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句话千万记住 南怀瑾

《货殖列传》里头,怎么致富的,他说了一些要点,经典的名言很多。我想给大家讲的很多,你看红笔画的那么多,都很重要,希望你们大家能够吸收,能够了解。我现在为了争取时间,只好简单地讲。这一段他就讲一切人都是求利的。

“由此观之,贤人深谋于廊庙”,这个贤人是讲读书的,有知识、有道德、有学问的,去搞政治。“论议朝廷”,管理国家的政治。“守信死节”,他说这些管政治的人论议朝廷,必须要做到人品“守信死节”,守住信用,建立人品。“死节”,至死不变,为了名节的问题,宁可守穷,这就是人格的建立。“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一般人都是为名利,都想赚钱。他说至于有些人看不起名,看不起利,学问很好,做隐士或者修道去了,名利对他们不起作用,那他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啊?他提出来一个问题。“归于富厚也”,结果呢,这个他就骂人了,说有些自己表示清高的人,最后还是向钱看。

譬如我们提到齐国当年的首都临淄,孟子、荀子,一般科学家、修道的、炼丹的,都到齐国去了,你们看那个阶段,那个山东临淄比现在上海、香港热闹得多了,天下的人才都汇集在那里,都向那里跑,为什么?因为那个地方有钱。

下面这一段很精彩,把军人、各式各样的人都讲了,我们简单地念过去,“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为什么要钱,要富有?世界上只有富有最诱惑人,人类天生的性情是要钱,不用教他,个个都向钱走,向富有走。

“故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当兵的去拼命,打仗的时候冲到最前面去,为了升官,为了发财,他说不是为了利吗?这是一段。“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其实皆为财用耳。”这个包括很多了,“闾巷少年”,一般年轻人。“攻剽”,就是现在抢劫之类,少年特别多,各地都有。“劫人作奸”,抢劫或者强奸,或者盗墓,挖人家的坟墓,或者做假钞票,还有替人家做保镖拼命,或私家侦探,甚至一切犯法的事情都干。“走死地如骛”,他们自己晓得这样做犯法,会被枪毙,但还是拼着命去做,为什么?其实都是为了钱,还是为了钱。

“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名琴,揄长袂”,这些都是文章的好东西,文学的好东西,古人写文章所谓“炼字”,每个字都是黄金打造的一样,深思熟虑。“蹑利屣,目挑心招”,这四个字更滑稽了,他讲女性出来做这个事,譬如说眼睛一瞟,就勾搭上了,“心招”,你来吧!心里想的就是一个钱。“出不远千里”,千里迢迢都要跑来,乃至农村出来的跑到都市,打扮得漂亮去赚钱。“不择老少”,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有钱。“奔厚富也”,为了钱。这是讲女的方面,你看古今社会是一样的。

“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你们这些老板们、少爷们、小姐们,或者大官的少爷公子们,名牌的车子、名牌的服饰,他是为“富贵容”,表示炫耀,还是为了钱。“弋射渔猎”,打渔的、打猎的。“犯晨夜”,半夜就起来工作。“冒霜雪,驰坑谷”,很危险的地方都去。“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为了好吃,大家喜欢新鲜的野味,他们就做这种事。

“博戏驰逐,斗鸡走狗”,赌钱的、开赌场的。“作色相矜”,男女打扮得很漂亮,在那里乱搞。“必争胜者,重失负也”,都想成功,都怕输,不想失败。

再来是做医生的,高价钱给人家看病,“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为了吃饭,也是为了钱。还 有 做 公 务 员 的,“吏 士 舞 文 弄 法, 刻 章 伪书”,写假公文,假的证据。“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也”,不怕犯法,不怕坐牢,不怕枪毙而贪污受贿,也是为了钱。

“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各行各业,大家通通为了要钱,使自己富有。

“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他说所有这些人,都不远千里万里,拼了命,都是为了钱。这一段讲这个,目的为了什么?告诉你,大家都向钱看。这又是为什么?中间你自己去研究,跳过来下一页。

“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比者,命曰素封”,这是个问题,你看《聊斋志异》,常碰到“素封之子”,“素封”是从这里来的。什么叫“素封”呢?一般人白手起家,也没有家庭的背景,等到富有了,像一个王爷一样。所以我常常告诉人家,怪不得大家要钱,我说我一辈子功名、富贵、权力,什么都玩过,然后我看这些人真有意思。“封”等于封侯拜相,有封地或爵位。可是有了钱还没有办法封侯啊!但是你有了钱,好像那个地位跟他们是一样,因为有钱,你的身份就高了,“素封”是这样一个东西。“素”就是白纸一样,“封”就是封爵、封地。再转到下面看:

“是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所以钱财是那么诱惑人的东西。

司马迁这一篇文章读完了,你差不多懂了人生。不过你只读一次两次不行的哦,要读好多次才可能懂。所以他说“是以无财作力”,没有钱,只出劳力,有时候人自己有自卑感,“少有斗智”,自己脑筋不肯用了。“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自己有办法以后,自己脑筋会出来。

“今治生不待危身取给,则贤人勉焉”,这些话都很重要,现在一般人为了谋生,“不待危身取给”,危险的事情敢去做,“则贤人勉焉”,所以一般人是勉励他。人生要建立自己谋生的职业,不要随便求人。自己会谋生了,就可以建立独立人格了,这个要特别特别注意!

“是故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富人分三种:“本富为上”,当然天生的福报好最好,父母有田地,有财产,最好。我常说,我假使父母留下来多少千亿的财产,然后由我乱花,我说那个才好,那个是本富。“末富次之”,辛苦赚来的,自己白手成家的其次。“奸富最下”,非法的致富是最下等的。

“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但是整个的社会繁荣起来,譬如读书没有“岩处奇士之行”,要超然独立,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出家修道,或者是离开一切人事,处在山林里头,或者在城市里独居,孤苦伶仃,自己去修行。没有这样独立的人格与品行,而又靠人家拿钱生活的,永远是可怜的人,永远是贫贱的人。而这些人却又喜欢讲学问,讲理论,讲道德。他说那跟有钱人一比也是太羞耻了。他并不是赞成有钱哦!也不是赞成跳出现实的人生哦!这个你要去想一想了。

“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编户之民”是普通人,他看到有地位、有钱的人好像有自卑感,这是人格上的问题了。“伯则畏惮之”,看到人家更有钱会怕的,穷人怕富人,愿意拿点薪水给富人打工做事。他又说如果遇到更有钱的人,愿意做他的仆人。交一个有钱的朋友,都高了,自己脸都争光了。他说这个社会的人情都是“物之理也”,人人都有这种心理。

下面他一层一层地告诉你,“夫用贫求富”,一个人由穷白手起家到富有。“农不如工”,我们讲经济学的基础是农业经济,第二个是工业经济,第三个才是商业经济。现在买股票、期货的人,那是第五六层的经济了,已经不是经济了。所以买股票、期货,我叫它是虚无经济,买空卖空,说是支持实业生产,实际很多是在扰乱实业生产,最后说不定又归于空,这个另外讨论。

他这里告诉你,“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这是的观点——“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这个很难听了,讲女性的,做手工绣花卖给人家,还不如半开门户,招一些男的,一下就解决了。

“此 言 末 富”, 当 然, 这 样 的 富 有 是“末 富”,白手起家的路。可是人都要钱,“贫者之资也”,穷了没有办法,只好走上这一条路。

“由此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 不肖者瓦解。”《货 殖 列 传》这几句话千万记住!我看司马迁人生的学问都在这里。“富无经业”,怎么样发财没有一定的,也没有长久的,哪一行、哪一业不一定,最后是靠你的智慧,不能说哪一行对,或者可以一直发达下去。

第 二 个,“货 无 常 主”, 财 富 不 会 永 远 属 于 你的。我也常常告诉大家,财富是个什么东西?拿学道理,尤其是佛学的道理讲,财富属于你的所用,不是你的所有。你一生再多的钱,只有临时支配的使用权,并不是你的所有,而且只有你用到的、真用得对的,才是有效的,否则都不是。

我们从妈妈肚子里出来,两手空空的,最后还是两手空空地走。孩子生下来,这个手就是抓着,大指头放在里面。人一辈子都是抓,光着屁股来,什么都抓,到死的时候放了,这就是人生。

所以我常常给大家讲,有一个经济学你们没有看过,的经济学。释迦牟尼佛他讲一个原理,他说这个钱啊,你只有五分之一的临时支配权,有五分之四不属于你的,财富多的也一样。他说第一份要给政府;第二份是盗贼的,骗你、抢你的、偷你的钱;第三份属于你的疾病;第四份属于你的家人、兄弟、朋友。除了这个以外,你只剩下五分之一。这五分之一,还并非你的所有,只是你临时可以支配使用而已。我说他的经济学最高了,其实那五分之一也要自己真正用了,而且用对了,才是有效的。又有一说,世间财物,为五众所共享, “王、贼、水、火、恶子”。

司马迁这里没有讲得这么深刻,但是他讲“富无经业,货无常主”,要注意,不会永远属于你的。所以中国古人说:“富不过三代。”依我这八九十年的经验来看,三代都不会,富不过二代的很多。一下子就变了,没有了。

所以“能者辐凑”,有能力的就赚来,其实不仅仅是靠能力或劳苦,还要其他很多因素凑拢来,像车子的轮子一样,一条一条辐条凑拢来。“不肖者瓦解”,能力不够了,或者其他条件不行了,一下就没有了。“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邪?”司马迁在这里讲,他说有千金财产的人,“比一都之君”,好像与地方首长平起平坐。达到百万,现在不是百万了,就是你们讲的多少个亿。他说达到这个,“乃与王同乐”,他的享受比部长、省长乃至国家领导人好。“岂所谓素封者邪?非邪?”他说这个并不需要祖传的,靠自己努力来做到这样。

那么,我们再翻一下这一本资料,最后一页,司马迁的春秋笔法 / 121“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

这个“礼”包括很多,所以,管子的经济政治从这里开始,经济不建立好,这个社会的文化就没有基础;反过来讲,文化没有基础,这个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个病态,“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所以讲文化的修养,好人富有了,做好事,做功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没有修养的人发财了,用到享乐上,或者做坏事去了,或者继续再投资,为了钱而赚钱,至于怎么样用钱才好,根本不懂。

所以,“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这是三句重点的话——水很深了,养很多的鱼;山很深了,里头很多的生物;人富有了,一个人有了财富,要养仁,讲仁义道德;等等。不是说人富有了自然会有仁义道德,那是要提醒自己反省自己,要修养才会有的。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所以呢,树倒猢狲散,猴子是为了桃子才来的。不是只有财富吸引人,道德学问的富有,也会吸引人来学习归附。“富者得势益彰”,富有了,得到势力,有机会更发展。“失势则客无所之”,你倒霉了,朋友也没有了。所以你的朋友很多,要考虑考虑是你的道德关系,还是你财富的关系,自己要反省。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从前的谚语说:有钱家庭的孩子,不会死在路上,总是有人招呼的。没有人招呼,算不定就死在哪里。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这是司马迁的名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他有一个结论,谁都怕穷,可是反过来看,人究竟富有到什么程度才满足?看了这几句话,你可以答复,人永远不满足。“千乘之王”是皇帝,“万家之侯”是诸侯,“百室之君”,地方的首长。他说每个人,不管官多大、钱多少,随时仍觉得不够。依我的经验,我常常告诉同学们,人生啊,永远感觉到缺一间房间,身上永远感觉缺一块钱,所以,“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那么有力的人,自己还感觉到不够,不满足,“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所以,一般人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这是司马迁在这一段的结论。

关于《货殖列传》,我再强调一次,我们手边拿到的资料,是不齐全的,要研究正式《史记》上全套的《货殖列传》。

司马迁的文章,在那个时代写的,他避开政治的迫害,就是说还是担心汉武帝的,可他不管政权与帝王,一个学者尤其是管历史学的学者,要公平,所以,他写的文章很难看懂,有时候把要点放到每个传记上去了,常常一两个字包含意义很深很深。所以写文章、写历史、作《春秋》,有四个字——“微言大义”,有一句不相干的话,或者两三个不相干的字,不要放过。那个微言,轻轻地点你一下,中间包含的意思非常多,这叫微言大义。

——《漫谈中国文化》

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出身于温州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自青年时代立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向后,南怀瑾先生讲学六十余年不辍。他以“经史合参”的方法,讲授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典籍,讲解不受教派、门户的限制,打通各家学说,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又每每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接轨,让人受益匪浅,深受海内外各界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南怀瑾文教基金会,是由南师子女、社会贤达、众多弟子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求真、求实、求信的理念,与社会大众共同分享南怀瑾先生的智慧。

内容简介:

南怀瑾先生关于《史记》重要篇目以及司马迁写史之深意的讲述,透彻而珍贵,对于现代人认知中国历史乃至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对于南师讲述史记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介绍司马迁写史的独特奇绝之处;第二章对于史记重要篇目的解密阐述;第三章介绍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史。本书方便传统文化爱好者更加深入地领会《史记》背后的深刻见解,更深层地领略读史的重要意义,且能古为今用,提升智慧洞察力。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


南怀瑾:好睡眠需要知时知量

睡眠的需要量和年龄有关,要知时知量。 如婴儿睡眠则要十八到二十个小时,十岁左右的孩子需要睡十个钟头。 现在的小孩子读书,每天六点钟起床赶公共汽车,很晚才睡,从小都在毁坏自己。 我非常反对这种家庭教育的生活习性,睡眠已经不够了,加上营养不对,然后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什么都成不了,有什么用?所以我经常大声呼吁,现在所有的父母全要重新受教育,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少年人要多睡眠,老年人一夜睡三五个钟头已经多了,老年人老而能睡并不坏,但是人太胖而爱睡,那是病,所以饮食与睡眠都要知时知量。 睡眠是修行的大五盖之一,愈爱睡愈不能得定。 久睡伤气,像胖子喜欢睡,一睡就打呼,为什么打呼?因为气不顺,坐在那里也会睡,所以睡眠是障碍。 修行的小五盖是财色名食睡,金钱、男女关系、饮食的问题、好名好胜、好睡眠,心理生理都有。 做工夫可以断睡眠,但是断除睡眠是有方法的。 像练瑜珈气功,佛法中也有特殊的气功方法。 道家说“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精气神充实,脑的神充足,那就不需要睡眠了。 这个四大的身体,精气神修炼成功,一身业力习气转化了以后,“夜睡无梦”,睡时绝对没有梦,一觉可以睡多少年,也可以多少年不睡;“身轻如叶”,可以在空中飘;“昼夜常明”,日日夜夜此心都是光明的。 记住道家这三句话。 睡眠这个习气是可以断的,要修持做工夫,才能断得了,工夫不到断不了的。 医学上也晓得睡眠是一种习惯,譬如我几十年练习睡眠,可长睡,可不睡,昼夜也可以不受影响。 如果觉得夜里必须睡,白天不能睡,这只是习气的观念,并不是一定要如此。 现在是夜里,到了美国现在是白天,所以在美国住了几个月回这边,会好几天睡不着,因日夜时间颠倒。 其实你把日夜的时间观念忘掉,要睡就睡,没有什么颠倒的,颠倒不颠倒是心理上的意识习气观念。 所以睡眠、饮食,这些都是要修持做工夫才能断的,因为随顺这些习气,不免常有烦恼,有烦恼就不免昏沉了。 可是你们不要乱搞,睡眠不够,首先是眼睛吃不消,弄不好会瞎的。 这些都要懂得加行的方法,加行修法不是那么简单的。 所以像你们如果真修得好,近视就会恢复,老花眼也可以改进。 但年纪真的太大时,眼睛总是比较吃力,配个最轻度的眼镜来戴,可轻松一点。 佛也说过,人为什么要睡眠?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生理疲劳,所以进入昏沉需要睡眠;一种是心疲劳,用脑子用思想多了,心理上疲劳了,也想睡眠。 这个睡眠是一个境界,就是个习气,能把这个习气检查出来,睡眠昏沉也放下,那是真放下了。 睡眠是个现象,是大昏沉。 尤其大热天睡觉,睡得一点都不舒服,总觉得没有力气很疲倦。 为什么?因为外气热,热得你昏昏沉沉地想睡,实际上都没有睡着,迷迷糊糊的,很多的幻想,很多的梦境,脑子没有完全休息,这种情形叫昏沉。 有些人动不动要睡觉,昏昏沉沉的,给阴困住了,道家讲阴困。 什么叫阴困?湿气太重,消化不良,或者精神不够,或者是血压太低或太高,很多原因,麻烦得很,要观察清楚,这属于虚火。 但是假如一个人生病了,感冒也好,重病也好,就需要睡觉休息,人得到充分的睡觉休息后,思想静下来,气血的流行就会顺自然的法则走上轨道,所以能够袪病,能够延年。 因为人在静态中时,健康的恢复乃至进步是当然的。 生命有一种本能的活动,所以我们人病痛来了,就要睡眠休息,以恢复这个本能活动。 同样的道理,并不是说打坐或者修道有特殊的功效,所谓静坐就是效法本能活动。 常在静态中则本能活动永远在有规律地转,转到一定时间,它要爆发了,爆发出另一种本能活动的作用。 那个是有形的真阳之气,是在生理现象上爆发的,那还不是无形之气。 人睡觉的样子有千百种不同姿态,在部队带过兵或者有过团体生活的就知道,一百个人睡觉,有一百种不同的睡相,而且睡相比死相还难看,有张嘴歪唇的,有趴着、弓着的,有笑的、哭的,有发脾气的,有讲梦话的。 而且观察别人睡眠久了的人,睡者是不是在做梦?在做些什么梦?你站在旁边就可以知道,他睡觉的表情--喜怒哀乐完全表达出来了。 观察一个人睡觉,可见这个人还在活动,他没有真睡着。 有人做过梦的研究,一个人做了很长的梦,梦中过了几十年,其实梦的时间最长不会超过五秒种。 大昏沉叫睡眠,昏沉能够使你生起一切烦恼。 换句话说,大昏沉的人,贪、瞋、痴、慢、疑都来了,爱睡眠的人,一定好吃懒做,酒色财气都喜欢。 尤其欲界中一切众生,犯罪行为都在晚上或夜间,这事研究清楚了,就晓得昏昧生起一切烦恼,一切烦恼都是跟着昏沉来的。 在睡眠的时候,根本烦恼、随烦恼,这些大小烦恼都是在睡眠时梦中所起,属于独影意识起来的。 有些做梦时的烦恼,是自己第七意识起来的,你们自己去研究观察。 睡眠时看他脸上的表情,你细细地观察就有他心通,就知道他心中有事。 有时候都笑眯了,有时候气得不得了。 为什么他自己不觉得呢?因为第六意识不清明,只是独影意识兼带质境生起的作用,所以在全身的细胞表情上有,但在意识记忆上没有。 要昼夜长明,才是觉醒,所以佛者觉也。 禅宗三祖的《信心铭》中说:“眼若不寐,诸梦自除。 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所以表面看来睡眠时没有事,但在睡眠中,阿赖耶识的犯罪行为比醒时还严重,唯有得定的人才看得清楚。 所以,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着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没有哪个人不做梦的。 至于醒来觉得自己没有做梦,那是因为自己忘记了。 通常一个人睡两个钟头就够了,为什么有人要睡七、八个钟头?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着三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不过要对好正午的时间。 夜晚则要在正子时睡着,五分钟等于六个钟头。 这个时间的学问同宇宙法则、地球法则、易经阴阳的道理有关系,而且你会感觉到,心脏下面硬是有一股力量降下来,与丹田(肾上)的力量融合,所谓“水火既济”,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够了,精神百倍。 所以失眠或真要夜里熬夜的人,半夜正子时的时刻,哪怕二十分钟也一定要睡,睡不着也要训练自己睡着。 过了正子时大约十二点半以后,你不会想睡了,这很糟糕。 更严重的,到了天快亮的四、五点钟或者五、六点的时候,你又困得想睡,这时如果一睡,一天都会昏头。 所以想从事熬夜工作的人,正子时,即使有天大的事也要放下来,睡它半小时,到了清晨五、六点想睡觉千万不要睡,那一天精神就够了。 不过失眠的人大都挨过十二点,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结果快天亮睡着了,到第二天都是昏头昏脑,因此你会感觉失眠导致自己睡眠不足,实际上是你没有经验。 人怎么睡着呢?睡着虽然不是真正的无念,不是真正的清净,而是差不多接近清净。 一清净下来,什么念头都放下了,才能睡觉啊!有一个念头吊住就睡不着了嘛,对不对?这个经验大家一样吧!所以念头放下睡着了,它本身阴阳自己交媾了,这是常道,不要你去做主的。 一觉睡醒精神又来啦,你懂了这个道理就好修道了。 当一个人睡觉打鼾时,实际上没有真睡着,脑子还有思想;当他真正睡着时,原本吸啊呼啊,忽然有一个短暂的不呼也不吸了,动都不动,那是真睡着了。 等一下他又吸气了,身体也动一下。 所以懂得佛家禅定修止息的,就知道息的境界就是不呼也不吸,到了呼吸真正不来不往的时候,思想心念绝对没有了,这个是空灵,要从这个地方起步修道。 修性就是心理方面达到无念,杂念妄想都没有,完全空灵,连空都不存在。 这样的清净境界,心理上就是正子时,一阳来复要开始来了。 生理上拿呼吸来讲,就是刚才说真正睡着,不呼也不吸那一刹那,也就是生命上一阳将动之处。 道家讲“日魂”,太阳的光照到月亮,月亮又反射出来,我们看到月亮有东西,实际上看到的那个东西是“日魂”,是太阳的灵魂,是光的投影。 我们的灵魂就是投影,放射出来我们才看到。 实际上月亮里头放射出来的那个投影作用,就是阳能,是阳光的作用,这个理论很科学。 理论就是方法,我们修道要长生不老,如何长生不老?方法就在这里。 所以佛法非常有道理,要你睡的时候心中观一个太阳。 很多人睡觉就睡觉,管你太阳月亮,可是真能够观得起来就长生不老,这里是有个巧妙的。 所以我经常说,学佛修道做工夫都讲科学,不是迷信乱搞的。 什么是日轮观呢?今天早上起来,看到太阳没有?我一提太阳,有没有太阳的影子?有没有?有。 哦!就定住这个境界就是观嘛!用不着另外再去想办法。 懂了吧!一般人起心动念“另外去想个办法”,错了。 释迦牟尼佛叫你作日轮观,是最妙的方法,因为每一个人都看过太阳。 我一提太阳,你心中就有太阳。 你意识中的太阳有了没有?有了,就定在这里,不增不减,(啪!)就定住了。 就是止,就是观。 懂了吗?你还可以讲话,也会点头,可是,意识中的太阳影像还是有。 此中有止也有观,观中也有止,止中也有观。 但是,妄想有没有呢?有。 妄想尽管飞来飞去,但是,你心中意识中的太阳影像还在,不受影响,对不对?就这样子定住。 你真修到止,这个时候,你用观想的方法观成七彩光明在身中,或者你有病的时候,修到止的时候,如果观虚空中的太阳光,或头顶上一个月轮、日轮,这个光照到你里面的五脏六腑,什么都照空了,一样可以治病哦!比癌症病人进医院那个化疗的功能还要强。 有许多人修不倒褡,不睡觉,以为这个是学禅;有些人以为不倒褡,光打坐不睡觉就是道了。 元明开始,这些怪花样多得很,一天到晚都在打坐、参话头、用工夫,可是人搞得昏头昏脑的,要不然就是散乱、烦恼得很。 有好多人问我,关于不倒褡,难道不倒褡就是道了吗?哪一本经典,哪一条戒律叫你不倒褡啊?除非真正在修头陀行。 连佛自己都要睡的,经典上、戒律上,只教你睡时,要观想日轮在心中,要清明地睡,睡得少,这些讲究是有的。 出家人睡,去掉五盖则有之,并没有叫你不躺下来。 我说这些话,并不是说不倒褡不对;只是,你如果自认为有这个体能,可以做到不倒褡才行。 如果没有这个体能,结果要修道,道没有证到,体力先搞垮了,这个可太不值得吧!我讲的话很严重,是很诚恳地告诉你们。 佛乃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 我们要做实语者,老老实实地讲话,直心是道场,所以要注意这个问题。 学道要营养好,休息得够,才能用功,人家问我闭关做啥!睡觉。 一进关房先睡七八天,以后不要睡了,一坐就用功了。 尤其是夜里十一点以后一定要睡觉,烂睡一卧,那才会有精神。 睡眠是一种习气,一种生理习惯,是多生多世的生理习惯积累而来的。 修持到家的人,能断除了睡眠,不需要睡觉。 普通人到了要睡的时候,一点精神都没有,你说,格老子,我就是不睡,但你做不到,你一点都不自在,不能自己做主,你糊里糊涂就睡着了。 睡着了以后,思想都没有了,一片无明,属于贪瞋痴中“痴”的范围。 睡觉有时是恶业,有时是善业,有时是无记业。 好比说,你今天很生气,想要杀了某人出气,但转念一想,算了,先睡一觉,明于起来再说。 但睡过以后,那个杀人心念的力量就减小了,这就是睡眠的善业。 但是,如果你说,我今天太累了,等休息好了,明天就去杀他,那就是恶业了。 我们平常睡觉是无记,睡完觉,第二天什么都忘记了。 一个悟道的人,如果太疲劳时,他心里明白,自己需要睡一下,这也不算过失,这是一种休息的定境。 所以说睡觉也有很多学问,也很有意思,运用之妙,也是很难的。 整理自《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维摩诘的花雨满天》《我说参同契》《南怀瑾老师讲宗镜录》《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如何修证佛法》《习禅录影》

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你们都在修行,打坐闭关,但是为什么都没有进步?理上不清,理都没有搞清楚;一方面没有真下工夫,忍不住。 所以古人讲修道,“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要忍得住。 ——南怀瑾《答问青壮年参禅者》1、“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修行修禅定,想即生证果,先要转变“心法、色法”。 刚才我大概讲了所谓小乘修“有”的方法,先把色法、色身转变。 色法何以要转变?《楞严经》最后,佛有几句重要的话:“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生因识有”,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第八阿赖耶识先来投胎的;“灭从色除”,想了生死,先把色法四大了了。 “理则顿悟”,禅宗讲顿悟,道理可以顿悟,工夫是一步一步有次序的,“乘悟并销”,你悟到了,就空了。 “事非顿除”,可是生命业报,不是你悟到了空就空得了,还是要修的;“因次第尽”,就是悟后起修,一步一步工夫修来的。 我们大家都是佛弟子,千万记住他老人家的话,不要狂妄。 2、“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刚才我们讲“六妙门”,你们真下决心,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 但是,很难的,你忍不住的。 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前辈也好,嫩前辈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聪明有智慧,为什么出家修道,永远不上路?就因为他忍不住。 所以我在书上经常讲,我有十二个字的咒语:“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不管是出家在家,人生都犯了我这十二个字的戒律。 道理上看得破,但是忍不过。 这一忍好难哪!想得到,理论上懂,做不来。 不管佛学道理讲得怎么好,都没有用,所以重点在修行。 3、“十六特胜”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点你们千万注意,“十六特胜”都要背得来,十六个专案叫特胜,特别特别最容易成功的路线。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身体空了,身上五阴的行阴空灵了,这个里头秘密很多。 (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 (七)“受乐”,身上内部每个细胞发出快乐的感受,那是无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 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有和世间脱离之感,无比的喜乐。 (八)“受诸心行”,转回来,又感觉不同了,这个很深了;心里一起心动念,这个身体四大已经整个变了。 再下来,这个时候,(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乐”。 (十)“心作摄”,一切杂念妄想没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摄是统统把握了。 (十一)“心作解脱”,修行到这里,才不冤枉出家,得解脱道了。 解脱就是证道,不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罗汉,也至少证到初果罗汉的“预流向”。 到了心作解脱,是修安那般那来的,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之身有关。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 (十二)“观无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飞得起来,又有什么了不起呢!观无常,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没有做到不要随便吹。 (十三)“观出散”,所以做到了,转观这个心的法门,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样,将来要走的时候,一弹指之间,整个身体三昧真火起来化成光明,什么都没有留,化一片光走了。 所以,我们平常做功夫,你要注意这个,大家都在身体上做工夫,都忘记了“观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体都丢开,放出去,连放的都要丢掉。 (十四)“观离欲”,这个时候,才做到真正的“离欲尊”;这个离欲,《金刚经》上佛叫须菩提离欲阿罗汉,真的离欲了。 然后,证灭尽定。 (十五)“观灭尽”,要走就走,我们也可以做到邓隐峰祖师一样吧!在这个时候到“灭尽定”,所谓涅槃境界,还不算数。 (十六)“观弃舍”,还要丢掉放开,转到大乘去了。 修习这十六特胜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门困住,六妙门是初步,不算什么,重点在十六特胜。 4、“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所以修安那般那,刚才我们讨论过的重点,就是这一“知”,你们都知道嘛!这个知性不在气息,也不在地水火风,也不在空,无所在无所不在。 所以,禅宗祖师一句话:“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这一“知”哪里来?来无所从来,去无所从去。 《金刚经》上佛也告诉你,“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这个“知”不要你去找的,本来存在。 我们大家平常在用它吧!当然在用,这个不要再追问你们了,再问太看不起人了,你们当然知道。 我们茶来知道喝茶,饭来知道吃饭,累了知道累,睡觉知道睡觉,舒服不舒服都知道。 这一“知”本来在这里,不要你去修的,如果我们变牛变马变狗,也知道变牛变马变狗了。 只不过,不知道自性来源在哪里。 5、“要忍得住” 如果问题这一“知”从何处来,谈大乘般若时再讲,现在不谈了。 现在你们做工夫,先不要问这一“知”从哪里来,要先认识“知性”。 你们都在修行,打坐闭关,但是为什么都没有进步?理上不清,理都没有搞清楚;一方面没有真下工夫,忍不住。 所以古人讲修道,“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要忍得住。 我们看到多少青年学佛修道人,都是一点都忍不住的,刚坐一下,外境有一点挑逗,他马上动了,跟到外缘跑了,自己还认为有理由。 所以,看到无可奈何啊!等于看到一只小猫一样,它要去死,让它去吧。 所以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这个“忍”字难啊!“忍辱”之后再谈精进、禅定、般若。 6、“知息入”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他们不知道吗?再写是多事,多浪费。 他们不知道就活该,我们那个白板也写得很辛苦。 你看,你把十六特胜都擦掉了。 (宏忍师说:他们都会背。 )都会背了?有那么快?(答:都记了。 )对啊,纸上有,你脑子心里没有,你要进到心里。 第一句是什么?(众答:知息入。 )对。 譬如由六妙门开始,你们坐在这里一边听,一边知道自己呼吸进出,能够做到吗?老实讲,做不到,绝对做不到。 假定有一位坐在这里,一边听话,一边还写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进进出出完全知道,这个人差不多可以谈修行了,这叫“知息入”。 我这样一讲,你们自己测验一下嘛!一边听一边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这里开始。 等于说眼观鼻,鼻观心;这个观不是眼睛去看的观,是心来观。 如果是这样修行,很快有进步的。 7、“知息出” “知息入,知息出”,你们现在听到呼吸没有?听到没有?听不见,你们哪里听得见!只靠一点感觉嘛!就是说,随时要跟这个感觉的出入息配合为一,这样才叫做修行,修止观。 如果打起坐来,再勉强找个呼吸来配合,那算个什么修行,算老几啊!就像我现在跟你讲话,我知道自己呼吸的“进、出”,你要学我一样,脚还在跳手还在动,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气息进进出出,没有一点不知道。 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注意。 8、“知息长短” 然后第三步知息长短就难了。 知道自己的息往来长短,第一步,是在鼻孔里知道哦!你如果功夫进一步,自己浑身的每个毛孔、细胞,都在呼吸,你自然都会知道。 所以,你看过武侠小说,武功高的人,有时候被人用石灰蒙上头,蒙了以后,结果死不了,他的肛门在下面呼吸。 这不是做不到的,浑身十万八千个毛孔都在呼吸。 研究《达摩禅经》就知道,这一段知息长短,讲得很细了。 有时候长中之长,有时候短中之短,有时候短中之长,有时候长中之短,为什么祖师们把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么清楚?虽然他交代清楚,也要你自己用过功才知道,不用功的话,也觉得交代不清楚。 我可以告诉你,有时候是“长中之长”,觉得出息也长,入息也长,在某一种时候感觉到出息很长,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没有回来。 回来以后,觉得气回来一下很短,已经够了,所以是“长中之短”。 有时候是“短中之长”,身体内部,觉得呼吸需要吸进来,自然的作用,吸一下,它继续在吸,一直到脚底心,一直到脚趾头都充满了,这是短中之长。 还有“短中之短,长中之长”,每一样都不同,这是跟你讲理论,你要去体会把工夫做到,不是开玩笑的,不是吹牛的。 知息长短,我只讲了几个,这个里头包括很多内容,详细你们去看《达摩禅经》。 这是吩咐你们注意,要自己用功去体会,不是讲空洞的理论,千万不要妄语骗人,骗人要下地狱的,那是千生万劫地狱果报啊!9、“知息遍身” 然后“知息遍身”,你到知息长短以后,就“知息遍身”了,全身都在呼吸。 你们修持到达这个定境的时候,鼻子的呼吸已经不管了,不再呼吸了,鼻子没有作用,这时才晓得全身每个细胞、每个地方都在呼吸,气都充满,气脉都通了。 到这个时候,还没有“除诸身行”。 甚至像丁师和丙师,他们两位前天的报告,就晓得内部五脏六腑,也在呼吸,那个白骨放光,每块白骨都在呼吸。 所谓呼吸是生灭法,有来有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自然在动。 知息遍身,气充满遍身了,乃至晓得全身都在呼吸,非常非常重要。 并不是发胀,也不是说,像有些练武功、气功的那样发胖。 想要发胖的话,那你还不如到街上的脚踏车店,拿个充气筒套在这里,哗啦嗒几下,马上发胀,发胖了!10、“除诸身行” 到了知息遍身,这个时候已经不谈什么数息、随息了。 也不要数,也不要随,随时息跟念两个配合为一的,随时知性清楚的,这样才叫做修行。 不管修密宗,或什么法门,不到这个禅定,不要谈修行了。 再进一步是什么?(答:除诸身行。 )“除诸身行”,这个时候身上行阴作用不动,充满了,身体跟虚空等于合一,这个身体内外是通的。 譬如你们练少林武功,童子功,到这时候,两个睾丸缩上去,自然地缩到肚子里。 这个时候缩也好,不缩也好,谈都不要谈。 11、“受喜、受乐” 第六是“受喜”,到这个时候,心里感觉,非常地高兴,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不骗人的,是真的。 第七“受乐”,全身喜乐,喜乐是禅定境界,所以初禅叫“心一境性,离生喜乐”。 慢慢有一点跟现实脱离关系,人世间一切的事,不会烦恼到你,可以入世不烦恼。 不过,为什么不翻成“喜受、乐受”,而翻成受喜、受乐呢?“受喜、受乐”是自己发动了,到达这个境界,就接受了。 12、“受诸心行” 第八“受诸心行”,刚刚说了“除诸身行”,没有身体的行阴感受了,这里又“受诸心行”,那不是矛盾吗?不矛盾的,这是进一步了。 受诸心行,这个肉体的心,看到外形还是父母所生的肉体,实际上,身体内部整个四大气质变化,已经不是普通肉体了,这个身上行阴的感受,也统统不同了。 这时生活习惯达到了“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财色名食睡五盖,都会自然去掉,吃不吃都没有关系,有水喝就可以了。 “受诸心行”,在这里头,差不多可以证入初禅到二禅去。 13、“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 然后,“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解脱但还没有证果哦!还没有证得初果、二果罗汉境界哦。 那个要配合教理,就要参考《俱舍论》,“贪嗔痴慢”的习气改变了多少,自己都清清楚楚,都会明白。 如果到这一步,习气动都没有动,还是同以前一样,那就不是修行。 1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直到这里,还是属于色法上的工夫,在地水火风的色阴和受阴境界里头做工夫。 可是你要注意一点,在这个用功过程,今天晚上我们讲得很顺利,听起来很容易,事实上修行有很多的魔(磨)境界,就要参考《楞严经》的五阴解脱。 算不定你修行很好,在这个时候忽然有神通了,什么都知道了,忽然有特别本事了;实际上你已在五阴魔境界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譬如昨天李居士告诉我,有个出家人有很多神通,我说又是落在想阴境界里了,叫她答复他。 修行特别注意,在这个五阴境界,归纳起来有五十种阴魔,受阴有受阴的境界,有时候会被境界拉走,自己也不知道,还以为是发了神通。 所以千万不要作圣解,修行第一要注意,时时把握《金刚经》上几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有神通又怎么样?一概不理。 就怕不得道,不悟道,不怕没有神通!容易得很啊。 等于我告诉出家同学们,就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啊!千万记住。 15、“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尽” 所以到心作解脱以后,转了,后面完全是唯心的“知性”道理,就是想阴和行阴解脱了,心意识解脱了,然后就“观无常”,你工夫能做到就了不起了。 是不是无常啊?你不修行,不做工夫,工夫就垮掉了;所以说诸行无常嘛! “观出散”,这个是秘密了,修安那般那,如果常修观出散的话,修到某个阶段,你走的时候,不要说预知时至,甚至打个坐写个偈子,说声再见,自己就化成光没有了。 这个以后,“观离欲”,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欲界,才证得小乘的“有余依涅槃”,证得“灭尽定”,还不是证得“无馀依涅槃”。 所谓灭尽是灭什么呢?思想知觉、感觉,统统空完了,这叫灭尽定。 “想受皆灭”,有意地把它关闭起来,这个时候生死可以请假。 “啊呀,这个世界不好玩,我准备过个一千年以后再来,入定去吧!”这是可以做到的。 16、“观弃舍” 你看译《达摩禅经》的佛陀跋陀罗禅师,他有位徒弟,就是庐山慧远法师的弟弟——慧持法师,曾跟他修禅定,最后他到峨眉山去朝山,山上下来,到了乐山嘉定休息一下,在一个树洞里,一坐坐了七百年。 到了宋朝,树倒了被大家请出定来,问他是谁,他说是庐山慧远法师的弟弟。 哎!那是晋朝人,我们现在是宋朝,已经过了七百年。 他就可以这样,一定定了七百年,他就是修安般法门的。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后来宋徽宗给他做了三首诗,前一阵我经常跟他们讲,很好啊!很有意思的。 (一) 七百年前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 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徒劳木作皮 (二) 藏山于泽亦藏身天下无藏道可亲 寄语庄周休拟议树中不是负趋人 (三) 有情身不是无情彼此人人定里身 会得菩提本无树何须辛苦问卢能所以,这样叫做修定真得了定境,但他那个不是灭尽定,不知他当时在树里头,究竟入的什么定?到哪一步境界?真值得研究。 修行是真做工夫,依身心来用功。 像禅宗这种口头禅,“什么是佛?干屎橛。 ”这与身心修证,统统不相干。 十六特胜,最后就是“观弃舍”,连有余依涅槃都不进入。 所以《楞伽经》诸大菩萨赞佛,“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佛不入涅槃,也没有涅槃可入,自性现在就在涅槃中。 这是大乘另外境界了。 换句话说,“观弃舍”修到这一步,由小乘转到大乘,真正是大菩萨的境界了。

南师:一个人为何千万不能抖脚

原文地址::天祥菩提精舍 南怀瑾:脚不要抖,这个习气要戒掉,不戒掉会倒霉,运气不佳。 一个人千万不要抖脚,坐在那里两脚这样抖动,有钱则钱抖光,有人则人抖光,家破人亡。 如果出家师父,则茅棚都会抖掉,所以抖不得。 ...所以这是一个相,威仪庄重、庄严很重要。 ...你身体想抖,就是气机不能下行。 我有好几个朋友,生意做得好好的,他坐在那里腿就抖起来。 我说不要抖呀,他还说是这个腿自己想抖,不是他故意要抖,而是下意识自然抖的。 结果抖了三个月,五百万就抖光了。 所以这是一个相,威仪庄严,庄严很重要,不可以抖,要把它戒掉才行。 换句话说,你身体想抖,就是气机不能下行,年纪大一点就易得高血压了。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我同阿里斯德相处只有两天的时间,完全能够感觉得到南老师和东方文化对他的影响,他现在不可能经常到南老师这儿来,但每个月都要给南老师打一次越洋电话,报告自己的学习心得,请南老师指点。 他要他的儿子学中国文化,包括读中文书,打少林拳;而他的儿子对“太老师”的话都是深信不疑。 那天,我们在聊天,他的儿子坐在远处看电视,南老师发现他的儿子坐的姿势不太好,两只脚在不停地抖。 南老师就对他们夫妇讲,叫孩子改掉这个习惯,坐的时候姿势要端正,不要抖脚。 他的太太马上去把孩子领到南老师的面前,请南老师直接对孩子讲,并说,老师的话他一定会听的。 南老师很和气地对他们的儿子讲:坐在那时不要抖脚,抖脚会把一生的财运、一生的好运气抖掉的,记住了?孩子点点头,回去坐在那里,再也不抖脚了。 《我读南怀瑾》 ------------------------------- 譬如有些人坐下来会抖腿,在相人术上,这种人有多少钱都会被他抖光,这是一种“败相”,不但钱会抖光,事业也会抖光,实际上也就是“行行如也”的一种小动作。 坐就是坐,睡就是睡,坐有坐相,睡有睡相,走有走相,吃有吃相,前面有相,后面有相,真正看相,太不简单,这是以中国文化中,形名之学作的说明。 《论语别裁》 ------------------------------ 大沙弥:有些人喜欢抖脚,看起来很不舒服。 南师:有些人觉得这是在练功,实际上这样的人存不了钱,事业也难成功。

展览启幕 梦游宇宙 探索无限
内蒙古文物大展来袭!打击文物犯罪成果斐然