10日公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截至2019年6月底)》,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量共计4597个。 而根据此前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中国约有350万名银行从业人员,其中大约80%都是柜员。
而2018年中国银行裁员的人数也不过几万人,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少的,但是这是一个趋势。 因为金融 科技 的发展,国内银行在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的情况下,是有很大动力去铺设人工智能柜台去替代人工的,毕竟其他的银行都在做,如果你不做,那你的成本就高,你就没办法竞争过别人。 目前智能柜台业务开始逐渐进入大型银行的网点,通过试运行开始逐步过渡后,就会减少对相应柜台人员的需求,这是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但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因此,中国银行业的裁员潮主要还是基于竞争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这一点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并没有太多的直接影响,反而会提高客户在银行办业务的体验,但是会影响部分柜台人员的工作饭碗。
因此,要理性看待银行裁员的背后的真实原因,不能因为看到裁员就认为是因为经济的整体原因所导致,行业竞争环境的变化, 科技 的进步也有可能促使裁员的出现。 只要是属于行业的正常调整,反而会促进行业的发展。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银行业的裁员主要是网点和一线柜员的裁撤,这些年银行也经历了先降低柜员人工成本,比如采用派遣制或者有区别的劳动合同方式降低人员成本。 随着大势发展银行只能进一步的收缩网点、裁撤人员,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低效网点会被裁撤。
银行业作为最古老的行业,一直都会是常青树。 我们所看到的都是银行业的转型和业务模式的变更,并不是银行业长期看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
财富的二极分化对银行零售业务冲击是网点收缩的主要原因, 每年的私人银行业务的报告都会拨动大家的心旋。 2018年底公布的数据北京是全国高净值人群比列最高的地区,达到了千分之7.4。
未来财富的变化路径还会是越有钱的财富增长越快,银行的吸收储蓄的主要来源已经不再是个人散户。 庞大的银行网点往往还是为个人散户和企业服务,个人零售业务的利润可能很多网点都是亏损的。 这是银行收缩网点的主要动力, 成本、利润永远是企业的驱动力。
首先:各种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出现,吸收了大量的零售业务。
其次:互联网新增了各种支付手段,让大量的银行零售业务也不需要通过银行处理。
总结:银行收缩网点主要动力是财富分化,有价值的客户资金量越来越大、越来越集中,银行更喜欢大客户了。 科技 的进步让传统零售业务出现迁移到其它交易平台,银行有缩减零售业务的可能。
任何企业裁员,都是在考虑了开支之后的选择。
其实银行裁员,早在之前几年相关议论就喧嚣尘上了。
一,柜员机,网络银行,手机银行代替大量人工。
之前这些也一直存在,但是没有裁员,是因为当时的 社会 主力,并不很会用这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的 社会 主力都是80-90后了,对于这些物品都能熟练运用,所以现在才开始出现大量现象,其实我们现在去银行办事的机会并不多,一般银行窗口也开的少了。
大多数都是搞金融服务的。
二,近几年金融层面并不好,相关从业人员能感受到来自上层的检查越来越严格。
据说在上海那边,走在路上穿着金融行业相关服装去上班的,都容易给卡主查身份证工作证。
所以,银行裁员势在必行,柜员这个职业肯定会被一压再压。
至于该如何生存,如果还想在银行行业的话,就要看目前银行的主要业务方向是什么,朝这个方向发展必然是对的。
任何行业都离不开人,能者上,庸者让是必然的。 加强学习,增强能力是唯一出路。
银行裁员,在浮云君看来是 社会 发展的必然。
就以浮云君自己为例,几乎几年都没有去过一次银行了,工资卡与支付宝、微信绑定后,消费直接扫码支付,即便是需要提取现金,ATM 机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各路银行 APP 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部分的业务,都已经可以在网上办理,比如换汇、理财、存定期,一部智能手机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完成操作。 很多银行的网点甚至已经成为多余,在成本的考量之下,越来越多银行实际已经开始减少分布在各地的网点,当然,随之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的银行从业者遭遇失业。
即便是偶尔一次进入银行办理业务,比如激活银行卡,开通网上银行等基本业务,现在我们用户都可以直接在机器上办理,效率高,还基本不用排队,一个银行网点,往往实际需求的工作人员数量已经很少。
曾经的银行工作职位被大家称之为“铁饭碗”,很多人抢破头皮也想进入银行体系,但是到了现在,那些曾经的“天之骄子”却需要面对中年失业的危机!
随着 科技 的进一步发展,技术壁垒的进一步突破,不仅仅是银行工,工厂的操作工、设备维修工、搬运工都会被越来越智能、高效的机器人所取代,浮云君所在的公司,自动化已经取代了 近乎 70% 的人力!
而在未来 10 年,无人驾驶 汽车 步入我们的生活,大批的公交车、出租车、外卖、快递人员都将面临失业的危机!
要想自己不被机器所取代,就需要坚持不断的学习,让自己成长的速度达到甚至超过机器成长的速度!
不仅仅专注学习于自己所在的领域,比如浮云君是一位工程师,对于法律、金融、语言、AI、文学 等等方面也要有所涉猎和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和沉淀让自己变得更加有价值,即便是遭遇失业,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学识也能够找到其他的工作。
其实,业余时间从事一门副业,并且不断坚持,也是应对中年危机较好的方法。
副业可以与本行业相关,也可以和自己兴趣相关,虽然起初大部分收益不多,但是十年、八年如一日地坚持,把副业和主业一样认真对待,让自己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那么获得可观的回报还是可以期待的。
即便是主业遭遇了失业,还可以凭借副业“续命”,这不是很好的考量吗?
面对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机器人、自动化和数字化,在未来大部分人遭遇失业和中年危机都是可以预料的。想要让自己不至于中年遭遇困顿,坚持学习、不断吸取新的概念的想法、进行新的尝试是很重要的,为了不被时代所淘汰,我们需要加倍努力!
中年危机和失业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一旦发生就会成为晴天霹雳,还是早点有所防备比较妥当!
现在各大银行三年定期利率是多少
银行终于下调了存款利率,其实他们早就按捺不住了。 率先官宣下调的是国有六大行,工农中建交与邮政储蓄银行。 建设银行:9月15日,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25%、1.45%、1.65%、2.15%、2.65%,均下降10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60%,下调15个基点。 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9月15日对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5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利率均下调了10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下调15个基点。 此后招行、浦发等多家股份制银行跟进。 招商银行,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定存利率在前期基础上下调10—15个基点,挂牌利率分别为1.65%、2.15%、2.6%、2.65%。 在国有六大行地带领下,后续的股份制银行与中小银行,必然会继续跟进,总而言之,一场浩大的存款利率下调浪潮,正在上演。 正如我在开头所说,银行早就忍耐不住了,早就想下调存款基准利率。 主要有三个因素。 三个因素具体为,贷款利率不断下降,提前还贷潮上演,存款不断增加,这三者都会对银行的利润空间造成挤压,何况三者如今同时在上演。 第一,贷款利率不断下调。 从去年年末到目前,我们的市场贷款利率LPR已经下调了三次。 一年期LPR降了两次,从去年11月的3.85%降至如今的3.65%,下调了20个基点。 五年期LPR降了三次,从去年11月的4.65%降至如今的4.3%,下调了35个基点。 贷款利率下调,存款利率不降,银行的利润空间势必会缩小。 大家都知道,银行的利润主要是依靠贷款与存款之间的利率差。 以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来说,2021年工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是6906.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3.3%。 受贷款利息三次下调影响,根据工商银行最新发布的2022半年报数据显示,平均付息率仍然上升了9个基点,存款总利息支出同比大涨了17%。 成本上涨,意味着利润会被压缩。 这是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最大的动力第二,提前还贷潮上演。 贷款利息下降,如果能够增加房贷,达到薄利多销的目的,利润反而会增加,但是三次降息,并没有换来贷款的增加,反而在房贷方面上演了扎堆还贷潮。 以国有六大行来看,最新公布的上半年数据显示,上半年房贷放量较去年同期纷纷大跳水。 工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量较去年下跌,不到去年全年的14%。 建行只有去年全年的18.5%,农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只有去年全年的17.6%,中国银行只有去年全年的10.9%,邮政银行只有去年全年的24.2%,交行只有去年的19.9%。 国有六大行还是表现较好的,至少六大行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量是正数。 有不少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增量出现了负数,比如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渤海银行。 个人住房贷款增量为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还款的人比贷款的人还要多。 银行主要就是靠房贷赚钱,其中房贷更是大头,现在都不愿贷款了,本来想着薄利多销,成了一场空,岂能不着急。 是什么原因导致提前还贷潮上演的?一方面是存了贷款利率迟迟不将,很多有实力的人提前还贷,转向利率更低的抵押贷和经营贷。 另一方面,房价预期改变,市场预期改变,最重要的是很多人的工作与收入遭遇冲击,有实力的一批人,担心未来不确定性加剧,提前还贷。 第三,存款不断增加。 收入空间遭受挤压的同时,存款却在不断增加,银行在收入遭挤压的同时,还得承受多支付利息的烦恼。 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居民存款从去年7月的99.42万亿元,猛增到了今年7月末的113.28万亿元,1年大增了13.86万亿,增幅高达14.2%。 而同期总存款只增长了10.5%。 大家都不愿消费、不敢消费、不敢贷款,有点钱就存在银行,现金为王的时代已经来到。 谁让当下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呢?普通人对抗不确定性的唯一方法,就是多存钱。 然而,过多的存款对银行却是利空,少贷款多存款,银行利润空间明显被压缩。 存款利率下降会带来什么影响?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目的来寻找。 存款利率下降,意味着我们的存款利息下降,也即存款的下降便宜了。 在全球通胀高企的当下,存款利率本就无法掩盖通胀率,现在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很多人可能扛不住,会将银行的钱拿出来,去寻找更好的抗通胀标的。 银行的目的,或者说国家的目的便在于此。 当下大多数人就想着存款,有点钱就存起来,不愿消费、不敢消费,更别说贷款买房了。 然而,一个社会如果消费乏力,东西卖不出去,那工厂就转不动,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工业就会受阻。 所以,恢复消费,才能解决当下经济困境的关键,而存款利率降息,就是推动消费的一个方式。 此外,股市也需要资金注入。 总之一句话,你想现金为王,但政策不会允许。 存款利率下调,就是将银行闲置的钱动作利率的手法调出来,注入到消费市场与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